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你怎么离我越来越远了?

 猎人狼 2011-03-16
故乡,你怎么离我越来越远了?
 
籍贯、出生地、工作所在地……国人当下填写各类表格时常会遇到的选项。每当此时,你心里会否片刻犹疑?远离故土的你,还在固执地将祖辈、父辈的出生地填写在籍贯栏?你的下一代再填这类表格,籍贯栏又该如何下笔?城市化进程中,“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说的不只是故乡与自己渐次远离而致的精神隔膜,故乡现实下的变化,甚至消失,才最窘迫的让人心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真实的故乡如若与我们永别,精神的故乡在你我记忆中又能撑多远?
 
每一个故乡都在消逝

我要还家,我要转回故乡。
我要在故乡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声谈吐。
——海子

现代拆迁的效率太可怕了,灰飞烟灭即一夜之间。来不及探亲,来不及告别,来不及救出一件遗物。对一位孝子来说,不能送终的遗憾,会让他失声痛哭。


  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

  2006年,在做唐山大地震30年纪念节目时,一位母亲动情地向儿子描述:“地震前,唐山非常美,老矿务局辖区有花园,有洋房,最漂亮的是铁菩萨山下的交际处……工人文化宫里可真美啊,有座露天舞台,还有古典欧式的花墙,爬满了青藤……”

  大地震的可怕在于,它将生活连根拔起,摧毁着物象和视觉记忆的全部基础。做那组电视节目时,竟连一幅旧城容颜的图片都难觅。

  比地震更可怕的,是一场叫“现代化改造”的人工手术。一次城市研讨会上,有建设部官员忿忿地说:中国,正变成由一千个雷同城市组成的国家。

  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能指认和珍藏一个故乡,那么,面对千篇一律、形同神似的一千个城市,我们还有使用“故乡”一词的勇气和依据吗?我们还有抒情的可能和心灵基础吗?

  昆明诗人于坚曾写很多美文描绘故乡,但十年后,他叹息:“一个焕然一新的故乡,令我的写作就像一种谎言。”是的,“90后”一代肯定认为于坚在撒谎、在梦呓,因为他描述的内容,现实中根本没有对应物。

  “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旧影?此即替自己收藏童年、见证青春的地方?

  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

  那不过是个供地图使用、供言谈消费的地址而已。就像北京的车站名,你若以为它们都代表“地点”并试图消费其实体,即大错特错了:“公主坟”其实无坟,“九棵树”其实无树,“苹果园”其实无园,“隆福寺”其实无寺……

  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

  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

  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

  沈从文说:“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个时代,我们头也不回地疾行,而身后的脚印、村庄、影子,早已无踪。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牺牲:多少毁灭因保护、改造之名?

 

每个城市背后都有一个叫“发展”的故事……

 

 

 曾经的北京某城门、城墙

 

 拆后仿建的北京某城门

 

 北京胡同风貌

 

 拆迁下的北京胡同命运

 

 

     1959年,因兴建新安江水电站,始于汉唐的浙江淳安古城一夜间被淹没在碧波之下。

 

    2011年,水下古城作为吸睛“景点”,被人想起,但暂时只能被老人们在图上指引寻找。

 

 南京梧桐,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

 

 南京“无”桐,为修建地铁付出的代价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愤怒

     那是一次大型的庆典活动,在天安门城楼上,北京市的领导告诉梁思成,中央一位负责人曾说过,将来从这里望出去,要看到处处都是烟囱。梁思成十分吃惊,他不能想像处处都是烟囱的北京会是什么样子。在他的构想中,北京应该像罗马、雅典和巴黎那样成为世人仰慕的旅游城、文化名城。当时他撂下一句话,对着北京市长彭真: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的,我是对的。梁思成、林徽因的声音在摧毁旧世界、建设新世界一泻千里的浩大声势中,如浪花被巨浪吞没。 [详细]

 

改造:安能辨我是何城?

 

城市雷同不难,难的是所有城市都相像…… 

 

 武汉名筑

 

 天津名筑

 

 上海名筑

 

 深圳名筑

 

    ·“青壮年”建筑的“非正常死亡”

     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30年:2006年10月,青岛市著名地标青岛大酒店被整体爆破,建成仅20年;2007年1月,曾经的西湖边最高楼浙江大学原湖滨校区3号楼被整体爆破,建成仅13年;2009年2月,曾经的亚洲跨度最大的拱形建筑沈阳夏宫被整体爆破,只有15岁的夏宫2秒钟内变成一堆废墟;2010年2月,南昌的著名地标五湖大酒店被整体爆破,建成仅13年;2010年5月,位于北京建国门黄金地段、建成刚20年的地标凯莱大酒店宣布将停业拆除……

 

寻根:怎能不把他乡做故乡?

 

 

                   回到家乡总难免唏嘘之感,既恨家乡实际发展速度慢,又恨家乡面貌变化快。

 

      儿时的一切渐行渐远,很多物事,只能在与乡人的交谈中凭吊。最后的视觉记忆如被剥夺,家乡也就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城已“摧”

     王开岭:“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旧影?此即替自己收藏童年、见证青春的地方?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那不过是个供地图使用、供言谈消费的地址而已。

 

     网友“飞进球门”:前些天,一个退休的老职工来单位办讲座,说我们单位原来是一座几进几出的大四合院,有回廊,有假山,还有喷泉,以及华美的古建筑……而现在是一堆破楼,建筑没有任何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老先生说,这是时代的发展,他也只能这么说,而我自己的感觉,好像是参与了犯罪一样,别扭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