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性的本质(一)

 了脱人身 2011-03-18

人性的本质(一)文 / 杨伯恒

发布于:2011-2-20 19:14:08  
分享到 
 
编者按
人性是在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确切来说人性就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先天具有的,社会属性是后天养成的,我们要摒弃恶习,多做善事,让生命之花绚丽多彩!
  人性是在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人的本性;确切来说人性就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于人性社会文化和历史。人性有几百万年的进化历史,而文化只有几千年的历史。人性引导着人按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着。在对人性的思考中,人生的目标就是为满足人性。文化是提高人性的信念和道德水准的重要条件。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只有提高人性科学文化素质,使人明确目标,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生活中的最基本的前提。通过互相合作,用理性协调作为解决争端的有效方法。人性的原则、道德规范、善恶标准等都应建立在文明原则和对人性的满足需要的基础上。从制度入手,才能体现制度和教育是决定人性的品质和导向,建立一个警惕恶、防范恶、惩戒恶的机制。纪律是一切法治制度的基石,通过“用法道善恶”的现代文明理念。加强法治,提高人的法律修养和对法律认识。认识做人的道理,有助于人性的正确方向,依法享有行使民主和自由的观念;法律对人平等观念;有效地惩恶扬善;通过基因工程研究发展,使人更聪明、更强健、更长寿、更富有情感和同情心;有助于人类在政治、教育、经济、人际关系等一切社会领域来不断改善人性的行为,使社会实现长治久安。
  研究人性应首先区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俱来的,包括生理结构、生理机能和生理需要。这是人的生理基础。人的自然属性最基本表现是以人的生理结构为物质前提的食欲、****和自我保存等机能。(如:吃东西、喝水、繁殖、对生的渴望等等)。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类共生关系的依存性,人际关系中物质、精神方面的社会交往,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性,生产活动中的合作性。(比如:你吃饭要吃熟食,要使用碗,走路的时候要走马路,要上学,要工作等等)。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人性,是由人的生物体系、物理构成人的特性,基因研究结果表明它是由基因决定人的本性,而人的本性是人的可能性范围,而不是一套固定静态的性质。人首先应该正视这种自然属性,就正如树向上长,水向下流。更深刻地理解生命本质,心物关系和心理现象。人的情感和理性是由人的思想创造。思想,是一切的指导;人性有很高的理性,从发展到认识世界和自身,并足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如果发展受阻,也可能成为愚昧的人。基因决定,人有深厚而强烈的情感和同情心,如果健康发展,足以形成博爱精神,但如果不能健康发展,也可能成为冷漠或充满仇恨的人。从人的内部结构来说,它与人的神经系统,以及荷尔蒙的机制有关。人性具有一种超稳定性;人性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人性的脆弱。人性的脆弱可以说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人在自然宇宙面前卑微渺小,导致人性的脆弱;人在复杂多变,缺乏稳定性的社会环境中,也不可能普遍形成稳定坚强的人性。
  人性,它包括:食欲、****、忌妒、占有欲、暴力、社会性、爱。人的理性概念如、生存、尊严、名誉、亲情、合群、自由、发展等需求倾向。感性概念如、情感、意志、****、想象力等等。
  人性是有光明和黑暗,有高尚有卑劣,有纯洁也有污浊,就有好人、坏人、小人、恶人,此一正一反相互衬托相互对照,才构成纷繁之大千世界。人性的虚伪是人性的一种至恶表现,人性的****和理性的矛盾便成为人性中矛盾之源。分析没用,比如最了解自己的是自己,最不了解自己的还是自己,世界源于混沌,也将归于混沌。一切瞬间,都可化作永恒。认识一个人,不能只看人的表面,而要看人的本性、本质。
  人性善恶,皆因人性;人性善恶,皆可道。善恶只是人类一种朦胧的心理活动,是满足感和认同感,西方人信奉人性恶,主张契约博弈基础上的公共道德秩序,要求用法治来约束人的原罪和****;而中国人,信奉人性善,认为人都是可以被教化的。人性学说史上有性善论、性恶论、善恶混论、性三品论;佛教的三品论;“一、以顺益为善,以违损为恶。二、以顺理为善,以违理为恶。三、以体顺为善,体违为恶”。性恶论给人性以现实的审察分析;既基于人性现实、着眼人生的现实处境,人性善的理念和认知一直没有很大改变,并且成长为文化,延绵成传统,内化到国民心理。以民为本,对官僚的要求就是教化子民,对民众的要求就是接受教化,这样一个体制就永远无法让人性自己成长出自由意识和民主观念来。
  人性究竟是善是恶,谈善谈恶就不必纠缠,毫无多大意义,笔者认为是要从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制度分析善恶,对于个人人性本私本贪,是没有必要纠缠人性善恶了。从制度入手,才能体现制度和教育是决定人性的品质和导向,只有制度和社会财富的公平才是最大的善,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大善,大善正是社会大多数认同感,是组成社会个体的多数共同认同和接受,也就是人性心理的最大满足。善恶的标准只是心理活动,是没有统一社会个体善恶认定的标准,善的判定依据正是建立在内在个人的私,个人的需要,心理需求满足和物质需求满足,所以,人之初性本善本身走入了万劫不复的人类伦理悖论和根本的逻辑性误区。如果抛弃制度公平,社会物质分配制度的公平,善更无从说起。一个政治、经济不平等的社会,必然逼良为娼,贫穷必将公民驱赶上鼠窃狗偷的强盗之路。历史早已证明,那些能够惩恶扬善的社会无一不是实现了长治久安;相反那些引导恶的社会无一不是人类最黑暗的时代,它们也无一例外很快的走向了灭亡。所以,发展“民主”和“自由”,首先就是要清算我们心理深处的一个旧观念;不能单凭良知、善、“教化”就能够达到道德理想盛世,最根本的还是要建立一个警惕恶、防范恶、惩戒恶的机制。纪律是一切制度的基石,法律由社会发展和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因此,“用法道善恶”。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加强法治意识,加强法律修养,提高人对法律认识。有助于当代人性认识意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有助于人性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保证人们人性的正确方向,也是广大人民的意向。文化是提高人性的信念和道德水准的重要条件。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一流文化造就一流的国家;一流文化造就一流的城市,一流文化造就一流的人才;人与文化对立,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只有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增加人文、地理、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在不断获取知识中提高人性和自身修养。促进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的形成。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科学发展推进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一个国家的真正崛起必须伴随着国内的政治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以适合中国传统与国情的方式不断扩大民主参与,建立现代民主政治。沿着法治、民主、自由、平等的方向前进。基本上创造了一个科学、民主、自由,相对更富裕、更尊重人的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集合民族的意志,在国际上得到更大的认可。
  善是可习得的。衡量出人性之大善。比如汶川地震,这次地震让人对人性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就像许多国外观察家说的那样,通过这次地震,他们认识到了,中国是真正以人为本的国家,是真正有凝聚力的民族,是真正关爱生命的民族。在汶川发生地震之后,短短的时间里,我们的总理冒着生命的危险来到现场,和灾民们一起抗震救灾,这样的总理是不可复制的,这样的总理是人民的父母官。我们的解放军战士,在短短的时间里就聚集了十几万人来到了前线,这样的军队才是人民子弟兵。在短短的时间内,献血的人就把交通堵塞了,短短的时间内,个人捐款就达到了四百个亿,所以那些外国的观察家说,这样的民族才是有战斗力的,是不可战胜的,有凝聚了的,是有魂魄的。五月十九日下午十四点二十八分,我们中国又做出了一个让世界震惊的决定,全国上至国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他们都停下了脚步,在那一刻我们所有人的头颅都下低三分钟,在那一刻我们的国旗下降,在那一刻我们的汽笛长鸣。但全世界都看懂了一件事,汶川地震倒塌的是房屋,但是它打造的是民族之魂,低下的是头领,上扬的是人性的光辉,我们降下的是国旗,我们升起的是中华民族的魂魄。这就是人性之大善。生存竞争的生物性本是天生的,蕴含于我们的遗传基因中,不由我们的喜好所改变,所转移。善首先是自爱,众小善能积大善。人类社会的基础首先是自爱,它包含着向外的运动即走向爱他人。善是人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形成的,只有积众人小善,众人之善才是大善。善者,对人有益之事,有益之举。对于人性而言,何尝不是如此——当人心中向善,积极地去肯定自己正确的一面时,人性就会越来越出色;当人心中向恶,对人的恶性放任的话,就会一步一步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所以让行善者的品行得到彰显,让作恶者的罪行受到法律的严惩教育和引导是必然结果。使人性朝“善”的方向进化。相反,当这个社会行善要面对重重压力,而作恶却不费吹灰之力;当行善而不能得到“善报”,作恶却能得到实惠时,社会环境无疑更有利于恶行生存,应当克制人性中的恶性。最大程度地减少恶性,最大程度地弘扬善性。
  现代社会对人性的分析中,对基因的深入认识,将能揭示生命的本质。或许能解决长期困扰人类的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因此,人的生命过程中生活的快乐与否,完全决定于人的个性对人、事、物的看法,因为快乐的生活是由人的思想造成。“思想的运用和思想的本身,就能把地狱造成天堂,把天堂造成地狱”。人性的思想力量由此可见。发现生命的美好,用行动显示快乐,为人性的快乐而快乐!为人民生活幸福奋斗!为国家长治久安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