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的“道”:自在的必然性

 昵称6315905 2011-03-12

老子的“道”:自在的必然性是

统一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的基础

 

  在老子哲学中,针对“道”有一个系统的演绎过程,这就是从自在的存在推演自为的存在,即老子哲学中提出的人在自在规律性面前“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在研究“道”的同时,老子提出了“常”,“常”其实就是自在规律性的体现者:“知常曰明”(《老子》第十六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同上)。既然天行有常,道行有序,人的主观自为是完全多余的。在老子哲学中,人的自为包括人的欲望、德、知识等,它们在根本上是与自然相对立的,因为自为会破坏自然,破坏道对世界的统一,是人类之所以不幸的根源。他完全把“道”——自在的规律性与人的自为意志性对立起来,从而在哲学的意义上把人的意志二重化,一方面是顺从自然的;另一方面是与自然相对立的。只有顺从自然,进入“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才能体现出世界的本质——“道”,而后天的文明造化所形成的一切却违反了“道”。

  老子的学说扼杀了人的自由意志,取消了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人自身呈现出与客观世界的自在性完全同一的无为状态,这是道家哲学的根本特征。道家学说的基本格调非常近似于佛教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也是从本体论的失落感开始的,从无主体的自在之物开始,推演到自然万物(无意识的存在——自在存在)意志的冲动性,直至永无止境的使人痛苦的自为意志的产生,最终导致的也是取消主体的自觉能动的无为状态。当然,在具体思想内容,他们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毕竟是不同文化传统下的两派哲学),但我们认定,他们的哲学都是对庞大社会存在的机械必然性的忍让和屈从。1848年革命对叔本华的影响是很深刻的,而老子哲学也是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虽然年代不同,在相似的社会环境下可能会产生相近的哲学思维。他们都体现了弱者的意志。不同的是,老子是小圆圈的终点,而叔本华经历了两千余年哲学思想的流变,处于西方大圆圈的终点上。

  老子学说体现出被压迫者在无可奈何的状态下感到自我满足的意志,是适用于一切遭受压抑没有抗争能力的弱者的良药。在政治意识形态大一统的封建社会里,道家学说纵容了野蛮、残暴的专制制度,在侧面上起到了支持儒家文化正统地位的作用。

  老子的心灵世界是不平静的,甚至从来都是极其痛苦的。他写下的每一个文字都有他流过的血泪。他一定有极其不幸的个人乃至家族生活,但他仍然在替更多的弱者思考着,帮助普天下更多的弱者解脱痛苦。中国历史上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隐君子”,其实都可以视为道家思想的忠实信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