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字词辨析(续7)

 香花供养 2011-03-17


字词辨析(续7)

目  

181、“注目”与“瞩目” 

182、“著名”与“知名” 

183、“装潢”与“装璜” 

184、“自愿”与“志愿” 

185、“捉摸”与“琢磨” 

186、“安静”、“平静”与“宁静”

187、“把持”、“操纵”与“控制” 

188、“博士”、“硕士”与“学士” 

189、“不肖”、“不消”与“不屑” 

190、“宝贵”、“珍贵”与“可贵” 

191、“表现”、“表示”与“体现” 

192、“采用”、“采取”与“采纳” 

193、“道路”、“公路”与“马路” 

194、“大亨”、“大款”与“大腕” 

195、“对于”、“关于”与“至于” 

196、“方法”、“方式”与“措施” 

197、“抚养”、“扶养”与“赡养” 

198、“改正”、“改进”与“改善” 

199、“格言”、“警句”与“谚语” 

200、“公民”、“国民”与“人民” 

201、“尽力”、“极力”与“竭力” 

202、“面世”、“面市”与“应市”

203、“迷茫”、“迷惑”与“迷惘” 

204、“上下”、“之间”与“左右” 

205、“圣贤”、“豪杰”与“英雄”

206、“喜笑”、“嘻笑”与“嬉笑” 

207、“是否”、“能否”与“可否” 

 

181、“注目”与“瞩目”

    “注目”指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很专心、很注意地看,表示很有兴趣,如“他注目于那些金碧辉煌的展品”、“母亲注目于他所获得的奖项”、“他一人在那儿注目搜寻了一番,却毫无所得”。“注目”也表示引起人们的注意,如“这个小县城当时成了全国注目的地方”。“在众人注目的眼光中,他缓缓地走上了讲台”。最常用的成语是“引人注目”。

    “瞩目”也是注目的意思,所以,很多人以为用“注目”的地方也可以用“瞩目”。其实不然,“瞩目”的书面色彩比较浓厚,用法上也有讲究。首先是“瞩目”所涉及的内容多是大的行为、表现、事件等,一定要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极受注意才可以用,比如说全国、全世界。其次,如果“瞩目”单独作为谓语,限于集体或很多人的行为,而且所表示的人的数目一定相当大。“瞩目”一般只出现在有限的几个固定搭配中,如“举世瞩目、万众瞩目、全国瞩目、为世人瞩目”等。

    再有,受到“瞩目”的人物或事物一般都是积极的,是受到尊敬或被寄托了较高期望的,如“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荣誉使他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人物”、“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因此,恐怖主义活动即使引起了全世界人们的高度关注,我们也不能用“瞩目”。

要指出的是,“注目”和“瞩目”后面均不带“着”,只说“注目于”而不说“注目着”;只说“瞩目于”而不说“瞩目着”。

 

182、“著名”与“知名”

    “著名”强调突出、显著,给人比较深刻的印象,可用于人或事物。如我们常说:“复旦大学是一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著名画家徐悲鸿善于画马”、“吐鲁番的葡萄很著名”等。

    “知名”也表示突出、很出名的意思,但“知名”的用法比“著名”多了一个讲究,一般只用在人身上,而不用于人以外的事物身上。所以如“知名网站”、“知名球会”、“知名音乐中心”等是不正确的。与“知名”一词密切相关的“知名度”,用法的限制也就清楚了。尽管某位作家的知名度极高,但他的作品却不能被称为“知名小说”,也不能说是“一部知名度很高的小说”,而只能被称为“著名小说”。“知名”虽是好事,但在使用时却要小心,以免步入误区。

 

183、“装潢”与“装璜”

    《现代汉语词典》对“潢”与“璜”两词并列。鲁迅笔下也是“潢”与“璜”两词并用。因此“装潢”与“装璜”常常混用。

    《说文》:“潢,积水池也。”“潢”字的义项之一是指一种特殊的染纸工艺。装潢按照工艺要求,装裱书画除了在背面衬贴“潢纸”外,还得在四周镶发绫绢,远远一眼看去,正如围着一个水池一般。于是,装裱也便成了“装潢”。

    而“璜”从玉,为古代的玉器名,形如半璧。它一般用于朝见天子或者祭祀、丧葬等庄重场合。据郭沫若先生考证:“璜”本作“黄”,这是古代佩玉的象形,后假借为表示色彩的黄蓝之“黄”,本义废而不用,古人才另造了“璜”字。由于“潢”与“璜”音同形似,“璜”又可作装饰用,故常有人把“装潢”误作与“装璜”。由于这种差错一再发生,《现代汉语词典》只得从俗,将其作为“装潢”的异形词。

    由此,“装潢”具有理据性,而“装璜”有点似是而非,经不起仔细推敲,当以“装潢”为是。

 

184、“自愿”与“志愿”

    “自愿”和“志愿”都表示自己的意愿。但是两者是有区别的。

    “自愿”重在“自”,顾名思义是指自己愿意。强调的是自觉自愿,没有丝毫勉强和被迫的意思,完全是内心的认同,不是受外力而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比如,我们提倡“投票选举要自愿”、“婚姻要自愿”、“献血要自愿”、“参加体育活动要自愿”等这是尊重个人的意愿,是对人权的尊重。

    “志愿”出于一种自发的志向和愿望,“志”表示比较崇高和值得尊敬的志向或理想,如“志愿当一名希望小学的教师”、“志愿捐献骨髓”、“志愿参加环保组织”、“高考志愿”等。表示了某种愿望并去实行的人,就被称为“志愿者”,一定数量的有着共同目标和愿望的“志愿者”就组成了“志愿团”、“志愿军”等。“志愿”因为带有某种可以称之“志向”的意愿,所以更加正式一些、更加有力一些。报刊上、电视屏幕上,我们常看到“他是志愿受累的”、“我志愿接受惩罚”、“我有一个美好的自愿”等,都是错用,应该互换一下才对。

 

185、“捉摸”与“琢磨”

    “捉摸”侧重于猜测和预料,多用于对人的脾性、言语及行为用意等的猜测,也用于对某种情况的预料。“捉摸”更多出现在表示否定意思的短语或句子中,如“难以捉摸”、“捉摸不定”、“他是一个让人无法捉摸的人”、“她的笑叫人不好捉摸”、“他突然发现儿子的眼神令人捉摸不透”。

    “琢磨”是指反复地思考和考虑,可能是为了猜测和预料,也可能是为了解决问题、寻求答案,也指对诗文词义内涵等的体味及思考。所以,表示动脑筋的地方,就可以用“琢磨”。但是,“琢磨”的目的和结果未必都是预料和猜测,如“细细琢磨”、“琢磨了很久”、“再琢磨琢磨”、“他正琢磨怎样告别联赛”、“她暗自琢磨着上个月的那件事”、“老人喜欢琢磨食谱”、“她的话让我琢磨了半宿”、“我琢磨来琢磨去还是想不出办法来”。这些句子里如把“琢磨”换成“捉摸”就不对了。

    所以要捉摸一件事,就必须细加琢磨。在句子里应该用“捉摸”还是“琢磨”,也不能凭空捉摸,而要细细琢磨才行。

 

186、“安静”、“平静”与“宁静”

    “安静”、“平静”与“宁静”,都有“寂静无声”的意思。

    “安静”指“环境没有吵闹喧哗和其他声音,很静”;也有“安稳”的意思。“安静”不能用来形容人的心情,如“会议室很安静”。

    “平静”指“心情、环境等没有不安、动荡”的意思。“平静”常包含“由不静到静”的变化的意思,如“她的心情刚平静下来”。

    “宁静”指“环境、心情安静”。含有比“平静”更静的意味。

 

187、“把持”、“操纵”与“控制”

    “把持”、“操纵”与“控制”,都是动词,都含有“把某一对象掌握在自己手里随意支配”的意思。

    “把持”一词常常用于某人或某机构、集团等独占着位置、权力等,不允许其他人参与,一般用于贬义。“把持”的对象限于事物、权力等,不用于人,如“把持权力”、“把持朝政”、“把持舆论”、“强行把特”、“把持大小事务”、“把持经济命脉”等。“把持”另外还可指控制住,如“不难把持”、“无法把持自己的感情”、“把持不住内心的激动情绪”等。后一个意思一般用于否定式。“把持”的行为多数是霸占性的、公开的,

    “操纵”有一个意思是管理、开动并使用机器,如“操纵锻锤”、“无法操纵”、“操纵自如”等。还有一个意思是指采用某种手段支配他人或事物,使之符合自己的某种意图,这个用法跟“把持”比较接近,也多用于贬义,如说“暗中操纵”、“幕后操纵”、“操纵市场”、“操纵局势”等。“操纵”可用于人或事物,多具有幕后活动的性质,常常侧重于隐蔽的行为。

    “控制”表示“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和“用某种方法把人或事物置于自己的支配范围内”。“控制”是中性词,使用对象主要是数量、速度、交通、思想感情等。

 

188、“博士”、“硕士”与“学士”

    博士,源于战国时代。《史记》:“公休仪者。鲁博士也,以高第为鲁相。”《汉书》:“博士,秦官,掌通古今。”那时的博士是一种官称,是一些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的人。现博士为最高的一种学位。

    硕士,五代时就有。《五代史》:“前后左右者益来,则忠臣硕士日益疏。”那时,硕士通常指那些品节高尚、博学多识的人。

    学士,最早出于周代。《周礼》:“沼及彻,帅学士而歌彻。”《史记》:“天下之学士靡然成风矣。”学士最早指在学堂读书之人,后来逐渐变成文人学者。

    学士、硕士、博士现代表三种学位,分别为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

    “研究生”分为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硕士生)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博士生)两级;“博士后”是指获准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二者均非一种学位。

 

189、“不肖”、“不消”与“不屑”

    “肖”,《说文》:“骨肉相似也,从肉小声。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也。”在封建社会里,强调对祖先的孝道,如“不肖子孙”,后又引申出不贤。

    “消”,《说文》:“尽也,从水肖声。”有消失、度过、需要等义。“不消”,即不需要、不用的意思。

    “屑”,《说文》:“动作,切切也。从尸细声,义为“不安”。后引申为顾惜、介意。“不屑”就是不顾惜不介意,也即不值得、轻视的意思,如“不屑一顾”。

 

190、“宝贵”、“珍贵”与“可贵”

    “宝贵”、“珍贵”与“可贵”都有“具有很高价值”的意思。

    “宝贵”,可以形容某些具体东西;最常见的是用来形容抽象事物,如生命、经验、意见、贡献、遗产、财富等。

    “珍贵”,主要是指“宝贵、稀少、珍奇”,可形容某些事物,如友谊等;常用来形容具体的东西,如纪念品、文物等。

    “可贵”,着重表示“很难得的、值得珍惜的”,常用来形容抽象事物,如精神、品质、思想、感情等。

 

191、“表现”、“表示”与“体现”

    “表现”、“表示”与“体现”都含“显示或表露出来”的意思。

    “表现”指把事物内在的性质、特点明显地反映出来,也适用于人的思想、感情、意志、行为、作风,或用文字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等。“表现”还用于贬义,指“故意显示”。

    “表示”泛指“显露出来,使人知道”,表示的方式既可以是言语,也可以是行动等。

    “体现”是指把抽象的东西诸如精神、原则、方针、政策通过具体事物反映出来,让人们经过体会达到理解。

 

192、“采用”、“采取”与“采纳”

    “采用”、“采取”与“采纳”都是动词,都有“选用”的意思。

    “采用”的对象多是具体的,如某项技术、某种教材、某篇稿件等;“采取”和“采纳”的对象大多是比较抽象的事物。

    “采用”常同“技术、方案、品种、稿件、工具”等词搭配;“采取”常同“方针、政策、态度、步骤、办法”等词搭配;“采纳”常同“意见、建议、主张”等词搭配。

    “采取”的使用范围较宽,常可以替换“采用”与“采纳”。

 

193、“道路”、“公路”与“马路”

    “道路”、“公路”与“马路”都是名词,都指“可供行人车马通行的路”。

    “道路”是路的总称,指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通道。“公路”、“马路”多指供车辆行驶的宽阔平坦的道路,但“马路”多指城市或近郊的,“公路”指市区以外的。“马路”有时可以泛指“公路”,而“公路”不能泛指“马路”。“道路”可用于比喻,借指遵循的途径、路线。“马路”、“公路”不用于比喻。

    “公路”是以其公共交通之路得名,指市区以外的可以通行各种车辆的宽阔平坦的道路。公元前三千年,古埃及为修建金字塔而建设的路,应是世界最早的公路。次之是公元前古巴比伦人的街道。公元前五百年左右,波斯帝国大道贯通了东西方,并连接起通往中国的大道,形成了世界上最早、最长的丝稠之路,这可算是二千五百年前最伟大的公路了。古罗马帝国以罗马为中心,向四处呈放射形修建了二十九条公路,号称世界无双。所以产生了至今人们常用的俗语“条条道路通罗马”。中国真正第一条较先进的公路是百年前光绪年间铺设的广西龙州至镇南关的公路。

    “马路”是城市或近郊的供车马行走的宽阔平坦的道路。《左传》中就有“马路”一词。“马路”应是供兽力车辆行走而定名。因为上古先民基本交通工具自然是以马驾车,马作为古人的交通工具当与车联系在一起,行车的路同时成了跑马的路,所以称“马路”。

 

194、“大亨”、“大款”与“大腕”

    “大亨”、“大款”与“大腕”,都是名词,都指“相当有实力而出名的人”。

    “大亨”指在某地区某行业中有钱有势的人。

    “大款”指拥有很多钱的人,但不一定有势。

    “大腕”指艺术或学术方面有名气、有实力的人,不一定有钱,也不一定有势。

 

195、“对于”、“关于”与“至于”

    “对于”、“关于”与“至于”都用于表示提到一定的话题。但绝大多数情况时都不能互换。

    “对于”侧重于指出对象,“关于”侧重于表示关涉。因此,凡是指确定对象的,用“对于”,不能用“关于”,而且“对于”常在主语前或后。如果用来表示“关涉”或某种范围时,用“关于”,不能用“对于”,而且“关于”大多放在主语前,而不放在后。但二者在表示兼指时,既不单纯指对象,又不单纯指范围,则可通用。不过“对于”侧重于对象,“关于”侧重于范围。

    “关于”提到的话题常是指某种行为的关系者,或指某种事物的关系者,即在有“关于”的句子里,只有“关系者”一个话题。而且,“关于”在句子中位置也比较灵活,如“今天我们讨论了关于去旅行的事”、“厂长关于节约用煤的建议提得非常好”等。

    在话题个数和句子中的位置这两点上,“至于”的用法有别于“关于”。句子在提出第一个话题以后,又引进另一个话题量,就会用“至于”。“至于”的意思是说到、要说、提到,表示承接上文另提一事,如“为了辩明事实的真相,他愿意拿出证据来,至于那些捕风捉影的贬抑,他是根本不会怕的。”此外,“至于”提示的至少是第二个话题,所以一般不用在单独的句子里。并且在由两个或更多的或长或短的分句组成的复句里,它也不会用在第一个分句中,只会在后面的分句中。如“至于他们,我还很生疏”是不对的,仅用于一项,不能用“至于”。

    因为跟“引进”话题有关,“关于”常用在句首。“至于”常置于后一分句的句首,稍作停顿并引起注意,如“关于嫦娥,有个美丽的传说”、“关于下周的安排,我来说几句”、“今天我们商量的是关于是否要举办新年晚会的事,至于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举办,我们将另行讨论。”

    此外,“关于”还可用于书名、文章名,如《关于生命的起源》、《关于高校扩大招生的几点意见》等,“至于”则没有这样的用法。

    “至于”除了表示引进另一话题外,还表示达到、到了某种程度的意思。一般用否定形式,如“准备充分了,不至于回答不出来”、“要走,也不至于这么急”。

 

196、“方法”、“方式”与“措施”

    “方法”、“方式”与“措施”,都是名词,都指“处理事情或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手段与方法”。

    “方法”侧重于“法”,指为完成某一任务所采取的手段、行动、措施,是具体做法,常与“思想”、“工作”等词搭配。既用于口语,也用于书面语;可用于大事,也用于日常生活琐事。

    “方式”侧重于“式”,指为完成某一任务所采取的形式、程序,常与“生产”、“生活”等词搭配。

“措施”指针对某种情况而采取的处理办法,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公文、政论文、法律文件等,常用于比较大的事情。

 

197、“抚养”、扶养“与“赡养”

    “抚养”、扶养“与“赡养”这三个词都与“养”有关,因而都有供给生活资料或生活费用使对方生活下去的意思,且三个词都是动词,都可带宾语。那么,它们的不同之处究竟在哪里呢?

    首先,这三个词在语义上有差别。“抚养”的“抚”是保护、抚育的意思,“抚养”是指抚育、爱护和教养,包括道德文化精神方面的教育、培养和经济上的资助、生活上的照顾等。因此可以说“父母离婚后孩子由谁抚养”、“法律上允许委托他人抚养自己的子女”、“党抚养我长大”等。“扶养”和“赡养”主要指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一般跟教育、培养无关。

    其次,三者的最大区别是它们的使用对象不同。“抚养”侧重于保护并教养,一般专指父母或长辈对未成年人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或晚辈的抚育和培养,即“抚养”的对象只限于未成年的子女或晚辈。因此,说“离婚后也要抚养老人和孩子”、“子女应当付给父母抚养费”等属于错用。“赡养”指供养、供给生活所需,特指成年的子女或晚辈对父母或长辈在物质方面的帮助及生活方面的照顾,因而对象专指对老人或长辈,且比较郑重,如“他按月给老人寄去赡养费”、“赡养父母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等。“扶养”的意思是重在养活、供养,它的使用对象可以是成年人,也可以是未成年人,如“法律规定夫妻间有相互扶养的义务”、“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扶养成人”等。

 

198、“改正”、“改进”与“改善”

    “改正”、“改进”与“改善”,都是动词,均有“使之变得更好”的意思。

    “改正”的“正”是“符合标准、方向”的意思,跟“歪”相对。“改正”就是指“把错误的改成正确的”。“改正”的对象一般是缺点、错误、问题等。

    “改进”的“进”是“向前移动”的意思,与“退”相反。“改进”就是指“改变旧有情况,使之有所进步”。“改进”的对象一般是工作、方法、作风等。

    “改善”的“善”是“良好、完善”的意思,与“恶”相反。“改善”就是指“改变原有情况,使之更好一些”。“改善”的对象一般是生活、条件、环境、关系等。

 

199、“格言”、“警句”与“谚语”

    “格言”,亦称箴言,即含有劝诫意义的话。内容积极健康,观点正确鲜明的格言,往往能使人警省,令人感奋,催人向上。如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警句”,常指诗文中字句简炼,含义深刻动人的句子。有时也称名言。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谚语”,本是熟语的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多以简洁、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来反映深刻的道理,它把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知识浓缩在句子中。不少谚语既是警句又是格言,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200、“公民”、“国民”与“人民”

    “公民”是法律概念,指依法具有某一特定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而享有一定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的自然人。而无须另受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教育和财产状况以及居住期限等条件的限制。定居国外而保留中国国籍的华侨也同样是中国公民,即使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也是公民,并拥有除被剥夺的权利以外的其他任何公民权。“公民”和“国民”内涵完全相同。

    “人民”则是一个政治概念,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公民中居于国家主人地位的绝大多数人。

    我国现阶段而言,“人民”指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等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不包括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

 

201、“尽力”、“极力”与“竭力”

    “尽力”、“极力”与“竭力”,都有“非常用力,以达到预期目的”的意思。

    “尽力”,指“用一切力量”,程度较轻。“尽力”还有动词意义,指“拿出一切力量”。如“尽力而为”。

    “极力”,指“极其用力”,程度很重。如“极力设法”。

    “竭力”,指“用尽所有力量”,程度更重。如“尽心竭力”。

 

202、“面世”、“面市”与“应市”

    “面世”与“面市”的“面”都是见面的意思,它们的区别在于“世”和“市”。“面世”的“世”可以理解为世界或世人,指作品、产品与世人见面,如“全新专辑隆重面世”、“明年将有更多的好剧本面世”、“国内第一本国际音乐杂志面世”等。可见,“面世”只强调产品的诞生、问世。

    “面市”的“市”是指市场,与市场见面的只能是进行买卖的商品,这是“面市”一词的侧重点,如“新型抗老年痴呆药物面市”、“开放式基金面市延至年初”、“中国足球彩票近期已经面市”等。“面市”是强调某种新产品投放市场,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应市”的“应”是顺应、适应的意思。市场上有需求,自然也就有相应的商品来满足这种需求,如“本地橄榄每年秋天应市”、“这次调价仍以限时限量的方式应市”等。“应市”更侧重于顺应市场需求而出现这层意思。

 

203、“迷茫”、“迷惑”与“迷惘”

    “迷茫”指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用来形容烟波浩淼的水面、大雾弥漫或大雪纷飞的原野等,因为这些都会在视觉上产生一种“迷茫”的感觉。这种感觉又引申出人的神情、神色、感觉上的迷离恍惚以及对前途、前景的难以把握,如“小姑娘用迷茫的眼光打量着陌生的来客”、“欧元前景迷茫”等。

    “迷惑”常指对某个具体的问题分辨不清,或被某个问题弄糊涂了而摸不着头脑,侧重于指对问题的理解不很清楚,如“无论怎么解释我还是感到迷惑”、“她说了一番令人迷惑不解的话”等。“迷惑”还有一个动词用法是指使迷惑,如“他拥有数名替身以迷惑间谍机构”、“他的花言巧语不知迷惑过多少善良的人”等。

    “迷惘”也指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侧重于指精神上的迷失方向,如“爱情教人神往也让人迷惘”等。

 

204、“上下”、“之间”与“左右”

    “上下”,用于数量,指比某一数量稍多或稍少。例如:“年龄在30岁上下”。一是必须跟在数量词组后面,这个词组必须是个确切的数目,不能说年龄在“30至40岁上下”;二是“上下”出入不能太大,只能在小幅度内波动,不能说是“30岁上下”,结果还不到20岁。

    “之间”的“间”,既可指时间,也可指空间,如:“春夏之间”、“北京和上海之间”。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凡用“之间”都应有两个端点,否则便无“间”可言。如可说“30至40岁之间”,而不能说“30至40 岁上下,可说“元旦期间”而不能说“元旦之间”。

    “左右”可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不确定但很接近的某个数字,与“上下”是一个同义词。在表示时间时,说明一个时间点或一个时间段,只能用“左右”而不能用“上下”,如“明天早上九点左右出发”、“我估计要在上海呆二个月左右”。表示距离、长度和高度时,也只用“左右”而不能用“上下”,如“走三百米左右就到了”。在表示时间的名词(没有数量显示)后面不能用“左右”,也不能用“上下”,只能用“前后”,如“春节前后”、“晚饭前后”等。表示年龄时,“左右”与“上下”可以换用,如“我们的老师三十五岁左右”。“左右”要跟在某个确定的数字之后,不能说“我们的老师三十四五岁左右”,因为“三十四五岁数”本来就是概数,再加上表示概数的“左右、上下”就属于叠床架屋了。

 

205、“圣贤”、“豪杰”与“英雄”

    圣贤、豪杰与英雄都是人之杰出者,但三者又都有区别。

     “圣贤”特指道德高尚为众人敬仰的人;是属于封建时代理想中的完人。“聖”(圣)是个会意字,原是指聪明有才能的人。《说文解字》:“聖,通也。”也就是无所不通的人才算是“圣人”。相传黄帝发明文字和车被奉为圣人;孔子创造了儒家学说被奉为圣人;司马迁尊为“史圣”、张仲景尊为“医圣”、王羲之尊为“书圣”、吴道子尊为“画圣”、杜甫尊为“诗圣”等。“圣”字的本义就是指“聪明非凡的人”。对德行仅次于圣者的人称“贤”,如“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后来引申为德行极高、才能超群的人为“圣贤”。

“豪”与“杰”都是指才力杰出的人物,但两者的涵义有所区别。群之魁帅者曰“豪”。《吕氏春秋》:“人主贤则豪桀归之。”注:“人过百曰豪,千人曰桀”。如王勃《滕王阁序》:“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李清照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这里的“杰”都当才智过人、有英精之气讲。“豪杰”又作“俊杰”,“俊杰”意为才智出众如“识时务者为俊杰”。《说文》按《玉篇》引作“才过千人也”。郑注:“才德过千人为俊”。因此豪杰、俊杰都指有过人才干和本领的人。如豪侠、豪客等。

    “英雄”的本义,《人物志》上说:“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拔群者为雄。”后来用以指人之精秀拔群者。《文中子》:“自知者英、自胜者雄”。“英”的初义为“华”,原指物质之美。“英”对人作杰出解。如“英才、英豪、英雄、精英”等,都指杰出的人物。“雄”,古义指阳性。兽之壮者称“雄”,后引申为“勇”义,表示强有力的意思,如“雄壮、雄健、雄伟”等。故英雄多用于男性及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用于女性则常冠以“巾帼”如“巾帼英雄”。现常指对国家和社会有特殊贡献者。

 

206、“喜笑”、“嘻笑”与“嬉笑”

    “喜”、“嘻”、“嬉”能与“笑”分别组成“喜笑”、“嘻笑”、“嬉笑”三个词,形似义近。“喜笑”侧重在内心感情的流露,“嘻笑”侧重在面部表情显现,“嬉笑”侧重在笑闹玩乐的嘲弄。“喜笑”一般不单用,如“喜笑颜开”,“嘻笑”是欢笑的意思,“嬉笑”是欢笑戏乐的意思。

    “嬉笑怒骂”语出宋黄庭坚《东坡先生真赞》之一:“东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谓不拘题材形式,任意发挥,皆成妙文。而“喜笑怒骂”、“嘻笑怒骂”都是不正确的。

 

207、“是否”、“能否”与“可否”

    “否”是个文言词,一般不能单独使用,书面语里偶尔用“否”表示不同意,相当于口语“不”。常用的结构有“是否、能否、可否”,是合乎规范的,还有“有否、愿否、敢否、肯否、要否”等一类结构,用公式来套倒是合格的,但至今还没有被人们接受和认可。“有否”就不规范了。检验的方法很简便,有一个公式:A否=A不A。用公式一套便见分晓:是否=是不是,能否=能不能,可否=可不可;愿否=愿不愿,敢否=敢不敢,肯否=肯不肯,要否=要不要;有否=有不有。由此,“有否”是不规范的。

    凡是用“是否”的都可以改成“是不是”,但用“是不是”的并非全能改成“是否”,即“是不是”后可以接名词,也可以接非名词。而“是否”后不能接名词性的只能接非名词性的,如可说“是不是很多”和“是否很多”;可说“是不是青蛙”,但不能说“是否青蛙”。

    “能否”与“可否”意思十分接近,用法却有差异。“能否”后面最好要带点什么,“可否”却宜用于最后,如“能否准时前往?”,“不见不散,可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