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书法入门知识

 图书 馆员 2011-03-09

学习书法入门知识
书法简史 

  (一) 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  ,(二)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三) 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  (四)完成书体演变的魏晋书法,(五)民间书家大显身手的南北朝书法 ,(六)书学鼎盛的唐代 ,(七)存唐遗风的五代书法, (八)帖学大行的宋代书法, (九)宗唐宗晋的元代书法 ,(十)由宋元上追晋唐的明代书法,(十一) 承明尚质的清代书法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1 甲骨文

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于卜辞,是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盛于殷商,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笔画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结体随体异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

 

2 金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兴盛于周代。线条较之于甲骨文更为粗壮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为浓重。     

3 篆书·大篆(石刻文)

    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                
4 篆书·小篆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5 隶书

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出现了。"隶书,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为了书写方便。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

           

6 草书

汉代创兴草书,草书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它标志着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7 楷书 

    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

  

8 行书

    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第五节学习书法的方法

学书法主要靠引导。靠字帖引导和老师引导。学书一般经过选帖、读帖、摹帖 、临帖、出帖、集字创作、创作步骤。                        

1、选帖

临摹时选帖很重要。选帖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选古代书法家的代表作,二是所选字帖要与自已的情趣相契,书坛对选什么帖入门众说纷纭。一般主张先临正书(篆、隶、楷)书体。因为它们讲究笔法,而且点画清晰,易于掌握。行、草书结体变化较大,运笔复杂,初学者难于掌握。在篆、隶、楷三种这种书体中,一般又以楷书、隶书入手为多,楷书可选欧阳询《九成宫》,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颜真卿《勤礼碑》、《麻姑仙坛记》,柳公权《玄秘塔》、《神策军碑》等。这些唐代楷书法度森严,结体端庄,从笔法,结字法来看十分完美,且碑石清晰,字形完整,利于初学;隶书右选用《张迁碑》、《石门颂》、《曹全碑》、《礼器碑》、《乙英碑》等,这些汉碑古朴端庄,容易入门。

2、读帖

选好字帖后,不应急于动笔临,而要先仔细看帖,分析字的特点,这叫“读帖”。读帖可先察用笔,即它的起笔、收笔,藏锋、露锋以及中侧粗细,转折提按等特点,再看笔画的笔势,结字的正侧,向背、疏密、大小的特点,然后再分析一下字与之间、行与行之间的空白关系,从用笔、结字、章法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反复揣摩,然后再临写。在写的过程中要力争能将其特点反映出来。读帖中分析得越仔细,理解得越深刻,动笔时就会反映得越全面。

3、摹帖

摹帖是将半透明的纸,如拷贝纸或油光纸等蒙在字帖上,将字的轮廓线用细笔钩描下来,称双钩本;如在轮廓线内再填内墨,称为双钩填廓本。这原是古人用来复制法帖的一种手段,后来初学者了有直接在蒙纸上按帖摹写的,称之为“描红”。摹帖易得字形,是临帖的辅助手段。对学龄儿童来说此法是入门的种方法,但对感觉较好的学书者来说,一般不用此法。不过,在临帖时遇到个别难写的字,写了多遍以后仍然感到有差距,则不妨用摹帖的办法先写一遍,然后再徒手临写,将会有助于进展。

4、临帖

临帖分为对临、背临和意临三种。“对临”是指临帖时边看字帖边完写,看一笔写一笔或看一个偏旁写一个偏旁。临帖时要求点画的用笔及结字的态势尽可能形似,使所写的字与原帖接近。临一定要遵守“一看二写三对照”的原则,即先认真看字帖,对所要写的字的笔画、笔法、结构特点加以分析、记忆,然后再写。写完后要将年写的字与字帖中的字进行对照,比出不足,然后再写。每个字临写三遍即可,绝对不能只临一启遍而不对照,也不宜一个字临数十次,这样会感到厌倦。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可逐渐减少写一个字的看帖次数,直到看一次写一个字,最后甚至不看帖背着写,这叫“背临”。通过较长时间的对临、背临,做到形准神完,形神兼备,则可进入“意临”,即用遗貌取神的办法临帖,使临作与原帖相比在“似与不似之间”。这种临习实际上已加入了自己的观点。

5、出帖

经过对字帖反复临摹后,对此帖的形神均已基本掌握以后,可换同一类型的字帖继续临习,以巩固学到的技法和造型能力。待这一系统的技法熟悉以后,再转益多师,学别的类型的字帖。这是由初级的“入帖”向高级的“出帖”阶段的过渡。入帖得技法,出帖得已貌,诚如清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说的:“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先要入,后再出。古人云:“入帖难,出帖更难。”出帖需要有对古人多种风格流派佳作的“入帖”为基础,再加上对多种书体的摹习,以获得变通的能力,从而融会贯通,

第六节 书法的形式

书法样式是多种多样的。历代书法家遵循的书法样式约定俗成,有一定的规律,但又无严格的定式。传统的样式有:

1、中堂

中堂指较大幅的作品(整幅三尺宣以上),以古来多悬挂厅堂正中而得名。中堂一般长大于宽,竖幅布局,偶有正方形中堂或横式布局者。其内容不限,从一字到若干行字均可。中堂两侧赏配有对联。

2、对联

对偶工整,平仄协调的两个句子称为对联,也称楹联。对联右边的叫上联,左边的叫下联。一般上款题于上联的右侧,下款落于下联的左侧。对联一般少则三四字,多则七八字,若字数多至十数字以上的长联可以用“龙门对”的形式来书写,其排列次序均由外向里互为对称地书写,即上联行序为自右向左排列,下联行序为自左向右排列,落款也同例。

3、条幅和屏条

条幅是窄长形式的书作。成偶数排列起来则称为屏条。屏条有四屏条、六屏条等,由屏风的形式演化而来,独幅条幅的形式亦由此演化而成。

4、横幅、长卷

尺幅横长竖短的书法作品称为横幅(或横披)。横幅可由右至左写横式一行字(二字以上),亦可用竖行由右至左若干行字,行式也有多样。

将若干张条幅横着连接成接长尺幅的作品叫长卷。由于长卷太长,无法悬挂,只能手捧摊开欣赏,因此又叫手卷。手卷多写长篇诗文。

1、  斗方和册页

长宽在一尺左右,,基本上呈方形或长方形的书作称为斗方。将斗方这样小而呈长方形或方形的作品以单片式的方法装成一盒,或将若干张单片连在一起,装裱成折叠式的一册谓之册页。在现成装裱好的单片式或折叠式册页上书写的作品也称册页。

2、  扇面

扇面有团扇和折扇。团扇为圆形或椭圆形,书写时每行字数要就着圆形来排列;折扇的扇面因上大下小,书写时也往往采用字数多寡相间的手法,或适合扇形弧线式规律的章法,以求得能篇的匀称和协调。   

7、团扇:团扇又叫纨扇,多为平坦的圆形或椭圆形,古时常用绢素制成。团扇中的书法就环形取势,书写内容及字数皆因扇形及执扇人喜好而定,一般团扇左右两边的字数相等排列对称。

第七节 书法章法

章法就是对一幅书法作品进行全盘的安排,又称作是大布白,或者叫篇章结构,是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幅作品的艺术要求,不仅需要把每个单字写好,而且应当把众多的字成完整的章。无论字与字间、行与行间,以至天头地脚、题款用印, 都须作一番总体设计,合理布局。作品内容怎样排列、怎样题款、怎样盖章,这些都是章法的内容。通篇结构,引领管带,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各尽意态,气运流动,起伏随势,笔毫捻转,巧布虚阵,寓情寄意,都是章法组成部分。

正文、款式、印章是书法作品的三个组成要素,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

三者确一不可。

1、章法总则

疏密,大小,长短,粗细,浓淡,干湿,萦带,连绵,远近,向背,

虚实,顾盼,错落,肥瘦,首尾,气运,偃仰,起伏,款识,印章。

2|书法作品正文的布局形式

书法作品正文的布局形式有四种。即有行有列、有行无列、有列无行、无列无行。

2、题款

落款位置没有固定格式,也无绝对的位置,它是与正文互为关联的。落款的内容视情形可长可短,但字体不能大小悬殊,要有相应比例。

题款所用字体按照传统惯例,原则上遵守“今 不越古”、“动不越静”的规矩。一般来说,如以大小篆为正文者,落款就用隶书、章草书写;以隶书、魏碑为正文者,落款就用行楷、草书书写;以楷书为正文者,落款就用行书、楷书书写。这叫做“文古款今”、“文正款活”。

双款:款式不仅有单双之分,也有上下之别。双款,就是在右上位置书写赠送对象,在左下位置书写自己的名字等内容。如对联,则须将上款写在右联的右上方,下款落大左联的左下方,以示礼貌谦逊。书法作品的题款一般不用俗称而用别称(也叫雅称),如:“书于二OO二年”是俗称,应该为“书于壬午年”。

1)上款

上款是指某人或某单位请你写字。作品完成后,应题上索书者的名字,并将此名题在上款较高的位置,以示尊敬之意。

上款所包括的内容:姓名+称呼+谦词

(1)写给长辈:

写给长辈的书法作品,是款的题法一般称××同志,××先生,××方家,××女士,××老师。如果长辈是七十岁以上的老者可称××老;八十岁以上的长者可称××翁。

书写者是少辈,对长者一般不称呼姓,还要加上谦词,如:指正、法正、教正、正字、正腕、正之、清赏、雅属、斧正、正笔、正书。

如:世耐先生清赏、宝星方家正

(2)写给同辈:

   为同辈所书的作品,一般称××同志,××书友,××仁兄,××同窗,××大兄××贤弟,××小妹,××学友等。这里应当注意,一般俗称不宜题款,如:××大姐,××二哥等。在称呼的后边还可以加上谦词,如:存念,惠存,留念,留存,清赏,嘱书,命书雅属等。如:

长生书友惠存  剑明贤弟雅属

(3)写给晚辈:

写给晚辈的书法,上款可题××学生,××贤契,××贤侄,××爱孙,××爱女等。如:丽珍侄女铭记   

(4)正文出处:作品的正文有诗词、文句、格言、警句等,这些正文的作者或文句题目,在题款时应这样写:王勃滕王阁序句   杜甫诗客至对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诗和名句,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略正文出处题款。

2、下款

下款的内容包括:时间+地点+姓名(号字)+谦词

1)时间

(1)   年份的别称

   年份的别称是用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和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先后顺序搭配组成的,即“甲子年、乙丑年、丙寅年……”,60年才轮到一个“甲子年”,如2002年是壬午年,2003年就是癸未年,2004年就是甲申年,以此类推。

(2)季节的别称

春:初春、早春、阳春、芳春、暮

夏:初夏、中夏、夏暮、九夏、盛夏

秋:初秋、金秋、三秋、暮秋、中秋

冬:初冬、暮冬、九冬、暮冬、中冬

3)、农历月份的别称

一月:孟春、正月、初春、开岁、芳岁

二月:仲春、杏月、丽月、花朝、中春

三月:季春、暮春、桃月、蚕月、桃浪 

四月:孟夏、槐月、麦月、麦秋、清月

五月:仲夏、榴月、蒲月、中夏、清和月

六月:季夏、暮夏、荷月、暑月 、溽暑

七月:孟秋、瓜月、凉月、兰月、兰秋

八月:仲秋、桂月、正秋、爽月、桂秋

九月:季秋、暮秋、菊月、咏月、菊秋

十月:孟冬、初冬、良月、开冬、吉月  

十一月:仲冬、畅月、中冬、雪月、寒月  

十二月:季冬、残冬、腊月、冰月、暮月 

每月初一至初十称上浣,每月十一至二十称中浣,每月二十至三十称下浣。

如:甲子年桂月上浣。

题时间款时容易出现农历与公历混用的现象,如:一九八五年六月,

不能写成乙丑年荷月,因为公历的六月是农历的五月。

2)地点:

题款时如落书写地点,用雅称而不用俗称,如:书于北京西城肉食店,这类属于俗称地点。但是,如题于早春堂,书于鸿宾楼等到是可以的。

3)署名:

   署名时可以写姓名全称,也可以只写名不写姓,或题字与号。如:袁闽书,文笔轩主人书

4)谦词:

      写给长者、专家的作品在姓名之后可以加上书奉,奉书,敬书,恭录等谦词。所书作品内容是伟大,领袖的名句或名作,在姓名之后可加敬录、敬书等谦词。

下款的完整题法应是:“壬午年孟夏下浣文笔轩袁闽书”。正文是甲骨、钟鼎、汉隶的古文字,题款最好用行楷或楷书。不宜用正文的字体或狂草,如果正文是楷书、行草或狂草,那么题款时的字体最好是用行书。题款字体应小于正文,以便协调一致。

4|印章

  印章在一幅书法作品中的位置是相当重要的,别看这一小块红,真有画龙点睛之妙。

1)印章的分类

(1)引首章(随形章、闲章):这是印在作品右上方的章,又称随形章,是随石料的选型顺势成章,所以引首章不宜是在大方形章。说它是闲章,真是闲而不闲,这方小章的内容都应与正文浑然一体,人家结婚你赠横“美意延年”,盖引首章“苦中乐”就文不对章了。引首章还包括如下几个内容:(1)年号章甲子、乙丑、丙寅、一九八五年等。

(2)月号章:荷月、谷雨、盛夏等

(3)斋号章:墨人居、馨印斋、文笔轩。

(4)雅趣章:这类引首章的内容非常广泛,应当多准备几方,如:乐而康、苦中乐、天地心、墨趣、神功、写我心、墨乐、勤奋、苦功、治学、酒中仙、清趣、师古不泥、勤笔补拙、心画、精勤、百寿、福寿、百能而后、墨香、梦笔生花、观远、江山如画、悟法。

  (5)腰章:长的条幅右上只盖一方引首章显得中间空太多,可以加腰章。内容多半为书写者的籍贯或属性的肖印。腰章比引首章还要小些,一般是小园。小长,小方形。

(6)名章:名章一般分朱文(阳文)白文(阴文)两种,一幅书法作品的名章最好不盖两个朱文或白文章,要盖两方印时,最好一朱一白,两章之间隔一个章的空位,两章大小不宜悬殊。印章使用:印章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与题款字体的大小匹配,印不宜与示字相等,更不能小于款字,要略大于款字。同时,印章不能盖得过多,应求“惜红如金”。由于红印在黑白当中异常触目,如用得恰当,促使作品锦上添花;倘若滥竽充数,也会变成画蛇添足。

2)书法使用印章应注意几点:

(1)、一幅作品用印之后,即表示全盘结束,不能像签发文件那样,再补写上时间地点等字句;

(2)、落款名章及其它闲章,不能像更正图章那样,盖在书写的字上;

(3)、要用篆书印章,不能以隶书或者楷书的印章来代替;

(4)、要用书画印泥,不能用会计的红印油,以免作品渗透浮油。

书法作品的幅式和款式样是多样的,只要留心多看古今书法家的作品,并一些新的章法与款式记下来,反复临写,到创作时便得心应手了。

第八节 书法创作

书法创作方法

书法创作是借助一定的书写技法和形式,来表现书写者的生活情趣及审美观念的一种艺术实践活动。

书法创作大致包括以下程序:

(一)   确定书写内容

首先明确写什么。书写内容有的是指定的,如受托而书的作品;有的是自定的,即自己确定要写的内容;有是的代选项的;有的则是自撰。不管是什么情况,内容一旦确定,一定要查清字数以便考虑分行布局,如需标出处的,要查找正确出处。不管是写繁体字还是写简体字,均需分析每字写法,以防写错别字。如写篆书,还要查找工具书,找到根据,切忌杜撰。

(二)   确定书写格式

根据环境、场合等实际需要,确定表现形式,如用中堂还是条幅、横批、对联等。

(三)   确定字体或书体

书写格式确定后,再根据字数多少,确定与内容、欣赏者及环境场合相配的字体或书体。

(四)   构思章法

根据所定内容、格式及所选字体或书体,考虑分行布局,分几行,每行几字,每字多大(变化比较大的字体,如行草、草书等,可只定行距,不定字距)。正文末行写到哪里?落款写什么?怎样写?与正文怎样配合?印章盖在哪里?盖几方等。章法构思,可在脑子中考虑,也可设计小样作参考,以便实施做到意在笔先、胸有成竹。

(五)   首字管领

具体创作时,一定要推敲一幅字中的第一字,因第一字是全篇字中字形大小、笔画粗细、书体、运笔态势的标准,如标准失控,直接影响一幅字的质量。所以一定要发挥“首字管领”的作用。

(六)   加盖印章

正文、落款写完后,要根据章法布局的构思或根据实际需要加盖印章,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七)   挂审

一幅书法作品创作完毕,要挂起审视。俗话说“字怕挂”,因作品挂起,离远一点来审视,最容易发现问题或毛病。如挂起审视、分析十分满意,那将可能是一幅成功之作,这样一幅作品的创作意图就算圆满成功了。如挂审分析,毛病太多,书写者自己很不满意,则要冷静分析思考问题症结,考虑重新创作。

书法创作是一项艰苦和艰巨的艺术劳动,只有长期刻苦的磨练,才能提高其作品的成功率。古今有名的书法作用不可急躁,要多借鉴古人、多学习今人,多吸收民间的营养,多读书,开阔眼界,丰富生活经验,加强道德修养。只要书写功夫精到娴熟,学识渊博深厚,就一定会得心应手,心手双畅创作出高质量的书法作品。

当基本掌握了书法技法,结束了书法的初级临摹阶段以后,就可进行书法创作的训练。书法创作的开始并不意味着临摹的结束,而是要地一步地广采博临,向更深的层次进军。因此,许多著名书家到了晚年仍临帖不辍,不断地从传统中吸取养料,而他们意临,本身就是一种创作。从这一点来说,创作的范围是极其广阔的。这里只谈谈完成一幅书法作品的具体过程。

1、创作内容的选择

书法艺术创作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警句名言、成语等皆可入书,若自作书,则更佳。少则一、二字,多则长篇均可写成书法作品,就书体言,篆、隶、草、行、楷,皆可成书,只要用法入神,表现了一定的情趣意境,便可创作书法作品。书法家要看书法作品的用途来定书法内容,有求字者,有赠送他人的,有用来参赛的作品等,这些书法作品有的有指定内容,有的没有指定内容,书写要按要书写。

2、构思作品

当书写内容确定以后,就要确定作品的形式和构思作品的章法了。这个过程包括根据内容选择书法作品的形式。一般来讲,少字宜选择小中堂、斗方、横幅、条幅等。对偶句用对联的形式。多字数可选择大中堂、条屏等形式;选择创作的书体;对所写内容先练习,不明的写法要先考证;对作品的章法要精心构思,做到意在笔先。

3、首字领篇

作品开笔的第一字,是由谋篇布局所决定的,它起着排头兵的带作用,它的笔调轻重,结构大小及体势意态,将引导着后面的一行字,进而牵涉到数行字,意义重要。也誻说,第行字的大小,一般不超过首字范围,无论欹侧不正斜,都要以首字的中心线为准,第二、第三行都以首行为标尺。

4、粗细变化

在每个字中总是有粗细变化的以风格而论,有的变化较大,有的变化较小,粗的点画多以顿笔书写,产生茂密雄强的视觉效果;细的笔画以提笔行之,可给人以轻盈流畅的感觉。所以粗细穿插使字活泼灵动,起伏多变。但是粗笔不能臃肿,细笔不能纤弱。

5、向背顾盼、点画响应

书写作品时凡左右相迎的字,称为相向,则应注意既要舒展,又要回避,互不侵犯为佳。点画讲究呼应,这是书法审美对结字的基本要求,如上笔的收笔与下一笔的起笔之间,或上一部分与下一部分之间,都须笔意连、气势贯通。

6、书法创作注意事项

一忌雷同,缺乏变化以,如线条都一样粗细,走势都 向一个方向,缺乏生机;二忌剑拔絮张,作滞板,缺乏自然情趣;三忌肥胖臃肿,形似墨猪;四忌筋骨外露,枯燥乏味;五忌狂野放荡,不守法度;六忌非字非画,不伦不类,无法辨认。

7、要有创新

书法创作应当有创新的意识和胆量,但最好的创新之路首先在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把握传统。对学习书法不久的人来说,继承传统是第一位的,其最终目的恰恰是为了日后更好地创新。书法创作中每一笔都要写得称心如意是不容易的,往往写着写着会出现“走神”之笔。有时也可收到妙趣天成、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九节  学习书法的几个基本问题 

1、 法与兴趣

古人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这是千真万确的。做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就会去钻研。但兴趣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很多人的兴趣是靠后天培养起来的。比如我们考进中专院校,所学的专业和自己原来的想法不一样,没有一点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影响和耐心帮助下,经过长期的接触,便由入门到产生兴趣,并开始喜欢和热爱这个专业。学习书法也一样,有兴趣那自然很好。有的人一开始兴趣不大,但有学好书法的愿望,这就好,兴趣可以慢慢培养。开始可以看别人写字,接触一些名家碑帖和书法。也许通过老师的指导和习字环境的影响,你就会对书法感兴趣了。只要一头钻进去,就会到里边的世界是那样大,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其乐无穷。学习书法关键是要坚持,兴趣浓厚如果不坚持,半途而废也终难成功。

书法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它不仅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而且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能供人们观赏,给人们的生活增添的色彩。它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有了不顺心的事,遇到挫折和烦恼,写写字调节一下,所有烦恼失意便会烟消云散。工作累了,学习累了,写写字会使大脑得到很好的休息。经常坚持书法练习,又是一种较好的体质锻炼,它可以锻炼和培养人们坚强的意志和永久的耐力,正所谓:“书画延年,金石长寿。”

1、书法与学养

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书法家,不但要刻苦临池,精于临摹,练好“字内功”;更要研究书理,博通书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加强思想修养和文化艺术修养,修好“字外功”。所谓“字外功”,即学养,指书艺以外的其他的修养,诸如书者的思想品德修养、常识和艺术修养以及生活经历和积累等等,主要指书法家的文化艺术修养。一幅成功的书艺作品,应该是书法家思想境界、生活阅历、结构和艺术修养的总和。因为各种科学文化和艺术之间,是彼此相通的,是互为渗透、相互作用的。书法理论可以启发灵性,诗词可以启发情致,绘画可以舒其章法,文章可以养气韵,书法家必须使自己具有高尚的品格、广泛的艺术修养、丰富的知识积累、宽广的眼界和胸怀。

文化艺术修养是书法创作的前题,古今书法家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文化艺术修养是学习书法及至进行书艺创作的首要条件。“天分”、“多写”、“品高”“多见”、“学富”五要中,有三要是讲书法家修养的。“品高”指思想品德修养,“多见”和“学富”便指的是文化艺术修养。书法创作成就的高低取决于文化艺术修养深浅 一个人书法创作成就的高低以及艺术生命旺盛与否,取决于什么呢?是用笔、用墨、结字、章法等“字内功”吗?不是!而是取决于他的知识结构和文化修养等“字外功”。书法之妙,在自出机杼。掌握书法技巧之后,书艺水平的高低,则要看学识的深浅。

3、书法与社交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交际互相交流思想,沟通信息,联络感情,增进友谊。书法学习和创作,也需要交际,离不开社交。那闭门不出,苦思冥想的学书法是不可取的。只有走出书斋,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上去,到书友中去拜师交友,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学书有两种必要的交际活动,一是拜师,二是交友。拜师因人而异,有人开始学书就拜师,就有了正确的学书方法,少走了许多弯路。有的人是碰了壁才回过头来拜师,亡羊补牢,还算不晚。有人干脆不拜师,业余自学,虽然难度大,但只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仍可有所成就。拜师不但师之教要有方,徒之学还应不怠,不坚持,不下苦功也不行。拜师学书,老师所起的作用关键是引导你正确的学书方法,求师点化,聆听教诲,亲眼睹师之用笔,用墨,结字及章法,体会师之苦心追求。另一方面应用“心”去学,多思量,不可忘记自我和存在。应做到先拜师后远师,最终要创出自己的路子。不是照老师所写的字来学。唐代书法家李北海说过:“学我者死,似我者俗。”此言虽重,是有道理的。

    4、书法与天才

有人认为字写得好的人是天生的,是天才,至少有特殊能力,比一般人要聪明。这种说法是没道理的。认为作书需有天才的人,必然把书法艺术神秘化,使人们觉得它高不可攀。其实学习书法和做别的事情一样,要靠信心、勤奋、耐力,坚持数年必有成效。只要你肯学、肯钻,善于用脑子,虚心向别人学习,花费一定的时间和气力,就一定能够敲开书法艺术之门。学习书法没有什么“诀窍”,也无“捷径”可走,来不得半点骄傲和自满,要害是一个“恒”字,那就是坚持练习,持之以恒。古今书法家苦学的故事很多。汉代的草书大家张芝,因练字需要,做衣服时买白布,在上面完字后染成黑色,然后再做成衣服穿。由于他长期在门前水池里洗笔,时间长了,池水全成了黑色,后人称之为“墨池”,可见其苦学精神。当代书法家林散之深有体会地说:“(书法)如蚕之吐丝,蜂之酿蜜,岂有一朝一夕能变成丝与蜜的呢?”他自幼学书,几十年如一日,从因故而废书,即使有病住院,躺在病床上,仍念念不忘书法。 

【书法】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以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有:一是使用柔软的毛笔,二是书写形象丰富的汉字。因此,其有两义:一指毛笔字书写的法则,主要包括执笔、用笔、点划、结构、分布等方法;一指以书写汉字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就是借助于精湛的技法、生动的造型来表达出作者的性格、趣味、学养、气质等精神因素,其为侧重于“心画”。二者相融合,便构成了中国的书法艺术。所以从书法构成的要素来说,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是笔法,要求熟练地执使毛笔,还握正确的指法、腕法、身法、用笔法、用墨法等技巧;二是笔势。要求妥当地组织好点画与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承接呼应关系;三是笔意。要求在书写过程中表现出书者的气质、情趣、学素和人品。从书体、风格上说,更是多姿多态,美不胜收。我国的书法艺术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主要取决于中国人善于把实用的东西上升为美的艺术,同时与中国独特的文字和毛笔关系密切有关。其文字以象构思、立象尽意的特点酝酿着书法艺术的灵魂,而方块构形,灿然于目的姿质又构成书法艺术的形式基础。其工具,“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可生出方圆藏露、逆顺向背的韵味,轻重肥瘦、浓淡湿涩的情趣,抑扬顿挫、聚散疏密的笔调。断连承接、刚柔雄秀的气势;再辅以专门制作的纸墨,使书法艺术更趋变幻莫测。韵味无穷。书法不仅成为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而且居于所有艺术之首。书法在中国不仅举世同好,千古一风,而且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传播友谊的媒介,在东方世界颇有影响,也倍受西方世界的瞩目。

款识

【款识】古代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汉书·郊祀志下》:“今此鼎细小,又有款识,不宜荐见于宗庙。”颜师古注云:“款,刻也;识,记也。”此外,还有三说:一款是阴文凹入者,识是阳文凸出者;二,款在外,识在内;三,花纹为款,篆刻为识。(均见方以智《通雅》卷三十三所引。)后世在书、画上标题姓名,也称“款识”、“题款”或“款题”。画上款识唐人只小字藏树根石罅,书不工者多落纸背。至宋代,始记年月,也仅细楷,书不两行。唯苏拭有大行楷,或跋语三、五行。元人从款识姓名年月发展到诗文题跋,有百余字者。至明清题跋之风大盛,至今不衰。可见,款识,有二义:一、指书画作上的署名后款,二是古代神鼎彝器上铸刻之文字。

结体

【结体】亦称“结字”、“间架”“结构”。指每个字点划间的安排与形势的布置。汉字尚形,书法又是“形学”(清康有为)故结体尤显重要。元赵盂頫《兰亭跋》:“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汉字各种字体,皆由点划联结,搭配而成。笔划的长、短、粗、细、俯、仰、缩、伸,偏旁的宽、窄、高、低、欹、正,构成了每个字的不同形态,要使字的笔划搭配适宜、得体、匀美,研究其结体必不可少。正如清冯班在《纯吟书要》中所云:“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间架既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又云:“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可见,结字在书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笔锋

【笔锋】笔毫的尖铁。姜夔《续书谱·用墨》云:“笔欲锋长劲而圆,长则含墨,可以运动,劲则有力,圆则妍美。”字的锋芒,也叫“笔锋”。能将笔之锋尖保持在字的点划之中者,叫“中锋”;能藏在点划中间的不出角者,叫“藏锋”;将笔之锋尖偏在字的点划一面者,叫“偏锋”。一般以“偏锋”为书法之病。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云:“能将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逆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

飞白

【飞白】亦称“草篆”。一种书写方法特殊的字体。笔画是枯丝平行,转折处笔路毕显。相传东汉灵帝时修饰鸿都门,工匠用刷白粉的帚子刷字,蔡各得到启发而作飞白书。唐代张怀瓘《书断》载:“飞白者,后汉左中郎将蔡邕所作也。王隐、王愔共云:'飞白变楷制也’。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寻丈,字宜轻微不满,名曰飞白。”北宋黄伯思称“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明代赵宦光称“白而不飞者似篆,飞而不白者似隶。”今人将书画的干枯笔触部分泛称为“飞白”。传世的唐宋御制碑多以飞白题额,如《晋祠铭》、《昇仙太子碑》等。清张燕昌、陆纪曾有《飞白录》二卷。

章法

【章法】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亦称“大章法”。习惯上又称一字之中的点画布置,和一字与数字之间布置的关系为“小章法”。明张绅《书法通释》云:“古人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章法、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故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主’”。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可见,章书在一件书法作品中显得十分重要,书写时必须处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使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如是自能神完气畅,精妙和谐,产生“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效果。布白的形式大体有三:一是纵有行横有列,二是:纵有行横无列(或横有行纵无列),三是纵无行,横无列,它们或有“镂金错采”的人工美,或具“芙蓉出水”的自然美。

墨法

【墨法】亦称“血法”。一曰:用墨之法。前人谓水墨者,字之血也。故临地作书时极为讲究。墨过淡则伤神彩,太浓则滞笔锋。必须做到“浓欲其活,谈欲其华。”宋姜夔《续书谱·用墨》云:“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知也。”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述书下》云:“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 ”用墨作风,一方面往往因时因人而异。如北宋浓墨实用,南宋浓墨活用;刘墉喜用浓墨,梦楼专尚淡墨。另一方面,又常因书体风格、纸张性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二曰:磨墨之法。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墨谱》云:“研墨如病,盖重其调匀而不泥也。”研墨要凉,凉则生光。墨不宜热,热则生沫。盖忌其研急而墨热。又李阳冰曰:“用者旋研,无今停久,久时尘埃相污,胶力隳亡。如此泥钝不任下笔矣。”元陈绎曾《翰林要诀·肉法》云:“磨墨之法,重按轻推,运行近折。”“凡磨墨不得用砚池水,令墨滞笔沍,须以水滴汲新水临时斟酌之”,“凡书不得自磨墨,令手颤、筋骨大强,是大忌也。”

笔法

【笔法】写字作画用笔的方法。中国书画主要都以线条表现,所用工具都是尖锋毛笔,要使书画的线条点画富有变化,必先讲究执笔,在运笔时掌握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称为“笔法”。唐张怀瓘道《玉堂禁经·用笔祛》云: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故元赵孟頫于《兰亭跋》中云:“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中国书法基础知识——理论编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繁荣相适应,我国古代的书法理论也逐步发展、兴盛起来。相对而言,古代书法理论的出现比书法艺术的形成要晚一些。据目前所能见到的资料,古代书论著作最早出现于汉代。西汉大学者、文学家扬雄在他的《法言·问神》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书,心画也。”这里的“书”虽不是专指书法,但它最早论述了有关中国书法理论的根本命题——书法同书法家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和书法艺术表情达性的特质等问题,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书论史的源头。

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中国的书法艺术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影响深远。打从汉字一产生,便出现了书法艺术的萌芽。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和发展,直至秦代,统一了文字,创制了秦篆(小篆)、秦隶。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业绩,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为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存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汉隶、楷书、草书、行书的变革、发展和繁荣,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发展、兴盛与繁荣,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汉代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初创期。随着书法艺术的成熟和兴盛,专门研究书法的理论著作便应运而生。最早论述书法的一篇文章是东汉书法家崔瑗的《草书势》。崔氏在文中认为,草书的出现正是由繁到简的社会需要的反映,并描述、赞扬了书法的形态美和动态美。对书法的艺术审美功能和价值作了充分肯定。继此之后又出现了几篇重要的书论著作,如赵壹的〈〈非草书》、蔡邕的《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尤其是大书家蔡邕的《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成熟期。这一时期,书法艺术非常兴盛,出现了一大批书法名家。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带动了书法理论的研究。西晋时,出现了一批以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物象、动态来描绘、比喻各种书体形态美的理论著作,如成公绥的《隶书体》、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状》、刘劭的《飞白势》、杨泉的《草书赋》等,表现出一种“尚象”的审美趋向。东晋时,书家已不满足于对书法外在形态的描述,而开始探求用笔、结体和章法技巧的规律,并注意研究人的主观意志与书法的关系。如世传卫夫人的《笔阵图》、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等,都是这方面的重要书论。至南北朝时,受时风的影响,开始重视对各个书家的评论。这方面有影响的著作有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虞和的《论书表》、瘐肩吾的《书品》等。尤其是王僧虏的《书赋》、《论书》、《笔意赞》等书论,着意探求书法创作的过程和特征,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隋唐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兴盛期。隋代虽立朝时间很短,但其书法上承南北朝碑刻,下启唐楷诸家,为唐代楷书法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其书论也重在探讨楷书的笔法与结体,智永的《永字八法》和智果的《心成颂》是这方面的代表。随着唐代书法艺术的达到鼎盛,书法大家、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书法理论也兴盛起来,大批成系统、有分量的书论著述陆续问世,对细部技法的探讨和对书法创作规律的剖析逐渐代替了对书法艺术总体印象的阐述,涉及了书法艺术的各方面,体现了唐代“尚法”的风气。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孙过庭的《书谱》、张怀域还的《书议》、《书信》、《书断》、《文宇论》、《六体书论》,《论用笔十法》,窦泉的《述书赋》,徐浩的《论书队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张彦远编的《法书要录》等都是这一时期书论的代表作。尤其是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孙过庭的《书谱》、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宋代是古代书法理论的变革期。由于各种原因,宋代的书法无法与唐代相比肩,却能另辟蹊径,一时帖学盛行。而且在书法理论上也有所革新和发展。宋人论书主张书法创作不应受法度的束缚,不必斤斤计较于点画、布置等具体方法,而应重视作品中的风神意韵及书家的内在精神与气质,自由地抒发其胸臆,力求创新。它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反映。朱长文的《续书断》、苏轼的《论书》、《东坡题跋》、黄庭坚的《论书》、米莆的《书史》、《海岳名言》、姜夔的《续书谱》等,都是这一时期书论的代表著作。《续书谱》尤为系统精到,为历代书家所推祟,影响巨大。

元明两代的书法艺术也没有多大发展,帖学仍然盛行,尚未走出书法创作的低谷。在书论方面,由承继晋唐之法,对宋人“尚意”书风进行否定,进而重视书法艺术的形态美,标举魏晋风格。元代书论主要是讲究法度,代表论著有郑构撰、刘有定注的《衍极》和陈绎曾的《翰林要诀》。明代书论则强调崇尚古雅,倡导骨力与研美兼善。陶宗仪的《书史会要》、丰坊的《书诀》、项穆的《书法雅言》等则是其代表论著。

清代是古代书法理论继往开来的一个时期。从清中期开始便逐渐形成了帖学与碑学明显分流的格局,而且帖学逐渐由盛转衰,碑学则日渐兴盛。故书法理论前期重视对笔墨技巧的阐发,代表著作有笪重光的《书筏》和朱履贞的《书学捷要》。后期则主要是对碑学理论的探讨,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包世臣的《艺舟双揖》和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揖》是这方面的代表著作,并形成了一股抑帖尊碑、重北轻南的风气。刘熙载的《艺概·书概》对南北书风的特色分别作了概括,强调他们各有所长,则显得比较公允、客观。不仅如此,《书概》还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历史、书体演变的历史和书法艺术的技巧、风格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而精要的理论总结。这些论著在中国古代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对清代碑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促进了清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并对近现代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发展的大致轮廓如前所述,我们不难从中发现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首先,重视对审美风尚的总结与引导。一般说来,一个社会必然有一个社会的风尚,这种社会风尚也必然要影响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而社会文化各方面对这一风尚的欢迎或抵制,又必然会直接影响到这一社会风尚的兴盛与消亡。同样,各个时代对书法艺术的审美风尚也不一样。如何引导这种审美风尚,使之成为这一时代审美的主导风尚,就成为各个时代书论家们所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如汉魏时书论中的“尚象”、晋时书论中的“尚韵”、唐时书论中的“尚法”、宋时书论中的“尚意”等等,无一不是对各个时代书法艺术实践中审美风尚的总结,而通过总结反过来又指导书法创作的实践,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其次,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全面而系统。只要我们粗略翻阅一下中国古代书法理论著作,你就会看到:我国古代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和总结是全方位的,涉及到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而且自成体系。如果将它与中国古代画论相比较,就更能显示出这一特点。比如对书法发展史的研究,自从南朝宋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开其端,以后各个朝代几乎都有这样的一批著作。它们论列了从上古至清末书法发展的历史,保存了中国书法发展历史的完整面貌。又如对书体演变历史的研究,论及了大篆、小篆、八分、楷书、行书、章草、今草等书体的产生、发展、变化以及概念、特点等各个方面,系统而全面。再如对书法技法的研究也是极为深人、全面,大凡用笔、用锋、执笔、结宇、用墨、布白等等,皆有详细而精到的研究。

再次,重视书品与人品的关系。早在西汉时扬雄就提出了“书为心画”的著名观点,认为书法艺术作品是书家思想意识、德行、品藻的直接反映。这一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北宋书论家朱长文在其《续书断》中就认为,一个人书法艺术的高下与他的品格修养有很大关系,并举例说:“鲁公可谓忠烈之臣也,……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扬子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这实际上就是说颜氏端庄雄健的风格来自于他的高风亮节。近代书论大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更明确地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他认为通过书法不仅可以看出书家的“学”、“才”、“志”,而且可以想见书家其人。人品好书品必定好。

另外,善于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评赏者的感受,以充分显示欣赏过程中多种心理活动交织的情状。早在东汉蔡邕的《笔论》中,就运用丰富、美好的比喻,来强调书法创作的体势应融人大自然各种生动的形态。自此,历代书论家留继承了这一传统。如孙过庭《书谱》中写道:“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在这里,作者就运用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比喻——实际上是博喻,来比拟钟繇、张芝和二王书法的神妙景象,从而使人获得一种感性的认识,便于领会。此类例子真是举不胜举。

总之,中国古代书法理论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继承。

书法基础知识64问

1.关于汉字构造《说文解字》作者是谁?许慎。

2.古人有四种造字法:

①象形法:是根据自然物象的形体特征进行摹画而创造文字的方法;

②指事法:是象形法的一种补充。从字的表现形态上审视出它的抽象含义;

③会意法:是象形法的一种拓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组合在一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思;

④形声法:是对象形法的进一步拓展,将本质相同的一类事物并列在一起,赋予它们一个共同的义符(表义的符号)作为“形旁”,然后再根据各个事物称呼的不同,标以不同的“声旁”,从而组成许许多多的字。

3.公元1899年,我国清代小说家王懿荣、刘鹗在购买中药材“龙骨”时,无意中发现上面刻有一些“符号”和“图形”,后经研究考证,确认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即“甲骨卜辞”,现在称为甲骨文。甲骨文线条瘦劲,时有锋芒,并具有多种形态,字与字之间的排列错落有致。

金文:大都发现于考古出土的商代钟、鼎等青铜器上,故又称为“钟鼎文”,金文线条丰满、柔韧、凝重,字体比较端庄、稳重。到西周晚期,金文已趋成熟,流传下来的这一时期的铭文主要有《毛公鼎》、《散氏盘》。

小篆:秦朝统一以后为了统一文字,由李斯等创造了一种比较规范、结构整齐、线条较细的篆书叫小篆。如《泰山刻石》等。

大篆:金文,以及按照金文的书写方法的其它刻石且具有金文等艺术特点的文字叫大篆。

4.汉字起源于画图,它自身的“以形示义”的本质行征,为书法艺术提供了最初的表现对象,所以历来有“书画同源”之说。

5.汉字在使用过程中为满足统一化、便捷化的实用性需要,其书体、字形也在不断地演变。书体自大篆之后出现了小篆、隶、楷、行、草(章草)等多种书体,字形(包括笔画形态)也循着从繁到简,从象形到逐步概括、抽象的大轨迹不断变化。这不仅丰富了汉字的视觉形象,而且也增加了汉字的抽象意味,使得书法艺术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直观的视觉形象与非直观的抽象性、象征性意蕴巧妙结合的艺术。

6.随着毛笔、墨、纸等书写工具,书写材料的发明,也使得书法艺术获得了更为适宜的表现媒介。

7.为什么汉字作为一种书面语言,其本身就具备表情达意的功能?

通常口语的表达常以声调、语言、节奏、表情的变化,反映表达者的思想、情感、性格、素养等;书法作为一种书面语言的表达,也同样可以凭借笔形、字势、行气、布白、意蕴等的变化去反映书写者的思想、情感、个性、素养、心境等,所以人们才有“书为心画”之说。几千年来许多杰出的书法家通过书法作品来抒发自己的襟怀、志向,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审美情趣;同时也通过书法作品来美化环境、装点河山、激励后人。

8.学习书法有什么意义?

主要有:弘扬民族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增强民族自信,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培养毅力,提高审美能力,增长知识才干,有利学习、工作和书面交往。

9.一支好的毛笔应具有四个基本条件(又称四德),即尖、齐、圆、健。

10.按写字的大小分,毛笔通常可分为大、中、小楷。按笔锋的长短不同,通常分为长锋、中锋和短锋笔。按毛笔软硬不同分为羊毫、鸡毫、狼毫及兼毫。

11.毛笔的使用与保管:

一支新笔在使用时应先用温水将笔毫浸泡开,旧笔在使用前,也应在清水里浸泡一下。

毛笔在每次用过之后,一定要洗干净,然后将其悬挂起来,自然晾干。

12.墨的种类:

①固体墨(含油烟墨、松烟墨、油松墨、药墨);

②液体墨,又称墨汁,是清朝光绪年间,由谢松岱、谢松梁兄弟创造的。目前有“曹素功”、“一得阁”、“中华”墨汁为代表。

13.纸的种类:

宣纸,分生宣和熟宣、半熟宣。

生宣吸水性强,润墨性好,适宜于书法和写意画。生宣经矾水处理后便是熟宣,宜画工笔或写小楷。半熟宣是生宣纸经淡矾水处理过,既有生宣特点,又减少了吸水性,宜于书画。

元元纸、毛边纸,色黄质粗,宜作初学者使用或练习用,也有用来创作的。

14.砚

按材质不同可分为石砚、陶砚、泥砚、玉砚等;按产地分有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山东潍坊的鲁砚和甘肃卓尼县的洮砚。俗称“四大名砚”。

15.毡垫

书画时在纸下垫上的羊毛毡,具有一定吸水性,这样可以保护书写的作品不致被玷污。

16.镇纸、笔筒与笔架

镇纸即用于压纸的石、铜、木等材料。

笔筒是平时用于插笔的,一般用竹、木、陶瓷等制成。

笔架是用来搁笔的,一般有木制、石料或陶瓷等材质。

17.坐书姿势

①头正;②身直;③臂开;④足安。

18.立书姿势

两脚稍分开,或者分前后,上身向前倾,腰可略微躬,左手按住纸,右手悬腕书。

19.执笔方法

①指实,掌虚,笔正,腕平。

②常用“五字法”为:

扌厌:以大拇指肚紧帖在笔杆内侧,指尖稍向上斜。

押:以食指第一关节处向下俯扣住笔杆外部,形成与拇指相对扣紧笔杆之势。

钩:用中指靠在食指下方,第一关节弯曲为钩,钩住笔管外部。

格:用无名指指甲紧帖笔杆,把中指钩向内的笔杆挡住,防止笔杆歪斜。

抵:用小指垫托在无名指的下面,以增加无名指的力量。

20.笔法

①中锋:笔锋在笔画的中心线上运行,称为中锋运笔。

②偏锋:笔锋在运行过程中,处在笔画的边沿上,写出来的线一侧光润平齐,而另一侧常参差不齐,俗称“病笔”。

③侧锋:在运笔过程中,笔锋在一定程度上偏离笔画中心线,整个笔毫方向与运笔方向呈45°夹角,叫侧锋用笔。侧锋用笔比中锋用笔较自由,笔画常显得峻峭多姿,精神外拓。

21.藏锋与露峰

藏锋:运笔过程中,起笔与收笔时将笔锋的锋颖藏进笔画之中,不让其外露的一种笔法。

露锋:在起、收笔时笔锋的锋颖外露,不加掩饰。

22.提、按、顿、挫

在毛笔运行过程中,根据字的笔画变化和书写者的情感需要,进行提笔、按笔、顿笔与挫笔,使写出来的笔画发生轻重、粗细、起伏、跌宕的变化,显示出笔画的力度、节奏和气韵。

提笔:是将笔锋上提,使笔锋敛合。

按笔:将笔锋下按,笔毫铺开。运笔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起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一般交错使用提笔与按笔。

顿笔:是提与按在笔画特定处的具体运用。顿笔是将笔锋下按并稍作停笔,这样笔锋接触纸重、注墨多,顿处的笔画则显得粗壮。

挫笔:是指顿笔后,将笔锋稍稍提起,并转动笔锋,以改变行笔方向的笔法。

23.方笔与圆笔

主要是指笔画的外部形态而言的。方笔,是指笔画的棱角突出、明显。而圆笔,则是指笔画的外部轮廓多呈圆弧状。

24.书体一般指楷书、行书、隶书、草书、篆书,楷书、隶书、篆书又称真书或正书。你能区别吗?

25.唐朝是楷书的全盛时代,以欧阳询、禇遂良、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的书风给楷书体带来了崭新的面貌,形成了主导整个楷书领域里的主要体系。

26.颜真卿的主要代表作是:

楷书有《多宝塔字帖》、《勤礼碑》、《麻姑仙坛记》、《告身帖》等。

27.天下第二行书是指颜真卿书写的《祭侄文稿》。颜真卿的其它帖如《争座位帖》艺术价值也非常高。

28.自古字仰钟王,指的是谁?

是指汉魏时的钟繇和东晋的王羲之。

29.“二王”指的是谁与谁?书圣是对谁的尊称?

“二王”指的是东晋的王羲之与王献之父子。书圣是后人对王羲之的尊称。

30.王羲之的代表作是指哪件作品?

“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31.王羲之的老师指的是谁?

卫夫人。

32.现在存世的兰亭序并非王羲之真迹而是临摹本,即唐?冯承素摹本、虞世南摹本、禇遂良摹本、欧阳询摹本,另有定武兰亭石刻本。

33.行书有什么特点?

行书点画呼应多变,结构生动灵巧,如一个行走中的人,四肢摆动,富于神采。①起笔与收笔多为露锋;②笔画勾连,折处多为圆笔;③行笔速度快,起伏大,节奏感强。

34.唐朝草书亦出现两个非常著名人物,即张旭与怀素,被称为狂旭颠素。张旭的代表作为《古诗四帖》,怀素的代表作为《怀素自叙帖》。
 

35.与东晋秀丽书风相比,北方当时盛行雄强朴茂的书风,即北魏书风,后称北碑,代表作有《龙门十二品》、《张黑女墓志》、《张猛龙碑》、《石门铭》等。刘宋时期《爨龙颜碑》、《爨宝子碑》也极富雄强稚拙之趣。

36.汉朝是隶书发展的高峰,主要代表作有《曹全碑》、《礼器碑》、《张迁碑》、《乙瑛碑》、《石门颂》、《郙阁颂》、《西狭颂》等。汉魏时期的章草亦有很高成就,张芝、陆机成就最高。陆机的《平复帖》对后世影响深远。

37.秦汉时帛书及汉朝的《武威汉简》、《居延汉简》是写在帛或竹简上的书体,这些帛简的出土发现,对后世书法有很大的意义。

38.柳公权的代表作:《神策军碑》、《玄秘塔碑》。

39.禇遂良的代表作:《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40.欧阳询的代表作:《九成宫碑》等。

41.五代时期的杨凝式称为杨疯子,他的作品《韭花帖》,承前启后,对后世影响很大。

42.“宋四家”是指哪四家?代表作各有哪些?

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

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行书《黄州寒食帖》;

黄庭坚的行书《松风阁》,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廉颇蔺相如列传》、《诸上座帖》等;

米芾的行书《多景楼帖》、《蜀素帖》、《苕溪诗帖》、《研山铭》等。

蔡襄的《再拜远蒙》、《启近曾明仲》等。

43.天下第三行书是指谁的什么作品?

相对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和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44.元朝的赵孟頫、明朝的董其昌都是学习“二王”的典范。董其昌自谓赵得其形,自己则得其神。

45.明朝的几个敢于创新的大书家有王铎,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祝允明、文征明等。

46.明清时期曾盛行一种“黑、光、方、亮”的没有个性的书体,叫“馆阁体”。

47.明清的草书大家主要指王铎、傅山。

48.清朝的书家有:傅山、何绍基、刘墉、郑板桥、金农、邓石如、赵之谦、翁同和、钱南园、翁方纲、康有为等。

49.清末民初的尊碑抑帖的著名人物是康有为。

50.唐朝的孙过庭的《书谱》,既是草书的典范,也是书法理论专著。《广艺舟双楫》是康有为的书法理论专著。

51.当代书法的主要人物有毛泽东、于右任、林散之、沈尹默、沙孟海等,其中林散之有“当代草圣”之称。

52.如何欣赏书法:

一是欣赏书法作品视觉形象美,包括①笔画线条的美,主要看笔法娴熟,有力度的笔画,讲究配合,富于变化的笔画;②字的结体美,主要应具有和谐之美,并具有变化之美;③书法作品的整体形象美,笔的墨迹在白纸上的“黑白之趣”气韵之美。

二是注意书法作品的力度美。①笔画的力度主要在于书法家的笔法是否精熟,书写时意念是否集中,心气充沛,以集中的意念和充沛的心气贯力于笔端。②就结体而言,楷书结体中的力,主要表现为一种静态的建筑式的结构应力。行书的结体主要体现为一种平衡之力,表现书法家巧妙地运用重心平衡的法则,而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字。而草书主要表现为一种运动之力,流动的笔画线条赋予草书结体以强烈的运动之势。③就整体形象而言,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以至全局的“形”与“势”上,具有引力或张力。

三是注意书法作品的神采美,神采之美除了传统意蕴之外,还表现书法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和个性、时代气息等。

53.书法作品大致有多少种款式?

主要有:中堂、条幅、通屏、对联(龙门联)、横披、匾额、手卷、折页、扇面。

54.构成书法作品的结构一般有正文、上款、下款、钤印等。

55.书法中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今人尚法、意韵情趣的说法。

56.苏东坡说:“笔成冢,墨成池,不成羲之即献之”中的“冢”,传说是唐怀素苦练书法,用秃的笔很多,把笔埋起来成了笔的坟墓。

57.【章法】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亦称“大章法”。习惯上又称一字之中的点画布置,和一字与数字之间布置的关系为“小章法”。明张绅《书法通释》云:“古人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章法、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故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主\’”。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可见,章书在一件书法作品中显得十分重要,书写时必须处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使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如是自能神完气畅,精妙和谐,产生“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效果。布白的形式大体有三:一是纵有行横有列,二是:纵有行横无列(或横有行纵无列),三是纵无行,横无列,它们或有“镂金错采”的人工美,或具“芙蓉出水”的自然美。

58.【笔法】写字作画用笔的方法。中国书画主要都以线条表现,所用工具都是尖锋毛笔,要使书画的线条点画富有变化,必先讲究执笔,在运笔时掌握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称为“笔法”。唐张怀瓘道《玉堂禁经?用笔祛》云: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故元赵孟頫于《兰亭跋》中云:“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59.【墨法】亦称“血法”。一曰:用墨之法。前人谓水墨者,字之血也。故临地作书时极为讲究。墨过淡则伤神彩,太浓则滞笔锋。必须做到“浓欲其活,谈欲其华。”宋姜夔《续书谱?用墨》云:“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知也。”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述书下》云:“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 ”用墨作风,一方面往往因时因人而异。如北宋浓墨实用,南宋浓墨活用;刘墉喜用浓墨,梦楼专尚淡墨。另一方面,又常因书体风格、纸张性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二曰:磨墨之法。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墨谱》云:“研墨如病,盖重其调匀而不泥也。”研墨要凉,凉则生光。墨不宜热,热则生沫。盖忌其研急而墨热。又李阳冰曰:“用者旋研,无今停久,久时尘埃相污,胶力隳亡。如此泥钝不任下笔矣。”元陈绎曾《翰林要诀?肉法》云:“磨墨之法,重按轻推,运行近折。”“凡磨墨不得用砚池水,令墨滞笔沍,须以水滴汲新水临时斟酌之”,“凡书不得自磨墨,令手颤、筋骨大强,是大忌也。”

 60.【结体】亦称“结字”、“间架”“结构”。指每个字点划间的安排与形势的布置。汉字尚形,书法又是“形学”(清康有为)故结体尤显重要。元赵盂頫《兰亭跋》:“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汉字各种字体,皆由点划联结,搭配而成。笔划的长、短、粗、细、俯、仰、缩、伸,偏旁的宽、窄、高、低、欹、正,构成了每个字的不同形态,要使字的笔划搭配适宜、得体、匀美,研究其结体必不可少。正如清冯班在《纯吟书要》中所云:“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间架既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又云:“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可见,结字在书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61.【款识】古代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汉书?郊祀志下》:“今此鼎细小,又有款识,不宜荐见于宗庙。”颜师古注云:“款,刻也;识,记也。”此外,还有三说:一款是阴文凹入者,识是阳文凸出者;二,款在外,识在内;三,花纹为款,篆刻为识。(均见方以智《通雅》卷三十三所引。)后世在书、画上标题姓名,也称“款识”、“题款”或“款题”。画上款识唐人只小字藏树根石罅,书不工者多落纸背。至宋代,始记年月,也仅细楷,书不两行。唯苏拭有大行楷,或跋语三、五行。元人从款识姓名年月发展到诗文题跋,有百余字者。至明清题跋之风大盛,至今不衰。可见,款识,有二义:一、指书画作上的署名后款,二是古代神鼎彝器上铸刻之文字。

 62.【笔锋】笔毫的尖铁。姜夔《续书谱?用墨》云:“笔欲锋长劲而圆,长则含墨,可以运动,劲则有力,圆则妍美。”字的锋芒,也叫“笔锋”。能将笔之锋尖保持在字的点划之中者,叫“中锋”;能藏在点划中间的不出角者,叫“藏锋”;将笔之锋尖偏在字的点划一面者,叫“偏锋”。一般以“偏锋”为书法之病。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云:“能将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逆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

 63.【飞白】亦称“草篆”。一种书写方法特殊的字体。笔画是枯丝平行,转折处笔路毕显。相传东汉灵帝时修饰鸿都门,工匠用刷白粉的帚子刷字,蔡各得到启发而作飞白书。唐代张怀瓘《书断》载:“飞白者,后汉左中郎将蔡邕所作也。王隐、王愔共云:'飞白变楷制也\’。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寻丈,字宜轻微不满,名曰飞白。”北宋黄伯思称“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明代赵宦光称“白而不飞者似篆,飞而不白者似隶。”今人将书画的干枯笔触部分泛称为“飞白”。传世的唐宋御制碑多以飞白题额,如《晋祠铭》、《昇仙太子碑》等。清张燕昌、陆纪曾有《飞白录》二卷。

64.【法帖】亦称“帖”。指古代名人的墨迹,摹刻在石版或木板上的法书及其拓本;称为“法帖”,即可供效法者。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命侍书学士王著摹刻祕阁所藏法书,编为十卷,每卷首刻“法帖第x”,汤《淳化阁法帖》,其“法帖”之名相传由此始行。《法帖谱系》称:“熙陵(宋太宗)留意翰墨,出御府历代所藏真迹,命王著摹刻禁中,厘为十卷,此历代法帖之祖。”

 65.【院体】书法术语。宋太祖时曾置御书院,书院成员都是学习王義之的字,以用于书写当时朝廷的各种文告敕令。这种字,体轻势弱,多呆板无神,了无高韵,人称“院体”。后来,人们不管其书者为谁,书为何体,凡无骨力、无神韵的书法皆被人称为“院体”。故这一书法术语。用以对书法气格的品评,一般含有贬意。

 66.【钩填】书法术语。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以较透明的纸蒙在法书上,先以细笔双勾,后用墨廓填故称。亦称“双勾廊填”。南宋姜夔《续书谱》谓:“双勾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得肥瘦之本体

五、《书 法 结 体 美》

书法艺术的结体美是书家终生钻研的内容,它在随时校正我们的书写行为,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特色和他人无法代替的艺术语言,不断完善个体独立的书法艺术,同时也要完善整体篇幅的视角美感,以期达到书法之至美的境界是特别值得强调地。如果我们不首先弄清什么是美和审美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观意向,那么,我们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也就无从谈起了。世上无论哪一种美的现象都是某一部分人对某种美的发现和认识,并为之进行深入创造。

通观历代有成就的书法家,无不以毕生的精力在研究书法的结体,反复实践着笔法点画的运作。一招一势,一点一画都是从反复的实践中来,从而构成单字结体的艺术语言,以表达单字结构的整体形象,这种表现形式是以线条点画的巧妙组合来实现的。以最佳的线条和点画来构建汉字的整体美是书法艺术中最重的研究课题。

汉字成形的基本特征在书法家那里构成了自己的表现形式;上宽下窄,如雨字头,宝盖头之类。下宽上窄如杰字、孟字之类,左宽右窄如杜字、数字之类,右宽左窄如刘字、胡字之类。中宫紧缩如繁体的门字之类的字,如闻字、斑字之类,书家会根据汉字造型笔画的多少,巧妙的组成一个结构紧束,搭配合理的方正图形。

中宫收紧的另一层意思是结合到人体自身的形体特征来体现汉字的鲜活比例。人的正确比例是上紧下松,会阴部位是上下对等的分割线,人的所有器官和指挥系统都紧收在上部,而占二分之一的两条腿支撑着整个工作枢纽。如繁体的变字,升字,带门组合的字最为明显。

张和有度;如大字、木字之类。下松上紧如异字、变字之类。宛如舳舻如通字、建字之类,视若悬针如中字、华字之类等等。每一字的结体,书家都在寻找其中最有表现特征的那一部分或某一笔,用以夸张的形式来实现字体结构的美感。“永”字八法是最有典型意义的说明;点如高山坠石,横折方正出角,竖如擎天一柱,勾如金角锐器,提转内角尖窄,撇似芦叶小刃,捺像帚地一挥。《兰亭序》开篇处的永字可是让我用了不少功夫。曾吟得七律一首;

永字千临不谓过,兰亭百写勿嫌多。

若追古法当深究,欲得新型细揣摩。

老帖遍临心手应,砚穿纸积性情磨。

线条流畅施灵动,大小穿插泛碧波。

如果我们用均衡对等和黄金分割的理论来解释汉字造型中的小篆和宋体尚且在理的话,那么,用这个理论来解释书法就未免牵强附会了。张怀瓘在《玉堂禁经》中说的“抑左升右”,“举左低右”,“促左展右”,“实左虚右”和王羲之的“顾左盼右”等等,都强调书法中之左右关系。书法中的粗与细、轻与重、迟与疾、藏与露、方与圆、刚与柔、润与燥、曲与直、竖与横、点与线、宽与窄、高与低、长与短、疏与密等等,都在着重强调一个辨证与变化的定义。书法中的审美法则不是某些自然科学的定率和精确量化的概念可以解释的。所以,笔者归纳为“匀称和谐”,唯有“匀称”与“和谐”才能体现书法审美之核心。“匀称和谐”是书法结体中多样统一而又相对平衡的基本概念。世间能够给人以美感的一切事物都是多元而又统一,完美而又协调,曲折而又委婉,张扬而又含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调节人们的思维,通过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来达到赏心悦目,清脆悦耳,异香扑鼻,光洁如玉的多种感受来实现美的体会滋润。

以音乐为例:如果我们听到的音乐始终在一个音阶层面上颤动,那就不成其为音乐和美感了。只有抑扬顿挫,委婉起伏,峰回路转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与活力。笔者作画时常有播放音乐的习惯,而手中的笔有时会在有意无意中跟随音乐的起伏一起跳动。这说明人类文明的很多东西和那些总结出来的高雅活动无时无刻不在融入我们的整个社会活动与个人感受之中。画美女不成改钟魁,画仲魁不成改枯树,画枯树不成干脆来个全黑一片的笑话,不仅说明了画工的拙劣,而且说明了一个从美到丑的递进过程。一张纯洁的白纸,一斗漆黑的墨汁,要在上面表现出人们公认美感视觉的具像,当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这种公认的美感图形也是人类几千年审视修改,校正提纯而形成的,如果离开了这些审美的基本原则就无所谓美了。

王羲之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正,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仅得其点画耳。”古人对整齐如刀切,规正似线弹的作法是很反感的。书法艺术是无形的法则与有形的字体相统一,似与不似相结合的产物,从而构成了变化多端,千姿百态的审美效果。“似与不似之间”是白石老绘画的解释,但用于书法艺术又怎么说不通呢。行草书中的很多结体没有一个字写成宋体形状。过度夸张的笔法,无尽挥洒的墨韵,你能说它不是汉字书法,你能说它不美。而与此相反的是,如果你在宣纸上毕恭毕敬的描模出最似汉字特征的宋体原型,又有谁承认它是书法之艺术?

启功先生一生对书法结体的研究可谓至深,很多字的结体不仅有新意,而且让人感到合理可人。人们见到最多的是“中国农业银行”几个字,其结体不仅与众不同且别有新意,又显得合理匀称。其书论也是独有建树,不防看看下面这段启功先生答记者问:“用笔与结字,哪个重要?我认为结字重于用笔。理由很简单,'用笔’管的是笔画的形状问题,'结字’管的是整体的效果问题。一个字笔画不够标准优美,但摆好了,这个形象还能凑合过得去;如果笔画局部都很优美,但摆得东倒西歪,那能不能成字都将成为问题,还谈得上什么美?王羲之的书法是历史公认好的,但如果我们把帖里的字剪一个出来,把笔画分别铰开,随便一摆,那还能是王羲之吗?所以'用笔’和'结字’问题,虽说两者不可偏废,对书法学习来说,我认为还是应该以'结字’为先。尤其是初学者。以我个人的体会,'结字’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好了可得事半功倍之效。一是字的比例,漂亮的字几乎都存在一个五比八的规律,这正好和西方艺术理论中的所谓'黄金分割率’相合。这是通过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可指导每个字的书写。二是注意字的重心,一般说来,造型优美的字,重心不在字的正中间,而在中间偏左上方一点的位置,这是因为人们的视觉误差和审美习惯造成的。这一规律也非常重要,决定汉字形象最终能否写得优美。”

启功先生的书作之所以受到世人的喜欢,我想不外乎有结体之美,清素之美,匀称之美,柔和之美和可识之美。其结体和用笔不追求刀劈斧凿之状,造型不刻意求险弄绝,章法无大起大落,是最能体现中国文人的一路书风。

有人说:“临好《兰亭序》先从《圣教序》入手,临好《圣教序》先临献之书,临好献之书得从智永的《千字文》入手。”这未免故意弄玄?笔者以为;“喜欢当直取”是较好选择。一个人的精力十分有限,现今出版的碑帖实在太多,自己喜欢就选其临习,然后博采才是有学之道。“入帖难,出帖亦更难。”的说法也未必科学实用。古今习王字、欧字、颜字、柳字、赵字者甚多,可至今无二王、二颜、二欧、二柳、二赵之说。即便是有二王之说那也是指羲之、献之父子而已。入帖临习是每个学书人的必经之路,而出帖也必然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出也得出,不出也得出。每个人有着千差万别的人生感悟,生活习惯,时代局限,力度、气度之生理差别,工具、材料也非一家之工,何以入不得出不得乎?

当然,行家理手一看你的字就知道是学哪一路,这道是真话。多临、多看、多比、熟能生巧、习以为常也是至理名言。凝思结想,反复推敲,意在笔先,把自己平日积累起来的知识运用笔端,追求自己认可而又得到公众认可的审美理念才是创作的原发动力。

具有书韵味的结体美的另一种表现,是物象的似与不似和笔画的灵活多变。比如古人所称的烈火“四点”和“鲁”字的腰间“四锤”,倘若四个点画完全一个模样而毫无变化的摆在书法中,就失去了书法之韵味,就会让人感到死气而沉闷,且毫无生机。写竖笔,如果不将笔意送到位,似古木,若悬针,如春笋才会让人感到有擎天之力和坚挺凝重之感。如果轻飘浮浅就会形成古人所说的“死蛇吊树”模样。蔡邕在《九势》中说:“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合势背。”孙过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古人所言,还有我们都熟悉的“肩夫让道”,“高峰坠石”,“行云布阵”,“凌云健笔”,“万岁古藤”等等。用现代的话解释,就是让我们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来看待书法之美。

平、正之说不知是人体自身视觉的伟大错误,还是量化设计的实际偏差。由于我们的书写习惯总是向外而出,这样写出来的字才公正合理。如果向内拉挪则歪邪倒塌,这是人类自身先天决定的审美定向。所有横画只有向右上方斜出才是正的,而真正的正或水平反而歪了。这种人体自身的特殊现象是无法解释地。

一个繁写的“书”字和“画”字,仅横画就有八笔九笔,简直就像一堆书或一叠画。但我们如果将这些横画写成等长的笔法,真像一堆书或一叠画,那就难得入目了。这些独特的审美意识实际上是人体自身的特殊要求。

笔者以为:写点画就是干净利落,写会字、举字之类的字,全在注重左右之开合,顾左而盼右。写中字、华字之类的字就要特别留意中间一竖,既要沉稳厚重,又要重心稳妥。写方字、家字一类的字就要考虑勾画的顶角必须倾斜至字的中间,让勾状的尖角支称上面的所有重力。写走支一类的字,斜捺必须波折舒展,大有渔舟唱晚,百舸争流之感。写兴、典之类的字,下面两笔特别重要,开则松散,拢则失重,把握与上方的协调才有四平八稳的美感。写盈字、烹字之类的字就要注意下面的笔势一定要大胆放开,如盘中侍肴,丰盈可餐。写舞字尊字之类的字既有舞蹈风姿又有杂技绝色。类似之意象不甚枚举,总体上看,书法之结体是我们学书人毕生思考而又反复实践的大话题。

字形结体的美丑,实际上是书家长年临习书写的总结。如果一味按照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进人后关门的笔画顺序演进,则没有书法艺术可言。正是因为我们从学字之初就懂得了楷书笔画的书写顺序,才获得了书法创作的技巧能力。在很多情况下是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而故意反其道而行之,尤其在“一笔落草”的创作活动中更是如此。同一个汉字,为什么在不同人的笔下就千姿百态,奇妙生焉。这就是结体给我们带来美感的造型艺术手段或可以自由发挥而又不失本形的原因。造型中的结体与夸张是书家熟能生巧的具体表现,并为他人无可代替。

他人可以代劳则为技术,他人无法代替才称其为艺术。这就是两种劳动性质的本质区别,也是对“艺术”一语的精确解释。

很好的文章,值得初学书法者一读
 一、写字的字体已经成形,能不能改,怎样改法?
  答:能改,而且用不多久。很多同志认为:写字已经成形,年龄已经渐大了,不能改了……,这种看法不对。要知道,写好字并不是什么难事,也不是高不可攀,而是极其好学,只要你方法对头,改正旧的写字习惯。具体地说,在你练写的时候,必须端正写字的姿势和执笔方法,这是首要条件。 (学啥都是年纪越小学得越好,年纪大者则需比低龄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书画艺术的生命周期是很长的,对爱好者来说可以从事数十年乃至生命的结束。)  现在列举先人练字二例,现结合本身体会,谈谈这个问题。
  大家知道,中国书圣王羲之,他先从卫铄学书,之后又多见先代名家钟繇等名著,遂改变初学。正是他,继往开来,把古朴的书体变成娇美流畅的今体,对楷、行、草书均有创造性的贡献,这就是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历史功绩。
  再说颜真卿,他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得法。他参用了篆书笔意,写出了端庄雄伟的楷书。是他开创了二王以外的新风格。
  有的同志提出:写钢笔字摹仿毛笔字帖行吗?实践证明,可以,其效果一样。临帖很重要,不容忽视。初学者应先描摹,而毛笔字帖不方便钢笔描摹,待描摹到一定水准时再临摹,这时毛笔字帖就可以用了。
  写好钢笔字和毛笔字,不论年龄大小,不论你写字是否成形,只要勤字当头,下定决心,认识到对工作对前途有着相关的重要性,经过一番努力,是能写好的。
  起步虽晚犹可追,古往今来,有许多三十而立后学成才的名师。宋朝的梁颢,八十二岁才考上进士,他咏道:“也知少年登科好,争夺龙头属老成。”明朝李贽,弃官就学,立志著书的时候已是五十四岁了,他的名著《焚书》,《藏书》先后在六十四岁和七十三岁时完成的。
  成就的取得,不在于年龄大小,关键在于志向和恒心。
二、写字应当从何学起?
    答:先要选好你所理想的字帖,又要考虑是否近似你所写的字形,选好了,先看上几遍,分析其中字形要点和结构的规律。这叫“意在字先”,然后用透明白纸先描摹,后临摹,熟记每个字中的关键部位。具体步骤分述如下:
  写字的姿势和执笔
  (1)坐要正,肩要平,背要直,身子和头部不能歪,更不要低;两眼距桌面约一尺,前胸距桌沿约三寸。
  (2)执笔要正,笔尖应直向前,切忌内斜,(只要掌心放平些,笔尖就自然向前);食指指尖距笔尖约一寸。拿笔不正或笔尖向内斜,就写不好捺,写不好横,写不好钩,很难顺手,甚至每写一笔,就得挪动一下右手。同时,写出的线条一无骨气,二无韵律,字形也就谈不到舒展大方。
  (3)笔杆的斜度,写大字拿笔往上些,笔杆斜度要稍大,写小字往下些,笔杆斜度稍小。一般的斜度应倾斜在食指关节处,超过这个部位,写出的笔画,不是拘泥,就是呆板。笔杆斜度不适当,笔速要受到局限的,并且不可能写出飘然、神韵的字形来,因此不应倾斜“虎口”处。
  (4)握笔要轻松,运笔才自如;握笔太紧,写出的字,不能开阔大方。据在中学讲课所见,一个有五十人的班级里,就有四十五人拿笔不正或笔尖向内斜,大学里也是这样,正是这个缘故,这些同学写出的字,钩不象钩,捺不象捺,笔画全是平拖堆砌。
  前已说过,写字好坏,在姿势和执笔上有绝对关系。如同木工锯木一样,如果姿势和拿锯不正,即便“线条”画得再直,你也要锯歪的。这和写好字的道理是一样的。
三、学书法的步骤应当怎样安排?
    答:先从楷书基本笔画学起,即点、横、竖、撇、捺、提、钩、折八种。
  一个字好比一台机器,基本笔画练好,等于把“零件”加工好;练好偏旁部首,就好比开始“组装”;练整个字形,就等于进入“总装”。就是说,先学“分解”,后学“连贯”。所以说,楷书是基础,而基本笔画则是基础的基础。
  在练写基本笔画时,要分类去练。如练写“丶”时,要把丶、丿、丶、丨等分别练好,然后后再写“连贯”,进行组合。
  一般的规律:练楷书先练基本笔画;再练笔画顺序;三练偏旁部首;四练字形结构;五练分行布局。
  汉字的“点”画写时要加重,如石坠地。什么样的部位需要什么样的点,要做到“意在笔先”。如“宀”上头的点按钟绍京、欧阳询的写法,用短小竖势书写是比较有力的。《九成宫醴泉铭碑》用笔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见险绝,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灵飞经》笔势圆劲,字体精妙。后人初习小楷多以此为范本。(见下图)
推荐----很好的文章,值得初学书法者一读:
                  图: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图:钟绍京——灵飞经
四、为什么说学字必先练楷书?
  
    答:大家知道,幼儿开始走路时,必先学站立,站稳了才能学迈步,步子熟了,才能快步走,然后跑起来。
  这和练字的三部曲一样,先练楷;再练行;三练草。历代书家一致主张,只有练好楷书,基础牢了,再写行、草就容易了。只有练好楷书,写出的字,才能笔不浮滑,体不支离。
五、先学楷书需要多久呢?
  
    答:只要你选好字帖,每天坚持写两页,持之以恒,两个月就可以收效。至于练写的方法,仍是先描摹,后临摹,然后对照找差距。对难写的字,要分别记下来,专门突破。
  当你练有成效的时候,你就自然产生了兴趣:越写越爱写,越看越高兴!这就是你成功的开始。习字要有毅力,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习字一段时间后,可找附近的高手指点指点,会少走弯路。
六、写行书已经习惯,再练楷书能成吗?
  
    答:没问题,而且还快呢。因为你对字形的结构已有一定的印象,在书写上也有一定的基础,手指和腕部更有一定的素养,只要方法改变一下,纠正你原来拿笔和运笔姿势,按着楷书的基本体系,坚持练下去,那么,在半年的时间就可收效。
七、要想写好每个字,其重点应当掌握哪些?
  
    答:第一要掌握笔力,这里指的是该用力的笔画就要用力;不该用力的就要轻笔过渡。
  一般来说,写“丶、一、丨、丶(捺)”等笔画着笔应用力,其它稍轻些。但一个字中的个个笔画不能都用力。比如,写“人、大、天”等字的撇画应当轻,捺画应当重。相反,撇画写成重,捺画写成轻也可以,总之不能平均用力。写字时笔不要撩,这是初学者易犯的毛病。写字,是写而不是画,写时要一笔一笔的写,要稳稳地握住笔杆,一个笔划的起笔点和结束点书写时相对要慢些,当一个笔划完全写完再抬笔写下一个笔划。
八、有人说,基本笔画好练,间架结构难写,是这样吗?
  
    答:说起来好象很难,实际上只要你方法找准,路子对头,是很容易的。
  比如,你首先练好了基本笔画之后,就有基础功底了。所说方法找准,路子对头,指的是在结构上分清是独体字,还是合体字。
  如果是独体字,就要掌握字的中心和重心。例如“上、下、千、十”等字全是独体字,这就要掌握它的重心:横画稍长,竖画稍短,而竖画必须居中而下(楷书)。
  如果是合体字,则要分清是左右结构;还是上下结构;是左中右结构,还是上中下结构,是半包结构,还是全包结构。学过五笔录入的朋友就容易理解结构
  弄清这六个区别,再按字的定义和组织规律去掌握。这样,就可写出一个完美而秀丽的字形来。
  例如:“好”“妈”属于左右结构;“幸”“素”属于上下结构;“常”“掌”属于上中下结构;“匠”“医”属于半包结构;区别这些不同的结构定义,就好办了。
  比如:幸、素二字的上下两竖,注意居中对齐;常掌二字是个长形体势,不要写太长,稍加紧缩;好妈二字是个左右结构,左边稍小,右边稍大些,只要掌握好疏密得当,参差有序,不就好看了吗?相反,不分字形,疏密不当,一宽一窄,线条轻重不分,那就难看了。
九、有人说,要想写好钢笔字,必先练好毛笔字才行,是这样吗?
  
    答:不是。实践证明,那样要多走弯路。为什么?道理很清楚:因为汉字的结构规律完全一样,只是字形大小书写工具及手法不同,两先学哪一种都行。
  继承和临摹古人作品,应力求形似,神似,但不能丢开个人的风格。
  有些人对怎样写好字过于神秘化,也有的人把写好字说成是天生的……。事实上,不论写毛笔字还是写钢笔字,都不需要十年或二十年。不客气地说,毛笔字我只练了两年。当我把两年后写的字联拿给一位书法编辑看时,所得到第一句评语是:“你的字起码有十年的功夫”。这位编辑问我:“你都跟谁学过?”我说:“没跟谁学过”。事过三个月之后,我写的字联在一本杂志上选登了。
  此事使我联想到,多少人和书法资料都一再声称:要想写好字,没有十年以上和更多的年头是练不成的……。又说,写好字是天才等等。这些论断是不符合实际的。事实上,只要字帖选好,方法对头,下定恒心,用不上一年的时间就可取得成效,请同学们试试看。
  有的人提倡写好钢笔字必先练好毛笔字,实际不必要,因为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同时掌握两种笔法。钢笔字写得好的人不一定好毛笔字就好,反之毛笔字写得好的人钢笔字相对来说还不错。有时间写毛笔字的人,对提高钢笔字的质量会有不小的帮助。
十、怎样安排好字形有大小?
  
    答:中国汉字有大有小,形状各异,不论用毛笔或钢笔,写出的大小不能完全一样,我们管它叫“参差有序”。
  具体要求:笔画多的写细稍收缩,笔画少的写粗稍扩散。要写得大小匀称,不要象棋子不分大小一律排列。例如:“腾”字同“小”字;“口”字同“国”字;“工”字同“骞”字。
十一、写字讲究呼应,这指什么说的?
  
    答:要想把字写得生动活泼,就得注意线条的往来和笔势的呼应。笔画相间有呼应,句间的开头和末尾也讲究呼应,这样的写法是为了避免机械式和堆砌现象。我们经常提到的“笔断而意连”,使点画互相间的声势具有连贯性,这种声势好比幼儿伸手喊妈妈,妈妈伸手接幼儿的那种动作。
  《书筏》中说:起笔为呼,收笔为承。反之,如果写完一笔再考虑下一笔,中断笔间势能,那就是《续书谱》所批评的:“图写其形,末能涵容,皆支离而不贯,其结果多成珠子,字形当然活不起来”。
  所以要使字写得生动活泼,情趣诱人,呼应二字是不能忽视的。
十二、据说横竖有原则写法,是这样吗?
  
    答:是的,这是当代书法家邓散木说的,邓老讲得有道理。写“横”要稍斜,左边低,右边高,其斜度约在5-7度上下。不要低于5度。不要高于7度。这是因为人的两眼视觉并不平衡,如果把“横”画写成平直,那么,由于两眼的错觉,看上去右端的末尾似乎倒下去了,很不自然。
  汉字的“竖”画比较重要,在一字当中起着栋梁作用。虞世南在《笔随论释行》(引王羲之语)说:“为竖必弩,贵战而雄。”故写竖画要刚劲有力。
    “横”要稍斜,这是习字要点,是书法家经验之谈,切记!大家可参看下图“横”的书写效果
十三、练字用什么样纸好?应注意些什么?
  
    答:用方格本较好,因为它有一定的方格,对你练写的字形在规范上有一定的约束。在练写时要按行按序进行,每写完一页,就要分析一下,看看差距在哪?每写完一本,也要留存起来,以鉴别对照,衡量进步的程度。在练写时,切不能无规律地东写一个,西写两个,这样的练字会影响你掌握章法和布局。
  按着次序练写,一能练好章法,二能安排好整篇布局,更会帮你养成写好行序的好习惯。如果任意乱写一通,那你在正式写作时,虽然字形本身写得尚好,但全篇布局肯定不规整,这是个大事。
十四、写字在快慢上有关系吗?
  
    答:关系很大。写字在行笔快慢上有极大关系,字形的优美,线条的神韵,大部在快速行笔中体现出来。呼应的连贯笔势也是在快速运笔中体现。慢笔写出的字是没有神韵的。
  大家知道,一些快速行笔的人写出的字形和篇章,不拘泥,不呆板,具有高昂的气势!这就是他们运用了“一气呵成”的良好效果。
  要想快速行笔,达到满意的效果,除了要对字形本身结构具有素养之外,更重要的是执笔要正,并尽量往上些。
  书写每个字要按照字的基本定义去构思,信指而书,信腕而行,不要做作,不要修饰。“笔劲洞达美而韵,书贵瘦硬方有神”。这就是写字在快慢上应当体现的一面。
十五、书写基本笔画时,应注意哪些?
  
答:(1)写“点”重如石,形断而意连;  
(2)写“横”要稍斜。一字有两“横”上“横”要仰势,下“横”写俯势;  
(3)“竖”画粗而壮,写直不要歪;  
(4)“撇”之发笔利,“捺”之发笔扬;  
(5)“折”的发笔缓,“钩”之发笔冲。
  初练稍慢,循序渐进。要知道,书体成就的取得,都必需先把楷书的基本笔画练好,它是写好一切书体的立足点。
十六、学字非得模仿古人的字体吗?
  
    答:是的,这是一个继承传统的问题。但是时代在前进,事物在发展,各种艺术总是要不断创新,因此也不能一味照搬古人的,应当取其精华。
  明代的陈洪绶说:“谓学者,竟言钟王,顾古人何师?撷诸家法意,自创一体”。苏轼在“画论”中也提到:“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王羲之变隶法为行楷后称“书圣”;张旭变二王草法为今草称“草圣”。如果照古人一翻再翻,千人一体,千字一面,那就说谈不上书法艺术的发展。脱其窠臼,创出新貌,没有个性创新,就等于失去其生命力了。这是两种书法在发展上的必然趋势。
十七、怎样选择字帖?
  
    答:这要看你对哪种字体感兴趣,也要看你的字近似哪种,然后就可定下来。如果选不到理想的钢笔字帖,也可选毛笔的字帖。如“灵飞经小楷字帖”,欧阳询的“三十六法”,黄自元的“九十二法”,这些秀丽端庄,遒媚劲健的楷书虽属毛笔字帖,但它的字形和大小,都可做学习钢笔字的范本。现在市面上的钢笔字帖搀杂不齐,选购时谨慎从事,以免贻误学习。
十八、衡量一个字、一篇文章应从哪些方面来评价?
  答:第一要看字的“笔力”;第二要看字形和间架结构规律的掌握;第三要看全篇手法和布局。
  “笔力”分布怎样,结构相间的疏密程度是否适当,字间、行间、开头、结尾等,条理是否分明。
  要知道,真正的书法功底还要注重在挺拔雄劲的楷书上面。
十九、 怎样才能掌握好章法和布局?
  答:书写文章时,不能看一个字写一个字,应当看准一句,接连不停地写下去。这样的写法,能使字序整齐,气韵丰满。如果看一个写一个会产生字间、行间以致整个篇幅的不规则现象,这虽然是个小事,但对衡量作品的整个格调是很主要的。
  钢笔字横写居多,要边写边向左方看齐,竖写时边写边向上部看齐。
  字的大小,一般在5×8mm的宽高度,字间的距离应占一个字的一半,行间距离应占一个字的宽度。
  字形写得虽好,但章法和布局安排不当,是要降价三分的。因此必须重视对章法布局的安排,要在平常写作时养成好的习惯。
二十、怎样体现书法艺术美感?这种美感从何而来?
  
    答:书法艺术是运用联想来唤起人们内心情感的萌发,其中包括“形、神”两方面。
  书法“形”的美主要运用点线、结构、疏密、轻重、行笔的缓急组成形象的“字形”,以这形式的美、力度的美、结构的美唤起人们的情趣和美感!
  书法“神”的美,指的是线条组合后总体的外貌。它不是象几何学里那样机械式的配合,而是书家以唯物的、运动着的气势和本能,发自热爱生活的审美理想。“壮则雄健以嵑嶫,丽则绮靡以清遒”。这就是书法“神”美的应有体现。
  古人说,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它体现在书者的广阔胸怀中。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愤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书者内心蕴含着生命激发的意念,洋溢于字里行间震撼着欣赏者的心灵,从而引起共鸣。
  我国书法艺术“形神”兼备,气势生动!正是这种美,中国的书法艺术价值已被世界所重视。一九七七年四月美国耶鲁大学举办的首届国际书学史讨论会上,就有《中国书法对现代画家的影响》的论文。
  具有典型东方美并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中国书法艺术,其影响之大,可窥一斑了。
二十一、今后在写字上应注意哪些?
    答:要注意“识、简、连、美”四个方面,这是原副省长,辽宁书法家协会名誉会长朱川同志提倡的,这四个字,对今后硬笔书法规范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识”指的是写出的字要准确,清晰易辨。既然文字是代表无声语言的符号,表达一个人的心意和行动,那么,这个符号写出来就得叫人认识。如果写得七扭八歪,谁也不认识,日子久了,连自己也不认识了,这种字还有什么用处呢?
    “简”指的是按国家规定的简化字去写。要知道,汉字由繁向简发展、不断辗转演变已不是现在的事。从秦始皇统一文字并做了规范以后,小篆变隶书,草书变楷书,汉末的草书又变成楷书的草体。字体的不断简化是汉字发展的规律。
    今天,我们正在建设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人们对汉字书写效率要求更高。因此简写汉字的提法就十分必要了。但提倡写简化汉字,不是乱来的。
    “连”指的是用连写的笔势写出的字,简单地说,就是快写的连笔字。
连笔是行笔--抬笔--再行笔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连线(笔尖没完全脱离纸张,连笔线通常较细,有些线呈虚实状,有些断开呈形断意不断),而不是牵强生硬的连笔。
    不论行书或草书,都必须有规范性的约束,不是无规律地乱来。重复地说,写出的字,必须叫人看得懂,领会其意,不给别人为难才行。
    “美”是指一个字写出后的最高要求。书法美的表现形式是以线条造型美,而不是以象形美。
    比如写个“鱼”字,欣赏者如果根据这个“鱼”字象不象自然界里的“鱼”而判断它美不美,这就混淆了美的含义。
    评价字形美不美,应摒弃汉字古老的原型,而是以其线条造型所体现的“形、神”为依据。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汉字象形性的古老写法已不被人们所重视。如果有人认为象形性强的甲骨文是美的,那么,没有象形性的楷书就不美了,这显然不符合中国书法史的实际情况。
    线条本身的美,来源于造型。毛笔字表现在“筋、骨、血、肉、神、气、韵、味”(朱川语)上,钢笔亦如此。
    这种美不是牵丝拖沓或牵强做作,而是线条整体自然美,它通过“形、神”的具体化所表现出来的。
书法基础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