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理德育渗透计划

 昵称5983316 2011-02-26

地理德育渗透计划

 

地理教育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作为地理教师,我们掌握的地理科学知识是为育人服务的。因此,地理教育如何按照"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至关重要。本学期在教学方面应着重"以德育为核心,以多媒体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素质为目标"搞好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以德育为核心,充分挖掘教材中德育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地理教学大纲》中明文规定:地理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价值,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有意识地感染学生的心灵,使教学过程既顺理成章,又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融德育、智育于一炉。

    1、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实事求是、正确引导。在地理教学渗透德育过程中,必须运用辩正的、一分为二的教学方法。如在讲我国的自然资源时,一方面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是个资源大国,自然资源种类齐全,是世界上少有的资源配套最好的几个国家之一;另一方面也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拥有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人均资源少,地区分布不平衡、组合错位,资源质量相对悬殊,某些资源贫矿多、富矿少;资源开发难度大、破坏严重;后备资源不足等。通过这样的讲解,既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激发了学生改造自然、克服困难的雄心斗志,鞭策他们从小刻苦学习,为医治祖国的各种"创伤"而努力奋斗。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算帐法"进行德育教育。空洞的理论和枯燥的说教,时间长了学生必然感到烦躁乏味。因此,理论联系实际,采用"算帐法"教学,学生听来新鲜有趣。如在讲到我国的人口问题时,单纯讲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已严重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不够的。但采用"算帐法",效果就好得多。原国家计生委主任彭佩云1991年在一次讲话中提出:"如果按1970年人口增长率推算,从1971年以来的20多年间,全国少生了约2.4亿人。若是按1986年的消费水平推算(抚养一个儿童到16岁所需抚养费:农村为6600元,城市为18740元),少生两亿多人口,最少也要节约8500亿元,比1986年国民收入(7790亿元)还多710亿元"。向学生介绍这段内容后再提问:我国人口问题该怎么办?学生自然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有时也可以运用图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进行各国指标数字的比较,教育效果也很好。

    二、以多媒体为手段,创设愉悦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使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大大在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从常规的文字、地图等表现知识,扩大到声形并茂、动静结合的各种图像来表现知识,它能启迪思维、缩短知识传授与反馈的过程,多向信息交流增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显著提高。

    1、运用多媒体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多媒体以其强烈的趣味性、多样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集声、像、色彩于一体,动静结合的思维状态。例如在讲澳大利亚一课时,放一段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声像并茂的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澳大利亚牛羊成群、矿产丰富,自然加深了对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这两句话的理解。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教学环境和气氛生动活泼。

    2、多媒体有利于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地理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知识,需要学生掌握,如只用语言叙述,则很难讲解清楚,学生也难以理解,即使配以挂图,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虚为实,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易观察到的地理事物,用电教手段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将问题化难为易,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例如澳大利亚的大自流井盆地的成因,因为太抽象,学生难于理解,但是利用多媒体动画,学生非常直观地从动画中看到地下水的流动和自喷过程,这样就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这一难点。

    3、多媒体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演示手段、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利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在讲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因时,不直接描述这方面的原因,而是利用多媒体展示流经黄河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地貌和气候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判断,从而得出结论;接着进一步提出问题:黄河中游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继续通过多媒体播放下游"地上河"形成的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在黄河下游因大量泥沙沉积加之两岸人民筑堤束水,使之下游逐渐形成"地上河"。这样就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多媒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图表众多,类型多种多样。地图犹如"骨架",它能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形态,显示地理事物的规律。若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图像的作用,既可帮助学生形成地理事物正确的空间概念,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又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利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将非常复杂的地图,化繁为简,突出重点。例如在讲解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时,利用多媒体的等待和擦除功能,展示南北走向的山脉、弧形山脉并使其闪烁等。同时,还可以利用其它功能,使山脉的两侧地形区形成不同的展示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快速阅读地图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用图的习惯,培养学生读图、填图、巩固知识和分析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多媒体有利于教学的传递和及时反馈。多媒体的使用无疑增加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以便于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组织教学,并及时注意学生的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充分发挥好多媒体的效应,合理使用并有机地安排在教学中,是教师完成传递知识、情感及反馈信息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课堂练习时,用计算机出示试题并加以声音图像,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亲自上机操作,大大改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传递方式和反馈途径,促成学生认知识规律飞跃,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三、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以外,还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发展水平,并掌握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本领。一般来说,地理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地理自学能力、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地理记忆能力和地理创新能力等几方面。

    1、地理自学能力的培养。未来的文盲不在是那些没有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师的天职,所以我在教学中,首先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自己,认识所学内容。每当学习新的一章一节的时候,都要提醒学生审视所学内容的类型、特点、性质和难度,经常地引导学生做这项工作,则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其次,是注重引导学生归纳、分析和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和层次化,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再次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答题,特别是图表分析题,避免一味地死记硬背。地理学科的特色是读图、绘图和析图,通过以地理图表的分析练习,一方面可掌握有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掌握读图析图的一般方法。

    2、地理观察能力的培养。认识始于观察,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思维。观察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如在讲《中国地形》时,先让学生观察中国地形图,然后让学生归纳我国地形的类型、地势的高低、地形区的分布等。通过观察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地理思维时,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将各自然要素、各经济部门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以获得地理现象整体性认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时,要善于辨别地理区域差异,掌握地理区域特征,以便于因地制宜地利用、改造自然,突出区域性的特点,防止学生由于地理区域特征模糊,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此外,对于空间广阔的地理事物,在引导学生思维时,要将地理对象同它所处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联系起来,借助地图,将地理现象联系地图进行思考,以便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由于地理教材具有不同的逻辑属性,因而在教学中必须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一般而论,地理观念的描述要运用形象思维,它主要是通过地理感性材料的描述和教师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述而进行的;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地理推理多种材料的阐述要运用逻辑思维,其基本过程和形式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它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获得地理现象规律认识的思维方式,所以它是地理思维中最重要的形式。如在讲解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动强烈;最后使学生分析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3、地理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力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形象的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运用类比法、分析法、综合法等启发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图象、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如通过观察太阳系示意图,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太阳及其结构的形象。再如运用学生看过的各种河流的形象,经过取舍和重新组合,形成尚未见过的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刚果河等河流的形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或幻想,同时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具体的点拨,启迪其智慧,通过比喻、分析、联系和引伸展开想象,以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记忆能力的培养。记忆力是识记和再现的能力。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启发学生热爱地理,使之乐于记忆。因此,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丰富而有趣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记忆力的关键。如在进行中国地理行政区划教学时,采用"顺口溜"或"三字经",都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记忆效果也非常好。

    (2)依据学生的记忆特点,培养学生记忆能力。中学生的记忆以意义记忆为主,因此,对需要记忆的地理事物尽可能赋予新的意义。如我国黑龙江省的煤矿(鹤岗、鸡西和双鸭山等)都与动物有关;俄罗斯的地名后多带有"格勒"、"斯克"等音节,荷兰的两大港口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均有"特丹"音节。

    (3)培养良好的记忆方法,使之善于记忆。充分联想,把握特征是培养记忆能力的好办法。如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可联想到"五一节";南亚地理特征:三大地形区、三大河流、三种气候和三种国家等,可联想到"三";我国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的分布犹如一个正"品"字。通过联想使学生牢记这些地理特征,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如喜马拉雅山的"高",安第斯山脉的"长",五大湖的"大",贝加尔湖的"深"。亦可运用地理谜语、诗歌、假想旅游等方法进行强化记忆。即物象是记忆的根本,联想是记忆关键,理解是记忆的向导,谐音是记忆的窍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5、地理创新能力的培养。地理创新能力主要是利用学过的地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提出自己新颖、独特的地理观念、建议和设想的能力。一般在教学过程中,常用活动课本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学习地图和地球仪等有关知识后,利用乒乓球来制作地球仪。同时,利用学生熟悉的所在地城镇布局情况,画出其所在地城镇分布图,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分析其所在地城镇布局是否合理,如不合理,让同学们再重新画一幅图。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地球仪和地图等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决不能仅仅传授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