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魂国魂汨罗缘

 文山书院 2011-03-11
诗魂国魂汨罗缘 
 

  大约是公元前287年,即楚顷襄王十二年初春,年过半百的屈原携爱女女婴来到汨罗江下游北岸的南阳里,在江边一座不知名的破庙里住下。多年流徙,总算有了一个安定的环境。屈原回想起九年前被顷襄王流放,出郢都,入长江,经鄂渚,到达长沙,在长沙住了一段时间,又步“又皋”,穿“方林”,过桃江,进入沅水,在溆浦居住了一段时间,又顺沅水而下,一路上“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狄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涉江》)几经辗转,才到达汨罗。出郢时楚王还是给了?船,派了侍从,还有两个心爱的女儿跟随,能“乘?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涉江》),经过这么些年的颠沛流离,死的死,走的走,最使他伤心的是在桃江爱女绣英夭折(《益阳县志》载:“屈女墓在治西花园洞,相传屈原之女名绣英葬此。”)到现在只剩下自己和女婴父女俩了,而且等了这么些年,也不见楚王有召回的迹象。他心烦意乱,在南阳里写下了《怀沙》,叹道“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冤结纡轸兮,离愁而长鞠。……凤凰在鲛兮,鸡鹜翔舞。”他想北归郢都(楚国当时的都城,在今湖北省荆州城北),重振朝纲,但没有召回的音讯。他预料国将有“大敌”,他也预料到自己“右死不可让兮,愿勿爱兮。明以告君子兮,吾将以为类兮。”“将”即有可能,但不是现在。不久,居住在江对岸罗子国城中的罗氏贵族,派人来接屈原了。罗氏也是颛顼的后代,与屈原和楚王室同出一先祖,屈原当然欣然应允前往。在城中屈原观看了他们的祭祀活动,只见巫师们在一座祭坛上载歌载舞,挥剑扬袖,舞姿既有雍容华丽的宫廷气派,又不失纯朴潇洒的乡土风味,所唱的祭歌也十分优美,只是歌词粗俗淫诲,不堪入耳,动作狂放低级,不堪入目。屈原决心重新改写《九歌》歌辞,重排《九歌》舞蹈。祭祀结束后,他与众巫师攀谈,表示了自己的意向,巫师们都知道这是大诗人屈原,在朝廷又是主持祭祀的,都表示支持。此后屈原便走访于巫师和民间艺人之间,数年后在玉笱山完成了《九歌》的改写和排演。新《九歌》共11章,曲调优美动人,语言健康活泼,辞采缤纷流畅,想象丰富绚丽,动作夸张得体,在人神之间架起了一道道桥梁。 

  大约在次年夏,汨罗江山洪暴发,深夜屈原所居破庙被淹,成了汪洋中的一座孤岛,乡亲们披着月光,顶着洪流,用小船将屈原父女救出,送到玉笥山,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筑草庐于玉笥山东侧,汨罗江从草庐前流过,故宋人彭淮《玉笥山三间宅》诗云:“吴山烟锁子胥洞,汨罗水绕三间宅。”安定下来以后,始作《惜诵》,对与楚怀王的交往和遭谗被逐作了一次系统的回忆和申诉。他在房前屋后种兰滋菊以怡情,并表示愿在此私居远处,以自著明,故在《惜诵》中写道:“播江篱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矫兹媚以私处兮,愿曾思而远身。”玉笥山下的汨罗江边有小亭一座,本为供过往行人候渡歇息和修理渡船之用,屈原经常在此与农夫樵子交谈,了解民俗民情和民间趣闻轶事,也倾吐自己满腔忠君爱国之情。一日清晨,屈原独步来此,忽听身后有人呼他:“这不是三闾大夫吗?你怎么到了这里?“屈原回头一看,来者渔夫打扮,六十多岁,胡须灰白,似曾相识,便长叹一声说:“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所以才被流放。”渔夫劝他与世推移,随波农流,以求安身立命。屈原谢绝了渔夫的劝告,不愿以“皎皎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后来,屈原写成了《渔父》辞一篇,记载了此事。后人为纪念屈原,将这座小亭命名为独醒亭。玉笥山西麓有一条小溪,自北向南注入汨罗江,溪口有小桥一座,屈原经常在桥下滁缨濯足,后人据《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句,命此桥为濯缨桥。玉笥山西北角山坳上有一土洞,冬暖夏凛,幽深莫测,屈原经常在土洞中纳凛赋诗,因洞顶有桃树数株,后人命此洞为桃花洞。这时,屈原生活安定,因此得以完成前些年流徙途中就构思或草就的宏篇巨著《离骚》。所以,郭沫若先生在《屈原研究》中说《离骚》“是屈原在顷襄王时真正被极逐后的东西,是屈原的最晚期的作品,也是他最成熟的作品。”玉笥山西南角有骚坛遗址,传说为屈原写作和吟诵《离骚》处。公元前285年,也就是顷襄王十四年,“楚顷襄王与秦昭王好会于宛,结和亲。”次年,“楚王与秦、三晋、燕共伐齐,取淮北。”(《楚世家》)楚虽收复了前年被宋夺去的淮北之地(顷裹王十四年齐灭宋,淮北归入齐版图),但顷襄王实在是在重蹈楚怀王覆辙。屈原得知这一消息,更加思念怀王,写下了《思美人》:“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车既覆而马颠兮,蹇独怀此异路。”罗子国城中的罗氏贵族们听到收复淮北的消息,接屈原进城,笙歌燕舞,大肆庆贺,全不知国之将亡,厦之将顷,更没有认识到“秦虎狼之邦,不可信也。”(《屈原列传》),故屈原在《思美人》中叹道:“吾且值侗以娱忧兮,观南人之变态。窃快中心兮,扬厥凭而不俟。” 

  屈原居住玉笥山期间,生活在农夫渔父,村姑樵子之中,帮他们捕捞耕作,听他们倾诉愁苦,也听他们讲了许多怪诞的传说和故事,人们都亲密的称他“屈老夫子”,,他经常在汨罗江边徘徊行吟,愤懑、激越、痛苦之情时时袭扰着他,他经常到罗子国城外的先上之庙和公卿祠堂及其他祠庙中流连往返,歇息观看,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懦诡,及占贤圣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呵而问之,、”(王逸《楚辞章句》)逐成《天问》,,据《益阳县志》记载:“《天问》作于桃江之弄溪,,”故桃江有天问阁遗址,传为屈原始作《天问》处。然屈原在桃扛:逗留短暂,所以我想《天问》始作于桃江,完稿于汨罗是对的。 

  公元前280年,即楚顷王十九年“秦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北地予秦。”(《楚世家》)屈原得知这一噩耗,心急如焚,不顾乡亲们的劝阻,在这一年的秋天从汨罗出发,毅然孤身北上,来到汉北。他贮立汉江南岸,临江眺望,只见北岸秦军旗帜林立,营帐排列,秦兵持戟操戈,巡游于江岸,窥视着江南。他知道汉北上庸之失,已无法挽回了,只得又沿江南返,滞留汉北期间,他写作了《抽思》。大概在这一年的初冬,屈原来到了鄢,“楚自昭王徙都,后以都为鄢郢,而故都之在江陵者谓之纪郢。”(顾国光《七国地理考》)鄢吨距纪郢相去甚迩,实为纪郢之北大门,所以鄢郢的安危,在楚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顷襄王决心固守鄢郢,集中了数十万大军,在北拒秦于汉水之北。屈原南返经过这里,看到全城军民同仇敌忾,精神为之一振,便留了下来,参加到战斗的行列中。鄢郢固守了数月,秦军久攻不克,次年,也就是顷襄王二十年,即公元前279年仲春,春雨使江河涨水,秦将白起命兵士在城西于沔水上游筑坝,引水从城西灌到城东,鄢郢城内军民被淹死者数十万,尸体腐烂,臭气薰天,未死者,争先恐后由东门逃窜,屈原夹杂在逃难的军民中离开了郢都,回到汨罗,以极其悲痛的心情,写下了《哀郢》。《哀郢》结尾写道:“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返之何时。”向远方嘹望,故乡已经沦于敌手,何日是归时?“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只有汨罗是我的“故乡”和“首丘”。写完《哀郢》已是寒风凛冽的深秋,他接着写了《悲回风》。篇中三次提到彭咸和水死的子胥和申徒狄。全诗音韵铿锵,声调幽怨,加上恰到好处的运用了联绵词,充满着垂死的哀音,读来令人潸然涕下。时隔数月,第二年,即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春夏之际,“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败,遂不复战,东北保于陈城。”屈原闻听这一噩耗,有如五雷轰顶,他彻底的绝望了,决心以一死殉国。于是,他写下厂他一生中最后的诗篇《惜往日》,对昏君和谗臣作最后一次讥讽和抨击,对历史作一次抚昔感今的凭吊,最后平静的表示:“宁溘死而不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全诗俨如一首有击有节的高歌,充满着慷慨赴义的正气,既悲哀又悲壮。这一年的五月五日清晨,屈原独自来到汨罗江畔,坐在临江的一块石头,上,眼前是白茫茫水天一片,雾霭在江面浮游飘荡,浪涛拍岸,溅起阵阵水花。身后林莽莽幽深晦暗,树林上空不时传来一两声乌鸦凄厉的呜叫,,远处村子里锣鼓喧天,爆竹声阵阵,后生子们正在做划龙舟的准备,再过一阵子就要到江边来祭龙了,祭完龙就要划龙舟了。屈原猛地站起身,双手抱起座下的石块,纵身一跃,跳人深潭。平静的江面上激起一阵浪花,涟漪一圈圈向外扩散,接着沽沽的气泡涌出水面,片刻,江面又归于了平静。一颗巨星在汨罗江殒落,一个伟大的国魂,一位不朽的诗魄在汨罗江升起。 

  六十二年前,屈原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这是一个非常吉祥的时日,屈原一生为此而自豪,所以,他在《离骚》中开篇就写道:“……摄提真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六十二年后,他又选择楚人最为看重的祭龙之日,为自己的生命划上了圆满而又永远辉煌的句号。二千二百三十年后,他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崇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