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另类教学法

 智多星教育 2011-03-15

我的另类教学法

  题记: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共十二年,其中十年在教学一线教初高中语文课。离开教育已经整整十三年了。现将我当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些做法公布于众,以抛砖引玉。

               〈一〉   我最讨厌课堂上作笔记 

  当年,凡是我教过的学生别人就很难教。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最讨厌学生课堂上作笔记。谁要是作笔记,我就跟他急:要么停下来不讲了,要么冷不防一个粉笔蛋子就会砸到他的手上或鼻子上。我认为,作为老师,就应当是学生的领路人,不管是语文,数学,物理课还是其他。语文老师上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理清文章的思路,搞清文章的写法,掌握文章的特点。所以,学生上课时,就必须跟老师同步思考。这种思考必须是快速的,紧张的,不能稍微分心的。而在这时,一旦分心,势必影响思考。课堂作笔记,当然要分心,特别是老师正讲课时,除非学生的速记能力十分强。这样,通过长期训练,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从而举一反三,逐类旁通;而不至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遇到这篇文章会了,遇到另一篇文章又不会了。实际上我也不是绝对地不让学生记笔记,在讲完后我有时会留上几分钟,让他们补记。也怪,你越是不让他们记笔记,他们越想记,而且记得效果越好。这些学生升入高年级以后,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普遍很强。可是,我代过两个年级初一后不代了,接任的老师几个月都不能适应。他们要学我,却死活学不来,于是只有强迫学生按他们的要求作笔记。这样只能苦了学生们。

               〈二〉   我每节课要抽三支烟

  每一节课,我都要喝一杯茶,抽三支烟。进教室前,学生们唱歌时,我就在教室外面边喝水边抽烟,歌唱完了,我一支烟也就抽完了。进了教室,我先给学生出几个思考题,让他们边预习课文边思考问题。这时侯,我点上一支烟,在教室转上两圈,然后喝上两口水。一支烟抽完了,时间也到了,这时我才正式讲课文。连同学生的“互动”,我正式讲课的时间一般在二十分钟左右。接下来就是练习和做作业。这时候,我又点起了第三支烟,谁有问题时我当即解答;没有问题时我就又在教室门口抽烟喝水。下课时间到了,学生的练习或作业也基本上做完了,我这支烟也刚好抽完。有的学生作业完成得早,就能认真地补笔记。我布置作业时,从来不让学生抄题目,但必须把题审清楚,把题目的序号标清楚。谁要是抄题目,我还要严肃地批评,其目的,就是让他们养成一种节约时间的好习惯。我常说:“只有傻子才喜欢抄题目”。哪位同学愿意当“傻子”?作业做完了,就等于课外再不会有正式作业了。其实,很多“作业”都没有必要做,因为学生基本都会;但为了应付学校检查,我又不得不给学生布置。总之,我要求学生若有问题当堂搞清,这样,下课后就很少有人来向我问问题。有人可能要问:二十分钟怎能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我的回答是,完全可以。这就是我的“重点主义”。我始终认为,对于每一篇课文,你老师只要能帮助学生把“大纲”要求掌握的重点和难点搞清楚,这就很了不起了。否则,胡子眉毛一把抓,老师辛苦,学生更辛苦,而往往到头来学生们啥都没有学到。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就是由于老师们抓不住重点所造成的。

                〈三〉有时我一个星期只讲一篇课文

  我并非每节课都是只讲二十分钟。有时候,我也会“满堂灌”。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考试后讲试卷和“谝故事”时。“谝故事”是同学们的叫法。当涉及到“四大名著”和鲁迅,毛泽东,高尔基等人的作品时,我常会“谝故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水浒传>>中的“拳打镇关西”等课文,我一谝就是四五节课。一到下课,同学们齐声喊:“再谝一会儿!再谝一会儿!”我也学着章回小说和评书演员的台词,微笑着说:“且听下回分解!”就宣布下课了。而下一节课,我刚一进教室,同学们就热烈鼓掌,欢迎我再“谝故事”。即就是代毕业班,分秒必争之际,我也会抽出时间“大谝”上几节课的。“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我认为,学好语文课,功夫在课外。我“谝故事”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调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课文,但最主要的是还为了使他们对这些“名著”产生兴趣。当然,通过“谝故事”,也会增强老师的形象魅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对老师有了某种好感,不用你老师说,他是会自己努力学的。这就是语文课跟其它课程的不同之处,也是语文课的优势所在。不读一点课外书,要想学好语文课,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何况还要写好作文。为了“谝”好<<红楼梦>>,对于这部名著和曹雪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全书的大体情节,著名人物形象,一些有名的判词和诗词歌赋等,我都提前作了很扎实的“备课”。当然讲的时候这些我是不会带的,这点记忆力我还是有的,就是要使学生们对你这个老师着迷。有的学生可能会因为一个老师的讲课而影响其一生的选择。我自己爱好文学,就是这样的。我总想,一个老师在学生的印象中如果没有一点“闪光点”,那就是这个老师的悲哀。当然,如果课文教不好,学生考试上不去,而是光会“谝故事”更要不得,我想那是华而不实。

   

 

〈四〉一节早读要考查15个学生的古诗文背写

  一切智慧皆源于记忆。增强记忆的方法莫过于背诵。我们的教育不知怎么了?在孩子们记忆的黄金时段,即上初中以前,却很不注重孩子们的背诵训练。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中国人,一生若不能熟背成百首古诗和二三十篇古文,确实是人生的一大憾事。当今的私塾教育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强化孩子的“背功”,却是我始终肯定的。不管是中考或高考,都要考古诗文知识。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就不能不高度重视学生的古诗文背诵。

  做我的学生也并不轻松。尽管不“满堂灌”,课外作业也很少,但对古诗文背诵和默写我却毫不含糊。我教学时,学校对每节自习和早读都分了工。上晚自习时我倒不太重视,有的学生在我的自习上做其它作业我也不在乎。但是,对于每一节早读我却极为重视,因为我要考查学生的背诵和默写。一上早读,我就叫四个学生上台,在黑板上默写一段古文,同时又叫一位学生给我背。假若有谁写错了或者背错了,我会当下指出来。一轮完了,接着再来下一轮。一节早读一般能来三轮,这样我就能考查15个学生,一个星期就可以把一个班的学生基本考查完。在学生默写和背诵时,我是从来不翻课本的,对于我指出的问题他们不服都不行,这也是我的基本功。学生没有默写会时,我不罚,也不批评。但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他们是会感到特别丢人的,下去后会更加努力。其他同学看到有谁出现了错误,也会因此增强对那一方面的印象。通过这种强化训练,我讲古诗文时也很好讲,因为我举出的例子都是他们很熟悉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我还给他们教了“分段法”,“理解法”等背诵方法。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在教学时,我会打乱课本原有的顺序,每进行一个单元现代文,就安排一篇古文,交叉来教,不致于教现代文时学生们闲得没事,教古文时他们又忙得背不过来。这种安排,同学们都很喜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熟了,背会了,默写对了,学生们原来不太理解的也渐渐理解透了,这也省去了老师很多事。

              〈五〉我拿大学课本给初中生讲语法

  我们当年上的虽然是大专,但我们所用的教材却是全国高等院校通用教材。我教学时,曾多次拿着自己的大学课本给学生们讲现代汉语语法。那么,同学们能否接受呢?我的回答是:他们不但完全能够接受,而且乐于接受。因为我们的课本编得特别好,很系统,很有规律性,对于很多问题都能找出其规律和特征来;而且举例也很好,有的还挺生动有趣。对这套书,我曾研究过不止十遍。我当年上初高中时,是没有一点语法基础的。补习时,我买了一本北师大编的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小册子。经过刻苦钻研,我把那些语法知识全掌握了。上大学后,我就因此成了我们现代汉语老师的得意门生,他曾是某语言大师的高足。大学老师一般是不太表扬学生的,但这位老师却经常表扬我,还有过“关门”收我深造的意思,所以我对汉语语法情有独钟。给学生们讲课前,我把很多东西进行了归类整理,并精心设计了板书,因此讲课时学生们都感到很有趣,也容易接受。经过反复练习,他们对一些语言现象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而不至于东一片,西一片,杂乱无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我曾代过一个毕业班,这个班在初二升级统考时,是全县二十几个班中的倒数第二名,经过我一学期的努力,初三第一学期末,一跃而成为全县第一;全县前50名学生中我们班就占了17名,前10 名全为我班所囊括。我常想,只要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哪怕是大学课本都是可以进入初中课堂的。当然,为了搞清一些特殊汉字的笔画和笔顺,我也曾把女儿的学前班课本研究了一番,拿来给学生举例子或出考题。

                       〈六〉我不太喜欢“尖子生”

  大凡当老师的,没有说不喜欢“尖子生”的;但我却例外。我也不是不喜欢他们,但我的“喜欢”却从来不会表现在外表上。因为我总认为,那些“尖子生”,特别是那些各门功课都很出色的学生,赵老师喜欢,钱老师喜欢,孙老师喜欢,李老师喜欢;小学老师喜欢,初中老师喜欢,高中老师也喜欢。这样,就很容易使他们自以为了不起,从而养成唯我独尊,不可一世的坏毛病,极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各位老教师是否也有这种感受:毕业以后,这些当年的“尖子生”多数见了老师往往不是回避就是大不拉拉的,而反倒那些中等生或“差生”却很热情。教师的任务首先是“传道”,是培养学生具有美好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而不是仅仅教给学生知识。那些“尖子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或毕业以后,并不见得都比处于10名左右的学生更有多大出息。这可能跟他们中有的人只知道学习而忽视道德修养和情感意志锻炼有关。 

  要整体提高学生的成绩,一般老师都是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但我却有所不同。我的方针是:“抓上游,推下游,带中游”。这里的“上游”是不包括前5名,甚至前10名的。“上游”抓上十来个人,那些“尖子生”自己就会感到很“危机”,就不得不往前跑,否则“不进则退”。如果一味地抓“尖子”,这些“上游”学生往往会赶不上去,中间势必会形成一个“空挡”,还会严重挫伤这些“上游”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认为自己永远都赶不上那些“尖子生”;相反,还会使“尖子”们产生“老子永远第一”的错觉,从而飘飘然。

  怎么“推下游”呢?我的方法是边“鞭策”,边“赏识”。关于“鞭策”,大凡我教过的学生们是忘不了我的口头谈“开船不等岸上人”的。再是“赏识”。把“赏识”这个概念应用到教育教学上,鄙人好象比有名的周弘教授要早了,只是本人以前从没有写过这方面的论文,实践经验过短罢了。我的方法一是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们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一旦发现谁有一点优点或进步,我就会当即表扬和鼓励;二是经常把这些学生叫到我的办公室谈心。下午放学前和上晚自习前一半个小时,我常会叫这些学生来我办公室。他们到了后,我先让坐下,再倒水给他们喝,然后问寒问暖,同他们谈家庭情况,谈学习情况,征求他们的意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等等。这种“礼遇”对于那些“尖子生”来说,是司空见惯的;而对于那些所谓的“差生”,上十几年学,是很少会有的。我不给“尖子生”,却给了他们,他们怎能不感激呢?孩子们都是给老师学的。在他们心里,往往是你对我好,我就给你好好学;你若对我不好,我就给你不好好学习。即就是大学生也往往会有这种心理。女儿当年上中学时,我经常去学校里同那些老师套近乎,拉关系,就是为了让他们对我女儿多一点关注。女儿上初中时,有位老师讲课很粘,学生们都很反感,不喜欢那门课程,我女儿也是如此。幸好这位老师是我的高中校友,我就专门拜访了他几次,要他关心一下女儿。基于这种“关心”,女儿那门功课才没有落下。

  总之,对于那些“尖子生”,我是“有好心没好脸”;而对于那些所谓的“差生”,我是“既要有好心更要有好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