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里氏地震震级的由来

 小袤 2011-03-13

里氏地震震级的由来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沉重的,每次发生地震后,科学工作者总要报出地震是多少级,那么地震级是如何得到的呢?

 

早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意大利和瑞士的科学家都曾提出过划分地震级的方法。但这些标准都是以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为依据,即以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烈度”为准,并非表示地震的强度。

 

1939年,美国人里奇特和古腾堡在分析加州发生过的地震时,试图建立一种能直接反映地震强度的分级方法,分为大、中、小三类。

 

里奇特在研究时发现,越强的地震,在地震仪上留下的曲线振幅就越大。后来古腾堡建议,如果某次地震时距离震中100公里处的标准地震议的划针摆动一微米,即记录下的曲线振幅宽一微米,这次地震就定为一级;如果曲线振幅宽10微米,地震强度就定为二级。依此类推,曲线振幅每扩大到前一级的10倍,就说明地震级高了一级。这就是现在国际惯用的“里氏震级”的由来。

 

目前,国际上一般采用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宾诺·古腾堡于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级划分法,即现在通常所说的里氏地震规模。里氏规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10为底的对数,并选择距震中100千米的距离为标准。里氏规模每增强一级,释放的能量约增加32倍,相隔二级的震级其能量相差1000 ,近似32 x 32倍。

 

小于里氏规模2.5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者是微震;里氏规模2.5-5.0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十几万次;大于里氏规模5.0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里氏规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监测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