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汉的世家大族

 昵称3471621 2011-02-28

本文摘自《文史知识》2010年第6期,作者:陈苏镇,原题:《东汉的世家大族》

所谓世家大族就是那些世代高官的士大夫家族。它们是东汉豪族阶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又是士大夫集团的代表和领袖。

西汉后期。随着豪族势力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一些世代官至二千石的家族,甚至还有父子相继为宰相的例子。东汉建立后,世代公卿的家族越来越多.世家大族势力进一步膨胀。历史证明,在豪族社会基础上和豪族政治框架中。世家大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它们必将成为东汉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力量。

光武帝刘秀为了约束世家大族,防止它们结党营私,采取了相当严厉的手段。太尉西曹掾蒋遵因微过被免官禁锢,侍中戴凭为之求情,刘秀怒曰:“汝南子欲复党乎?”(《后汉书》卷79《儒林传·戴凭传》)大司徒侯霸推荐“素有讥议”的前梁令阎杨,刘秀“疑其有奸,大怒”,赐侯霸玺书曰:“崇山、幽都何可偶,黄钺一下无处所。欲以身试法邪?将杀身以成仁邪?”(《后汉书》卷26《冯勤传》)崇山、幽都,相传是舜流放骥兜、共工之处。“比周”意为结党。刘秀如此多疑,说明他对大臣结党高度警觉。继侯霸之后担任大司徒的韩歆、欧阳歙、戴涉三人相继被杀,便都与此有关。刘秀曾对司徒冯勤说:“人臣放逐受诛,虽复追加赏赐赙祭,不足以偿不訾之身。忠臣孝子,览照前世,以为镜戒。能尽忠于国,事君无二,则爵赏光乎当世,功名列于不朽,可不勉哉!”(同上)

刘秀的上述言行,释放出强烈信息,即大臣必须“尽忠于国。事君无二”,而不得“朋党比周”。做到这一点,便可“爵赏光乎当世.功名列于不朽”,否则将有“放逐受诛”之祸。故韩歆等被杀后。“大臣难居相任”。蔡茂、玉况为司徒,小心翼翼,“清俭匪懈”,“皆得薨位”(《后汉书》卷26《侯霸传》、《蔡茂传》)。冯勤听了刘秀的劝戒,“愈恭约尽忠,号称任职”。明帝、章帝时期,最受信任的三公有赵熹、牟融、郭丹、鲍昱等。熹“正身立朝,未尝懈惰”;融“忠正公方,经行纯备”;丹“廉直公正”;昱“奉法守正”(《后汉书》卷26《赵熹传》、《牟融传》,卷27《郭丹传》,卷29《鲍永传》)。他们的形象对世家大族有示范和矫正作用。

和帝以降,外戚、宦官专权,政治环境日益恶化。大臣们多随波逐流,容身自保。如窦氏当权时,“兄弟专朝”,“虐用百姓”。朝野“论议凶凶”,而“公卿怀持两端,不肯极言”。梁氏及宦官当权时.“内外莫不阿附”(《后汉书》卷45《袁盱传》),“中外服从,莫不屏气”(《后汉书》卷78《宦者传》序)。这些大臣虽能“容身避害”(《后汉书》卷43《乐恢传》),甚至“光宠三族”(《后汉书》卷78《宦者传》序),但得不到舆论的好评.又每每随当权外戚、宦官的覆灭而被处死、远徙、免官、禁锢。长远地看,这些人及其家族没有前途,不是当时迅速崛起的世家大族的主体。

在外戚、宦官的淫威之下,也有一些大臣敢于抗争。如窦氏专权时,尚书仆射乐恢弹劾窦氏党羽,“无所回避”。并上书和帝“诸舅不宜干正王室”,后遭窦宪迫害,“饮药死”。司空任隗和司徒袁安,“同心毕力,持重处正,鲠言直议,无所回隐”。“窦氏大恨,但安、隗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后汉书》卷43《乐恢传》,卷21《任隗传》,卷45《袁安传》)。窦氏败后,和帝除乐恢之子已为郎中。任隗已薨,和帝“追思隗忠”。擢其子屯为步兵校尉。袁安亦薨,和帝“追思前议者邪正之节。乃除安子赏为郎”(《后汉书》卷43《乐恢传》,卷21《任隗传》,卷45《袁安传》)。和帝对这些忠臣的褒奖,及舆论对他们的赞扬。为世家大族进一步指明了发展方向,并创造了汝南袁氏等一批新兴的世家大族。

袁安先人,只有祖父袁良见于记载,且位不过县令。袁安以下.则世代公卿。安子京至蜀郡太守,京子彭至光禄勋。彭弟汤至太尉.彭子贺至彭城相,贺子忠至卫尉,汤长子成至左中郎将,成子绍至大将军.汤次子逢至司空,逢子基至太仆,逢子术至后将军,逢弟隗至太傅.安子敞至司空,敞子盱至光禄勋。其中安、敞、汤、逢、隗,“四世五公”(语见《后汉书》卷58《臧洪传》)。与袁氏情形相似的还有张荫、韩棱、周荣等.他们也都通过与窦氏的抗争,使家族地位得以上升。张醋父祖皆无官位,而酷至太尉,二孙济、喜皆至司空。韩棱父为陇西太守,祖父以上不详。而棱官至司空,子辅至赵相,孙演至司徒。周荣家世不详,当出身平民,而荣官至太守,子兴至尚书郎,孙景至太尉,曾孙忠亦至太尉(《后汉书》卷45《张醋传》、《韩棱传》、《周荣传》)。

安帝末年,何熙、役讽、羊浸、李郃、陶敦、杨震、朱宠、陈禅等,同外戚阎氏、耿氏、乳母王圣及宦官进行了斗争,从而使又一批世家大族崛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弘农杨氏。太尉杨震上疏,要求安帝疏远王圣等人,安帝不听。而“内幸皆怀忿恚”。耿氏和阎氏向杨震推荐亲信党羽.震皆不从,因而“见怨”于外戚。安帝大兴土木,为王圣修建宅第,宦官樊丰等趁机舞弊,“诈作诏书”,调发钱谷和材木,“奋起家舍、园池、庐观。役费无数”。杨震上疏弹劾,语气“切至”,“帝即不平之,而樊丰等皆侧目愤怨”,遂共谮毁之。安帝罢其太尉,遣归家乡,杨震不服,“饮鸩而卒”。顺帝即位后。安帝外戚、内宠被诛,杨震的门生“诣阙追讼震事,朝廷咸称其忠”。顺帝乃除杨震二子为郎,并以礼改葬。据说,“先葬十馀日.有大鸟高丈馀。集震丧前,俯仰悲鸣,泪下沾地,葬毕,乃飞去”(《后汉书》卷54《杨震传》)。从此,弘农杨氏的声望和地位骤然提高。杨震曾祖以下皆无官位,自震以后则世代公卿。长子牧至侯国相,牧孙奇至卫尉。少于奉似无宫位,奉子敷早卒,敷子众至侍中。中子秉一支最盛.秉及子赐、孙彪皆至太尉。史称“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云”(《后汉书》卷54《杨彪传》)。

外戚阎氏、耿氏及宦官、内宠将杨震迫害致死后,又“构谗太子及东宫官属”.将太子废为济阴王。太仆来历,太常桓焉,廷尉张皓,光禄勋役讽.宗正刘玮,侍中间丘弘、陈光、赵代、施延,太中大夫朱伥等十馀人,“俱诣鸿都门证太子无过”。这位太子就是日后的顺帝。故顺帝即位后,拜张皓为司空。桓焉为太傅,来历为卫尉,“役讽、刘玮、闾丘弘等先卒,皆拜其子为郎。朱伥、施延、陈光、赵代等并为公卿”(《后汉书》卷15《来历传》)。其中。来历有外戚背景,曾祖来歙官至中郎将,祖、父皆无官位,而来历官至车骑将军,子定至虎贲中郎将,孙虎至屯骑校尉,孙艳至司空。来历在安顺之际的表现,使来氏也成了世家大族。桓焉世代帝师.祖荣、父郁皆至太常,而焉至太傅、太尉,家族地位进一步提高。张皓.祖上宫位不详,而皓至司空,子纲至广陵太守。顺帝“欲擢用纲”。“不幸早卒”(《后汉书》卷56《张纲传》),否则也会位至公卿。朱伥、施延、陈光、赵代等人皆平民出身,位至公卿后,家族地位必然大大提高。

顺帝初年,外戚、宦官势力较弱,士大夫们略占上风。后者利用这一机会迅速扩张自己的势力。司空张皓“多所荐达,天下称其推士”(《后汉书》卷56《张皓传》);太尉王龚“所辟命,皆海内长者”(《后汉书》卷56《王龚传》);尚书令左雄改革察举制度,提高人仕门坎。十多个太守“坐谬举免黜”,而汝南陈蕃、颍川李膺、下邳陈球等三十多位名士拜为郎中。史家描述当时朝中盛况说:“李固、周举之渊漠弘深,左雄、黄琼之政事贞固,桓焉、杨厚以儒学进,崔瑗、马融以文章显,吴祐、苏章、种忌、栾巴牧民之良干,庞参、虞诩将帅之宏规,王龚、张皓虚心以推士,张纲、杜乔直道以纠违,郎颉阴阳详密,张衡机术特妙。东京之士.于兹盛焉。”这些人物中不乏世代高官者。除前面提到的桓焉及张皓、张纲父子外,还有:山阳王龚位至太尉,子畅位至司空;汝南陈蕃位至太傅,子逸至鲁相;颍川李膺位至长乐少府,祖脩至太尉,父益至赵国相,子瓒至东平相;下邳陈球位至太尉,子瑪至吴郡太守,瑪弟琮至汝阴太守,弟子珪至沛相,珪子登至广陵太守;汉中李固位至太尉。父郃至司徒,子燮至河南尹;江夏黄琼位至太尉,父香至魏郡太守。孙琬亦至太尉;河南种篙位至司徒,子拂至司空,孙劭至大鸿胪。不见于上述名单的还有:弘农刘崎位至司徒,子宽至太尉,孙松至宗正;蜀郡赵戒位至太尉,子典至卫尉,孙谦至太尉,谦弟温至司徒。东汉称太傅、太尉、司徒、司空为“公”,称其子孙为“公子”、“公孙”,“公”之家族则称“公族”。他们是朝廷显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门数“公”的家族更是世家大族的中坚。

上述世家大族的崛起,固然与其成员不畏权势的政治勇气及窦、阎兴衰所提供的历史机遇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们有清廉正直的品格作风,且代代相传。汝南袁氏就是这样。袁安“乃情帝室。引义雅正,可谓王臣之烈”,袁敞“廉劲不阿权贵”,袁盱“正身自守”,袁彭“行至清.为吏粗袍粝食……有清洁之美”,袁汤“诸儒称其节”,袁逢“宽厚笃信,著称于时”,袁忠“以清亮称”。灵帝时,“袁氏贵宠于世,富奢甚”。而袁贺之子袁闳“少励操行,苦身修节”,常对兄弟叹曰:“吾先公福祚,后世不能以德守之,而竞为骄奢,与乱世争权,此即晋之三卻也。”闳弟弘则“耻其门族贵势,乃变姓名,徒步师门,不应征辟”(《后汉书》卷45《袁安传》)。弘农杨氏更是这样。杨震6(J陸公廉,不受私谒”,所举茂才王密曾“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曰:“暮夜无知者。”震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惭愧而出。有故旧长者劝震为子孙开产业,震不肯,日:“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及弹劾外戚、宦官,又毫不畏惧。宁死不屈。杨秉亦“以廉洁称”,在位“计日受奉,馀禄不入私门。故吏赍钱百万遗之,闭门不受”。自言:“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时“宦官方炽,任人及子弟为官,布满天下,竞为贪淫,朝野嗟怨”。秉乃条奏牧守以下五十馀人,“或死或免,天下莫不肃然”。宦官侯览弟参为益州刺史,“累有臧罪,暴虐一州”,秉“劾奏参,槛车征诣廷尉。参惶恐.道自杀”。杨赐和杨彪也都有与外戚、宦官斗争的事迹。赐曾上书指斥“妾媵嬖人阉尹之徒,共专国朝,欺罔日月”;彪曾揭发宦官王甫“使门生于郡界辜榷官财物七千馀万”。杨奇与灵帝的一段对话,更生动地反映出杨氏的门风。灵帝问:“朕何如桓帝?”杨奇答:“陛下之于桓帝,亦犹虞舜比德唐尧。”灵帝很不高兴地说:“卿强项,真杨震子孙,死后必复致大鸟矣。”(引文分见《后汉书》卷54《杨震传》、《杨秉传》、《杨賜传》、《杨彪传》、《杨奇传》)东汉的其他世家大族也多是这样。

世家大族的门风,得到当时舆论的好评。特别是在桓灵之际的清议运动中.“郭林宗、贾伟节为其冠,并与李膺、陈蕃、王畅更相褒重”。太学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士大夫们又“共相标榜,指天下名士,为之称号。上日三君.次日八俊,次日八顾,次日八及,次日八厨”。“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俊者.言人之英也”,“顾者,言能以德行引入者也”,“及者,言其能导人追宗者也”.“厨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后汉书》卷67《党锢传》序)。宦官发动党锢之祸,杀了“三君”窦武、刘淑、陈蕃,“八俊”李膺、荀翌、杜密、朱寓、魏朗,“八顾”巴肃、范滂、尹勋,“八及”翟超,“八厨”刘儒等.使一批已经兴起或即将兴起的世家大族被扼杀,但世家大族清廉正直的门风却得到世人更普遍的认同。

东汉世家大族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特征,其家族教育功能,则是最本质的特征。因为以“公族”为代表的世家大族,有良好的教育条件和礼法门风,是培养当时所需统治人才的最佳场所。而正是这一特征。使得世家大族同一般权贵、豪族、学者有了区别,也使曰后世家大族向门阀士族的转变及门阀制度、士族政治的形成,有了能为社会和历史所接受的基本理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