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也谈旧体诗词的格律和诗韵改革 - 冶超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冶超 2011-03-02

[原创]也谈旧体诗词的格律和诗韵改革

学习交流 2007-02-26 09:33:48 阅读1210 评论187   字号: 订阅

               也谈旧体诗词的格律和诗韵改革 
                                                          作者  冶超
 
          一、旧体诗词的魅力与写作要领
       旧体诗词字数虽少,但用字凝炼,意境含蓄深远,耐人回味;语句结
构灵活生动,音调起伏顿挫,引人朗朗诵读;叙事,抒情,典故,哲理自
然浑成一体,如玉雕形,如画生辉。特别是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大量优秀
旧体诗篇,名家名句,更是凝结了中华文化的结晶。人们不仅在文学创作
,文化交流,艺术欣赏,讴歌英雄壮举、宏图伟业中要引用这些不朽的诗
句,来表达自己的深刻见解与文学修养,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每当旅游揽
胜,追思怀古,节日庆典,朋友聚会,四时赏景之时,也往往会产生一种
藉吟诗来抒发感慨,渲染气氛的精神需求。
       吟诗作赋,是陶冶情操,提高生活品位的高级思维创造和精神享受。
因而至今仍然受到不少文学爱好者的青睐。当代人的生活环境毕竟与古代
人不同,为了反映今天的生活,为了更贴切地表达我们的思想和感情,人
们就要在继承前人的文化传统和文学成就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多新的优秀
诗词作品来,使我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
大。
       诗词创作应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好的诗词作品是既有艺
术感染力又符合格律、词谱形式要求的作品。写作诗词应避免空洞浅陋,
浮泛流俗,而是追求内涵蕴蓄,见仁见智。诗词创作内容虽然可以广阔涉
足,但都应结合具体事物有感而发。即可以表达愉悦心情、豪迈激情、理
想境界,也可以寄托怀乡思友、离别恋情、生活烦恼、忧愁愤懑,还可以
针砭弊病、戒人远恶、劝人为善。总之诗词创作应当追求使自己提高情操
修养,使读者得到审美感受并有所启迪。
       二、旧体诗词创作的现状
       旧体诗词写作者群体之内,相互酬唱交流总是比较热闹的,特别是在
互联网上。网络为天南地北的共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跨越时空的交流平台
,自然促进了旧体诗词在网络上的局部繁荣。数不清的文学论坛,博客都
开有旧体诗词园地。在这里,诗词作品可用雨后春笋来形容。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些年来我国诗词作品出版日渐衰微,尤其
是当代人的旧体诗词作品,无论大小书店很难找到几本。与其他文学艺术
创作相比较,当前从事旧体诗词写作的专业人员以及业余爱好者,所占比
例是很低的。旧体诗词创作之所以面临如此尴尬境况,原因诸多。一个外
在原因是诗词早已不再是科考的内容,在中小学校语文教育中所占比例早
已微乎其微。就连课外活动也开展得很不普遍。另一个就是旧体诗词的内
在原因。旧体诗词不仅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初学者较难掌握,而且用字发
音也和当代语音相去甚远。因此本来就不多的诗歌创作者,多数又选择了
自由体的新诗写作,对旧体诗词创作却望而止步。面对这种状况,全体诗
词爱好者难道不是更需要拧成一股绳,共同为诗词的重新繁荣而多作点什
么吗?哪里还有理由为一己之见而内部相互较劲呢!

       三、我对旧体诗词格律的看法
       格律诗(绝句、律诗、排律)是旧体诗的一种定型体裁,格律虽然在
字数、句式、音调以及节奏上限制了诗人的自由发挥,但由于格律诗的格
式并不太多,只要下些功夫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比学外语容易得多)。
而一旦掌握了其基本规律,熟习之后反而有利于写作。这种格律体诗歌更
便于相互交流与唱和,因而成为文人之间相互交往的一种特殊载体。这种
文学现象是我国所独有的,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精华。因此我们应当珍惜古
人流传下来的这种文学体裁。让其继续传承发展下去。
       而具有长短句特点的词,其格体虽然不如格律诗严格,但也有格式规
定(尽管有变体),这就是词谱。活泼的长短句式结构更适于抒情。现有
词的曲牌早已摆脱了原有的曲谱而成为诗体格式的名称。我本人不反对现
代的词作者创造新的词牌格式,但我认为只有词作造诣很高的人的创新格
式才会得到公众的认同和流传。因此,普通旧体诗词爱好者特别是初学者
,还是应当按照词谱格式填词为好,特别是那些常用的词牌。另一方面,
对别人的词作,最好也别按格律诗的严格程度来评论。一是古人填词常有
变体,你未必全都掌握;二是既然古人常有变体,这说明一个问题,只要
词意好,词的创作在格式上允许比格律诗灵活一些。既然古人在词的创作
上既有格式要求又有包容之大度,我想我们现代人也就更不可拘泥于不得
越出词谱半步的死规则。何况流传至今的词谱也有好几种呢。我的见解是
:初学者基本依据某一词谱写作为宜;写作水平较高的作者,容许个别地
方借助诗的声调节奏规律有所变通。
       现代人多爱追求自由,表现在诗词写作上,就是有相当一部分作者喜
欢旧体诗词的凝练含蓄,而不愿受其格律的拘束。也就是知其所以然,但
不愿亲为之。他们创作的诗词只遵照旧体诗词的句式字数(甚至也讲究词
性对仗),而不管字的平仄声调(甚至韵脚也不分平仄)。其作品只有标
题,不加诗体名或词牌名。这是一种人们已经默认了的现实。也就是大家
现在已经认可的新“古风体”诗。这种诗体,作者虽然可以自由挥洒,也
不妨碍诗友之间从诗意词句上进行交流,但不按格律写作,必然失去较高
水平的相互酬唱的共同基础。在保存和流传上也会丧失其内在的才华优势
。在下认为,对于有能力驾驭诗词格律的作者来说,特别是那些有才情有
发展余地的年青作者,大多数作品还是应严格遵守诗的格律及词的格式为
好。
       也有很多格律诗的优秀老作者,他们的诗作本来是正规的格律诗,但
发表时经常不标 *绝、 *律。 读他们的作品时,需要仔细辨别,才不致被
当作“古风”来读。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不知其所以然者,也就是根本不知何谓格律者,自
以为只要字数句式与绝句、律诗、词牌相同,就可以标上这些诗词格体的
名称。甚至连韵脚也不分平仄。这种情况,多是初学者。若自己不积极认
真留心请教别人,或阅读有关理论书籍文章,作品质量必然不高,不免门
庭冷清,很难融入诗词交流圈子。

       四、我对诗韵和诗韵改革的看法
       是诗就应当押韵,古今中外都是共同的。外国人写诗以他们的本国语
音押韵,中国人作诗以中国人的语音押韵。古人吟诗以古人的语音押韵,
今人作诗自然应当以今人的语音押韵。可见诗韵是以语音为基础的。这一
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因为人为的因素弄成近几年来一直困扰着我国诗词界
的一个难解的问题。我国推广普通话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可惜进展缓慢。
而诗韵更新就更加落后了。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诗歌的发展也已经走过几千年的历史。诗歌的起
源比文字早得多,实际上人类从学会说话、学会劳动时,就产生了诗歌。
诗歌就是唱出声的优美语言,优美在于歌词是押韵的。我国有文字记载的
最早的诗歌是“诗经”,因为是从各地采集而来的诗歌。诗韵自然是因地
而异的,是体现了各地方言的。尽管其中很多文字的原本读音已经不得而
知,但后人仍然能从字义、词句、内容与艺术形式上加以欣赏并从中吸取
营养。隋唐以前的诗歌,句式比较自由,音调不限平仄,统称为古体诗。
隋朝时期逐渐兴起了格律诗,统称为近体诗。唐朝格律诗的发展达到巅峰
,并出现了“词”这种句子字数不同有长有短,但是整体有固定形体格式
的诗歌形式。词的押韵要求比格律诗宽松得多,但是仍然依诗韵为基础,
只不过是将诗韵相邻的几个韵部结合成一个大韵部而已。(如后来的“词
林正韵”)。词牌格式很多,有押平声韵的,也有押仄声韵的(其中还有
专押入声韵),而标准的格律诗只容许押平声韵,入声字和其他仄声字一
样,只能用在非韵脚之处。格律诗和词的兴旺以及诗人之间相互交流的兴
盛,必然促使诗韵逐步趣向一致。宋朝人在总结继承隋
唐以来近体诗的基
础上结合当时的官方语言制定了“平水韵”。韵书由朝廷颁布,科举考试
时限定必须依照所颁布的韵书作诗,因此韵书具有政府文件的权威性。尽
管平水韵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
,但由于其具有权威性,当时并未引起多大
争论,能够比较快地推广普及。平水韵的产生,起到了统一诗韵的作用

有利于交流推广,曾经将诗词创作推向了更加繁荣的新阶段。
       我国地广人多,各地方言众多。建国后将普通话规定为国家的标准语
言加以推广。普通话中已经取消了文字的入声读音,但是目前我国中南、
东南诸省以及华北的山西、内蒙、河北的西北部等一些地区的地方方言中
仍然将很多文字读成入声,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和平水韵的声韵接近,但严
格的说,没有一种方言与平水韵完全一致。今天人们用普通话来诵读唐诗
宋词,自然很多地方不会合律,特别是诵读入声韵的词牌时,往往因为韵
脚不符合普通话读音而失去了诵读诗歌的感觉。尽管普通话与前人的诗词
作品不匹配,但是并不妨碍人们继承前人的文学精髓。因为诗词除了读音
外还有其他很多更为重要的内涵。撇开读音,人们仍然能从这些诗词作品
中感受文学之美并从中吸收智慧和营养。
       历史上各个国家语音的演变都是不可避免的,基于语音的文学作品也
必然会不断推陈出新。人们不可能永远停止在一个标准或规则下。诗词的
继承和发展是统一辩证的。统一在中国文化的大环境背景下,统一在中国
文化的鲜明特点范畴之内。区别在体现时代的环境和烙印,区别在由简单
走向复杂,由适应小范围走向适应更广阔的范围。强调以往某个时段的成
就,强调方言,强调地域,都不能阻止格律诗诗韵的更新改革。人们不可
能一丝不变地继承前人所有的成果,否则就不会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只
能继承前人文化成果中最优秀最本质的东西。而表面的,浅层次的,已经
不适应时代的部分,没有了生命力时只好放弃。就诗词来说,格律和词谱
是精华,是本质部分,而读音以及建立在读音基础上的诗韵就是表面的,
浅层次的,没有永恒生命力的部分。
       当今的普通话和宋朝的官方语言相比,语音上已经有了很多变化。这
种情况对于写作无格律要求的古风体诗以及自由体诗来说,并不受任何影
响,但对于写作格律诗和词的影响却是非常大的。由于长时间没有政府颁
布的普通话新韵书,所以直到几年前,旧体诗词的写作还在沿用平水韵。
现代人创作诗词还要按照宋朝人的语音来用字和押韵,这显然违背了诗韵
的时空特性。由于用字和当代语音不一致,客观上增加了学习诗词写作的
难度。很多年轻的诗歌爱好者不愿写作旧体诗词,诗词创作成了少数专家
们的象牙宝塔。这种状况事实上阻碍了诗词创作的繁荣。因此为了继承繁
荣旧体诗词的创作,对格律诗诗韵进行更新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当前的诗韵改革不仅起步很晚,而且至今仍然存在着很大阻力。
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是由于新中国建立之初,推广普通话新方针不配
套的结果造成的。假如就像推行中小学语文课本一样,当初由国家主管部
门制定诗韵新标准与语文课本同时(或稍后)颁布施行,当初用普通话学
习写作诗词的作者,今天恐怕至少也有五六十岁年纪了。会有今天所面临
的困难和分歧吗?政府权威作用在诗韵改革上的缺失,导致了诗词爱好者
对诗韵认识上的长时间混乱。以致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旧体诗词写作者(有
的年纪并不老)至今仍然仅认定平水韵,把旧体诗和平水韵捆绑在了一起

。而且自觉不自觉地以平水韵为首要标准去评定他人的诗词作品。甚至有
人认为不用平水韵,就不是旧体诗。对用新韵写作的旧体诗词摆出一副不

屑一顾的姿态。至今仍对诗韵改革持有抵触情绪。对推行新韵采取不关心
,不学习,不支持,不实践的态度,进而还用这种观点和态度去影响诗词
初学者。这无疑阻碍了诗韵改革的进展。在下认为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
       普通话有利于信息化时代的交流。比如拼音打字,音像视频,用普通
话要比用方言传播效率高得多,覆盖面广得多,因此效果好得多,也便于
国际交流。语音既然是诗韵的基础,毫无疑问,在今天的社会里,诗韵当
然应根据普通话来规范。推广中华新韵,便于更多的人学习用普通话写作
旧体诗词,有利于旧体诗词的发展。基于这个道理,不仅中国诗词协会的
领头人,而且很多诗词界前辈都开始积极支持诗韵改革。在各个网络论坛
以及博客诗友中,有一些诗词造诣较高的诗友,也带头支持实践“中华新
韵”。很多诗友通过网站以及博客积极传播《中华新韵(十四韵)》大大
方便了诗友的查阅应用。尽管普通话推广进展缓慢,但毕竟说普通话的人

已经越来越多。当前正在推行的诗韵改革已经不是继续争论要不要改革的
问题了,而是怎样加快改革步伐以便适应普通话推广的进程,以及网络诗
词的蓬勃发展形势。中国诗词学会应抓紧对《中华新韵(十四韵)》试行
版本广泛征求意见,统一认识,尽早将其升级为正式版本,并由政府主管
部门颁布正式新韵书,这方才是减少争论,推动诗词发展的有利步骤。
       今后伴随着普通话的继续推广,以及诗词新韵的推行,旧体诗词的发
展也必将会揭开新的一页历史。这已经成为一个逐渐明朗起来的共识和不
可倒转的发展方向。每一个旧体诗词爱好者都有责任为继承旧体诗词这一
民族文化瑰宝多作些努力。不仅使其不致失传,而且要使其得到进一步的
发展。
       最新的诗韵改革方案说明中,考虑了尊重使用平水韵的作者的习惯,
特地制定了新旧韵书同时实行的原则——“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
古,宽不碍严”。我本人理解这不仅是个过渡时期的方案,也是个有长远
意义的观点。因为欣赏古人的诗词,毕竟用平水韵语音来阅读才能更全面
地欣赏。因此,有能力的诗词爱好者学习掌握平水韵也是必要的。另外掌
握了平水韵的用法,也便于和习惯用旧韵的诗友相互交流唱和。应此对于
诗词创作者来说,身边既有一部《中华新韵(十四韵)用字简表》,又备
有一部《平水韵字表》,以及一部《词林正韵简编》,是非常必要的,以
便写作诗词以及相互交流时随时查阅核对。
 
       原作于 2007-2-15
       补充于 2011-2-25


 

0  分享到:         
阅读(1210)| 评论(187)| 引用 (4) |编辑 |删除 |推送 |取消置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