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批评中寻找遗失的激情
出处:文汇读书周报 2006年8月 《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已经出到第四卷了。从装帧设计来看,一以贯之的朴素,但每一篇文章每一种声音都又如此犀利,在一个素面朝天的“假面”背后共同谱写着华丽的变奏。 打头阵的是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的张闳教授,张闳有一双敏锐的耳朵,擅长分辨不同音阶的政治含义。如果没有张闳这位批评界的福楼拜挥舞起他的手术刀,我们恐怕仍然会以一种懵懵懂懂的状态生活在当下,对声音史学中所呈现出的政治生活的变迁视而不见。 声音多少还带有一些形而上的抽象特质,张闳的兄长张柠先生热衷的则是形而下的“器”。张柠有一双显微镜般的眼睛,从而能对器具进行语义学上的辨析。他“关注器物的形式和质料的同时,更关注器物的功能体系及其内在逻辑”,对于香几、马桶、火桶、蛤蟆凳等等“俗物”一一道来,但不是乡村市井图式的浮光掠影的描绘,而是深入到了乡村生产实践的精神根源,其最终目的是对整个乡村的知识骨骼进行一次彻底的解构。 城市是地图中的一个个坐标,而这本《文化地图》就是要对城市生活中的各种文化指标(艺术、文学、电影、大众文化)进行年度全面考核。我们在这里凝视和聆听,在批评中寻找遗失的激情。这里的文章尽管目标各不相同,但都有着坦诚、率直、热烈的气度,它们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在以我们每个人的方式验证着智慧的实现。这是切实的工作,而不是务虚和玄谈,正如里尔克所说的:“只要我们能勤奋的思索,在恰当时光完全献身艺术,自然又会在我们心里闪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