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中书法修辞学6

 玉中书法修辞学 2011-03-09
书法修辞学——章法篇

    章法是指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字与行、行与行之间的呼应等关系的方法。习惯上把整幅作品的布白称为“大章法”。把一字之中的点画布置,和一字与数字之间布置的关系称为“小章法”。明张绅《书法通释》云:“古人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章法、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故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主”。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可见,章书在一件书法作品中显得十分重要,书写时必须处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使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如是自能神完气畅,精妙和谐,产生“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效果。布白的形式大体有三:一是纵有行横有列,二是纵有行横无列(或横有行纵无列),三是纵无行,横无列,它们或有镂金错采”的人工美,或具“芙蓉出水”的自然美。

                     作品正文

书法作品的正文是书法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也是书法作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书写正文时应注意的事项
    一、变化:为求章法美观,对作品文字中相同的字书要变化。文中有重复字接连出现,一般以二小点代替,如要接连书写,则要变化写法,避免雷同。
    二、挪让 :挪让即在作品留空处,伸缩文字所占空间,移动文字笔画,使作品气势宽展的办法。

    三、呼应:呼应这里主要指在章法上两个相同的局部,(包括空间)经过人为的强调,使之起到此呼彼应作用的一种手段,一般有“对角呼应”、“留空呼应”等。
    四、穿插:有时为了打破平板的章法,使字与字相互顾盼,往往将其中笔画随势伸缩,上穿下联以达到气贯势连。但采用此法宜慎重,以免弄巧成拙。
    五、留空:作品留空处,可以给读者强烈的印象。章法讲究“计白当黑”,这留出的空处,好比造屋,设计前,先得定好门窗地位一样,在设计印稿时也得规划好何处留空,这种范例,在名家作中是不少见的。
    六、离合:离是将字形太局促者分开,使之宽展;合是将字形太散漫者连一体。但要离合错落有致,离而致散,合而致挤才好。有些字笔画繁简不一,线条排列方圆杂陈,就须变动其字体的一部分地位,使之化长为方,或化方为长,给人一种新鲜感。
    七、边线:在创作中,为求书法章法形式多变,可以依照古印的形式,在宣纸上画边框。所要注意的是,所采用的边框同所配的文字协调。
      书法的章法,随形布局,千变万化,没有死板的公式。这里提供给大家的只是基本知识,有一定基础后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

                                
                             题款

    题款是书法作品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它对作品的章法起着平衡、压角、补充的作用。
题款一般分“上款”和“下款”。上款一般是记述被赠与人的姓名,下款一般是记述作书时间、作书地点、作者姓名等等。一些收藏家、鉴赏家也有在作品前面或者作品后面题款的情况,这种题款称为“鉴赏款”或称“跋”。
    张思理先生在其《简谈“落款”》(1983年第一期《书法研究》)一文中总结了若干题款注意事项,内容比较全面,择其要录之如下:
    …………
    ☆
    落款与正文不能主次不分。一般习惯于上款写被赠与人之姓名,下款写书写时间地点、作者姓名,但也有把上下款合在一起写在左下角的;

    ☆
    如系双款,对被赠与者的称呼要恰如其分。一般多题“××同志留念”,如被赠与者亦是同道,往往题“××方家雅正、指正、指教、雅鉴……”等词。如附书被赠与者的官衔,如××省长、市长、局长、主任、科长等,则易流于庸俗,此类落款不可取。再有,本来被赠与者年龄明明小于作者,却题款称“××仁兄”,明明是一般书法爱好者,却题款称“××方家”。这虽显示了作者的谦虚,但却脱离了实际,谦虚太过亦不可取。题款应有时代气息,当以突出精神文明,提高书法艺术水平为宗旨为好;

    ☆
    落款是书法艺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具有艺术性。落款不象是档案记录,仅仅是准确记录事实,它应在烘托气氛、营造意境、陪衬主题方面发挥作用。如何别出心裁的布置款识,同样是书家们的一种创作活动,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书家的文学修养与艺术修养。某书家于北京西山书陈毅同志《题西山红叶》词,在落款中写 “××年×月××书于北京西山白云深处”。这不禁令人联想到杜牧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好意境,远比落款写成“××书于北京西山”好得多。又如某书家于北戴河劳模休养所书毛泽东《沁园春》一词赠某劳模,落款写“××年×月×日于北戴河大雨中”,这不禁让我们浮想联翩:一个暴雨大作的日子,劳模和书家在北戴河休养,劳模恳求书家墨宝一幅,书家借《沁园春》诗意颂扬劳模,表达了一种赞美之情。这就比落款为:“××年×月×日于北戴河”更富有内涵。鲁迅在其所书的一首《无题》诗中,落款写:“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亚子先生教正”。作者非但显得幽默风趣,同时还点明了当时的具体情况。似此种种,举不胜举。关键全在书家触景生情,随机应变,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
    落款的书体一般与正文书体一般是落款字体产生的年代晚于正文字体产生的年代(比如:行书作品一般不用篆书、隶书落款),行书可作为所有书体作品的落款。例如:正文用隶书,上、下款用行书。上、下题款有前后统一之严谨,正文与上、下款则有整体变化之巧构;

    ☆
    落款亦有写书写者书写时年龄的,如“书于古燕京,白石老人行年八十”。一般青年不宜如此,如果写“××书时年廿有三”,则恐贻笑大方。书者若想将作品作为总结经验之用,只写“×年×月××书”即可。但对少年儿童书法作品落款写“×岁书”则又另当别论了。因为小孩子小小年纪能写出令人佩服的作品实属不易,这样的落款一般会让欣赏者对作者刮目相看;

    ☆
    如果落款注明书写的年月,则可为后来总结经验提供方便,有利于提高书写水平;

    ☆
    不论落双款也好,单款也好,其字体、大小、位置均应与正文相谐调。落款是正文的陪衬,又是章法的点缀,能够起到均衡整体的作用;

    ☆
    有些手卷形式的作品,开首部分有序,结尾部分有跋。有自书者,亦有收藏家、鉴赏家所书者,这近似于上、下款;

    ☆
    落款也有不书年月,不加任何附词的。如沈尹默所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往往是作者故意追求形式上的简练与章法上清爽的特殊效果;

    ☆
    封建时代书法作品落款中常有附写身份的,“臣××恭书”、“侄××书”等。现代作品附写身份的已很少见,但送给长辈、老师、朋友的,附写以辈分等。


                        钤印

    钤印是书法和国画创作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使原本很出色的书法作品锦上添花,在作品总体布局上具有“画龙点睛”之功效。但是有许多书法家对此认识不够,以致影响到许多书法初学者疏于钤印,甚至干脆省去这一环节。


    印章本身就是一门独特而有高雅的艺术。潘天寿曾说:“中国印章的朱红色,沉着、鲜明、热闹而有刺激力,在画面题款下用一方或两方名号章,往往能使全幅的精神提起。起首章、压角章也与名号章一样,可以起到使画面上色彩变化呼应、破除平板,以及稳正平衡等等效用”,“印章在画面布局上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所以历来的书画名家都十分重视篆刻艺术。


现在就简单的把前人总结的用印的一般方法简述如下:


    一、大小适宜。钤印要看作品的尺寸大小,要做到印章与作品整体协调。正文篇幅很大而题款却很小的作品,应当钤盖与落款文字大小基本相同的印章。


    二、形式丰富。印章除正方形朱、白文之外,还有半通、长方、圆形、半圆形、椭圆形、葫芦形、肖形等形式。一件作品如果要钤盖两方或者两方以上的印章,就需要选择不同形式的印章,以求变化。如两方正方形印章连用,一般采用一朱一白。


    三、地位明确。书法作品在布局上总会有虚、实、疏、密,疏处如觉气韵不够畅通,可借印章来充实。


    四、排列恰当。作品如果需要活跃气氛,可以钤盖多方印章,但必须横竖成行,大小错落,朱白相间,疏密得当,形式丰富。起首章与压脚章一般要交叉使用,起首宜小于压角,以避免头重脚轻之弊病。


    五、轻重合度。白文印的印文比较粗,适合钤盖在墨色浓重的作品之上,印泥贵饱满均匀,这样才会使红彤彤的红色与浓重墨色行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楷书作品往往多用朱文印,钤印要务求端正,使印章与作品和谐一致。


    六、风格协调。作品风格因人而异,用印也要考虑采用不同风格的印章来匹配。具有写意意味的单刀印章不宜钤在端庄严肃的楷书作品上,豪放粗犷的行草作品不宜钤盖风格秀丽的印章。


    七、旨趣统一。清代高兼在《指头画说》中说:“(闲章)必与书、画中意相合,如临古帖,用‘不敢有己见’、‘非我所能为者’、‘顾于所遇’、‘玩味古人’等章。画钟馗用‘神来’,虎用‘满纸腥风’印,画树用‘得树皮石面之真’印”。印文内容如果与正文内容不相符,往往会影响到作品的表达效果。


    八、情境得体。古人用印很讲究礼仪,卑幼致书于尊长,用名印,平辈用字印。尊长给卑幼,用号印即可;反之则会贻笑大方。诗文用印,名印当在上,字印当在下,道号又次之(因为古人是先有名,后有字,再有号)。印泥一般用红色,但逢人丧白守制之时,用青泥钤盖较为恰当。   



                     印章


    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叫做“篆刻”,玺印的制作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就叫“摹印篆”。新莽定六书时称之“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


    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即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遂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举。


    中国具有艺术价值的印章镌刻。因古代印章多采用篆书入印而得名。篆刻也流行于日本等国。中国印章随着时代的推移和使用者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称。秦以前印章称为(同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皇帝用玺,一般人的印章称印。汉代皇帝、皇后、诸王等所用印章称玺,官印、私印又出现章、印章和印信等名称。唐代称宝。宋元以来官印和私印又有记、朱记、关防、押、图章、戳子等名称。

   

    篆刻是一种方寸之内的文字艺术,从广义上来讲,先有篆,而后有刻,后有章法,再有刀法。篆法是篆刻的基础。刻是篆写效果的体现和抒发。从艺术上来讲书画同源。书法和篆刻是两姐妹。书法是篆刻的根本。印从书入,书从印出。只有弄通书法尤其是篆法,才能治好印,创作出象样的作品。书法讲究线条、结构、章法布局,篆刻也同样如此。但是书法又不等同于篆刻,因为书法是用毛笔写字,篆刻是用铁笔;写书法用的是纸,而篆刻用的是印石。书法和篆刻虽然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两者都有章法,篆刻章法中的挪让、离合的艺术手法和书法又不一样。


    在作品上钤盖印章,不光是为了证明书画的真膺,更是为了充实和丰富画面,增加艺术效果。印章钤盖得当,能起到画龙点睛、压稳重心等笔墨所起不到的作用。

          篆刻艺术的核心是文字造型。篆书入印,要经作者进行艺术处理,要运用虚实、挪让、屈伸、呼应等加工。文字的线条,是由章法支配的,所以极为生动活泼,富有艺术性,能给人们以精神上无限的艺术享受。


    书法家的作品风格要与篆刻作品的风格协调,这个很重要。我在前文已经说过,颜真卿的《祭侄稿》是不宜盖太多红色印章的,因为既然是“祭文”,就应该避讳“红色”,我认为我们现在看到的《祭侄稿》的艺术价值已经打了很大的折扣(我看到作品中的一个个红色的一印章很难进入颜真卿的那种悲愤情境,也许这是我个人的感觉)。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作品是清秀风格的,他基本上是不用单刀印的,这最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与齐白石的单刀写意的篆刻风格不太一致的原因。

附件

启功书法.jpg (155.89 KB)

2010-3-29 05:22

启功书法.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