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柱山旅游大辞典--配美图-长篇,不定时上传 - 安徽论坛 - 华声论坛

 平面居士 2011-03-11
天柱山旅游大辞典--配美图-长篇,不定时上传
龙吟风云 发表在 安徽论坛
  天柱山旅游大辞典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一、天柱山基本慨况

  (一)历史沿革

  [天柱山概述] 天柱山,位于安庆市潜山县境内,总面积304平方千米,其中主景区102.72平方千米。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荣获国家4A级旅游区和全国文明森林公园称号。2005年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天柱山是一座历史名山。古代与泰山、华山、恒山齐名。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亲临祭祀;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改封湖南衡山为南岳、天柱山被誉为古南岳。

  天柱山集雄、奇、灵、秀于一体。景区内无峰不雄,无石不奇,无洞不幽,无崖不险,无山不灵,无水不秀。唐代白居易云:“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李白亦曰:“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青冥皖公山,绝称人意。”这些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使天柱山声名远播,享誉神州。

  天柱山交通便捷。潜山县城距安庆机场仅50公里,105、318国道和沪蓉、东香高速公路以及合(肥)九(江)铁路均经过潜山县城。县城向西北9公里就进入景区。旅游车辆穿梭往返,随到随走。从马祖到主峰景区有两条连接索道,全长2000余米,上下运行,往返方便。

  [皖 山] 山名。春秋时属皖国封地,山曰皖山,水曰皖水,城曰皖城。今安徽省简称“皖”盖源于此。

  [万岁山] 俗称万山。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登临祭祀“号曰南岳”。臣民高呼万岁,因而得名。

  [潜 山] 山名。潜山之“潜”,原为“灊”。《汉书·武帝纪》:“登灊之天柱山”,《地理志》:“灊县灊水”。“灊”尖近义,靠水的“尖”山。

  [霍 山] 山名。大别山入皖部分。《诗经·尔雅》:“大山宫小山曰霍。”霍本“”之变,其义为高,天柱山风景区有304平方千米。千米以上的高峰达29座,天柱峰在群峰之间,孤立云霄,群峰拱卫。

  [衡 山] 山名。《广舆记》:“庐州府霍山,一名衡山,一名天柱。”古时,横衡通义,霍山属一横断山脉,项羽称西楚霸王,吴芮为衡山王。

  [皖] 美好之义。《诗经·小雅·大东》有“彼牵牛”句。即牵年星明亮,美好。

  [皖 国] 国名。潜山县古为杨州之域,蚩尤族之地。夏、商、周均属杨州。春秋时为皖国封地。今之安庆、怀宁、岳西、太湖、望江和枞阳、宿松之一部皆属皖国封地。

  [九江郡、庐江郡、晋熙郡、同安郡] 郡名。潜山在春秋战国时,先属吴后属楚,故有吴头楚尾之说。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207年)置三十六郡,潜山属九江郡。治所在今潜山县城。公元前206年,楚义帝置衡山王国,西汉高祖五年改九江郡为淮南国,文帝六年分淮南立庐江、衡山二国,元狩初,衡山王反,改为庐江郡,潜山为皖县,西晋时为庐江郡皖县。东晋安帝分庐江立晋熙郡设怀宁县。南北朝时,怀宁属豫州晋熙郡,梁制晋州怀宁县。北齐天宝六年,文宣帝克梁,晋熙郡为江州,陈太建八年改为晋州晋熙郡。潜山仍是郡之治所。隋开皇三年,废郡置州。初曰熙州怀宁县。大业三年又废州为郡,熙州改为同安郡,辖怀宁县,治所即今潜山县城。

  [舒 州] 州名。唐武德四年,改同安郡为舒州。武德五年析置皖城、梅城、安乐、皖阳四县。贞观元年置淮南道,辖舒州怀宁县。天宝六年更舒州为同安郡。至德二年二月改为盛唐郡,乾元元年复为舒州。州治即今之潜山县城。

  [安庆府] 府名。北宋至道三年,舒州属淮南路。政和五年置德庆军由德庆军节度。南宋绍兴十七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庆元元年以宁宗潜邸升为安庆府。府治继在今潜山县城。宋嘉定十年,黄干知安庆府,请奏自怀宁移府治,端平三年移治罗刹州,又移扬槎州,后于盛唐湾筑宜城,即今安庆市。

  [潜山县] 元至治三年(1323年)、析怀宁县二乡,置潜山县,属河南江北行省安庆路;明属安庆府,直隶于南京,清顺治二年(1645年)划属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属安徽省。民国受辖于安徽省第一行政区或安庆专区。建国后,属安庆专区或安庆市,至今未变。

  潜山县位于皖西南、大别山东南麓,长江北岸,皖河上游,隶属安庆市。总面积1686.03平方千米,16个镇乡,人口57.18万人。200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16亿元。天柱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座落境内。

  (二)地理位置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地理座标] 天柱山系山岳型风景区,属大别山东延的一个组成部分。风景区面积304平方千米,占潜山县总面积1686.03平方千米的18.03%。主景区面积102.72平方千米,天柱峰的地理座标东径116°27’,北纬30°43’。

  [山体组成] 天柱山呈北西向展布,切割公界尖背斜,被菖蒲——响肠和水吼岭——陈岭头大断层所夹。地表是不规则岩基产出,出露面积120平方千米,与围岩的接触带多数被掩盖。接触岩附近岩体的岩面粒度变细,围岩发生硅化。岩体的东、西、南三侧沿接触带,均明显可见长石交代作用构成的所谓“边缘混合岩”,其宽度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岩体内含有少量的细粒斜长角闪片麻岩残留体,边部可见烘烤现象。

  [山体演化] 26亿年前的太古代时期,天柱山地区和整个大别山区一样,在晚太古为海洋优地槽发育时期,在地槽下降过程中,本区堆积了巨厚的复理式建造的大别山群前身。在距今20亿年晚太古代末期的大别运动,使本地区海洋优地槽普遍发生褶皱隆起,形成了优地脊斜山岭。由于地槽沉积物遭受区域变质及其伴生花岗岩质岩浆侵入的造山变形,造成大别山群发生。

  [地质地貌] 天柱山地质发展史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高压一超高压变质造山带形成演化为主线,以岩浆事件为标志,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化过程。地表形成花岗岩体,经郯庐断裂带活动影响,风化剥蚀,水流侵蚀和重力等大自然营力作用,终于使天柱山形成“峰雄、石奇、崖险、岭秀、洞幽”的奇特地貌。天柱山因位于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与郯庐深大断裂带复合部位,多处榴辉岩露头,是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立典之地。潜山盆地亦为世界级化石产地。

  [景区位置] 天柱山在皖江北岸,距安庆市50千米,是上达武汉、重庆,下通南京、上海陆路必经之地。距安徽省会合肥167千米,距湖北省会武汉、江西省会南昌、江苏省会南京均只有300千米左右。

  (三)水文水域

  [水域特征] 天柱山水域呈“两河夹一山”格局。潜河、皖河环抱天柱山、流向东南,汇入长江皖江段。皖河流域在县内面积有1103.84平方千米,山中多泉瀑,素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长”之美誉。

  [年降水量] 《潜山县水利志》载:本县多年平均降雨量1365.2毫米。年际变化大。1954年降雨量最多,共2375.2毫米;1978年降雨量最少,仅766.1毫米,丰水年是枯水年的3.1倍。

  [地表径流] 潜山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12.22亿立方米,人均为2365立方米。而天柱山年均径流量4.2976亿立方米,占全县平均值的35.17%。

  [地下潜流] 据省地质局311地质队调查,天柱山地下水径流模数为4.79——11.84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地下水可采涌水量小于2立方米/小时。

  [饮用水质] 潜山县水文站从1958——1984年对水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其年平均酸碱度(PH值)为7.27,年均离子总量(毫克/升)为83.0,年均总硬度(毫克当量/升)为0.721,年离子径流量(万吨)为8.4503。

  (四)气候特征

  [总体特征] 天柱山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分,无霜期较长,多年平均气温为16℃,特征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受地形影响差异明显。

  [四季特点] 春季时间从公历3月18日至5月21日计65天。初春,冬季风逐渐减退,冷空气活动频繁,雾露四起,俗有“大雾满山跑,雨丝湿衣袍”。夏日时间从公历5月22日至9月24日,共126天。初夏,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移,冷暖两股气团对峙在长江中下游上空,形成持续阴雨的梅雨季节。在7——8月份的盛夏时期,天柱山雨晴交替,山风频刮,消暑清凉。所以人们说:“城里热死人,山上爽精神。”而在天柱山却是“天公脸常变,晴雨随时见”的现象。秋天是从公历9月25日至11月21日,时间为58天。天柱山薄雾多,雨水少,秋高气爽,昼夜温差大。寒露以后,受北方冷空气南下,气温逐渐下降,但天气多为乱云飞渡,艳阳高照。正如农谚所云:“天上鲤鱼斑,地上晒谷不用翻。”冬季是从公历11月22日至次年3月18日,共116天。因受西伯利亚干冷空气影响,天气干燥、寒冷,而且山上与山下温差在5摄氏度左右。常有“山下阳光烈,山上飞小雪”,等现象出现。

  (五)生态环境

  [水质优良] 潜山县水资源丰富,天柱山分布更多泉、瀑、潭、溪、湖且清澈质优。据环保部门在炼丹湖、飞来涧、飞虎溪和青龙涧四个点采样检测,水质均达到GB12941——91A类水质标准。

  [空气清新] 天柱山主峰景区青龙涧以上由于没有生活垃圾污染,空气清新,放眼四顾,没有浮尘飘落。青龙涧及其索道站下口,虽有7家宾馆、饭店但所产生的烟气和黑度均控制在国家规定标准之内。由于森林面积广大、植被群落多样、空气中含氧量高,特别是负离子更为丰富,天柱山区是天然的氧巴。

  [声音和谐] 天柱山声环境十分幽静,静风及无人类干扰时,其固定噪音为30db(A),在索道开机和扬声器播音时所产生的噪声,在机房外一米处边界敏感点,不超过GB3096——93的1类标准。大多时间,这里是松涛、流水、鸟啼、虫鸣的天赖之声。

  [绿色世界] 天柱山风景区地处北亚带的北缘和暖温带南缘的特殊气候条件,形成了植物群落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过渡带,植物资源丰富。加之保护与管理措施得当,森林茂密,植被率高,始得满山皆绿,生机无限。

  二、天柱山旅游历程

  (一)古代旅游

  [皇封南岳] 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信史《尚书·尧典》载:“(舜)受终于文祖,肆类于上帝,堙于六宗。望(祭)于山川,遍于群神……觐四岳……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如岱礼,用特(牛)五载一巡狩。”其“四岳”指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其南岳衡山,即天柱山。成书于西周的周公旦在《尔雅·释山》中曰:“霍山为南岳。”晋代郭璞进一步阐明:“霍山指天柱山,潜水所出也。”据此,天柱山的南岳尊位始于上古三皇伏羲以前之无怀氏,与东岳泰山同时受封,至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在当时的历史环境,统治者按照金、木、水、火、土“五形生万物”的相生相尅之意象,祈求山神佑其江山稳固,天下太平。

  [周封皖地] 《古今图书集成》卷86引《潜山县志》:“周大夫皖伯,史逸其姓氏,故只称为周大夫,周封大夫于皖,而皖之名始著。”“皖”地,山水清丽,明亮而美好的地方。即今以天柱山(皖山)、皖水为中心的安徽省西南部地域。

  [始皇巡狩] 五年一巡狩,是帝王对名山必遵之古制。《史纪·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过彭城(徐州)渡淮,之衡山。”秦始皇此举,是遵从古制的行动。《尚书·虞书·舜典》载:“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如岱礼。”

  [武帝祭岳] 清魏源著《释道山南条阴列附》曰:“汉武帝南巡皆始皇所巡旧道。《秦纪》之衡山即封禅书之潜霍。”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冬,武帝南巡,其行程是,人马至江陵东下抵盛唐(今之安庆),由皖口入皖河转舟潜水,抵今野寨之谷口,舍舟登陆,入山礼祭“号曰南岳。”

  [左慈炼丹] 汉末方士左慈,字元放,少居天柱山,习炼丹补导之术。在莽莽森林中,从贺家坂到良药坪,相距五千米之地建起上、中、下三个炼丹的地方。尤其是上炼丹,建在悬崖峭壁的石洞间,后有炼丹房,前有炼丹台,台上有火池。每逢雨后新晴或朗月朝夕,常见袅袅上旋的薄云起于林间,苍翠明灭,变化万端,仿佛是炼丹灶中冒出的烟雾。潜阳十景中的“丹灶苍烟,”即指于此。

  [刘馥兴陂] 《三国志·刘馥传》载:刘馥镇合肥期间,数年中推行恩化于民政策,在惠民政策的感召下,数万战乱流民,跋山涉水回到故地并大面积开垦造田,先后兴建治理了芍陂、茹陂及七门、吴塘(现潜山县)等水利工程,用以灌溉稻田,农业得以发展,官府与民间终于有了积蓄。

  [孙周克皖]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孙策以周瑜为中护军、江夏太守攻克皖城。在赏景游胜中,忽听得乔公庄园里传出悦耳动听的琴声,便进去谈曲说艺。乔公唤出两个女儿见过将军。周瑜和大乔、小乔互见倾心。回营后周瑜向孙策告知原尾。孙策说:“既如此国色天香,何不我二人各娶一个?”周瑜完全同意,于是找地方官安排,下聘礼到乔府,孙策纳大乔,周瑜娶小乔。婚礼极其隆重。邑人为了纪念这一盛事,在周瑜与小乔举行婚典的地方,建起一座气势恢宏的周瑜庙。

  [杨坚废号] 隋文帝杨坚结束东西晋以来的分裂局面,统一中国后,志在南疆。于隋开皇九年(589年),诏废天柱山南岳尊号,改祀湖南衡山为南岳。

  [宝志开山] 南朝刘宋明帝泰始初(公元465年)健康(今江苏省南京市)道林寺高僧宝志常往来于天柱山皖水之间,爱凤形山谷口山环水抱,景色奇绝,于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卓锡于凤形山。初住洞习静,后得当时隐士何氏三兄弟所献私宅,建刹布法,初名菩提庵,大同二年(公元536年)武帝萧衍赐名“山谷寺”,开天柱山佛教寺庙之先河。

  [唐廷赐谥] 唐肃宗至德(公元756—758年)间,天台宗九祖湛然太师及澄俊、惠融、开悟等大比丘、申具州府、经杨州牧御史大夫张延赏奏请,肃宗李亨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敕赐山谷寺名“三祖山谷乾元禅寺”大历七年(公元772年)代宗李豫又赐三祖舍利塔名“觉寂塔”,谥僧璨号“鉴智禅师”。

  唐永泰元年(765年),肃宗赐额“天柱禅寺”。

  [李翱纪游] 李翱(772——841),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一说赵郡(河北赵县人)。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李翱在任舒州太守期间,谐同友人尽情地游览了天柱山。今石牛古洞中留存石刻两方。一曰:“翱炅磷盘求壬寅年下元日习之书。”一曰:“翱储弘运上卿磐工庆□月廿□余奉□。”上书中“壬寅年”,为公元822年,正是李翱在任。

  [李白游咏] 唐代大诗人李白,对天柱山情有独钟。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在《江上望公山》诗中写道:“奇峰出奇石,秀木含秀气……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李白对天柱山仰慕之情,益于言表。据《李白在安徽》载,公元750年,李白从金陵过长江入皖河在天柱谷口登岸,“在涧边的古崖下部题诗留字,抒发情怀。”潜阳十景之一的“诗崖漱玉”由此得名。当李白来到三祖寺,看到开山祖师释宝志画像,听到寺僧介绍宝志弘扬佛法、卓锡为泉的事迹,深表敬佩。稍作沉思,挥笔写下《志公画赞》。《安庆府志》载:“安禄山反,(李白)侧转宿松、匡庐间,结精舍于皖山,读书其中。”公元750年李白在《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序》中称:“白久居庐(山)霍(天柱山)。”

  [曹松乡情] 曹松(约830——903年),晚唐诗人,早年因家乡舒州战乱频繁,曾避难于建州、洪都等地。在畅游全国名山大川的同时,念念不忘故乡天柱山的风光和物产。咏天柱山一诗中云:“七千七百七十丈,丈丈藤萝势入天。未必展来浑似翅,不妨开去也成莲。月将河汉随崖转,僧与龙蛇共窟眠。直是画工须搁笔,更无名画可流传。”他笔下的天柱峰,宛如一朵盛开的青莲,美不胜收。在写家乡物产舒席《碧角簟》时,赞曰:“细皮重叠织霜纹,滑腻铺床胜锦茵。八尺碧天无点翳,一方青玉绝纤尘。蝇行只恐烟黏足,客卧浑疑水浸身。五月不教炎气入,满堂秋色冷龙鳞。”诗中把特色和优点描绘得细致感人,历代均传为佳话。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荆公夜游] 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宋仁宗庆历进士,任参知政事、宰相,封舒国公,旋改荆国公,世称荆公。公元1051——1053年在舒州任通判期间,多次游览天柱山,先后写下了19首豪情满怀的诗篇。石牛古洞里至今还保存了一方完整的石刻:“皇佑三年九月十六日,自州之太湖过寺宿,与道人文铣、弟安国,拥火游,见李翱习之书,坐听泉久之,明日复游刻习之后,临川王安石。”在附近崖壁一平面处,还有一刻:“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落款为“荆公”。从左至右楷体直书,字字苍劲,笔笔有神,令人敬羡。

  [涪翁建亭] 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元丰三年改吉州知太和县。十一月赴任途中,顺道来舒州,探望时任提点淮南西道刑狱、诗文名望颇高的舅父李公择。早对天柱山有仰慕之情的黄庭坚,有幸至此,岂能不游。在他舅父的精心安排下,白天观光览胜,晚上谈诗论道。在十多天的览胜中,令他兴奋不已。在《题潜山》诗序中写道:“宋之问作缑山诗,爱潘骑省天绫山下家风,诗奕奕有凌云气。余家潜山,实为名山福地,视天绫,缑山不足道也。”接着一口气书成九十二句的五言长诗,并在石牛古洞石壁题诗一首云:“郁郁窈窈天宫宅,诸峰插霄帝不隔。六时谒天开关钥,我身金华牧羊客。羊眠野草我时间,高真众灵思我还。石盆之中有甘露,青牛驾我山谷路。”落款为“李参李秉夷秉文吴择兵丘揖观余书青牛篇黄庭坚庚申小寒”。为眷恋石牛洞山光水色,选在山谷流泉左上方建一亭阁,名曰“涪翁亭”。原亭已毁,现已修复,可供游客小,观光感悟,领略风情。

  [公麟作画] 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舒州人,一说舒城人,与李亮工、李元中,都退隐龙眠山,故有“龙眠三李”之誉。宋王明清在《挥第三录》中云:“元祐中,舒州有李亮工者,以文鸣荐绅间,与苏(轼)黄(庭坚)游,两集中有与其唱和。而李伯时以善丹青,妙绝冠世。”当时,苏轼、黄庭坚与“三李”等文人墨客,对天柱山游览兴致颇佳,各留有咏赞诗篇,惟李公麟“以善丹青,妙绝冠世,”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黄庭坚在《题薛醇老家李西台》一诗注曰:“往时隐龙眠山,驾青牛往来于皖公三祖,自烧古松作墨。”可见当时环境之艰辛。原来石牛古洞有一幅李公麟为黄庭坚画《依牛读书图》,可惜早被盗卖。

  [东坡分桃]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1036——1101),仕途坎坷,几起几落。虽任过舒州团练副使,但时间不长,然对天柱山感情真挚。令他终生难忘的一件事是“公择分桃”。在《苏轼文集》里收录了一篇短文,题为《记李公择天柱山分桃》。文曰:“李公择与客游天柱寺还,过司命祠下,道旁见一桃烂熟可爱,当往来之冲,而不为人之所得,疑具为真灵之瑞,分食之则不足,众以与公择,公择不可。时苏、徐二客皆有老母七十余,公择使二客分之,归,遗其母,人人满意过于食桃。此事不可不识也。”此事虽小,精神可嘉。在往后的岁月里,苏东坡不仅眷恋天柱山的秀丽风光,更想念舒州的风土人情。二十多年后苏东坡在惠州时致书舒州老友李惟熙时,说:“倘得生还,平生爱舒州风土,欲卜居为终老之计。”

  [英宗析县] 元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划出原怀宁县的清朝,玉照二乡,另置潜山县。因天柱山又名潜山,县以山名,设县治于原怀宁县城旧址,即今潜山县城。

  潜山县建置,至2005年计683年。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神宗赐经] 明万历年间,贯之和尚在天柱山马祖庵清修苦行,弟子众多,被奉为国师。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潜山县知县阮自华因达观和尚在此驻锡说法,请上敕建佛光寺,1599年,神宗朱翊遣中使党礼并御赐寺“佛光寺”号与藏经。

  [云麟刊崖] 李云麟字雨苍,吉林长白人,清军都统,位居四品。年青时从师于曾国藩,擅长古文经学。曾游遍全国名山大川,登五岳绝顶。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李云麟率清兵攻打太平军,路过天柱山,见天柱风光奇秀,且古时为南岳,便生登顶题刻之心。于是请来当地药农贺良谋相助,利用长绳和竹竿攀上天柱峰顶,并刻有“孤立擎霄”四个五尺见方的大字。为记述此事,李云麟还著有《天柱刊崖记》以昭示后人。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