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视姚明(黑和蜜)

  2011-03-08
        麦蜜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姚黑。黑和蜜,无休无止地斗着。在没有边际的网络世界里,门派清晰地生活着两个阵营:姚黑和姚蜜。网络世界,言论无限自由,这两派人论战的炮火蔓延在各大门户网站和论坛,蔚为壮观。一场火箭的比赛过后,就是交锋最激烈的时刻。
 
  麦蜜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姚黑。

  黑和蜜,无休无止地斗着。

  在没有边际的网络世界里,门派清晰地生活着两个阵营:姚黑和姚蜜。网络世界,言论无限自由,这两派人论战的炮火蔓延在各大门户网站和论坛,蔚为壮观。一场火箭的比赛过后,就是交锋最激烈的时刻。

  这是一个奇妙且独特的现象。按照常理,姚明的同胞都该是他的支持者。他走出国门,来到NBA,在那个虎狼凶猛的联盟里生存下来,还打得风生水起。他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成为一支NBA球队的领袖,在休斯敦的球馆里,他被介绍出场时,掌声呼喊声震耳欲聋。至少美国人都是这么理解的,他们觉得这个拥有庞大人口总数的国度,是姚明的国度,他的同胞都是他的球迷,会时刻支持他。

  朱万?霍华德,一个在NBA打了16年的老将,转战过很多球队,也是唯一一个和中国三大中锋都做过队友的NBA球员,他说过:“如果像姚那样过日子,一天我就疯了。有人喜欢、有人支持是好事,可十多亿人都是你的球迷,都期盼你打得好,就是让人窒息的压力了。”

  霍华德错了,喜欢姚明的人很多,不喜欢姚明的人也很多。他们在网络间安营扎寨,或拉帮结伙,或各自为战。

  有骂姚明骂出名的。姚黑里最有名的一个,网名叫洛阳花开。早些年,几乎每场火箭的比赛结束后一个小时内,一篇署名“洛阳花开”的战斗檄文就洋洋洒洒地挂在网上了。他的文章也往往是论战的导火索,文章后面的评论和跟帖里,两方球迷相互争论、指责、谩骂,甚至人身攻击。

  姚明看过洛阳花开的文章,看过很多次。姚明算是80后,网络是他平日里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通道。刚到联盟时,他会看着姚黑的评论生气,天长日久,也就习以为常了。他说过:“有人夸,就一定有人骂,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呗,我管不住别人怎么说我。”他看洛阳花开的文章时说过:“你别说,有些地方他说得还挺有道理,也不知道他是他,还是她。”

  蜜姚明的人,有自己的理由。这个中国青年一路走来不容易,他勤奋努力,勇于承担责任,风趣幽默,还有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

  黑姚明的人,也有自己的理由。在他们看来,姚明没这么好,是国人意淫的工具,是被媒体捧起来的,是NBA为了盘踞中国市场塑造出来的假象,他不是伟大中锋,不是超级巨星,不是领袖……

  姚蜜说姚黑人品低劣,姚黑说姚蜜幼稚可笑。其实,无论多少吨争执的唾液在空中飞溅,分歧的焦点在于姚明是不是一个好球员,一个好的NBA球员。

  几个火箭人眼中的新秀姚

  实事求是地讲,姚明NBA职业生涯的最开始,不是球星,不伟大。

  那时候,他刚刚22岁,火箭队最大号的训练服穿在他身上,仿佛挂在一个大衣架上,会迎风飘荡。那是一个起点,他刚起跑。

  22岁的姚明很瘦,尤其是上身,能清晰地数出肋骨,胳膊仿佛麻杆儿。那时候火箭的训练师叫法尔松,也就是后来姚明的私人训练师,他还清楚记得姚明走进力量房的样子:“我猜他之前在中国打球时,根本没怎么举过重。我记得很清楚,最开始时,我给他用的是40磅的哑铃,一手一个,他推得颤颤巍巍,我生怕那玩意儿从他手上掉下来,砸伤了他。”

  想象一下,在一帮体重两百多磅、奔跑如风的黑人运动员之中,姚明要经受着多大的冲击。这是世界上最好的联赛,也是最难的。他像是一个外地来的小学生,谨慎地试图融入。那时候,国人对他加盟NBA寄予了巨大的期待,盼着他能如神仙下凡,一落地就能引来众生喝彩。

  这是期待,美好却不真实。

  开始就有开始的样子。姚明的首秀在印第安纳波利斯,步行者的主场。时至今日,他还能清楚记得那场比赛的很多细节:“那是一个老球馆,球员通道很窄,比赛开场之前我们得排着队从通道里往球场跑,通过窄窄的通道之后,巨大的球场一下子冲到眼前,灯光很亮,我一下子就懵了。”突如其来的一切轰隆隆地压向姚明,他应接不暇。

  首战,他替补上场一分未得,只抢了两个篮板。和舞台上的冷清相反,球场外的姚明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庞大。印第安纳波利斯的康赛科球馆里有很多华裔球迷,他们用中文高呼着姚明,有的球迷提前制作了标语,在看台上使劲挥舞,上面写着“The New Ming Dynasty(新明王朝)”。这场比赛由TNT向全美直播,大洋彼岸的电视观众更多,有三亿人守在电视机前观看了姚明的这场处子秀。

  很多人失望了。姚明也失望,可他也清楚这是开始,有这样的首秀垫底,不能再差了。比赛之后,他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越洋联线,主持人孙正平老师问:“第一场感觉怎么样?”

  他的回答简单却斩钉截铁:“这就是一场战斗。”

  他身处战场的最中心,无论多少支持、多少质疑笼罩,挺住的是他,挺不住倒下的也只能是他。他拥抱着挑战和刚刚起跑时的艰辛。

  球迷在战场之外观看,可以自由发表看法,有人觉得姚明不成,有人觉得只要给他时间,姚明没问题。

  负责直播姚明NBA首秀的TNT电视台有一个电视解说员叫查尔斯?巴克利,一个伟大的球员,也是一个著名的大嘴。性格开朗,生性豪爽,爱交朋友,有人见过他在一家餐厅用餐结束后,攥着一把百元美钞绕着餐厅转,给每个服务员小费,握手道谢。他曾是NBA的著名球星,和乔丹同时代,也是乔丹的好朋友。巴克利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在休斯敦,那时候乔丹带着公牛来打比赛,巴克利写了张纸条让球童送到客队更衣室给乔丹,纸条上写着:“比赛之后把你的球鞋签上名,给我送过来,不然我就去踢你的屁股。”乔丹也跟巴克利逗,那场比赛把火箭打得那叫一个惨。比赛之后,他脱下球鞋低头在上面写了好多字,然后交给球童带给巴克利。巴克利一看,乐得前仰后合,乔丹不仅仅在球鞋上签了名字和日期,还有比赛的最终分数,还有自己的得分。那意思,拿着这双鞋吧,好好臊臊你。

  巴克利退役之后发挥了大嘴本色,干起了电视解说。最开始,他不看好姚明。火箭用状元签选中姚明时,巴克利就说这是“活见鬼”,说火箭疯了,有这么多出色的球员,干吗把这么宝贵的一号签用在姚明身上?那时候,姚明是整个NBA的热点,TNT转播了不少火箭的比赛,而巴克利只要一说到姚明,语气里全是不屑。在一场火箭和太阳的比赛之前,巴克利对解说搭档肯尼?史密斯说:“如果姚明能在这个赛季任何一场比赛里得到19分,我就亲你的屁股。”肯尼?史密斯也在火箭打过球,是当年冠军队的成员,他的观点是姚明有潜力,可需要时间。爱出风头、爱开玩笑的巴克利没这么谨慎小心,毫不在意自己的言行。姚明没想到巴克利会在全国直播的电视屏幕上说这些。巴克利按说是他的前辈,姚明刚进火箭队时,在球队训练馆里用的衣柜就是巴克利曾经用过的。姚明说:“不就是在更衣室里占了他的地方吗,不至于这么小气吧?他真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也不管说出来准不准。我这回就跟他赌这口气了,非拿个19分给他看看。”

  新秀赛季刚刚开始半个月,姚明跟着火箭队去了洛杉矶,打湖人。奥尼尔因伤缺阵。这一天,巴克利运气不佳,姚明则手感太热。

  没有奥尼尔,湖人内线无人能防住巨大的姚明,那时候他还没练出宽阔的肩膀,力量也无法与NBA内线相比,可他能投,他可以灵活地移动,在中距离连续发炮。那个晚上,姚明9投9中,拿下20分6个篮板。哪怕湖人另外一位巨星科比杀得天昏地暗,湖人也没能挡住火箭。火箭高兴,姚明更高兴,他已经很久没这么爽地打球了。

  更高兴的是TNT的电视观众,他们将看到TNT转播史上神奇的一幕。又到了一个周四,肯尼?史密斯又和巴克利坐到一起。史密斯憋着笑,问巴克利:“怎么样,你说说啊,姚打得如何?”

  巴克利装得好像自己什么话都没说过:“我早说过了,我希望他打出来。”

  史密斯打断他:“别废话,你还记得自己说过什么吗?他9投9中。”

  巴克利不愿意提亲史密斯屁股的事,无力地反击着:“9投9中怎么了,我也能,我现在还能,我可以做给你看。”

  可没人想看巴克利投篮,大伙儿都想看这场玩笑怎么收场。史密斯没逼着巴克利亲自己的屁股,他花了500美金从附近的农场租来了一头毛驴,指着驴跟巴克利说:“亲它也行。”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巴克利实在没办法了,只好撅起厚厚的嘴唇,在驴屁股上结结实实地亲了一下。这一幕刻在了很多人的记忆里。

  可一场比赛不能说明姚明已经完成蜕变。他还是新来的,还是菜鸟,还在试图融入。

  他自己清楚,火箭也知道,姚明是潜力,是未来,是个可造之才。可在他新秀那年,他是跟随者,球队的领袖是弗朗西斯,姚明是帮忙的。

  他新秀那年,也是奥拉朱旺火箭球衣退役的年份。退役球衣,是一座城市、一方人民对一个球员的肯定,靠日积月累的喜欢积淀而成,是球员职业生涯结束后最光辉的一刻。

  奥拉朱旺是休斯敦历史上最伟大的球星。他从非洲来,到休斯敦大学读书打球,刚来时,学习打篮球没多久,以至于当时的休斯敦大学校队根本没拿他当人才看,甚至没派个助理教练去机场接他,奥拉朱旺把修长的身躯塞在一辆出租车里,晃到了休斯敦大学。可几年后,他成为NBA历史上最伟大的中锋之一。身材是中锋的个子,却像后卫那般灵活,他的移动被称为“梦幻脚步”,不停地转身,假动作晃晕过很多人。老NBA球迷还记得马刺和火箭队的一场比赛,那是季后赛,也是马刺中锋大卫?罗宾逊接过常规赛最有价值球员奖杯的日子。可那场比赛的明星是憋着劲儿要让罗宾逊好看的奥拉朱旺,他闪躲腾挪,几次转身后,罗宾逊就找不到该他防守的奥拉朱旺了。那场比赛,最有价值球员被羞辱了。

  奥拉朱旺能成为领袖,一靠技术出色,二是因为他的性格非常强势,统治欲极强,对比赛有自己的理解,有时甚至不听教练的安排。当时的主教练是鲁迪?汤姆贾诺维奇,鲁迪有时会安排奥拉朱旺到高位防守,挡住意图冲击篮筐的对手,可奥拉朱旺不怎么听话,反驳道:“中锋是什么意思?中锋就应该站在篮下,站在防守阵地的最中央,这个球场的一切都应该围绕中锋组织。”鲁迪拿他没辙,于是奥拉朱旺这番非洲口音极浓的中锋言论,开始在休斯敦流传。

  他为休斯敦连着拿了两个冠军,是这座城市的英雄、偶像。

  球衣的退役仪式上,奥拉朱旺说:“我走了,新的英雄会出现。你们已经有了新的领袖,你们有了弗朗西斯,还有莫布里,我离开了,可我会看着你们拿到新的NBA总冠军。”奥拉朱旺没有提姚明,那天姚明只打了7分钟,得到3分2个篮板,那时候,他只是一个充满各种可能的年轻人。后来姚明见到了奥拉朱旺,两人拥抱,奥拉朱旺在姚明耳边说了些话,可他的尼日利亚口音太浓重了,姚明一句都没听懂。

  再往后,又一件事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入选全明星。

  入选全明星没问题。全明星是球迷的节日,球迷想看谁,就把谁选进去。可问题是新秀姚明不仅入选全明星,还成为了西部的首发中锋,挤掉了如日中天的超级中锋奥尼尔。奥尼尔是NBA中锋时代的尾声,也是最有力的休止符。他像一个怪物盘踞在篮下,没人推得动他,没人能挡住他,他如同鲨鱼出水,横扫千军。因为奥尼尔太强大了,联盟不得不改变规则,允许联防,一个人推不动奥尼尔,那就两个人来顶;还增加了进攻三秒违例的规则,要求进攻球员不能在篮下盘踞超过三秒,这样奥尼尔就不能一直撅着屁股挡住防守人,轻而易举地扣篮得分了。

  一个中国来的男孩,把这样的奥尼尔挤到了替补席上。 无论姚明多么诚惶诚恐,在全明星上怎么乖乖地不抢镜,还是挡不住如潮的怀疑声。NBA见识到了中国力量带来的影响力,却也觉得姚明没这么出色。邓利维站出来说话了,他说:“一个不会跳球、篮板也比不上其他人的中锋,不应该得到全明星的首发资格。”那时候,邓利维是洛杉矶快船队的主教练,打过NBA,还在休斯敦火箭打过四年球。后来休斯敦火箭为老总经理道森举办退役仪式时,还邀请邓利维参加。可邓利维没因为姚明也是火箭人就嘴下留情,作为一个主教练,他说了自己想说的话。

  姚明没有争辩,无论是应对巴克利还是邓利维,他知道打好球是一切的关键。打不好,谁捧你也捧不起来;打得好,谁骂你也骂不倒。那年的全明星,他过得谨小慎微。西部全明星训练,别人都玩得特高兴,扭着身子变向运球,高高跃起在空中扣篮,只有姚明不知道该以什么姿势把自己摆在那儿。科比在他身后揉着他的肩膀,冲他喊:“放松点儿,放松点儿,别这么紧张。”姚明冲着科比嘿嘿直乐,科比怕姚明没明白自己想说什么,甩着肩膀,给姚明比划怎么放松:“看到吗?就这样。”

  姚明冲着科比笑了,但该紧张还是紧张。那是他的第一次全明星周末,过得谨小慎微、如履薄冰。

  从软蛋到伟大

  姚明在NBA的前两年,是明星,可不是巨星。

  明星是什么意思?在美国有这么一种解释:明星就是名字随处可见的人,明星就是名人。从这个概念上说,谁也无法否认姚明是明星,从他加盟休斯敦火箭的那一刻,这位中国青年背后的庞大国度、神奇文化就让他变成了关注的焦点,NBA世界和美国观众对他好奇,对他身后的文化好奇。中国的球迷也一样,关心他在美国的经历,想知道他能否立足于那个更凶狠的世界。队友巴蒂尔说过:“如果一个人的目光是37度,那所有关注在姚明身上的目光能把他给烤化了。”

  从明星到巨星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需要一份又一份成绩。姚明NBA生涯的前两年,在一步步适应、学习,赞扬也好,责备也罢,他没法全都往心里去,哪怕他是一个2米26的巨人,他的心里也搁不下这么多东西。可这本就是一个聒噪热闹的世界,永远纷乱复杂。

  和其他的NBA城市相比,休斯敦的生活环境温和多了。对此,范甘迪深有体会。范甘迪在纽约执教很多年,每天应付媒体就耗费了他无数精力。纽约是个大都市,生存着很多媒体,仅是一堂训练课就不知道有多少记者来采访。很多只镜头、很多双眼睛捕捉着蛛丝马迹,无风也能起浪。每个媒体都希望有独家的新闻、独特的观点吸引消费者,他们把这种压力转嫁到了球队身上。一场比赛打好了,媒体的热浪能把人捧到天上;一场比赛打差了,又重重地摔回地面。在纽约,没有秘密,没有隐私,更衣室的大门只是装饰,记者们有各种办法把故事挖出来。

  采访他们主场的记者永远里三层外三层,连去客场,纽约的记者也是最多的,总有七八个,尼克斯去哪儿打比赛,他们就能把哪个球馆的媒体工作室填满。范甘迪说:“我能干电视解说,得感谢纽约媒体,感谢和他们唇枪舌剑的锻炼。”

  休斯敦没有这么多媒体,只有一家城市报纸,叫做《休斯敦纪事报》,平日里只有这家报纸的一个记者跟着火箭队跑来跑去。在美国,这样的随队记者叫做Beat Writer,在NBA发放的媒体手册上都会注明他们的联系方式,他们掌握着球队第一手的信息。休斯敦的Beat Writer叫做乔纳森?费根,因为写姚明,他在中国比在休斯敦的名气还大。有中国的网站给他薪水,给他开专栏,报道有关火箭队的一切。平日里,除了国内派驻休斯敦的记者外,只有费根扭着胖胖的身躯跟着火箭到处飞,跑客场。

  主场比赛,来的媒体会多些,各家电视台都会出现,还有《休斯敦纪事报》的专栏作家们。专栏作家不像费根,费根每天都要跟编辑商量,有什么料,写什么故事,抓住比赛的哪个点来写。专栏作家不同,他们写什么,报纸上就登什么,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姚明到休斯敦的前两年,休斯敦这家唯一一份报纸的专栏作家也骂过他。

  这些专栏作家里,有个名叫约翰?洛佩斯的,看不上姚明。他曾这样写过:“休斯敦的球迷不要再欺骗自己了,火箭队有很多很多问题,可最大的问题就出在他们中体型最大的那个身上。”洛佩斯不客气,他多次用“SOFT”这个词来形容姚明,中国媒体把它翻译成“软蛋”,语气更狠,听起来更不客气了。

  很多姚蜜把洛佩斯看成姚黑阵容里扛大旗的,其实不是。洛佩斯只是就事论事,他评论姚明,看的是比赛,评的也是比赛。那些专栏作家里,只有富兰?比林伯利能接触球场外的姚明,了解他的为人,其他的只能在球馆里接触到姚明,问两个问题,看他打比赛。所以他们根本不会把评论扯到球场之外,更不会像很多网络上的姚黑那样,不停地人身攻击。所谓的“SOFT”,形容的是姚明的球风,而不是他的性格。

  NBA生涯的前两年,姚明确实球风偏软,他的力量挡不住黑人内线的冲击力,在球场上经常摔倒,别人一撞,他就一个趔趄。他喜欢飘在外面打,利用出色的手感,用中距离投篮杀伤对手。这是他琢磨出的生存之道:“我要是在篮下跟奥尼尔硬撞,早就牺牲了,我得把我的优势打出来,我的移动速度快,我能投。”为了生存,姚明只能以强攻弱,而不是把自己的缺点暴露给对方猛攻。那时候,他也开始了辛苦的力量训练,把胳膊、肩膀练得越来越厚实。

  每一年,姚明都在进步。新秀赛季,他每场比赛平均得分13.5分,第二年变成17.5分,第三年变成18.3分,第四年变成22.3分,第五年变成25分,一路攀升。范甘迪说:“姚明不会有飞跃,可你仔细看看他每一年的表现就能发现,他一直在进步,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只要这么坚持下去,他就能成为最伟大的中锋之一。”

  美国人其实也爱说套话,也没羞没臊地捧人。有几句话是百说不厌的,留心NBA报道的球迷都肯定不止一次听说过这样的描述:“这是个伟大的球员……他有难以置信的天赋……对于他来说,天空才是极限……”这些都是夸人、捧人最安全的方式,反正谁也上不了天。

  可和姚明相处两年后,范甘迪说:“姚是一个伟大的中锋、伟大的球员、伟大的人,这毋庸置疑。只有你执教一个球员,才能真正了解他,我想我能看清楚姚了。”

  濒临灭绝的恐龙

  早些年,姚明有个外号,叫“丹佛”。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叫了,知道的人也越来越少。

  这个外号是范斌给起的。范斌比姚明大11年,算是忘年交。姚明1998年进入国家队,就被安排和范斌一屋,住了两年。那时候流行一个动画片《最后的恐龙丹佛》,范斌的女儿爱看,老范也就跟着看,看完动画片回来再看姚明,觉得跟动画片里的那只绿色的小恐龙长得一模一样,就这样,丹佛的外号在国家队里传开了。

  起外号是玩笑,可姚明没想到,自己真赶上了NBA的后恐龙时代。这话是姚明说的:“如今NBA里中锋越来越少,我们已经像濒临灭绝的恐龙一样稀有了。”

  过去十多年,NBA里好中锋越来越少,比赛速度也越打越快。观众们喜欢看快节奏的比赛,喜欢看小个子球员凌空跃起把皮球砸进篮筐,喜欢看闪电一般的运球,把防守人晃个趔趄,甩到身后。为了满足消费者,NBA调整着比赛规则,增加了进攻三秒违例,在篮下画个小圈,设为进攻免责区,只要进攻球员和防守球员在那个小圈里发生身体接触,就是防守球员犯规。这些规则都限制了中锋作用的发挥,因为他们喜欢慢节奏的半场攻防,篮下恰好是他们的生存区域。在规则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后场球员进入这个联盟,后卫时代到来了。

  中锋们被挤兑惨了,姚明进入NBA时,伟大的中锋只剩下奥尼尔了。

  从张伯伦、拉塞尔到摩西?马龙,再到贾巴尔、奥拉朱旺,再到尤因和大卫?罗宾逊,他们曾经是NBA历史上最璀璨的巨星,也撑起过一个又一个时代。可到了莫宁,到了奥尼尔,出色的大个子已经凤毛麟角,可遇而不可求了。现在的选秀,内线球员依旧抢手,可是能打出名号的寥寥无几。奥尼尔是中锋时代的绝唱,也是一个最响亮的尾音。

  姚明进入NBA时,奥尼尔是偶像,是他追赶的目标。有很多人拿他跟奥尼尔比,其实这不公平,对奥尼尔不公平,对姚明也不公平。从水平和统治力上说,姚明赶不上奥尼尔,可奥尼尔一日日老去,他再强壮也挡不住时间的车轮,挡不住一日日变老。他还能像以前那样镇守篮下,依旧没有几个人能推得动这堵墙,可他无法像往日那样奔跑、冲刺,一场比赛打40分钟了。

  姚明超不过奥尼尔,奥尼尔也没法等待姚明,两人一前一后,排着队走入NBA的历史书。奥尼尔说过:“如今联盟里只剩下两个真正的中锋,我和姚。”对于姚明来说,目标的褒奖是最大的肯定。

  迄今为止,姚明职业生涯的平均数据是19.1分、9.1个篮板、1.9个盖帽,投篮命中率52.5%,罚球命中率83.2%。这是一个成功中锋的数据,无论姚黑和姚蜜之间有多少争论,都抹杀不了这铁一般的事实。NBA联盟里有30支球队,每支球队都有首发中锋,没有几个能在七年的职业生涯里保持这样的数据。也许姚明打球不好看,可他是一个伟大的中锋,在他所处的时代里,像他一样出色的标准中锋少之又少。只看这些大个子,他不伟大,谁伟大呢?

  费城76人队曾有个中锋叫戴伦波特,也是国际球员,来自海地。他已经在NBA打了八九年,平均数据是8.1分、9.6个篮板,即便如此,他还是得到了一份6年6千万美元的大合同。

  没办法,NBA已经进入后侏罗纪时代,恐龙濒临灭绝。

  全球化之子

  中国篮协的前任掌门李元伟这样评价过姚明:“这个身高2米26的大个子,聪明、机智、勤勉、积极、责任心强,而且天赋异禀。他身上既有东方人稳重豁达、重情义的内敛美德,又有欧美人幽默风趣、敢于表现的外向性格,这样的篮球天才不可能不成功。可以说,姚明不仅是篮坛的巨人,也是时代的巨人,他在篮球领域的成功,早已超出体育的范畴,成为国家和时代的象征。”

  美国的《外交政策》杂志,和体育并无关系,是一本时政类的月刊,讲述和评论世界时事。但在姚明NBA生涯的第三年,它这样评价姚明:“东方和西方即中国和全世界的融合,很可能成为21世纪的决定性碰撞。也许没有哪个人比姚明更能代表这种大融合。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两股巨大力量,中国的迅速崛起和跨国资本主义的扩张彻底改变了这位25岁明星的命运。他真的可以被视作全球化之子。”

  在姚黑看来,姚明是被媒体捧起来的,是NBA为了进入中国市场特意塑造的偶像。

  媒体捧过很多人,也骂过很多人。NBA确实因为姚明,加速了进军中国的步伐,无论是捧骂还是塑造,能否成功都取决于姚明自己。如果他不能打出20分10个篮板的平均数据,他成不了火箭队的基石,他不可能在数年之后变成更衣室的领袖,也没法聚集巨大的财富和影响力。

  2010-11赛季,姚明重回球场,也将暴露于全世界的面前。之前一年,因为伤病,他过得如同隐士,很少出现在公开场合,火箭也很少安排媒体对他进行采访。一年后,评论将再次把他包围,姚黑与姚蜜的论战将在新的战场上卷起扬尘。他的每一场比赛、每一分钟比赛时间、每一次投篮、每一次失误,都会成为双方球迷争论的凭据。可无论姚明恢复得如何、打得怎样,没人可以抹杀他已经拥有的成就。

  也许姚明再也无法回到曾经的高度,也许他将成为球队的配角,不再是一座城市崇拜的英雄,甚至面临被交易,要在NBA世界里四处流浪,可你能说他失败了吗?

  竞技体育向来看重结果,人们不可能清楚记得一个人是怎样努力,怎样倒下去又站起来,不会记得那些失败者怎样沮丧地垂下头。成王败寇,历史浓墨重彩的永远是胜利的一方。可至少在一代人的记忆中,清晰刻画着这样的故事:一个22岁的中国少年,穿着土黄色的西装,头发翘起,青涩地出现在休斯敦国际机场,他架起一座桥梁,让中国人更了解美国篮球、更了解美国,也让美国人更了解中国。在那些岁月里,他的身影如此巨大。他是时代的巨人,拥有属于自己的时代。

  有关姚明,乔丹说过:“对这个孩子来说,他肩上的责任太重,不光是篮球,还有整个国家的期望。我只是希望,篮球能成为他放松和快乐的天堂。每当你走上球场,心中必须一片平静,没有人能够打扰你,你才能去表达真实的自己。”可姚明做不到,至少他还没做到过,除了篮球,他肩上还承担着太多太多。

  我从没想过姚明会如此绝望,像每一个陷入困境的普通人,无助得仿佛是个孩子。

  那是座巨大的宅子。它漆黑一片。它是姚明的家。远远望过去,毫无生气。姚明在家,只有他所在的房间开着一盏昏黄的灯。姚明就坐在那片光晕笼罩不住的巨大黑暗中纠结着。绝望如同夜色,把这个身高2米26的巨人吞噬其中,把他的希望、梦想一点一点碾碎。

  那是2009年的初夏,左脚舟骨上一道细如发丝却久久不愿愈合的裂痕,让姚明如坠冰窖。

  终于跨过了这道坎儿

  福祸相依,人生在世,仿佛总也逃不过“福祸”二字的纠缠。2009年的初夏,是姚明NBA生涯迄今为止最辉煌的日子,此前他也体会到过前所未有的绝望。

  2002年,姚明以状元秀身份加入休斯敦火箭队,从中国到美国时还是个孩子,脸上挂满青涩,高高瘦瘦的,仿佛一根电线杆子。那时候,他还不能用英语与人正常交流。2002年10月的休斯敦国际机场,火箭队给他专配的翻译和工作人员一起等待着,看到身穿土黄色西装、因长途飞行头发胡乱翘起的姚明,他们如释重负地笑了。

  状元秀到了,火箭心里踏实了,可姚明的心还悬着。那时候,没人可以清楚预测这位少年能否在动物凶猛的联盟中生存下去,包括他自己。

  时光飞逝,七年过去,姚明,一个美国文化的外来者,终于成了火箭队的领袖。和七年前相比,火箭队大换容颜,除了姚明,从主教练、球员到球队工作人员都换了新面孔。姚明则越来越壮,越打越好,变成了火箭的根基。七年过去,懵懂、瘦弱、不知所措的少年不见了,一位目光坚韧、满脸皱纹与伤痕的领袖站在了火箭队最前头。

  姚明说:“我是这支球队的一部分,我很骄傲能跟这些队友们一起为共同的目标战斗。我也不会否认,队友们在盯着我,他们说我是这个球队的领袖,那我就应该站出来承担这些。如果我们不幸没能打过第一轮,我有什么借口说这不是我的责任呢?赢了,就是我打好了;输了,就是我没打好。”

  他说这话时,很爷们儿。

  可语气决定不了什么,成绩才是一个人价值的体现,大洋彼岸的NBA亦是如此。哪怕姚明已经拿着NBA的顶级薪水,每年光靠打球就进账千万美元,可他还不是超级巨星,因为火箭队一直在季后赛第一轮徘徊。一直到了2009年的初夏,苦等,也苦斗了七年之后,姚明的职业生涯终于往前迈进了一步。

  那是2009年4月30日,休斯敦火箭和波特兰开拓者季后赛的第六战。

  NBA季后赛采用7战4胜,火箭3比1领先回到主场,终结的一战马上开始。

  命运有些时候就是这么奇怪,会给你很多提示,告诉你没错了,就在今天。那一战开始之前,姚明觉得自己接到命运的通知了。

  通常,有比赛的日子他会午睡。早上的投篮训练结束,吃完午餐,然后睡个踏实觉。可那个中午他躺在床上怎么都睡不着,辗转反侧,乱七八糟的东西一起往脑子里钻。一会儿是早上安排的防守战术,一会儿是对手后卫借着挡拆掩护杀到自己身边,一会儿是过去几场比赛的影像,混在一起,在脑海里不停地闪动。好容易睡着了,没过多久,姚明突然醒了,睁着眼,躺在床上足足等了一个半小时。他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突然醒了,是因为压力吧,我很久没这么紧张了。”

  几个月前的北京奥运会,姚明带领中国男篮冲八强的那天也没这么紧张过。那时候,在国家队的公寓里一觉醒来,他还能乐呵呵地玩会儿网络游戏,用匕首刺倒几个怪物,为比赛的肉搏战预演。可这一天,他心里七上八下的,总也踏实不下来,直到抵达球场,从停车场一路溜达进更衣室,才把心情放松下来。姚明说:“更衣室大门在我身后关上,心里的紧张一下子都没了。我觉得轻松了,看着更衣室里的队友们,我觉得今天能拿下了。”

  结束完比赛前的采访和闲聊,距离比赛开始只剩下45分钟时,姚明告诉我:“就在今夜了。”

  果然,火箭大胜,92∶76。

  在比赛结束前的1分30秒,姚明被替换下场。他那留着胡子、布满伤疤、已经有些浅浅皱纹的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笑。转过身,冲着身后的看台使劲儿挥舞了一下左手。看台上,距离球队替补席大概二十几米远的地方,坐着他的父亲姚志源和他的妻子叶莉。他们是姚明最亲的人。2002年起,父母就跟着他来到美国,姚志源一直戏称:“我们的任务就是做好后勤工作。”叶莉是2007年开始到休斯敦生活的,姚明戏称:“她是火箭队派驻到我们家的助理教练,我回到家,躺床上,她给我分析今天哪儿打得好,哪儿打得不好。”这些年来,他们一直陪在姚明身边,承担着点点滴滴,也承担着一切。

  姚志源也冲着儿子挥了挥手。叶莉则一直站着,默默地、不停地给丈夫鼓掌。和身边疯狂的球迷相比,他们看起来太冷静了,可没有人能像他们那样深深地记住这个晚上发生的一切。2009年4月30日,一个不眠之夜,打了七年,从青涩菜鸟变成老兵的姚明,终于迈过了季后赛第一轮这道坎儿。

  回到更衣室,一位工作人员分开众人挤到姚明身边,把一个杯子塞进他手里,那不是功能饮料,而是一杯啤酒,庆功用的。

  杯子很大,姚明一口气灌了一半,坐回到靠背椅上,低头沉默了几秒钟,再把剩下的另一半灌进肚里,然后长长地吐出一口气,再次笑开了。

  媒体官催着他赶紧洗澡,赶紧穿衣服,很多记者在新闻发布室里等着他呢。可姚明还是磨磨蹭蹭的,这个晚上,他话很多,思路很乱。媒体官喊了半天,他终于收拾好了,站起身,突然看到更衣室大屏幕上ESPN电视台的转播,自己就站在镜头里,和队友紧紧地拥抱着。姚明笑了,欣赏了一会儿,把那个镜头刻进记忆。

  细如发丝的裂痕

  就这样,姚明这辈子第一次打到了季后赛第二轮,他们的对手是洛杉矶湖人。这一轮,火箭是第七场败的,只撑到第三场,姚明就伤了。

  这伤,说轻不轻,说重不重。连着扭了几次,他左脚脚踝重度扭伤,踝骨上出现了一条细如发丝的裂痕。说不重,是因为姚明的脚踝受过比这更严重的伤。就在一年之前,他的脚踝因为应力性骨折刚刚完成一次手术,左脚脚踝植入三根钢钉。说不轻,是因为连续四年伤病就没停过,尤其那只命运多舛的左脚, 谁都不知道新的伤病将把姚明的职业生涯引向何处。

  姚明总说自己学会怎样面对职业伤病了,可总也做不到。

  火箭队的前一任器材装备经理叫杰,一个东南亚与美国的混血儿。他总能从一堆球员的袜子里轻松挑出姚明的,杰说,不是因为他的袜子最大,而是因为他的袜子上总有暗红色。在中国长大的姚明,从小就接受轻伤不下火线的教育,他的大脚趾头总被踩得血肉模糊,脚趾甲总掉,但他总咬牙坚持。时间一长,留在袜子上的血迹很难洗干净。2006年,总坚持、总复发的左脚脚趾终于染上骨髓炎。医生摘除了脚趾甲,并把姚明左脚大脚趾削短了一截。他开玩笑说:“这回倒是不复发了,可就是左脚穿的鞋子比右脚小一号。”

  从那之后,他和家人都念叨要注意要注意,不能再受伤了。可每当比赛打到激动人心时,他就把所有的事儿都抛到脑后了,一心就想着拼了。后来他说:“没办法,已经深深地进入骨髓了,从小我就是这么被教育的,只要站在球场上,就拼尽全力打每一分钟。咱总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来打职业篮球,想改,总跟自己说,这是生意,可一打到兴头上,还是鞠躬尽瘁,还是死而后已。”

  2009年的季后赛第一轮之前,他就扭伤过脚,很疼,一直忍着。第一场比赛马上开始,队医琼斯问他还好吗,姚明摇了摇头说,打一针吧。于是,队医给他打了一针止痛药剂。现代医学很神奇,那针剂特别管用,能让姚明五个小时之内感觉不到疼痛,只是药效一过,疼痛依旧。他没说,一直到第一轮季后赛打完,没有外人知道这件事儿。

  到了第二轮第三场,第二节打了一半就扭了第一次,接着还踩了别人两回,有一次是队友兰德里。

  最开始,姚明不知道踩到谁了,后来回到替补席上跟队医说,我下半场踩人脚上了。旁边的兰德里低声低气地说,是我的。一脸的怯生生,生怕姚明把气儿撒他身上。姚明跟他说:“怕什么,我又不打你,也不是只踩你一个人了。还有一球,我连续起跳抢进攻篮板,一开始没投进,再抢,后来被推地上了。那一下,其实推我推得并不重,可我落地的时候踩人脚上了。”后来,姚明又扭了两次,就再也挺不住了,比赛之后立刻去了医院,脚踝已经肿得猪头一般。

  拍完片子后发现又骨裂了。姚明说:“人活一口气,想赢啊,当时追得感觉看到希望了,不想放弃啊。我要能撑,会下场吗?我一定得打到最后一秒啊。实在撑不住了,到后来我是用脚后跟跑,实在是疼啊。当时我就想,要是能追到还剩两分,有机会我一定扔个三分,如果再打加时,我肯定是挺不住了。谁想到,连最后一秒都没坚持到。”

  姚明是笑着接受这结果的,因为医生说了,不用手术,静养就行。也因为七年来他终于迈过了第一轮。

  姚明喜欢打游戏,也喜欢用打游戏的逻辑往生活里套。游戏,过了一关,心里踏实,原地存盘,再来时,从存盘的地方继续往下砍砍杀杀就行了。姚明笑眯眯地穿上保护左脚的铁鞋,回想着刚刚写入记忆的那些篇章,开始了暑假。

  姚明带着太太叶莉回国,这是他每一年最幸福的日子。在休斯敦,他每过几天就要念叨念叨对家乡的思念,上海街头的生煎包子、炸油条的味道,上海清晨整个城市苏醒过来的忙碌劲儿……他说:“就连推开窗户,使劲儿吸一口清晨的空气都觉得享受。”

  那时候,另一个机会摆到了他面前,他曾经效力的上海男篮正在寻找新的投资人,他们希望姚明接手。

  上海男篮隶属于上海文广集团和上海体育职业学院。2002年,也就是姚明前往NBA的那一年,他们击败中国篮球联赛霸主军旅八一队,夺得冠军。姚明离开后,冠军球队瞬间分崩离析,加上一直以来的经营不善,球队成绩不佳,日子越过越难。2007年,西洋集团和上海男篮签署了五年的赞助合约。这家主营钢铁、化工的企业承诺每年向上海队提供1500万人民币,用于球队的经营和建设。可上海队与西洋集团的合作并不愉快,问题很多,最大的分歧在钱上。西洋集团提供的1500万中,只有750万被用在球队建设上,另外的750万被挪作他用。花了钱却看不到效果,投资人决定撤了。2009年的春天,西洋集团提出终止与上海男篮的合约,从那时起,断了粮的上海队人心惶惶,全力寻找新的接手人。

  此时,他们想到了姚明。

  离开上海滩七年,姚明和他身处的这个世界一样,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成为中国在世界上的一张面孔。姚明和另外两位NBA球星巴克利、韦德拍的广告在全美国的电视网上循环播放。那是一则有趣的广告,巴克利和韦德在中餐馆里点菜,要了姚明最喜欢吃的醉虾,盘子端上来,拿掉罩子,活虾在这两位面前活蹦乱跳,韦德吓得一个趔趄,从椅子上摔了下去。后来导演告诉姚明,那镜头是真的,韦德确实被吓傻了。

  姚明的影响力在国内更是惊人,他的脸出现在大街小巷,商场外墙上,车站灯箱上,甚至擦手的面巾纸上……很多到中国来的外国人,走出机舱后就指着墙上举着电话或者捏着张信用卡的姚明广告说:“我认识这家伙。”

  七年来,姚明累积了名声、财富,也学会了有关篮球、篮球商业的很多知识。所以在很多上海人看来,姚明是最恰当的接手人选。首先,他是上海体育的标志,有巨大的号召力,能够把球迷和赞助商的注意力重新吸引过来。其次,经过七年的锻炼,他和他的团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充足的人脉关系,将把更科学的球队经营理念带到上海队。包括球队未来的建设、寻找外援、聘请教练、青少年篮球人才的培养,姚明和他的团队都有着绝对的优势。很多人都期待着姚明能把上海队建设成一个CBA的典范,为中国篮球打开新的局面。上海市政府也希望姚明能把上海篮球重新经营成一张城市名片。

  但是,姚明入主上海并不是一片坦途。面对竞争者,虽然姚明有优势,可竞争者出价更高,他们比姚明更有钱。金钱的力量,姚明知道:“钱不能决定所有事儿,但能决定很多事儿。”

  当时,他心态很好:“我想接,我觉得这将成为我职业生涯的延续。这几年,岁数越来越大,受伤越来越多,我想过退役之后该干点儿什么。现在看到了一个切实的目标,还没离开我最热爱的篮球,还没离开我最牵挂的中国篮球。可要真是竞争不上,那没辙,我就还继续过我自己的日子呗。”

  季后赛过关和收购上海队的机会,仿佛双喜临门一样,让他快把脚踝上那条细如发丝的裂缝抛到脑后了。反正医生说了,静养就成。静养,就是吃吃喝喝,娱乐娱乐,看看话剧,斗斗地主。玩十块钱一把的斗地主,赢了,他也兴奋地砸桌子,就像打比赛时远远扔进一个三分球那样高兴。

  姚明足足在国内待了一个月,矛盾地幸福着,每天都琢磨,今天去吃点儿什么不一样的。在美国一待就是七八个月,想吃的那些,早已经列成一个长单子,等着他一样一样实现。可每吃完一顿,他就站到镜子前审视半天,对着自己的大脸念叨:“胖了吗?是不是又胖了啊?唉,吃起来容易,跑下去可难。”他已经历过受伤、康复、恢复训练、重回状态巅峰很多次,对那种苦心知肚明。

  他形容道:“每次康复期,状态就像是开了闸的水库,一下子全流空了。身体就像一个容器,等重新训练时,得想方设法把那个容器扩大,再扩大,一次又一次地达到极限,你练得多苦,就能把容器刺激到多大,状态就会有多好。”他看着镜子上微胖的脸,想起了前一年训练的情景。那是在上海波特曼酒店的健身房,姚明正在训练师的怒吼声中挥汗如雨,一位推着婴儿车的住客走了进来,姚明瞅着婴儿车里含着奶嘴、舒舒坦坦睡着的孩子,羡慕地说:“唉,真想跟他换换啊。”

  姚明以为,等待他的又将是一个汗水像江河一般流淌的夏天。

  但他错了。

  最绝望无助的日子

  在国内修养了一个月,姚明再次登上回美国的飞机。上飞机之前他跟我说:“我这趟可快,回去检查一下就回来,就待几天,下个礼拜咱们就能在上海见面了。”甚至,他在去医院检查的路上还在给朋友打电话,聊过些天回上海的安排,要见什么人,去哪儿,吃什么……可事与愿违,下一次再回到上海滩,是半年以后的事了。

  等待他的,是一个晴天霹雳。医生检查的结果是,那条细如发丝的裂痕非但没有愈合,还越长越宽。

  姚明崩溃了,那道裂痕在他心里赫然如沟壑。

  那道裂痕造成的后果,远远超越所有人的想象。要彻底修复,需要一场耗时数个钟头的手术,还将耗费姚明整整一年的时间恢复。它给姚明的职业生涯带去很多很多问号,30岁做这样的大手术,他还能不能恢复到百分之百?他还能每个晚上无所顾忌地在球场上冲撞奔跑吗?他还是休斯敦火箭队的核心吗?下一份合同还能不能拿那么多钱?甚至,他职业生涯还能继续多久?

  不仅是打球,还有生活。如果职业生涯就此戛然而止,他能接受吗?接下来该干点儿什么?连续接受手术的身体能否支撑他在以后的日子陪孩子玩玩篮球,像当初父亲姚志源陪自己玩一样……

  这是姚明从未遇到过的情况。

  他不是没遇到过难事儿。从小就有人说他不行,连他母亲方凤娣都说过:“他小时候确实没有表现出多少篮球天赋,除了长得高以外,几乎什么都不好,看上去胖胖的,跑跳能力也不强。”一位篮球专家在姚明十一二岁时寻宝一样地到上海看过姚明,他让胖乎乎、一米九的姚明比划了几个动作,就开始摇头,毫不掩饰心里的失望。可能这位专家忽视了一个孩子感知世界的程度,姚明记得那一幕:“我忘了他跟我说过什么,反正没几句,我就记得他对我没什么兴趣。”

  少年时,他也不是最突出的。17岁,他去巴黎参加欧洲篮球训练营,同去的中国少年还有来自辽宁的金立鹏和八一队的陈可。回想多年前的往事,方凤娣说:“我记得金立鹏打得特别好。”那一年,金立鹏是训练营的最佳得分后卫。又过了一年,姚明去了美国,晃晃悠悠地去了很多城市,打了很多比赛。后来带他们去的上海队领导先离开,只给他们留下很少一点儿盘缠,他和队友刘炜靠着酒店的免费早餐和麦当劳最便宜的汉堡生熬,后来借了一个美国教练一百美金。成名后,姚明还记得这事儿,说找机会一定把钱还给人家。

  去美国前,他得先在中国联赛成功。那时候八一队是霸主,2002年4月20日的那个雨夜,八一主场宁波雅戈尔球馆被姚明率领的上海队攻陷了。那之前,姚明被八一灭过很多次。之前一年,在上海的卢湾体育馆,八一剪下篮网,这是胜利者欢庆的仪式,尤其在客场,就像把对手踏在脚下搜战利品一样。那一晚是方凤娣的生日,姚明悄悄走到母亲身后,搂住她:“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真想赢下这场球,拿冠军献给你。”方凤娣说:“那时候我就觉得喉咙一阵发紧,我早忘了那天是我的生日。”

  再后来,姚明跟着国家队在釜山、在印第安纳波利斯一路惨败。再后来,他到了休斯敦,和球队合练的第一堂训练课就被打晕了,一帮面容陌生的黑人队友高高跃起,拼命在姚明脑袋上把球砸进篮筐,示威炫耀一般。他们想不通,这个大臂没自己手腕粗、一撞就倒的中国孩子怎么就成了状元秀。有人开玩笑地问:“他是来打球的,还是来擦地板的?”

  就算经历过这多难事儿,也没有任何一件让姚明心生绝望,让他想在29岁就离开深深热爱的球场,让他瞬间陷入不知所措,不知道在余下漫长的生命中自己该做点儿什么,能做点儿什么……

  那段时间里,我们聊过很多次。烦躁包围着他,好像所有好玩的、有趣的事情到他那里都变得没意思了。他被朋友拉着去看了刚上映的《变形金刚Ⅱ》,朋友看得津津有味,电影完了,兴奋地跟姚明聊这聊那,可他一皱眉:“我怎么觉得挺没劲的。”他可是变形金刚迷,花过不少钱收了一堆玩具摆在家里,《变形金刚》电影刚出第一部,他电影院、DVD、网络上看了好多遍,越看越高兴。

  心里变得没意思,眼前的世界也跟着变。

  姚明就这么孤单单地坐在巨大宅子小小的一个房间里,对着这不知能不能熬过去的坎儿默默发呆。他的父母不在,太太叶莉也尚在国内,还没来得及赶回休斯敦陪他。有朋友、队友来看过他,夜幕降临,朋友得回家了。人们都有各自的生活,他们能在姚明身边唉声叹气,或努力跟他聊天说笑,试图把他逗高兴,可时间一到,任何人都得离开,无一例外。一位朋友在离开时跟姚明说:“把家里的灯都开开,灯火通明的,至少看着舒坦点儿,没这么压抑。”

  他笑了笑,把朋友送出门口,转身默默地关上了门洞走廊的灯,让身边的世界再次暗下来。坐在黑暗中的姚明百感交集,根本把握不住自己的思路。他思考着,却不知道思考会有什么帮助。生活已经跳出他的决定范围,可这就是生活。

  前一年做手术之前,姚明看过三个医生。这是NBA球星们都能享受的待遇。他们每一个人都身价惊人,而他们能创造出的价值比身价更惊人,每一个NBA球星都像大熊猫一样被保护起来。一旦出现重大伤病,球队会找出该领域内最好的专家,满世界飞着,至少看三个医生,然后把每个医生的意见放在一起比对,不断论证,再得出最终结论。

  前一年,姚明的左脚脚踝被钉入三根钢钉。看第二个医生时,他听到这样的建议:“做脚踝重建手术吧,如果仅植入钢钉,治标不治本。一旦复发,会更严重。”重建脚踝,意味着改变脚踝的物理结构,让原本承受巨大压力的那块小小骨头不再背负重压。姚明听完一哆嗦,赶紧摇头。他说:“听医生说说我都觉得恐怖。”

  可有些事,真就躲不过。

  现在,重建手术变成了首选答案,他知道那意味着什么。这是姚明生命中的大事,是医生要好好准备的大手术,也是可能影响火箭队历史的大转折,没人敢轻易决定。姚明只好飞着接受检查。他去了北卡罗莱纳,到杜克大学看第二位专家。再往后,又飞到华盛顿,听第三位专家的意见。这是程序,走程序需要时间。他本以为,到了别的地方会比在家好点儿。待在空无一人的大宅子里,时间跟小刀一样凌迟着他的耐心,过得思绪万千、心乱如麻。可异地的新鲜感消失得很快,陌生的餐厅,陌生的房间,并不舒服,只能睡对角线的床,只有难受依旧。

  他乐观过,说:“也许打上石膏,拄着拐杖静养三个月也能好。医生说了,脚部的血液循环没有问题,就是有希望的意思。”

  很快,他就把自己的乐观推翻了:“可等上三个月,肌肉一定会萎缩,医生说可能会影响手术的效果,那就麻烦了,相当于错过了手术的最佳时机。”

  他试着想点儿高兴的事儿:“至少要休息一年,唉,也是好事儿,这么多年,从来没这么闲过。赛季打NBA,到了夏天打国家队,这回好了,逼着我一次歇足,把之前的那点儿假都给补上。能在国内踏踏实实地过上大半年,也算有得有失。”

  可说着说着,他又发现自己根本不是个能歇的人:“一想到要这么久打不上球,我就浑身难受,这么过了十多年,突然停下来,迷失了。”

  翻过来倒过去,他想让积极的情绪占据高地,总不成功。

  他想到了退役,连续几年,他伤怕了:“我不想拼了,得留着身子骨,以后跟我儿子一起打打球,享受天伦之乐。”

  不止他一个人这么想,太太和父母都这么劝他。他们看到的姚明与外人不同,别人享受姚明扣篮的激情与振奋,他们想到的是姚明手腕砸在铁质篮筐上的疼痛。别人看到的是姚明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是千万美元的年薪,是他的诙谐幽默、风趣机智,他们看到的是姚明脑袋上缝的七十多针,是他拄着拐杖蹒跚挪步的辛苦,是饭桌上看着别人大鱼大肉,自己嚼两根青菜减肥的无奈……

  姚明说:“真的,我心里不止一次地跟自己说过,再受伤,退役算了。”

  我跟他说:“你要真退役,那NBA得疯了,NBA中国公司的人说,姚明一年不打,中国看篮球的人得少多少?体育网站也都叫苦连天,不知道明年的流量靠什么来冲。”

  姚明刚听完挺高兴:“你这么一说,我觉得自己还挺重要。”

  就这样,他的情绪似乎好了些,笑呵呵地骄傲起来:“如果我还能打球,算是职业生涯死过一次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男人嘛,之所以叫男人,是因为承受了很多。”

  看他高兴了,我逗他:“就知道你离不开这种生活,你怎么舍得呢?”

  这事儿,我们聊过不止一次,他亲口说的:“真退役了,我肯定会不适应,日子一下全变了,我知道有些人是离不开聚光灯,离不开别人的关注的。我不知道自己……我可能不需要关注带来的光环,可过了十几年的日子突然变了,得适应一阵儿吧。”

  我以为他会继续跟我逗,跟我开玩笑,要在以前,他大概会说“我退役,你饭碗不就砸了”之类的话。可他没有,情绪一下子变了,仿佛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被刺痛,反应无比强烈,连着反问了我很多句:“手术的伤痛是你承受的吗?还是我?重新训练的挫折感你承受吗?还是我?将来我的腿影响我生活是我自己承受?还是你?我这几年夏天有多少时候是穿正常鞋子的?多长时间了,我健健康康地生活过一年吗?”他突然间问了很多问题,让人措手不及。他仿佛在跟自己论证退役的理由,可说了这么多之后,他还是在黑暗中摇头,“我不知道,我想过退役,也想重新回来比赛,我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

  2008年夏天,他带领国家队在北京、在家门口杀进奥运八强。他说:“那将是我一辈子最宝贵的财富。”

  2009年初夏,他又带着火箭队杀进季后赛,迈过第一轮,好像推开一扇门,一番新世界在他眼前展开。

  一步一步地,姚明似乎往一个更高的山峰稳稳迈过去。

  可咕嗵一声,他跌落到最低点。

  他问自己,想干的事都干完了吗?打完08奥运,好像国家队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他说:“心里空空的,有点儿失落。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目标完成了,可那之后呢?人要是没了目标,是很可怕的,我跟自己说,得定新的目标,有了目标,就有冲劲儿了。”

  琢磨了半年,他找到好多目标,他说:“该给火箭一个交代了,打了这么多年NBA还原地踏步,说不过去。”他还说:“如果国家队能培养出新人,打进2012年伦敦奥运,我可以考虑去,那就不再是只靠我一个人了,我们可以往更高的目标冲。我还可以在伦敦大桥上拍张照片,就找我父亲当初拍照的那个位置。”

  姚明家里有一张姚志源的黑白照片,拍摄于1976年。那年,姚志源26岁,作为上海男篮中锋出访,那时,他还没有和上海女篮的中锋方凤娣结为夫妇。四年后,姚明在上海出生。又过了四年,姚明得到他人生中第一个篮球。姚明27岁时,娶叶莉为妻。30岁时,姚明得了一个闺女,姚家的血脉在继续。他琢磨着,只生一个不够,孩子太寂寞。

  还有收购上海队的机会,事情尚未确定,他已经在用老板的角度考虑问题,琢磨如何把上海篮球提高,然后以那为原点,影响整个中国篮球,他想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名句,为自己描绘了一张巨大的蓝图,姚明说:“现在我也能说自己是投资人了。”

  无论是家庭还是事业,他给自己定下了很多目标、方向……那时候,他往更高的山峰爬,昂起头向上看,面带微笑。现在,掉下来了,所有的目标都摔没了。

  煎熬着等医生宣判时,他总在网上翻新闻,找图片和视频看。他看到北京奥运会上自己激动得涨红脸颊,挥臂吼叫。看到从2002年到2009年,自己的胳膊一天比一天粗,肩上的担子也一天比一天沉,也终于迈过了季后赛第一轮的坎儿。看这些,他会笑,可视线一移开,面色就立刻沉了下来。在事业、家庭、祖国、荣誉、健康、冒险、退役中,他的思路来回跳跃,不知道何处是归宿。

  2009年6月末的那些天,姚明就这么孤独地待在家里,他的生活陷入无限的未知,他说:“就跟在大海上漂浮的草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吞没。”

  这是二十多年来,他最绝望、最无助的日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