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05日 10:05:40
![]() 虽然,中国政府已经建立超过2,500个自然保护区,规模之大令人鼓舞;但是,由于历史规划等原因,一些保护区之间缺乏有效的“生物廊道”的连通,各个保护区被公路、乡村隔离在不同的区域,例如某些大熊猫栖息的森林由于缺乏廊道连接,大熊猫无法在多个保护区间自由迁徙,这些未列入保护范围的林地大部分也是当地经济发展和地方民生的重要资源。
大自然保护协会北亚区副总干事长查尔斯•贝德福德在项目启动会上表示,“近年来进行的林权制度改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机会,使我们可以配合政府部门,参与到森林保护工作中,这种工作模式就是我们称之为社会公益型自然保护区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为当地的非盈利生态保护组织提供机会,使他们能够对现存保护区周边急需保护的地区实施长期的生态保护。”
查尔斯介绍,“这种模式与美国和拉丁美洲推行的模式很相似,在美国和拉丁美洲,当地居民和社会团体可以有机会深度参与周围环境的生态保护,由于所保护的地区就是他们的生活区,他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这里,他们的美好生活体验都来自这里,保护地区的环境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他们的保护热情高涨,保护意愿往往十分强烈。”
大自然保护协会在美国有着成功保护具有重要生态保护价值土地的丰富经验,但是,像在中国这样与当地居民、企业一起参与,共同贯彻政府的保护措施的模式,对于大自然保护协会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查尔斯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机会,尝试新的保护模式,巩固中国现有的保护区,同时带动社会力量一起来保护中国宝贵的自然资源遗产。”
大自然保护协会与四川省将在现有自然保护区周边的森林中创建“社会公益型自然保护地”。这些项目将:增加对现有保护区森林缓冲带的保护,增加森林缓冲带的数量。这些森林缓冲带将为包括大熊猫在内的多种珍稀野生动物提供“迁徙廊道”。通过迁徙廊道,野生动物可以在不同的保护区中觅食、寻找新庇护所,还可以与新的族群进行联系,扩充种群基因库。
此外,项目将在重要的森林地区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土地管理方式,为包括生态旅游在内的环境友好型经济提供发展空间,为不断增加的保护区管理人员提供稳定的经费支持。
![]() 基于大自然保护协会和美国银行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20多年的合作历史,美国银行对“社会公益型自然保护地项目”的启动给予了充分支持。美银美林亚洲区总裁Brian J. Brille 说:“中国致力于继续深化发展自然保护区,该举措值得称赞。他们创造世界上最好的保护方式,实在令人兴奋。美银美林很高兴能与大自然保护协会及四川省政府合作,推动该项战略合作项目,不仅保护中国的森林,并在不断加大保护力度的同时,为社会力量如何更好地支持政府保护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合作方式和合作思路。”
据悉,美国银行还将投放100万美元,用于支持大自然保护协会在巴西和印度尼西亚进行的创新模式森林保护工作和森林碳汇示范项目。
(TNC中国部 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