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绝命诗是《垓下歌》。临终遗言则是:“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霸王项羽的临终遗言是什么?■洪烛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唱罢《垓下歌》,浴血突围,退至乌江西岸,身边只剩二十六名保镖。十万楚兵皆作烟消云散。
在对岸守望的乌江亭长,特意驾小船来接应,劝说项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位忠心耿耿的“基层干部”,用充满感情的乡音呼唤项羽回家:江东虽是小地方,也还有地千里、有民百万可供大王养精蓄锐、东山再起。他还让项羽放心,父老乡亲已把乌江上的渡船全凿沉了,只留下这一条,专门营救大王,即使汉军追来,也无法渡江。
二十六名保镖准备誓死断后,催促项羽快走。可项羽却舍不得抛下他们逃生。
范金山著《霸王项羽》一书,把项羽的临终遗言翻译成白话,是笑着对乌江亭长说的:“天要亡我,我就是渡过了乌江又有什么用了呢?我能逃出天意吗?何况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西进,灭暴秦打天下,威震长江两岸。可如今他们全都战死沙场,没有一个能回去,唯独我自己回去,即使江东父老兄弟,爱我怜我,仍旧拥我为王,我还有什么面目再见他们呢?虽然江东父老不说什么,可我项羽问心有愧啊!”
在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里,原文为:“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项羽打定主意,要和走不掉的最后二十六名子弟兵一起死在家门口。他不忍让那匹乌骓马成为自己的牺牲品,托付给亭长:“这匹乌骓马已经伴随我八年了,日行千里,所向无敌,我不忍心它和我一块儿归天。我知道你是个忠厚的老者,就请你把它送回江东吧!”
乌骓马也通人性,留恋主人,屹立不走。项羽帮助亭长把马硬拉上船:“请亭长把它送到对岸,让它回吴中吧!我在吴中得到它,在吴中起兵,吴中人会善待它的。”
《霸王项羽》一书里还写道:船刚离岸,乌骓马望着留在岸上的主人长啸三声,就跳进江里,被波涛卷走。
看来这匹宝马也跟虞姬一样的性格,跟项羽一样的性格。宁愿死在家门外,也不愿空手而归。
虞姬自刎了。乌骓马自沉了。最后的二十六名壮士也战死了。项羽不愿死在敌人的刀下,用沾满敌人的血的龙泉宝剑,对准自己……用这一个动作,给旷日持久的楚汉相争画上了句号。
是的,他的爱情已结束了,他的战争已结束了,他的梦想也结束了。可这结束了的梦想,至今仍是滚烫的。
项羽与刘邦其实是老乡。项羽的老家是宿迁(秦时称下相),刘邦的老家是沛县,都属于江苏。等到项羽唱完了《垓下歌》,刘邦才得意洋洋地唱起《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如果没有项羽的失败,也就不可能有刘邦的胜利。如果没有项羽的失策,也就不可能有刘邦的得手。项羽有家难回,有家不回,使得刘邦可以放心大胆地衣锦还乡了。
《垓下歌》是失败者的浩叹。《大风歌》是胜利者的凯旋。
但跟趾高气扬的《大风歌》相比,我更加容易为《垓下歌》而感动,那里面有血有泪,有伤有痛,有情有义,有愤怒也有迷惘……活脱脱勾勒出一个末路英雄的身影。堪称楚霸王的临终遗照,而且是最真实的自画像。
谁说刘项不读书?他们都会写诗呢。诗写得不同凡响。《垓下歌》与《大风歌》,一个是霸气盖世,一个是王气逼人。一个是悲从中来,一个是喜出望外。一个是问鼎者与机遇擦肩而过的叹息,一个是逐鹿者如获至宝的吆喝。一个失意,一个得意,既形成鲜明的对比,又相映成趣,象征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只是,不管前者的大悲,还是后者的大喜,都非站在岸上的小诗人小才子所能想像。
也许,刘项确实不读书的。因为读书人恰恰写不出这种最最原生态的诗。这不是靠笔墨写出来的,而是靠雄心推动的,靠刀剑代笔的。
项羽的绝命诗《垓下歌》不仅以剑代笔,还以血为墨,是蘸着自己的热血写下来的。那种天崩地裂的疼痛,打倒了一个英雄,却也使他在瞬间成为诗人。这样的诗是不可能多写的。这样的诗,有一首就够了。它不是写出来的,是唱出来的。它不是唱出来的,是哭出来的。
正因为如此,才使写这首诗的人也显得可歌可泣。使他的人生像史诗一样可歌可泣。
在汉高祖斩蛇碑前想起项羽■ 洪烛
看着你,我却想起你的老对手:项羽
他是你的一面镜子。你忘掉他了吧?
胜利者总是容易忘掉失败者的
我无法把他忘记。因为我是另一个失败者?
我不愿像历史那样势利?
他输掉了宝马,输掉了虞姬
而你赢得了江山
他举起的鼎不知去向
你竖立的碑却扎根在大地上
我喜欢你的《大风歌》。它不是假大空
但我更喜欢他的《垓下歌》
那才是烈士的柔肠。柔肠寸断……
没有他的失败,又哪来你的胜利?
你应该感谢他犯下的错误:鸿门宴上
他的心软了那么一下
心软的英雄更让人难忘
你的碑富丽堂皇,但背面注定是
属于另一个人的。甚至有许多
像我一样的人更愿意站在:失败者那边
从他的失败中读到更多的精彩
乌江源■ 洪烛
我站在楚霸王的上游
赞美他,包括他的失败——
“失败的英雄依然是英雄
英雄的失败甚至远远高于庸人的胜利……”
我还原谅了自己:过着平庸的生活
却未舍弃一颗狂傲的心……
此刻,它正被乌江的涛声唤醒
故事莫非从这里开始的?
而且远未结束?他告别的战马
仍在峡谷间奔腾,蹄声如雷
等待着新的骑手?请问——
我可以跨上去试一试吗?
他告别的美人,死而复活
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使我找到
虞姬的影子:影子也在流血啊
江山尚在,属于谁都一样
江山并不重要,只有美人的血
才能引起英雄的泪:恨自己无法
阻止一朵花的坠落,白费了扛鼎的力气……
我没看见河流,我看见的是
大把大把的泪水,从项羽的眼睛里
夺眶而出
我没看见霸王,我看见的是自己
别怪乌江挡了他的道,他以血肉之躯
扭曲着,改变江水的流向——
用自刎的剑,来表示对命运的轻蔑……
“命运?没啥了不起,自始至终
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待续】
《北京往事》洪烛著 周一渤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