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百四十二卷良心与正路

 小脚大丫 2011-02-28

天地生人,都有一个良心。苟丧此良心,则其去禽兽不远矣;

圣贤教人,总是一条正路。若舍此正路,则常行荆棘之中矣。

[述论]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就是说,人类与禽兽的区别就那一点点。一般百姓丢弃了它,君子却保存了它。舜懂得事物的道理,了解人类的常情,所以他能自然而然地按照仁义去做,而不是把仁义当作工具来使用。其中,那个“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与禽兽相异的东西,就是我们称之谓“良心”的人性。

    对于人性,中国自古有“善”与“恶”两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苟子主张人性本恶论。各执一端,莫衷一是。但“人之初,性本善”的三字经,却流传下来了。为何?因为人们相信人之为人、本性善良,是天地化生于人的内在本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所谓人之有别于禽兽者,就是因为人有是非观、善恶观,也即古人所讲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和不忍之心。孟子又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其实,上述所说的“五心”,也就是人性的基本良能与良知。这些因素相交织,从而成为我们内心的善性,便是良心。

    古之先贤圣哲,在如何为人处世上,给予了我们以很好教导。其中就作人的原则来说,班固在其所编著的《白虎通义》 中,引用了董仲舒所概括的“仁、义、礼、智、信” 五个要素:“仁”即人们互助、互爱、关怀、同情诸品德的表现;“义”就是做应当做的事,言论行为皆显公正、合时宜;“礼”是人们交往的规矩和对他人的态度;“智”即有才识而能懂事理,明是非而能措止合宜;“信”即信用,言而有信,诺而必践。这五者称之为“五常”,也就是五条正确的轨道,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可见,人生天地之间,对自己和他人都不可慢待和轻忽,而应当遵循做人立德的一般原则,沿着古之先贤圣哲和今之志士仁人所走过的正路向前迈进,则一往无前。

如果良心荼毒,性情险恶,则必然害己害人,招人唾骂而不齿于人伦,终究会走入人生的死胡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