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灾难片,让人学会反思与成长

 miyasa 2011-03-18

  灾难片,让人学会反思与成长

  这几天,日本9.0级大地震及其所引发的海啸、核泄漏等惊心动魄的画面,通过电视、网络,冲击着地球上每个人的视觉神经,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触目惊心的灾难场面,于我们似乎并不陌生,因为我们的脑海中,会似曾相识地闪过各种灾难电影的场景与片段。只不过,当初我们看灾难片的娱乐心态,在今天已转变为感同身受的精神体验。

  虽然这两天在日本本土,因担心触发灾民伤痛,像《唐山大地震》这类灾难片暂时停映,但作为一种电影类别,灾难片已成为人类敬畏自然、反省自我、重新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帖“清醒剂”。在很多灾难片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恐怖,而是思考。

  预言式灾难片受追捧

  这两天,由于日本大地震,灾难片在网上的视频点击率也高得惊人。2006年重拍的《日本沉没》,近期在优酷网上的点击率已达10多万次。

  灾难电影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人类应对灾难的副产品。由于灾难片为表现宏大惨烈的场面,必须运用大量的电脑特技、分镜头等电影技术,最能呈现电影美学的魅力,因此最具票房冲击力。如《泰坦尼克号》创造的18亿美元全球票房至今无人能够超越。《唐山大地震》近7亿的电影票房也执国内电影票房之牛耳。

  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灾难片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商业电影类型,在各国都有大量的拥趸。南京审计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蔡志勇老师告诉记者,人们喜欢看灾难片是因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灾难,人的潜意识储存了大量的关于恐惧的信息,因为恐惧是人最基本的情绪之一,而看灾难片可以诱使这种情绪的释放,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益的。当人们看到越来越恐怖的灾难场景时,人的紧张情绪逐步到达顶点,而当影片结束时则会将这种紧张情绪进行释放,达到轻松的效果。所以人们往往会在看完电影时说,“好在这只是电影。”

  但今天的灾难片远远超越了艺术虚构的范畴。灾难片的取材从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灾难,比如《泰坦尼克号》、《完美风暴》、《唐山大地震》,转向有现实或科学根据的幻想类灾难片,如《龙卷风》、《后天》、《2012》等,这些新型灾难片,所呈现出的某种科学性在创造票房奇迹的同时,也在让人类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介乎真实和幻想之间本身就具有一定过渡性——今天的想象未必不会成为明天的现实。

  当日本发生举世瞩目的地震灾害时,网友通过图片对比发现,正在发生的这场灾难与影片《2012》的某些场景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而大地震使日本本岛发生移动的现实也几乎令《日本沉没》电影预言成真。灾难片正在呈现出一种新的预言式的结局,那就是人与自然的斗争不再以人类的侥幸获胜而告终,而是正视人类在自然界面前脆弱无助的现实,转而追求在灾难发生时如何体现人类的尊严、生命的可贵和精神力量的强大。

  灾难片中人性光芒最闪耀

  当灾难片最终平心静气地接受灾难屡屡得逞的现实后,灾难电影便以人性的光芒刺透灾难的阴霾,让观众难以平复的心绪得以解脱,这也是灾难电影最可宝贵的地方。

  著名作家、电影《唐山大地震》的编剧苏小卫这样认为,好的灾难片是写人的故事,而不是写人的事故。的确,在备受关注的众多好莱坞灾难大片中,除了炫目的特技效果外,我们看到的更多的还是人的故事,以及从故事中折射的人性的真、善、美。

  例如影片《后天》,表面上讲述的是地球在短短24小时急剧降温进入冰河期的灾难故事,但在奇幻的特效之外,片中父亲与儿子的情感变化特别值得玩味——叛逆儿子与固执父亲之间的矛盾与误解,随着灾难的降临变得不再重要,在经历生死考验之后,父子之间再现温暖的亲情。父亲杰克·霍尔信守诺言,为了兑现对儿子的承诺,闯入受灾最严重的纽约,儿子则积极帮助陌生人展开自救,在克服了千难万险之后,父亲终于出现在儿子萨姆面前,父子之情、承诺之义,一瞬间得到升华。

  又如《完美风暴》中,那一群忙于生计的渔民,他们没有英雄般的使命感,也没有伟大事业的召唤,但正是这一群卑微的小人物,让观众们看到同样平凡的自我。在巨大的风暴来临时,这群普通人有恐惧却丝毫没有退缩,人的顽强在灾难中被逼到极致。面对残酷的结局,他们坦然接受,人类的尊严至此得以体现。

  古语说,“大难临头各自飞”,人性深处的自私、胆怯,让许多灾难变得令人恐惧,在《新海神号》中、在《泰坦尼克号》中,失魂落魄的人往往最先被灾难吞噬,这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人类面对灾难应该采取的态度。在《新海神号》、《后天》中,成功逃生的往往是一群冷静面对灾难的人。他们有着牺牲自己拯救他人的精神,他们发扬互相帮助、同心戮力的长处,亲情与爱情、关爱与互助、沟通与交流、勇敢与坚毅往往成为战胜灾难或劫后余生的关键,在这一刻,电影所呈现的不再是灾难的残酷,而是人性的美好。

  灾难片让人反思生存价值

  随着地球被调成“震动模式”,灾难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很多灾难片让人类反思自己的价值观,修正已有的定见,从某种意义上说,灾难让我们成长。

  在新浪微博上,网友“媚眼明”写道:日本大地震不是日本一个民族的灾难,而是整个地球的灾难,在这个时候,让世界真正成为一个整体共同面对灾难共同守护我们的未来,是最重要的。为日本加油!

  更多的人开始重新反思人生存的价值,那就是“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我们该追求什么?对我们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我看《唐山大地震》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没了,才知道是真的没了。’一听到这句话我就哭,汶川地震时我的心情就是这样,我在想自己为什么总要跟妹妹吵架,为什么不能少和父亲顶几句嘴。”在南京打工的川妹子“罗兰”在网上这样写道。她把MSN的签名改为“珍惜你所拥有的,珍惜你身边的人”。

  在很多灾难片视频的留言簿上,不少网友的反思博文将视点对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一位豆瓣网友写道:“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文明的迅猛发展,让人类陶醉在一次次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可一旦巨大的灾难袭来,人们发现,面对自然界的咆哮,人类的生命、财产,乃至梦想和希望依旧是如此地不堪一击。更可悲的是,越来越多的灾难呈现出人祸的本质,需知,不管人类如何发展,总离不开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人类的福祉最终还需要自然的恩赐。”

  的确,正像《后天》等灾难片所启示的那样,人类过度开发的行为令自然界不堪重负,最终会招致自然的惩罚。可以说灾难片在某种程度上正在促成人类更加爱惜地球,珍惜环境。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2012》式的预言警醒人类无休止地对自然的索取,这也是许多灾难片最具正面意义的所在。(徐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