分享

谈谈“借钱”的艺术

  2011-02-25

  首先声明,“借钱”实在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无论是谁,这一辈子总会有“揭不开锅”的时候;而“被借”也实在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除开那些“偷摸拐骗”,有人肯到您府上预支个千儿八百或许也是因为“瞧得起”你。

  无论“借”与“被借”,总需以平常心看待。然而,现实生活却与这理想化的想法相去甚远,归根究底起来其实一点也不蹊跷,毕竟许多人腰包里装得下“钱”,心里却无法踏实容下,轻则背信弃义,重则兄弟反目,更何况以可有可无的收据借条,换得真金白银,搞不好就成了“空手套白狼”的招数,如何叫人踏实?</p>

   “借”与“被借”  何其微妙

  谈到“借钱”这个话题,还真能与“艺术”沾上关系。一是以难度而言,艺术总是结晶,“借钱”的难度同样不可小觑;二是艺术是微妙的、感性的,而正是关乎钱的那些事儿,总让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甚至会让朋友间共同的记忆变质或蒸发。

  要正确处理好“借钱”之事,或许先得给它定定性。定性总是冷冰冰的,这正是感性思维极其浓郁的中国人所不愿面对的,但唯有定性才有规则,有规则才有规范,有规范才有遵守。“借钱”本质是一种价值的传递,可以俗称“买卖”(但“买卖”这词登不了大雅之堂,稍带贬义)。“借钱”的过程实际与典当行的操作过程并无大异,都是由一方出示抵押换取另一方的价值使用权,并约定归还期限。

  而两者最为迥异之处在于——“借钱”缘于大多是朋友之间的互相拆借,而使“手续”有意无意的变得简化,既然是朋友,理应是知根知底互相信任,以此为前提,口头承诺或是立据为证也就重若千金,堪比贵重的典当抵押物。

  正因为简化后的无形,在遭遇某些风吹草动时,朋友之间的相处心态也就变得微妙。借出者担心日久生变,借入者则要么担心还款无力,要么摇身一变成了大爷。

  因此,在借出者与借入者心中其实都藏着一杆秤,这杆秤的准星放置的位置、量度的准确度,决定了微妙关系处理是否得当。并且,还不止要求单边的准确,这两杆秤暗自形成一个天平的两端,任一边稍有偏颇,便可能造成失衡。

  “借”与“不借”  试金深浅

  “借钱”一事,讨论借入者的意义不太大,唯一能借之反观借出者的眼光。最重要的判断如下,称兄道弟背后,对方是否真是诚信之人。在此给出本人此前予以总结的商业合作三类人供借鉴:第一类人,价值观趋同,遵守商业规则,深度合作;第二类人,价值观不同,遵守商业规则,常规合作;第三类人,价值观不同,也不遵守商业规则,不予合作。

  除了眼光以外,“借钱”一事还将考量借出者之气度、原则以及财富观。

  是天平总有失衡的可能,也就是我们说的风险,诚信缺失的社会,置自身于风险需要的除了眼光以外,就是气度。借出的钱无非两种用途,一是接济生活,二是助力事业。对前者而言,考量是否有广济为怀的仁慈;对后者而言,则考量是否有舍得的智慧。总而言之,气度即心胸。

  其次,借出者平日处世为人是否有原则性,也是影响借出风险的重要因素。若是常做“迟到先生”或者“飞机王”(类似),恐怕在借钱这事上也会屡遭“爽约”;若是平时字字千金,则将给予借入者以较高的“犯罪成本”,以你为镜,爽约不易。

  再者,如果已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无论借出者还是借入者,都将不易被金钱所左右,事儿就好办多了。正确的财富观念,融之以理财、共赢、伦理而成,以此为最高指导原则,哪怕在借钱过程中有所损失,内心也将少受伤害。这一观念让人明白“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道理,同时也是事业发展的助力器,甚至若辅以强大的事业心,或将树立远大的事业目标,金钱财富,只不过是成就人生过程当中顺便的获得,何患无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