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了一的主页

 冬虫夏草0 2011-03-11

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2010-03-11 17:21

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二)默认分类 2009-11-16 21:16:05 阅读170 评论4 字号:大中小
一、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常听不少家长抱怨,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都缺乏责任感呢?先来看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几组镜头。

镜头一:“赶紧上床睡觉,书包我来给你收拾。”母亲对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说。

镜头二:我儿子上小学三年级了,可是在校除了对学习还有点进取心外,对其他事情都是不管不问,连值日扫地也是极不负责,应付了事,总是要其他同学帮他收“尾巴”。

镜头三: “妈,把我明天要穿的衣服给我拿出来,这套衣服赶紧给我洗了,后天上体育课要穿的。”这是已经上六年级的女儿晚上临睡前对母亲所说的。

这些孩子常常让人操心,做事虎头蛇尾的,学习自觉性、耐劳性差,对成绩优劣无所谓,更有甚者,对爸妈态度恶劣,喜怒无常……为什么一部分孩子有这些不尽如人意的表现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自觉性还没有很好形成、自制力比较差、坚持性不够等。然而,只要家长再深究原因就会发现,孩子自身还缺乏一样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责任心。

我想要说责任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的一种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我们在座的家长和老师一定不会反对吧?的确,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不仅要对社会负责,要对家庭负责,还要对自己负责。培根曾说:“责任心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种子,它若早早地播种在孩子的心田里,将会收获一生一世的幸福。” 责任感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营养,能够帮助孩子们长大。然而,我们却经常听到家长老师无奈地感叹:现在的孩子太缺乏责任感了!尤其是独生子女,更是缺乏责任感!他们不仅不会主动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学习上也表现得被动与厌倦,做事有头没尾。很多家长朋友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上一年级了,全家人都很高兴,认为孩子从此长大了。但哪知他经常从学校打电话回来,一会儿语文书没拿,一会儿数学书忘带,一会儿作业本落在家里了……全家人于是“惶惶不可终日”。

因此,如何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对很多家庭来说,当务之急,是重中之重。

二、为什么孩子没有责任心?

那么为什么孩子会没有责任心呢?我们通过分析现状,发现主要有两大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出现有很多不负责任的现象,这种现象对孩子们的影响不可小觑,让我们看看以下这些例子。

浙江省嘉兴市秀州中学的李雪梅同学说:很多人都说我们这一代没有责任感,对此我想说:其实我们也很无奈。 上小学时,我经常能见到校长,有时还一起挤公交车。那时,校长经常对我们说上车要让座,见了老师要打招呼等。我们也非常听话,按照校长的话让座、打招呼,从来都没有谁认为这么做可笑。我也就逐渐养成了这些习惯。可上中学后,有些同学就会笑我傻,刚开始我还不介意,后来慢慢的我也不好意思了,只会在我一个人见到老师时才问好,一个人坐公交车时才让座。是害羞,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也说不好。我们班选劳动委员时,其实我认为自己能行,若让我做,肯定会做好,但是我从来都不敢主动推荐自己,而是等老师来找我。有时,我们的行为举止从表面看好像对集体不关心,其实并不是没有责任感,而是怕众人嘲笑,说自己做样子,在老师面前卖乖,那样是会被同学们孤立起来的。在班里,我可不愿意“脱离群众”。我想,好多同学都有这方面的考虑吧。

北京市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青柠说:我是中学生,平心而论,在同学中,对集体、他人缺乏责任感的现象确实不少。不擦黑板、不做值日、迟到、早退是每个班都有的现象,而且老师管也管不住。我思考了很久,觉得家庭是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如果父母经常带着孩子在公交车上抢座位,孩子长大后在车上让座的几率大不大?我想不会很大,因为他从小接受的就是那种“上车要抢座”的教育,怎么可能去给别人让座呢?父母对我们常说的话就是:“你好好学习就行了,别的不用管。”想帮忙做点家务时,总会被赶走:“去去,学习去,这事不用你。”听着这样的话长大的我们,怎么会想到要去主动做家务呢?心里想的当然就是“我只管学习,别的不用管”。因为一直接受的是这样的教育,所以也没觉得有啥不妥。孩子小的时候是一张白纸,在他还不懂事的时候,家长们往上面写什么,他们就是什么,他们没有甄别、拒绝的能力,等到懂事了,习惯已经养成了,再改就很难了。所以我奉劝各位家长们,一定要对我们的成长负责,对没有颜色的“白纸”要慎重下笔。

2、教养方式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对刚入学和低年级学生而言,父母的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责任心发展影响影响深远。

首先我们来谈谈三种对儿童责任心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的三种教养方式:溺爱性、放任性、专制性、不一致性。

溺爱性父母教养方式的父母过分满足孩子的需要, 孩子的一切包括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全部由父母代劳。长此以往, 孩子就会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甚至连吃饭、睡觉、洗手、刷牙等事都认为是在替父母做, 与自己无关。如此过分的关爱使得孩子不懂得作为一个独立的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 要学会关心爱护自己, 且这种关心爱护是别人无法代替的。父母亲教养态度为顺从过度时,这种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孩子的个性中更多地表现出无责任心,不利于责任心的发展, 尤其是集体责任心的发展。

放任性父母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冷淡, 给予孩子绝对性质的自由, 虽有交流和沟通, 但对孩子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 很少奖励或惩罚。这一教养方式下的孩子极易对学校、家庭和社会中的规则熟视无睹。因为孩子每次对这些规则的违反都被父母所放任。如此下去, 父母在无形中为孩子提供了违反规则的便利条件, 使得孩子不自觉地形成了不良行为, 失去了责任心发展的良好环境。因此, 这种放任型教养方式下, 儿童缺乏责任感,极其不利于孩子责任心的培养,也可以说它是影响孩子责任心发展主要的消极因素。

专制性父母教养方式的父母把孩子作为附庸品, 压制其独立性、创造性, 与放任性相对的是, 这种父母过分干预孩子的行为, 过分压制使孩子服从, 孩子没有发言权, 要求孩子言听计从, 稍有违背就会加以训斥和惩罚, 这些父母始终在以一种挑剔的目光审视着孩子。他们往往忽视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 很少考虑孩子自身的愿望和要求, 苛刻地要求孩子无条件遵循各项规则, 但又缺少对规则的解释。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大多爱撒谎, 没有勇气去承担责任, 以免遭到惩罚,缺乏社会责任感。

不一致性父母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处理与孩子有关的事情时, 会因为时间、地点、自己的心情而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 长此下去, 父母会缺乏温情地对待孩子的各种行为, 有时不问不管, 顺其自然, 怀着树大自然直的心态, 而有时又严加管制, 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混乱的教养方式, 缺乏始终如一的要求和态度。另外一种情况, 就是父亲与母亲对孩子的责任行为要求不一致, 使孩子不能预期自己对责任行为所做的反应会得到惩罚还是鼓励, 孩子无所适从, 对责任做出的反应更多采取保守行为, 即使有了正确的责任认知也不会付诸相应的责任行为。长此下去, 孩子逐渐漠视他人及集体, 甚至自己的承诺, 其责任心自然得不到发展。

以上所讲的四种父母教养方式都是不利于孩子责任心的形成与发展,那怎样的教养方式才能创设良好的教养环境,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我相信民主性父母教养方式是最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责任心的了。这样从民主性父母教养方式的特征谈起。民主性父母教养方式的父母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 注重培养他们的自理、自制能力和主动精神, 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及奖励、惩罚比较恰当, 经常与孩子交流, 并尊重孩子的要求、意见,及时纠正自己在教养孩子过程中的失误。这一教养方式下的孩子一般自理能力比较强, 有着强烈的“我自己能做”的愿望和要求, 因此基本上可以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且主动性强, 不需要成人的时刻提醒,民主性家庭中的儿童具有更多的责任感。因此, 民主性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幼儿责任心的发展。

上面讲了一大堆的理论,也许现在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疑问,那培养孩子良好的责任心,有些什么具体的方法吗?“知心姐姐”卢勤说,责任感的培养是父母和孩子双方的事。由此看来,责任心的培养有赖于我们家长的平时教育。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1、在家里应采用民主的教养方式,明确孩子与家长的平等地位,让孩子知道“我是家中的一分子”。

强化孩子是家中“一分子”的意识,让他们享受“一分子”的待遇,也要付出“一分子”的劳动。有这样一位父亲从小就告诉孩子:“你是家里的一分子!”,所以平时总会让孩子在家参与不同的劳动。吃饭的时候,父亲会把把拿菜的任务交给儿子。开始时,小家伙总是会问:“为什么要我拿呀?我拿不到怎么办?”这是父亲就问他:“三个人分工,拿菜、烧菜、饭后收拾,你喜欢哪一样?”权衡了半天,孩子觉得还是拿菜比较适合,从此以后,孩子就帮着家里的端菜。有一天,孩子外婆到家里来玩,看见孩子去冰箱里拿菜,就忙不迭地冲过去,“我来拿,我来拿,怎么能让孩子拿菜呢?才这么小的孩子。”谁知孩子却义正词严地说:“外婆,我来拿,这是我的责任。我是家里的一份子。”

当孩子再大一点时,我们还可以适当地让孩子了解一些父母的忧虑和难处,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和选择,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孩子感到家庭的美满幸福,要靠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共同参与,进而增强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

自我服务或服务家人是一种责任,在孩子完成任务后不要有物质奖励,千万不要让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自我服务或服务家人是为了得到某种“好处”,要淡化有形的物质奖赏,代之以精神的爱抚和勉励。孩子每天下楼拿菜,就应该得到夸赞,得到一个吻或一个拥抱。父母应在亲友面前对孩子的尽责表示赞赏,使孩子有长久的动力保持下去。

2、从身边小事做起,经常给孩子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任务。

对孩子来说,责任感是实实在在的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应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让孩子在家庭岗位上感受责任的分量,倒一次垃圾、洗一块手帕都应给予表扬鼓励,失责时应给予批评和惩罚。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强化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责任心。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让孩子明白哪些事情是爸爸妈妈的事, 哪些事情是自己的事, 分清这点以后, 就让孩子做自己分内的事情, 为自己多承担一些责任。比如玩完的玩具要自己收拾好, 自己的房间要自己打扫, 穿脏了袜子自己去洗干净, 早晚洗漱要自己照顾自己;每天早晨闹钟一响,就应该马上起床,再困也要起来,起床后要自己整理床铺, 自己的书包自己背;准时去上学,遇到刮风或雨雪天气,就应该提早起床,坐不上车,走也要走到学校,绝不能迟到;家庭作业要自己独立完成, 自己说过的话不能食言等,让孩子逐渐养成习惯, 自己做的事情必须有始有终。

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有的家庭要求家人洗澡后把换下的衣服放进洗衣机,可8岁的王刚经常忘记,妈妈让他用本子记下洗澡后该做什么事,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从此以后,王刚再也没有忘记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他为自己的进步感到自豪。可见,当要孩子记住做某事时,与其大人经常提醒,还不如让孩子自己记下要做的事情,这样孩子也慢慢地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教育孩子对家庭负责,孝敬父母。比如,长辈过生日那天,送上一份自己亲手制作的礼物,写上一句知心的话,因为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过生日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感谢父母,感谢长辈,因为长辈把自己抚育大是那么不容易;关心父母,主动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要记住“这是我的责任”。这样孩子才能逐步地发展为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负责。

我们还要鼓励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孩子好奇心强,什么都想去摸摸、去试试,但是随意性很强,做事总是虎头蛇尾或有头无尾。所以交给孩子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爸爸妈妈也要有检查、督促以及对结果的评价,以便培养孩子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好习惯。

3、订立责任合同。

通过和孩子一起制定责任合同让孩子明白该做什么、怎样做,否则将会受到哪些惩罚。孩子做事往往是凭兴趣的,要让孩子对某件事负责到底,必须清楚告诉他做事的要求,并且与处罚联系在一起。如把洗青菜的家务活承包给孩子,要是没做好,便不能吃所有的菜。这样,孩子才知道一个人是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

4、接受应有惩罚并设法补救。

做事没有责任心,必然导致一些不好的后果。这个时候,我们不要急着去给孩子擦屁股,要让他们接受没有责任心而导致的自然后果的惩罚。(以下为备课组颜老师的事例,各位在讲座上可挑适合自己的方式讲述)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时,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我管他呢”,就是什么都不管的意思。吃饭要喂,作业要我们陪着做,早上起床要不停地催。老师要他做什么,他还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尤其是做作业和起床,只有到了最后时刻,才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无论我们怎么说,他都是“哦”一声,答应完就忘,简直拿他没辙。后来我就想到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对他的什么事都是说“我不管”。写作业匆忙,做错了一堆,我不再提醒他;赖床起晚了,我也不叫他。连着几天,他做错作业又迟到,受到了老师的严厉批评。求助于我时,我才对他说:“你自己的事必须要自己做,不能什么都依赖家长,不然你天天都会被批评,老师再也不会喜欢你。”他深深地低下了头……让人欣慰的是,那次谈话之后,儿子就像变了个样。现在上二年级了,什么事都能自己做。放学后先写作业,看电视一天也不会超过一小时,晚上自己会上好小闹钟,上学自己走着去。他的时间观念强了,责任意识也强了,还当上了中队长。

我们要给孩子责任范围内的事情定一个最后时限,父母要将设立的原则推行到底,并于惩罚联系起来。如规定孩子不乱放东西,家里所有的东西用完后都要放在整理箱内。如果孩子不遵守规则,东西随手乱扔,出现在书房、客厅、甚至厕所里,就提醒他来收拾,如果孩子不肯执行,就可以给与一定的惩罚,例如今天的卫生你来搞,今天的碗筷你来洗,又如取消这个周末去欢乐谷玩的行程,取消这个周末去书城的形成等等。

当孩子的某些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时,要让孩子设法补救。如小孩损坏了别人的玩具,一定要让孩子买了还给人家,也许对方会认为损坏的玩具没多少钱,或认为小孩子损坏玩具是常有的事,或者不好意思收下孩子的赔偿,但家长应坚持让孩子给予对方补偿,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谁造成不良后果,就该由谁负责。又例如,当孩子跟着爸爸妈妈去朋友家做客,不小心损坏了朋友家的物品。这时应该让孩子知道,是由于自己的过错,才造成了这种后果,应当给予赔偿,鼓励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之后一定要带孩子一起买东西去朋友家道歉。当然,父母在家中要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有威信要求孩子负责任,才能让孩子有模仿对象。

5、用鼓励表扬和信任激励孩子的责任心。

如果你是一个男孩的母亲,请学会“依赖”你的儿子,并对他说一句话:“有儿子就是不一样!”如果你有一个女儿,那么请“依赖”她并欣赏,夸奖她:“有个女儿真好!”以我自己为例,在日常生活中当我遇到不善处理的事情或问题时,我便对儿子说:“一切全靠你了!”他在爽快答应的同时,总会流露出一种作为男子汉帮助母亲、保护女性的自豪与得意。“一切全靠你了!”这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家长对孩子的高度信任。信任能使一个人产生强烈的责任感。有些父母埋怨孩子自私冷漠、不会关心人,其实主要原因是父母管得太多了。除了学习,其他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干,这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不信任。想一想,我们成年人在赢得别人信任时,都会努力工作,挖掘自己的潜能,何况是未成年的孩子呢。

当然,我们还要让孩子对自己的责任心引以为荣。有位10岁的小女孩,她负责倒家中的垃圾已经5年了。在她5岁那年,她突然对倒垃圾产生了兴趣,一听到收垃圾的铃声就提着垃圾桶去倒。父母为了支持她参加家务劳动的兴趣,对她倒垃圾的事予以表扬,夸她能干,还经常在外人面前称赞她。这样就激发了孩子主动倒垃圾的自豪感,慢慢地形成了习惯,把这项劳动看成一种责任。

表扬会带来肯定的、积极性的行为举止,但是表扬是有技巧的,表扬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笼统的。“昨晚,我看到你收拾好校服了,我很高兴你能及时做好准备。”这种表扬比“今天早上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具体多了。

6、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我们中国的家长,对孩子的事往往是“帮你没商量”,周到地为孩子做事情,主观地为孩子做决定,结果是剥夺了孩子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机会。那些会爱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事情并不“大包大揽”,而是把做事的机会和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尽早学会对自己负责。

在我们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时,我们也要讲求技巧,可是改“问答题”为“选择题”。有位母亲正在家中收拾房间,孩子正好跑过来,母亲就趁机问她:“愿不愿意帮妈妈搞卫生?”这小孩子倒也回答得干脆:“不愿意。”这孩子那么不喜欢劳动可怎么办呢?于是母亲转念一想,与其问孩子“愿不愿意帮妈妈搞卫生”,还不如问她“我们搞卫生了,你是拖地呢还是擦席子”。所以母亲将所有的问答题改成选择题,让孩子选择其中一样,结果孩子都从中作出了选择,付诸实践,在劳动的过程中体验到辛苦及愉悦,在无形中也学着爱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四、注意事项。

在操作这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的具体方法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社会行为习得的楷模。宋代思想家张载曾说:“勿谓小儿无记性,所历事皆不能忘。”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所表现的责任感的强弱,是孩子最先获得的责任感体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深刻的,而且是终身的。

对任何人来说,能做好的事而不去做,那是缺乏责任感;同样,对于尽自己的全力做不到的事而硬要去负责,则是滥用责任感。家长要经常反省自己,随时随地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如果家长经常对人夸海口,不去履行自己的诺言,时间长了,孩子也会悄悄模仿,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对自己说的话不承担责任。因此,家长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这也是为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事例:河北冀州市职教中心的殷建光曾介绍他上初中一年级的孩子,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孩子。他说,老师让收作业,他小孩必然坚持到收完最后一本,如果遇到不会的同学,他会手把手地教他,而不让他抄袭;凡是学校组织的活动,都积极参加,充分准备,绝对不草率应付。开家长会的时候,班主任对他说:你的孩子可以说是班里最有责任心的孩子了。为什么他的孩子责任心这么强呢?他认为根本原因,还是他和妻子的示范作用。

殷老师的妻子是个普通工人,在厂子里拣棉花,按拣出的次点(在皮棉里的杂物)计算工资。许多工人都从家里拿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造次点,但他妻子从来不造。她经常说,做工作要讲责任,造假怎么行?妻子的责任心对孩子绝对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殷老师自己是一名教师,有监督早读的任务。冬天,他总是起得很早,按时到学校。他常在家里说,少睡懒觉,多尽责任。业余时间,他爱好时评写作,儿子问他为什么不写其他文体,他说:“根据我的性格和特点,这个文体最能让我为社会尽责任。”这些,对孩子也是一种教育。

根据他的经验,孩子缺乏责任心,很可能是家长自己就没有责任心,无形中传递给孩子,对孩子起到了误导作用。)

2、要持之以恒。

孩子责任心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孩子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时一刻的事,而是需要长久坚持,而期间还会有反复,作为家长,应细心地观察,耐心地教育,循序渐进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同时更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去深入研究孩子的心理特点,互相沟通,肯定进步,发扬成绩,纠正错误,并适时调整教育方案,这样孩子的责任心就可逐渐形成。所有这些,都要求家长能够持之以恒。而家长本身的持之以恒又给孩子起到了示范作用,促进孩子责任心的养成。

3、切忌越俎代庖。

孩子在选择做事后,家长别因孩子做得不够完美而越俎代庖。聪明的孩子一旦发现他“表现无能”就可能逃避做家务、整理房间,有时甚至会有意表现得无能,以此来逃避责任。孩子第一次尝试做事,总有不完善的地方,父母可帮助孩子“完善”他的计划和方案,但绝对不要亲自动手。多次实践后,孩子能比较轻松地完成他所选择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