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具常识

 有点小困 2011-02-28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chenxq./logs/32260812.html

明清硬木家具制作行业的情况是怎样的?
答:中国古代家具的主流是漆家具,漆家具所重是漆艺,胎均以红、白松木为主。所以有关漆家具的记载大多都列入漆器之中。中国漆艺有许多种技艺,每种漆艺都具有特殊的装饰美感。例如:金漆镶嵌家具,是用金漆和镶嵌两大类技艺制作出来的。金漆又有描金、贴金、扫金、搜金、平金开彩,平金开黑、洒金、金箔罩金、戗金等技法;镶嵌又有平嵌、轿嵌、花镶嵌、百宝嵌等。由于金漆和镶嵌技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综合使用,加之所用的貴装饰材有金、银、象牙、玉、叶蜡彩石等,所以金漆镶嵌家具有许多精彩的式样。
硬木家具制作行业出现于明代中期,是由大木作中建筑內檐装修发展而分化出来的一个行当。最明显的佐证是明代初期编纂的木工专用书籍《鲁班经),只有木结构的建筑做法,其中没有家具的制作。到明代万历年间,增编的《鲁班经匠家镜》增加了制作家具的条款五十二则,并附有图式。这说明随着社会对家具需要量的增大,学习制造家具的手艺人增多,而这部书正好是根据社会的需求而增编的。因此,也表明硬木家具制作行业出现的时间是明代中期,此时社会对硬木家具的需要量增大,已达到盛期。
另外,漆家具的工匠也会因社会需求而改行从事硬木家具。例如,有些老北京硬木家具行是由金漆镶嵌改行而来,由于原来就是制作金漆家具的,所以改起来轻车熟路。
清代时,根据工种行业的不同,把木作(木加工)分为大木作、小器作、方作、圆作。其中,大木作是专门建造房屋木构架的行业,匠人叫“糙木匠”、“怯木匠”;小器作是建筑内檐装修和创作木制家具的行业,匠人称“小木匠”,民间又叫“细木匠”。方作,是专指制作家具的行业,因家具以方形居多,故叫“方作”;圃作,是指专门制作木圆桶的作坊。
在江南地区还有一些专门制作红木小件的行业,也叫“小木作”或“巧木作”,因这类红木小件均为文房用具配木盒、木座或文房清玩之物。工艺制造精巧,需要进行浮雕图案或圆雕形象的雕刻,属于层次更高的工艺雕刻品,要求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工艺水平比一般木作要更高一些。建筑木雕行业及其作坊,称“雕花作”,雕刻艺人称作“雕花匠”。
博宝论坛邮集欣赏—汉字(组图1) 

制作硬木家具除需要常规木工工具外,还有什么特殊的工具?
答:制作硬木家具要使用的工具分为四大类。
(1)量度画线工具
有画方形的工具,叫“曲尺”或“弯尺”.“角尺”,也可用来校验刨平后的板、枋材以及结构之间是否垂直和边棱成直角的木工工具。规、画圆用的木工工具。绳,即墨斗,弹画长直线时所用的工具。折尺,四折对开的一种木尺,丈量木材的一种量具。活尺,是两条直尺组成,可以展开任意角度,是画料和校验角度的工具。
(2)锯割工具
主要是有各种用途的锯。锯,种类较多,在框锯中不仅有横断锯和纵断锯之分(锯齿的角度不同),还有锯条很窄的挖锯”和锼弓子。“挖锯”主要用于锯出曲线形的木材,如制马蹄形翻足、霸王枨等,没有“挖锯”是做不成的。
锼弓子是用于镂空和曲线形加工的专用工具,几有镂空花纹的牙子或券内口牙子,都要用锼弓子进行加工。在镂活时,一般要一次锼几块,以此保证纹样相同。另外,家具上常有曲线形的部件,为了节省材料,常采用套料排法,也要用锼弓子。使用锼弓子的最大优点是“锯口”小,不伤料,易于得到准确的曲线形状。
(3)刨子工具
刨平工具主要是刨子。刨子有许多种,有用于将长木板拼缝的长刨子;用于去荒料的,叫“二虎头刨”;用于去堑碴或找平的,叫“光刨”;还有用于裁口的“裁口刨”,剔槽的“槽刨”等。制作硬木家具的各种刨子,在结构上与一般木工刨相同,惟刨床放刨刃的斜面角度应略大于45度。
还有一种专门工具叫“耪刨”。这种工具是在一种带柄的木条上,嵌入20 多片带钢片(长5—6cm,高3—4cm,厚0.2mm),然后,将20多片钢片用钢锉找平后,又用钢锉将钢片开刃(朝前方是平面,朝后方是开刃面)。使用时,将耪刨平放在硬木上,用力压住向前平推几次,硬木表面上有堑碴的部位就会渐渐刮平、刮光.使用耪刨的最大好处是每次去料很少,不会伤料,也不会因戗碴而起堑,又可以将不平的硬木表面修整得十分平整光洁。由于各种硬木材料都有不同的纹理结构,特别是木纹越花越乱之处,木纹的戗顺碴关系十分复杂,用刨子进行找平加工时会国戗顺碴复杂而起堑。而“耪刨”特别能“拿堑”,所以“耪刨”是制作硬木家具必不可少的一种专用工具。
(4)凿卯工具
是凿子、凿卯眼用的专用工具,与現代木工所用的凿子相同。特点是凿子有几种固定的规格(指刃部的宽度),以保证卯眼凿得规矩;一般都用贴钢法制成,口都比较厚,这是利用劈的原理使凿出的卯眼内壁光洁工整。
(5)雕刻工具
有扁铲、圆口、反口、和尚头、齐口等,口刃有不同大小,是专门用于起线、雕刻,找细、铲平地子的工具。雕刻时一般要用木锤击打。其中,扁铲是薄口利刃,用于雕刻和割直线、凿直墙的主要工具。
圆口:是刃部呈圆弧形的刻刀,是雕刻和刻圆线的工具。在纹理复杂的木材上用和尚头进行雕刻,不易起堑。
和尚头:是一种正面平,而背面呈圆头状的刻刀,在纹理复杂的木材上用和尚头进行雕刻,不易起堑;和尚头还用于表面修光,特别是复杂的曲面修光,特别有效。
齐口,是无利刃的扁铲,是将磨好的扁铲刃直立于油石上,将锋边的刀刃磨成一个小平面。使用时利用前方的棱角来进行修刮可以将木材的表面修刮得光洁平整。在浮雕纹样中将地子找平,除利用扁铲外,主要用齐口、和尚头。
                 
硬木材为什么要烘干处理?
答:硬木料的烘干是很重要的一道工序。明清硬木家具历时几百年也不会收缩开裂,其原因除制作工艺精细之外,对硬木料进行烘干处理很到位则是关键。
古代对硬木材料烘干处理十分讲究.硬木圆料要在通风的阴凉处存放10年以上(趋长越好),此后才将圆料锯成厚6—7厘米的板材,要放在阴凉通风处,平置、悬架起来,撒上生石灰(起杀虫、吸水、定形的作用)放置几个月至数年(越长越好)。放置期间还要定期倒料,让木料干燥均匀,避免变形。临制作家具之前,要将硬木板材送到专用的窑中烘干二三次,每次温度不能太高,要一点一点地排出木料里的水分。之后,还要放置阴凉通风处让木材回性(即以自然的方式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几个月,因为木料太干燥了也不行,让其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经这样处理后的硬木料,才能用于家具的制作。
                 
听说硬木家具的榫卯做得很严实,根本不必用胶粘,这种说法有根据吗?
答:古代硬木家具的榫卯做得精细严实,这是实情,但不用胶粘,却是讹传。但古代也不说用胶粘,而是说“用鳔”。古代硬木家具组装时所用的优质胶以鱼鳔为首,猪皮鳔(猪  皮胶,行业术语却称为“猪皮鳔”)  次之。鱼鳔、猪皮鳔都属于动物胶,其优点是在常温下会冻结而有很强的粘性,受热时又会恢复为溶液而失去粘性。正是这个优点,使得古代硬  木家具的榫卯都用动物胶粘合,也便于维修。但硬木家具也因此有了怕水浸、怕受热的弱点。
我国使用动物胶的历史长达2000多年,在书于公元500年的《考工记)中有“鹿胶青白,马胶赤白,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的记载。鱼鳔就是大黄鱼内脏中的“鳔”,晒干后就是优质鱼鳔。使用时制作较麻煩,先要用手把鱼鳔纵向撕成细条状,用冷水浸泡数日,要每日勤换水,以防鱼鳔发馊变质,然后将泡进的鱼鳔放在鳔锅(铸铁制成)里,用木杵仔细敲砸数千次,把鱼鳔砸烂、砸碎,直至成为乳白状的胶体,并且随木棍的敲砸可拉长至一尺多长时才算是把鱼鳔砸好了(叫“砸鳔’)。用时,要将鳔锅隔热水加热,至鳔融化(行业术语叫“熬鳔”),趁热使用。使用鱼鳔,猪皮鳔的优点是粘得结实,若干年后需要维修时也便于拆开重装。现代硬木家具“用鳔’都改用白乳胶,虽然很方便,粘接强度也很好,甚至优于鱼鳔胶,但要日后拆开重装維修则很困难。
                
硬木家具制作有哪些工艺流程,各流程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答:木家具的制作要经过十个工艺流程。虽然在实际中可能比本文所说还要细致,但大体上都已包含在这十个工艺流程之中。
(1)选料、配料
硬木家具制作工艺中有选料、配料工序,主要是根据家具制作的不同部位,选择合适的材料。一般要注意木材的纹理(便于刮刨、也兼顾器表的好看)、颜色(配料)、用材料的大小。如制作带有曲线弧度的腿足,则要注意如何排料才能节约用料,又要兼顾加工制作较方便(便于锯割成形和刮刨找细),同时还要考虑木纹理的走向是否影响家具的牢固程度。如选择用于面板的木料、不仅要考虑花纹是否美丽,两扇门的花纹是否对称,拼成大板后能否保证几块木块的纹理走向是否一致(便于刮刨找平找细)等问题。又如,选用来做边框的两条大边材和两条抹头,在捍接后的四个角,其纹理走向应当是顺碴的(顺、逆时针方向均可),但一定要避免戗碴,否则会在刮刨找平时出现大麻煩。
(2)开料,部件细加工
开料就是通过锯,将板材加工成部件毛料,再用刨子加工,将各个部件毛料加工成符合标准形状、标准尺度的精料。之后,便要进入开榫凿眼工序。
(3)开榫凿眼
开榫凿眼,即按家具各个部位连接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榫卯结构。开榫凿眼要先在木料上画线,决定锯割凿榫眼均位置。因木工活尺寸大了,可以改小;尺寸小了,则无法增
大。用锯拉榫时,要特别注意合理放线(术语叫“吃线”、“让线”,二者含义不同,用于不同的部位),以此保证榫口和卯眼有修整、校正的余料。事实上榫口和卯眼要经过多次细心的修正(术语叫“研口”或“严口”),才能做到榫口和卯眼的连接是滑配合、装配后的木料是相互垂直的,榫口连接处是严丝合缝的。
(4)试组装
行业术语叫“认榫”,即将开好榫凿好眼的部件木料,试组装(即此时不能“用鳔”)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结构部件单元。主要是检查榫卯是否大小合适、是否严密,有无歪斜或翘角等情况。如发现不妥,要及时修整。榫大了叫“涨榫”,榫小了叫“亏榫”,歪斜叫“不方”,翘角叫“皮楞”,接口有缝叫“不严”。
如果有歪斜或翘角情况,便要及时进行调整(主要是修整榫卯。接口要严密(口严),形状要规矩,不能出现四个角不在同一个平面之内的问题(不皮楞),是此工序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工艺标准。
最后是要进行严口、净口的修整,即确保每一个结构部件单元的表面都符合严格的尺度规定。
(5)雕刻纹饰
如果试组装正常,要把各种部件轻轻拆开,在需要进行雕刻和起线的部件进行加工。
雕刻纹饰之所以要在“认榫”之后进行,是因为“认榫”之后各种连接的木配件都已定形,也就是说这些木配件的表面都确保在同一平面之上。这时再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雕刻,就可以保证所有的雕花浅深一致。如违反这个次序,先做好雕花,再开榫,因“认榫”时需要修整,纹很难保证雕花部件都在同一平面上,而此时只有修改雕花才行。修改雕花是很麻烦的,也不易操作,故只能在“认榫’之后进行。当然,有些雕刻因是采用整板嵌入式的结构,在工艺上好掌握,故无次序先后之忧。雕刻纹饰也分为画活(即工艺设计,把图案画在木料上以便雕刻,其中涉及木纹与图案的协调、用料等),雕刻(又可分拆荒料、定形、推落、找活等)、做细(又可分为去糙、铲活、修亮等)。
(6)部件的精细磨光
硬木家具制作工艺中的精细磨光工序,是在各个部件来组装之前进行,故叫部件的精细磨光(行业术语就叫“磨活”)。传统工艺是用泡湿的锉草捆成草把,将各个部件的几个表面仔细打磨几遍;再用泡温的光叶(冬笋的外皮)顺纹理仔细打磨。经过仔细打磨的覆木表面,非常光滑,用于抚摸,感觉不到任何的凹凸不平,也看不见刻痕和横向的擦痕。现代硬木家具制作改用水砂纸,和机械打磨,工效很高,打蘑的效果也很好,但终不如用传统磨光材料那样圆润。
(7)组装(攒活)
组装.行业术语叫“攒活”,即把所有的部件正式组装起来,也有叫“使鳔”的,但多用于分立的结构单元,如门扇、面板、侧山的组装。组装时要求在水平、干净的地面上进行。这是为了保证家具装配质量的必要条件。原固有两条,一是即便家具组装正确,放在不平的地面也会因家具自重而会出現“走扇”。如在不平的地面上组装,很不易判别家具是否装正了。二是攒活也是家具榫卯“用鳔”之时,因硬木家具自重很大,放在不平的地面上,腿上的受力不匀,易造成家具的变形,而此时正是鱼鳔干燥固化之时,如在变形时固化,家具就是歪的,很难再矫正过来。所以“攒活”时必须注意此细节。
正式“攒活”时,把各种部件备齐,按次序摆放后,在鱼鳔热好后,分别在榫头和榫眼中分别涂上热鱼鳔(叫双口鳔,这样才牢固)。装好后,用布擦去挤出来的鱼鳔。这时要趁鱼鳔未凉之前,迅速用尺子校验装配的精度,如有不方,不正的小误差,可用挤压推拉的方式及时调整。如装配无误,便可静置一两天,等鱼鳔胶自然干透。组装的次序因家具不同而有所不同。像柜子之类,就要事先把柜门和两个侧山先组装好,经过测量没有尺寸上的误差,待干透后,方可进行全柜的组装。
(8)最后修整
一件家具组装好后,要静置一两天等鳔干透,要对所接口进行修整(术语叫净活),主要是对接口处微小不平之处用“耪刨”进行刮修整,还要把新加工处打磨干净,把胶迹擦干净等,以便染色和烫蜡。
如果各方面检查无误,还要对白茬(因此时的家具就是灰白色的,故有此名)家具进行火燎工艺处理,即用酒精(古代用高度数白酒)均匀涂在硬木家具上,然后点燃。火燎要一面一面地进行。目的是利用酒精燃烧,将家具表面翘起的细小木刺烧掉(现代工艺不用火燎,改用热水擦和水砂纸打磨)只有这样做后才能保证在染色后,家具的表面依然平整细膩,才能保证烫蜡擦亮的质量。据说讲究的家具,在“白茬”(即未染色烫蜡的家具)时还要烘干一次,才能保证家具的质量。
(9)染色
无论是哪一种硬质木材,在经过精细打磨之后,原本木色很深的表面已经失去原有的颜色,一般都呈苍白灰色(又叫“白茬”),所以都要经过染色处理。另外,即便是一件家具使用同一种木材,由于木材的部位不同,颜色也会有深有浅,为了使一件家具在颜色上统一,也要经过染色处理。至于用其他硬杂木部分地代替硬木材 ,更要经过染色处理(其实可看成作假的方法)。  当然,不同的木材有不同的染色方法。比如,硬木家具一般都要染成红褐色,这就是红木家具名称的来由。
传统染色剂,是用热酒精浸泡紫檀木的粉末(开料时就要特意留下收好),浸泡数天之后,再经过滤.便可用于硬末家具染色了(俗称红木色)。为了获得紫檀色,民国时艺人有在紫檀末浸泡液中加高锰酸钾的,效果极好。据说现代,改用酸性染料。
染色在工艺上并不难,但因为关系到家具最后的效果。所以仍需有经验的人来操作。染色一般是棉丝或软布蘸泡好的染色剂,顺木纹均匀擦拭,避免染色剂流淌。干后视颜色深浅及木色的情况,再进行二三次染色。染色要施用一定的手法,才能保证家具上的颜色完全均匀一致,特别是成套的家具。
(10)烫蜡擦亮或擦漆
烫蜡是紫檀、黄花梨、紅木家具的传统修饰工艺,是用加热方法把石蜡熔融在家具的表面上,并及时用柔软的白布用力擦磨石蜡,要擦磨许多次方可把硬木家具擦得油光铮亮,显示出美丽的木纹和色泽。像紫檀、红木家具烫蜡擦亮后,裹面呈現出一种柔和富丽的绸缎色泽。黄花梨家具也要烫蜡擦亮,表面会呈现出一种如琥珀一样的典雅透明的视觉效果(现代染色、烫蜡多改用电吹风机烫蜡,用电动布轮机擦蜡抛光,效果也很不错)。现代红木家具也有在表面喷涂硝基清漆(又名蜡克漆)的。有的白木家具需要擦漆,即用纱布蘸天然大漆,按一定手法擦涂在家具之上,待漆干后,进行打磨,再擦涂第二次,如此擦涂打磨数十次,可以出现镜面般的透明漆层,木纹清晰可鉴。俗称“清水货”(古代白木家具,有上桐油的,为透明漆)。
                  
家具结构性部件有哪些,各有何作用?
答:枨:南方称为“档”,一般指横向安装的小木料,用料比大边,抹头小,起加固作用,是明清家具的重要构件之一。它最早出现于宋代。枨有两种,其一是“横枨”,基本是一根直木条,水平安置在桌、案,凳、椅的腿足之间;有的用单枨,也有用双枨的。另外,安装在椅、凳四条腿间下部的枨,叫“管脚枨”。桌、椅等腿足的横枨与竖枨端头出榫后,皮子按腿形截割,并在腿外部分别包住腿足,而又相交的做法,叫“裹腿做”,又叫“裹腿枨”。其二为“罗锅枨”,即中间部位向上凸起的枨,具有曲直的线条美,常与矮老与卡子花搭配。
矮老:矮老是行业术语,专指桌案、凳椅、床榻等家具上牙条与下横枨之间起支撑作用的小立枨,因其通常都不高,故名。矮老是明清家具不可缺少的装饰构件,其外形要与家具的风格保持一致,可单件一组,也可双件一组,表现手法较为灵活机动。另外,在落地博古架与橱柜的腰间或底部,有时也会装配矮老的。
卡子花:还有一种被装饰图案化的矮老,它被雕刻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方胜、卷草、云头、玉璧、铜钱、花卉、双套环等。“卡子花”是明代家具装饰的重要手段。
托泥:托泥位于家具足部,通常随着家具的底足位置制成圆形、条形和方框形。其实,托泥也不接落地,一般要在托泥的下面装置底足,俗称“龟足”。它与束腰一样是明清家具的造型手法。常见带托泥的家具有香几、案几、铜鼓桌、坐墩、绣墩、扶手椅、画案等。托泥除具有防潮防腐,稳固家具的实际用途外,还具有很大的装饰效果,使家具显出庄严厚重、精致考究的艺术效果。
束腰:明清家具部件名称,指家具面板和牙条之间缩进的部分。最早源于佛教建筑中的须弥座,是须弥座上枭与下枭之间的部分。须弥座象征佛祖所居住的须弥山,有辟邪吉祥如意的寓意,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开始流行,广泛用于神龛、坛、台、塔、幢及建筑等级较高的建筑物作为基座。座身由许多凹凸、宽窄不一的水平线脚组成,雕有各种纹样的图案如卷草、莲瓣、掐珠、壶门、动物、云水纹等。家具中采用束腰、也是须弥座的变形。有束腰家具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至明清而兴盛。它常用于床、桌、凳、几、椅、柜等家具的面板与支撑框架之间。束腰在家具的结构中能增强面板和框架的牢度,有加固作用。同时,束腰也有很显著的装饰作用,使面板显得厚实又富有变化。以致有人认为有束腰与无束腰是我国传统家具的两大造型风格系列。直到今天,束腰仍是家具的造型手法之一。
托腮:明清家具部件名称,位在束腰与牙子之间的一根木条,常做成挺括的线脚,具有装饰和加固束腰的功能。有的与牙子一木连做,有的分做另安。“托腮”是北方工匠的称谓,南方工匠的称谓是“迭刹”。
彭牙鼓腿:明清家具术语,指有束腰家具所采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家具在束腰以下,腿子和牙子都向外凸出的做法,叫“彭牙鼓腿”。这种结构方式的优点是在没有雕刻的的情况下,能以木材自身形状的变化来加强材料的质地,材料肌理的表现力。
一腿三牙:是桌子腿与牙子的结构方式。明式家具中有一种桌子,其四条腿中的任何一条都和三个牙子相接。三个牙于即两侧的两根长牙条和桌角的一块角牙。故名谓“一腿三牙”。
侧腿:侧腿是案子、条凳等家具的腿与面板的结构方式。一般都是先将两条腿与横枨组装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框形结构单元,在安装时,这个框形结构单元是侧身与面板装配在一起,所以叫“侧脚’。如果这个框形结构单元是上小下大的梯形,又与面板是垂直相交,则叫“骑马拕”(两腿分别外撇,又叫外挖);如果这个框形结构单元是上小下大的梯形,又与面板是斜交(略为外撇),则叫“四腿八拕”。
腿式:腿式即家具腿形状的特殊式样。腿式是家具的形体语言,对家具的造型影响较大。腿式变化最多,除方直腿、圆柱腿,方圓腿外,又有三弯如意腿、竹节腿等;腿的中端或束腰或无束腰,或加凸出的雕刻花形、兽首。
三弯腿明清家具常用腿式之一。家具腿用料一般是圆或方,但有将腿柱在上段与下段过渡处向里挖成弯折的,这种腿足又大多有凸起的或外翻的脚头,故名。
螳螂腿:明清家具常用腿式之一,腿足上粗下细。呈s形,至脚头带弯外翻,形式柔媚而富有弹性,并认为其形如足:足是家具腿着地之处。足端有兽爪、马蹄、如意头、卷叶、踏珠、内翻、外翻,镶铜套等。    马蹄足:又叫“翻马蹄”,是从腿部开始,直到足部的变化弧线,向内翻者,叫“翻马蹄”。也有向外翻的,叫“外翻马蹄”。
搭脑:椅子后靠背的顶端横挡,因正好位于人的后脑勺,故名。宋元时,因为椅子的靠背加高了才出现了搭脑。搭脑在椅子的造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椅子的不同种类都与搭脑的形状有关。搭脑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搭脑与椅子后立柱、扶手保持相同造型风格,如南官帽椅、玫瑰椅等;第二种搭脑是中间加厚放厚型、如太师椅;第三种搭脑是花色型,一般多为吉祥物造型,如洋花椅等。搭脑处理的优劣,与椅子的身价密切相关。
水沟槽:硬木家具的面板与边抹攒合时,面板与边抹间要特意留一条约几毫米宽的凹槽,以免面板伸缩开裂。凹槽俗称“水沟槽”。硬木家具的桌面、炕几面等大多采用水沟槽做法。现代也有人称为“膨胀缝”,此名表达了“水沟槽”的实际用处。   
牙板:又称牙条、牙子,是安装在家具前面及两侧框架边沿的部件,不仅有装饰作用,也能增强面板的牢固性。板牙有素牙(无雕刻花纹)与花牙板(其上有雕刻花纹)之分。板牙头常雕云纹、回纹、如意纹。框架結构式牙板,常以壶门券口的形式出现。同时,牙板就是家具最主要的结构装置,例如屏架上用来固定立柱的牙子,因为形状像葫芦,叫“壶形站牙”。
扇牙:在家具不同部位的牙板,也有不同的名称,呈侧角状者,称“角牙”;下部垂直状者,称“站牙”,上部垂挂者,叫“挂牙’;倾斜状者,就叫“披水牙”。
圈口牙子:明清家具部件名称。家具大边与抹头组成的方框内侧,一般会安装四根牙条。形成完整的周圈装饰件,叫“圈口”。牙条可采用不同的线形变化,故圈口又有方圆圈口、海棠圈口等各式。
壶门券口:券口轮廓 有似汉代石刻的“壶门”的,故名叫“壶门券口”。圈口、壶门券口有很强的装饰作用,也有很强的加固作用。因为家具多用方框形结构。这种结构在受力时易产生变形,加上圈口或壶门券口之后,使框形结构得到加固,使家具能承受较大的压力而不变形。
脚牙:安装在管脚枨下面的牙条。
              
明清硬木家具的装饰方法有哪几种?
答:一般有如下5种:
(1)线刻装饰技法
又称“线雕”,线刻有阴线与阳线之分,系用刻刀直接在木料上刻出纹饰,因刻痕在木材之内,又叫阴刻,线条清晰明快,有如“白描”。阳线则将周围的木材去掉,让线凸起,多用于桌子腿和牙子上的圈边起线。
(2)浮雕装饰技祛
浮雕是明清家具用得相当广泛的装饰技法。浮雕是在平面上凸起的半立体形象,形象的背面依附于一个平面上,仅适合于从一个方向观赏。浮雕在家具中用途极广,通过浮雕底层到浮雕最高面的形象之间的互相重叠、上下穿插的关系,具有深远和丰满的优点。适合于表现比较热闹复杂的场面,如山水风景、楼台殿阁、街市等。在空间处理上,传统浮雕运用散点透视和破时空透视进行构图,与西洋美术中的焦点透视原理并不相同。浮雕可以与圆雕相结合。雕底面可处理为“平地”与“锦地”。从浮雕的手法可以看出家具流派。家具上的浮雕装饰,一般是根据浮雕的厚度来划分,有高浮雕、浅浮雕、中浮雕及深浮雕。
高浮雕是浮雕中最薄、最浅的浮雕,又叫薄肉雕,例如硬币上的浮雕图案就是典型的高浮雕。在治印和彩石(寿山石刻,青田石刻)雕中,则将最浅的浮雕叫“薄意”。有些人在论及家具上的浮雕时也借用了这种术语。中浮雕及深浮雕只是因雕刻图案的厚度不同而产生的名称,在雕刻表现手法上略有不同。
判断家具上的浮雕的工艺优劣,有如下几个关注点:一是从整幅浮雕来看,要看浮雕的最高处是不是与木表面相平(术语叫“挑面”),是不是有浮雕塌陷下去的感觉(术语叫“塌面”),持平者优,说明刻工保住了面,没有“塌面”。如出现了“塌面”,则说明刻工不好。二是看细部的工艺(术语叫“铲工”),要看地子是否平,起线是否均匀,各种立墙处是否处理得很干净。三是看磨工,因为木器平面打磨较易,一般不会出现问题。有差距就体现在浮雕的磨工上。磨工技艺虽不高,但非常吃工,功到自然成。
(3)阴刻装饰技法
阴刻,是指刻痕低于木材平面的雕刻方法,线刻属阴刻之一种。一般以阴刻手法在家具表面上刻图案或文字,常见于围屏、书画柜、箱匣等家具表装饰。有时,还要在阴刻线内填入石缘或铁红等颜料。
阴刻技法讲究刀法,即讲图案线条是否流。要刀法流畅,雕刻者要掌握木纹的戗顺碴,先用刀断开戗碴的木纹,然后顺茬用刀剔刻出线条。
(4)透雕装饰技法
透雕在古代叫“锼活”或“锼花”,现代叫镂空雕或透雕,主要用于雕刻家具上花牙板,使家具具有精工、通透、灵秀、华美的特色。从锼花牙板来看,其工艺和纹样深受建筑雕花的影响。透雕工艺是将图案画在绵紙上,贴在木板上,然后在每组图案的空白处打一个孔,将锼丝穿入,往复拉动锼弓子.可把图案的轮廓”锼”出来。然后按照纹样的转折和起伏,精心雕刻加工。由于锼弓子一次要“锼”几块,所以能保证图案完全相同。图案的设计和“锼工”的高低,决定了透雕质量的优劣。
评估“锼工”的质量一是要看“立墙”是否是垂直于平面(圆形器上的“锼花”“立墙”则是外大里小),二是要看图案是否规矩,是否有“伤活”之处。
透雕还可以和不同的雕刻方法相结合,形成多层次的镂空雕刻,具有较大的表现力,是明清大型家具中常使用的一种雕刻技法。透空双面雕,即正反两面施之透空雕,有较丰富的层次,具有很强的工艺观赏性,多出現于牙板、围栏、环板、屏心、花板等处。
(5)圆雕装饰技法   
圆雕是现代术语,一般是指不带背景、具有真实三度空间关系、适合从多角度观赏的雕刻。古代家具的端头、柱头、腿足、底座等,有人物、动物、植物等雕刻,都是具有三维空间的,可以作为圆雕来看待。古代对此没有专门的行业术语,一般是做什么,就直呼其名。带雕刻的家具,以广式家具为最常见。
还有一种半圆雕技法,与圆雕相仿,也是我国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以圆雕技法表现作品中的主要形象,以浮雕、阴刻等技法表现其他次要形象,并作为衬底;有的则以木加工的材料作底。这种半圆雕的技法常用表现有人物又有背景的图案。
               
什么是线脚,线脚有何用途?
答:线脚是指明式硬木家具的大边、抹头、或腿足的截断面,并不都是四方(含长方形)或圆(含椭圆)形,特别是看面(指露在外边的那一面)少数是平面,大多数是有不同洼鼓起伏的形状,看上去很舒服,手摸着也舒适。例如,有的像竹片那样呈圓弧形外凸起的,叫“竹片浑”,这就是明式硬木家具上的“线脚”。明式硬木家具上常用的线脚有多种,常见的有皮带线、碗口线、鳝鱼肚、鲫鱼背、芝麻梗、竹片浑、阳线、阴线、文武线、捏角线、洼线、凹线、瓜棱线、剑棱线、方线等共有几十种,但形状都是介于方(含长方)和圓(含椭圆)之间的变形。
明式硬木家具为什要用这么多种线脚?原因在于明式硬木家具是靠烫蜡和木质本色来起装饰作用的。
色调较深、一般都有光反射弱,层次感差的弱点。虽然我们也可在家具部件上起线,以此来产生变化,但单用起线一种方法并不能保证家具造型取得完全统一的效果。利用线脚,就可以使各种造型要素融洽谐调,加强形体的表现力,部件的断面呈或方或圆,或圆中有方,或方中有圆变形时,家具轮廓的线形也相应地产生了变态,在实际的三维空间中各个平面也出现了起伏和凹凸,丰富了家具形体空间的层次感;线脚的凹凸,对光的反射效果不同,使家具的造型更加充实完满,更具有艺术情趣。
常见线脚介绍如下:
阳线:指高出平面,或浑面凸起的线形。
凹线:指凹入平面的线形。
线香线:是所起阳线的一种样式,线形挺直,圆曲率比一般阳线大,在家具的线感比较强烈。
剑棱线:指中间高,两边斜仄,犹如宝剑的剑背。
皮带线:指一种比较平扁但又较宽的阳线,因为像马车上使用的皮条而得名。较窄的叫皮条线。
拦水线:指沿着桌面边沿起出一条凸起的阳线,因为它的作用就是拦住酒水,不让酒水沿桌面流下。
弄洞线:指两边高起,中间凹进的一种线形。
芝麻梗:指用两条洼线(内凹弧线)组成的线脚,因为形状像芝麻秆一样而得名。
竹片浑:指像竹片那样圆弧形的浑面。
文武线:指由一浑(外凸)一洼(内凹)两种线形组成。
捏角线:指方形材或长方形材在边棱上打折的线形。
瓜棱线:明代家具中的桌子、柜子的腿足通常用料较粗,一般要做成起棱分辦一类的线脚,通称勾甜瓜棱。在“一腿三牙式”桌、“圆角柜”等家具的腿足上多用瓜棱线脚。
天盘线:与栏水线相似。但位置在不边沿,而在面框的内沿,常见于茶几、花几之类面框较小的家具面上。
改竹圆:一种像鼓圆凸起的线脚。
                
什么是攒斗工艺,有何用途?
答:攒斗是行业术语,是指利用榫卯结构,将许多小木料拼成各种几何形纹样,可组成大面积的装饰板,这种工艺叫“攒”;用锼镂而成的小木料簇合成花纹叫“斗”。这两种工艺常结合使用,故叫“攒斗”。南方叫“兜料’。   
这种工艺源于中国古建内檐装修制作门窗格子心的工艺技术。中国古建内檐装修在制作门窗时,是用棂条组成各种几何纹“步步锦”、“冰裂纹”、“灯笼框”、“盘肠”、“角蔓花”、“六方菱花”、“正搭斜交”等。其中以“步步锦”最易制作,一般是用1.8cmx2.4cm的棂条,掐腰,漂肩,盖面。
另外,中国古建内檐装修在制作各种槅花罩时,也常使用这种工艺。在硬木家具制作中,如制作架格的栏杆、各种床围子时也应用这种工艺。虽然在整块木板上镂空锼花,也能制作出同类的花纹,但因木板有纹理,使得大面积的镂空锼花非常不结实,所以必须采用棂条拼嵌的工艺。特别是对于床类家具来说,更是如此。何况采用这项工艺,既可充分利用小木料,又可以做出非常好看、非常结实的几何花纹。
从美学上看,“攒斗”工艺体现了以我国“通透为美”的审美观念,也是家具中国风格的集中体现。
                 
家具镶嵌工艺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
答:将不同的材料嵌入硬木家具上起到装饰作用,因所用材料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木嵌、螺钿嵌、象牙嵌、嵌银丝等。
木嵌:一般是用一种浅色但也是名貴的木材制成镶嵌的 部件。靠木屑色彩对比突出主题的,如黄花梨嵌楠木,或  楠木嵌黄花梨。
嵌螺钿:源于漆家具最流行的作法,如果在一件家具上  嵌入用多种名贵材料如玉、石、牙、角、玛瑙、琥珀等制成的装饰物,则叫“百宝嵌”。
银丝嵌:又叫“红末嵌丝”。其工艺方法是:先将白银加工成很细的银丝,并设计出适合家具各个部位的二方连续的纹样,然后将画有纹样的绵纸贴在硬木家具的表面,干后,依纹样的弯曲平直,选用与纹样同形状的薄口小刻刀,依纹样凿刻出一道浅槽,每凿刻数刀,便将银丝压嵌入槽内,待全部银丝嵌完后,用木槌轻轻敲实至平,再经打磨后,便可上蜡或擦漆了,家具的表面便有工整华美的银丝图案。
嵌牛骨:是把牛腿骨进行特殊处理后,制成装饰图案,镶嵌在硬木家具上。
嵌珐琅:是利用珐琅工艺制成平板状的各种饰片,然后镶嵌在硬木家具相应的表面,使硬木家具有豪华的风格。多见于清式家具。
嵌大理石心:在家具上嵌有花纹的大理石作为面板,是明清家具常用的装饰方法。由于大理石有美丽而又变化无穷的纹理,在似与不似的意象中情趣横生。硬木家具上所选用的大理石一般均为上品。大理石以白如玉、黑如墨者为贵;微白带青,微黑带灰者为下品,白质纹章中似山水者,叫春山;白质绿章者,叫夏山;白质黄纹者叫秋山;其中以石纹美妙而变化的春山、夏山为最好,秋山次之。还有用如朝霞一般红润的紅色玛瑙石,碎花藕粉色的云石,花纹如玛瑙的土玛瑙石,显现山水、日月、人物形象的水石等。
嵌瓷板画:在家具上嵌有彩绘纹样的瓷板作为面板,是明清家具常用的装饰方法之一。由于彩绘瓷中不乏高档技艺,也是十分名贵,用来装饰硬木家具也颇有创意。
嵌竹黄:竹黄是去掉竹子青皮的竹内层,又叫竹肉,这虽然不是什么高档材料,但由于竹黄工艺品在清代流行,所以也有在硬木家具上镶嵌竹黄作为装饰纹样的。此类家具的数量虽不多,倒也十分名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