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海世家”书香盛 - fxg MySpace聚友博客

 王雅各 2011-03-10

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父子兄弟共同著名于文坛的佳谈,
如汉魏之际的曹操、曹丕、曹植,宋代的苏恂、苏轼、苏辙
等等。明朝青州,则出现了“北海世家”冯氏。
冯氏知名于世,从冯裕开始。
235
冯裕,字伯顺,号闾山,祖籍临朐,出生于辽宁。其曾
祖冯思忠曾带兵屯守辽东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县)。广宁有
著名的闾山,所以人称“闾山先生”。
冯裕28 岁中进士。29 岁时出任松江府(今上海)华亭
县知县。其时正逢水灾,田禾淹没,灾民苦于赋税,冯裕令
丰收区域代替灾区交纳赋税的十分之一。此事触怒了当地豪
绅,控告他“歉岁加赋”,幸亏百姓“具状辩驳”,才使真
相大白。
冯裕又出任萧县(今属安徽)任知县,有惠政,晋升为
晋州(今河北晋县)知州。当时,洪涝成灾,滹沱河河道南
迁,而受灾地区照样按原数缴纳税粮。冯裕认真听取民意,
现场勘查,给予合理调整。此后,冯裕先后任南京户部员外
郎、平凉(今甘肃平凉市)知府、石阡(今贵州石阡县)知
府、贵州按察副使等职。在石阡府,他调节了数起民族纠纷,
避免了战乱。
冯裕多在边远地区做官,不便携带家眷。所以,南京调
往平凉时,曾回到青州,在府城购地,建造住宅。到石阡任
知府时,就把家眷安置在青州,并归籍临朐。后来,他从贵
州退职还乡,闲居青州城区近20 年。
冯裕退隐后,家居讲学,尤好吟诗。与石存礼、陈经、
黄卿、刘澄甫、刘渊甫、杨应奎等人,于青州北郭的禅林,
结成“海岱诗社”,作诗唱和,被称为“海岱七子”。冯裕
创作颇丰,《海岱会集》收其诗128 首。
冯裕以其为官清正和为文质朴而留名于世,同时,也以
重视教育和家学相承而惠及子孙。从冯裕开始,冯氏家族前
后6 代,出过9 个进士、4 个举人;跻身文坛而著名者,有
六、七人,当时被称为“北海文学世家”。最为知名者,有
冯惟敏、冯惟讷、冯琦、冯溥等人。
236
冯惟敏,冯裕第三子,字汝行,号石门,文才非凡,名
声尤重。冯惟敏幼年即显示出卓越的才华,文章恢弘恣肆,
万言立就,深得父爱。即使冯裕调任平凉知府不便携带家眷
时,也携带16 岁的冯惟敏一同赴任。此后,冯惟敏又游学
四方,踪迹于五岳,见多识广,名噪一时。他27 岁时,参
加山东乡试,一举夺魁,高中解元。可惜第二年进京会试,
兄弟三人,唯有冯惟敏落第。自此,冯氏家族的冯惟重、冯
惟讷走向仕进之途,而才华更优的冯惟敏却回青州闲居,致
力于文学创作。
冯惟敏与罢官归乡的散曲家李开先、官任青州兵备副使
的王世贞、书法家雪蓑道人等为文友,在散曲和杂剧创作领
域取得显著成绩。一直到52 岁时,才进京揭选,以非凡的
才能博得朝廷赏识,授涞水(河北)知县,他为官清廉,不
扰民。每次出行,自带餐饮,不让百姓靡费,但却为权贵不
容,第二年便解职回乡。不久,出任镇江府学教授。59 岁时,
又任保定府通判。修府志时,因替忠臣鸣冤,得罪当朝,难
容于世,62 岁时,辞官返乡,在临朐老龙湾度过了10 载晚
年生涯。
冯惟敏的散曲,号称明朝北曲第一人。他的散曲作品很
多,大多感事而发,具有丰富深刻的现实内容,反映了社会
的尖锐矛盾。在创作风格上继承了元代豪放派的传统,刚劲
朴直,浅近流畅,被誉为曲坛上的辛弃疾。如他的《农家苦》:
倒了房宅,堪怜生计蹙,冲了田园,难将双手扤。
陆地水平铺,秋禾风乱舞,水旱相仍,农家何日足?
墙壁通连,穷年何处补,往常时不似今番苦,万事由
天做。又无糊口粮,那有遮身布,几桩儿不由人不叫
苦。
又如《刈麦有感》:
237
穿和吃不索愁,愁的是遭官棒。五月半间便开仓,
里正哥过堂,花户每比粮。卖宅田,无买的,典儿女,
陪不上。
当时,山东巡抚段顾言为官贪婪残酷,民甚苦之。冯惟
敏创作了散曲《戊午感事》和《骷髅诉冤》,触怒了段顾言,
竞被逮捕押往济南,身陷囹圄达两月之久。出狱后,又写了
《七行歌·怀凤洲使君》、《多纠缠》等散曲,以宣泄横遭
贪官污吏迫害的愤懑。
冯惟敏的杂剧创作水平也很高,代表作有《梁状元不服
老》、《僧尼共犯传奇》等。前剧描写了剧中人梁璟80 岁
才中状元的惨淡经历,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
其中,有他本人切身经历的影子。后剧是一出轻喜剧,描写
了一对僧尼私通,断案的小吏想借机敲诈,但最终顾忌自身
利益,只好判僧尼还俗,成就了真夫妻。剧中公开宣扬“男
女居室,人之大伦”、“传留后代,繁衍至今”是天经地义
的真理。倡导真性情,反对假道学,与汤显祖的《牡丹亭》
宣扬“情”对“理”的斗争,有异曲同工之妙。
冯惟讷,字汝言,号少洲,冯裕第五子。25 岁中进士,
任江苏宜兴知县,又先后任山西蒲州知州、扬州府同知、松
江府知府,官至江西布政使、光禄寺卿,可以说在仕途上一
帆风顺。
任职之余,仍潜心于学术创作,编纂有《青州府志》18
卷、《光禄集》10 卷。特别在文学研究和古籍整理方面成果
显著,他辑录《古诗纪》156 卷、《风雅广韵》8 卷,均收
入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此外,还著有《楚辞旁注》、
《诗选约注》、《文献通考纂要》和《杜诗删注》等,对中
国文学的探索有独到的造诣。
冯琦,冯裕之重孙,冯惟重之孙,字用韫,号朐南,《明
238
史》有传。他自幼嗜学,山东乡试考中第一,20 岁中进士。
在翰林院先后任编修、伺读学士等职,又先后任吏部侍郎、
礼部尚书。当时,万历皇帝要册立东宫太子,因时间仓促,
执掌册立太子仪式的太监借口费用不足,想拖延不办。冯琦
知道诸皇子斗争激烈,怕日久生变,就说:“今日礼为重,
不可与争。”其时,他的堂弟、户部主事冯瑗正押解饷银40000
余两出京,冯琦立刻追还,解决费用问题,使册立太子的事
情顺利进行。
冯琦“明习典故,学有根柢”。文章极有风采,朝野都
很敬重他。每有奏疏,大家都相互传读抄录。皇帝对他也很
器重。内阁缺人,皇帝想用朱国祚和冯琦两人。但首辅沈一
贯非常忌妒冯琦的才能,就说“二人年纪轻轻,缺乏锻炼,
要先用年长老成者”。冯琦终于没有进入内阁。冯琦郁郁不
得志,且积劳成疾,16 次上书,请求退休,皇帝不允。遂病
逝于任上,年仅46 岁。
冯琦死后,留下遗表上奏朝廷,仍针对当时的弊政,请
万历皇帝励精图治,披阅奏章,选补缺官,推诚接下,安抚
人心。词语非常恳挚。明熹宗朱由校继位后,常常追念冯琦
的功绩,6 次派遣朝官来青州立碑祭祀,赠官太子少保,谥
号“文敏”,并追封入阁,有“死后入阁,冯琦一人”的说
法。冯琦墓在青州城西尧王山麓,原有6 幢蛟龙御祭碑。
冯琦编辑有《海岱会集》、《五大夫集》、《北海集》,
与堂弟冯瑗等人编成《经济类编》一书,收入《四库全书》,
被誉为“官家经国济民之备”。
此外,冯氏家族擅长文才的还有冯惟重、冯子履、冯瑗、
冯士衡、冯士标、冯溥等人,都有著述传世。
239
六十八、“海岱七子”诗韵长
纵观青州的文化史,有三个最繁荣的时期,一是北魏到
北齐,青州的佛教文化达到颠峰;二是北宋时期,文人知青
州带动了诗文创作的兴盛;三是明朝到清初,是青州文化繁
荣、人才辈出的时期。明代270 年间,今青州市境内科举考
中进士就有80 人,其中官至“阁老”的有刘珝,死后追赠
入阁的有冯琦,做到六部尚书等二品职位的有邢玠、陈经、
钟羽正、赵秉忠、房可壮等10 余人。这些人科举出身,大
多工于诗文,许多都有文集存世。
明嘉靖年间,冯裕等文人组建“海岱诗社”,号称“海
岱七子”,定期集会,以诗词唱和,创作颇丰。后编辑刊印,
名《海岱会集》,共12 卷,收诗词749 首。青州文学创作
形成群体,达到高峰。
中国的诗文创作,唐宋时期达到高峰。明初,受科举八
股文影响,诗文衰退,统治文坛的是三杨(杨士奇、杨溥、
杨荣)的“台阁体”。这种文体无病呻吟,文风萎弱。所以
在明朝中期,文学领域掀起了一场历史长久、影响深远的诗
文复古运动。著名的代表是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和李攀
龙为首的“后七子”。前后“七子”都坚决反对“台阁体”,
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李梦阳等人,在作文上最推
崇《战国策》的实录精神和优美文采,“录往者迹其事,考
世者证其变,攻文者模其辞,好谋者袭其智”;在作诗上最
推崇杜甫,“作诗必须学杜,诗至杜子美,如至圆不能如规,
至方不能如矩”。
“海岱七子”与前、后“七子”在创作思想和创作实践
上有渊源关系,都反对“台阁体”空虚浮泛的无病呻吟,但
“海岱七子”并未承继前后“七子”唯古是尚、句窃字摩的
240
弊端,而是提倡推陈出新,诗歌要写“性情”,直抒胸臆,
不重雕饰。所以,“海岱七子”的诗作,是“对景言情,即
事属辞,质而葩,逸而兴,清新流畅,不矫不艳”。成为明
代诗坛上的奇葩。
冯裕,作为“海岱七子”最知名者,他的诗作古朴自
然,闲适恬淡,触景生情,感事而作。如他的《东郊》:
散步东郊外,春深景物繁。高低杨柳岸,红白杏花
村。海气分阳彩,山容减烧痕。方思谷口客,移杖过柴
门。
诗人信步到青州东郊春游,杨柳依依,杏花烂漫,花开
树荣草青;水气缭绕,春光明媚,红日山态绚丽;不禁想起
汉朝归隐谷口的隐士郑子真,优游山水间的闲适之情油然而
生。
再如《劈山》:
雨霁携壶上劈峰,峰头遥带夕阳红。游人散去杨花
径,樵子归来木叶风。仙境茫茫天地外,伯图眇眇有无
中。自惭潦倒登临晚,一笑空须向烛龙。
伯图:霸业;烛龙:一种神兽,衔烛以照幽阴,此处指
暮色中的劈山。冯裕归隐后,虽然恬淡,但也常有壮志难酬
之叹,所以,在欣赏劈山的优美风景之时,不仅感叹人生易
老、年华不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