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季养生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幸运草wrh 2011-03-11

“天人相应”之说已为现代科学所承认,季节性气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日益被人们所重视。在此前提下,古老的“四季养生”有了新的研究成果,为人类的健康长寿带来了福音。

  春季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5个节气,分布在公历的3~5月间。现代气象学家还认为候(5日为1候)平均气温在1o~22℃,即可定义为春季。这种以候定季的学说与实际季节特点比较相符。根据祖国传统医学理论,春季气候变化以风为特点,是万物生发的季节。天气由寒转温,草木生发萌芽,万物复苏。体内以肝、胆经脉的经气最为旺盛和活跃。

春季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有:

  1.春回大地,气温渐升,肌肤新陈代谢还不能适应气候变化的速度,因此皮肤中的污垢易引起炎症、化脓。春季湿度逐渐加大,而温暖的气候和湿度可以影响细菌、病毒在呼吸道的生长。湿度大时革兰氏阴性细菌易于繁殖,湿度小时革兰氏阳性细菌及流感病毒易于繁殖。

  2. 正常人血小板浓度在3、4月份最高,8月份则最低。而疑血酶原含量在春季则偏低,红细胞压积3月份明显高于7、8月份,血沉在春季(早春)冷空气后可出现暂时性降低。毛细血管抵抗力则在暖锋后降低。

  3. 暖空气活跃,可诱发低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癫痫、产妇阵缩减弱等。湿热天气则易诱发胃渍疡、脊髓灰质炎等。

  4. 出血性脑中风多在春季发生,心肌梗塞则在3~5月份最低。感冒、流感、流脑、肺炎、急性支气管炎、病毒性肝炎等,在春季常易发生。支气管哮喘是变态反应性疾病,春季高发,尤其是平均气温21℃时,病人最易发作。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春季常因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肝炎复发.

  5. 精神病人对某种天气特别敏感,上海地区以4、5月份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率最高。

  对老年人而言,气候乍寒乍暖,使他们常常发病或宿疾复发。尤其在春分前后,老年人最易复发偏头痈、胃痛、慢性咽炎、过敏性哮喘、高血压、冠心病、精神病等,应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以顺应季节的变化。

中老年人春季养生法则大全

春天是人们感觉最舒适的季节。但是中医认为,春天阳气由升浮逐渐趋于沉降,生理功能趋于平静,阳气逐渐衰退,气候逐渐转凉,是老年人易发病的时令。因此,为了适应春季气候变化特点,防病延年,老年人应注意春季养生。

(一)老人春季养生五忌

一、忌睡眠过多

春天人易犯困,有些老年人有睡懒觉的习惯。中医认为“久卧伤气”。因为久卧会造成新陈代谢下降,营养障碍,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僵硬不舒,身体亏损虚弱。因此,老年人在春天要早睡早起,一般每天睡足八小时就够了。
  
二、忌懒于活动

春光明媚,正是老年人走出家门参加健身活动的大好时光。常到户外活动,可以尽情地呼吸新鲜空气,荡涤体内污气,增强心、肺功能,可以舒适地沐浴和煦阳光,杀死皮肤上的细菌、病毒,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三、忌衣着不当

春天气候多变,忽寒忽暖。因此,老年人不要过早脱棉衣,而应适当“捂”一段时间,以便身体各个器官能够适应。这样可以防止受凉感冒,从而免除诱发肺炎、肺气肿、肺心病的危险。
  
四、忌生冷食品

在春天老年人宜多吃些富有营养而又容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不吃或尽量少吃生冷食品,以免刺激胃肠引起疾病。胃寒者早晚喝点姜糖水,有御寒暖胃和防止感冒的双重作用。
  
五、忌四处串门

春天是呼吸道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老年人由于免疫力差,所以容易感染。在疾病流行期间,老年人不要频繁出入商场、影剧院等人多的公共场所。每天吃几瓣生大蒜或在室内熏蒸食醋,均有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良效。

(二)春季养生“三不”原则

中医认为,立春后人体内阳气开始升发,如能利用春季,借阳气上升、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际,采用科学的养生方法,对全年的健身防病都十分有利。以此为依据总结出的中老年人春季养身“三不”原则,希望能给广大会员读者一些启发。

一、不“酸”

春季饮食应“省酸增甘”,因春天本来肝阳上亢,若再吃酸性食物,易导致肝气过于旺盛,而肝旺容易损伤脾胃,所以,春季饮食忌“酸”。酸性食物有羊肉、狗肉、鹌鹑、炒花生、炒瓜子、海鱼、虾、螃蟹等。宜食用甘温补脾之品,可多吃山药、春笋、菠菜、大枣、韭菜等。

二、不“静”

春天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人体应该借助这一自然特点,重点养阳,养阳的关键在“动”,切忌“静”。老年人应该积极到室外锻炼,春季空气中负氧离子较多,能增大大脑皮层的工作效率和心肺功能,防止动脉硬化。但老人春练不要太早,因早晨气温低、雾气重而易患感冒或哮喘病、慢性支气管炎,应在太阳升起后外出锻炼。另外,春练不能空腹,老年人早晨血流相对缓慢,体温偏低,在锻炼前应喝些热汤饮。同时运动要舒缓,老年人晨起后肌肉松弛、关节韧带僵硬,锻炼前应先轻柔的活动躯体关节,防止应骤然锻炼而诱发意外。

三、不“怒”

春季是肝阳亢盛之时,情绪易急躁,要做到心胸开阔,身心和谐。心情舒畅有助于养肝,因为心情抑郁会导致肝气郁滞,影响肝的疏泄功能,也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精神病、肝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三)正确的养生之道

一、节饮食养肺生津

  老年人由于五脏衰弱,肠胃薄弱,如果饮食生冷无节,饥饱无常,势必伤胃犯病。因此,秋季老年人应少吃多餐,多食熟软开胃易消化之物。

二、愉悦身心,陶冶情操

  秋风萧瑟,自然界凄凉的景色容易导致老年人悲观伤感的消极情绪。因此,老年人应特别注意精神保健,可适当选择琴棋书画、养花种草、玩物赏鸟等文化娱乐活动,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安度晚年。

三、提高耐寒防感冒能力

  秋季温差变化较大,风寒邪气极易伤人,加上老年人抵抗力和适应能力降低,较易患感冒、肺炎、肺心病,甚至发生心衰而危及生命。因此应注意防寒保暖,有条件的可坚持用冷水洗脸、擦鼻,甚至冷水浴,以提高耐寒防感冒能力。

四、警惕秋季易发病

  秋季的特殊气候特点,极易发生“秋燥咳嗽”、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发作、胃病、风湿病、哮喘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因此,老年人应结合自己体质情况重点防范,积极控制原发疾病,警惕秋季易发病的发生。

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秋天的气候转凉,是室外运动的好时机,老年人可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做操、练拳、打球、郊游等。

常见食物按中医寒凉温热分类

四气

  四气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序录》,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气”。但宋代寇宗爽认为“凡称气者,即是香、臭之气,其寒、热、温、凉则是药之性。

  ……序例(《神农本草经·序录》)中‘气’字,恐后人误书,当改为‘性’字,于义方允”。提出将“气”改为“性”,故“四气”又称“四性”。

  明代李时珍则认为“寇氏言寒、热、温、凉是性,香、臭、腥、臊是气,其说与《礼记》文合。但自《素问》以来,只言气味,卒难改易,姑从旧尔”,主张仍以“气”相称为宜。

  中药寒、热、温、凉四者,或称为“气”,或称为“性”,古今兼而有之,同时并存,都是指药物固有的属性。

  中医中的四气,是指药有寒、凉、温、热等四种不同的性质。

  寒、凉食物适用于热性体质和病证(阳胜或阴虚)。其作用主要是疏散风热、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平肝潜阳等。

  温、热食物则适用于寒性体质和病证(阴胜或阳虚)。其主要作用是温里散寒,助阳益火、活血通络、行气解郁、芳香开窍等 。

  平性食物介于寒凉和温热之间,适合于一般体质,或寒、热病证均可,多用作营养保健。

  1.寒性食物

  淡豆豉、马齿苋、酱、苦瓜、藕、食盐、甘蔗、柿子、茭白、蕨菜、荸荠、紫菜、海藻、海带、竹笋、慈姑、西瓜、甜瓜、香蕉、猪肠、桑葚、蛏肉、柚、冬瓜、黄瓜、田螺。

  2.热性食物

  芥子、鳟鱼、肉桂、辣椒、花椒、胡椒,生姜、葱白、香菜, 红茶,白酒等

  3.温性食物

  高粱、糯米

  韭菜、小茴香、刀豆、生姜、葱、芥菜、香菜、油菜子、韭子、大蒜、南瓜、木瓜、薤白、、醋、龙眼肉、杏子、杏仁、桃、樱桃、石榴、乌梅、荔枝、栗子、大枣、胡桃仁

  鹿肉、熊掌、羊肉、狗肉、猪肝、猪肚、火腿、猫肉、鸡肉、雀、鳝鱼、虾、淡菜、鳙鱼、鲢鱼、海参、羊乳、鹅蛋。

  4.凉性食物

  小米、大麦、绿豆、小麦、薏米、荞麦

  茄子、白萝卜、冬瓜子、冬瓜皮、丝瓜、油菜、菠菜、苋菜、柑、苹果、梨、枇杷、橙子、西瓜皮、芒果、橘、槐花、菱角、茶叶、蘑菇

  猪皮、鸭蛋。

  5.平性食物

  豌豆、黑大豆、赤小豆、蚕豆、黄豆、粳米、玉米、白薯、马铃薯

  洋葱、藕节、黄花菜、荠菜、香椿、茼蒿、圆白菜、芋头、扁豆、胡萝卜、白菜、豆豉、百合、荷叶、橄榄、无花果、李子、葡萄、白木耳、木耳、香菇

  黑芝麻、榛子、南瓜子、落花生、白果、莲子、桃仁、李仁、酸枣仁

  猪肺、猪心、猪肉、猪肾、猪蹄、牛肉、鹅肉、白鸭肉、鹌鹑、鹌鹑蛋、蜂蜜、蜂乳、香榧子、芡实、燕窝、鸡蛋、鹅蛋、牛奶、白砂糖、黄鱼、泥鳅、鲳鱼、青鱼、鲫鱼、鲤鱼、龟肉、鳖肉、海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