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研究假设 - 故乡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太空堆雪人 2011-03-01

关于研究假设

1.提出研究假设的作用  研究假设是研究课题确定后依据一定的知识、事实和资料,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做出的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说明,是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时的理论,是对研究课题设想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结论或答案。假设一般包括两个事件或概念之间的关系,用“如果……那么……”的句子来陈述。例如:如果教师对一名学生的评价越来越差,那么该生的自我评价也会变得越来越差。

研究假设是我们在实施课题研究设计之前,必须明确的问题。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提出具体的研究假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为课题研究指明方向

研究假设使研究目的更明确,研究范围更确定,研究内容更具体,把研究数据的收集工作限定在一个更特定的方面和范围,因此,可以起到一种纲领性作用。

例1 学习策略是一个广泛的研究领域。斯诺曼认为,学习策略应由三部分组成:(1)策略技能,包括有效分析学习情境中的各种变量及关系,制定学习计划。(2)具体的策略技能,包括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熟练使用各种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进程和必要时修改先前的计划或方法。(3)元认知,包括意识到自己是如何思考的,知道如何适当运用自己的思维过程以实现某一特定的学习目标,知道应用上面两个成分的必要性,知道为什么、何时和如何使用上述技能。

“学习策略应用研究”课题,通过论证将假设确立为:(1)对每种学习形式来说,尽管有通用的学习策略,但每种学习形式都有与之相应的独特的学习策略。学生的学习策略和不同学习形式相适应,才能体现学习策略真正的价值。同时每一种组织形式下的学习策略也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2)在不同的学习形式中运用学习策略,可明显提高学习效率,因为学习策略使学习行为理性化、具有针对性,从而避免盲目性。(3)学习策略研究要实现个性化、本土化。(4)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学习策略的整合是完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需要。(5)学习策略的掌握和应用是进行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

学习领域的研究是新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之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丰硕。国内研究更多停留在理论领域,因而学习应用性策略研究较少。又基于学习策略的个性化、本土化等特点,急需应用性研究,所以,本课题的选题具有较高的价值。但如果将学习策略的所有理论成果全部应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同时开发创新,时间、空间、人力和物力都不允许,也没必要。所以,本课题将研究领域和主题设定在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学习方式范畴,又只关注通用学习策略、个性化、本土化学习策略以及学与教策略的整合等领域,避免了漫无目的平均用力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保证课题研究朝成功的方向发展。

二、保证课题研究直指成果

课题研究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检验假设的过程,课题研究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验证假设。同时,验证假设的结果可以证实,也可以证伪。需要注意的是,假设与课题设计的其他环节不同,课题包括关于研究对象、范围、内容和方法的表述;而假设是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合乎科学的猜测,是对课题中所提问题的尝试性解答,因此,在研究工作中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例2“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这个课题可以提出三种假设:第一,接受教法一的学生学习成绩高于接受教法二的学生的学习成绩;第二,接受教法二的学生学习成绩高于接受教法一的学生的学习成绩;第三,接受两种教法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差异。无论是证实还是证伪,我们都可以从课题研究中得出研究结果,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使研究者能合理设计研究方案、选择研究方法

具体研究假设的提出,使研究者能够根据假设内容的性质,针对要收集的数据设计研究方案和选择检验方法。如,因果性的研究假设要求采用严密的实验法加以检验,而对于相关性的研究假设,采用相关方法进行检验即可。

例3“主体性教学管理应用模式研究”假设:(1)通过高效的信息网络,建全信息交流制度,建立科学的主体性教学管理调节反馈系统。(2)通过规范教学管理目标与发展规划的制定及执行过程,建立定期交流、答辩、问卷调查和调研等工作程序,完善教学过程管理制度,为主体性教学管理提供必要的保障。(3)建立体现主体性的分层管理目标体系。在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以理解和尊重为基本原则,发挥不同层次管理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依据管理主体的不同职能与现状制定有层次的发展目标。(4)初步构建“主体性教学管理”模式,通过对“主体性教学管理”与素质教育关系的研究,“主体性教学管理”与以往教学管理理念的批判性、继承性研究,逐步深化对“主体性教学管理”的真正内涵的理解,为其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做出贡献。(5)通过研究实践总结提炼出系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主体性教学管理策略。

总之,通过主体性教学管理的研究,探索高效的教学管理,激发管理主体的最大潜能,实现更高的教学效益。

研究假设是课题研究者根据教育科学理论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所要研究课题的成果提出的初步设想和预见。假设是关于条件和结果之间关系的表述,即我们创造了什么条件,采取了哪些教育措施,就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从例3的假说中可以看出,该课题是要寻找合适的主体性教学管理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的途径明确、可行。当然最佳的途径可能是两个或多个途径的有机组合,这还有待于研究者不断反思和调整。

例4“初中学生多元思维能力的促进研究: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策略”的研究假设:改进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策略促进学生多元思维能力——分析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用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该课题通过研究假设把课题研究的内容具体化:一是设想通过改进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策略,促进学生多元思维能力的发展;二是研究假设将该课题研究的“多元思维能力”定义在“分析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用性思维能力”三方面。研究假设在使研究内容具体化的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在研究中收集初中生多元思维能力发展的数据时,只关注实验对象的分析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用性思维能力发展的数据。实际上假设还决定了对研究结果的相关检验方法。(选自《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1期)

2.设计研究假设应遵循的原则

一、研究假设必须具有科学性

研究假设是根据一定的理论、知识经验及事实提出的,是科学认识和思考的逻辑起点,它与毫无根据的迷信、臆测不同,也与纯粹的猜测、幻想不同。

例:初中生多元思维能力的促进研究: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策略

智力是一个较难穷尽组合的多元结构,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能力。……

思维能力是一种多元结构,包括三种思维类型: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实用性思维。……

我国现行课堂提问过于重视与传统考试有关的思维(回忆型、分析型)的训练和培养(建构)。……许多学生思维刻板、盲从权威和教师、怕出错、怕冒险、过分追求确定性、缺少创造性和想像力,特别是缺少提问能力(学生提问少,提问角度单调,提问视野狭窄,回答问题的答案趋同)。……现行教育缺少对学生多元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现行初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利于促进学生多元思维能力的发展。

研究假设:改进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策略,促进学生多元思维能力,即分析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用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该课题的研究假设以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为依据,即课题论证中所阐述的“思维能力是一种多元结构”。研究者在此基础上,结合教育实践总结的经验,即“我国现行课堂提问过于重视与传统考试有关的思维(回忆型、分析型)的训练和培养(建构)。……现行教育缺少对学生多元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做出推测:“改进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策略能促进初中学生多元思维能力的发展。”该假设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结合实践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当然,该方案是否科学可行,假设是否正确,还有待实践去证明,但就该假设的提出来说是符合逻辑的。

此外,该研究假设还注意了与选题的一致性。根据心理学理论,研究假设的分析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用性思维能力,涵盖了选题中的多元思维。

二、研究假设要有一定的推测性

研究假设是一种推测性的论断和假定性说明,必须是目前尚未证实的。因为尚未证实,才需要进行研究。同时,这种推测又必须是建立在一定科学事实或经验事实基础上的,不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断。这是开展研究的科学基础。

例如,“中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学习策略的实验研究”的研究假设为,学习策略的价值依赖于具体情况和使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逐渐拥有一定的学习策略,并能运用这些学习策略解决相应的学习问题。但随着学习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学生会遇到一些运用原有学习策略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教师就要指导他们不能仅仅“引用”原有策略,而必须要在借鉴原有策略基础上,根据新的学习任务修正、组合原来的策略,并且进行发现、创新,去解决新的学习问题。一旦通过发现、创新解决了新问题,学生便会形成新的学习经验,这种经验通过内化便成为一种新的学习策略。

虽然研究假设的提出有一定的科学及事实依据,但假设就是假设,在没有被科学实验验证真伪之前,仍只是一种思维中的想像,确实只是对问题答案的推断和猜测。该实验依据已有的学习策略理论成果,提出课题本身的研究假设——学习策略的价值依赖于具体情况和使用;新的学习任务会修正、组合原来的策略,并且进行发现创新,去解决新的学习问题,进而新的学习经验通过内化成为一种新的学习策略。这实际上是对学习策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如何发挥作用的一种预测,也是一种科学的预测,但决不是臆断,而是基于学习策略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的。因为,现有研究表明,学习策略不能离开学科内容而单独训练,要在具体学习情境中培养学习策略;不同策略适用于不同学习内容和不同任务情境;教会学生自我监控应是学习策略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等等。

三、研究假设要有对称性

研究假设本身不能有任何自相矛盾或无法自圆其说的地方。提出的研究假设必须与选题相对应,而不能过宽或过窄。因为研究假设是对选题所涉及的主要因素或现象之间关系的具体化,选题决定着研究假设的范围。

例如,“新学习形式下学习策略应用研究”对国内外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分析后认为,相关领域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对不同场景、不同学习形式中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欠缺。(2)对影响学习的情感策略、社会技能策略研究较少,且大多集中在学习环节的完善与改进上,未能达到学习策略的根本改善。(3)学习策略理论研究多,小型实验研究多,大群体的实验研究少。(4)教师教的策略与学生学的策略没有达到很好整合。(5)学习策略的教学与训练大多形式单一,缺乏分层、分类的针对性指导,且过于强调外部指导,忽略自我反思与总结。(6)研究的本土化不够,学习策略研究直接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多,而自主开发的学习策略较少。

从而提出相应的研究方向:(1)研究不同的学习形式下,尤其是新的学习形式下,中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训练与运用。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让学生了解学习策略、学习学习策略,进而自如地运用学习策略。(2)加强对影响学生学习的情感策略、社会技能策略的研究。(3)使教师教的策略与学生学的策略不断趋于整合。(4)扩大学习策略研究的学科范围。(5)扩展学习策略研究的年龄段。(6)促进学习策略的本土化研究。

经过实践与理论的论证,提出自己的研究假设:(1)对每种学习形式来说,尽管有通用的学习策略,但是每种学习形式都有与之相应的独特的学习策略。学生的学习策略和不同的学习形式相适应,才能体现学习策略真正的价值。同时每一种组织形式下的学习策略也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2)在不同的学习形式中运用学习策略,可明显提高学习效率,因为学习策略使学习行为理性化、具有针对性,从而避免盲目性。(3)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学习策略的整合是完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需要。(4)学习策略的掌握和应用是进行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

由该课题的研究假设可看出,在论证了相关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后,通过论证提出相应的研究方向,又经过实践与理论的论证,提出自己的研究假设,使本研究在较严密的前提下,结合理论的空白和实践的需要,尤其结合自身的研究能力,较为自然、明确地提出系列研究假设,利于整个课题的总体方案设计及整体实施计划的设计,避免了课题研究的盲目和空泛,更避免了研究的浪费。

四、研究假设的预言要能用实证的方法进行检验

研究假设必须能够预言新的现象或事件,这些预言能用实证的方法进行检验。它必须解释和说明已知的有关现象和事实,不能和任何确凿可靠的事实相矛盾。

例如,“主体性教学中学习者分析的实验研究”课题,在现有问题的基础上,基于理论论证,提出以下假设:教学设计应始于学习者分析,即应以学习者分析为设计的切入点。也就是说,只有以学习者分析为突破口,把对学习者的分析作为一条线贯穿于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才有可能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的目标。之所以提出这一构想,是基于如下理由:(1)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有赖于对学习者原有水平的掌握,也就是说,教学设计的一切都是为了学习者的学,这里“学”的含义已从过去单一的学知识扩展为不但学知识,而且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学做人——学做一个具有主体意识和能力的人。(2)活动是主体性生成的机制和源泉。而对课堂活动的设计更有赖于对学习者的了解,无论是对学习者的认识、实践活动的设计,还是对学习者交往活动的设计,都必须以对学习者的分析为前提和基础,进而在对学习者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制定相应对策,激活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现代教学强调要尊重学习者之间的差异,发展学习者的个性。要真正做到尊重学习者之间的差异,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更应建立在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上。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学习者在原有基础上、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让每个学习者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要了解学习者的不同特点。   

研究假设不是为假设而假设,而是为整个课题研究服务的,是准确发现问题的过程之一。由该课题的研究假设可看出,该研究的假设不仅预见到了在什么前提下将产生怎样的结果,更说明了这一预见的可能性和局限性。

五、研究假设应以陈述句的形式清楚、简明地表述

在对课题研究的假设进行表述时,应该特别注意假设表述的可检验性和简明性。

可检验性要求假设中的术语能被操作性地定义和测量。例如,一个关于动物实验的假设为,“如果动物的操作行为得到强化,那么,其操作行为的发生次数就将增加”。在检验时,首先应对其中的术语用明确的操作性定义加以说明,“强化”可定义为“给动物喜欢的食物”,操作行为可定义为压杠杆,而“压杠杆次数的增加”则定义为“强化前后动物压杠杆次数的差异”。这样,实验才能顺利进行。

简明性是指如果能用简单的表述说明变量间的关系,就不应用复杂的表述。简明性可分为两类,一是描述简明性,一是归纳简明性。描述简明性是指两个假设表述的变量关系相同,但其中一个使用更为简单的语言;归纳简明性是指两个假设表述的概括水平不同,其中一个概括水平更高。(选自《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3期)

3.提出研究假设的方法

提出研究假设的基本方法主要是演绎法和归纳法。需要说明的是,不论是运用归纳法还是演绎法,都应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我们可依据前面介绍的发现问题的途径,从理论和实践中寻找问题,然后再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提出研究假设。

一、用演绎的方法提出研究假设

演绎是指从一般到个别,即从某一理论出发考察某一特定的对象,对这一对象的有关情况进行推测。也就是说,运用一般性理论或规则推测出个别现象或对象的状况。如,随着一个人从事某一活动能力的提高,他花在这一活动上的时间就会减少。这是一个一般性的结论。我们可以按照这个结论推测出下面的假设:学生在其擅长的学习科目方面,可用较少的时间完成作业。根据变量间的假定关系建立对有关事件的一般推测,然后再根据它对特殊事物及关系做出推测,这就是演绎的方法。

例:“小学快乐教育学习方式的研究”

1.快乐教育的理念

(1)爱是儿童基本的心理需要。(2)爱美、求美是人的天性,也是儿童基本的心理需要。(3)兴趣是儿童认知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4)创造是儿童自我发展的需要,每个儿童都有创造的欲望,创造力是蕴藏在每个儿童身上最宝贵的资源。

2.快乐教育的基础

(1)移情效应,教师爱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信赖感。(2)威信效应,教师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必须要有较高的威信,这是教育的需要。(3)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成功地说明了期望的激励作用。(4)情感效应,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人们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

……

快乐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而健康地发展。

上述课题假设的提出采用了演绎法,从爱是儿童基本的心理需要、情感效应等一般性结论推论出快乐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快乐教育历经十余年的艰苦探索,已具备了丰富的理论体系作为基础;同时,由于它始终是实践性研究,所以研究探索的思路越发清晰,每一步的研究紧密相扣,产生每一步研究成果的同时,又必然为下一步研究提出研究方向,又与整个理论研究同步,依据已有的研究结论和新的理论成果,可以很自然地合乎逻辑地推断出新的研究假设。

二、用归纳的方法提出研究假设

归纳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即从许多个别事实中概括出有关事物、现象的一般性认识或结论。研究者通常在对特定现象或事件的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更一般性的假设。如,某物理教师在其任教生涯中,观察到高中阶段其所教男生比女生的成绩普遍要好。该物理教师观察的学生相对于全体高中生来说,还只是个别的,但该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在物理学科中,高中阶段的男性比女性学习成绩要好”带有一般意义的假设,并通过研究对假设进行验证。

又如“应用协同发展教育原理,实施区域性中小衔接改革研究”课题,从对国内外中小衔接问题研究的发展历史和本地区中小衔接问题的调查现状看出,目前中小衔接工作中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1.中小衔接中教师方面的问题(略);2.中小衔接中课程及教学方面的问题(略);3.中小衔接中学生方面的问题(略)。

此外,家长在中小衔接问题研究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家长、社会舆论往往会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方式起到干预作用。

为促进中小学教育协同发展,课题概括提出了要解决的八个问题:

1.学习环境关  进入中学后,学习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新校园、新环境,要给学生一段适应时间,培养其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尽快做到自我管理、自觉学习,度过新生入学的磨合期。

2.学习方法关  小学教学和中学教学在教学方法、教材选取和教学要求上都有极大不同。

3.学习动力关  很多初中生入学后,会表现出对学习没兴趣,学习动力弱的情况,其实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的不适应才是导致学生学习动力失衡的主要原因。

4.认知方式关   学习中需要学生运用概念去判断,去推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这是中学生和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质的差别。

5.心理转变关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深入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地加强教育,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6.生理转变关   进入中学后,学生的生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身体发育进入第二高峰期,新陈代谢快,性心理开始萌芽,心理发育呈半成熟、半幼稚状态,接受社会上的新事物快,易躁、易变。

7.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关   学生刚升入初中,在这一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培养,培养技能和能力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

8.人际交流关   由于心理发展的原因,初中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能力水平与自我评价能力造成极大的反差,易产生偏激心理,良好的人际交流能促进同学之间的感情,缓解由环境变化带来的小学升初中的不适应。

归纳要求研究者先对大量的具体现象进行观察分析,然后再提出一般性假设。如,该课题的假设是通过调查和文献研究,归纳前人的研究和现实需要,归纳之后,提出研究假设。从调查数据和座谈结果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均认识到解决“中小衔接”问题的必要性,但中学教师明显比小学教师感觉问题严重。对于产生的原因,约40%的人认为是由于中小学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育模式不同而造成的;约40%的人认为是由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自主性较差造成的;还有约20%的人认为是由于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环境因素造成的必然现象。从中学生调查问卷可以发现初中一年级学生遇到的问题依次是学习方法不适应(21%),课程进度快(16%),学习环境不适应(15%),课后作业多(12%),生理、心理不适应等。在对待考试的态度上,中学生明显要比小学生更加紧张。从调查结果得知,对于解决中小衔接问题,中小学教师均提出了中小学要互相加强交流、沟通,互相听课,也即协同发展的愿望。从文献资料中可知国内外关于中小衔接问题的研究,虽然侧重点不同,但目的均是为了保证基础教育的协调一致,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虽然关于中小衔接问题的研究已经获得了相当有价值的结论和经验,但现有的研究成果还比较零散,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中小学的衔接问题是一个协同发展的问题,中小学是复杂的教育系统中的子系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要素,如校长、教师、学生、教材和教法等,他们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研究的目的就是要使这些要素之间呈现出相互联系、相互关联的状态,而不是使其相对独立、相互竞争,最终使中小学达到协调、合作,各自获得最大的发展,系统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即“协同促进发展”。(选自《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8期)

4.提出研究假设的程序

一、提出研究的基本观点

研究者在正式提出研究假设前,需简要阐明其研究假设的前提,即其依据一定科学知识和事实所形成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也就是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研究的基本观点是课题研究方案的理论前提,它既可以是研究者认可的理论观点,也可以是已被大家认可的经验或一般事实。研究者在表述自己的基本观点时,要注意简单明了,尤其是在引用已有的理论作为自己的基本观点时,只需将其中与研究有关的观点简要地表述出来。

例1 小学人文精神启蒙教育的研究   基本观点:

1.人文精神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和熏陶,从而为儿童未来的幸福生活打下一个健康的心性修养基础。

2.人文教育的核心和根本是人文精神教育,而人文精神教育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对教学、德育、管理甚至是校园环境等进行综合改革,即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应以人为出发点,充分体现其人文性。

3.人文精神教育主要不是一个认识论问题,应采用“感染—领悟—践行—体验”的方法。它着眼于师生间(甚至是生生间)精神的对话、沟通、感染、熏陶和启迪,需要在日常的学习和交往实践中体悟、感受和内化。

4.数学、自然等科学课程也能给学生以人文启示。科学工作是人去做的,人在科学活动中可能会表现出崇尚真理、不畏艰难、为真理献身,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勇于怀疑、勇于创新,自我否定、超越现状等科学精神。当我们把表现于科学活动中的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识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科学教育本身就给学生以人文熏陶。

例2 小学启蒙阶段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1.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兴趣是一种良好的情绪或情感的表现。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导”,如果教师脱离课堂的实际,脱离学生的实际,教学呆板,自然毫无兴趣可言。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要求教师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巧妙地设计。

2.学校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要使小学生通过这门课程培养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打好语音语调基础、具备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初级能力。通过英语学习,丰富社会生活经历、开阔视野、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3.小学英语教学必须从枯燥的语言知识讲解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要通过适合儿童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教学策略,把学英语与用英语联系起来,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语用环境,使学生在愉快和自信的情绪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形成语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4.教育应该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必须通过学习主体的积极体验、参与、实践,以及主动的尝试与创造,获得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儿童具有模仿力强、求知欲强、记忆力好、心理负担轻、表现欲和创造精神强等特点。然而他们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注意力不集中。

5.大量背诵是中国人学习本国母语的传统,是保证学习成功的基本经验之一。心理学家认为,背诵有助于学习。它可以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可以保证极微小的词语刺激都是有效的刺激。教育心理学家认为“诗歌”教学的效率高于一般自然教学的效率。机械记忆强是儿童的特点,不求精通,只求体验,以此刺激学生的成功感。

上文列举,是研究者阐述的课题研究的理论前提。这些基本观点,有的是借用别人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引出自己对更具体事物的观点,如例2的第一个基本观点:“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要求教师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巧妙地设计”;有的也是一般不可反驳的事实或是研究者总结出来的一般性经验,如例1的第四个基本观点:“数学、自然等科学课程也能给学生以人文启示。……当我们把表现于科学活动中的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识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科学教育本身就给学生以人文熏陶。”

二、提出研究假设

依据一定的基本观点提出的假设是对因果关系、相关关系的一种假定性描述,这种假定性的说明,事实上是对所要研究的变量之间关系的说明。因此,形成研究假设的过程实质上是确定主要变量及其关系的过程。

变量是与常量相对的概念,常量是一个不变的值,如人名、校名和具体的时间等。变量则是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或操纵的条件、现象、事件或事物的特征,变量至少具有两个以上的值。变量依其相互关系可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自变量是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是能独立地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在课题研究中,自变量经常是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或教学组织形式等等。

因变量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变化的变量,是一种结果变量。在课题研究中,因变量常常是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品德及其他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等。

无关变量又称控制变量,泛指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数值而对研究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由于它对研究结果将产生影响,所以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加以控制。

1. 确定主要变量

如前所述,假设是对所研究的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假定性描述。而一个具体的教育研究课题,往往涉及多个变量及其相互关系。所以,在提出研究假设之前,必须依据研究目的,详细列出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变量,确定研究自变量、因变量与主要无关变量。

2. 确定变量的观测指标

确定了研究的主要变量,为了避免对变量理解的分歧和保证研究结果的确定性、可比性,应给主要研究变量下抽象定义和操作定义,明确变量的内涵与外延,确定变量的观测指标。

抽象定义是对研究变量共同本质的概括,即对变量的内涵做出明确说明,将其与其他变量区别开来。给变量下抽象定义,可以参照有关辞典、教育理论书籍、教学大纲、教材等对变量概念的科学定义,或参照国家教委及有关上级领导对教育问题的方针、政策、法规、守则和职责要求等。因此要求研究者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在研究之前一定要学习,要查阅资料,要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个准确的了解。明确变量的抽象定义是设计好其操作定义的重要基础。

但抽象定义仅停留在概念水平,它不能解决实际研究过程中变量的具体测定或操作问题,为此,研究者还必须将其转化为操作定义。操作定义是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从本质上讲,变量的操作定义就是关于用什么方法测量以及如何测量变量的描述,其最大特征是可观测性。做出操作定义的过程就是将变量的抽象陈述转化为具体的操作陈述的过程。如,将学习成就转化为各科成绩的平均数,将智力水平转化为韦氏智力测验分数,就是做出操作定义的过程。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动态特征描述法和静态特征描述法是使用起来比较便捷的两种基本方法。

动态特征描述法是通过描述事物所具有的动态特征来给变量下操作定义的一种方法。作为教育研究对象的人,具有许许多多的动态特征,并通过行为客观地表现出来。如,按照此方法,“一个聪明的人”在操作定义上可定义为“善于解决问题、灵活运算、记忆速度快的人”。再如,在研究师生关系时,要学生回答“喜欢命令型的教师,还是喜欢非命令型的教师”的问题,就可以用动态特征描述法,通过具体说明这两种类型的教师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的典型行为给“命令型教师”和“非命令型教师”下操作定义。

静态特征描述法是通过描述事物所具有的静态特征来给变量下操作定义的一种方法。如,按照该方法,在操作定义上可将“一个聪明的人”定义为“知识渊博、词汇丰富、运算技能多、记忆东西多的人”。该方法与动态特征描述法的区别在于:动态特征描述法主要描述事物所具有的能动的、动态的行为表现,侧重过程,而静态特征描述法则主要描述事物已经具备的静态特征和内在性质,侧重结果。静态特征描述法适用于采用问卷、测验等方法进行的研究。

3. 假定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

如前所述,研究假设事实上是对所要研究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如因果关系、相关关系的一种假定性描述。因此在明确课题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及其自变量、因变量观测指标后,下一步就是用适当的语言将研究者推断的两者的因果关系或某种相关关系表述出来,形成课题的研究假设。

对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的假定常用“如果……,(则)……”、“随着……,(就)……”的关联词来连接。如,“如果教师对一个学生的评价越来越差,该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变得越来越差”、“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词汇量也就越来越大”。

对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的假定常用“A与B成……”、“……比……更……”。如,“智商与学业成就成正相关”、“在语言学习方面,女生比男生的成绩更好”。

当一个假设提出后,研究的目的和预计达到的结果之设想就构成了。因此,在课题论证中,虽然不一定将“假设”的字样写在文字中,但研究的目的却是以假设为基础的。

例1 初中学生多元思维能力的促进研究: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策略

研究主要变量分析:

由于本课题的容量很大,所以开始阶段实验,我们准备把研究的重点内容集中在“师生对教材进行多元思维问题设计以及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运用阶梯策略促进初中学生多元思维能力发展”方面。

(1)自变量:提问的设计策略。在提问的设计方面,自变量为师生对教材问题的提炼与加工(其他暂不研究),包括:①分析性思维的问题类型、提炼与加工(一般研究);②创造性思维的问题类型、提炼与加工(重点研究);③实用性思维的问题类型、提炼与加工(一般研究)。在提问的策略方面,自变量为阶梯培养策略,其他策略暂不研究。

(2)因变量:学生多元能力发展。包括:①分析性思维能力(一般研究);②创造性思维能力(重点研究);③实用性思维能力(一般研究);④其他(暂不研究)。

(3)无关变量。包括:①教师对研究工作的态度差异;②教师研究能力的差异;③学生对研究工作的态度差异;④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⑤有无虚假数据;⑥其他。

上例课题在明确选题后,依据其基本观点,首先确定研究中的三类主要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并进一步具体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假设:“本课题将证实,初中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通过师生对教材进行多元思维问题的加工提炼,以及运用阶梯策略培养训练之后可以显著提高。特别是‘这种显著提高’不是在被动的努力中实现的,而是靠学生主体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来实现的。师生对教材进行多元思维问题设计以及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运用阶梯策略,可以促进初中学生多元思维能力发展。”

例2 首都现代化进程中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

本课题立足于首都现代化城市建设,探讨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组织行为结构与特征,旨在建构一种新的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开放的教育系统,以创建首都的学习化社区。通过此活动,力图在学校、社区教育双向互动发展中应确立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方面,在学校教育的社区属性分析方面,以及以“参与、沟通、整合,互动发展”为特征的学校、社区一体化发展实施模式等方面形成有效的思路、模式和方法,并提供标志性示范成果。

例2的研究假设没有明确的用“假设”表示出来,而是以研究目的的形式表述了研究假设。研究目的中包含了以下假设:(1)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有利于创建首都的学习化社区。(2)“参与、沟通、整合,互动发展”有利于学校、社区一体化。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既可以用一个假设来表示研究者对结果的推测,如例1,也可以用一系列假设来表示研究者对结果的推测,如例3。(选自《教育科学研究》2007年第1期)

 

5.对研究假设的几个要求

提出研究假设应符合以下几个要求:

(1)研究假设不能与教育科学中已经验证的正确的理论相违背;不能与已经验证的过去的事实相矛盾。

(2)研究假设应当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间的关系做出推测。

(3)研究假设应当以陈述句的形式简单、明了地加以说明,而不能以问句形式或含糊不清的陈述句形式出现。

(4)研究假设应当是可以检验的,通过操作定义可被研究人员用一定的方法收集来的数据和事实加以验证。

例1 新学习方式下学习策略应用研究

本研究将立足于集体学习、小组学习、独立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网络学习和交互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对中学生学习策略的应用和相同学习方式下不同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研究。基本假设如下:

(1) 对每种学习方式来说,尽管有通用的学习策略,但是每种学习方式都有与之相应的独特的学习策略。学生的学习策略和不同的学习方式相适应,才能体现学习策略真正的价值。

(2) 在不同的学习方式中运用学习策略,可明显提高学习效率。

(3) 学习策略既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也具有个性化、本土化特征。

(4) 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学习策略的整合是完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需要。

(5) 学习策略的掌握和应用是进行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

上述例1中的研究假设“学习策略的掌握和应用是进行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放在基本观点中更恰当,而作为该课题的一个假设,则不恰当,原因一是该假设不是“新学习方式下学习策略应用研究”要研究的内容。二是该假设研究者难以通过数据加以验证。

例2 拓宽语文实践活动空间,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不仅仅局限于科技活动中,只要掌握科学的培养方法,在语文课题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关键是要更新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价值观和人才发展观,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创设健康发展的空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营造良好的氛围。

研究假设是:

(1) 针对学生心理特征,探索语文学科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

(2) 在语文课堂教学各环节中,充分创设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探索小学生创新思维下降期及克服下降期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3) 拓宽课外语文实践活动的空间,挖掘家庭、社会的教育潜力,共同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

一项课题的研究假设是在研究的基本观点基础上提出来的,研究的基本观点为全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而例2的基本观点不足以支撑其提出的研究假设,如,“针对学生心理特征,探索语文学科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对“学生心理特征”是什么,在基本观点中没有作基本说明,同时也没有通过操作性定义对“学生心理特征”进行明确的界定。假设(2) 提到“探索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下降期”,研究者提出该假设既缺乏理论上的支撑,同时也没有相关经验或一般事实对此假设予以支持。该课题选题是“拓宽语文实践活动空间,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与研究假设中的“创新思维”是一种什么关系,在基本观点中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说明,这必然导致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的概念混乱和前后的不一致性。(选自《教育科学研究》2007年第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