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洙眼中凝固的音乐 (纪念林徽因)

 人淡如菊nancy 2011-02-26

林洙眼中凝固的音乐 (纪念林徽因)

来自:大众论坛-大众社区  作者:咸欣  发表于:2004-6-9 19:14  查看:2446  回复:17

        --读《梁思成、林徽因与我》    


   今年6月10日是林徽因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林洙在这时推出的《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便显得意义非凡。林洙,著名建筑师梁思成先生的遗孀,也是继林徽因之后的梁夫人。1928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3年入清华大学梁思成先生主持的中国建筑史编纂小组工作,长期任建筑系资料室主任。1962年与梁思成先生结婚,十年动乱中与梁思成先生共同度过了苦难的岁月。

  林洙通篇以女性特有的角度和方式,回顾了自己40年来所目睹的梁思成个人和家庭的各种遭遇,忠实记录了她与梁思成相识、相知、相恋并一同走过的苦难岁月的过程。在从学生、同事、助手到伴侣的角色转换中,作者也完成了从妻子到梁思成建筑思想坚定的捍卫者的飞跃。因为作者与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多年近距离的接触,因而,其笔下梁、林两位的形象真实、生动,使读者有机会了解到一个有别于故事之外的更为真实生动的梁思成、林徽因。

  林洙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不知是含着怎么样的情感,并没有奢华的文字,却通体穿透着一股憾人的力量。不知林徽因在地下若有知看到了会怎么想。刹那间我竟有种替林徽因心痛的感觉,也许因为我的个人情感在起作用,我好像觉得像林徽因一样的女子,不应该再有所谓的接班人。当然这只是刹那间的,更多的只是对林洙在那个时代陪伴梁思成的钦佩与她对林徽因纯净情感的感叹。林洙从自己与林徽因、梁思成的交往谈起,穿插着对梁、林关于中国古建筑史研究的理解,又在叙述自身经历的同时,记录下了“反右”、“文革”等特殊时期的点滴史实,跳出了狭小的家庭圈子,以自身的经历见证了宏大的历史变迁。面对两个故人,一个丈夫,一个丈夫的前妻,两个都是自己非常敬爱的人,林洙娓娓道来,并不是单纯对名人琐事的堆砌,更不是关于名人的猎奇,而是以一人、一家经历见证历史的严肃作品。 
  
  聊起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作家,有一个人总难绕开,那就是林徽因,不仅因为她著名的才貌双全,更因为她的气质修养风度性情,犹如稀世美玉,难以形容,她是一个女人中的女人,独一无二。写到自己第一次见林徽因时,林洙写道:“我想着要去见梁思成夫妇这两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心中不免忐忑不安,我和他们谈些什么呢?我还从来没有单独和父辈的人打过交道呢。但是,真的见到他们之后,我所有的顾虑都消失了,林先生热情地为我安排在吴柳生教授家借住。当她知道我的学业英语最差时,又主动提出为我补习英语,并规定每周三五两次。因为我不善交谈,所以最怕和生人打交道,但是去看林先生,我只要带着耳朵去就行了,她是那么健谈又有风趣,我除了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外,再也插不上嘴。她是我一生中所见到的女子中最美、最有风度的。当然,我见到她时她已是四十多岁的人了,病魔已把她折磨得只剩下一把骨头。但是一旦和她接触,实体的林徽因就不见了,你所感受的只是她的精神,她的智慧与美的光芒,我常常陶醉在对她的欣赏中。”对于在某种程度上堪称情敌的林徽因,林洙用了极美的情感来表达,透过书本身一点儿也看不出情感的微妙,爱情总是自私的,尽管林洙是林徽因身后的故事,但在梁思成的心灵深处毕竟不能忘却林徽因,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是这样的。

  “林先生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生活的领路人。而且,连我当初的婚事都是她在病中一手为我操办的。不久因为林先生病情加重,我们停止了英语课。但因为那时梁再冰已南下,梁从诫正在上大学,所以我还是常常去梁家。使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夫妇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以及对生活的乐观精神。”林洙信手写来,好像在讲述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故事。“那时每到供暖季节梁先生的负担就极重。因为当时清华的教工住宅没有暖气,要靠煤炉取暖,而病弱的林先生又特别怕冷,家中必须生三、四个约半人多高的大炉子。而怎样保证这些炉子常烧不熄只能由梁先生亲自管理。我常听到他们向我描绘前一天晚上如何抢救快灭的炉子的一场‘战斗’。现在我才体会到,按当时林先生的健康状况,炉子灭了真是意味着生命的终止。但他们每次谈论这些却都是那样幽默与风趣,丝毫没有牢骚和抱怨。”如果换成为我是不愿意去回忆丈夫与前妻的恩爱的,出于什么原因都不可能,因为我实在不能做到那样的宽容与仁爱。

  对于20世纪的中国人来说,梁氏家族已经够传奇的了,这个家族再加上林徽因的加入,无疑为20世纪的中国文化凭添了无尽的的回味,使我们感到生活在红尘中的些许魅力。对于林徽因,我想,无论我们怎样发挥想象,也不会超越林徽因本人。梁思成、林徽因的时代,是一个产生巨人的时代,而在林徽因身边也的确聚拢着那么多才俊,他们无一不为林徽因吸引、折服。固然是因为林徽因的风致、味道,更因为她的人品与才学。直至今天,林徽因仍然是众多文化人内心深处的向往。一般场合,只要她在场,人们就都没有了说话的份,而心甘情愿地听她一个人滔滔不绝。在她家,保持了每天下午3点的午茶习惯。他们稍事休息的方式是交谈。谈学问,谈时世,谈艺术,谈科学,天南地北,话题随处拈来。 后来,梁思成曾对林洙说,我们俩的文章,好多都是被她发挥变得更好。只是我的名气比她大,其实,我是沾了她的光了。 梁思成也曾经对林洙说,跟林徽因在一起,总是她在说话,跟你在一起,我说话,你总是眼睛吧嗒吧嗒眨着听,最后说一点自己的意思。作为第二任夫人,林洙对林徽因的敬佩之情溢于笔端。“不要拿我跟林徽因比,她实在是太聪明、太有才、太漂亮了!一般人难和她比。”真的不知吸入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林洙对林徽因的情感。

  林洙还在其文章中写道:“我曾经问起过梁公,金岳霖为林徽因终生不娶的事。梁公笑了笑说:‘我们住在总布胡同的时间,老金就住在我们家后院,但另有旁门出入。可能是在1931年,我从宝坻调查回来,徽因见到我哭丧着脸说,她苦恼极了,因为她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她和我谈话时一点不像妻子对丈夫谈话,却像个小妹妹在请哥哥拿主意。听到这事我半天说不出话,一种无法形容的痛苦紧紧地抓住了我,我感到血液也凝固了,连呼吸都困难。但我感谢徽因,她没有把我当一个傻丈夫,她对我是坦白和信任的。我想了一夜该怎么办﹖我问自己,徽因到底和我幸福还是和老金一起幸福﹖我把自己、老金和徽因三个人反复放在天平上衡量。我觉得尽管自己在文学艺术各方面有一定的修养,但我缺少老金那哲学家的头脑,我认为自己不如老金,于是第二天,我把想了一夜的结论告诉徽因。我说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了老金,祝愿他们永远幸福。我们都哭了。当徽因把我的话告诉老金时,老金的回答是:‘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从那次谈话以后,我再没有和徽因谈过这件事。因为我知道老金是个说到做到的人。徽因也是个诚实的人。后来,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三个人始终是好朋友。我自己在工作上遇到的难题也常去请教老金,甚至连我和徽因吵架也常要老金来‘仲裁’,因为他总是那么理性,把我们因为情绪激动而搞胡涂的问题分析得一清二楚。’”
  ……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从20世纪40年代写到梁思成先生去世的70年代,图文并茂,全书计有插图200余幅,其中许多关于梁思成及林徽因的照片及古建筑结构图等,都是第一次与读者见面,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读这本书的时候总莫名的有种想流泪的感觉,不仅是因为对林徽因的喜爱及对那个时代的一种很特别的情感,更由于一种朴素的情感,它竟能让我从这本小册子中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很多与书并不相关的人与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