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治疗癫狂等精神疾患的十三个经验效穴。古人认为精神疾患是由鬼邪作祟所致,故把治疗这类疾病的穴位称作“鬼穴”。为战国时期扁鹊所创。唐代孙思邈又在此穴的基础上,"更加间使、后溪尤妙",拓为十五穴。
历代医家对十三鬼穴疗法都有论及,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杨继洲的《针灸大成》、高武的《针灸聚英》对十三鬼穴的记载基本一致,而与南北朝时期徐秋夫所论十三鬼穴有所出入,后世医家多采用孙思貌的十三鬼穴。该法具有疏通经络、协调阴阳、调整脏腑、醒脑开窍的功效,对神志病有较好疗效。
穴位名称
鬼宫(即水沟穴,刺入3分); 鬼信(即少商穴,刺入3分); 鬼垒(即隐白穴,刺入2分); 鬼心(即大陵穴,刺入5分); 鬼路(即申脉穴,刺入火针3下); 鬼枕(即风府穴,刺入2分); 鬼床(即颊车穴,刺入5分); 鬼市(即承浆穴,刺入3分); 鬼窟(即劳宫穴,刺入2分); 鬼堂(即上星穴,刺入2分); 鬼藏(即会阴穴,刺入3分); 鬼腿(亦称鬼臣,即曲池穴,火针刺入5分); 鬼封(即海泉穴,在舌下中缝,刺出血,乃横安板1枚,就两口吻,令舌不能动); 再加间使、后溪穴尤妙。
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持不锈钢毫针依次针刺十三鬼穴,男子先针左,女子先针右。单日为阳,双日为阴,阳日阳时针右转,阴日阴时针左转。施强刺激针法,不留针。
适用范围
十三鬼穴疗法适用于一切精神疾患,如癔病、精神分裂症、癫狂等,也可用于由高热所致的狂躁不安等证。
歌诀
孙真人"十三鬼穴"歌
百邪为疾状癫狂,十三鬼穴须推祥。一针鬼宫人中穴,二针鬼信取少商,鬼垒三针为隐白,鬼心四刺大陵岗,申脉五针通鬼路,风府六针鬼枕旁,七针鬼床颊车穴,八针鬼市闹承浆,九刺劳宫钻鬼窟,十刺上星登鬼堂,十一鬼藏会阴取,玉门头上刺娇娘,十二曲池淹鬼腿,十三鬼封舌下藏,出血须令舌不动,更加间使后溪良,男先针左女先右,能令鬼魔立刻降。
穴位定位
1.水沟穴(鬼宫) DU26 Shuǐ gōu
别名:人中
[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解剖]在口轮匝肌中;有上唇动、静脉;布有眶下神经支及面神经颊支。 [主治]昏迷,晕厥,暑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鼻塞,鼻衄,风水面肿,齿痛,牙关紧闭,黄疸,消渴,霍乱,温疫,脊膂强痛,挫闪腰疼。 [配伍]配百会、十宣、涌泉治昏迷急救。中暑加委中、尺泽,溺水窒息加会阴,癫狂加内关,癔病发作加合谷透劳宫;配上星、风府治鼻流清涕;配委中(泻法) 治急性腰扭伤;配三阴交、血海治月经不调、崩漏。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掐;不灸。

2.少商穴(鬼信) LU11 Shào shāng
[定位] 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解剖] 有指掌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网。 [主治] 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 [配伍] 三棱针点刺出血,配合谷治咽喉肿痛;配中冲治昏迷,发热。 [刺灸法]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 手太阴经所出为“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