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间 空间 缘起

 我很麻烦 2011-03-08
四维空间,就是人们强烈的二元能所对立的产物;客体属性即所谓的三维方向x、y、z,主体属性即所谓的一维时间t;使用函数来近似即F(t)x.y.z=人。缘起的因果链条体现为t,缘起相互关联则体现为x、y、z。因果之缘起次第不可逆,这也是热力学定律系统熵不可逆的因由,时间不可倒流。 

    微观的测不准原理讲,只要观察者参入系统,结果则是被扰动的。因此,不存在绝对独立的主客体;以不同的因果缘起链条为基准,则所谓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因此时间不是牛顿所言均匀静止的流淌。既然说道时间、空间,那就必然涉及另一个名词就是物质。

    而“物质”究竟是什么,却又模糊的很。施太格缪勒恰恰就是在这里看到二十世纪的失误。古人讲格物才能致知,因此“物质”就成为困扰人们的概念了,也最让人难以理解。

    早在古希腊时代,持原子论的人们就猜想,物质是构成宇宙基本的材料,万事万物皆是由它产生的最后又归结于它,它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是世界过程绝对同一的起点和终点。人们认为物质作为普遍的、不变的东东,即实实在在的客体。物质及其性质必须独立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当然这可是教科书说教的典范。 

    后来到了牛顿力学时代的经典物理学,就继承这一上述古代原子理论。把物质归结为具有某种绝对不变属性的质点的集合。所谓的质点是对整体运动固体的一种抽象。通过这种抽象,后来广泛地用于流体乃至热现象的分析,并且很成功。对于这些能够有机械运动的的物质形态,物理上就简称为“实物”。因此在哲学中,又称为实体,这样就把物质归结为物体,进而把物体看成实体,这同质量在牛顿力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是很很大关系的。牛顿之所以把质量定义为含物质的量的多少,就是因为在任何机械运动中,乃至化学反应中,质量是守恒不变的。这个时候质量就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是物质本身所绝对固有的,被看成物质不灭或实体不变原理的具体表现。

    牛顿经典力学在工程领域可谓所向披靡,无所不破,即便是有限元方法也是基于牛顿经典力学这一原子论哲学基础。这样就使得人们认为物质是绝对实体的唯物主义哲学观,并且衍生出来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但是到了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大叔发现了相对论,开始揭示出了物质的实体观的不足。首先,相对论证明了质量与速度有关系,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它的质量值就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假设一个人推一辆没有任何阻力的车子,只要持续地推,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质量也会越来越大,刚开始好比车上装满了爆米花,然后就好像装着木头,再后来,就好比装着钢锭,最后好比装整个喜马拉雅山,......,当小车达到光速的时候,整个宇宙好像都装到了上面,这个时候它的质量属性趋近于无穷大。这个时候无论施加多么大的力,它也不能运动的更快了。

   当物体接近光速时候,不断地对物体施加能量,可物体的速度的增加却愈加难,那施加的能力去哪里了那?其实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质量。爱大叔在说明物质的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时候,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能量等于品质乘以光度的平方。不久后实验科学家们发现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把部分的质量变成巨大的能量释放出来。现在知道核工程的人,都相信质量是可以转化为能量的吧。既然质量不再是不变的属性,那种认为质量是物质多少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既然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量并非“实体”,物质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实体了。

    此时,科学家们对物质的结构认识也加深许多了,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经典物理学一直认为:物质是又分子构成的,分子是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颗粒。但在30年年代初,科学家就经过研究证实了:原子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三者缘起和合而成的。以后,科学家们就把比原子核次一级的小粒子看作是物质微观结构的第三个层次了,都叫他们基本粒子。在60世纪初老美的科学家大胆提出新理论,质子与中子并非是最小的颗粒,它们是由更小的的东西夸克构成的。为了寻找夸克欧洲目前已经启动了地球隧道试验科研组,虽然一些实验现象证明了夸克的存在,但是单个的夸克至今未找到。对此,粒子学家们说,夸克是很不稳定的,它的寿命忒短了,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不只是夸克,在人们目前所知道的300多种基本粒子中,除了少数寿命长的粒子(如中微子、光子、电子、质子)外,其余都是瞬间即逝去的。这就相当于说它们往往诞生的瞬间就已经玩完了。例如弱相互作用中,有π介子的寿命10的负8次幂秒,就是相当于一亿分之一秒生灭。电磁相互作用的π0介质寿命是10的负16次幂秒,这些粒子的的寿命短的让人惊叹,以至于人们很难准确形容它们的衰变过程。

    粒子学家们即使利用最好的实验手段,也无法测量它们,而只能用间接的方法去推算它们的寿命。为什么这些粒子都非常短命啊。如何理解我们的物质世界就是建立在这些瞬间即逝的“砖块”上那。

    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又如何理解我们现实物质世界时建立在这些瞬息即逝的小砖块上的那?还记得易经说过什么了,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今人讲物质世界,相当于古人讲的器世间。这其中就涉及到古人对现实观察的结果了。毛同志讲矛盾论表面是辩证法,实际是道家学说的翻版,所谓的事物即无自性,是系统矛盾变动的表征,但如何数理化那?在上世纪末,物理学又冒出了一个新的前沿领域,就是弦理论,它的发展使得我们对传统的物质看法更加深入一步。

   爱大叔在后半生里,一直致力于寻找统一场理论,即是一个能在单独的包罗万象的数学模型下,来描述自然界所有力的叠加理论。爱大叔渴望切入本质研究基督徒背后的上帝,他希望超过前人局部的模式,来前所未有的清晰揭示宇宙活动的规则,由此来展现自然界的本质特征。在他过世的半个世纪中,人们发现了一个框架,有可能把这些知识缝合成一个整体,即单一理论,一个额能描述一切现象的理论,这个就是弦论。弦论可以用来描述引力和其他所有的基本粒子。但是它的一个基本颠覆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如同电子、光子、夸克、中微子等,看起来像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度的弦的不同振动模式。好比吉他上的琴弦一样,在弦论中的宇宙弦论(为了避免和普通琴弦混淆,暂且把弦论称为宇宙弦论)

   每一种振动模式都对应着有特殊的共振频率和波长。吉他琴弦的一个共振频率对应着 一个音阶,而宇宙弦的不同频率的振动对应这不同品质和能力。即所有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夸克、中微子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每条弦的典型尺度就是一个普朗克长度,大概10的负30多次幂吧。简单讲,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琴弦组成的大海,那么这些基本粒子就好比那水中的泡沫,他们不断产生,不断地湮灭。我们的现实世界就好比一场顶级的交响乐,波涛汹涌,何其壮观。说到这里,可能会有同学说,把物质世界看成交响乐,那不就是走到了物质的对立面-意识有些类似了嘛?正是,按照当前流行的观点,意识是完全基于物质基础(人的大脑)而存在的,但意识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实在。大家都知道交响乐可以用一套乐器演奏出来,但我们并不可以说一套乐器就是交响乐。意识是大脑严总的交响乐。从这里,我们就很容易发现其实心与物根本是一元的,而不是绝对二元对立的,即意识与物质是统一的,这在哲学研究上差生不少振动,使得人们不得不从从前唯物唯心的争论中宁静下来观照一下身心的实相。简单讲,这个世界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的,而是唯识的。

    或许我们会这样想,不管宇宙弦多么小,无论人们是否可以直接观察到它,此弦总归是客观存在,它们是促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因此物质世界也应该是客观存在。此话稍欠准确。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是弦的各种可能的振动态,而不是弦本身,就好比组成交响乐的基本单元式乐器上发出的每一个音符,而不是乐器本身一样。在弦论出现之前,科学界认为,有关于物质的实在性体现在组成客观世界的基本砖块,即上百种原子,这些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构成的。而这些基本粒子都是被当做是物质实体的,都是组成物质世界的超级板砖;因而还是可以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物质实体的。但是在弦论当中,这些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过去认为组成客观世界的板砖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是弦上的各种“音符”。在多样的物质世界当中,就如同交响乐一般消灭升起,我们的物质世界譬如弦之大海之巨浪。这些物质的生灭是弦的不同振动态的反映,可见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人们当如是冷静观照之。

    这个时候,许多人会惊叹,物质都不存在了,不是客观实在了,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东东是实在的嘛?回答是确定的,有。事物之间的联系恰恰就是实在的。根据我们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可以用关系实在来代替绝对的物质实在,就是我们主张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定有质构成的实体,而是由多种潜在因素缘起、显现的结果。每一个存有者都是以其他物为所缘和根据,是一系列潜在因素结合生成的。也就是说事物存在依据条件,即关系。有关系,存在,没有关系消亡。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从前哲学上把这种关系实给近似固化为物质客体实在,也就引发了二十世纪初的物理学理论危机。当前欧洲哲学学派有一个叫做现象学,我觉得很好,现象实在,即关系实在;现象、实在和存在被限定在一个本质上不可分离的关系体系中。也就是说物质的存在,本质是关系的存在,即因缘演奏的交响乐。现象哲学家们所描述的关系实在可能让人民觉得乏味生涩,我们可以举些例子来加深理解。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束蓝光,这本身是一个事,是一个即存事实,我们可以称之为结果,简称果。这个果就是由多种的因缘聚合而产生的。首先,是蓝光的波长,按照哲学老头子们的词汇,这个可以叫第一类性质;这类性质还有例如物体的拓展性等,就是物体本身内在固有的,即不依赖观察者,也不依赖其他物体,也就是说他是无对而自行确定的。这里我们把这些第一类性质简称为因。其次,我们还需要其他一些条件,如我们眼睛要睁开,不能是色盲,要瞅准,别往别处看,眼睛与被观察物体间要贯通没有障碍物体,等等。我们可以把这些条件称其为“关系”或是干脆就叫他们关系参量,当然这些也可以称为缘。这些因缘和合产生了蓝光,这个事情,或是果。蓝色这类颜色性质属于第二类性质,其存在至少部分依赖于观察者。关系实在就是讲,关系参量是不可以消除的,没有它们,就不会有【看见蓝光】这个果,因而是实在的。譬如一颗橘子树,首先要有一粒橘子种子,这是因。但只靠这个种子也不会长成树木,比如把种子放在干燥的仓库中,无论放多久也很难长出一颗大树了,所以只有因时结不出果的。一定要讲种子放在土壤中,并且要有适当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配合,种子才华发芽长达,最后长城一颗果树,并接接触橘子来。这里水土壤等等就是“缘”,所以因一定要配合着缘,在因缘和合之下(关系实在),才能生出果来。

    缘是许多的配合的条件。缘有好有不好,因为基本是同样的种子,结出果也不尽相同,橘在淮南则为橘,搬到淮北则变酸。由于缘是很多条件配合而生成的,所以缘是会不停的变化。既然缘会影响到果,而缘又在许多条件配合下产生着作用,例如某个条件改变了,甚至消失了,呢么果边不复存在。例如植物过渡缺水,则会枯萎消失。所以当因缘散尽的时候,果就会灭去。即是古人讲的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因此物质不断的分解下去,最后结果却是无自性可言,反过来,我们重新思考时间、物质、空间、维度等问题吧。既然物质的传统客体实在性假设已经是错误的,那么自然基础物质而衍生出来的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也就存有问题了。

    物体是宇宙琴弦海中的泡沫,因此物体不是客观物质实在,而是关系实在的动态现象,这样一来,就不能再在所谓的绝对真空,即所谓的不依赖具体事物而存在的绝对虚空,虚空只是人们对关系实在的一种相对错觉。因此爱大叔讲的有道理,没有脱离物体的空间,也没有脱离空间的物体。空间只是物体的一种关系属性,而真空也只是物体关系“稀薄”的一种有效的理论近似工具。同理时间是关系缘起的顺序投射,即因缘之间相互干扰牵引的过程顺序,关系实在,因此物体间相互影响实在,即缘起因素顺序实在。种子在阳光雨露等助缘下不断变大直至最后长成大树,因为它的相由小到大,因此就出现空间感;同时因果缘起的不可逆即顺序性又决定了先开花后结果,这个缘起次第就是时间感。而牛顿在无法解释时间与空间之后,心灵无法清晰第一因的问题,就皈依了上帝,因为上帝是可以不需要条件就存在。当然如果事物是不需要因缘就可以产生的,那么我们虚空当中就会到处冒出果实和美女来,因为不需要因缘嘛。所以任何事物都要因缘而生灭的。霍金先生的伟大,在于理论上描绘琴弦海的数学模型,但是这个弦结论很难震撼动常人们心中的对物质客体实在性的执着,如果不接触这个执着,提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就是缘木求鱼了。因此就会假设出时间机器,时间机器的问题就是等价于缘起因果是否可逆。如果能叫你个衰老的人不多变小直至办成受精卵,那么就可以,否则时间机器只是一个善意的玩笑,然人们珍惜现在的每一个刹那,因为过去之心不可得,因果的缘起次第不可逆,珍惜身边的朋友,珍惜身边的爱人,他人的微笑和愤怒都是眨眼间便消失。前天刚好周围有一个老设计师心脏病突发走了,让人感叹生命无常迅速,死者安息,生者清醒。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你我他宛然存在不容置疑,我是我,物是物,若不仔细推敲,很难跳出能与所的二元对立,有了二元对立,就失去智慧的观照,每天罪过的误会就是我这个字,凡是都先说我,再说我的。这样一样,物体的客观物质实在性就理所当然被大众认可,这种能与所的对立,就限制人们进一步的观照事情的本来面目。这个物质世界时缘起无自性的,变动的琴弦之海算是宇宙的主体。物质世界的万般变化就譬如风缘引起的大海上的波涛,简单说。物质世界就是风缘吹响的宇宙本体的交响乐。有一本书古人多不理解,曾讲,譬如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这不就是再说以上的问题吗。譬如一个大海一样,风平浪静,,澄然湛寂,当阵阵烈风吹来时,使平静的大海,生起重重无尽的浪波,从此便如万壑怒号,天地晦冥,再没有停息澄清的时候了。宇宙的本体-藏识海(如来藏-琴弦之海)本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的。因内外境风的吹荡,便使寂然清净的本体,随变为浪潮起伏,跟着生起前面七识的种种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击,奔腾澎湃,便转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了。好比另一本书讲:“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这句偈语说,我们应该知道世间种种物质现象,乃至如地下的矿物,林中的植物,与天上的日月光华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琴弦海之一体的变相。这些物体和藏识,在本质上并非相异,可是当它们形成为万物之后,却不能说与心识的作用是无异的了。譬如海水既然转变成为波浪,波浪的形式与作用,和整个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还是由海水所转变而来的。由物的方面来说,万类的分齐差别(分化和归类)也都是从此一体所化生。由心的方面来说,七种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所谓的那个我))的分别作用,也都是由琴弦之海所转生。又因心与物的和合,发生世间种种事情,于是本来澄清的识海,便永无宁日了。(按:青赤等种种物色,是指眼根色尘的对象。珂佩是指耳根声尘的对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尘的对象。淡味众华果,是指舌根味尘的对象。日月与光明,是指身根触尘的对象。) 这里海水与波浪的关系,正是弦与音乐的关系。它们也正是物质世界与宇宙本体的关系。

    宇宙宇宙,古人说的很有趣。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为宙。我们只是琴弦之海中变动生灭中的一个泡沫。若以当代科学术语近似理解,即物质是色蕴,空间是受蕴,时间是想蕴,能量是行蕴,存在是识蕴。蕴者,缘起之暂态和合,本无自性。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观自在,五蕴皆是缘起无自性,心无挂碍,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五蕴之感即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