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小学衔接教育》的研究

 风舞单车 2011-03-10
《中小学衔接教育》的研究
[ 作者:桦南县教育局孟家岗实验学校  | 更新时间:2010-9-12 | 文章录入:]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寄宿制管理的学校,生源来自各地,高年级学生流入量较大,其素质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由初二提前到初一,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如何使学生尽快地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如何高质量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校经过几年来的课题实施,注重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衔接工作。

一、课堂教学方面的衔接

  小学和初中的课堂教学内容不同,面临的任务和学科学习的内容差异很大。总体来看,小学的课堂教学活泼,容量小,作业量小,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拓展性小。主要是语文和数学两大学科的学习,学科内容相对少。中学课堂教学容量大,注重学生记笔记,作业多,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应用,并且中学面临中考的压力,虽然初一年级距离中考比较遥远,但是中考的指挥棒始终促使教师课堂教学向中考靠拢。中学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案导学利用率高,要求学生说和写,即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要求提高。

  我校进行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中小学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师生互动教学,学生的互动学习,分组学习等方面有很多优势。但由于学习任务和学段的不同,课堂教学方面的差异还是非常大。我们要在课堂教学方面做好衔接,就需要我们小学毕业班和初一年级的教师多进行听课交流,多学习对方的课堂教学,进行有机融合,使学生能进入初中后感到课堂学习非常熟悉,亲切,不至于有耳目一新,课堂适应期长,进入初中后不知怎样听课的感觉。

二、教材的衔接

  新课程实施后,小学和初中的教学版本多了,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初中和小学的内容衔接上就存在差异。现在,我们中学和小学教师相互不了解对方教材,特别是初中教师,不了解小学教材,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所知甚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不知学生基础,有时会出现知识重复,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温故知新。这种情况,在数学和英语学科尤为明显。因此学校在进行教材征订时,给初一教师订上一份小学毕业班的教材,利于初中教师把握课堂设计。也给小学一套初一教材,看学生初一要学习什么,使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有前瞻性,为学生打好基础。

三、学习能力的衔接

  小学阶段既是学生基本知识的学习阶段,更是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养成阶段,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决定他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所以,从这点来说,中小学的衔接不仅是小学毕业班的事情,更是我们小学整个学习阶段的事情。从学生上学到学生毕业,六年的学校学习生活,对小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使学生逐步养成课堂听课,写字,读书,按时完成作业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会有很好的学习基础,也会很好的适应初中相对紧张的学习生活。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时间相对宽松,学校压力小,班额也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习惯的培养有充足的时间。从初中教学实践来看,有良好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的学生,喜欢学习,学习成绩好,学习动力足,往往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有些学生升入初中就开始掉队,就是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和基本学习能力,上课不认真,东倒西歪,写字、看书姿势不对,学习没跟上,却早早戴上了眼镜。

  很高兴看到我们小学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严格要求,使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指导,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提高。

  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也非常重要,小学是基础的基础,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应该是我们小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加强对优秀学生辅导的同时,做好对后进生的辅导,使所有的学生具有应有的知识,也应该是我们中小学衔接所要探讨的内容。

总之,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一年级是中小学教育过渡的结合部,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失败对义务教育质量影响很大,但这一结合部是基础教育中长期被忽视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中小学衔接教育进行研究探索,了解情况,摸清规律,提高认识,探出新路,使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少走弯路,是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初中招生改革,生源划片,小学生免试就近入学。由于小学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前提差异较大,从而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在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表现在“师与生、教与学”中是双向的、相互的。这些不适应集中反映在: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管理难度增大,与家长、教师和学校的冲突增多,后进生和中差生队伍有扩大趋势。两极分化由初二提前到初一,非正常流失增加。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认真加以解决。小学生进入初中和初中教师接任新初一后“师与生、教与学”双向适应较差,即过渡衔接不好的根本原因可从师与生两方面分析如下:从教师角度看:初中教师相对于小学教师来说,知识储备量相对较大,学历较高,有居高临下之势。但由于对初一新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习惯、认知前提、小学的教育教学要求、管理方式、农村教育教学的现状等方面认识不准,了解不透,教师的教学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主导作用发挥不好,对学生估计过高,教育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师生协调适应差,下力不少,收获不大。从学生角度看:初一新生跨入初中大门,心理年龄特征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状态。他们从小学进入初中,这一在成人眼里普普通通的事,但在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眼里却是一个全新的环境、陌生的世界: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功课由23门增加到78门,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初中教师不再象小学教师那样,天天跟班盯班,保姆式地扶着走,加上学生全部免试入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前提差异大,对新的学习生活、学习任务、规范要求了解较少。使大部分同学在心理、学习、交往各方面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很快适应,导致了一部分同学落伍,走了弯路,出现滑坡。特别是一些农村孩子由于受学校师资和教学条件限制,与城市孩子相比,接受信息量少,见识窄,学习基础不扎实,顺利完成这次学习生活的跨跃难度更大。

解决这个矛盾的钥匙就是:搞好中小学衔接教育,通过衔接让师与生、教与学双双提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相互了解、相互适应,把“突变”变成“渐变”,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衔接过渡,让初一教师提前“立体”地认识和掌握自己的教育对象,系统地了解、掌握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现状,农村小学生的思想状况,小学现行教材编排体系,基本内容及要求,小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掌握好衔接过渡的主动权,给学生搭好过渡的金桥。让学生提前对自己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新的规范要求、学习方法、学习任务初步了解。

   此课题经过五年的实践,成果显著。学生在校人数由712发展到现在的920人,教学质量大幅提高,在县教育局组织学段监测中,参加的抽样班级成绩均占农村前五名,初三毕业考试成绩占农村前列。教师在课改实践中教学能力大幅提高,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学校把教师的实践体会,课后反思,经验论文编辑成册,作为科研成果。把优秀经验推荐给省市教育科研部门,有12篇论文获省级一等奖,16篇论文获市级优秀奖,25篇论文获县级一等奖,30篇论文评为校级优秀奖。

      《中小学教育的衔接》课题研究,给学校带来了活力,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把科研工作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

                                   孟家岗镇实验学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