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版红楼梦观感(17)

 飞Pho 2011-03-08
新版红楼梦观感17

  作者:圣殿骑士13

  上次已经说过,这几回看似热闹繁盛,儿女情长,其实处处机关,暗藏凶险,隐藏了贾家败亡,宝黛爱情悲剧的关键原因与线索。

  这一回上半段叫“宝钗借扇机带双敲”,事情接着上回宝黛真情假意地互相试探,结果无中生有地把有情弄成了无情,大吵一架,砸玉剪穗,惊动了贾母王夫人,贾母以不是冤家不聚头来解释宝黛二人的孽缘。这话传到宝黛二人的耳里,二人都感怀于心,深有触动。很显然的,宝黛二人对这句话深以为然了,贾母的话,实际上是帮二人挑明了那层虚实相间的无间道,让二人都醒悟,原来自以为深藏不露的情意,都在频繁的争吵中大白于世了,连贾母都明白一个道理,别装了,累不累啊,你们俩就是一对注定要聚首,注定要牵挂,注定要纠缠的前世冤家。

  不过黛玉脸皮薄,小女儿的矜持还是要端着,虽然感到自己拿金玉刺激宝玉,引得宝玉砸玉,是明显自己理亏,尤其是还火上浇油,把自己做给宝玉的玉穗子剪了,这就更显得刁蛮无理,但黛玉就是不愿意主动去找宝玉道歉,在家里磨蹭着想办法。估计黛玉是想找一个台阶,可又不愿让宝玉太得意。黛玉的这个爱剪坏东西的毛病,和宝玉一着急就爱自毁的毛病,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拿伤害自己作为武器,来伤害对方。因为黛玉剪坏的东西,都是自己一针一线给宝玉缝出来的,其间倾注了自己的爱与心血,剪的不是东西,而是黛玉自己的一片痴心。

  黛玉的小把戏小心眼,紫鹃了如指掌。在红楼梦里,紫鹃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曹公在书中的章回目录中,往往用一个字,最精妙地概括人物的个性或命运。比如,懦迎春,呆香菱,憨湘云,敏探春,时宝钗,俏平儿,勇晴雯,冷湘莲,呆薛蟠,苦二姐,情三姐。我们来再看宝黛二人,在目录中,加在宝玉前面的是两个字,痴宝玉,莽宝玉,加在黛玉前面的也有两次,一次是痴,一次是幽。再看宝黛二人的丫鬟,袭人是贤,而紫鹃是慧。

  在我国古语中,慧这个字有两层涵义,其一就是聪敏,精明,其二是狡黠。所以,个人感觉,曹公笔下的紫鹃,正是曹公阴阳两赋论中,代表邪派的那种人物,当然这个邪,不是贬义,而是黄老邪的那种,聪明而不受礼教束缚。紫鹃的这个慧,是相对于袭人的那个贤而言的。贤,就是符合儒家道德标准的,这是一个道德评判;而慧,则更像是佛家语言,这是一个禅理推断。曹公在评价这二人时,是用了春秋笔法的。贤则不慧,慧则不贤。曹公实际上是更偏爱慧者,对贤者是敬而远之。

  紫鹃这个丫头,就跟黛玉一样,是有慧根具慧眼,慧心慧口的慧才。旁观者清,紫鹃甚至比黛玉还洞察先机,明于后事。更绝妙的是,紫鹃出牌从不按常理,行事往往出人意表,她行走在陈腐的道德约束的边缘,是一个典型的侠隐。

  紫鹃是贾府的家生丫头,也就是说,她的父母也是贾府奴才,所以她生下来,就注定要继续在贾家为奴。紫鹃原叫鹦哥,是贾母身边的二等丫头,黛玉刚进贾府的时候,身边只带了个十岁左右的小丫鬟雪雁,贾母怕她照顾不好黛玉,就把鹦哥给了黛玉,后来名字被黛玉改成了紫鹃。可能有读者奇怪,为啥贾母要给一个二等丫头,不是一等,难道贾母不喜欢黛玉?其实贾母是知人善任,用心良苦。贾母主要是从年龄、性格、工作性质,三方面来考虑,因而选择紫鹃的。

  贾母身边的一等丫头,就是鸳鸯这样的,服务多年,应对伶俐,工作性质主要是管理与外务。而黛玉刚进府时才6岁,如果派一个年龄相差太大的丫头去服侍,一来交流不畅,二来很难陪伴她终生。贾母身边的二等丫头,工作才跟其他人身边的一等丫头一样,主要是端茶倒水,叠被铺床,贴身服侍。这是选择紫鹃的另一个原因。派紫鹃去,就是让她尽心尽力地服侍黛玉的饮食起居,是干实事儿的,而不是高管。第三个原因,最最主要的,是贾母对紫鹃的性格有深入的了解,“聪敏伶俐”,贾母老人精了,一看黛玉的言谈举止,就知道这个外孙女心思极重,如果派去的丫头,没慧眼慧心,是很难让黛玉称心的。从紫鹃后面的实际效果来看,贾母堪称慧眼识英。

  贾母作为贾府第二代,是守成者,又是创业者,她看着贾府从龙入关后,逐步青云直上,这里面,隐藏了老太太多少心血。所以贾母这个人,无论从才华、个性还是见识上,都远远超出她的后代与继任者,这个女人不寻常。

  紫鹃的命名,在黛玉来说,就是思乡,思归。杜鹃鸟的别名很多,最常见的杜宇,子规,布谷。这种鸟,在我国,属于老百姓喜闻乐见,而文人雅士也情有独钟的。在我国古代,认为这种鸟的啼叫声类似“不如归去”,因此常常用这种鸟来表达思乡怀家的情感。黛玉幼小离家,寄人篱下,加上她天性敏感,思虑极重,而家中尚有慈父牵念,所以她在给紫鹃改名时,想到不如归去的杜鹃鸟,是再自然不过了。在曹公而言,将黛玉的丫鬟命名为紫鹃,却还有别的深意。

  关于杜鹃鸟,还有一个更有名的传说,就是“望帝啼血托杜鹃”这句诗中用的典故。蜀帝杜宇,爱民而贤,颇受百姓爱戴,后来不知是奸臣篡位,还是自己下台,总之是走了,蜀国百姓听见杜鹃鸟的悲鸣,既思念明君,又觉得这悲鸣寄托了望帝内心的怨怅,因此杜鹃鸟就成了望帝杜宇的化身。从这个典故出发,加上杜鹃鸟的嘴是红色的,后人就敷衍出杜鹃是冤魂,夜夜啼哭,直到泣血而死的种种说法。曹公以紫鹃来命名黛玉的丫鬟,正是隐笔说明了黛玉的性格习惯,就像后面所写的,经常哭泣,连紫鹃雪雁都看习惯了。

  另外,杜鹃鸟是暮春而鸣,所以杜鹃鸟往往跟落花春归联系在一起。很有意思的是,宝钗的丫鬟叫莺儿,黛玉的丫鬟叫紫鹃。我国古代认为,黄莺是送春来的,所以有“几处早莺争暖树”的诗句,而杜鹃则是送春归,“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就表达了这种惜春留春的感情。曹公这样的安排是有寓意的,“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正是金玉良缘的发端,也是整部红楼中爱情之春的初始。估计到了三春过后的落花时节,紫鹃就成了送春归去,木石前盟毁灭的象征。

  黛玉的屋子就是个鸟窝,有紫鹃,雪雁,梁间燕子,檐下鹦哥,这是动中取静,鸟鸣山更幽的写法,更加衬托出黛玉悲苦凄切的寄居心态。新红说黛玉自幼喜欢和鸟一块玩儿,这是把黛玉在贾府的心境,变成了自幼天性,是读书不通。

  杜鹃鸟还有一个习性,它不会自己筑巢孵蛋育幼,而是把蛋生在别的鸟巢中,让别人给自己养宝宝。这种习性古人已经了解,而且产生出很多有意思的解释。比如杜甫就认为,杜鹃是望帝的化身,所以别的鸟都慑服于皇威,只能帮它养育后代。我个人认为,曹公用鹃给黛玉丫鬟命名,其中也包含了这一层的意思。当然,曹公并不是说紫鹃高贵如皇帝,而是用这层意思来表明紫鹃的慧,狡黠。紫鹃就跟占巢寄生的杜鹃鸟一样,有一种超出道德礼教约束,偏向实用主义的狡黠。

  大家可以读读紫鹃每次劝说黛玉的言辞,都是非常规处理手法。紫鹃绝不是像袭人一样,用心去证明自己的贤,对宝玉时时存箴劝之心。紫鹃才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教条,她往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不是贬义,而是说紫鹃往往能够超出常规而实现自己的目的。估计这也是被黛玉的性格逼出来的,因为黛玉心细敏感,如果你稍微露出不满或者鄙视,她的小心灵就感知到了。只有紫鹃,能够把脉黛玉的心病,用另类的心药来解,而且让黛玉丝毫察觉不出在吃药。

  从红楼后文中可以看出,黛玉对紫鹃是很依赖的,这不像宝玉对袭人,多出于生活上的依赖。黛玉对紫鹃的依赖,主要是心理上的。黛玉表面上拿腔拿调,其实她在紫鹃面前,是最显儿童状态的,她对紫鹃完全不设防,想哭就哭,想啐就啐,还像一个6岁女儿,在知心大姐姐跟前一样。而紫鹃丝毫不以黛玉的这些表现为意,紫鹃深知黛玉的善良,刀子嘴豆腐心,她对黛玉充满了宽容理解,更神奇的是,紫鹃是唯一一个可以不睬黛玉的敏感小性,跟黛玉像同宿舍姐妹的夜谈会一样,直抒胸臆,毫无禁忌。黛玉在紫鹃面前,不是才女,不是仙姝,不是醋瓶,而像那个任性要强的小丸子。黛玉之所以能长期处于风刀霜剑下,而没有花落人亡,和她在紫鹃面前的释放不无关系。

  这次宝黛吵架,紫鹃劝解黛玉,一样不像丫鬟对小姐,而像大姐对小妹。紫鹃说黛玉浮躁小性儿,如果是其他人,根本不敢这么说黛玉,如果说了,黛玉必然感觉自尊受伤,会进行反击。但紫鹃这么说黛玉,黛玉却没有丝毫反击之意,而是抱怨和辩解。这就不是敌对心态,而是一种密友加姊妹间的密切感。从二人对话中也可以看出,在黛玉紫鹃心中,潇湘馆就是自己家,黛玉紫鹃都互相以家人自居,所以连宝玉都成了旁人,只有黛玉紫鹃是“咱们”。正因为紫鹃兰心慧质,才赢得了敏感骄傲的黛玉的信服,对她推心置腹,无话不谈。这从另外一方面也说明,黛玉根本不是那种不愿意沟通,不会沟通的人,关键看想和黛玉沟通,能够让黛玉交心的那个人,是不是有紫鹃的“慧”。

  紫鹃笑着责怪黛玉,把吵架的责任七分都归于黛玉,这就跟那种各打五十大板的活稀泥完全不同了。可见紫鹃并不像袭人,爱说场面话,做表面文章。紫鹃不想演什么,因为在黛玉面前,即使你演得了一时,也很难演得了一世。何况黛玉心细眼尖,加上弱柳扶风的生活节奏,使得黛玉思考的时间比旁人多得多,而且弱柳扶风,也让黛玉像个小猫一样,无声无息,可以听见很多别人听不到的话。所以,在黛玉面前,紫鹃就跟笔笔的写真一样,“不用装,真好”。

  听到紫鹃的责任认定,黛玉嘟嘟囔囔地抱怨辩解了一番,其实黛玉是认可紫鹃的认定的,她只是嘟囔,做出一副紫鹃胳膊肘往外拐的样子,内心肯定在暗自点头。尤其是紫鹃提到黛玉剪坏了玉穗子,一针见血地揭示了黛玉以自伤来伤人的无理。正在这时,可怜的呆宝玉又来道歉了。黛玉不让紫鹃开门,这是嘴硬装相,瞒不过聪慧狡黠的紫鹃。紫鹃只用一招,日头太毒会晒坏宝玉的身体,就轻松化解了黛玉的小伎俩。

  如果仔细观察每次紫鹃劝解黛玉,就可以发现,紫鹃从不说宽慰黛玉,顺从黛玉的无聊空话,紫鹃只说这样会伤着黛玉最关心的人,会让黛玉最关心的人痛苦,黛玉就很听话地乖乖顺从紫鹃了。这就是慧紫鹃的以毒攻毒,你不是喜欢自伤吗,我让你自伤,但我告诉你后果,你伤害的不是自己,而是你最不愿意伤害的那些人,一招搞定。这比呆宝玉的方法强多了。呆宝玉急了,是你自伤,我也自伤,看谁伤得狠,结果就越闹越僵。如果宝玉能转变思路,表演一下像他被魇时头痛欲裂的样子,估计黛玉早就六神无主,马上哭天抹泪地乖乖投降了。

  紫鹃给宝玉开门,取笑说以为宝玉再不会来了,宝玉是张嘴就论死活,说自己死了每天也要来一百遭。这话看似玩笑,其实是真心,宝黛二人就像我前面说的,有一根无形的弹簧牵引着,总有互相靠近的趋势,真正是千里姻缘一线牵,不是冤家不聚头,近之则不逊,远之则迩。

  但从这话也可以看出宝玉对人生的一种轻浮态度,宝玉的轻言生死,就像暴发户自嘲穷得只剩钱一样,是一种富贵子弟的倨傲之气,是一种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佻脱。这个毛病,是因为宝玉得到的太多,而不知珍惜造成的。这也造成了后面的一系列悲剧,正因为得到得太容易,所以偶受挫折,就很容易去别处寻找补偿。但宝玉的这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态度,使得宝玉的人生成了真正的不可承受之轻。他似乎觉得人生就像游戏,可以存盘的,所以可以无限次复活,这次做得不对,那没啥,我读盘再来好了。结果,越是来得轻易,就越是对之轻浮,宝玉在这之后是一错再错,造成了后面无数悲剧的源头。脂批宝玉“爱众不常”,就是指出了宝玉的这个大毛病。

  关于“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的解读,又涉及到探佚。如果我有时间,将来能把前八十回说完,可能会写一个比较详细而系统的探佚,供楼里的几个网友玩笑。

  既然慕红这么急于探佚,我借这两句判词,说说我对探佚的总体看法。

  我个人觉得,红楼探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单单从一个点,某一句话,某几个词,来探索红楼原文的散失部分。当然,根据前八十回的谶语,以及某些脂批的剧透,可以知道整个红楼梦的大致走向,某几个人物的命运节点,但仅靠趋势和有限的几个点,要想画出具有复杂结构的系统的具体轨迹,是非常困难的,何况文学作品还不是机械的动力学系统。

  看前八十回,进行解读,这是用读者的心态来理解。而探佚后文,进行预测,这就需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二者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要想探佚,就必须深入地系统地了解曹雪芹这个人,他的知识结构,人生经历,价值取向,哲学思维,政治立场,社会阅历,等等等等。这就离不开曹学,也就是对曹雪芹个人的研究。当然,我并不认为曹学的主要工作是去探索曹家的家史,从而拿曹家家史去映射红楼梦的具体情节。我认为曹学的任务,是要探求曹雪芹在写作红楼梦时,他的目的,心态,技巧,知识储备,从而为理解红楼梦和探佚服务。也就是说,研究曹雪芹的目的不是要给出红楼梦与曹家家史的具体对应关系,而是要形成对红楼梦作者的一个整体的概念,从了解作者入手,去了解红楼梦的内涵。

  比如说,关于“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的问题。很显然,这首先是一个文字游戏。也就是要把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名字,嵌入到这首判词中去。另外,这些判词都是诗配画,也就是说,诗句实际上是和配画一起给出的,两者互相映照。

  这就比较奇怪了,何必多此一举?以曹公的诗词功底,以及他博览群书的知识量,完全可以不用描述那些画,用更精妙的隐语,把这种文字游戏玩得出神入化。或者,以曹公的白话功力,也完全可以把这些画儿很通俗地解释出来,描写得惟妙惟肖。

  既然诗与画,任选一种,曹公都完全可以自由驾驭,完成这种隐喻的工作,那么曹公为何还要叠床架屋,又写诗,又配画,把这件事搞得如此复杂?

  我个人的理解,这就涉及到曹公写这些判词,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首先,曹公写红楼梦,肯定没想到自己会没有定稿就去世,也没想到后面的稿子会遗失。其次,曹公写红楼梦的时候,并没想到最终大家最认可的,是带有脂批的残本。也就是说,曹公写这些判词的时候,是把这些判词放到一个完整的红楼梦结构中,是让读者像宝玉看判词一样,带着“痴儿,竟尚未悟”的状态,半明不暗,一知半解地继续往后阅读,逐渐印证这些判词谶语,直到全书读完,再回过头来看看,掩卷深思,从而领悟这些判词的明确涵义,这就让读者跟随宝玉,一同走过了从懵懂到恍然,进而大彻大悟的过程。这样的写法,是极端高明,而且是哲学式的。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这些判词就必须首先要有明显的预兆与谶语的形势,但又不能完全点透,不能一目了然,变成类似脂批那样的剧透效果。

  我以为,曹公的这些判词,是借鉴了当时流行的类似《推背图》那样的书籍,让读者一看这样的诗配画的形式,就立刻能意识到,这些画和诗是待解之谜,是谶语。当然,由于现在对《推背图》这样的书籍已经不熟悉了,现在的读者,要么是靠警幻的讲解,要么是靠脂批,要么是靠红学书籍,去体验这些判词的谶语性质。糟糕的是,由于后文的遗失,本来该等到读完全书之后,再回过头来领悟的判词,现在却要承担起根据这些判词,去推断遗失文稿内容的任务。这就与曹公先期的设计,是背道而驰了。也就造成了我们对于这些判词的过分解读。

  实际上,我个人认为,这些判词,首先要完成的任务是对号入座,也就是说,读者必须要等全书看完之后,不依靠脂批这样的明确提示,就能自己找出哪一首判词是写哪个人。这就必须做到类似脂批经常用的词“显极”,不能让读者在读完全书之后,还要来打哑谜,还要云里雾里地乱猜,如果这样,就无法达到曹公设计的,回过头来对照领悟的功能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这些女儿们的名字,很明确地包含到判词中,或者图画中,二者必居其一。

  比如,“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其中就很明显地隐藏着林黛玉,薛宝钗的姓名。我们再看它所对应的图画,几乎也就是这两句诗的图释。我个人以为,这两句的目的,也就只是嵌入薛林二人的姓名,没有更多的涵义在内。因为玉带林,金簪雪,就占去了十个字中的六个,其它四个字,也就只能是根据这些谐音来敷衍了,不太可能是薛林二人的命运写实。真正承担薛林二人性格命运总结的,还是前两句,“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以及后面的《终身误》《枉凝眉》这两支曲。

  如果仅仅从这两句展开想象,当然可以望文生义,或者按图索骥,天马行空地展开个人想象力,比如黛玉是上吊自杀,宝钗是冻饿而死。但要想真正把这些想象落到实处,还必须与脂批,以及后文中其它谶语一起对照,否则就是“孤证不立”。另外,最主要的,我个人以为,解读这些判词,必须要符合曹公的总体意旨,符合曹公对人性与命运的哲学思维。我个人认为,曹公是反对女儿自杀的,即使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曹公也认为自杀不对。比如,曹公曾经批判过“文死谏,武死战”,这是对忠臣良将的批判,也是曹公对整个封建价值观和生命态度的批判。只要顺着曹公的这个思路走下去,就可以明显感觉到,曹公意犹未尽,曹公隐含了对另外两种人的批判,即烈女节妇。从曹公对李纨的判词和整体写法上,可以看出,曹公对于寡妇守节是不以为然的。曹公也不认可贞洁烈女,为保贞洁而死的做法。从曹公对香菱、平儿、尤氏姐妹,这些女性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曹公从来不以是否有过性行为来判断女儿的贞与洁。恰恰相反,曹公以尤三姐的鲜血,狠狠地抽了冷酷的柳湘莲一个响亮的耳光,让他大彻大悟,女儿的情,才是最可贵,最洁净,最值得珍惜的,而一时的肉体之淫,是被须眉拙物所逼迫或诱惑,这不能抹杀女儿们的纯洁真情。所以,我个人认为,曹公对于女儿们自杀,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持怀疑和否定态度。

  所以,我个人不能接受黛玉自杀的说法。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佛教是绝对禁止自杀的,自杀也是杀生,所以自杀者不入轮回。按曹公的写法,黛玉本来就是绛珠仙草,下界历劫,而且绛珠本来就生于“三生石畔,灵河岸边”,这明显带有佛教轮回的意味。我很难想象,曹公会把一个历劫者写成自杀。

  至于宝钗,由于脂批中曾提到“如何两鬓又成霜”是指湘云、宝钗等人,另外还提到宝钗受到袭人和蒋玉菡的供养,而且脂批指出《好了歌》中的“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是指贾兰、贾菌等人,可见贾家后人中后面仍有得势的,所以宝钗冻饿而死的说法,不太能成立。

  总结一下,我个人认为,“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主要目的是嵌入薛林二人的姓名,以作为将这首判词定位的索引。这两句与上两句构成的整首判词,其总体涵义应该是,宝钗有贤妻之德,黛玉有班谢之才,然而生不逢时,所托非人,最终只能是悲金悼玉,就如该居庙堂的玉带却空悬山林,该居闺阁的金钗却深埋雪中,可怜可叹。

  探佚首先要宏观把握结构,整体预测趋势,不求精确具体,但求方向不错。我前面就说过,红楼的特点就是局部精确,总体混沌。因此,仅靠只言片语,发挥个人想象力,是值得赞赏的,但要想探佚出一个相对合理的,让自己能心平气和走出红楼的路径,在想象力之外,还需要站在曹公的作者角度上,进行合理地演绎。

  紫鹃把宝玉放进屋,宝玉就开始和黛玉套近乎。挨着床沿坐下,陪着笑脸,说明自己的来意,是免得旁人来劝解,那就显得二人是真吵架了。这话里有两层意思,一是俩人没吵架,二是我们比旁人更亲近,因此虽然没真吵架,也不能君子之交淡如水地不来亲近。黛玉看重的是第二层意思,即宝黛要时时处处都显得比旁人更亲近。

  不过黛玉这脾气,还真是拗,宝玉本来更占理,都主动来服软了,黛玉却又哭起来,还说以后不敢和宝玉亲近了。宝玉一看黛玉哭,只好又开始耍宝,要逗黛玉开心。黛玉说要回家,宝玉就说要跟她一起回家,黛玉说自己要死了,宝玉就说黛玉死了,自己去当和尚。看看,这是多么自然而然,随口无心地对话。宝玉纯粹就是涎皮赖脸地跟着黛玉的话头走,主要目的是为了逗黛玉开心。然而,这句“你死了,我做和尚”的无心快语,却让黛玉顿时变了脸色,很正经地训斥宝玉,家里尚有其他姐妹,如果都死了,宝玉能有几个身子舍出去,还说要去找人评理。

  关于黛玉为何会生气,可能很多读者都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解读黛玉之所以生气,是假撇清,在旁人面前假意生气,来掩饰宝玉语言中的定情之意。这么理解的错误就在于,当时宝黛身边没有任何旁人,后来凤姐来说和宝黛时,黛玉叫小丫头,都一个人也没有。这说明,潇湘馆的丫头们都非常识趣,一看宝玉进来道歉,很明显二人要私聊,所以她们就隐身了。这就意味着,黛玉没有必要故做姿态地假意生气,来掩饰宝黛的情意。观众都没有,演给谁看呢?

  另外有人解读,黛玉生气,是因为黛玉不忍心听宝玉这样说,因为黛玉深爱宝玉,所以不喜欢听宝玉舍家而去。还有人解读黛玉生气,是因为没理解自己在宝玉心中的高于一切的地位。

  我个人感觉,这些解读都不太合我心意,主要原因是不贴切,太虚浮。

  事实上,如果仔细观察宝黛二人每次争吵,可以发现,宝玉对于赌咒发誓,已经被黛玉训练得炉火纯青了,可以说是曲不离口,口吐莲花,花样百出,出奇制胜。而且宝玉的赌咒发誓,都很毒,很无情。宝玉的性格中有很冲动的成分,一来是由于青春期荷尔蒙过剩,二来是宝玉有一种为女儿生,生得伟大,为女儿死,死得光荣的奇特人生观,所以宝玉对自己很无情。可以这么说,宝玉是一个极端不自恋的人,丝毫不爱惜自己,有一种为了理想献身的青春期的理想主义冲动。这种冲动经常会被爱情而激发,显得极为残酷,这在各类文学作品中都有表现,比如哥特的烦恼,比如红与黑。这在宝玉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他经常会不经意地流露出这种对自己的残酷无情。

  黛玉之所以生气,我个人感觉就是为的这一点,即宝玉个性中,非常偏激的决绝的部分。黛玉绝不是假生气,而是真愤怒。黛玉深爱宝玉,按曹公的幻笔,她是仙草来还泪的。在黛玉看来,自己的生命,自己对宝玉的爱,自己给宝玉的泪,应该是让宝玉坚强地活下去,在一种爱的氛围中好好地活,快乐地活。如果宝玉不能认识到这一点,自己的泪就白还了,宝玉就完全辜负了自己的苦心。黛玉是情情的个性,她对宝玉的爱是无私的,是无条件的,她唯一的要求,就是宝玉能幸福,无论自己的死活,无论自己存在不存在。不幸的是,宝玉却是情不情,他对每个女儿都付出真情,即使这个女儿对他无情,他随时愿意为了一个无情的女儿,付出自己的真情甚至生命。所以,在宝玉看来,自己在黛玉死后,抛弃世俗红尘,斩断人间感情,出家当和尚,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他也认为,黛玉应该为自己的这种誓言而感动。

  然而,他的这种想法,在黛玉看来是自己最不能接受的。黛玉点头鼓励宝玉帮湘云藏麒麟,黛玉很欣然地称呼袭人为嫂子,这些都说明,黛玉对宝玉的多情,是一种很达观的态度。当然,对于宝钗,黛玉表现得很激烈,黛玉后来自己说过原因,她是觉得宝钗这个人很假,暗藏奸心。也就是说,黛玉并不仅仅是因为吃醋而反感宝钗,她主要是觉得宝钗接近宝玉,并不是出于感情,而是出于别的目的。而当黛玉认识到宝钗的真性情之后,她就很宽容地“孟光接了梁鸿案”,从此对宝钗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我相信,到了黛玉死去的时候,她一定会将宝玉托付给宝钗,让宝钗好好地照顾宝玉,帮助宝玉对自己忘情,从而坚强快乐地活下去,活在人间,活在红尘,而不是选择殉情,悬崖撒手,无情地离去。

  不过黛玉此时还没有认识到宝钗对宝玉的真情,所以她很笼统地提出了宝玉应该珍惜的其他姊妹,其他女儿,很愤怒地指出,宝玉这种舍身殉情,是自己坚决不能容忍的想法。自己绝不会为这种殉情而感动,反而会愤怒。

  可以说,宝黛爱情之所以惊天地泣鬼神,成为远高于同时甚至后世爱情文学的经典,就是源于曹公这种远超过时代局限的对爱情和生命的态度。曹公通过红楼梦,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远超同尘,光耀千古。

  曹公认为,生命高于一切,高于爱情,一段情是一段缘,缘尽则情绝,无需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能借此逃避家庭的责任。正是靠着这种达观而且宽宏的人生观,曹公才能在经历惨痛的家庭变故,在看到无数女儿遭劫之后,还能用一种客观而平实地态度,用一种警醒后代痴儿女的责任感,用尽十年心血,写作这部红楼女儿赞歌。

  这正是曹公借黛玉的红颜一怒,发表了自己对爱情与生命态度的宣言书。曹公是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血泪换来的经验,来警醒后代痴儿女们:死亡与决绝,只能让你们的感情,你所爱的人,湮没无闻。活下去,为了爱你的你爱的人,坚强地活下去,用自己的幸福与执着,来报答她们的痴情,来书写她们的赞歌。

  宝玉跟着黛玉的话头,走着走着就走到庙里当和尚去。黛玉愤怒于宝玉的自轻自贱,决绝无情,当即就变了脸色,又哭了。

  宝玉话刚出口,也有点觉得不对,因为这话过于暧昧,有为爱舍身的意味。所以一见黛玉发怒,宝玉马上知道自己太冒失了,这话说得过于轻薄。见黛玉勃然大怒,宝玉又羞又惊,说不出话来,憋得脸通红。一般我们现在说错了话,害得女孩哭了,肯定是连忙解释,自己是无心的,自己说错了。这种方法对一般女孩有效,当然也需要翻来覆去不断辩解,因为女孩一旦哭起来,那就一时半会儿停不下来。这种方法宝玉以前也对黛玉用过,基本无效,这次肯定更无效,更会火上浇油。因为宝玉的话本来就很轻薄,假如再跟黛玉解释,自己是开玩笑的,不是有心的,那就更是无礼,拿这种轻薄话来戏弄黛玉。所以宝玉憋得脸通红,也没憋出一个词来。

  其实黛玉虽然很愤怒宝玉的决绝,随意拿舍身出家当誓言,但黛玉也为宝玉的这份情而感动。所以看到宝玉局促无辞的惨象,黛玉心就软了。拿手指戳了宝玉额头一下,刚说了句“你这”,自己也哽咽住了。估计后面不外乎“狠心短命的冤家”,其实这话说宝玉对了一半,宝黛这两个小冤家,宝玉狠心,黛玉短命,他们俩合在一起,就把这句话占齐全了。

  宝玉见黛玉流泪,自己也伤心,这二人这种浓浓的情意,每每最后都化为眼泪,所以宝玉才有“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黛玉才有“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不过,宝玉今天哭得不是时候,没带手绢儿,现在餐巾纸发达,大家都没带手绢的习惯了,那个时候就算是宣纸,大概都只能偶尔擦擦桌子,擦眼泪肯定会擦出红眼病。宝玉就事急从权,直接拿袖子擦眼泪了。 很多读者,比较纠结于礼,认为古代人,尤其是贵族闺秀,都是彬彬有礼。其实也不尽然,满清入关以前,就是个半原始半奴隶的社会,努尔哈赤没发迹之前,不过是个挖山货卖马的。等努尔哈赤有了逐鹿中原的野心之后,才开始搞文化建设,创制了满文,搞了些典仪制度。夺取天下之后,满清贵族逐渐汉化,开始学习汉礼,甚至变本加厉推行繁琐严苛的礼教。不过满族传统历来比较重视祖宗,重视子女教育,所以刚开始还保持了淳朴之气的旗人子弟,可能礼貌都学得比较好。当然,到了后期,这些东西都成了很琐碎的束缚人个性的枷锁了。

  我个人还是觉得,没必要把那个时候的人或事物,想象得过于美好。曹公在写作红楼梦时,也不乏贾府箕裘颓堕的描写,那些丫鬟婆子也有偷懒耍滑,鸡鸣狗盗的。互相之间明争暗斗,大打出手的也屡见不鲜。就算是红楼女儿,也都有天真烂漫,逾制失礼的地方。

  所以,礼这个东西,作为一种长幼尊卑的秩序,是后天的,是需要教育培养,以及惩罚训导,才能发展和维护的。我看动物世界,那些群居动物,比如鬣狗,猎犬,猕猴,都有社会性的长幼尊卑秩序,可见动物也是有“礼”的,只不过是原始的,没有总结归纳成为礼制,更没有发展成为礼教。我相信,人性都是自发偷懒的,图方便省事的,而不会是天生守礼的。就算是大家闺秀,在人前和人后,在长辈面前和在密友之前,守礼也自然会有严谨和松懈之分。观众还是不要太过于拘泥于影视剧中的古礼,过时的,不合现代发展规律的东西,迟早会被淘汰,复古也只能是痴人说梦。至于那些打着礼的旗号,自己却张牙舞爪,粗言秽语,对自己看不惯的事物极尽非礼之能事的,那就又另当别论了。

  宝玉拿衣服袖子擦眼泪,被黛玉看见了,黛玉就把自己的一条手帕摔给了宝玉。这条手帕是搭在黛玉枕边的,可见是黛玉自己用的旧帕子。这种自幼养成的亲密无间的情分,从宝黛二人的点滴行动就可以看出。关于帕子,后来宝玉挨打后,为免黛玉伤心,宝玉还专门叫晴雯,送了两条旧手帕给黛玉。有些人解读这件事情,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好像这里面藏了什么古怪的密码,需要破解一样。其实,在我个人看来,这件事儿很单纯。在古代,手帕汗巾,是很私密的随身之物。男女私相传递这些东西,就意味着定情。宋代以后,女性赠送男性自己用过的手帕,是明显的爱情暗示,或者是情人之间传递情意,表达相思。但宝玉送黛玉旧手帕,其含义并不仅仅为此。在红楼梦中,泪,就是情。手帕就是拭泪的,也就是容情之物。宝玉送黛玉旧手帕,意思就是我和你有泪一起流,这是同泪,也就是共情。黛玉所感动的,就是这一点。所以在收到宝玉的手帕后,黛玉就尽情地流了一回眼泪,还写了题帕三绝,没辜负宝玉的一片苦心。

  黛玉给宝玉手帕拭泪,用了一个摔的小动作,这里面满含着黛玉那种又气又怜的心态,和黛玉骂宝玉的口头禅“狠心短命的冤家”,有异曲同工之妙。黛玉真是一个真心实意,又好玩有趣的姑娘。她有很多可爱的小动作,比如打呆雁,摔手帕,戳宝玉的额头,羞羞脸。曹公笔下的黛玉,如此灵动曼妙,我个人以为,这个人物,是绝对有真实原型的,而且是曹公深爱的一个女儿,所以曹公才能在几十年以后,还能对这些情真意切的小动作,恋恋不忘,铭感于心。

  宝玉一时激动忘情,就拉住了黛玉的手。黛玉叫他不要拉拉扯扯的,年纪一天天大了,不能再像小儿一样涎皮赖脸的了。这四个字,涎皮赖脸,拉拉扯扯,是宝玉此时对女儿的生动写照。也就是说,宝玉由于自幼在女儿堆中长大,与她们朝夕相处,亲密无间。宝玉还没有意识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别人眼中,在女儿心中,都开始有了男女有别的看法与态度。而宝玉,则认为自己风光霁月,心底无私,还和小儿一样天真纯净。他对自己与女儿关系的认识的这种滞后,导致了后面一系列的造次莽撞和冒失,说到底,就是这八个字惹的祸,“涎皮赖脸,拉拉扯扯”。当然,这是别人对宝玉的误解,而这种误解,在伤害了女儿的同时,也深深地伤害了宝玉。

  宝玉和黛玉拉拉扯扯,被受贾母之命前来说合二人的凤姐看在眼里。凤姐就把二人拉到贾母那里复命,还打趣二人如“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般,拉扯不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