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信原本有机会主演《三国演义》

 钟家台 2011-03-09

韩信原本有机会主演《三国演义》

韩信原本有机会主演《三国演义》,他完全可以使三国提前四百多年呈现在历史长河之中。如是,则中国历史汉朝之后都得重新写过。

那段历史过程是这样的。

韩信尽取三齐之地后,派人对刘邦上书说:“齐国人历来伪诈多变,反复无常;齐国南面又与楚国相连接,我要是不以代理齐王的名义管辖,则不能镇抚齐地。请汉王封赐我做代理齐王。” 

这时的刘邦被项羽围困在光武山,他盼着韩信能领兵来救他,盼来盼去却盼到了这样的请求。气得刘邦不顾在韩信使者面前,张嘴就骂:“我被困在广武,日夜都盼着韩信来救,而他却想着要当什么代理齐王。老子……。”他身边的张良,听他愈骂愈怒,就急忙暗地里踢了他一脚,又朝他使了个眼色。刘邦经此一脚,顿时醒悟了什么。他便接着还骂,“大丈夫要做王就该做个真王。做什么代理,没出息。老子就封你做个真的。”于是,就派张良到齐地,封韩信为三齐王,并让韩信发兵攻楚。心满意足的韩信答应的那叫爽快。

在刘邦、项羽争夺天下的关键时刻,韩信消灭齐国之后声威远震势力强大,已经有了与刘项两强鼎足的势力。于是韩信便成为汉王和楚王相互拉拢的对象,完全可以说,得韩信者得天下。

项羽派武涉游说韩信,说道:“虽然现在是项王和汉王争夺天下,但主动权在将军的手上。你向右则汉王胜,你向左则项王胜。如果将军不愿意相助项王,那就谁也不助,三分天下。”

韩信回答:“我当年追随项王,只不过是执戟守门的卫士,我的谋划从不被采纳,因此我才背楚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好衣美食都分给我,言听计从,我才有了今日。汉王信任我,我不能背叛他。请你代我感谢项王的美意。”

武涉去后,韩信军中有个叫蒯通的辩士对他说:“看将军的正面相,只不过封侯而已,处境还十分危险;看你的背面相,贵不可言。现在,将军的威信使君主感到震慑。你若投靠楚王,楚王不会信任;你想回归汉王,汉王感到畏惧。那么,将军能到哪里安身呢?将军帮汉则汉胜,助楚则楚赢。而现在的情况是将军有了齐地做根基,若弃主称王,则天下鼎足而三。将来鹿死谁手,未可限量。或者现在就看着刘邦和项羽撕杀,坐山观虎斗,谁也不帮,再做决断。”

韩信听罢沉思道:“先生,暂且回,让我考虑。”

过了两天,蒯通又去劝说:“能听取正确意见,是成功的先提;能正确谋划,是成功的关键。一个人的智慧应表现在处事果断;犹豫不决往往危害大业。希望将军三思。”

韩信说:“汉王对我非常优待,我怎么能因贪图私利而忘恩负义啊!”他自认为功劳大,汉王再怎么着也不会削夺他的封地,于是不忍背汉。便拒绝了蒯通的劝告,坚持发兵助汉击楚。

就这样,韩信两次拒绝了反背刘邦,三分天下的劝说,放弃创造历史的最佳良机。

精通兵法的韩信,怎么就温情起来?他认为:要是独立的话,总要在楚、汉两者之间联合一个,打另一个。那样,只能联汉对楚。既然还是联汉,那又何必背叛。所以他决定继续跟着汉王,兴兵伐楚。在这人生抉择时刻,韩信不敢冒险,患得患失,选择了一着稳棋,认为无论如何自己不至于输。但这却是一条看似平坦实是不归路。他的所谓“知遇之恩”不过是忽悠看家罢了。

韩信在帮助汉王成就大业后,他和刘邦盟誓,保证对他“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金属器物不杀”,用这三道护生符来为自己穿上“金钟罩”“铁布衫”,自以为性命装进保险柜此生无虞。故事的最后结局是,公元前196年,韩大将军被吕后绞杀在长乐宫悬钟的钟室。吕后是在不违背高祖誓言的前提下把韩信杀了。她叫人把韩信围在屏风里面,蒙上他的眼睛,然后用竹钎捅杀。诛三族。

看到此处,不仅哑然失笑,恐怕,叱咤风云的韩大将军临死叹服的是吕后杀他的招法。还在遗憾怎么就忘了和汉王再多约定几条呢;或着干脆就一条,“我只能有一个死法——老死。”

刘邦杀韩信,其实不关忠诚的事。是在于韩信武略盖世功高震主,刘邦担忧无法掌控他。一旦韩信造反,天下谁是韩信的敌手。这才是韩信这种人的悲剧所在,韩信必须以悲剧收场。天下已定,需要的是治国的文臣;至于武将,必须让他们鸟尽弓藏。这点,没商量。

韩信在临刑前泪流满面叹息道:“我后悔没有运用蒯通的计谋,落得被妇人小子诈骗暗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这句话,把蒯通出卖了。刘邦立即将蒯通抓起来,说他煽动韩信造反,要把他煮死。

蒯通从容回答:“是的。我的确劝说过韩信要弃王自立。可惜,他不听我的劝告。当秦政权瓦解时,天下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起事。秦朝失去统治权,好比失去一只鹿,天下人都去追逐。只有才智高超行动敏捷的人才捕得到。那时我只知韩信,不知道汉王。当时形势混乱,谁都想争王,难道都该煮死吗?”刘邦听了蒯通的话,认为在当时的情势下,蒯通所做的说得过去。于是就放了蒯通,赐其官。但蒯通谢绝而去。

韩信在军事上无疑是“天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攻占齐国,封为齐王;十面埋伏,逼项自刎。这些都是他的辉煌杰作。但其在政治谋略方面几乎可称“弱智”。玩手腕他远远不是刘邦吕后的对手,却多次跟刘邦较量,结果无一例外地失败。韩信自以为其功劳甚大,因而态度傲慢,看不起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诸将名臣,别人自然也看不起他,树敌太多。“败也萧何”是最好的明证。他又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不懂得何时该进,何时该退;又不知黄老之学,若进若退左右摇晃。不知道当自己“勇略震主,功盖天下”的时候,要么离而远之;要么夹着尾巴做人;要么大智如愚难得糊涂。政治上的幼稚无知和麻木不仁注定韩信最终的结局。

历代开国帝王都是“狠”字当头,无毒不丈夫是也。也都做到善纳良言,高瞻远瞩,抓住时机,行事果断。见哪个奉行“妇人之仁”成就大事的。韩信缺乏成功这个必要的因素。小富即安,瞻前顾后,优柔寡断,贻误良机,焉能成就大业?假如韩信听从了蒯通的建议,充分利用自已手中军事力量,与刘邦、项羽来个“三分天下”,最不济也是一方诸候,黄袍加身也不是不可能。历史给过韩信称王称霸的机会,但他没有抓住。

韩信曾著《韩信兵法》,但只写了三章,就被吕后等人诱杀,又指使人把《韩信兵法》三章全部毁掉。对后世来说,这才是最为遗憾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