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反思:关注细节,收获惊喜

 ottfottf 2011-03-09

教学反思:关注细节,收获惊喜

(2010-03-23 21:28:58)
标签:

原文

竹签

邹韬奋

杂谈

分类: 教学手记

常常我们在教学生赏析词语的妙用时,眼睛一般只盯着用得准确生动的动词、形容词或副词,可是,有时关注一个不起眼的甚至会让人遗忘的词语也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呢。

上学期在备邹韬奋先生的叙事散文《我的母亲》一课时,我把课文反复通读了好几遍,这次我发现了一个以前从未关注过的细节——“妹仔”一词。课文是这样写她的:

“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

 这个“妹仔”究竟是谁?和邹韬奋是什么关系?我很想弄明白。

文下注释说“仔”(方言)小孩子,那当然应该是邹韬奋的妹妹了。可是似乎又不对,因为下文还有这样的文字:“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们两人便都热泪盈眶……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 如果是邹韬奋的妹妹,那么他身为哥哥怎么会听不懂母亲讲的故事而做妹妹的却听得如此动情动容?显然不能想当然地把“妹仔”猜测成是邹韬奋的妹妹。

我和办公室的同事们讨论这个问题,但是她们都还没有关注到这点。于是我立马上网搜索,很快的我查到了邹韬奋的原文《我的母亲》。

原文赫然写着:“我当时大概有了五六岁,比我小两岁的二弟已生了。家里除父亲母亲和这个小弟弟外,只有母亲由娘家带来的一个青年女仆,名叫妹仔……”

我恍然大悟:原来,“妹仔”不是邹韬奋的妹妹,而是母亲由娘家带来的一个青年女仆。本文在入选教材时经过了编者的删节,节选的是最能表现母亲精神品质的四个片段,但是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参,都未对此加以说明。

关于“妹仔”,原文还有这样的描述:

“……妹仔替我们到附近施米给穷人的一个大庙里去领‘仓米’,要先在庙前人山人海里面拥挤着领到竹签,然后拿着竹签再从挤得水泄不通的人群中,带着粗布袋挤到里面去领米;母亲在家里横抱着哭涕着的二弟踱来踱去,我在旁坐在一只小椅上呆呆地望着母亲,当时不知道这就是穷的景象,只诧异着母亲的脸何以那样苍白,她那样静寂无语地好像有着满腔无处诉的心事。妹仔和母亲非常亲热,她们竟好像母女,共患难,直到母亲病得将死的时候,她还是不肯离开她,以孝女自居,寝食俱废地照顾着母亲。”

看完原文,我感觉在原有的基础上对邹韬奋的母亲的美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妹仔”虽然是母亲的仆人,但一直与母亲情同母女,患难与共。直到母亲病得将死的时候,妹仔还是不肯离开母亲,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母亲善良仁爱的美丽人格。

给“妹仔”读小说则显现出母亲慈祥的天性、丰富的情感、不俗的才情。主仆两人朝夕相处,惺惺相惜,性格相映生辉,是贤良隐忍、可敬可爱的旧中国女性的典型。

读了原文,得知邹韬奋先生的家庭背景,我更能理解在“我”因背不出书被父亲重打时,母亲何以“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了。母亲矛盾的拳拳之心,慈爱之意我理解的更加透彻了。

我决定把这个容易被大家遗忘的字眼——“妹仔”以及我查阅原文的经过跟我的学生们好好说说,结果那堂课学生们和我一样有了不一般的收获……

在我们的教学中有时候善于去发现一些细节并且不轻易将它放过,可以促使我们读原文,顺文理,动真情,悟真意,受益匪浅。真正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这样对作品的把握和理解将会更准确、到位、深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