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各家单反镜头型号中缩写的说明

 新竹林 2011-03-04
  • 佳能镜头讲解:
    AFD:Arc-Form Drive 弧形马达,早期的EF镜头都搭载AFD马达,对焦速度不如USM马达,对焦声音也比后者大。
    AL:Aspherical非球面镜片。
    DO:Multi- Layer 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 多层衍射光学镜片,佳能于2000年首次将它应用到镜头上,它同时具有萤石和非球面镜片的特性,能有效抑制色散和校正球面以及其他像差,目前主要用在长焦 镜头领域,共有3只镜头:EF 400mm F4 DO IS USM、EF70-300mm F4.5-5.6 DO IS USM、EF800mm F5.6 DO IS USM。
    EF: Electronic Focus 电子对焦,佳能EOS相机的卡口名称,也是佳能原厂镜头的系列名称。
    EF-S:APS-C 画幅数码单反相机专用电子卡口。这是佳能专门为其 APS-C 画幅数码单反相机设计的电子镜头,它只能够应用在 APS-C 画幅的佳能 DSLR 上,其显著特点是在接口处有一个白色方形用于对准机身卡位。
    EMD:Electronic-Magnetic Diaphragm电磁光圈。所有EF镜头的电磁驱动光圈控制元件,是变形步进马达和光圈叶片的一体化组件,用数字信号控制,灵敏度和精确度都很高。
    FL:Fluorite 莹石,一种氟化钙晶体,具有极低的色散,其控制色差的能力比UD超低色散镜片还要好。
    FP:Focus Preset焦点预置。
    FTM:Full-time Manual Focusing 全时手动对焦。
    IS:Image Stabilizer影像稳定器,即镜头防抖系统。佳能第一只防抖镜头是1995年发布的EF 75-300mm F4-5.6 IS USM,这也是世界上首款防抖镜头。
    L: Luxury 豪华,佳能高档专业镜头的标志,也是众多摄影爱好者为它不惜倾家荡产的镜头,其标志为镜头前端的红色标线。
    MM:Micro-Motor 微型马达,这是传统的带传动轴的马达,比较费电,不支持全时手动对焦,多用于廉价的低档次镜头。
    SF:Soft Focus柔焦。
    S-UD:Super Ultra-low Dispersion 高性能超低色散镜片 ,光学性能接近萤石镜片。 
    T-E:Tilt Shift Lens移轴镜头。移轴镜头主要用在建筑、风景和商业摄影领域,目前佳能的TS镜头共有3款:TS-E24mm F3.5L、TS-E45mm F2.8和TS-E90mm F2.8。
    UD: Ultra-low Dispersion 超低色散镜片,两片UD一起用大体与用一片萤石镜片的效果相近。
    USM:Ultra Sonic Motor 超声波马达,它分环形超声波马达(Ring-USM)和微型超声波马达(Micro-USM)两种。目前USM超声波马达在佳能的镜头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即使是最低端的业余镜头。
    实例说明:EF70-200mm F4L IS USM镜头表示采用佳能EF卡口、焦距为70-200mm、最大光圈恒定F4、具备IS防抖系统和USM超声波马达的L级别专业镜头,俗称“爱死小小白”。

     尼康镜头讲解: 
    AI:Automatic Indexing自动最大光圈传递技术。尼康手动镜头,发布于1977年,识别它的方法是最小光圈数字采用绿色数字。
    AI-S:Automatic Indexing Shutter自动快门指数传递技术。尼康手动镜头,发布于1981年,光圈环上最小光圈数字采用橙色数字。
    AF-I:内置马达及内含CPU接点的镜头,尼康称为“I”设计,1992年推出,主要用在专业长焦镜头上。AF-S推出后,AF-I即退出历史舞台。
    AF-S: S即代表Silent Wave Motor静音马达,等同于佳能的超声波马达,可高精确和宁静地快速聚焦。不过,尼康目前的AF-S镜头数量远远不及佳能,总数只有20余款。
    ASP:Aspherical非球面镜片。
    CRC:Close Range Correction近距矫正系统。
    D:Distance焦点距离数据传递技术。D型镜头与非D型镜头的最大区别在于D型镜头支持3D矩阵测光。
    DC: Defocus-image Control 散焦影像控制,尼康公司独创的镜头,可提供与众不同的散焦影像控制功能,其最大特点在于容许对特定被摄体的背景或前景进行模糊控制,以便求得最佳的焦外成像。
    DX:DX系列镜头是尼康专门为APS-C 画幅的数码单反相机设计的镜头,不可以使用在全画幅机型上。
    ED: Extra-low Dispersion超低色散镜片。
    G:G型镜头与D型镜头的最大不同是G型镜头无光圈环设计,现在尼康有将G型镜头推广的趋势。
    IF: Internal Focusing内对焦技术。
    M/A:Manual/Auto focusing,手动/自动调焦切换。
    Micro:微距镜头。
    N:New新型,尼康一些改进型镜头的标志,如三代“小钢炮”AF 80-200mm F2.8D ED NEW。
    NIC:Nikon Integrated Coating尼康集成镀膜。
    IF:Inter Focus内对焦。
    P:P型镜头,带有AF型镜头的CPU和电子触点的手动聚焦镜头。目前尼康只有3只P型镜头:500mm F4P IF-ED、1200-1700mm F5.6-8P IF-ED和45mm F2.8P。
    PC-Shift:移轴镜头。
    RF: Rear Focusing 后组对焦技术。
    S:Slim 轻薄,尼康一些薄型镜头的标志,例如AIS 50/1.8S。
    SIC:Super Intergrated Coating 超级复合镀膜。
    TC:Teleconvertor增距镜。
    VR: Vibration Reduction 电子减震系统,与佳能的IS镜头防抖系统类似,目前已发展到第二代,大约可以降低3-4档快门速度。
    实例说明:AF-S VR 70-200mm F2.8G IF ED镜头表示采用内对焦设计、焦距为70-200mm、最大光圈恒定F2.8、使用了ED超低色散镜片、具备VR防抖系统和AF-S超声波马达的尼康G型镜头,俗称“小竹炮”。

    美能达/索尼镜头讲解:
    AD:Anomalous Dispertion异常色散,其用途是消除色散,和尼康ED类似。
    APO:Apochromatic采用复消色差设计和采用特殊低色散玻璃镜片,用于减少像差,从而提高长焦镜头像质,改善反差和提高清晰度。
    ASP:Aspherical非球面镜片。
    CIR: Circular 圆形光圈平滑的背景虚化效果,使背景散焦得很自然。
    D: Distance 带距离测量信息的镜头,可以实现闪光控制。
    DT : Digital technology数码技术,是专为APS-C画幅数码单反相机设计的数码专用镜头,目前的几支DT镜头均由腾龙代工。
    G:与尼康没有光圈环的G系列镜头不同,美能达的G系列镜头是美能达的高档专业镜头,是一系列顶级做工、用料的总称,通常具备以下一些特征:恒定大光圈、AD镜片、圆形光圈、非球面镜片、浮动对焦系统、高质量的镜身等等。
    NEW:新款镜头。
    SAL:Sony Alpha Lens之意,索尼并购柯尼卡美能达的相机业务后推出的镜头,基本上是美能达镜头换个名称而已。
    SF:Soft Focus 柔焦镜头。
    TC:增距镜。
    STF:Smooth Transformer Focus 影像平滑过渡,代表镜头是美能达135STF。通过一片安装在光圈附近位置上的称作Apodization Filter(谱迹滤镜)的光学元件,使得镜头中心部分的通光量较多,而越趋向周边时通光量较少。为此,在焦外成像部分形成轮廓渐淡,是比较理想的柔软虚 像。目前世界上仅美能达135STF一款,索尼这只换汤不换药的产品不算。
    SSM:Super-Sonic Motor 超声波马达,可以实现无声快速响应的自动对焦。
    UC:Ultra Coating 镀膜拜工艺,柯尼卡镜头的镀膜技术。
    Planar:采用Planar(普兰那)结构设计的卡尔•蔡司镜头。
    Sonnar:采用Sonnar(松纳)结构设计的卡尔•蔡司镜头。
    T*:卡尔•蔡司的多层镀膜技术,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镀膜技术。
    VS:Vari Soft 可变柔焦, 美能达的柔焦镜头。
    VFC:Vari-Field Control可变场曲镜头,可以改变像场弯曲的镜头。
    Vario:变焦镜头,属于卡尔•蔡司镜头的标识
    ZA:卡尔•蔡司专为索尼设计的镜头,采用索尼α卡口,属于自动对焦镜头。
    实 例说明:AF APO 70-200mm F2.8G(D) SSM表示焦距为70-200mm、恒定F2.8最大光圈、进行了复消色差设计、具备D信息和SSM超声波马达的美能达G系列专业镜头;而Vario- Sonnar T* DT 16-80mm F3.5-4.5 ZA表示焦距为16-80mm、最大光圈F3.5-4.5、采用索尼α卡口、具备T*多层镀膜技术的卡尔•蔡司Sonnar系列数码 专用镜头。

     适马镜头讲解:
    ASP:非球面镜片。
    APO:APO镜头采用复消色散设计和采用特殊低色散玻璃(SLD)镜片,用于减少彩色像差,从而提高长焦镜头像质,改善反差和提高清晰度。
    DC:适马专为APS数码单反相机设计的数码专用镜头,不能使用在全画幅机型上。
    DF: Dual Focus双调焦,这类镜头在AF时,调焦环不转动;在MF时,阻尼适中,所以握持性能很好。
    DG:进行了数码优化设计的通用镜头,既可以用在APS画幅的数码单反相机上,也可以使用在全画幅机型上。
    DL:DeLuxe豪华,尽管其售价适中,但DL镜头是全功能镜头。如同其他的Sigma镜头一样,配备专用的遮光罩,具有半档光圈、手动光圈设定、景深指示、距离指示、红外矫正指示等。
    EX:EXcellence优秀,属于适马的专业镜头系列,配合每一片精琢的适马创新(SMC)超多层镀膜镜片,效果自然,更臻完美,特征是镜筒为EX涂层和有EX的标志。
    HF:Helical Focus螺旋型调焦。
    HSM:超声波马达。
    IF:内对焦。
    Macro:微距镜头。
    OS:适马的光学防抖系统,目前此技术似乎不太成熟,仅有两只镜头搭载了OS防抖系统:AF APO80-400mm F4.5-5.6 EX OS HSM和AF18-200mm F3.5-6.3 OS DC镜头。
    RF:后组对焦。
    UC:Ultra Compact超紧凑。这类镜头体积小、重量轻。
    实 例说明:APO 70-200mm F2.8 EX DG Macro HSM 镜头表示焦距为70-200mm、最大光圈恒定F2.8、进行了APO复消色散设计、具备微距功能和HSM超声波马达、传统数码通用的适马EX系列专业镜 头,俗称“小黑三代”,亦称“微距小黑”。

     腾龙镜头讲解:
    AD:Anomalous Dispersion 异常色散,拥有此标识的腾龙镜头,具备条件消除色散的功能。
    ASL:Aspherical非球面镜片。
    ASPH:复合型非球面镜片。
    DI:Digitally Lntegrated 数码镜头, 进行了数码优化设计的数码传统通用镜头,既可以用在APS画幅的数码单反相机上,也可以使用在全画幅机型上。
    DI Ⅱ:腾龙专门为APS数码单反相机开发的小像场镜头,只能用在APS画幅的数码单反相机上。
    IF:内对焦。
    LAH:采用LD混合非球面镜片。
    LD:Low Dispersion 低色散镜片。
    SP:Super performance 超级性能镜头,腾龙的高性能大口径镜头,也是腾龙的专业镜头系列。
    XR:高折射率镜片,在保证光通量和成像素质的前提下,大幅度缩小镜头体积和重量,多用在腾龙的大变焦比镜头领域。
    VC:Vibration Compensation手动补正机能,腾龙的光学防抖系统,亦是刚刚开发的,目前仅有一款:AF Di 28-300mm F3.5-6.3 XR VC LD Asp [IF] Macro。
    ZL:变焦环锁定机构。
    实 例说明:AF Di 28-300mm F3.5-6.3 XR VC LD Asp [IF] Macro镜头表示焦距为28-300mm、最大光圈F3.5-6.3、使用了XR高折射率镜片、LD低色散镜片、ASP非球面镜片、采用内对焦设计、具 备微距功能和VC光学防抖系统的腾龙数码传统通用镜头。

    图丽镜头讲解:
    AS:Aspherical 非球面镜片。
    AT-X:Advances Technology-Xtra特别先进技术设计的镜头。
    D:数码优化设计过的镜头,更适合数码时代对镜头的要求,譬如AT-X M100 Pro D。
    DX:专为APS画幅数码单反相机设计的数码专用镜头,不能用在全画幅机型上。
    M:Macro微距镜头。
    Pro:profesional专业镜头,是图丽的最高档产品,镜头前端带金圈的AT-X镜头。
    SD:Super Lower Dispersion 超低色散镜片。
    SZ-X:最轻巧的图丽变焦镜头系列,属于手动对焦镜头。
    SZ/SMZ:图丽业余镜头系列,亦属于手动对焦镜头。
    IF:内对焦。
    实例说明:AT-X Pro 50-135mm F2.8 DX镜头焦距为50-135mm、最大光圈恒定F2.8、专为APS画幅数码单反相机设计的AT-X系列专业镜头。

    宾得镜头讲解: 
    A:A系列手动对焦镜头。
    AF/MF:手动/自动对焦全程切换。
    AL:Aspherical非球面镜片。
    CF Micro:continue focus micro全程微距。
    DA:DA镜头是宾得专为APS-C画幅的数码单反相机设计的数码专用镜头,用绿圈标识,无法用在全画幅机型上。
    ED:Extra-low Dispersion超低色散镜片。
    F:宾得早期的AF镜头卡口。
    FA:也是宾得的AF镜头卡口,比F卡口多了两个电子触点。
    IF:Inter Focus内对焦。
    Limited:限量版镜头,也是宾得高性能、高档次的镜头。
    M:M系列手动对焦镜头。
    M.O.D:Minimum Object Distance 最近对焦距离。
    PowerZoom:电动变焦。
    SMC:Super Mluti Coating超级多层镀膜,宾得特有的镜头镀膜技术,抗炫光能力比较强。
    Soft Focus:柔焦镜头。
    *:*镜是宾得的高档专业镜头,就像佳能的L头一样,俗称星镜。
    实 例说明:FA* 80-200 F2.8 ED镜头表示焦距为80-200mm、最大光圈恒定F2.8、使用了ED超低色散镜片的宾得专业星镜;而FA31mm F1.8 AL Limited镜头表示焦距为31mm定焦、光圈F1.8、使用了非球面镜片的Limited限量版镜头。

    奥林巴斯/松下镜头讲解: 
    ASPH:非球面镜片。
    D:莱卡为松下公司设计的数码专用镜头。
    ED:超低色散镜片。
    Zukio:奥林巴斯传统相机镜头,采用OM卡口,与4/3系统的数码单反相机卡口不通用,需要通过转接环才能使用。
    Zukio Digital:Zukio镜头在数码时代的产物,进行了重新设计,更适合数码时代的要求。
    SWD: Supersonic Wave Drive超声波马达,奥林巴斯刚开发的新技术,在PMA2007上发布的几款镜头上得到了应用。
    MEGA O.I.S:松下的光学防抖系统。
    Summilux: 现今莱卡生产的镜头中,只要是光圈值为F1.4的镜头,便会取名为Summilux,例如Leica D Summilux 25mm F1.4 ASPH。
    Elmar:现今莱卡生产的镜头中,只要是光圈值在F4左右的镜头,便会取名为Elmar,例如Leica D Vario-Elmar 14-150mm F3.5-5.6 ASPH MEGA O.I.S。
    Elmarit: 现今莱卡生产的镜头中,只要是光圈值为F2.8左右的镜头,便会取名为Elmarit,例如Leica D Vario-Elmarit 14-50mm F2.8-3.5 ASPH MEGA O.I.S。
    实 例说明:Zukio Digital ED 12-60mm F2.8-4 SWD镜头表示焦距为12-60mm、最大光圈F2.8-4、使用了ED超低色散镜片和SWD超声波马达的奥林巴斯4/3系统数码单反相机专用镜头;而 Leica D Vario-Elmar 14-150mm F3.5-5.6 ASPH MEGA O.I.S镜头表示焦距为14-150mm、最大光圈F3.5-5.6、使用了ASPH非球面镜片和MEGA O.I.S光学防抖系统的莱卡Elmar系列4/3系统数码单反相机专用变焦镜头。

  •  佳能的光学水平是毋庸置疑的,佳能所生产镜头也不乏精品。这里我们就谈谈佳能用户不可错过的10支镜头,如果入了佳门,这些镜头就算是买到破产也要买,因为它们实在是佳能光学技术的精华。

      先要说明的是,佳能的长焦定焦镜头款款都是性能优秀的,所以我们现在只讨论200mm以下的镜头,超过200mm的不在讨论范围。现在就让我们先从广角说起。

    首先是变焦镜头

    佳能 EF 16-35mm F2.8L II USM    售价:10320元

       老实说,佳能的光学精华始终都是在长焦部分,长久以来广角部分都没有比其他光学大厂有明显优势。但是经过第一代的16-35/2.8L的历练,第二代的 16-35/2.8L有了全面的改进。有人说,为这个硕大的82mm口径即使配一块“非球面”UV都是值得的,佳能的广角新标准也许从此被它改写。也有人 说次一级的17-40/4L会有更高的性价比,用不到16-35/2.8L II一半不到的价钱就能获得16-35/2.8L II接近70%的性能。但是大光圈与锐利画质,向来都是需要花大价钱来获得的。这个焦段想要极致画质,非16-35/2.8L II莫属。

    佳能 EF 24-70mm f/2.8L USM    售价:8750元

       身处高峰的王者总是显得孤单的,所受到的指责也是最多的。在身为佳能标准变焦镜头王者的24-70/2.8L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争议,但争议最多的 往往就是最有个性的,独自承受生命之轻的标变王者需要你用心去体味。相信很多人在选择佳能标准变焦镜头时,都会把24-70/2.8L和24-105 /4L IS互相比较,并挣扎着究竟买哪支好。其实选择很简单,要方便,选24-105/4L IS,要画质,始终都是24-70/2.8L。这里我们只讨论画质,所以24-105/4L IS请你一边玩去吧。

    佳能 EF 70-200mm f/2.8L IS USM    售价:12980元

       佳能70-200/2.8L IS有个外号,叫防抖小白。小白、XB这些名字,相信玩摄影、不玩摄影的人都会听过。而这只会令你觉得双手装上三脚架的防抖小白更加是这个焦段镜头中的佼 佼者。经过多次使用,笔者确实觉得70-200这个焦段,有防抖比没有防抖要好很多,拍摄成功率大增。或者佳能防抖小白不会是CNOPS各家中最强的一 支,但是防抖小白的认知度绝对是第一的。

    看看我忠爱的定焦镜头

    佳能 EF 24mm f/1.4L USM    售价:9970元


       设计和制造广角的大光圈总是比较困难的,而24/1.4L确实使世人对广角不强的佳能另眼相看。有人说,“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曾对这只镜头不敢兴趣,直到 第三次拥有之后才发现原来我如此肤浅,品味这样独一无二的美人真的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毅力”。确实,要用好24/1.4L确实需要相当大的努力,否则就只会 觉得它只是一只平凡的镜头。

    佳能 EF 35mm f/1.4L USM    售价:11000元

       35/1.4L的重大意义并在于它是L。它在全开光圈下很锐利,它的成像很有德国镜头风格,最重要的是在佳能广角普遍疲软的情况下,它的鹤立鸡群为佳能 挽回了不少颜面。如果搭配APS-C格式数码单反,35/1.4L可以当成大光圈的标准镜头使用。但是可以说,用在非全画幅单反上只能埋没了35 /1.4L的能力,全画幅才是35/1.4L展现实力的世界。

    佳能 EF 50mm f/1.2L USM    售价:10100元

       佳能的50/1.2L可能是非全画幅浪潮中最大的受害者。在非全画幅数码单反上,50mm镜头变成80mm的视角,论视角范围不够35mm广阔,拍摄的 题材范围很窄,论背景虚化又给85/1.2L打得死死的,不长不短的焦距使得50/1.2L在非全画幅上左右为难。但是当换上全画幅数码单反,熟悉的视 角、灵活的焦段使得50/1.2L如鱼得水。50mm是最平凡的视角,要想用好,还是需要对镜头有着充分的感觉,用心去留意50/1.2L带给你的感觉。

    佳能 EF 85mm f/1.2L II USM    售价:15800元

       或许85/1.2L II是最多人YY的一只人像镜头,无他,大家都为那梦幻般的虚化而着迷。大家知道吗?85/1.2L用在全画幅的佳能5D上,全开光圈对焦在2米,获得景 深只有4厘米,几乎连模特的头部也不能完全覆盖。背景上的一切都会被奶油般虚化掉,而焦内却有清晰细节。如果喜欢拍摄长焦人像照,85/1.2L是能与你 相伴一生的好镜头。

    佳能 EF 100mm f/2.8 USM    售价:3680元

      这是十支镜头中唯一没有红圈的镜头,它就是佳能的百微,100/2.8 Macro。在微距镜头中,佳能百微未必是最为锐利的一支,但是其超声波对焦马达,几乎能改写微距拍摄只能用MF的情况,泛用性也相当强。如果要买佳能的微距镜头,首选肯定是百微。

    佳能 EF 135mm f/2L USM    售价:7400元

       也许是这个焦段、这个光圈太容易做出惊世骇俗的作品,135/2L的素质真是太对得起它得价格了。全金属镜身、F2的大光圈、135mm的视觉,135 /2L所带来的画质感受可以用无与伦比来形容。135/2L唯一的弱点就是,用在非全画幅数码单反上,会觉得焦段稍长,拍摄的题材相应变窄,而且没有防 抖,画面容易抖动模糊。

    佳能 EF 180mm f/3.5L USM    售价:11500元

       拥有了180/3.5L之后,才发现金属情节是一种难解的毒,它很容易让你想起远古的铮鸣与硝烟,在AF和塑料横行的年代,180/3.5L的存在就是 最后的救赎。长焦微距镜头的画质毋庸置疑,绝对是刀锋般的锐利,180/3.5L也是一样。但是想用它来拍摄人像的话,恐怕MM会埋怨脸上的瑕疵太明显 了。
  •  

    玩转数码相机参数设置的八原则

    中国摄影 2008年第五期

    刘宽新的《玩转数码相机参数设置的八原则》

    列标题吧:
    1、低饱和度设置
    2、低反差设置
    采用低反差——为什么低反差可以采集到更多影调信息?
    反差是照片最高亮度和最低暗部之间的差别。外观看上去灰暗的反差小,高反差的照片对比鲜明。一般情况下我们尽量使照片反差正常,接近人的视觉。这似乎很简 单,其实反差的背后是我们最为关心的层次,反差决定和制约着层次的再现。反差的特性曲线不同,记录影调的细节能力也不同。刚开始看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普 遍反差低显得灰暗,笔者非常不理解。提高反差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为什么不做修正而受到人们的质疑呢?特别是用低价位的便携式小数码相机和高档单反相机相 比,低价位相机拍摄的照片,反差和色彩都好于专业单反,令人费解。当我们了解了反差和层次的记录关系,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了。
    反差和宽容度是互相制约、影响和依赖的关系。宽容度大为低反差提供了可能,而低反差又能够记录更多影调层次。胶片的宽容度在制造的时候就已经定型了,用户 一般无法改变,而数码的反差可以调整,因而宽容度也可以调整。这为我们通过调整相机的反差设定、影响细节层次的记录再次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便利。下面我们看 一组实拍照片。 
    .。。。。。
    图3-20所示是一张曲线对比图。左边相对陡峭的反差曲线,记录的宽容度比较小。右边放置较低的反差曲线,平缓下的投影能够表现的宽容度大。

    图3-21所示是我采取五种不同的反差设置拍摄的同一个画面。+2的反差这张照片似乎更鲜明立体感更强。在画面我还放了一张19级的灰阶图。从灰阶的层次上来看,+2的层次少于-2。

    在这张图片上还可看到,高反差只能记录到5级层次,低反差可以记录到9级层次,从图片的数据上能看得出来。上面低反差的从最黑的级别数据为7(RGB值, 下同),它在8以内,这个黑色还是有层次的。同样的数据在高反差的画面上已经到了第五级,以下的四级合并为零,换句话说,高反差的画面在暗部的影调记录上 少了四个级别,层次少了,如图3-22所示。
    3、设置低感光度
    首选低感光度——为什么低感光度能够获得平滑影像?
    在胶片摄影中,低感光度颗粒比较细,高感光度颗粒比较粗,粗颗粒只感受很少的光线便能够形成显影核,完成对银盐的还原。数码相机和胶片本来完全不同,可是 在 “有一利必有一弊端”和“物质守衡”定力的约束下,它俩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就是,越低的感光度影像质量越高,噪点小,画质越精细,同时影像过渡平滑, 分辨率高,需要用较慢速度和较大的光圈,因而拍摄的难度也大。高感光度的一切与之相反,真是不可两全。
    噪点是对数码相机画质破坏最大的因素之一。前面讲过,数码相机的宽容度至少可以达到11级以上。数码相机有一个“优质高画质”影像区域,这个区域是在7至 8级范围内,8~11级“低画质”与高画质的区别就在于存在噪点的比例大小。噪点的出现会使画质变低而影响使用,因此降低噪点是提高画质的关键,控制得不 好,甚至会殃及7级以内的高画质区,处理得当,可以得到实际宽容度的高效画质,意义非同一般。换句话说,你可能花了8万元钱买的相机,却只能使照相机有 3~4万元的表现,而花1万元钱买的相机,却能得到3~4万元相机的性能。我们在这里,不讨论相机的好坏,只讨论用最优秀的操作技巧,使自己的手中的相机 物尽其用。
    数码相机的噪点主要产生于感光元件。在接受信号与输出的过程中,电路中产生的暗电流、高感光度放大电路过高的增益等都会对影像产生影像,表现形式为图像中 本来并不存在的部位出现了色点、色斑、亮点,有的连成片,使人看不到影像本身的细节。噪点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条。(1)高感光度设定;(2)长时间的曝 光;(3)环境及相机使用的温度太高;(4)JPG压缩比过高;(5)过度加大饱和度;(6)过度锐化。其中(4)、(5)、(6)属于后期产生的问题, 后面的章节中有关于降噪的介绍,那么(1)、(2)、(3)则完全在前期拍摄来进行控制。
    数码的感光度很有讲究,从ISO50到ISO3200,哪个是最好最合适呢?可以分析和确定感光设定的原则,依据这些原则,再接合拍摄题材的具体情况来做出最佳的决定。
    ISO50~200为低感光度。在这一段可以获得极为平滑、细腻的照片。以1670万像素为例,放大到1.5米的照片基本上看不到颗粒(噪点)。低感光度 (ISO50)可以使用慢门拍摄,比如动感、流水、夜空,主体移动的题材等。ISO100~200在噪点的表现上没有明显的区别,唯一的区别是我们选择曝 光组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毕竟在有些情况下,快门高一级可以根本挽救一些照片。切记,只要条件许可,只要能够把照片拍清楚,就尽量使用低感光度,比如,只 要能够保证景深,宁可开大一级光圈,也不要把感光度提高一挡。
    ISO400~800属于中感光度。经过多次试验,即便是性能最优越的数码相机,在ISO800的时候,噪点已经显现。在这一段,需要认真考虑这张照片做 什么用,要放大到什么程度,假如你能够接受噪点,中感光度设定降低了手持相机拍摄的难度,提高了在低照度条件下拍摄的安全系数,使成功率提高。注意,在噪 点出现的时候,色彩会出现分离,不再润泽和柔和。
    ISO1000~3200是高感光度。在这一段噪点明显,有时达到让人无法接受的程度,使用这样的设置,拍摄的题材内容的重要性,往往超过了影像的质量, 毕竟有的时候拍摄的条件太差,拍到一张质量稍差的照片,总比根本没有拍到要强。当然,如果照片放大倍率不高,噪点也不明显,使用高感光度完全可以胜任某些 对画质要求不高而对内容要求很高的工作。
    4、准确曝光
    中常影调,按中灰曝光——为什么中常影调毋须随意增减曝光量?
    在数码摄影中比较盛行一种说法:曝光宁欠勿过。数码影像暗部如何呈现更多的层次?曝光欠一点问题不大,因此,这种方式不失为一种较为安全的方式。问题是“宁欠勿过”的照片都要经过调整才能达到最佳。每张照片都要调整,工作量太大,十分麻烦。
    在1.2节中详细地论述过数码的优势,正确的拍摄可以使照片的宽容度至少达到11级。有这样的指标,我们为什么还要“宁欠勿过”地制造麻烦呢?求保险、保 安全的拍摄习惯,阻碍了我们充分地利用数码相机的优势的探。我曾经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特别推荐“宁久勿过”,减半挡的“安全”拍摄方式,直到有一天我见到佳 能公司提供的一批数码原片,照片明丽通透、色彩优雅。出于好奇我认真地查看了这些照片的元数据,证明这些照片没有经过后期调整,确实是一次拍摄而成的。我 很沉重,相同的相机我们为什么拍不出这种不需要调整而一步到位的照片呢?这样一件小事推动了我对数码宽容度、饱和度的进一步认识。很快我就掌握了这种一步 到位的拍摄技法。当然,一步到位是有前提的,那就是针对中常影调的题材,过高或过低的反差难以做到一步到位。
    中常影调是指画面反差中常,高光和暗部的光比在1:64和1:128之间,即6~7级光圈,柔和的光线、平顺光等条件。关键是光比较小,整体的照度明暗则 关系不大,数码完全可以在这种条件下“正确曝光”而获得毋需调整的优良画质照片。这里的“正确曝光”是指按照18%中灰值测光的原则,无论点测、偏重中央 测光还是平均测光,只要测光点落在画面中中灰平均值上,就可按此得到的曝光参数就大胆曝光,而不必担心高光损失而随意地减曝光,充分利用相机的最佳宽容度 和记录能力,不必怀疑相机。
    怎么鉴定这张照片是最佳的呢?很多人习惯在照相机液晶屏与显示器上看照片,然后得出结论。可以说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把液晶屏的亮度、现场环境以及显示器不准 等问题解决好,因此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不准确的,建议把相机液晶屏的亮度调到中间偏低一点,观看的时候避免阳光直射。此外,人的眼睛如果和相机液晶显示器成 直角关系时,看到的画面有的时候会偏亮,所以相机和眼睛呈105??左右的角度看屏,拍出来的照片曝光往往比较准确。有关的内容请参阅用8.2.2“什么 是合格的照片”一节。照片的高光数据在245左右之间,黑色在0~8之间,照片的曝光就是最佳的状态,能够冲放、打印、印刷高质量的照片。
    图3-39是佳能某型号的数码照相机拍摄的照片。元数据显示其未经过任何调整。
    我们用数据和直方图来判读这张照片(图3-40)。先看直方图,层次分布连续,衔接比较平滑,没有断档和断层及木梳状的缺口带。峰值显示与照片的影调分布 吻合,图中相对应的采样数据与显示器观看非常一致。淡雅的白云有层次过渡,不是死白的255。中灰部位的数据平均值约126,与绝对平衡灰128非常接 近。最精彩的是黑色,R2 G5 B4是完美的黑色,不是全部为0的死黑,这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数码完全可能一步拍摄到位,不是非要经过后期调整。
    5、控制高反差
    关注亮部,应对高反差——为什么关注亮部可以得到额外宽容度? 
    尽管数码相机有不少于10级的宽容度,但是这种宽容度应对高反差场景还是远远不不够。在胶片摄影中,主张按画面中灰值曝光,以使曲线的趾部和肩部尽可能覆 盖画面的高光和暗部层次。胶片的暗部层次一旦冲洗出来以后即定形了,不能再增加层次。原先存在于暗部的大量细节,因为没有足够的曝光量使之达到显影的程 度,在定影漂白中被永远褪去。然而存在于数码相机影像中同样的暗部层次不会褪去,依然存在,可以在后期通过调节再现出来。数码的这个优势改变了我们长期形 成的曝光、测光、对曲线落点判断的运用习惯。新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曝光思维和新的拍摄方式。
    对高反差,过去我们只能够依靠按高光曝光损失暗部、按暗部曝光损失亮部的办法拍摄。如果强调直线部分,只好两头都损失。由于数码的影像信息保留的特点和后 期丰富的制作手段,对于高反差画面可以提高落点,利用曲线中直线段接近肩部的区域,按亮部曝光保留亮部的更多的层次,而暗部的层次在后期来调整再现,从而 解决了高反差的大部分问题。为什么要按亮部曝光而不是暗部?如果是按照暗部曝光,高光处落在曲线亮部的宽容度之外将会变成一片苍白,读取数据RGB全部都 是255,CMYK则全部都为0。数码后期对全部都为0的全白区无能为力,而对暗部没有显现,但确实存在的层次,有惊人的再现能力。
    按照中灰值来曝光,只能够保证数码相机的正常的实际宽容度(图3-46)。按照高光曝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向右曝光”,加上后期调整,可以大大地扩展有 效宽容度,使宽容度能够由原来的大约10级扩展到14级到15级(图3-47)。数码的宽容度到底有多大是一个正在探讨的问题,厂家不提供数码宽容度的指 标。对宽容度的测算,只能通过实际拍摄、实验获得。国外的专家测算出宽容度为11.2级,我赞同国外专家的测算。根据我拍摄的结果应该不小于10级,基本 接近11、12级,与国外专家的结果基本相符。如果通过后期调整再提亮暗部,实际得到的宽容度至少可达到12~13级。假如采取按亮部曝光更多地记录高光 层次,结合在后期提亮暗部的方法,宽容度可以提高到14~15级。这是经过多次实验证明过的,真是令人惊奇和兴奋。常听人说数码宽容度小于胶片,但实验的 结果显示数码宽容度大于胶片。当然前提是优秀的前期拍摄和到位的后期制作。我们来看看实际拍摄的照片。6、控制白平衡
    最佳色温设置——为什么巧用色温是色彩优化的灵丹妙药?
    白平衡设置就是色温设置。色温概念属于传统摄影的基础知识,本节不准备过多解释色温,仅就与数码白平衡有关的部分概念稍作讨论。尽管原理相同,但是数码技术对色温的应用和控制不完全照搬胶片的技法,设定、改变色温的操作皆有很大的不同。
    自从凯尔文用数学解释了色温,对色温量化后,就可以从胶片制造、光线运用、滤色镜校正、直到暗房还原的全部摄影环节中来把握色温,最终达到准确表达色彩的目的。
    在传统摄影中,大家谈得比较多的是日光型、灯光型胶片。用得最多的色温滤色镜是雷登80和雷登85系列,对灯光和日光型胶片通过滤色镜转换色温。使用技巧 之一是用日光型胶片拍摄晚霞而不加滤镜使之更红,或者使用灯光型胶片拍摄夜空,不加降色温滤镜,而使画面更蓝,通过微倒度计算用多种滤色镜控制色温。但是 价值不菲的且数量巨多的镜片购买和外出携带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因此,除非特别需要,一般摄影师不会购买全套的色温滤色镜去控制色温。也就是说,传统摄影中 的色温问题并没有从应用、实用的层面上根本解决。当然,控制色温除了滤色镜,还需要色温表。
    顾名思义,“色温”与温度有关。不错,凯尔文就是把一块黑铁在火中加温至800°时,铁块开始发出暗红色。随着温度上升,铁块的颜色也开始由红变白,温度 越高铁块发出的光线中蓝色光谱越多,而红线光谱减少。对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过程,本无需赘述。但是,这个过程是很多人误以为温度与色温有关系,认为温度就 是色温,而误解了色温真正的概念是物体光谱成份的改变,光谱本身并没有温度,蓝光比红光的色温高,是因为蓝光在光线中的比例大,而红光反之。
    一炉钢水的色温高,还是一个蓝色的荧光灯的色温高?许多人说,钢水高。错,把温度当成了色温。如果在眼前放一块蓝色的滤色镜看钢水,钢水色温一下子就升高 了2200K,那炉钢水的温度并没有升高,只是进入我们眼界的蓝色光线比例升高了。一句话,色温就是检验光线中红-蓝光线的比例的一把尺子,蓝光多则色温 高,红光多则色温低,与温度无关。
    7、优选色彩空间
    色彩空间最大化——为什么优选色彩空间是专业的选择? 
    绝大多数摄影师认为,在Photoshop中,Adobe RGB效果最好,是专业人士的不二选择,而sRGB色域较小,虽然不适合专业优质图像打印却很适合初学者和网络应用。Adobe RGB真的是专业摄影师的最佳选择吗?看了以下的分析,你也许会得出不同的答案。
    摄影界色彩管理权威著作《现实世界颜色管理》的作者布鲁斯·法瑟称,“柯达开发的ProPhoto RGB更适合专业用户——当然,所占空间也最大”。
    先从熟悉的色彩空间说起。数码相机上有一项很关键的设置——色彩矩阵设置,又称为色域设置、色彩空间设置。该项设置关乎到数码原始影像采集应用何种色彩空 间定义,从而决定色彩信息量大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色彩空间看不见、摸不着,阻碍我们认识和运用那些更广阔的空间。本节专门讨论色彩空间的比对。
    专业、准专业数码相机的色彩空间设置中有Adobe RGB和sRGB两项。数码相机本身的色彩空间又是什么呢?我们来一一地认识他们。
    色域(Colorspace)又称为色彩空间,它表示一个色彩影像在色彩模型中的形态和大小情况。我们经常用到RGB、CMYK、Lab等色彩模式,色彩 模式不是色彩空间,色彩模式可以对应多种色彩空间。一个色彩模式可以对应不同的色彩空间,比如而RGB模式有Adobe RGB、Apple RGB、sRGB和ProPhoto RGB等多种色彩空间对应,这些色彩空间大多与显示器、数码相机、扫描仪以及输出设置相关联。Adobe RGB与sRGB格式是我们最常见的,也是数码相机中唯一可用的两种色彩设置。
    苹果的 色彩显示一直在图像界领先。苹果公司的Colorsync是一种操作系统级的色彩管理系统(CMS),在跟踪和转换色彩方面性能相当优秀,但是这种优秀不 能够应用到PC机上。微软公司意识到这种差距,1997年,与惠普公司、EPSON公司等大公司联合开发32位的彩色语言协议 (Standard.Red.Green.Blue),简称sRGB或标准RGB(“S”可以解释为“标准”[Standard])。sRGB定义了标准 方法,使外部设备和应用软件能够讲一种“标准语言”,统一显示器、扫描仪、打印机和数码相机等系列数码设备协同一致的色彩,并提高其配置能力。sRGB很快就成了国际标准,得到广泛应用。
    sRGB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通用性,毕竟用PC机的用户是绝大多数,而围绕着事实上占主流市场的用户,相关的数码设备(输入输出),都不可能摆脱为PC用 户服务的现实,因此,sRGB就成为这种服务线的领头者。你只要坚守从拍摄到输出,全过程都保持sRGB,色彩的还原再现就没有太大的问题。
    sRGB的缺点是色域范围空间小,与Adobe RGB、ProPhoto RGB相比,差距相当大。如果没看到它们的色彩空间和色彩立体模型的对比,你很难发现差距。如果只拍摄一般的非专业用途的照片或上网交流,那么使用 sRGB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有更高的要求, sRGB的空间显然不够用。高端的打印、印刷、激光照片输出,往往是苹果机在控制色彩,而苹果机专业定制的色彩空间是Adobe RGB,如果你先期使用了sRGB,先天不足,好比带了5元钱却进了一个最低消费必须10元钱的商场,你只能是被限制在外,为什么呢?我们过去用sRGB 不是也印刷、洗照片吗?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Adobe RGB拍摄和处理的照片层次比sRGB的丰富。此外,苹果机的伽玛值是1.8,这已经成为许多图像编辑和显示器事实上的标准,而PC机的伽玛值是2.2, 反差层次的差别是明显的。我们总是抱怨某某印刷厂、某某出版社没有把自己的作品还原好,但我们是否检查过自己的文件,从拍摄到交给后期制作输出,色彩空间 选的对不对,与他们是不是接轨和匹配。
    Adobe RGB是Adobe公司推出的色彩标准,它比sRGB有更为宽广的色彩空间,特别是它包含了sRGB缺少、某些CMYK没有的色域(主要是青蓝色),但色 彩饱和度低,必须要经过后期调整,这种调整并不简单,没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知识,只能是盲目地碰碰运气。因此Adobe RGB虽然好,但并不普及,然而要想获得高质量的影像,它只能是你不二的选择,不去接触它,可能永远都不能进入到专业层次。我们还是应该大胆地介入,慢慢 地习惯它,并且摸清它的脾气和脉博,与它成为好的朋友。
    8、使用raw格式拍摄
    最佳影像的起点——为什么RAW格式可以使您游刃有余?
    RAW格式是数码相机的专用格式,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底片”。RAW格式也是体现数码影像极致质量的唯一的格式。我们先看与RAW格式相伴的另外两种格式——JPEG格式和TIFF格式。
    JPEG格式和TIFF格式都是由数码相机内影像生成器生成的照片格式,它们是由照相机完成的影像。照片的质量取决于前期拍摄时的设定,ISO、文件大 小、反差、色彩、色温、锐化等。JPEG不仅仅是一个工业的标准格式,也是Web常用格式。数码相机直接输出的JPEG照片,事实上质量是相当高的,当 然,前提是用户要有正确的设置。JPEG是经过压缩的文件,总文件量比较小,节约空间、传递迅速、使用方便,但是,JPEG的有损压缩对照片的质量存在影 响,使用JPEG格式难以达到数码相机的最高能力,获得最佳画质。
    TIFF格式与JPEG格式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无损”压缩,因此,TIFF格式的画质要高于JPEG格式。但因为是无损的压缩文件,压缩率低,文件量就很大,所占的空间大,传输、使用、存储都没有JPEG快捷。这两种格式的文件都附带了前期拍摄的各种元数据参数。
    RAW格式是由感光元件直接获取的原始数据,它以12位、14位或22位二进制记录数据。严格地说RAW格式不是图像文件,而是一个数据包,这个数据包不 经过相机内的影像生成器的转换,所以前期的许多设定对数据包无效,前期设定中即只有曝光量正确与否对数据包起作用,其余的都没有“设定”,色彩、平衡、反 差、锐化等都在RAW格式专用的转换软件中进行。换句话说,除曝光之外,一切都可以在后期改变。比如,使用RAW格式可以在后期任意地调整白平衡,在后期 无论设定什么样的色温对画质都没有影响。这是多么有吸引力!这相当于拍摄的反转片可以在冲洗的时候改变色温、精确度可以到1K。这近乎是天方夜谭!然 而,RAW格式就是这样,千真万确地实现了。
    RAW格式的最大的优势是具有目前最大的色彩空间(参阅上节内容),这就是ProPhoto RGB。RAW格式照片作为独立于相机外的数据文件,不受影像生成器的色域空间的限制,完全可以放开手脚,扩展到最大的色彩空间。关于这一点,不看色彩模 型就可以推断出来。数码相机的原始文件色域如果不是大于Adobe RGB,就不可能定义出真正的Adobe RGB。事实上,数码相机的色彩空间超出了Adobe RGB,与最大的ProPhoto RGB几乎“并驾齐驱”,这也是RAW格式素质卓越的原因之一。它出色的色域性能为我们驾驭色彩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
    RAW格式由于采用了12位、14位甚至22位来记录信息(已经有数码相机的单色色彩深度达到22位)。转换时可以转换为16位的TIFF输出,这意味着 有RGB单色最少有65536种色彩记录能力,这相对于8位JPEG的256种是一个很大的优势。以某种红色为例,8位JPEG只有256级可以利用,而 在RAW格式中,单色可达到4096级,所以RAW格式的层次要丰富得多。它的现实意义是:如果我们进行大幅度的色彩改变和亮度调整,就会发现同样的调 整,使用JPEG格式或者是TIFF格式时,照片已经模糊,产生噪点、画质受损,而RAW格式还远远没有达到“精疲力尽”的程度,还有可以发掘的余地,这 种潜能是RAW格式的性质决定的——最大的色彩空间,最多的层次记录,并且给你最原始的没有加工过的原料,让你烹饪出最理想、美味的个性大餐。
    为什么叫RAW?RAW的英文原意就是生的、未经加工处理的,从字面上可以理解RAW的含义。
    由于色域空间大、层次丰富,RAW格式在没有经过处理时,看上去画面显得平淡而昏暗,不明就里的人一看就认为数码不行。举一个不太恰当地例子,看见了牛 粪,就觉得牛肉不能吃,这其实是误区。有不少影友,用了几年数码相机,却从来没有用过RAW格式,一是不了解,二是不善处理,三是被表象所惑。事实上,用 RAW格式拍摄并转换制作的照片完全可以与胶片相媲美。让我们深入地认识RAW格式,与RAW格式交朋友,毕竟每个摄影人都希望掌握获得高画质的技术诀 窍。
    RAW格式并非只为专业人员量身定做,业余爱好者也完全可以掌握RAW格式应用技术而从中受益。只要进入RAW格式就能够真正体会到在处理照片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空间的惊喜并乐此不疲。
    凡是去过新疆白哈巴村的摄影师都见过这个90岁的老人(图3-101),慈祥温和,岁月和严寒非但没有使老人沧桑,反到赋予了她白皙的油润的肤色。拍摄时来不及一一改变相机设定,直接使用RAW格式,把精力都用在抓取老人的神态上。
    在转换RAW格式时,注意对皮肤的颜色和质感的还原,特别是锐化,使用数值为85,画面的细节非常清晰,肤色油润、质感细腻(图3-102)。这样的锐化 值如果使用在JPEG上,将会出现噪点,影响画质。在RAW格式转换时,不必顾虑过渡调整会损伤画面,可以力度较大地快速地操作,比用Photoshop 调整要简单易学、效果好、效率高。当然,最终的效果还是取决于作者的理解和艺术功力。
    RAW格式可将拍摄的对象的高光和暗部层次一一记录在案。特别是高反差的题材,可以说只能是RAW格式才可以胜任。我们来看一组极高反差的拍摄实例。 
    中间有一个提示,raw格式图片,转换时注意:能够在raw格式中改变的,就不要留到photoshop中去进行,因为photoshop的任何操作都会对照片有不同程度的损失。由于raw格式具有36位的色彩深度,在画面极端光亮的部位,细节仍然能够分辨。

  • 尼康镜头逐个挑之解攻略


    尼康镜头

        尼康是日本的光学老厂,在日本的摄影企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产品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成为众多影友的不便选择。从胶片时代经典的尼康大F,FM2,F4到数码单反独挡佳能三代产品的D100,如今最新型的D80已经问世。一直以来尼康标志性的卡口,诞生了无数的优秀的镜头产品,在此我在这里把目前在市面上的尼康产品小小评论一下,希望对网友的选购有一定的帮助。
      尼康从1933年起开始生产以尼克尔(NIKKOR)为名的镜头,到目前为止已生产和销售了超过3500万只尼克尔镜头。尼克尔镜头一直以清晰度高、反差大著称,尤其难得的是质量稳定,从未发生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在无数测试、评比中始终名列前茅,受到广大专业摄影师和 摄影爱好者的高度信赖。譬如,在1960年,尼康率先设计及生产非球面镜头。除此之外,尼康亦发明了ED(超低色散)玻璃,在1972年率先使用在 300mm F2.8ED尼克尔望远镜头上,现在更可以在多只尼克尔镜头上找到。到了1997年,尼康更成功生产全世界首支供微距摄影使用的自动对焦变焦微距镜头—AF70~180mm F4.5~5.6D ED。
      自1959年尼康的F相机问世以来,F卡口以其稳固的姿态被继承下来。到目前为止,它以其独特的完全的机械方式,稳步地完成了TTL开放测光,开放光圈值的自动补正,与程序模式的对应,AF的实现等等而进化而来。尼克尔镜头采用F卡口,尼康数码单反相机以及采用F卡口的富士数码单反相机和以前的柯达数码单反相机都可以使用尼克尔镜头。


    定焦篇之广角镜头
    1.AF DX Fisheye 10.5/2.8G ED

    AF DX Fisheye 10.5/2.8G ED

    AF DX Fisheye 10.5/2.8G ED

      售价:5500RMB
      优点:在小像场的条件下也可以实现大广角,把鱼眼效果带进了数码时代
      缺点:使用用途单一
      这是一支奇怪的镜头10.5的鱼眼,让数码用户也可以完全体验着鱼眼给人们带了的惊人特效,尼康在这支镜头的推出的时候为镜头专们设计了可以把图片进行校正接片具有一定的效果。毕竟是鱼眼产品,在使用的时候有不少限制。
        2.AF 14mm f/2.8D ED

    AF 14mm f/2.8D ED

    AF 14mm f/2.8D ED

      售价:9900RMB
      优点:使用方便的大广角镜头,在胶片相机上强悍无比
      缺点:在数码上,镜头的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价格较高
      从镜头的结构来说,相当完美,采用ED镜片、2片复合非球面镜,收差补正良好,特有的多层镀膜,消除了鬼影和眩光,充分 满足风光、建筑的摄影要求。在胶片上广角的效果优良,在数码上会有限制。绝对价格奢侈品。


    3.AF鱼眼16mm f/2.8D

    AF鱼眼16mm f/2.8D

    AF鱼眼16mm f/2.8D

      售价:5240RMB
      优点:超高性能价格比,少见的锐利
      缺点:老款镜头在色散方面有一定的缺陷
      在尼康最辉煌的时候,广角镜头的强势绝对是尼康所称道的。这支AF鱼眼16mm f/2.8D就是其中的一员悍将,这支广角在评价上有着很高的评分,做工精美细腻,金属质感的图层手感颇佳。镜片没有使用尼康引以为豪的防色散ED镜片, 所以在色散上有一些缺陷,在数码上比较明显。
    4.AF 18mm f/2.8D

    AF 18mm f/2.8D

    AF 18mm f/2.8D

      售价:8100RMB
      优点:广角镜头同时拥有大光圈
      缺点:价格高
      镜头采用非球面镜,从无限远到最近对焦距离 均有鲜明的影象,不论 风光、建筑以及室内摄影中,体现超广角极至,同时拥有2.8的大光圈,相信这是每一个尼康用户都想拥有的尼康镜头。这支镜头的制造成本可想而知,在这支小 巧的定焦镜头上居然使用了14片镜片。外观使用的是尼康的标志着专业镜头产品的图层,从细节体现着高贵的血统。价格是阻止人们的唯一原因,毕竟为了一支定 焦镜头8100RMB的价格太高了。


    5.AF 20mm f/2.8D

    AF 20mm f/2.8D

    AF 20mm f/2.8D

      售价:3880RMB
      优点:20mm的高性价比镜头
      缺点:无
      这支20mm镜头在焦段上 和18mm相差仅仅两个毫米价格上的差距五千大洋(探究原因,相信在镜头镜片的制造难度上18mm要更困难,另外就是产量的问题),因此不少想追求极致广 角的用户往往会选择AF 20mm f/2.8D。这支镜头实际上特点明显:1. 特有的近距离补正机构,近距离摄影有优异的描写性能; 2. 采用多层镀膜,鬼影和眩光得到抑制,色彩还原良好,画面鲜明锐利; 3. 在室内、风光以及建筑摄影中,体现出超广角强烈的距离感。
    6.AF 24mm f/2.8D

    AF 24mm f/2.8D

    AF 24mm f/2.8D

      售价:2550RMB
      优点:轻便小巧的人文镜头,在数码上也没有丧失广角
      缺点:无
      在这个焦段上佳能有强劲的24 F1.4L不论是使用得性能还是成像,都是其他品牌不能比拟的(当然包括售价)。尼康在这个焦段上似乎有点先天不足,只有这一支镜头苦苦支撑,镜头的设计 和尼康的其他广角产品风格一致,但是更加注重了小型化的大广角的设计思路。同时在焦段上在尼康的数码使用中镜头会变成36mm,也就成了标准的数码版人文 镜头。


    尼康镜头逐个挑之长焦篇

    尼康镜头逐个挑之长焦篇

    1.AF 85mm f/1.4D

    AF 85mm f/1.4D

    AF 85mm f/1.4D

      售价:7400RMB
      优点:大光圈的优质人像镜头,锐利无比,尼康的顶级人像产品之一
      缺点:可能是设计时代相对久远,在数码上有紫边的现象
      记得几年前蜂鸟著名的网友听蓝在网上把这支镜头描绘成一种“神”的武器,确实尼康的这支经典的人像镜头在锐度上无与伦比,丝丝入扣的细节表现让任何看到的人都记忆犹新。镜头的做工更是尼康镜头的极品产品,用听蓝的话说:
      Nikkor AF 85mm f1.4D的手感是我所接触的最好的AF镜头,这包括做工、MF感觉、遮光罩的金属质感,以及77mm大口径镜片带来的满足感。正是这种超乎寻常的魅力让所有的尼康用户为之疯狂,7400RMB的价格相对于佳能高攀不起的85 1.2也算可以接受的。在数码的使用上,镜头边缘的紫边现象略微明显一点,这可能是设计思路比较早,多少有一点"水土不服"。
    2.AF 85mm f/1.8D

    AF 85mm f/1.8D

    AF 85mm f/1.8D

      售价:2980RMB
      优点:性能价格比高,结构简单
      缺点:手动对焦手感差,背景虚化的感觉偏硬
      AF 85mm f/1.8D一直是尼康的保留产品,镜头采用RF(后聚焦)方式,各对焦距离收差抑制良好,实现高反差的画面对主体人物的刻画达到丝丝入扣程度,AF合焦 速度快。前端聚焦时不旋转,方便圆偏的使用,金属的折光罩提高了镜头的档次,让用户有十足的满足感。镜头的性能价格比很高,不足85 1.4一半的价格。


    .AF DC 105mm f/2D

    AF DC 105mm f/2D

    AF DC 105mm f/2D

      售价:6790RMB
      优点:特殊结构的长焦人像镜头,柔化背景的能力出色
      缺点:在胶片时代最可以招MM喜欢的镜头,在数码的冲击下有点力不从心
      镜头采用DC环,可改变前、后景的虚化程度,采用圆形光圈,虚化生动优美,在胶片上有着很突出的作用,和“表兄”AF DC 135mm f/2D相比仅仅是焦距上略短,从一般的情况看,进入数码时代这种柔化的效果在图像处理软件上很容易实现,镜头的应用性大了一点折扣。笔者曾经热情追逐过 这支镜头,在尼康的数码单反上使用,150mm左右的焦距拍摄人像还可以接受的,如果二手的价格比较合适买上一支在拍摄MM的时候来上一点怀旧的人像风格 也是不错的,说不定还有意外的收获呢。
    4.AF DC 135mm f/2D

    AF DC 135mm f/2D

    AF DC 135mm f/2D

      售价:7700RMB
      优点:辉煌一时的人像镜头达到F2的光圈,优质的中心锐度,柔滑的背景
      缺点:数码上变得不再实用
      AF DC 135mm f/2D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尼康不折不扣的人像柔化王,在拍摄的人像照片上 有着先天的优势。但是胶片的逐渐没落改变了这一切,这支在135mm依然拥有强劲大光圈的镜头,在数码的催化中,逐渐丧失了优势。小像场让本来合适的焦端 变成了长达200mm的怪物,photoshop的普及和应用,使柔化人像变得不再神秘。没有人可以否认它是尼康最优秀的长焦镜头之一,只是数码单反的出 现让它暂时找不到方向。不知道尼康的工程师会不会重新把全画幅带到我们的身边,重现DC长焦往日的辉煌。



    传统中焦镜头

    1.尼康 AF 28-100mm f/3.5-5.6G


    售价:850RMB

    优点:价格便宜,有一定的长焦
    缺点:典型的“狗头”
    这支28-100诞生之初就是配合尼康的低端相机,总体的表现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就是28-100的焦段有点让人奇怪。

    2.尼康 AF 28-80mm f/3.3-5.6G


    售价:820RMB

    优点:简单实用,轻便(相同规格中最轻)全焦段35cm最近对焦距离,性能价格比高
    缺点:做工稍差,变焦阻尼过轻
    最常用的变焦镜头,抓拍、风光摄影中性能价格比极高的镜头。镜头结构6/6的结构,之前有一个D头产品,这支镜头可以看作是第二代。从使用上看,和28-100的感觉一样,只是光圈略大焦距略短,究竟选择哪款“狗头”就看用户自己选择了。

    3.尼康 AF 28-105mm f/3.5-4.5D IF



    售价:2900RMB

    优点:做工精美,手感好,微距在同类型镜头中领先
    缺点:对焦慢
    这支尼康 AF 28-105mm f/3.5-4.5D IF曾经被佳能的用户当作进攻尼康的“把柄”,凭心而论和佳能的同档次产品相比对焦上的差距很明显,锐度水平相当,且价格偏高。但这支镜头也有自己的优 势,首先做工精湛,沉甸甸的镜身使用的手感很好,此外在105mm端实现1:2微距,这对于一般的用户足够使用,随着G口镜头和超声波技术在尼康家族的普 及,相信这款镜头的更新也为时不晚了。

    4.尼康 AF 28-200mm f/3.5-5.6D



    售价:不详

    优点:全焦距段的适用范围,相当具有实用性
    缺点:对焦慢,长焦的成像不是很让人满意
    腾龙等副场镜头厂商最先推出了“一头走天下”的概念, 并推出了很多款变焦比超过10倍的产品,并得到很好的回报。作为原厂厂商自然不能落后,这支镜头就成了直接的产物,这支旅行镜头并没有扣上高端产品的标 识。成像上长焦端的表现不是很让人满意,抗玄光的能力也有限,现在由于推出了这个镜头版本的G型产品,所以要找它的踪迹只能去看看二手市场了。

    5.尼康 AF 28-200mm f/3.5-5.6G IF-ED



    售价:2900RMB

    优点:轻便小巧,绝对优秀的旅行镜头
    缺点:和上一代产品相比做工精细程度稍差
    超小轻盈的G型高性能变焦镜头,重量只有360克,将便携和方便的性能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光学配置也很齐全12件11組(包括3片ED鏡) 有效提高了成像,对焦也变得更加轻巧了,如果您最讨厌更换镜头时的繁琐程序,不防配上一支。

    6.尼康 AF-S 28-70mm f/2.8D IF-ED

    售价:11200RMB

    优点:近乎完美的中焦镜头,大光圈,几乎看不见的暗角,优质的成像
    缺点:如此优秀的产品放在数码上变得尴尬了
    尼康 AF-S 28-70mm f/2.8D IF-ED,是尼康中段的顶级产品,2.8的大光圈同时带来完美的成像素质, 超声波的应用也灵敏准确。这支镜头依然是D头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保护了高端镜头产品在尼康老式相机上的应用,曾经见过有人在网上讨论,尼康是否可以制造出 24-70/2.8这样的大广角变焦镜头,以拓展在数码上的使用。笔者认为尼康具备这个技术实力,只是推出的时间尼康会尽可能的滞后,一方面尼康专门推出 了AF-S DX 17-55/2.8G IF-ED这样的DX专业镜头,如果是尼康数码的忠实用户等于有了更好的选择。随着尼康机身的不断更新,尼康推出D口镜头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尼康并不打算 继续吃手动辉煌时代留下的老本,但是要将那些产品的在市场上消化掉也是一个时间问题。数码上全画幅的趋势毋庸置疑,如果真如传言在D3系列的产品上使用全 画幅的电子感光产品,17-55就完成了历史使命,28--70将更是一把利器,24--70的推出就显得没有什么意义了,省下这笔开发费用难道不好 吗?  

    7.尼康 AF 35-70mm f/2.8D


    售价:5200RMB

    优点:成像素质非常的优秀,在大光圈条件下也能保证很好的分辨率
    缺点:对焦系统落后,在数码上会有很大的限制,完全丧失广角
    这是一支标准的“胶片”镜头,虽然没有使用任何先进的镜片,但是老尼康镜头的锐度品质有目共睹,作为尼康F4时代的“老臣”经历了尼康在那几年的辉煌。数 码的风行让老头只能变成了标准人像变焦镜头,不仅如此由于没有使用尼康的新型抗色散的技术,拍摄的边缘会有一定的紫边现象,对焦性能也滞后。

    传统长焦镜头

    1.尼康 AF 70-300mm f/4-5.6G



    售价:900RMB

    优点:轻便小巧
    缺点:典型的塑料镜头
    性能价格比高的变焦比达4.3倍的G型望远变焦镜头,为实现轻量化,采用3组变焦光学结构,保证全焦段光学质量。 采用圆形光圈,背景虚化优美。作为最低端的长焦产品,在尼康庞大的家族里很不起眼,典型的塑料质地,适合初学者的使用。

    2.尼康 AF 70-300mm f/4-5.6D ED


    售价:2550RMB

    优点:对焦手感优秀,不论是抗玄光还是锐度在同等镜头中都是领先的
    缺点:作为长焦镜头,对焦的劣势明显
    70--300镜头,一直是各个厂商在长焦端的主力产品,尼康的这支在与其他品牌的比较中中规中矩。尼康没有像佳能的同类产品中使用很多的新技术。随着佳 能的70--300DO产品的诞生这个平衡有望被打破,D80发布同时尼康更新了70--300并增加了防手抖功能,新的型号是: AF-S VR Zoom-Nikkor 70-300mm f/4.5-5.6G IF-ED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在市场上看到这款新的产品了。


    AF-S VR Zoom-Nikkor 70-300mm f/4.5-5.6G IF-ED

    3.尼康 AF 80-200mm f/2.8D ED

    售价:6500RMB

    优点:高性能的成像素质,长焦配备大光圈
    缺点:AF转换的环型设计有一定的缺陷,耐用性一般
    这就是尼康著名的第三代“小钢炮”,有这优质的成像素质,在同类镜头中是最佳的性价比产品。镜头使用尼康的内对焦技术,不仅自动对焦迅速,手动的手感也很 好。遗憾的是AF转换的环型设计实在不耐用,在网上这点的负面消息很多。尽管如此,小钢炮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镜头在数码时代里镜头销量丝毫没有减小的趋 势,尤其是超高的性能价格比,会让每一个尼康的用户动心。

    4.尼康 AF-S 80-200mm f/2.8D ED


    售价:8500RMB(二手)

    优点:对焦迅速快捷,继承了“小钢炮”高素质的成像
    缺点:体重过于沉重,体积也偏大
    这支镜头可以称之为“小钢炮”的一种延伸,有一部分影友称之为“快速钢炮”,确实这支镜头安装了超声波马达,从本质上解决了80-200镜头的对焦问题。庞大的体积和过重的重量加上昂贵的售价,让他在与佳能“小白”系列的竞争中处于下风。没有人否认这是一支优秀的镜头,如果二手价格合适依然是一件不错的利器。

    5.尼康 AF-S VR 70-200/2.8G IF-ED


    售价:12700RMB

    优点:超声波,放抖,2.8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好?
    缺点:无
    这是一支看堪称完美的镜头产品,尼康自此在长焦上和佳能平起平坐了。这支2001年尼康的长距离变焦镜头产品,使用了尼康所有的看家技术,并第一次把VR 的放抖技术放进了尼康的2.8系列高端镜头,并在接口上果断放弃了D型接口,从这个角度上看这个决定是成功的。“小竹炮”的外观不仅纤细精致,并推出时尚 的白色版本,也算是尼康有效变革的标志产品。镜头使用SWM(Silent Wave Motor)来控制,将变焦时产生的声音减至最低及加快变焦的速度,IF(内变焦)技术使镜头对焦时能更流畅 ,VR减震系统,能减低快门速度三档,M/A模式提供自动及手动快速转换。

    6.尼康 AF VR 80-400mm f/4.5-5.6D ED




    售价:9800RMB

    优点:长焦放抖,适合很多题材
    缺点:光圈小
    当笔者看到这支镜头的时候,感觉它就是尼康家族中的一个怪胎,这支售价高达1w的镜头,居然没有使用内对焦技术(估计是为了控制镜头的体积),给使用的时 候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光圈小又是一个弊病,在400mm的光圈仅仅为5.6,相当于在“小钢炮”这类的镜头产品上安装了2倍增距镜所达到的镜头焦距效果, 显然后者配置虽损失了画质但用途更广泛且价格更低些。

    7.尼康 AF-S VR 200-400/4G IF-ED


    售价:47200RMB

    优点:超长变焦,保证完美画质,实现全程F4的光圈,防尘防水设计满足职业摄影师的要求
    缺点:无
    这是一支同时装备SWM驱动马达和VR减震系统的高端G系列镜头,可以用于135画幅的胶片SLR,也可以用在D系列的DSLR。当用于DX画幅的 DSLR上,该镜头的焦距为300-600mm变成了超长距离的摄远镜头,如果配合TC-14EII/TC-20EII增距镜居然变为了900mm /1200mm的巨炮。 该镜头的推出,是为了配合现有的AF-S VR 70-200/2.8G IF-ED,更能满足专业人士的使用。Nikkor AF-S VR 200-400/4G IF-ED的推出,设立了一个超长焦变焦镜头的新标准。
  • 光圈与快门的设置规律及技巧

    当你拍摄时需要遵守哪些基本规则呢?都有哪些基础知识是你在拍摄时要时时记在头脑中的呢?有什么基本原则是通向精彩照片的必经之路呢?那就是下面这12条基本的摄影法则。 
    ⒈阳光16法则。这条基本法则适合于在白天拍摄明亮的、照明均匀的场景,即用光圈为f16,快门速度用感光度指数的倒数,例如光圈f16,感光度为 ISO100,快门速度可以选择1/100秒。在此基础上,如果在海滩上拍摄可以将光圈缩小到f22,如果遇到多云天气可以将光圈放大到f11,以此类 推。 
    ⒉月亮11、8和5.6法则。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法则,它只有在拍摄月亮时才有效:满月时光圈为f11,快门速度高于感光度指数的倒数;月缺时快门速度不变,但光圈改为f8;如果只剩一弯新月,则在相同的快门速度下选择f5.6光圈。 
    ⒊机震法则。手持相机拍摄最低的安全快门速度为所用镜头焦距倒数,低于这一快门速度,机震可能导致照片锐度下降。比如使用50mm镜头,快门速度应高于1/60秒,如果现场光照度不足,可以使用闪光灯、三脚架或让相机借助某些固定物体来加以解决。 
    ⒋灰卡法则。在拍摄过程中,使用18%灰卡测光是获得一张曝光均匀、准确照片的最佳方法,即使你忘带灰卡也没关系,你可以伸出手来,让它面对光源,用测光表或机内测光计测光,以测光值为基础增加1级曝光量即可(不同的皮肤色调可能导致测光精度有一点偏差)。 
    ⒌景深法则。对远处的被摄体聚焦时,通常景深区域在被摄体前方的长度是在被摄体后方长度的2倍。换言之,被摄体通常在景深的后三分之一处。这在所有光圈和焦距上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光圈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你能够拍摄的清晰长度就越大。 
    ⒍最大数码打印法则。为了计算你手头数码相机能够输出的照片的最大打印规格(是在人们能够接受的成像质量作为前提的情况下),可以将你相机的最大分辨率除 以200,就能算出这台数码相机打印规格(有的摄影文章和摄影图书将其称为展览级照片质量),如果除以250就是该机的极限打印规格,所得结果的单位是英 寸。 
    ⒎曝光法则。最经典的阐释是:“按照高光部位曝光,然后按照暗部来冲印”,这对传统反转片和数码相机来说都是一样准确的,不过使用负片———特别是彩色负片,最好还是曝光过度一档。 
    ⒏快速闪光曝光法则。当使用没有自动降低闪光灯输出量、实现闪光补光的自动闪光灯时,可以将闪光灯上的感光度设置提高到你所用焦距感光度的2倍。 
    ⒐闪光灯工作范围法则。要了解你的闪光灯最大的工作范围,就需要这条规则了。这条规则是:“距离加倍,感光度速度提高4倍”。举例而言,如果感光度为 ISO100时,闪光灯最大有效距离是6米,那么更换ISO400胶卷或将数码相机感光度提高到ISO400时,闪光灯最大有效距离为12米。 
    ⒑百万像素乘数法则。为了使数码相机分辨率提高一倍,你必须将数码相机的有效像素数乘以4才能做到这一点(不是2倍!),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要将分辨率提 高一倍,必须让影像传感器有效像素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增加1倍,因此影像传感器上像素数的数量自然就是2倍×2倍=4倍啦! 
    ⒒动体凝固法则。为了记录下垂直于镜头光轴运动的物体,你需要在物体面向或背向相机移动时所需快门速度基础上将其提高2级;当物体以与镜头光轴呈45度夹 角面向或背向相机移动时,所需快门速度为物体面向或背向相机移动时所需快门速度基础上将其提高1级。举例而言,如果一个人以中速面向你跑来,需要用 1/125秒将运动固定下来,当他以同样速度从取景器中横向跑过时就需要1/500秒快门速度了,如果他是以斜向跑过时只需1/250秒快门速度即可。 
    ⒓日落法则。为了在日落时分拍摄能够获得准确曝光,测光区域应位于太阳上方,但不能包括太阳本身,如果你希望整个场景看起来像是日落半小时后的效果,可以在此基础上缩小1档光圈或减一级曝光量
  • 数码相机感光度 和老手拍摄技巧

    在摄影中,感光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拍摄设置。拍摄不同场面往往要选择不同ISO感光度。

    在光线良好的场合,选择低感光度,可以得到高画质影像。在拍摄现场光线很暗,用最大的光圈或者用最慢的速度,都无法有效地捕捉到影像,如有些光线受限的新闻和体育比赛场合,需要选择高感光度,首先要保证完成拍摄,有时捕捉到影像的本身比获得高质量影像更加重要,能够把照片拍下来是第一位的。


    感光度与照片的颗粒、解像力和分辨率成反比关系。感光度低的胶片成像质量高,分辨率高,颗粒细腻;感光度高的胶片,颗粒增大,而分辨率会下降。

    胶片的感光度虽然也有很多种,但是,比起数码的可调式感光度来说,它的调节范围少于数码相机。数码相机在感光度选择、扩展上有很大的优势。
    数码相机以改变信号的放大倍率的方式改变感光度。数码相机的感光度可以从ISO100、200、400、800、1600、3200中选择,有的相机可以把感光度扩展到ISO50和6400。在上述的整级倍数之外,还可以进行半档、甚至是三分之一档的设置,这样一来,数码相机的感光度级别分得非常细,从 50~6400之间分布非常均匀,设置囊括了感光度的全部区段,拍照片时,可以针对各种不同的场合,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感光度设置。胶片的感光度有 ISO25、50、64、100、125、160、200、400、800、1600等,分区也很细,相当实用,但是比起数码的细分,仍有不同。比如,胶片感光度400和800之间,分级不细,数码的ISO分级可以是400、500、640、800,多了两个选择,这一点点的选择可能就会挽救一张拍摄困难的照片,以在内容和质量中找到最佳平衡点。一个胶卷只有一个感光度,改换感光度就必须更换胶卷,数码可以每拍摄一张更换一种感光度,相当于携带了将近20 种不同感光度的胶片。同时还可以随心所欲地设置色温,达到与任何现场色温精细平衡的程度,弥补了胶片只有日光、灯光两种平衡色温之外的不足,这样说来,一台数码相机就相当于一座胶片库——这样说并不为过。

    数码相机感光度设定与影像质量有密切关系。低感光度拍摄的照片影像质量高,画面细腻,没有噪点,解像力高。数码影像与胶片在感光度反应上类似。在使用高感光度拍摄时,超过ISO1000时,数码影像就能够看到尚可接受的噪点,而超过了ISO1600,噪点就很明显,除非照片的内容重要到可以忽略照片画质的程度,某些数码相机在ISO400的噪点已经很明显。数码的噪点是怎样产生的呢?有以下几个原因:太大的电信号放大倍率,可能产生影像本身并不存在的电子 杂讯;长时间曝光,某些高档数码相机为此专门设置了长时间曝光的降噪功能;相机温度高,比如在阳光下曝晒、拍摄现场温度高,使照相机自身的物理温度升高, 也会形成影像噪点,尽管设定的是低感光度,噪点也会产生,设置高感光度噪点就会更大。由于以上原因,用数码相机拍照有一个原则,这一点与胶片类似:在能够拍摄下影像的情况下,尽量地使用低感光度,以求获得更好的影像质量。

    有一点提示:数码相机长时间曝光后,影像的运算和传输要耗费很长时间,基本是拍摄多长时间,传输多长时间,假如曝光一个小时,就要等待一个小时传输,不能 进行下一张拍摄。胶片则没有这种麻烦,曝光完成,立即进入拍摄状态。用数码相机的,只能坐等相机传输完成,所以夜景长时间曝光拍摄,数码相机的电池必须充 足,否则传输中途断电,将前功尽弃。

  • 来看一看怎样让我们手中的廉价镜头通过神奇的光线而得到清晰、美妙的图像。

    第一,使用适当的光圈以获得优质影像。

        在摄影当中,对镜头光圈的控制是最为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因为光圈值可以影响到景深效果、快门速度、成像风格和成像质量!不过,这里我们主要是讨论光圈大小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在一般经验当中,使用一只镜头的最大或最小光圈都不能得到令人十分满意的成像质量!当全开光圈时,光线几乎会穿过镜头镜片的全部面积而在感光物上成像。这 样一来,镜头镜片因为生产过程中精度不足而产生的缺陷(尺度误差)便会在最终的影像上暴露无余。于是,我们收缩光圈,使得仅有镜片中心的一部分面积而不是 全部面积透过参与成像的光线。结果是镜片边缘没有透过光线的部分的制造误差没有机会去破坏成像质量,画质就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依此种理论, 应该是光圈越小(同一镜头,同一焦距),成像越好。可实际上,我们会碰到另外一个问题:如果缩小光圈使得镜头光孔变得过于微小,那么当光线通过光孔时发生 的衍射现象就会显得十分严重。而这种光学现象同样会降低镜头的成像质量!

        因为光圈值=光孔直径/镜头焦距,所以同样是使用较小的光圈,镜头焦距越短,光孔也就开得越小。根据这种关系,我们不难发现:当用较小的光圈拍摄照片时, 焦距越短的镜头越容易因为光的衍射而降低成像质量。想一想,一只焦距为300mm的镜头,即使把光圈值缩小到f32,此时它的光孔大小也和一只光圈开大到 f3.2的30mm焦距镜头的光孔大小一模一样!

        知道了这些,对于开始所提到的“一般经验”,我们就不必总是在意了。举个例子,我手中有一只70—300mm镜头。我专门测试了它在300mm端的成像质量,结果是最小的f29和f32为最佳光圈!

    第二,快门速度也会影响到镜头的成像质量。

        首先我仍然要累述一个“一般经验”,即如果用1/M秒来表示快门速度,用N毫米来表示135相机的镜头焦距。那么在手持相机进行拍摄时,一般认为M需要大 于N才不至于由于手的抖动导致图像模糊。也有人更严格地提出M要大于2N,以使图像的清晰度更有保障。其实,以上的“一般经验”与本文并无直接的关系,因 为本文完全是围绕镜头而言的,而且还区分了高档镜头和廉价镜头。但是由于上述的“一般经验”让很多人一味地追求更快的快门速度。他们在期望得到清晰的影像 时,总是认为“哪怕只快那么一点儿,也会更清晰”。这就有问题了!

        众所周知,单反相机有一个弱点:在拍摄瞬间,反光板的运动会使整个相机产生震动,从而导致影像模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者为一些高档相机添加了反光板 预升的功能,有效地避免了反光板带来的震动。不过目前,大多数照相机仍然不具备此种功能。当然,还是那句话:不是因为没有技术,而是因为没有利润!(我的 数码单反机身花了6000元买来,不还是没有吗?!)这个时候,就只有我们自己想办法了。在这里,我们主要是讨论长焦镜头,因为根据几何当中的相似比,长 焦镜头会放大相机的震动,使模糊程度加重。

        高档次的长焦镜头往往一是较重,二是配备有专门的支架。前者就好像在射击时使用较重的枪械反而更稳,更容易射准一样,重力缓冲了震动。并且据我的经验,无论是手持拍摄还是使用三脚架, 情况都是这样的。而后者让我们在使用三脚架时,整个照相机能够处于更加平稳的状态,当然也就减小了震动幅度。可是在于普通的廉价镜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镜身轻而不坚固,虽然长却又没有专门的支架。拍摄时,相机完全是靠机身和三脚架的云台相连。光是看起来就极不平衡!在拍摄瞬间,我们可以从取景框里观察到 明显的震动,甚至还可以听见镜头各部分因为结合不严而发出的声响!这时,成像便自然无清晰可言。
        不过不必沮丧,我现在就告诉大家,用这样的镜头也能拍出清晰的图片!方法就是:加PL滤镜、加ND滤镜、收缩光圈、调低感光度(ISO)……总之,尽量降 低快门速度,而不是“一般经验”当中的提高!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要尽可能地延长曝光时间。因为反光板的震动只在抬起和放下是产生。而反光板放下之前快门 就已经关闭了。可见,只有反光板抬起时产生的震动会导致影像模糊。现在我们假设这种能够导致影像模糊的震动会持续1/3秒,那么如果整个曝光过程的持续时 间都不足1/3秒,我们便可以认为照片完全是在相机的震动当中生成的。也就是说,它的清晰程度100%地受到了相机震动的不良影响。但如果曝光时间为3 秒,那样照片的清晰程度就只有11.11%受到相机震动的不良影响。这样一来,“好的影像”便可以覆盖“坏的影像”,照片的清晰度就明显的提升了。

        当然,如果摄影光线强到足以使“M大于N”甚至“M大于2N”,那显然是最理想的。只是当N值较大,光线又不足,比如在室内、森林或者黄昏、黎明拍摄照片 的时候,我们才考虑去降低快门速度。如果光圈为f8,感光度为ISO200时,快门速度仅有1/60秒,那么谋算着怎样去提高快慢速度是没有意义的。因为 无论是开大光圈还是提高感光度都会明显地降低照片的画质。这样,我们就收缩光圈至f32,调低感光度为ISO100,再加上PL滤镜,快门速度就可以降至 1.5秒了。

    第三,时时提防炫光的出现对画质的影响。

        对于那种由大小不一的彩色光斑连接成一条线的炫光,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因为那种炫光是由于画面当中存在特别明亮的光点而造成的。例如太阳或路灯。这些 东西存在于画面当中,如果挡住便无法拍摄了。虽然高档次的镜头可以在更大程度上避免炫光出现,不过有时候,这样的炫光却也是挺漂亮的。而对于另外一种最为 常见的炫光,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减轻它对画面的影响。

        其实炫光并不只是通过镜头才能观察到。我们拿自己的眼睛就可以观察到它:打开一本书,用左手举起来对着天空看,我们会发现书上的字变得没有平时看起来那么 清楚,好像有一层薄雾蒙在上面。这就是炫光在作怪。然后再用右手掌尽量多的挡住天空,并向书本移动,最后让手掌挨着书的上沿。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见 那一层“薄雾”越来越淡,字也变得越来越清楚。眼睛是这样,镜头也是这样。而镜头上的遮光罩就起着刚才手掌的作用。
        可是,遮光罩往往制作得不够长,这里有三个原因:一,遮光罩的遮挡范围要照顾变焦镜头的较广一端;二,做太长了无论是携带还是使用都不方便;三,为了控制 生产成本。这个时候,单反相机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我们可以用手、帽子、笔记本甚至反光板等一切既不透光又轻巧的物件去遮挡镜头前面很亮,但又不在画面之 中的部分。然后在取景框里仔细的观察效果,以便控制、调整遮挡的方向和角度。直到我们认为所见的景物都处于最合适拍摄的清晰(通透)程度,再摁下快门。特 别是在风光摄影之类的“慢摄影”中,这种方法是相当实用的。

    第四,适当地改变摄距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善于使用变焦镜头的不同焦段来拍摄照片,也就是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变焦镜头各焦段的成像质量有差别。一般来说(特别是专 为数码相机而设计的镜头),在使用较短焦距拍摄时,成像较好。主要表现为分辨率高、反差大、色彩饱和。而在使用普通廉价镜头的长焦端时,常常会出现相反的 情况:分辨率低、反差不足、色彩平淡,也就是影友们常常说到的“肉”。所以说,我们宁愿多用“脚动变焦”,尽可能地使用镜头的最佳焦段以获得更优质的影 像,也不要盲目的相信现在镜头上越来越夸张的“大变焦”。

        另一方面,因为廉价镜头大都不具备大光圈,若是需要虚化背景(包括虚化前景),不免为难。这也是众多影友不惜花费重金添置大光圈镜头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实 际上,要想虚化背景,使用大光圈并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要知道,虚化背景就是要让景深变小。而景深是和光圈、焦距以及摄距这三个因素相关的。光圈越大,焦 距越长、摄距越短,景深也就越小。反之,景深越大。所以,即使光圈大小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也只不过是三分之一的不足。只要把焦距和摄距控制好,一样可以 得到另人满意的背景虚化效果。

        在拍摄微距照片时,我使用18—70mm镜头的70mm端,全开光圈为f4.5,并使用镜头的最短摄距0.38m;而在拍摄人像时,我使用70—300mm镜头的150mm以上焦段,只要摄距不是太远,即使把光圈收到f8,背景也依然能“糊成一片”。

        一方面要求“短”,一方面又要求“长”,可能不免让人糊涂。不过,只要善于分析、比较,明确主要意图,不断地积累经验,用心去理解镜头,漂亮的照片自然会找上门来。

        玩了一年相机,技巧仍是稚嫩得很。一时再也想不起什么,那就先说到这里吧。在拟题目的时候,本来打算用“提升”这个词。可转念一想,镜头买回来,有怎样的 成像质量是我们改变不了的。若是改变不了,“提升”又从何说起呢?所以还是说“控制”好。也就是说,我的意思是想和大家一起去重新认识自己已经拥有的镜 头。静下心来,去思考,去感悟,去发现镜头的最佳状态存在于何处。而且不仅仅是这样,作为摄影人,镜头就是眼睛的延伸。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把镜头同化。 让镜头成为我们的第三只眼睛,像使用自己的眼睛一样使用镜头。当然,这是不容易达到的,它一定是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那么,我们就从认识镜头,学着 控制它的秉性开始一步一步地做吧。镜头的生产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时至今日,无论是哪一只镜头也会有它的可爱之处。只要我们能够去探索,就一定有收 获。所以,让我们爱上自己的镜头,就像当初爱上摄影一样。从一个新的起点,用一种新的思维,开始新的摄影。
  • 我们一般用的相机的内置测光系统都是反射式的,而手持式的测光表一般都是入射式的,这两种表的的使用和控制都有非常大的区别,很早以前,测光表就是入射式的了,这种表在漫长历史中的一直都是专业摄影者最为信赖和喜爱的工具,虽然这些摄影者中很多都使用象哈苏 500或仙娜等不得不依靠这类测光表的系统,但是就算让他们使用当今最为先进的相机,他们还是更为相信他们手中的测光表。

    大体上来说入射式测光表的使用会比反射式的简单,它的结果非常准确一般使用这种测光表时,只需要注意测光表的乳白色漫射光罩的方向,最为简单的是把乳白色的半球的正中轴线对准相机镜头的方向就可以了,然后得到的读数就是很准确的结果了,可以这样说,入射式测光表的的测光结果相当于用点测光对在同样位置的标准灰卡测光,一般的情况下是不需对这个结果有什么调整,但是如果遇到胶片的曝光容度的问题的时候就要适度的考虑增减了,特别是使用专业反转片,象维尔维亚这一类的曝光容度很小,而且反差大的胶片,稍有不慎就会失去层次,但是由于他出色的细节和色彩表现,是他成为最为常用的胶卷之一,在用它表现白色或黑色的时候,为了得到应有的细节就必须要对曝光做出偏移,这个偏移量各胶卷有所不同,需要对一种胶卷的曝光特点非常了解才行.

     正确测定曝光
    人射式测光
    入 射式测光是从主体位置把测光表对着相机。这种方法主要是测光线的强度,完全不考虑主体反光这个因素。很明显,只有在拍摄的景物范围内光线条件变化很大的时 候,才有必要从主体的位置去测光。如在近距离内使用人工照明,光线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显著地减弱,所以,必须从主体的位置测定,才能测出光线的正确强度。 在室外阳光下拍摄时,则总是在接近相机的位置测光。
    由于人射式测光所测的是投射在平面上的光线,所以测光表的受光角必须很大,足以包括180度的范围。要做到这一点,可在测光表的测光口上加一个球形散光罩。这样测出的数字是以主体的平均反射率为17% 为基准的。对于反差较高的物体,必须作一定的校正:负片的曝光应比测光表上所所的略多一些,而反转片则应略少一些。由于这种方式的测光不能进行选择性侧光 和点式测光,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得作一些估计工作,还得有一定的经验。如果光线难于测定,通常需要另测一次反射光,以便和入射光测出的数字互相比较。要 是这二者差别太大,就应找出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并对曝光作相应的校正。
    反射式测光
    用 这种方式测光的时候,总是把测光表从相机的位置对向被摄体。为了得到精确的结果,测光表的测光角和所用镜头的视角应大致差不多。测光角如果大大超过镜头的 视角,就应该把测光表放到离主体较近的地方,使测光表的视场和镜头大致一样。在反射式测光中,测光表显示的是主体的平均反射光,同时,它还把测光角内一切 其它反射光都测量进去了。
    只要最强的高光和最暗的阴影部份的测定值和整个景物的重点平均测定值相差不大,这种测光方式总能提供准确的曝光值。如果景物中有小块极亮或极暗部分,所测出的总平均值必须加以校正。其校正程度视所用胶卷的类型和这些极亮或极暗部分在画面上的重要性如何而定。
    如用的是负片,最好对应表现层次的阴影部分作选择性的近距离测光,并对测得的曝光值降低1级曝光值(即开大一级光圈)。
    如用的是反转片,则正好相反。景物的明亮部分(不一定是最亮的高光部分)仍应表现一定的层次,因而应测出其曝光值,并对测出的结果开大12一三级光圈。对于选择性测光(点式测光),这种方式的效果最好,因为测光表所测的只是物体上小面积的突出部分。
    用一个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测光角的测光表,或用一只校推测光表靠近主体的地方,是很容易进行选择性的点式测光的。
    如果我们了解及掌握这两种测光方式的原理,无论用那一种方式都能得到良好的、一致的效果。我们知道有两种测光方法:1.平均测光(或叫总体测光)。2.选择性测光(或叫点式测光)。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根本不同之处。
    顾名思义,平均测光(总体测光)测定的是物体的总亮度;它把最亮部份和最暗部分综合起来同时测定,从而提供一个平均亮度值,并以适当的速度优圈组合显示出来。对于低反差的物体或明暗面积分布 均匀的花纹(如斑马)来说,用这种方法测光,就能得到不但可靠,而且是最合适的结果。如果只要得到物体上某部分的绝对正确的曝光,比如肖象照片中皮肤颜色 的准确再现,就应用选择性测光,并以所得的测定值作最终确定曝光的基础。其余不那么重要部分,可让它稍为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如有点式测光或点测光附件, 选择性测光就会顺利得多。

     

    物体反差的测定
    有些新式测光表的使用范围很广:它不仅能测定适当的速度/光圈组合,还可以用来测定物体的反差范围。这种反差范围必须限制在某种程度以下,不然就无法如实地再现主体。
    反差这个词可用于各种不同的场合,规解释如下:
    影象反差:是胶片乳剂准确再现的影调范围。
    物体反差:是物体表面最亮部分和最暗部分的差别。也可以叫作总亮度范围。
    光线反差:是指不同光源亮度之间的相对关系,例如主光与辅光的关系。
    要正确估计反差在摄影中的作用,就得了解各反差值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并把这种关系和胶片所能达到的反差范围联系起来考虑。
    1
    .影象反差是物体反差和光线反差的乘积:
    影象反差=物体反差X光线反差
    2
    .某一胶片感光乳剂的反差范围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它的用途:主要作放映用的反转片,它的反差范围远远大于制作照片用的负片。
      
    人们的眼睛对色彩和反差的感受极其主观,也极不可靠。要想精确地测出反差并得到最佳曝光测定数,就得有一个高质量的手持测光表,能测定入射光,也能测定反射光。
      
    首先,要测定物体反差(或叫总亮度范围),它是由物体各部分的反光性和色值决定的。所以用反射式测光法测出几个局部的数值就可得到物体反差。例如,光圈为f5.6时,测出的最亮部分的快门速度为1/500秒,而最暗部分为1/30秒,这两档快门速度就是物体的亮度范围。就是说,物体反差决定于这两档快门速度的比率,即
    30 1
    ——— = ———=1:16
    (物体反差)
    500 16
      
    测定光线反差也很简单,因为我们可以从每个光源测出其入射光的亮度。比如,在同样的光圈下,如测得的主光的快门速度为1/100秒,辅光为1/30秒),则.
    30 1
    光线反差为: ——— = ———1:3
    100 3
    这样,我们就能在所得到的这些反差值的基础上计算出影象反差:
    物体反差X光线反差=影象反差
    1 1 1
    —— X —— = —— = 1:50
    16 3 48
    假投拍摄者必须用小于132的影象反差才能使彩色负片有良好的再现能力,那他只有把光线反差从1:3改为12,才能把影象反差从1:50降低到1:32。这意味着物体的光线反差要小些,平谈些。这样,就可得到一张影象反差为1:32的负片,用它来印制照片,就能表现出完美的色调范围。
    根据高光和阴影的测定值确定了物体的反差值以后,下一步就可以算出适当的曝光了。我们可以把最初选定的f5.6作为拍摄用的光圈,然后把1/500秒和1/30秒之间的速度,即1/125秒,作为正确曝光的速度,也可以用其它任何相应的速度和光圈组合来代替1/125秒和f5.6
    适用于反转片的光线反差一般为1:3,在这个反差范围内,物体的亮部和暗部的色调关系和色彩可以得到真实的再现。换句话说,只要最亮的灯和最暗的灯的差别不超过因数3,就不会由照明反差过大而产生任何曝光问题。负片可能接受的照明反差较大,可达到1:6。但这两类胶片的影象反差都必须压缩到1:32,这样透明片或负片才能作为原底,用来印刷和复制。然而,如要得到最佳效最,最好用1:16那样低的影象反差。
    另一方面,如果透明片只打算用来放映幻灯,影象反差可以达到1:200此这么大的反差范围,对物体反差和光线反差自然能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光线反差不仅在摄影室里就是在室外,都有很大的作用。在纬度适中地区,阳光明朗的时候,光线反差为l:5,在薄雾的时候为1:4。浓雾会改变平常室外光线的性质,把通常日光下的反差完全消除,使光比下降到1:1。总的说来,拍摄者控制光线反差的手段是很多的,他可以给阴影部分增加一些光线,以达到光比平衡,也可以用反光板来达到同一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