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湖南省长沙县人民政府网站

 yyj001 2011-03-14


  编者按:土地是生存之母,是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土地质量不清、境不明不仅制约了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而且对发展现代农业、环境保护和城乡建设等各个领域都有负面影响。目前,我国耕地数量管护还处在初级阶段,土地资源的管理正向质量管护和生态环境管护的更高层次发展。

  十年来,一项土地质量国情调查——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逐步开展。这项地质调查工作脚踏实地,旨在摸清土地质量及其秉性,更好地发挥土地、土壤优势,改善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在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土地质量、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土地质量和土地的清洁安全与我们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市场上颇受青睐的绿色、无公害蔬菜都是源于土地有益元素的滋养。土地给予我们的太多太多,我们回馈土地的太少太少。因此有必要建立土地质量监控网络,确保耕地环境质量,促进土地数量、质量、生态三者统一,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提高土地生产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既能促进集约用地,也是集约用地的有力体现。

  在全国土地日临近之际,让我们认真阅读这份由地质科技人员用十年光阴凝练出的调查成果,对脚下大地有一个从量到质的认识飞跃。

  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特别是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土地管护的首要任务。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土地生产力降低,土壤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制约土地利用的重要瓶颈。我国耕地数量管护还处在初级阶段,土地资源的管理,正向质量管护和生态环境管护的更高层次发展。十年来,一项土地质量国情调查——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悄然进行,在改善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土地质量、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国土资源大调查和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的支持下,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从1999年开始实施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进行全国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与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截至2009年底,共计完成调查面积160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覆盖我国东、中部平原盆地、湖泊湿地、近海滩涂、丘陵草原及黄土高原等主要农业产区。全国投入地质科技人员500余人,采样人员十余万人,选定部级重点实验室23个,采用大型精密仪器测试地球化学样品60万件,分析3240万个元素指标,基本查清了调查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状况,填补了我国长期以来土地各项元素指标的空白。获得的地球化学数据是土地质量的重要指标,为土地资源由数量管护转向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并重提供了重要依据。

  调查表明,我国土地质量总体良好。根据国家有关标准,调查区符合种植绿色农作物土地面积占87%,符合种植无公害农作物土地面积占92%,表明土地是清洁安全的。特别是华北、东北地区质量最好,氮、磷、钾、锰、硼、钼、铜、铁、锌、碘、硒等呈多样性分布,有益元素含量较高,基本符合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产地的标准,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优质土地面积分别达到99%和96%。但另一方面,由于人为作用或自然地质背景,局部地区仍存在镉、汞、铅、砷、氟及放射性污染,土地质量与生态问题不可忽视。这是根据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作出的总体评价,具体哪些地区、哪些市县或乡镇以至哪些地块具有哪些特征,需要通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才能加以确定。

  各地依据土地有益元素分布特征,挖掘土地利用潜能,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开发特色农产品,发展优势产业,提高土地产出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改善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辽宁省调查发现,沈阳城市周边近10万亩蔬菜基地位于污染区,这将严重影响蔬菜品质安全。辽宁地调院根据农业地质调查资料,向市政府提出改变城郊型蔬菜生产供应模式,重新规划蔬菜产地,将蔬菜基地转移到新民市绿色土地区,确保了沈阳市蔬菜供应和蔬菜品质的安全。同时,依据调查建议将土地污染区规划为工业用玉米、苗圃和花卉等种植基地,改变农业种植结构,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解决污染土地利用问题。

  四川省苍溪县依据调查与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成果,在永宁镇土地整理区建设有较高市场竞争力的优质猕猴桃和蚕桑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建成3000红心猕猴桃4000亩现代蚕桑种植区以及30万只肉兔高效养殖区。整个项目全部建成后年总产值可达3200万元,农民年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射洪县瞿河乡利用清洁土地引进农业种植大户,发展无公害生态农业,建成了面积分别为180亩和200亩的生态农业种植区。2007年种植水稻,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通江县铁佛镇土地整理区农业地质调查表明,通过合理的土地管护和农业种植规划,80%的土地可以建设成为高标准无公害生产基地,经济效益将进一步提高。

  此外,浙江省针对杭州土地重金属污染状况,提出北菜南移,苗木东扩,在南部清洁区种植蔬菜5000亩,在东部重金属污染区种植花卉苗木20000亩,均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四川省在镉污染地区改种玉米、红薯及果类等影响较小的农作物。

  提高土地利用价值,种植特色优质农产品

  江西省通过调查首次发现鄱阳湖地区富硒(Se)土地4205.05平方公里,其中丰城市富硒土地525平方公里。进一步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发现丰城市土地符合类优质土地占98.97%2815.76平方公里),符合无公害水稻生产要求的土地占87.80%2497.90平方公里),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生产要求的土地占69.11%1966.20平方公里)。综合各项指标,达到优质或优良等土地比例占83.02%2362平方公里)。研究富硒土地分布区,进一步发现水稻、大豆、茶叶、芝麻、花生、茶油等18种天然富硒农作物。为此,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向丰城市政府提出开发丰城市富硒土地资源建议。丰城市政府以此为依据,采取政府搭台、科学评估、企业运作方式,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效能运作、高规格推进,打造中国生态硒谷。通过富硒产品开发,获得了巨大经济社会效益。一是增加开发闲置土地15万亩,确保土地有效利用。二是进行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集约化生产。三是农民人均年增收500元。按富硒区15万农民计算,通过土地流转、农作物套种及为富硒区企业打工,每年可增收7500万元。四是丰城市政府通过富硒土地资源开发,每年增加地税收入2亿元。五是吸引大批返乡农民工就业,维护了社会稳定。

  四川省调查发现瞿河乡涪江沿岸分布面积约40平方公里高硒土壤带,适于种植天然富硒农产品。当地政府据此引进资金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2006年种植春不老富硒萝卜,品种好,产量高,第一季收入就达120万元;种植花生180余亩,由于硒、锌元素含量高,鲜花生售价达810/斤,较普通花生售价高出3倍左右。该区高硒土地带的发现,对整个涪江流域富硒土地资源的评价和规划利用产生了重要示范作用。

  辽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显示:盘锦地区土地中氮、磷、钾、硼、硫、氯、碘、铁、钙、铜、镁、锌等有益元素丰富,土壤呈弱碱性,有助于农作物吸收微量元素,证实盘锦大米富含铁、硅、钠、碘、硼、铬、氯、氟、钙、磷、硫、镁等十余种有益元素,其中硅元素是辽宁省平均值两倍。盘锦地区水稻年产量100万吨,通过开发富含有益微量元素大米,提高土地利用价值,预期每公斤大米增加1元,农民每年可增加收益10亿元。

  此外,浙江省发现富硒土地7654平方公里。该省大力开发富硒农产品,仅稻米一项2005年增加收益1082万元。福建省在福州地区发现富硒土地2200平方公里,茶叶、稻米及各类蔬菜为天然富硒农作物,并扩大种植了高档乌龙茶、七境绿茶及福鼎白毫茶等。四川省优选川芎等中药材产地,扩大栽种面积,增加出口创汇。重庆市通过榨菜、脐橙产地地质地球化学背景研究,提出涪陵至万州为优质榨菜适宜区,涪陵白涛为优质脐橙种植区。

  促进科学合理施肥,土壤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四川省成都经济区依据调查结果进行土地肥力分级,发现部分地区表层土壤中存在硒、硼、钼等有益营养元素缺乏的问题。据此,在彭州市、青白江区和射洪县开展了硼肥、硒肥施肥试验。结果表明,补施硼或硒肥解决了农作物只开花不挂果等难题,有效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彭州市喷施硼肥的试验推广应用后,预计全市67万亩蔬菜可新增效益6000~8000万元。苍溪永宁镇在查清土壤营养元素丰缺状况基础上,对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大量元素、硼钼等微量元素施肥进行科学区划,提出了平衡施肥建议。目前该镇农技站采用该建议,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的指导。通江县铁佛镇土地整理区农业地质调查显示,土壤中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及有效硼、有效钼普遍缺乏,通过进行有针对性的平衡施肥,使主要作物产量提高10%。瞿河乡在该项目区土壤调查发现有益元素缺乏区,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逢缺增补的施肥试验,使小麦、油菜平均增产超过20%

  此外,江苏省在缺硼地区开展施硼试验,使特色农产品牛蒡增产达8.4%,红富士苹果增产达9.5%,棉花最高增产超过20%。山西省依据玉米、豆类种植区营养元素分布状况,开展施锌、施钼试验,玉米产量增加6.37%15.38%,豆类产量增加7.64%11.48%。辽宁省针对土地缺乏氮、磷、硼、钼等元素,提出了科学合理施肥方案。

  增强土壤固碳作用,实现减排增产多赢局面

  土壤碳储量问题是地球表层系统碳循环和全球变化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制定碳减排方案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规划的重要科学依据。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我国农耕区土壤、湖泊湿地、部分森林和草地土壤中有机碳和全碳等54种元素及指标,是迄今为止全球采样密度最密、数据质量最高、覆盖范围最广的地球化学填图数据。这就使我国在准确计算土壤碳储量、土壤碳库空分布、土壤固碳机理、农业增产与固碳、土壤碳源汇变化监测等碳全球循环研究中,具备了全球任何其他国家均不具备的基础条件。

  调查表明我国土壤碳储量呈不均匀分布特征,表层土壤碳密度由高至低依次为四川、湖南、吉林、江苏、陕西、河北。所代表地区依次为西南、中南、东北、华东、西北及华北。应该说这一排序基本代表了我国土壤碳密度的宏观分布特征,同时也显示出我国土壤巨大的储碳空间和固碳潜力。与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进行比较,20年间东北平原表层土壤有机碳有所降低。因此,应将增强土壤有机质和加大土壤固碳作用作为耕地保护的重要战略措施,同时实现污染减排、农业增产、环境净化和沙化防治的多赢局面。这不仅具有重大科学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高度关注土壤环境治理保护,提高耕地质量

  调查发现土壤有益组分分布不均,镉、汞、铅、砷、氟及放射性等有害组分在一些地区形成异常,可能引起农作物重金属超标,引发地方病及污染人居环境,这对土地质量、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影响十分显著,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

  针对调查发现的土地质量问题,应系统评价重金属异常来源及其生态危害,科学评估土地质量,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试点。

  依据调查评价成果,正在选择吉林、浙江、上海等地区,对各项成果进行深度开发,将土壤化学元素调查成果与耕地分等定级成果结合,综合评定农用地质量水平,探索如何在土地整治中应用整合成果,提高耕地质量。

  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在全面掌握土地质量状况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项目组专家建议,应对国家土地质量进行全面评估,依据土地有益、有害元素和有机污染物分布状况对全国主要农耕区土地质量进行区域尺度评估和等级划分,逐步开展市县、乡镇等级次的详细评估,确保全国18亿亩耕地安全。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纳入土地管理范畴,大力加强土地质量和生态管护,对优质土地加以保护利用,对有害元素分布区应查明原因,属于自然成因的应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进行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属于人为污染造成的应进行恢复治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建立土地质量监控网络,确保耕地环境质量,促进土地数量、质量、生态三者统一,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中国国土资源报奚小环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