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地名考 前言

 苏迷 2011-03-15

苏州地名考  前言

我楚狂人

去年,我们去浙江宁波附近的达蓬山游览,这座山以“徐福出海处”为卖点。在达蓬山,满山都是卖力为之造势的日本前首相羽田孜的字迹,山上一切新造的景观全环绕着徐福。山上真正称得上古物的就是一处摩崖石刻,上面有出海的图画。这就是“徐福出海处”的唯一依据了。

全中国也就是这里的人说达蓬山是“徐福出海处”,大家的共识是“徐福出海处”在山东,一般来说就是琅琊了。传说秦始皇在琅琊海面射鲛,命徐福入海求仙。但是这里人就是相信“徐福出海处”就是达蓬山,连老家在山旁不远的明末大学者大思想家黄宗羲也不能免俗。当时我在游记中这样说:

达蓬山海拔400多米,层峦叠嶂,翠峰如簇,前临碧绿平湖,湖光山色相映。满山翠竹,更有粗壮的竹笋丛生竹林间,更觉生机勃勃。登临山顶可以远眺东海,可惜我们到了山顶,似乎还看不见东海,海岸线又朝外推了。

达蓬山据说是秦方士徐福东渡的出发地,主要的文化遗存是近山顶的一处摩崖石刻。这组摩崖石刻是高一米多,宽三米多的一组画面,岁月久远,已经漫漶得非常厉害。仔细辨认,应该是两次刻成的。左侧的画面应该年岁更加久远些,但是从人物造型及刻工来看,最早不会早于五代,恐怕宋代的可能性为大。这组画面左上方是一个倒骑毛驴的方士模样的人物,方士右面是一艘海船,船下海浪汹涌。海船下方,有一人挑一副担子,担子里坐着两个小孩,看得出一男一女,那就是童男童女了。就这组画面来看确实应该表现的是徐福出海的场景。这组画面的右侧是一个空的神龛,上面刻有“灵台自若”四个字,“灵台”者,人的方寸之心也。鲁迅有诗云:“灵台无计逃神矢,”用的就是这个意思。“自若”者,自如也。因此“灵台自若”就是佛家说的“平常心”。可惜这里的导游不知给什么半通不通的酸人教坏了,把“灵台”解释成“灵气十足”,一切就乱套了。从“灵台自若”四个字倒是不易猜想原来供奉的何等神佛。据说这个神龛是清康熙年间僧人惠初开凿的,这样就肯定是佛像了。从“灵台自若”来看,这位惠初和尚,大约是禅宗的了。神龛再往右就是习见的一些“鲤鱼跳龙门”、“麟凤呈祥”之类画面,没有特殊的含义。这些应该也在清代形成的。

从表面上看似乎这处摩崖石刻给达蓬山的“徐福说”提供了极其有力的证明,至少全国还没有找到这样直接反映徐福题材的文化遗存。但是这里忽略了一个问题,首先这是宋代的摩崖石刻。宋代距徐福出海已经一千几百年了,不能排除后人根据故老传说附会的成分。再有,如果刻在南宋末年,那么与南宋小朝廷逃亡海上就有可能关联了。总之,这处摩崖石刻只是提供了线索,而决不是铁证。

我不知道应该把徐福称为英雄呢,还是骗子?说他是英雄,因为他敢于玩弄嬴政这样的盖世枭雄,带着三千童男童女和百工等人逍遥海外,让嬴政在无望的等待中死去。说他是骗子是因为他为了躲避杀身之祸有意设了这个弥天大谎,而能让精明至极的嬴政乖乖进入圈套,不说是天下第一大骗,也该是名列前茅者。

由于徐福文化是东北亚最热门的文化课题,争者自然就多了。徐福事迹的记载有《史记》等典籍,但是所及内容都没有达蓬山。大概说起来是这样的,说是徐福(又有叫做徐市的)是江苏连云港赣榆人,方士,出海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遇到风浪返回。后来秦始皇南巡至琅琊,派将士出海射杀大鱼,徐福遂从琅琊率三千童男童女百工等人前往蓬莱、方丈、瀛洲海外三山求药。遇到一人情风土俱佳的海岛,就留在那里自立为王了。这里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无有史籍提到达蓬山,二是到达地点没有明确的地名。所以现在徐福的终点有人说是日本,有人说是台湾,甚至有人说是美洲的。不过说是日本的最多,现在日本有三十几处有关徐福的遗迹。日本的“徐福后人说”起于唐代,盛于唐代。日本人仰慕大唐文化,产生文化的认同感,是很自然的。但是恰巧也是令人质疑的原因,是否有攀附之嫌。

我忽然想到,这样的现象其实是很普遍的,就在我们苏州就颇多攀附名人的地名,考据下来往往可疑。所以我就写下这一组短文,供大家一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