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太素脉法

 高仙有灵 2011-02-28

脉相亦即所谓太素脉,是一种通过人体脉搏变化来预言人的贵贱、吉凶、祸福的方术,因为是通过中医诊脉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所以被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相术。关于太素脉的源流,目前说法颇多,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明代青城山人张太素由隐者密授,再经他反复实践、整理而得以流传。太素著有《太素脉秘诀》上下二卷,系太素脉相法的系统著作,今人得观太素脉法,实在有赖于此书。张太素认为,人的脉搏变化与五行八卦、河图洛书之理相通,只要理解并掌握太素脉秘诀,不但可能给人诊病,还可以预言人的命运。据说太素脉法灵验异常”,不但可以预测一个人…—生的吉凶之兆,甚至还可以透过父亲的脉相来预测儿子的命运前程。
   
根据中医脉诊原理,太素脉诀把人的脉相变化归纳为“五阳脉”、“五阴脉”、“四营脉”。所谓:“五阳脉”,即浮、滑、实、弦、洪五种脉相。太素脉诀云:“浮者,轻而在上,隐隐缓散,如水浮物,指重如无:轻有余,愈轻愈盛,泛然满指。若三部常浮者,主心气不足。滑者,如珠丸之无端,重指即优,举指浑然。不进不退,稍重于洪。若三部常滑,主肝气不足。实者,虚之对。其脉源派长久而不绝,指轻则有余,指重隐缓于弦,小于洪。若三部常实,主脾气不足。弦者,应指紧迫如巴弦,指重如数,指轻愈急,聚敛而不散,长久而)T;缩。若三部常弦,主肺气不足。洪者,大也。其源深,其流长,下指一寻,不弦不浮,轻重皆应。若再寻之,勃然有余。若三部常洪者,主肾气不足。”“五阳脉”的所谓浮、滑、实、弦、洪是指脉搏的五种征候,主要有程度轻重、深浅的不同。如浮为“轻有余,重不足”,洪为“不弦不浮,轻重皆应”等。所谓“五阴脉”,即微、沉、缓、清四种脉相。太素脉诀云:“微者,最细而弱,重指寻之,宛然如毛发,隐隐清滔,疑不可状,在于有无
间。若三部常微,主血滞而神不足。沉者,如石投水,必极其底。重指寻之,仿佛隐应,比之于微,此有缓起于骨上。若三部常沉者,主胃逆而气不足。缓者,如丝在机,不卷其轴,应指其缓,往来其微。尤不若微之应急,不沉不伏,惟缓而已。若三部常缓,主肾怯而精不足。涪者,滞而不滑,指下如索隐砂,如刀刮竹,沉下而粗。重则应指,轻则如无;后虚前实,往来不断。若三部常,主魂刁足。”
   
与“五阳脉”的五种征候相比,“五阴脉”就显得柔弱细微,而且“五阳脉”以器官部位血气为探诊对象,“五阴脉”则以整个人的精魂为检查目的。由此可见,“五阴脉”细弱难寻,然而至关重要,若一个人精魂不足有滞,则形同枯槁了。
   
所谓“四营脉”,太素脉诀云:
   
“四营者,轻重清浊也。轻清者,阳也。重浊者,阴也。夫欲知人贵贱贫富寿天,须于四营脉中求之。
   
轻者,如指摸玉,纯粹温润,识性明敏,禄位权贵。
 
   清者,平清而浮,状如轻羽,不沉不濡,隐隐常动。
 
   重者,缓而粗,以手按之,其脉浊,脉浊气亦浊也。
    浊者,中浊而沉如紧,索隐重浊,亦在究其本原。
    “四营脉”看来带有综合总括性质。在探明“五阳”、“五阴”两类脉相后,还需研究评估它们的轻重清浊情况,然后才可以综合预测生命的运动状态和由此而引申的贵贱贫富寿夭的命运走向。因此,“四营脉”是至关重要的。
 
   太素脉以“五阳脉”、“五阴脉”为基础,以“四营脉”为观照评估系,冉参合男女脉相、相理的价值标准,就可以指拨一个人的命运前程了。  《太素脉秘诀》云:
   
“太素脉者,以轻清重浊为命论,轻清为阳,为富贵;重浊为阴,为贫贱。男子以肝木部为主,以决功名高下;女子以肺金兑位为主,以决福德。且如轻清者,如指摸玉,纯粹温润,应指分明,六脉不克。如源之流长,不敢断续,纵有小疾,直清不浊,主为人禀性冲和,智识明敏,禄位高擢,此为轻清之脉。重浊者,应指不明,如撤干沙,满指皆论,前大后小,息数混杂,克归本身,为重浊之脉。下指详审,万无一失。”
    
 这段话说明了太素脉相法的实质。太素脉相法就是以轻清重浊四种脉相为其主论相人的根本法则,脉相轻清者为贵,重浊者为贱。男子主要把握其肝脉之相,据此可以判断他的功名富贵,“若三部常滑,主肝气不足”,此为男子脉相之忌;女子主要把握其肺脉之相,由此可以判断她的福分,“若三部常弦,主肺气不足”,此为女子脉相之忌。
    
 太素脉相融合了中医脉理、阴阳五行、河图洛书之理等文化素养,再用相理价值标准加以对照抒发,显示出一种多种文化成分杂糅相济的特征。因为这种相术是以中医诊脉为正名,所以更容易招徕人群,更容易使人深信不疑,在明代曾经风行一时,有“万无一失”的“美誉”。
    如何从相术史的角度来评价太素脉相?这是一个必须认真回答的问题。从中医角度来说,通过头、手、足三个部位上的九处脉搏变化的情况,来观察身体形气的强弱,分析疾病的轻重、部位,然后便可调理阴阳虚实,达到治病的目的,但太素脉法却是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增加了相理范畴上的解释。其逻辑思路是:人体气血形势、阴阳虚实必定通过脉相征兆于身体的各个部位(主要是头、手、足三部),而身体部位又是形相的本体:脉相变化引发形体异兆,通过形体异兆又可预测生命的运动章程。譬如,从相术理论来说,眉是保命宫,是人的寿命、贤愚、贵贱的表征,以疏朗、细平、阔秀、修长、形如新月者为聪敏、寿长、尊贵之相,以浓逆、短促、扫帚、枯焦为愚蠢、寿短、卑贱之相:从中医角度来看,眉的这些“生态”与气血、阴阳有密切关系,正如清代《望诊遵经》所说:“眉也者,禀木气而侧生者也。以经络言之,则属乎手足太阴阳明矣。其有多少、疏密、精细、长短之殊者,亦由气血有多少,赋禀有清浊耳。相家知其常,固可察人之贤否,医家辨其变,亦能测病之死生。道虽不同,其揆—‘也。今求其法,盖有六焉:眉系倾者,胆将绝:眉冲起者,命将亡;眉睫坠落者,疠风之症;眉毛颁蹙,疼痛之容。润泽者,血气足;枯槁者,血气衰也。至若眉中之色,前人亦有言者。其诗曰:黄色之目一年期,黑色从眉绕目悲;若然白色连眉目,知是皮肤肺疾微。眉中若见青赤黑,远候还须半年期。近看三五七日内,忽然暴死更无疑。”
   
由此可见,眉毛的润泽枯槁乃血气的足盛衰绝使然,形体的其他部位(特别是面部)的变化莫不关乎血气,由血气而察变化,这正是诊疾病的初步,亦是看相的要诀。这就是太素脉相的生理基础和逻辑思路。这段话里的“相家知其常”、“医家辨其变”其实是相互而言,因为相家相人、医家诊变都不能离开形体的恒态与变量,这是一般的道理,尤其是太素脉相更是如此。
   
中医诊脉是通过脉象来观察血气的运动、精神津液的盈亏,从而辨别身体的寒热情况,以便对症下药。脉搏其实不过是脉气在体表上的反映,它受诸今因素的影响,当内外因刺激机体影响到血气周流时,脉搏就会发生变化,除干季节、气候、环境等影响血气周流,心境状况对脉搏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即侍是同一个人同一天内脉搏都可能会有不同的差别,太素脉相把这种脉搏现象附会为吉凶之征,显然是十分荒谬的。太素脉相反复强调“肝部轻清,衣禄荣贵。心部轻清,聪明发达。肾部轻清,知巧谦和。肺部轻清,义勇谋略。脾部轻清,富贵声名”。这除了表明身体健康,性情谦和,不急不躁,实在是与富贵显达没有什么关系。

 

 

 

〔亡名氏太素脈法〕讀書敏求記一卷 未見

錢曾曰:序云,仙翁不知何地人,隱崆同山,常帶一粗丸藥,出山救人,更於指下,決未兆古凶壽限,時人莫不神之,後不知所終。唐未有樵者,於其石室石函中得此書,以傳於後,四庫全書總目曰:太素脈法一卷,不著撰人名氏,其書以診脈辨人貴賤吉凶,原序稱唐未有樵者,於崆峒山石函得此書。凡上下二卷,云仙人所遺,其說荒誕,蓋術者所依托,此本只一卷,或經合並,或佚其下卷也。案太素脈,自古無聞,宋史載僧智緣事,王安石曰:昔醫和診晉侯,而知其良臣將死,則視父知子,亦何足怪哉。其引據亦自有理。然推繹傳文,醫和亦以人事斷之,料其當爾,故其對晉侯曰:疾不可為也。是謂近女室,疾如蠱,非鬼非食,惑以喪志,良臣將死,天命不 ,其對趙武曰:國之大臣,榮其寵祿,任其大節,有 禍興,而無改焉。必受其咎,何嘗一字及於脈,且傳曰視之,亦不云診,是特良醫神解,望其神色知之,安石所云,殊為附會,大抵此術與於北宋,故智緣以前,不聞有此,而羅擴作張擴傳,稱少好醫,從龐安時游,後聞蜀有王朴善脈,又能以太素,知人貴賤禍福,從之期年,得衣領中所藏素書,盡其訣乃辭去,擴徽宗時人,則王朴當與智緣同時,足証其並出於嘉 間,觀此書,原亦僅稱唐末所得,其非古法審矣!此本所載,皆七言歌括,至為鄙淺,未必即領中之素書,殆方伎之流,又從而依托也。(術數類)

〔齊氏(能之)太素造化脈論〕一卷 存

自序曰:太素之理,妙用莫測,變化難窮,余生以濟人為心,以施藥為事,遂研精醫學,深究脈法,無窮之理,自得於心,驗人貧富貴賤,壽夭憂樂,往往不期而言中,於是忘其淺陋,撰成造化脈論,不出於陰陽兩字,測之然後知其為益深,窮之然後知其為益遠。然亦安敢自是其是,姑志一得之愚,以俟知者正焉。新安實軒齊能之自敘。

〔太素脈經詩訣〕一卷 存

齊能之曰:造化脈論,已經山屋先生訂正。然其理深遠,觀者未易窮測,遂並編述前賢詩訣於後,其間辭意有窒塞不通,隱奧難曉者,輒以己意,增減而潤色之,蓋脈論者,造化之根原,詩訣者,吉凶之克應,二者不可缺一,合而觀之可也。

〔楊氏(文德)太素脈訣〕國史經籍志一卷 未見

饒州府志曰:楊文德,樂平萬全鄉人,攻醫,精內經太素脈,明初征詣太醫院,洪武戊寅,乞歸田裡,明祖御書種德二字賜之,舟抵饒城,醫者劉宗玉延之,文德為講岐黃心法,以太素授之,紫極宮道士宋姓者疾,文德診之曰:不數劑愈,宋以銀飲器謝之,文德卻不受,中途長嘯,時宗玉子烈因問其嘯之故,文德曰:明年春肝木旺,脾土受克,至期果死,黃複昌疾,文德診之曰:一劑即瘥,官貴脈旺,秋當入仕,尋以荐授丹陽令,余皆類此,所著有太素脈訣一卷。

〔趙氏(銓)太素脈訣〕未見

廬陵縣志曰:趙銓,字仲衡,與羅文莊善,贈以古風,稱為石亭子是也。高唐裡人,精岐黃家言,雖為製舉 業不廢,以諸生入監貢,仕靈壽霍山兩邑,夏貴溪大拜入京,取道吳城,即攜與入京,會世廟不豫,太醫束手,貴溪及大臣公卿,咸舉銓入診視,不終劑而龍體大安,銓既稱旨,朝廷官之,而就令焉。銓意不欲久仕,解組歸,惟著書修真而已,有乞醫者即赴之,不責人金帛,而施藥不怠,診太素有神,所著有春風堂集,石亭醫案,岐黃 奧旨,諸家醫斷,太素脈訣,體仁匯編。

〔彭氏(用光)太素原始脈訣〕一卷 存

彭用光曰:假如診得浮脈,緩緩如蝴蝶斗舞者,應在庚辛之日有喜,若太過不及者,有災晦,若先期能預慎防閑,則或能減少,太素一書,正欲使人避凶趨吉,故程子曰:知之減半,慎之全也。余仿此,用光續修趙石亭條下,參驗甚詳,江西通志曰:彭用光廬陵人,善太素脈,言多奇驗,所著有體仁匯編,醫術家多循守之。

〔詹氏(炎舉)太素脈訣〕未見

按上見於瀕湖脈學。

〔亡名氏太素心要〕二卷 存

〔太素脈訣秘書〕一卷 存

〔王氏(文潔)太素張神仙脈訣玄微綱領統宗〕七卷 存

魏時亨序曰:客有問於余曰:書必有名,名必有義,脈訣以太素名者何也?果以太初者氣之始,而太素者質之始,原其質之始,乃以太素名歟,且易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 之說,太素脈壽夭富貴,貧賤禍福,無不知之,其於原始反終之意,蓋益深矣!余曰:非也。有自來矣!有青城 山神仙張名太素者,會悟叔和脈理之微,貫通岐黃盧扁之秘,一診視之間,不特可以知人之虛實寒熱,疾病安危,而人之貴賤貧富,死生禍福,莫不於是決焉。人因其言之驗,異其術之神,即其人之名,傳其世之廣,所以稱之當時,曰太素脈所訣也。聞之後世,亦曰太素脈所訣也。而太素之說,起於此耳,愈傳愈遠,愈異愈奇,人遂以太初太素之義,神其說以重之,是徒知太素之名,而不知太素之實矣!反而思之,青城張仙之以太素為名,而因以太素名脈訣者,非張仙之自炫其名也。由人之慕張仙之術之異,而顧以其名名之,使不失其真也。豈料後之人,因名而反失其名,考實而莫訊其實耶,友人冰鑒留心於是,亦悼太素之脈名雖傳,而實不符也。乃以張仙脈訣,詳求搜正,匯為卷帙,與扁鵲難經,叔和脈賦等書,並類以行,使自今而後人之欲行太素脈者,不必求之太初太 素之說,而當求之青城張仙之云也。

〔李氏(守欽)太素精要〕未見

水縣志曰:李守欽,號肅庵,聰明善悟,讀書損神,病將危,得蜀醫醫而愈之,即北面受其業,走峨眉,邂逅異人,授岐伯要旨,歸從黃冠游,尤精太素脈理,又能預知人事,遠近活者,不可勝數,諸王台省,咸敬禮之,徙居滎澤觀,中有客自河北來,星冠羽扇,守欽識其非常人,即謹遇之,數日談論,皆世外事,守欽善對,客甚敬之曰:先生我師也。又曰:三日後羅主事過此,我當去也。因題詩於壁而別,越三日,果羅主事自南而北,經於滎澤,為黃河泛漲所阻,棲遲觀中,偶見所題,驚曰:此吾世父之筆,緣何題此哉。始知客為羅念庵也。人由是謂守欽能識仙客,號為洞元真人,壽九十有八,所著有方書一得,太素精要諸書,行於世。

〔程氏(時卿)太素脈要〕二卷 未見

李維楨序曰:祁門程時卿游於不佞之門者三世,其業儒不就,為形家,已乃攻醫,已從宣城沈先生譚理學,所全活不受糈,遇異人,教以太素脈,多奇中,即不佞所睹記,不可一二詳矣!不佞數叩之曰:請待數年,而後與子,久之時卿之父母皆大耋,而身且開六帙,顧其子姓中,無可受業者,則謂不佞與其私傳子,就若公之人人,出囊中一編,蓋異人所口授,而時卿手錄者,稍芟其雜複,定為二卷,不佞卒業,掩卷而語時卿,是何異是吾儒洪范之緒論也。洪范以五事分屬五行,而征休咎,太素以五臟六腑之脈,分屬五行,而診休咎,其揆一耳。然而太素多奇中,洪范或不其然,洪范推極於天地人物,博而不能該,太素一人之身,約而可據也。是書首所載五運六氣,蓋自洪范五行始,時有出入,惟所謂七表八裡九道,六極四離,順四季,旺十二時,按之百不失一耳,子獨取指南剪金通玄隱微四賦,而汰諸蔓延謬悠之說,有以也。時卿唯唯,不佞因為題其端而行之。

按太素脈之說,未審始於何時,醫說,載張擴聞川有王朴先生者,其察脈,非特知人之病,而太素之妙,能測人之死生禍福,見於未著之前,服膺幾年,盡得其妙,乃辭而歸,惜乎名盛於崇寧大觀時,而享年止四十九,卒於南昌,宋史僧智緣傳曰:嘉 末,召至京師,舍於相國寺,每察脈,知人貴賤禍福休咎,診父之脈,而能道其子吉凶,所言若神,士大夫爭造之,王 與王安石在翰林,疑古無此,安石曰:昔醫和診晉侯,而知其良臣將死。夫良臣之命,乃見於其君之脈,則視父知子,亦何足怪哉。據此,北宋之時,其說已行,彭用光曰:太素之傳,實自東海馮真人,在金靈山,得於靈寶洞中神仙授受之術,向未有傳,而方書亦不載,至乾德乙丑,仲夏八日,始真人出洞游行,太素法遂傳諸世,而得之者,皆口傳心授,少著述以流布,嗣後亦間有知者,多自秘而弗傳,書亦弗備,揆其大要,論貴賤,切脈之清濁,論窮通,切脈之滑澀,論壽夭以沉浮,論時運以生克,論吉凶以緩急,亦皆仿佛內經素問,虛實攻補,法天法人法地之奧旨云,乾德乙丑,宋太祖乾德三年也。其說即似始於當時。然劇錄曰:咸通乾符中,京師醫者續坤頗得秦和之術,詳脈知吉凶休咎,至於得失時日,皆可預言,古者善醫道多矣!跡其前事,不過視徹膏肓,心解分劑,未聞乎平診脈候,見於蓍龜之能也。是唐時已有此說,而其為術也。不過假風鑒以神之,豈得於三點九按之際,察其休咎貴賤邪,吳昆脈語曰:醫家以岐黃為祖,其所論脈,不過測病情決死生而已,未有所謂太素也。扁鵲倉公之神,仲景叔和之聖,亦無所謂太素也。何後世有所謂太素者,不惟測人之病情,而能占人之窮通,不惟決人之死生,而能知人之禍福,豈其術反過於先聖,即是亦風鑒巫家之教耳,初學之士,先須格致此理,免為邪說搖惑,則造詣日精,而倉扁張王之堂可闖矣!故太素乃醫之旁門,不得不辨,亦惡紫亂朱,距邪放淫之意。又曰:業太素者,不必師太素,但師風鑒,風鑒精,而太素之說自神矣!至其甚者,索隱行怪,無所不至,是巫家之教耳,孔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王士豈為之,徐靈胎醫學源流論曰:診脈以之治病,其血氣之盛衰,及風寒暑濕之中人,可驗而知也。乃相傳有太素脈之說,以候人之壽夭窮通,智愚善惡,纖悉皆備,夫脈乃氣血之見端,其長而堅濃者,為壽之征,其短小而薄弱者,為夭之征,清而有神者,為智之征,濁而無神,為愚之征,理或宜然,若善惡已不可知,窮通則與脈何與。然或得壽之脈,而其人或不謹於風寒勞倦,患病而死,得夭之脈,而其人愛護調攝,得以永年,又有血氣甚清,而神志昏濁者,形質甚濁,而神志清明者,即壽夭智愚,亦不能皆驗,況其他乎。又書中更神其說,以為能知某年得某官,某年得財若干,父母何人,子孫何若,則更荒唐矣!天下或有習此術,而言多驗者,此必別有他術,以推測而幸中,借此以神其說耳,若盡於脈見之,斷斷無是理也。此論俱為得矣!其命名之義,取之乎所謂質之始也。魏時亨王文潔以為張太素者精此術,而後世稱之,殆未可信,蓋太素脈之術,雖無裨於治法,以其托言於醫流別編為一卷,附於診法之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