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岭南十大明清古村落

 一壁残阳 2011-03-07
  
  岭南十大明清古村落:
  
  韶关南雄珠玑巷
  佛山三水大旗头村
  韶关乐昌应山村
  广州从化钱岗村
  东莞南社村
  广州番禺石楼大岭村
  河源仙塘南园古村
  江门恩平歇马村
  肇庆高要“八卦村”
  云浮郁南连滩、大湾古村落
  
  始自南岭珠玑巷,繁衍广府珠三角,岭南至今仍保存着不少明清古村落——村前大多古榕、荷塘,村里则是梳式布局:或窄门高屋、门楼祠堂、石板街巷;或青砖黛瓦、三间两廊、锅耳山墙;再加上精美的石雕、砖雕、陶塑等岭南独具特色的建筑工艺,从而勾勒出一幅幅充满岭南乡土气息的画卷。历经岁月,如今这些古村落多已凋零,但门匾楹联、诗书传家,仍多少透着昔日的中原遗风,以及古朴的民风和乡俗遗韵……
  
  ********************
  一、“桑梓之地”韶关南雄珠玑巷
  ********************
  “黄花满地缀珠玑,广府人称是故居。”位于南雄城北9公里梅岭古驿道上的珠玑巷,无疑是岭南历史上最为久远的古村落——从唐开元四年(716年)宰相张九龄奉诏开凿梅关驿道(大庾岭新路)以来,珠玑巷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珠玑巷原名敬宗巷,是当年梅关驿道穿过沙水村时的一条小巷。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巷内一张姓人家七世同堂,家庭和睦,朝庭闻其孝义而御赐珠玑绦环,加上为避敬宗庙讳,遂易名为珠玑巷。因往来商贾云集,客栈、酒楼遍布,加上朝庭又在街巷设置金沙巡检,因此小巷街市显得尤为兴旺。“长亭去路是珠玑,此日观风感黍离;编户村中人集处,摩肩道上马交驰。”以至于后来人们只知珠玑巷而不知沙水村了。
  不过使珠玑巷知名的,更多的是因为这里曾是大多数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港澳、乃至海外千百万华侨的祖居。
  北宋年间,金人南侵,中原战火导致政局动荡,为了躲避战乱以及自然灾害,中原人纷纷通过梅关驿道南迁珠玑巷避难;接着是南宋末年元军的大肆入侵,以及明末清初满人的南下,引发了珠玑巷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大量中原人通过珠玑巷陆续南迁珠三角,不仅促进了珠三角农业的迅速发展,而且演绎了与中原传统文化交会融合的岭南文明。据专家考证,珠玑巷历史上这三次大规模的南迁,仅移民姓氏就多达143个,其后裔分布在珠三角29个市县,并有数以千万的人移居国外。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岭南知名的历史人物,均为珠玑巷之后——珠玑一脉,源远流长。随着交通的发展,特别是粤汉铁路和韶赣公路的开通,昔日的珠玑巷也许早已失去它原有的地理优势而逐步衰落,但是作为一条情感纽带,寻根问祖,它却始终牵动着珠三角、港澳地区、乃至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
  --------------------
  相关链接:胡妃血溅珠玑巷
  --------------------
  珠玑巷内的贵妃塔,传说是为纪念胡妃所立。胡妃原是南宋末年度宗的妃子,因遭宰相贾似道陷害而被逐出宫廷,削发为尼。后来她逃出寺庙漂流到杭州,被运粮到这里的珠玑巷富商黄贮万解救带了回来,并纳为妾。不料此事被黄的家仆告发,朝廷于是派兵前来围剿,使得珠玑巷一时风声鹤唳,民众为躲避灾祸而纷纷南逃。胡妃不愿殃及珠玑巷的乡亲,最后不得不投井自尽。几年后,重返家园的乡民为了祭祀她,便在井旁立了这座贵妃塔。
  如今珠玑巷作为广东仅有的一条宋代古巷而被誉为“广东第一巷”。它南起驷马桥,北至凤凰桥,全长1500多米,宽约3-4米,全部用鹅卵石砌成路面。两旁民宅、祠堂和店铺栉比相连、古朴幽深,而且大多标着姓氏以方便游人寻根问祖。巷内分别耸立着南、中、北三座清代所修建的门楼。其中北门为“珠玑楼”,而南门则镌刻着“珠玑古巷”和“祖宗故居”。离南门牌楼约五十米的街道旁立着一座“贵妃塔”,它由17块红砂岩雕刻累迭而成,高七层3.36米,其中一至四层浮雕佛像,造型奇特,传说是为纪念南宋胡妃所立。塔立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距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是广东唯一有年代记载的元代石塔。南门牌楼前的东西两侧,还分别建有沙水寺和胡妃纪念馆。另外还有千年古榕、沙水湖、胡妃像、双龙桥、莲花池、赏桂亭、张兴故居等景致。
  近年,随着珠三角寻根问祖热潮的兴起,珠玑巷新建了南门牌坊,牌坊前竖立着大型的“南迁”群雕,并修建了珠玑巷博物馆和祖居纪念碑。而沿着仿宋一条街,还兴建起不少各具特色的仿古宗祠,或雕龙画凤、或锅耳高耸、或金碧辉煌,成了珠玑巷一道独特的风景。
  --------------------
  【小贴士】:
  --------------------
  珠玑巷位于韶关南雄珠玑镇,可在韶关乘班车先到南雄汽车站,转乘往江西大余的班车途经。自驾车可走京珠高速,在韶关转323国道往南雄(约90公里)直去,过南雄后往江西大余方向前行约5公里,按路边指示牌右转即到。如继续前行15公里还可游梅关古道。
  --------------------
  相关链接:梅关古道
  --------------------
  从珠玑巷沿323国道继续北上,梅关古道就坐落在公路边粤赣交界的大庾岭上。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就曾是通往岭南的险关要隘,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奉诏开凿梅岭古道,长约20华里,路面铺砌青石和鹅卵石,两旁则广植松梅,“驿道寒梅”曾为岭南一大胜景。如今,梅关古道仍保存约8公里长,岭上关楼始建于北宋时期,北为江西,南为广东,拱门两边分别嵌有“南粤雄关”和“岭南第一关”的石匾。站在关前,一步两省,江西一侧路陡险峻,广东这边则平缓许多。除成片的梅林外,古道两旁还建有来雁亭、夫人庙、观音大士殿、玉皇宝殿、六祖寺、衣钵亭和两江亭等。如果登上两江亭,更可俯瞰粤赣两省连绵的山川风光。“梅开庾岭为香国”,这里还是岭南唯一的赏梅胜地,花期长达三个多月,白梅先开,红梅次之,另外还有腊梅、绿梅、珍珠梅等,元旦、春节是梅岭赏梅的最佳时节。
  
  ********************
  二、“广东第一村”佛山三水大旗头
  ********************
  
  2003年10月,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公布了我国第一批22个历史文化名村。作为岭南最具代表性的清代古村落,大旗头榜上有名,且因为是广东第一个入选的,所以被誉为“广东第一村”。
  大旗头村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89-1891年),传说是慈禧太后专门为清廷兵部尚书衔、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所赐建的——郑绍忠原名郑金,出身贫寒,自幼习武好斗,年轻时曾参加过反清的大洪国农民起义。后降清改名郑绍忠,因清剿起义有功而出任潮州和连、韶、南总兵,得清廷黄马褂赏赐。中法战争期间调任广东水师提督镇守虎门,被慈禧太后召见浩封光禄大夫,赐头品顶戴兵部尚书衔。当慈禧得知他家境贫寒,祖居泥屋后,特赐银6万两并颁旨在大旗头兴建锅耳形屋群。1891年建成,但5年后郑绍忠便病逝于虎门任上,终年62岁。
  大旗头占地25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4000多平方米,200多间硬山顶锅耳式山墙古民居,坐西向东、整齐划一、规模宏大。而它“锅耳”林立、显赫一时的豪气,今天仿佛仍依稀可见——呵呵,锅耳式山墙是岭南古建筑中一种独特的建筑模式,一如江南古民居的马头墙。它墙体厚实,有着明显的隔阻火势蔓延的作用,而且因为清朝官员的官帽边是锅耳型,所以修锅耳墙便又有一层能保佑子孙当官的寓意。也正因为如此,要建锅耳墙首先就得有功名,而且还要按官职的大小来区分——官越大锅耳越高,装饰自然也就越漂亮。锅耳墙又有“鳌鱼墙”的称谓,并由此引申出“独占鳌头”的意思。如今最具特色的三水大旗头锅耳形山墙群屋,无疑已成为岭南独具广府乡土韵味古民居的代表作。
  
  走进古村,首先看见的是村前象征“文房四宝”的风水布局:半亩鱼塘寓意洗墨池,鱼塘边的三层文塔则代表着毛笔;塔前的晒坪取名墨砚墩,象征着砚台;而祠堂前麻石铺设的广场,则被喻为纸——据说当年的郑绍忠大字不识几个,功名全靠武力打拼出来,因此他希望以此来启迪后人,崇儒学文,读书做官。如今,文塔里还供奉着文昌君和魁星,村里的孩子读书或考试,总有家长来这里“开笔”的,以期为孩子的学业求个好意头。
  麻石广场后面,上下排列着振威将军家庙、裕礼郑公祠、建威第、郑氏宗祠和尚书第共五座祠堂和家庙,其中以左侧的振威将军家庙最具特色。它砖木结构,花岗岩石和水磨青砖砌筑,饰以石刻、木刻、砖雕和灰塑等装饰工艺,门口楹联:“振兴粤海,威武南天”,虽历经岁月多已残旧、斑驳,但仍多少透露出昔日曾有过的风光。
  在祠堂家庙的后面,便是五列整齐划一、让人惊叹的锅耳式山墙古屋群——它呈梳式布局,前后相连,左右贯通。其中每一单元均为“三间两廊”结构,正房三间,中间厅堂由木屏风分隔为厅堂和卧房,天井两侧是行廊及厨房,厅堂以木趟笼与天井相连,山墙顶均为锅耳式封火山墙,立面则开窗少且小。屋群之间狭长的巷道,全以条石铺砌,设有下水道,前低后高,使得屋檐的雨水排到天井小巷后,便会通过被称为“金钱眼”的下水孔泄入暗渠而排入水塘。据村里人说,大旗头兴建百年,排水系统还从来没有淤塞过,即便是暴雨季节,村里也从没发生过水浸街的现象。另外石板街前面修有门楼,后面则是堵死的,如遇窃贼匪患,只要将门楼上的铁闸一落,整个村落就变成了一个防守坚固的城堡——防火、防水、防盗,100多年前的古民居便有如此巧妙的构思和布局,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
  【小贴士】:
  --------------------
  大旗头位于佛山三水的乐平镇,可在广州窖口客运站乘往三水大塘的班车途经;或在三水汽车站乘往乐平的班车前往。另外佛山往迳口的班车也途经大旗头。自驾车可走广州北二环高速在乐平出口下,穿过乐平镇北行约5分钟车程即到;或走324国道经大沥转往松岗方向,经官窑、乐平可到。
  
  ********************
  三、“湖广古道”韶关乐昌应山村
  ********************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近年,一个重走西京古道热正在粤北悄然而起,而坐落在粤湘交界、与西京古道相连的湖广古道上的应山古村,也一下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应山古村始建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至今已有600年历史。因昔日南北走向的乐宜古道和东西走向的湖广古道在村口重合,从而成为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有意思的是,它不同于南雄梅关古道上的珠玑巷,有百家姓氏,而这里则只有一个大家族白姓。据说白氏祖先原籍湖南长沙,因先祖宋元丰年间考中进士,官拜通直大夫而授广西玉林州知事。卸任归里后途经黄圃,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传至白氏第十三世后南迁岭南,在这里建起了应山村。
  如今的应山古村坐南朝北,背依凤凰山,前临卢溪河,山清水秀,村前是一片肥美的油沙地。村里至今仍保存着成片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它占地约36000多平方米,前低后高,前窄后宽,整体虽不很规则,但基本上是按前后九排,每排九幢来排列的。其中有几幢独立的则被村民称为“单脚屋”。古民居一色的青砖黛瓦,青石条屋角和硬山屋顶,厅堂式二层结构,前有天窗天井,后有屏墙,左右厢房,而门前瓦椽均有不少精美的石刻、木雕、壁画等装饰工艺。村前屋后的街巷,也全部由石板铺设。
  古村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是富禧公祠堂,它坐落在最前排的中轴线上,单椽硬山顶,马头式山墙,仍多少带有江南徽派建筑的特征。祠堂建于清同治三年,而祠堂内后厅柱上悬挂的一幅木刻楹联,正是当年祠堂落成时所悬挂的,迄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保存至今,甚是难得。祠堂前的“桅杆坪”还立着几对旗杆石柱。
  古村前是一条石板铺设的古驿道,千年岁月和商贾、马帮将它踏得油光发亮。沿着古道便可来到横跨卢溪河上的应山石桥,南北走向,昔日曾是连接湖广古道的一座重要石桥。
  应山石桥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长49.85米、宽6.5米、拱跨16.9米,全部由石头砌筑,三个相连的半圆拱形因倒影水中犹如三个玉环,所以又称“玉环大石桥”,据说是广东目前所发现的跨度最大的古石桥。桥头还建有一座水口古庙,庙里一株古柏已有400多年的树龄。
  从应山石桥沿卢溪河旁的古道继续西行,有一座横跨古道、古色古香的凉亭“凤翼亭”。它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全部用巨大的石头砌筑而成,据说每块石头都有吨重。亭顶前后山墙,嵌“凤翼亭”石匾,两翼飞檐翘角,亭内还设有供往来商旅歇脚的长条石凳,整个造型一如乳源猴子岭西京古道上的“心韩亭”——“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从凤翼亭望着亭外断断续续延伸着的古驿道,感受的也许便是昔日湖广古道上往来商贾们那份风雨兼程的艰辛。
  --------------------
  【小贴士】:
  --------------------
  应山古村位于韶关乐昌黄圃镇,乘火车抵达乐昌坪石镇后可在镇公安局门前小广场前转乘往黄圃的小面包车前往。自驾车可走京珠高速,在坪石出口下后经坪石镇金鸡路,在镇公安局路口右转直去约25公里可到。并可顺游坪石金鸡岭、林彪7011地下军事工程等。
  
  ********************
  四、“世纪沧桑”广州从化钱岗村
  ********************
  
  2003年11月,坐落在从化钱岗村内的广裕祠,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2004年3月中央电视台又以“穿越五个世纪的沧桑”,将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在钱岗村。顿时这个已近荒废的古老村落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占地300多亩的钱岗村始于明代初期,但是它的历史可一直追溯到宋代。公元1279年宋元新会崖山海战,宋军覆没,丞相陆秀夫背负幼主帝昺蹈海殉国,伶仃洋浮尸十万,南宋灭亡。传说陆秀夫的第四子当时正镇守南岭梅关,为逃避元兵追剿而藏匿南雄珠玑巷,传至五代,南迁番禺始建钱岗村。如今村里的居民仍大多姓陆。由于从化是在明弘治二年(1489年)才设县治,而钱岗村的历史比它还早200多年,所以当地一直流传着“未有从化,先有钱岗”的民谚。
  古村依山傍水、坐北向南,三面池塘环绕,旁边是成片茂密的荔枝林,四周筑有围墙,虽大多被拆毁,但仍保存一段和四座古门楼——东门“启廷”、西门“镇华”、南门“震明”、北门“迎龙”。其中东门是古村的正门,门前还立有一座“灵秀坊”牌坊,飞檐翘角,墙头彩绘灰塑斑驳沧桑。南门为二重趟栊门,带有典型的岭南广府建筑的特色;而西门更楼封檐板上的精美木雕,还被史学家称为“珠江江城图”。
  
  噢,这幅被称为“珠江江城图”的封檐板长8.6米、宽28厘米、厚3.5厘米,以镂空浮雕的手法,生动刻画了清代中期广州珠江北岸沿江十余里的市井风光和自然风貌——从城门、城墙、城垛到珠江行船,其中有西炮台、老城门、花塔、五层楼、海珠炮台、天字码头、东炮台、赤岗塔等,在海珠炮台与天字码头之间还有一处西洋商馆。整幅木刻共刻画了各种人物49人,既有河边下棋、钓鱼的老人,也有戴高帽的洋人,另外还有29艘行船,以及城郊牧羊、砍柴的田园风光和农耕风貌,生动、形象,令人叹为观止。有专家认为,这幅木刻展现的是清乾隆年间(1733年至1757年间)广州珠江的繁荣景象,被誉为“广州清明上河图”。
  走进古村落,鹅卵石铺设的古街巷纵横交错,七拐八弯,常常让人找不到北,老人们说,“村里有多少家房子就有多少条路”,抗日战争时期就连日本鬼子也不敢贸然闯入。错综复杂的街巷让人极易迷路,因此钱岗村又有“迷宫村”的称谓。村内900多座古民居,藕状散布,大多为明清时期所建,传统的青砖大屋夹杂者或黄土夯筑的古民居,或近代所建泥砖屋和红砖屋,如今大多荒芜,但穿行在村落中就像进入一个跨越了五个多世纪的古民居大观园。
  钱岗村最值得一游的当属荣获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的广裕祠,它坐落在古村的中央,祭祀的正是古村陆氏家族的先祖陆秀夫。
  广裕祠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占地99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坐北向南,面阔三间,是一座砖木结构的悬山顶式古建筑。走进祠堂,门槛高达半米,据说那是因为陆秀夫曾官至左丞相的缘故。祠堂中央供奉着陆秀夫的牌位,旁边挂着他的画像,两旁悬有多幅木刻楹联,其中一幅曰:“掉三寸舌能胜百万兵戈,开越说佗归汉室;挺一孤身独操完全气节,溺江负主仰崖门”。上联说的是陆氏的另一位祖先陆贾,他因说服南越王赵佗归顺汉室而名垂史册;而下联说的就是陆秀夫当年背幼主帝昺滔海殉国的事迹——陆氏两位先人,都在岭南这块疆土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不过在史学家眼中,广裕祠最珍贵之处还是因为它带有明显的北方中原地区的建筑风格——祠堂前广场开阔,八字照壁挺立,这与通常广府祠堂前多为风水池塘的布局大相径庭。祠堂内三进厅堂,两侧回廊,之间天井相隔,整体建筑色调素淡、线条简洁,布局舒朗开阔,与广府祠堂装饰华丽的风格也有明显的区别。有专家认为广裕祠是岭南地区考证北民南迁,以及南北建筑风格互相借鉴、揉合、发展的一座“非常宝贵的建筑标本”。
  另外广裕祠还是广东第一次发现有确切建筑年代,以及历代维修文字记录的古建筑,它们或刻在祠堂的脊檩下,或写在墙体的碑文中,是到目前为止在广东、乃至在全国所发现的唯一一间有五个确切重修年代记载的祠堂。一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委员会在评语中所指出的:“……陆氏祠堂不仅成为钱岗村历史活的记录,同时也可捕捉到中国从宋代直到今天共和国绵延的历史进程。”
  在钱岗村西北面的小山上还建有洪圣高庙,除了北帝、观音外还供奉着两尊牵着高头大马的神像,人称“马头军”。传说正是因为这两位神灵拉住了夜间出来偷吃稻谷的神马,才使得村民年年好收成。所以每逢节庆村民们都会到高庙里酬神,其中最热闹的便是农历二月十三的“大王诞”。每年这时人们从二月初一起就开始筹备,宰鸡杀鸭,准备祭祀的酒水和各种供品。到了大王诞这一天人们请来醒狮队,一路敲锣打鼓,穿街过巷,招摇过市,先到高庙祭奉神灵,再回广裕祠祭祀祖先,晚上全村人还要在一起举办盛大的村宴,然后再次回高庙放烟花。这一风俗据说已沿袭了数百年。
  --------------------
  【小贴士】:
  --------------------
  钱岗村位于广州从化太平镇沙溪乡,可在广州汽车站、东圃客运站、芳村客运站乘往从化的班车,到太平镇后搭摩托车前往。自驾车可走新广从公路往从化方向,在太平镇十字路口右转118省道东行大约4公里,按路边“广裕祠”指示牌左转沙溪大道约3公里可到。
  --------------------
  相关链接:钱岗“糯米糍”
  --------------------
  游钱岗村,如逢荔枝上市,可千万别错过钱岗的“糯米糍”。从化有“荔枝王国”之称,钱岗有“荔乡之星”之誉,而这些称誉全出自钱岗的荔枝珍品“糯米糍”。“糍”原是广东民间一种用糯米粉加花生、芝麻、红糖和猪油做馅所制作的点心,因其软滑香甜,美味可口而为人们所喜爱。由于钱岗出产的荔枝不仅果大核小,果型犹如糯米糍,且肉厚汁多、爽脆软滑,口感也像糯米糍般幼滑,所以便被美誉为“糯米糍”了。钱岗村栽种“糯米糍”据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以山枝(原生荔枝)做砧木,然后选择优质“糯米糍”做接穗,通过嫁接改良而成。加上当地特定的土壤、水质和气候,使得荔枝带有一种独特的口感和风味。不过据说这种荔枝一旦离开了钱岗移植到其它地方,不仅口感、风味会明显不同,甚至只长树而不结果。哦,除了钱岗的“糯米糍”,从化太平木棉的“荔枝皇”、江埔白田岗的“水厅桂味(鸭头绿)”等也都是广州荔枝的知名品牌。
  
  ********************
  五、“南社遗韵”东莞南社村
  ********************
  
  始于南宋末年,源自浙江会稽(今绍兴)谢氏家族——有着近800年历史的南社古村,是经南雄珠玑巷南迁东莞后所修建的又一个古村落。它始建于宋德佑元年(1275年),占地10多万平方米,明清时期家族繁盛,先后出了10多位进士和举人以及20多位秀才,村落建设也日显规模。沿村建有围墙、樵楼,村里设有祠堂、家庙、书院及250多间古民居,到清代末期,仅祠堂就有近30座,而村外还建有关帝庙、尼姑庵等。如今这些古建筑大多保存了下来,并有不少明清时期的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及陶塑建筑构件,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珠三角的村落面貌及民俗特征,是一个带有典型的岭南广府文化色彩的古村落。
  古村围绕着一个长条型的池塘而建,沿塘古榕下,石堤、古巷、小桥、祠堂,错落有致,别具岭南水乡气息。池塘的东面开有北门和东门,西面则开有西门和南门,近年西门城楼已经修复,古色古香,成为南社古村旅游景区的大门。
  走进西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碧波荡漾的西门塘,精致的石拱古桥庆丰桥横卧塘上,桥栏边巨大的百年古榕枝叶繁茂,两旁则是成排的明清古祠堂。其中,简斋公祠已被辟为茶山风俗陈列馆,而桥对面还有谢氏宗祠和伦学堂等。沿街巷继续前行是百岁塘,它因池塘旁的百岁坊而得名。百岁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歇山式屋顶,二进三开间,坊祠结合、布局精巧,其中首进的三间三楼牌坊最具特色,影壁须弥座红砂岩石雕,上铺绿色琉璃瓦,衬着池塘边的垂柳远远看去,尤为美轮美奂。
  古村最具规模的祠堂是四通桥旁的谢氏大宗祠。它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是古村里唯一的三开间三进院落,近年修复后更显得金碧辉煌。不过最吸引游客的也许还是祠堂里精美的陶塑、灰塑以及封檐板的木雕工艺。祠堂前还立着不少昔日进士、举人的功名夹杆石——南社是东莞出了名的进士村,这些夹杆石正是这一荣耀的象征。
  祠堂后面是北坊村成片的古民居,一色的红砂岩墙基,石柱门框,青砖瓦房,狭窄的青石古巷穿绕其间,进去后犹如迷宫一般,残垣断壁中还有不少明清时期的石刻、瓦当。出古巷,从谢氏大宗祠继续往东可一直去到北门,沿途的晚节公祠辟有南社村史陈列展。
  也许因为谢氏大宗祠,祠堂前的一方池塘就被称为祠堂塘。在它南面的晚翠公祠,现在被辟为南社风光的摄影作品展,而如果沿着公祠旁边的小巷进去,右有百岁翁祠,左有谢遇奇家庙,都是古村颇为知名的古建筑。
  谢遇奇为清同治四年进士,曾随左宗堂新疆平叛,返粤后曾出任两广提督。据说当年香港与深圳中英街的边界划线,便是他主持的,而后来香港连接广州的广九铁路,也因为他而改变线路,穿过了南社村。谢遇奇家庙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两进四合院式,门扉楹联“荣膺一品,祀享千秋”,与屋檐上跨马横刀的雕塑相辉映,也颇为寓意——虽时光流逝,风光不再,但至今仍是古村子孙后代的骄傲。
  --------------------
  【小贴士】:
  --------------------
  南社古村位于东莞茶山镇,可在东莞汽车东站乘74路公交车直到。自驾车可走广深高速,在东莞出口下后沿东莞大道往东城方向转莞樟大道,往东经岭厦左转,再经增埗、卢边、茶山,按路边南社指示牌方向直去,约30分钟车程可到。
  --------------------
  相关链接:茶山公仔
  --------------------
  在南社古村的茶山风俗陈列馆,有几个五颜六色的泥公仔,不用说你也会认出来:刘备、关羽、张飞和赵云“四兄弟”——略嫌笨拙的憨态造型,透着古朴、可爱,这就是有乡土奇葩美誉的民间艺术“茶山公仔”。在茶山,以前曾流行着一种习俗,凡生男孩的人家都要在次年正月十五前为孩子举行“开灯”仪式,在宗祠里摆酒宴请亲友。一方面表示庆贺,再就是让大家认同本家族新添的成员。开灯仪式一般从正月初七“点灯”开始,到正月十五“结灯”,期间家里和同族系的大小宗祠都要同时点上花灯,并要摆放这种被称为“四兄弟”的茶山公仔。
  因此,茶山公仔便成为东莞小有名气的民间传统手工艺,鼎盛时有近百户人家从事制作和买卖,并形成一条公仔街。而每到年底或年初一、二,人们都会来逛公仔街,舞狮、看花灯,人山人海,甚至博罗等周边的人都会慕名而来。不过如今公仔街已改为洁净街,但茶山人还是喜欢叫它公仔街。
  
  ********************
  六、“千年古村”广州番禺大岭村
  ********************
  
  2007年6月23日大岭村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呵呵,这是广州地区唯一入选的一个古村落。
  大岭村原称菩山村,坐落在珠江口狮子洋水道西岸的菩山脚下。它始于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兴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是中原经由南岭珠玑巷辗转南迁的许、陈两大家族所开基兴建的。农耕诗书,繁衍生息,到清代末年先后走出了53个举人、34个进士和1个探花,而历代出任九品以上的大小官员更是多达100多人。如今村庄占地约3平方公里,保存较为完好的岭南风格的古建筑群约9000平方米,一座座古祠堂、书院和麻石巷、蚝壳墙、古民居,以及古塔、古井等,依然散发出悠悠古香。
  走进古村落首先看见得是一座陈氏大宗祠,又称柳源堂,始建于宋代,是大岭村历史最为久远的祠堂。祠堂前一排横立着五座清代花岗岩旗杆夹石台,印证了村里昔日科举中举的故事,人称“进士碑”。如今陈氏大宗祠已被辟为村博物馆。
  古村落规模最大,也最精美的是坐落在村边玉带河旁的显宗祠,又名凝德堂,俗称“桥头祠”。它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年),坐东向西,前临大岭涌,三楹三进,头门四层莲花斗拱,硬山脊,饰以精美木雕、石雕、砖雕和灰塑,带有典型的岭南广府祠堂的建筑风格。大门两旁巨大的木柱传说原是朝廷为修建皇宫所选用砍伐的,遇山洪被冲到山下而卖到菩山,正好用来修建祠堂,后来朝廷还曾追查过。
  显宗祠颇具特色的是门外两座石墩上浮雕着的两个洋人造像,他们垂卷发、束马裤、高皮靴,衣着奇特,手里还抱着金元宝。据说石墩是曾经在朝廷出任礼部司郎的一位官员所立,也许在朝廷与外国人礼尚往来见多了,回乡建祠堂时也不忘“创意”出这么一幅浮雕来,被村民戏称为“西洋番奴”或“送财洋童子”。
  显宗祠前的玉带河上横跨着两座古石桥,右为单孔石拱接龙桥,左为双孔石拱龙津桥,其中龙津桥建于清康熙年间,是番禺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它由红砂岩砌筑,桥墩筑有分水脊,桥栏板上浮雕着卷草和八仙法器图案,北侧西端一方栏板上还镌有一洋人造象,作捧盘跪献姿势,与显宗祠门前石鼓上的“送财洋童子”如出一辙,十分有趣。龙津桥侧还耸立着一座三层阁楼式的大魁阁塔,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又称文昌塔,高20多米,六角攒尖瓦顶,卷草翘脊,水磨青砖塔壁,花岗岩基座,塔身彩绘灰塑,底层镶“作镇菩山”石额。
  除了陈氏大宗祠和显宗祠外,村里还有两塘公祠、朝列大夫陈公祠、进士公祠、佑江公祠和近湾公祠等。其中有一座祠堂的墙体还是用一个个硕大的蚝壳码砌修建的。大岭村紧靠珠江口,盛产蚝贝,用蚝壳建屋砌墙在珠三角并不罕见,但是用来修建祠堂多少也显得别出心裁。如今斑驳的蚝壳墙仍十分坚固,即使用手去掰也纹丝不动。祠堂古巷,还有多间百年历史的老屋,镬耳墙、趟栊门,其中至今仍住着一位年近百岁的自梳女,人称“姑婆”。她终身未嫁,一直住在老屋里,曾以精致的女红而知名。
  噢,自梳女是明代中后期在珠三角出现的一种独有的特殊群体与习俗。当时由于蚕丝业的兴起为女性提供了独立谋生的机会,不少女性便矢志不嫁,或与女伴相互扶持终老,“不落家”、“守墓清”。一般来说自梳女要通过“梳髻”仪式,将辫子挽成发髻来表示永不嫁人。而一旦自梳后便可走出深闺,出外耕作、经商或打工,从而自立于社会,而这一现象在晚清至民国初期的珠三角曾达到高潮。上世纪30年代,蚕丝业逐渐衰落,一些年轻女性又开始结伴下南洋打工。她们从不谈婚论嫁,五六十岁时买来供品拜祭天地成为自梳女——而这也是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
  村外山脚下还建有一座三还庙,据说就是为了表彰姑婆贞节所修建的。上个世纪50年代曾被拆除,到90年代才重新修复,庙里供奉着洪圣、天后、文武二帝和观音等,悼念深恩,以慰之念,不知是否也与早年自梳女的故事有关。另外村里还有建于清道光年间俗称“花园”的永思堂、光绪皇帝御笔“贞寿之门”的贞节牌坊、建于清乾隆年间(1777年)的沙井气,以及菩山北麓的“菩山第一泉”和绍卿水闸等景致。
  --------------------
  【小贴士】:
  --------------------
  大岭村位于广州番禺石楼镇,可在广州乘地铁3号线到番禺市桥,再转乘市桥往莲花山的班车途经石楼镇,在交警中队站下车后左转直行约1公里右转可到。自驾车可走洛溪大桥或华南快线到番禺迎宾路,左转石碁方向一直到石楼镇,再左转前行约2公里左转,前行1公里右转可到。
  
  ********************
  七、“客家大观园”河源仙塘南园古村
  ********************
  仙塘南园古村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原名潘家围,是明清时期客家潘氏家族同姓聚居的一个古老村落。解放后易名为红光村,也许因为村里保存着河源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客家围龙屋和30多座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红光村有幸成为迎接香港百年回归的电视连续剧《香港的故事》前10集的主要拍摄地。后来,香港凤凰卫视又在这里摄制了《正月里走访客家源》的节目,更是使它名噪一时,逐渐成为一个“客家大观园”的旅游热点。近年,当它被辟为河源客家文化的一个大型旅游景区后,南园古村便成了它的正式称谓。
  穿过村口高大的牌坊,首先你会见到仙塘最早的古建筑杨府。它又被称为“老楼”,传说当年潘氏家族的始祖铭德公刚来仙塘时,便是借居“老楼”住下来的。后来他因生意成功,便在“老楼”的斜对面修建了一座“新楼”,并在他两个儿子的不断扩建下,终于建起了仙塘这座颇具规模的围龙屋——虽被称为“新楼”,但距今也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围龙屋结构复杂,布局讲究,24个厅、12个天井、66间围屋,其中不仅有卧室、书房、澡堂、厨房,而且还有一个为防御盗匪的四层高的阁楼。阁楼墙厚80厘米,内部设有回廊,且每层都开有用于嘹望、射击的小方窗,以便于抗击来犯之敌,也反映了昔日客家人南迁后不得不聚族而居,建造有防御功能的城堡式围龙屋的状况。如今,围龙屋内仍有一些村民居住。
  在围龙屋的西面,是另一种被称为“府第式”的客家围屋——与半圆形的围龙屋不同,它们多是方形的,形制更接近于北方传统的四合院。讲究座向、主次对称,外墙青砖、门厅石柱、雕梁画栋,比起黑瓦土墙的围龙屋,自然堂皇美观了许多。沿着古村街巷的路牌走去,一路可见老衙门、新衙门、大夫弟、典当行、古炮楼和柳溪书院等。
  其中老衙门建于清乾隆年间,面积2000多平方米,11个厅堂、12个天井、40间厢房,属于“三堂两横”的府第式围屋。而新衙门建于清光绪年间,“三堂四横”,面积4300多平方米,15个厅堂、26个天井、64间厢房。在新衙门上厅的内屏风上,你会看见一幅精美的彩绘木刻“禹门”,雕龙刻凤,寓意“鲤鱼跃龙门”——据说昔日潘氏家族曾出过12位八品以上的官员,而当年修建新衙门的潘氏父子,均为从二品奉通大夫,曾二任河源县令,自然显赫一时。如今新衙门已被辟为村里的客家民俗博物馆。
  噢,在古村的东江岸边还有一个百年果园,一棵棵近二百年的老荔枝树犹如盆景,成了景区内一道不容错过的风景线。
  --------------------
  【小贴士】:
  --------------------
  南园古村位于河源仙塘镇红光村,可在河源老客运站门口对面搭乘往仙塘的班车直达村口。自驾车出河源北向走205国道,约12公里到仙塘后右转,按路边指示牌直去可到。
  
  ********************
  八、“岭南举人第一村”江门恩平歇马村
  ********************
  歇马村位于恩平锦江河畔,距恩平城区仅5公里,始建于元至正年间,因形似一匹站立的马而得名,已有近670多年的历史。从明代起,古村落秉承“笔筒量米也教子读书”的祖训先后走出了285名举人,而担任历代朝廷命官的更多达430多人,其中仅二品官员就有5人。在众多朝廷命官中,最知名的是曾任台澍兵备道的梁元桂,他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中举后,又于咸丰二年(1852年)恩科进士,钦点为户部主事,后先后出任福建延平、福宁、邵武等知府,任职台(台湾)澎(澎湖列岛)兵备道(地区最高长官)时因整肃考风、平息土客之争有功曾受到清廷嘉奖。而在其家族四代107名男丁中,就有81人获得功名,任职朝廷命官的51人,有4人位居二品。人才辈出,所以歇马村被人们称为“举人村”,传世至今,仍保存有7座明清古祠堂,以及200多块举人功名石碑和八大旗杆夹、清皇帝圣旨石碑等历史古迹。
  有人说歇马村举人多是因为这里风水好,除了山环水抱的优美环境外,还得益于它极为罕见的“马形”结构,整个村落分东、西、中三社。居西社者称马头,居东社者称马尾,居中社者称马中间。其中“马头”的巷道排水渠全是明渠,人称“马骨”;村前的水塘被喻为“马肚”,有“马肚膜骨”一说;“马尾”则全是暗渠,由于传说中“歇马”为雄马,所以在“马尾”处还立有两块石头以象征马的生殖器。锦江河从上而下直冲马头,在这里形成一个巨大的回流,发出类似渴马饮水的声音——“歇马饮泉”由此成为恩平八景之一,古村码头旁还书有“歇马饮泉”四个大字,歇马村也因此被称为是“骑在马背上的功名之乡”。
  另外歇马村独具一格的还有其颇具封建文化特点的“男巷女巷”——古村落里的13条大巷是男人出入活动的,被称为“男人巷”;而14条宽不过1米、窄只有60厘米的小巷则是女人纳凉聊天的地方,男人不准进入,人称“女人巷”,颇带“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的寓意。唯一的例外是坐落在村尾波罗园中一座明隆庆三年(1569年)的烈女碑,纪念的是村里一位年仅18岁的女孩梁胜祖,在一次盗匪围村欲大肆抢掠时孤身一人将盗匪引开使村民得以躲避,自己却不幸惨死。后来她还成了歇马村唯一挤身族谱中的女子。
  如今古村落已被辟为“歇马举人村”旅游景区,占地3000多平方米,除了古村落外还辟有教子台、孔子圣像、百年龙眼树、举人路、励志园、玄武坛、烈女碑、功名碑林、八大旗杆夹、姻缘石等景致,并可乘船游览锦江。
  --------------------
  【小贴士】:
  --------------------
  歇马村位于江门恩平圣堂镇,可在恩平汽车总站乘往江洲的班车,在南庄下车后按路边指示牌转右直行约2公里可到。自驾车走广佛-佛开-开阳高速公路,在圣堂出口下接325国道,在南庄村路口左转直行约2公里可到。
  
  ********************
  九、“道家理念”肇庆高要“八卦村”
  ********************
  
  在肇庆高要,至今仍有一些八卦状圆形的古村落——它们大多四面环水围建在一个土岗上,外建环村道,村内的古民居则一排排围成一个圆形,内高外低,少则9、10圈,多则20圈,如果从空中鸟瞰,一幢幢排列的房子犹如一幅我国古代的八卦图,图案优美,状如迷宫。如今这些“八卦村”已成为肇庆明清古村落和农村生态旅游的一个热点,其代表作当属“八卦十六祠”的蚬岗镇蚬岗村,和“九里一坊”的回龙镇黎槎村。
  蚬岗村始建于明天启年间,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传说它所在的地方原来是一片水乡,水中一只巨大的蚬越长越大,露出水面后变成一个土岗。于是村民在岗上建起村落,便称为“蚬岗”;而村落又是请诸葛亮的弟子按传统的八卦方位来修建的,所以又称“诸葛八卦村”。村民多姓李,据说祖先源自甘肃的陇西,兴旺时曾达1万多人。
  村庄的环村道长约3公里,古民居按八卦布局依岗而建,里外20圈,直径长约600米,最里面岗顶的一圈建有十间房屋,然后每下一圈便依次增加,到最外圈的岗脚便是一圈池塘。整个村庄设有8个出口,连着8条由岗顶向村边呈放射状延伸出去的街巷,在环村大道不同方向上共建有16座祠堂,所以有“八卦十六祠”的称谓——据说这也正是昔日中原道家的理念。
  村里的房屋多为无阳台假二层形式的传统民居,青砖灰瓦,街巷则都铺着青石或鹅卵石。在16座祠堂中规模最大的叫李氏大宗祠,明代开村时就有了,清光绪年间重建,前后三进,立着花岗岩柱,锅耳封火山墙和鳌鱼尾,屋脊塑着龙凤呈祥图案,厅堂内则是灰雕、彩画,雕梁画栋,显得气势颇为壮观。另外村外还保存有清同治年间钦点蓝翎御前侍卫的故居和书塾、炮楼等古建筑。
  位于“八卦村”中间的岗顶面积约二亩,设有由黑白两色铺砌成的“太极两仪图”,图案上雕有八卦生肖的动物图和文字图,并植有6棵古榕,据说暗含乾坤6爻的意思。站在岗顶可俯瞰整个古村落。
  与蚬岗村相比,位于回龙镇的黎槎村年代相对更为久远一些。它始建于南宋嘉定后期,原称周庄,后为从南雄珠玑巷南迁的苏、蔡两个大家族所聚居。据说当时按八卦形修建的屋子像木筏一样浮在水面,所以起名“黎槎”——“黎”意“众多”,“槎”即“用竹木编成的木筏”,“黎槎”便是指“众多的木筏”。清代末期由于不少村民飘洋过海外出谋生,所以从海外回乡建房的人较多,又被称为“华侨村”。
  古村落围绕凤岗梯级建造,共有9圈,最外一圈约有90间房,房子不大,约10来平方,彼此相连呈弧形分布,一圈圈地围成一个大圆圈。每进一圈,房屋递减,到最里面的岗顶已是一个三角形了。这里也是村中最高的地方,建有祖祠,锅耳封火墙,鳌鱼尾,屋檐口灰塑彩画,体现了明清时期岭南古民居特有的建筑风格。据说以前这里还曾建有一座三层楼房,村里没出嫁的女孩都要搬到这个房子住,直到嫁出去为止。
  村庄周边是一圈护村池塘,池塘与村外沿之间是600米长的环村道,而在环村道不同的方向上共建有10个门楼,多用花岗岩或红砂石砌筑,门楼上方的门匾里还各有名称:仁和里、遂愿里、兴仁里、淳和里、尚仁里、居和里、柔顺里、毓秀里、仁华里和遂德坊。有意思的是每座门楼两侧都有红木刻制的对联,而对联的头两个字正好就是门匾里的名称。如兴仁里的门联是:“兴国匹夫皆有责,仁民君子总无贪”;毓秀里的门联是:“毓才兴国,秀外慧中”,充满了古朴的中原遗风——“九里一坊”,据说每个门楼代表一个坊,也就是一个围居的家族,而穿梭于各门楼之间,就像是在迷宫中穿梭,十分有趣。
  村子唯一的出口位于两个水塘之间,有两座炮楼,炮楼之间配以两道大铁闸,可以想见昔日若真有贼人来犯,大铁闸一关就可瓮中捉鳖了。
  --------------------
  【小贴士】:
  --------------------
  高要八卦村位于肇庆高要的蚬岗镇和回龙镇,可在肇庆桥西车站乘308路往金利的专线中巴前往。自驾车肇庆过西江大桥后沿362省道往金利方向前行,到蚬岗镇后沿左侧乡间公路可直去蚬岗村;往回龙则可在金渡右转,经白土到回龙后左转可到。
  
  ********************
  十、“广东第一大屋”云浮郁南连滩、大湾古村落
  ********************
  
  郁南连滩、大湾古村落是粤西最具规模的一片明清古村落建筑群,它包括连滩被称为“清朝古堡”的光仪大屋、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张公庙,以及大湾清代“李氏宗祠群”等46座古民居,而其中光仪大屋更被专家们誉为“广东第一大屋”,成为近年粤西明清古村落旅游的一个新热点。
  位于连滩镇的张公庙始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是为祭祀明代抗倭名将广东总兵官张元勋所修建的。张元勋曾在戚继光摩下征战沿海剿平倭寇有功,后又征剿粤西,平定“三罗”(今罗定、郁南、云浮),开州建功,而在粤西民间流传着很多奇闻。死后被尊为神,建庙祭祀,已有420多年的历史。如今张公庙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有前殿、正殿、配殿、四角亭、屋廊、月门、厢房和东西辕门等,正殿二开间前后三进,飞檐龙脊,石柱楹联,精美雕刻,墙壁上还彩绘花草雀鸟、动物等图案及诗词,体现了明清时代粤西的民俗文化与风情。每年正月二十的庙诞,庙前的广场都要举行大型的祈福、巡游、禾楼舞、西江婚俗表演等民俗节庆,热闹异常。
  据连滩大约4公里的西坝石桥头村的光仪大屋,无疑是这片古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它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历时10年建成。因屋主头发少且排行老二而俗称“光二大屋”。占地7000平方米,由于规模宏大,远看就像一座巨大的古城堡,所以当地村民都将它称为“清朝古堡”。
  来到光仪大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悬挂在大门上的“文林第”牌匾,门联“渭水家风,琼山世泽”,据说祖先源自陕西的渭水。大门高2.6米,古朴厚实,因可防火、防洪、防盗而被称为“三重门”。四周围墙高约8至9米,厚约0.8米,墙上设有枪眼,最高的了望哨高达13米,居高临下古堡周围一览无遗。古堡呈四方形,里面每排三座、五进五路式布局,天井相隔,每座正屋又分前后两进。整个古堡共有大小房间136间,青砖灰瓦,飞檐灰塑,楼道犹如迷宫一般。另外还建有水井、晒场和仓储等,储藏的粮食据说可供全屋居民吃上三个月。不过古堡最大的特色是每一座正屋的两边均有石阶通往各层及瓦面,而瓦面往外一侧又是将整座大屋连接在一起的围墙通道,居民可随时上屋顶巡视,走在屋顶上可行走自如。除了光仪大屋,石桥头村还有不少明清古建筑,其中有的至今仍有村民居住。
  从连滩继续南行,约半小时车程就可来到大湾镇五星村,在2平方公里的古村落中,有清咸丰元年至宣统年间所兴建的李氏宗祠、家塾和富商绅士大屋等古民居46座。其中二进以上的豪宅大屋27座、祠堂19座,由于多为李姓家族所建,所以又被称为“李氏宗祠群”。它们各有特色,但都十分讲究建筑工艺,或屋脊饰以陶塑、灰雕,或大量采用石雕、窗砖雕、屏风木雕等,其中有14座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祺波大屋最具代表性,它占地1000多平方米,门上挂着清嘉庆年间御赐“进士”牌匾,门联“吾庐可爱,斯道当由”据说年年相同,已经贴了一百多年。屋内前后三进,无论是建筑用料还是装饰都十分讲究,厅内4根高约6米的木柱,用的是坚硬且珍贵的坤典木,檐板彩绘、斑驳牌匾、精雕木屏风等琳琅满目,据说这些木雕还都用荧光材料涂过,晚上也可观赏,这在岭南其他地方的民居中则是十分罕见的。最令屋主自豪的是侧墙上露天的四幅灰雕,虽历经沧桑,但至今仍鲜艳夺目,其中灰雕“双狮献瑞”惟妙惟肖,至今仍散发出迷人的光彩。另外还有其昌栈大屋、峻峰李公祠、李氏大宗祠、芳裕家塾等。
  --------------------
  【小贴士】:
  --------------------
  郁南连滩、大湾古村落位于云浮郁南连滩和大湾镇,广州窖口客运站每天上午7点、下午2点均有班车直达连滩;另外肇庆、云浮、罗定也均有班车途经。自驾车可走广三高速公路转321国道一路西行,在快到德庆前左转过西江南江口大桥,然后往罗定方向南行可直到,全程大约220公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