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冬天尽了 2011-03-04

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默认分类 2010-05-22 12:15:46 阅读23 评论0  字号: 订阅

 初中物理教学中不可避免地要学习物理规律,物理规律(定律、定理、原理、法则、公式等)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反映了物质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了物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物理学科结构的核心。物理规律的既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物理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物理规律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呢?

 一、在头脑中形成形象的物理轮廓,观察和实验是基础。

 第一,物理规律是观察、实验、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学生首先观察接触到的是一些物理现象,而这些现象往往是形象的感性的,学生能看到其形状,触摸到实物。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步骤得出结果然后就能对结果进行思考从而找出物理规律。先后顺序上来看没有第一步,后面的便是空谈。这是我所任物理科教学的几年中得出的经验:在缺乏物理现象的展示和无法做实验的条件下,上物理课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犹如是在听天书,而且即使优秀的学生就算听懂了理论,他也会怀疑,使物理理论显得很苍白,毫无说服力。第二物理实验现象的展示是纠正学生错误经验的最好方法。八年级物理下学期中把50毫升的酒精和50毫升的水混合起来,很多学生根据经验便会认为混合后的体积为100毫升。但是在教师做了实验后学生中就很少人会认为这是正确的了。形象的表达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从而推导出物质分子间存在着空隙。在初中物理教材、考试中实验所占的比例是很大的,最近我市中考明确标出(不考虑其它题型中包含的实验内容)。的实验题、操作性实验占据三分之一强的地位,也体现出其作为基础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和实验的物理现象,对学生十分重要,是为进一步建立物理思维的基础。

 二、掌握建立物理思维方法

 在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探索物理规律,根据建立物理规律的思维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适当的途径,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认识研究对象、现象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概括出物理规律。这是在物理规律教学中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关键。 初中学生在建立物理规律时,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四种:

 第一,做好实验进行归纳。实验归纳即直接从观察实验结果中分析、归纳、概括而总结出物理规律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有:第一,由对日常生活经验或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如掌握蒸发快慢的条件、减弱噪声的方法;第二,由大量的实验数据,经归纳和必要的数学处理得出结论,如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关系,弹簧伸长与受力的关系等;三,先从实验现象或对事例的分析中得出定性结论,再进一步通过实验寻求严格的定量关系,得出定量的结论,如掌握液体内部的压强、光的折射定律等;第四,在通过实验研究几个量的关系时,先分别固定某些量,研究其中两个量的关系;然后加以综合,得出几个量的关系。如掌握欧姆定律、电流做功的相关因素;第五,限于条件,无法直接做实验时,可通过示意图的方法结合信息技术(微机)来给学生展示。如托里拆利测量大气压的值实验,用微机展示是最好的选择。

第二,用数学工具对物理理论进行分析。利用已有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通过物理思维或数学推理,得出新的物理规律的方法。常见的有理论归纳和理论演绎两种。在初中物理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给学生做了实验然而是不能直接得出结论的,就给学生解释为由于大量的实验显示如果接触面的摩擦力越小,小球就滚得越远,从而归纳得出如果接触面无摩擦,那么小球将永远匀速直线运动下去。物理史上建立这一物理思维的还有能量守恒定律,等等。

 第三,类比学习方法。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另一属性上也可能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其具体过程是:通过对两个不同的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点,然后以此为依据,把其中某一对象的有关知识或结论推移到另一对象中去。类比是进行物理探究过程中猜想与假设的依据,比如探究电流的时候有水流进行类比,先猜想出电流的一些特征,然后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来进行证明。还可以把物理用模型化的方法来表示物理的一些基本原理,初二物理光线中引入一条直线加箭头的方式就是模型化的代表。

 第四、排除实验中的一些干扰因素的影响得出符合物理理论的方法。在物理学习中有些实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仪器不精确,环境影响等不可抗拒的因素。在此时要及修订的方法使实验数据更符合定律。学生才更加容易接受。近几年来初三会考都在四月份会进得物理实验的考试,但是许多学生得出的数据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是错误的,但学生仍坚持把这些错误的数据填上去。后果想而当然,一定不会得到较高的分数的。要是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多注意数据是否符合物理规律的,即使做错了,他自己也会意识到是不是哪一步出现了问题,然后再去修改。也就是说,在物理学中结果是可以自我检验的。

 三、排除物理思维障碍

 认识到物理思维障碍对于改正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很有帮助的。

 第一,形象认识上的缺乏。初中物理学习需要大量的观察现象积累。现在的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衣来伸手,钣来张口,于是生活中的现象便知之甚少。女生由于天生文静,小时候接触到的相关物理现象更十分有限,于是许多学生会出现背现象的错误方法。最好是让学生亲身观察、体验物理现象。

 第二,知识之间的干扰。对密度公式的理解用数学的方法来看,就可以说密度与质量或体积成某种比,但是用物理的思维去看就不能这么说。与此相类似的还有电阻与电压与电流的关系,比执容与吸收热量、质量及升高温度的关系。很多学生能听清楚教师说的每一个字,但在作业或考试中,这几个地方往往是重灾区。

 第三,错误经验对学生物理知识的影响。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便是纠正人们错误经验的典型事例。流体压强实验让学生先猜想,学生猜想的便是根据错误的经验进行的猜想。前面提到的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也是一种错误经验猜想。

 第四,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我认为语文的功底是很重要的。许多物理概念、定义中的词语理解不到其真正的含义。有些学生能记住这些知识,但就是运用不来,甚至不知道该句话说了一个什么意思。更何谈实际运用呢。同样学生缺乏表达能力,对于得出实验结论也是十分不利的。

 四、理解应用,形成物理的思维

 学生通过物理的学习最佳状态便是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思维方法。

 首先,对物理的概念规律不可以强加给学生,一定要给学生分析或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分析其这样表述的原因;在该表述中有哪些条件。结合实验再给学生讲解,然后可涉及表述的内容进行相关的如判断之类的练习。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其次,使学生形成物理规律的结构。每一物理规律与某些物理概念和其他物理规律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关系。物理力热声电光实际上是有联系点的,注意把握好知识之间的衔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常给学生做一做知识的系统展示能帮肋学生建立牢固的知识结构。

 第三,初中物理学以致用,把生活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每讲一个全新的物理知识可由教师或就是让学生自己去用各种方法举出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这也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事。不一定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上高中深造,大多数的学生会直接进入社会求生,或进入职业高中进行技术的学习,初中物理学得好的学生会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物理的作用。

 当然物理思维的训练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有效的物理思维形成了,学生学习起来就更感兴趣,学习物理成了一种享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