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物品器具] 中国传统纹样之——动物纹样,花鸟昆虫纹样篇

 蕊沫 2011-03-19
中国传统纹样之—动物纹样,花鸟昆虫纹样,吉祥纹样,人物纹样,器物纹样

 

我国古代传统图案纹样来源大致可分三个部分。

其一,来自民间工艺:陶瓷、刺绣、窗花、蓝印花布,蜡染、剪纸、雕刻、编织等,这是劳动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发挥创造的,一般比较朴实、粗犷、乡土气息浓郁。

其二来自宗教艺术,如宗教传说和神话传说,庙宇、石窟中的壁画、藻井、龛楣、塑像服饰、基座、建筑、雕刻以及各种供器装饰。最典型的敦煌图案,是佛教传统图案的精华部分。它是我国的能工巧匠吸收外来文化所发挥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图案构图严谨,富于理想。

其三是来源于封建帝王、王公贵族、富豪商贾等所占用的陈设品、日用品、服饰、首饰、建筑……这些工艺品图案是为了满足奢侈者的物质生活和空虚的精神生活而精心设计的,并没有专门的作坊由专人监督制作的,所以图案非常精细,色彩富丽豪华。除了如前所说的那些传统图案外,相当一部分是福、寿、禄及文人字画、诗歌为题材的装饰图案。多数采用了“米”字格和“九宫”格等格律形式。

以上三部分纹样,组成了我国传统图案的主流。

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流程,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始终,反映出不同时期的风俗习惯。从原始社会简单的纹样到奴隶社会简洁、粗犷的青铜器纹饰,再到封建社会精美繁复的花鸟虫鱼、飞鸟走兽、吉祥图案纹样,都凝聚着相应时期独特的艺术审美观。

一、动物纹样

①螭纹

 

螭,龙属。

《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于是蛟龙赤螭。”颜师古注:“文颖曰:‘龙子为螭。’张揖曰:‘赤螭,雌龙也。’如淳曰:‘蠄,山神也。’”《广雅》云:“有角曰虬,无角曰螭。”   

关于螭龙有两种说法:一说中国传说中的龙的来源之一。也称蚩尾,是一种海兽,汉武帝时有人进言,说螭龙是水精,可以防火,建议置于房顶上以避火灾;二说是龙九子中的二子,古书中云:“其二曰螭吻,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形体似兽,习性好张望或好险,成为今日庙宇殿顶、堂塔楼阁等高处的龙或屋上的兽顶、殿角的走兽,也可压火灾。)根据以上的说法,螭龙的原形应该是我们生活中的壁虎。

螭龙纹是一种典型的传统装饰纹样,用于房屋门窗、家具、瓷器和服饰。螭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属蛟龙类。《说文·虫部》有释:“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其形盘曲而伏者,称蟠螭。躯体比较粗壮,有的作双尾状。   

螭纹最早见于商周青铜器上。是和龙纹非常接近的一种题材,故又有“螭虎龙”之称,尾部同样有拐子型和卷草型之别。若就细部而言,头和爪已不大像龙,而吸取了走兽的形象,身躯亦不刻鳞甲,体态有肥有瘦,可以相差悬殊。图案设计,比龙纹有更大的自由,用螭纹来装饰长边,充填方块,蜷转圆弧,皆可熨贴成章。正因如此它才成为最常见的花纹题材。   

受复古风气的影响,宋代瓷器大量出现螭纹装饰纹样。宋定窑以印花、划花手法在瓷盘、瓷碗、瓷瓶等器物上装饰螭纹。元末景德镇窑有釉里红塑贴螭纹高足杯等名品。明清瓷器上的螭纹有蟠螭、团螭、双螭等多种形态,表现手法多为会画,偶有塑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嘉靖白釉红螭瓶,以一条蟠螭盘绕白瓶颈肩处,红白辉映,神采耀目。定陵出土明万历黄釉紫彩三螭足炉,以三螭倒立成足,螭身成为炉腹上的堆塑装饰,构思精巧,风格古朴,令人赞绝。晚明民窑青花瓷器上螭纹大量涌现,逸笔草草却颇有神采。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上则是以细线刻划团螭纹,尽显盛世之时刻意追求精益求精的审美情趣。

②龙纹


龙纹,青铜器纹饰之一,中国传统图案之一。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龙纹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保持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

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图像,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像,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   

龙,是一种幻想的动物。是殷人卜问的对象之一。古人认为它是最高的祥瑞。故成为崇拜的百神之一。在中国古纹样装饰中,龙纹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大量装饰在玉石、牙骨、陶瓷、织绣和服饰等许多方面。在封建时代,又将它与佛教、道教的神话结合起来,赋予新的神秘色彩。尤其在宫廷艺术中,更是充满了龙的装饰。   

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   

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   

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   

根据龙纹的结体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交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几种。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表现为一爪的这样纹饰,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


③凤纹


凤纹在青铜器中是最为美丽的纹饰。它是由原始彩陶上的玄鸟演变而来的,西周基本形象是雉,早期凤纹有别于鸟纹最主要的特征是有上扬飞舞的羽翼。

④赑屃纹


赑屃,龙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形似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人们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

赑屃是“一龙生九种”里的一种,所以有龙头,是个龙首大龟。而且好负重,用于负卑,功德无量之意,帝王陵寝中的神道碑都少不了它,足见其尊贵。赑屃纹是以其为形象的一种传统纹样。

⑤蒲牢纹
蒲牢,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形状像龙但比龙小,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蒲牢纹是以其为形象的一种传统纹样。




⑥鸱吻纹


相传鸱吻是龙的儿子,所谓龙生九子,鸱吻为其中之一。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

鸱尾之名据汉代文献,传说南海有鱼虬,尾似鸱,可以激浪降雨,于是便在屋脊的两端作上翘鸱尾形,以魇火取吉。q以来的陵墓、石窟中所见鸱尾,尾身竖立,尾尖内弯,外侧施鳍纹。据记载大约在晚唐以后,鸱尾下部塑成含脊的兽头,即改称为鸱吻。有的尾尖分成鱼尾形的两叉,如山西大同下华严寺辽代薄伽教藏殿的壁藏和天津蓟县辽代独乐寺山门的鸱尾都是这样。    

宋以后鸱吻的形象可见于敦煌壁画和卷轴画如《瑞鹤图》、《滕王阁图》、《黄鹤楼图》等,吻部都绘作兽头形。《瑞鹤图》中的兽头形似龙头,上翘的身体雕有鳞片,尾部为毛束。明清官式建筑中将吻都作成龙头形,上部内弯后又向外卷曲,身上塑龙鳞,身内塑龙爪,并塑有1条小龙,吻背上插着剑把,吻侧突出1个小兽头,这样的正脊被称做吻兽。垂兽、戗兽和岔脊上的嫔伽、蹲兽都出现于宋代。清代蹲兽称为走兽,数量有所增加;嫔伽称为仙人。在最高等级的建筑中,仙人走兽的排列次序是:最前为仙人,然后是龙、凤、狮子、麒麟、天马、海马、鱼、獬、、猴。等级较低时,走兽的数目也相应减少。明清民间建筑中的吻兽形象也很繁多。

鸱吻纹是以其为形象的传统纹样。。

⑦饕餮纹


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此兽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研究者称为兽面纹,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

饕餮纹图案庄严、凝重而神秘的艺术特色。   

饕餮纹一般以动物的面目形象出现,具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特征,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几个部分组成。面目结构较鲜明,也正是利用这些特征,将人们引到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商代的饕餮纹在吸引人们注意力方面是特别有效的。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   

国家第一批永久不允许出国展览的文物中 “何”尊,筑有饕餮纹,是目前最早记录有“中国”二字的器物。
 
⑧趴蝮纹


趴蝮位于桥边的最喜欢水,常饰于石桥栏杆顶端。在后门桥的四个角上趴蝮,造型非常优美,传说它的形象似龙非龙,似虾非虾,平生最喜欢水,伴水而居。它爱喜波弄水,常年累月在河水中玩耍,又名帆蚣,擅水性,喜欢吃水妖,据说是龙王最喜之子。

趴蝮专化解独阴独阳带来的病灾凶气,能够阻挡“岁刑星”“勾绞”星带给家人的病灾信息。古代人们把趴蝮看作吉祥物,趴蝮纹常用于器物,用于趋吉避凶。
 
⑨椒图纹


椒图,龙生九子之一,形状像螺蚌,性好闭,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铺首衔环为其形象。因而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人们将其用于门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紧闭之意,以求安全吧。椒图纹是以椒图为形象的传统纹样。

⑩狻猊纹


狻猊,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狻猊是以狻猊为形象的传统纹样。

⑾四神纹


古代寓意纹样。汉代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四种。四神本是指方向的星辰,《论衡·物势论》:“东方木也,其星苍龙也;西方金也,其星白虎也;南方火也,其星朱鸟也;北方水也,其星玄武也。”汉人以四神为吉祥之守护神,因此,常当作建筑、瓦当、铜镜的装饰,故称四神纹。   

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神像组成的纹饰。汉代多用作瓦当﹑铜镜﹑墓室和葬具上的装饰。两晋﹑南北朝至唐代初年甚为流行。

它包括四种动物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由这几种动物组合成的一组图案,又称“四灵纹”。

四神纹在汉代应用极为广泛,铜镜、漆器、石刻、砖瓦等各种工艺品的装饰上都时有出现。汉代将四神视作与避邪求福有关,它又表示季节和方位。青龙的方位是东,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代表冬季。曹操之子曹植的《神龟赋》记曰:“嘉四灵之建德,各潜位于一方,苍龙虬于东岳,白虎啸于西岗,玄武集于寒门,朱雀栖于南方”。就是对四神的描写。这四种动物中,玄武比较奇异,它是龟和蛇的合体。“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有人解释,这与古代图腾信仰有关,是氏族外婚制的反映。在瓦当形制方面,汉代瓦当的特点是中央有大圆柱,旁轮宽而齐整。早期制作分三道工序:先造瓦心,后造旁轮,最后上瓦当。西汉中期以后,瓦心与瓦轮不再分两次制作,而是一次做成,制作过程得到了简化。这些模印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的瓦当,大气磅礴,仪态生动,是新莽时期的代表作品。

12、麒麟纹


古代寓意装饰。麒麟,亦作“骐辚”,亦简称“麟”。古代传说中的动物。一般作鹿状、独角,全身有鳞甲,尾象牛。随时代而变化,较早似鹿体,后像马体,兽体近似龙。

《毛诗正义》注疏中说:“麟、麏身,马足,牛尾,黄色,圆蹄、一角、角端有肉,音中钟吕。”《大戴礼记》:“毛虫三百六十,而麟为之长。”《礼记》将“麟、凤、龟、龙”,谓之“四灵”,而麟为“四灵之首,百兽之先”。有的把麒麟说成吐玉书,身上右翼,能从日月飞。被命名为天上星宿,成“五行之精”,“麒麟斗,则日月蚀”。以及麒麟属无种而生、世不恒有,可活三千岁。麒麟性温良,“不履生虫,不折生草,”头上有角,角上有肉,“设武备而不用”,所以被认为是“仁兽”。“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或“王者至仁则书”。

麟的出现,认为是圣王之“嘉瑞”。《汉书·终军传》:“从上幸雍,获白麟,一角,五蹄。”汉武帝因幸雍获麟,更改年号,筑麒麟阁并赐诸侯白金。宋太宗得麟,宰相、群臣来贺。麒麟作为仁兽,故在古代装饰中常见运用。如山东武氏祠画像石;汉《麒麟碑》、《山阳鳞凤碑》;陕西绥德汉墓画像石等上面的麒麟纹,其形都象鹿,头生一角,角上有圆球(有的为三角状),以示有肉。北魏《元晖兆志》四神外,另有一兽,马蹄、牛尾、头生一角。北朝至隋的铜镜纹饰,有兽作吐书状,与麟吐玉书相合。宋李明仲《营造法式》中的麒麟纹,出现了“麟”身,躯体变为狮、虎式的猛兽形。明清时,以麒麟作为装饰纹的更多,有的头、尾渐变成龙状有的蹄也变成为爪形.麒麟纹寓意着吉祥,事业成功,但有很多讲究,如果位置不对,则有害。

13、虎纹


1、青铜器纹饰之一。一般都构成侧面形,两足,低首张嘴,尾上卷。也有以双虎作成圆形适合纹的。初见于殷代中期,流行时间较长,一直到战国时代。   

2、古代寓意纹样。《风俗通义》:“虎者,阳物,百聋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汉代画像石、画象砖常刻虎纹。南阳画像石有“虎吃女魅”图,画中刻一神为方相氏,立姿,前肢张开,一肢指穷奇,一肢指虎,当是背使穷奇与虎共食鬼魅。此虎用前右爪捺住女鬼的右前肢,张口欲吞。近代和现代民间工艺品中,也常画虎,意除“五毒”,有压邪之意。

14、狮纹


传统吉祥纹样。在唐宋时甚流行相传狮为百兽之王,是权力与威严的象征。佛教经典,对狮子非常推崇。《玉芝堂谈荟》:“释者以师(狮)子勇猛精进,为文殊菩萨骑者”。《潜研堂类书》称师子为兽中之王,可镇百兽。故古代常用石狮、石刻狮纹,以“锁门”、“镇墓”和“护佛”,用作辟邪。《汉书·西域传》:“乌戈山离国有桃枝、师子、犀牛”。注引孟康曰:“师子似虎正黄,有颇D,尾端茸毛大如斗。”《本草纲目》:“陶九成言:其食诸禽兽,以气吹之,羽毛纷落。熊太古言:其乳入牛羊马乳中,皆化成水。虽死后,虎豹不敢食其肉,蝇不敢集其尾。”《坤舆图》说:狮“为百兽王,诸兽见皆匿影。性最傲,遇者亟俯伏,虽饿亦不噬。……又最有情,受人德必报。……掷以球,则腾跳转弄不息。”纹饰一般皆以雄狮构成,气势威猛,亦有构成狮子戏球的,民间称“狮子滚绣球”或“狮子戏球”。

15、鹿纹


原指鹿身上的花纹,人们将其多用于瓷器装饰纹样。玉器中最早出现鹿纹是在商代,以后各代屡有发展变化,各具时代特征,其造型丰富多彩,寓意吉祥,应用广泛,既是深受国人喜爱的装饰纹样,更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1、青铜器纹饰之一。《说文》:“鹿,兽也,象头角四足之形。”一般构成多两鹿相对,回首,作跪鹿纹
伏状。有的有角,也有的无角。施于卣,簋的口部或底部。通行于西周前期。在春秋晚期和战国时青铜器上,也见有少量鹿纹。   

2、鹿,古代认为是一种神物,是人升仙时的乘骑。西汉初期诗赋《楚辞·哀时命》:“骑白鹿而容与。”所以古代装饰以鹿为题材的不少。如河南洛阳西汉壁画墓隔墙上,有一对称的三角形雕砖,各刻一白鹿纹。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漆棺上,画有仙人骑鹿。在石刻,铜器和漆器上,也常见到各种鹿纹。

16、牛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1974年,辽宁喀左县山湾子出土一件西周初期牛纹罍。牛纹装饰于器腹上部,为两身一首(首为器耳),首有双角,瞪眼,牛身装饰有云雷纹,前腿弯曲,后腿直立,垂尾。殷周青铜器,饰有牛角的动物较多,以整体牛纹作装饰的甚少见,两身一首的牛纹更为罕见。

17、马纹


中国历代人们都善于把马的形象广泛用于装饰中,以赞美它的矫健雄姿和永远奔腾向前的精神。

古时候对西域送来的良马叫“天马”,在古代神话传说中亦把天马视作能飞的神兽,在明代五彩瓷器上经常可以看见“天马行空”纹饰,腾飞于云气之中的天马气势壮观;正德年间的民间青花瓷器上还有一种海马纹,纹饰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飞奔的海马腾跃于波澜之间,形态古拙,前后呼应,顾盼有情,神采飞扬;在民间还经常以马、蜂、猴等形象组成吉祥图案,运用“蜂”与“封”、“猴”与“侯”同意和隐喻手法,以示寓意。

18、象纹


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之一。多见于青铜器、玉器、陶瓷上。《说文》:“象,长鼻牙,南越大兽。”殷商时期,中国中原地区尚有野象。甲骨文中,有殷王猎象的记录。图案特征,长鼻、象牙表现明显,象身饰螺旋纹,四周填以云雷纹。通常作主纹应用。常施于方彝座部,盛行于商和西周初期。

19、猴纹


古人认为猴子长寿,因此有<猴寿八百岁>之说.汉代铜镜上的兽纹种类繁多,有凤凰,四神等神兽,还有羊,鹿等动物,唯独少见猴纹.

20、蛙纹
 

是陕西、河南及甘肃地区仰韶文化的彩陶的典型纹饰,是一种特殊的少见的纹饰。以蛙类动物为题材,用绘画或刻划方法加以简化、变形,成为装饰图案。这些蛙纹的身体结构大体相同,但表现与装饰手法各不相同,其风格均显示了所处时代的烙印。它们之间应存在着一定的传统联系。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件陶盆内壁绘有黑彩写实蛙纹。半月形头部,两个圆点表示眼睛,圆形躯体,上饰点状纹,四足形态生动。黑点大小不一,且不甚规整,风格古朴,憨态可掬。河南陕县仰韶中期庙底沟遗址出土的蛙纹饰于陶盆腹部,残缺不全,但可大致判定仍为蛙的形象,总体风格同早期类似,但头部较小,仅有一黑点,身躯分隔为两部分,形象略逊于早期。有人认为这是龟类形象。   

大地湾仰韶晚期出土一件残小口壶,该器物泥质红陶,小口,颈部加饰一条凸施纹,圆肩圆腹,下腹部残失。肩腹部饰一似蛙似龟的动物形图案,黑彩,头部整体涂黑呈椭圆形,以两个小圆形空白表示眼睛,顶部另留一小三角形空白,圆形躯体,饰网格纹,残留两足。腹部另一侧饰类似蛙腿的圆点弧形纹。该房址属偏早阶段。此蛙纹图案化风格较浓厚,与早中期相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天水师赵村五期出土了一件蛙纹钵,此蛙绘于陶钵内壁。与大地湾相同的是,均以网格纹表示躯体,头部涂黑,呈椭圆形。不同的是以空白中的圆点表示双目,躯体分隔为两半。与仰韶中期相比,共同之处是躯体分为半圆,四足中两足向前,两足向后,似游动中的形象。明显差异之处是晚期蛙纹躯体饰网格纹,中期的写实变为晚期的图案化、规范化。   

马家窑文化中也出土有完整的蛙纹,与仰韶文化晚期非常相似,已蜕变为象征性的几何形图案,蛙头省略,蛙足仅装饰性地残留在波折线纹末端。

21、蝙蝠纹


传统寓意纹样。蝙蝠不是鸟,也不是鼠,而是一种能够飞翔的哺乳动物,属动物学中的翼手目。在我国传统的装饰艺术中,蝙蝠的形象被当作幸福的象征,习俗运用“蝠”、“福”字的谐音,并将蝙蝠的飞临,结合成“进福”的寓意,希望幸福会像蝙蝠那样白天而降。以此组吉祥图案。

一种传统的瓷器祝福装饰纹样,有单独蝙蝠纹和以蝙蝠纹组合的图案,蝠和福同音,借喻福气和幸福之意。如一只蝙蝠飞在眼前,称为“福在眼前”,蝙蝠和马组成了“马上得福”,器物上部一圈红色的蝙蝠纹,也称洪福齐天。

蝙蝠纹样变化相当丰富,有倒挂蝙蝠、双蝠、四蝠捧福禄寿、五蝠等。传统纹饰中将蝙蝠与“寿”字组合,曰“五蝠捧寿”。通常所言的五福分别为: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修好德、五日考终命。也有将蝙蝠与云纹组合在一起,名日“宏福齐天”;蝙蝠、寿山石加上如意或灵芝,名日“平安如意”。福寿如意纹,织金“寿”字下部两个如意云托,托下是一倒飞的蝙蝠。万寿福禄纹,将鹿巧妙地画成团形,北负如意灵芝捧寿字,寿字间饰展翅飞翔的蝙蝠,构图十分简洁大方。

22、羊纹


羊,古代寓吉祥之意。《说文解字》:“羊,祥也”。汉代铜洗上刻划有羊纹,子母羊纹等。并有“大吉羊”铭文,即“大吉祥”。

23、鱼纹


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之一。图案表现为鱼的形态,脊鳍与腹鳍各一个或两个。鱼纹常饰于盘内,反映器物装饰和器物的造型是密切结合的。鱼纹也常施于铜洗和铜镜上。商代的鱼纹,脊鳍和腹鳍各有两个,鱼的形象较为呆板。春秋战国时期的鱼纹,常见有一个脊鳍,鱼口多张开,形象生动。鱼纹多施于盘内。故宫博物院藏一件龟鱼蟠螭纹方盘,盘内鱼纹显示出鱼在水波中游动的状态。鱼纹也常见于汉代的铜洗和宋、元的铜镜上。   传
统寓意纹样。《史记·周本纪》上说周有鸟、鱼之瑞。又《太平御览》卷九百三十五引《风俗通》曰:“伯鱼之生,适用鐀孔子鱼者,嘉以为瑞,故名鲤,字伯鱼。”说明鱼在古人的心目中,也是一种瑞。汉代画像石中,鱼纹大多为鲤鱼,并常常与龙、凤同处一画。同时,鱼具有生殖繁盛、多子多孙的祝福含义。 
二、花鸟昆虫纹样

1、百花纹


又称“满花纹”、“万花纹”、“万花堆”,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以多种花卉为题材绘满器身组成的图案,如百花堆聚。   

百花纹始见于清乾隆景德镇窑粉彩瓷器,流行于乾隆、嘉庆时期。图案多以牡丹花为主,并绘菊花、茶花、月季花、荷花、百合花、牵牛花等。有黑地和白地两种,以黑地为贵。画面繁密细致,五彩缤纷。由于百花繁密不易见纹饰地色,俗称“百花不露地”,绘画极为工致秀丽,花之仰覆姿势、阴阳反侧,都各尽其妍。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百花纹直颈瓶,百花争艳,娇美妩媚。

2、团花纹


团花纹层次增多,形象丰富,有桃形莲瓣团花,多裂叶形团花、圆叶形团花以及三种花形团花。是团花最为丰富的时期。此外,还有菱形纹、龟甲纹边饰。井外边饰层次增多,纹样以大团花、大菱格纹为主,以及百花蔓草、半团花、多瓣小花、小菱格、方胜、方壁、龟甲纹等。边饰中出现了百花草纹,花形自然多变,叶短、肥、圆、围绕花朵铺展。

3、宝相花纹


由盛开的花朵,花的瓣片,含苞欲放的花,花的蓓蕾和叶子等自然素材,按放射对称的规律重新组合而成的装饰花纹。灵感来自金属珠宝镶嵌的工艺美及多种花的自然美。   

补充:宝相花纹是陶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是将自然界花卉(主要是莲花)的花头作变形的艺术处理,使之趋于图案化、程式化。   

宝相花纹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平面团形,以8片平展的莲瓣构成花头,莲瓣尖端呈五曲形,各瓣内又填饰三曲小莲瓣,花心由8个小圆珠和8瓣小花组成;多见于唐三彩器上,典型器如上海博物馆藏三彩宝相花纹盘。另一种是立面层叠形,以层层绽开的半侧面勾莲瓣构成;多见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典型器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永乐影青暗花缠枝宝相花纹碗、明成化青花宝相花纹碗等。   

清乾隆时宝相花纹多用做辅纹来衬托主纹,从而使装饰效果更加富丽堂皇。典型作品如乾隆粉彩折枝三果文灯笼瓶等。

4、柿蒂纹


古代寓意纹样。顾名思义如同柿子下部之蒂子一样,四瓣或五瓣。《酉阳杂俎》一书写道:“木中根固,柿为最。俗谓之柿盘。”建筑图案多用柿蒂纹,寓意建筑物的坚固、结实。柿蒂纹起源极早,我国古代的陶器、青铜器上已可见到。在汉代的玉剑首上也常有发现,在汉代以后就不多见了。

5、莲花纹


中国古代传统纹饰之一。自南北朝后流行。多出现在瓷器上,作为装饰。其变化丰富。有独立纹样,也有四方连续。南北朝至唐代,莲花纹常作为瓷器的主题纹饰,碗、盏、钵、盘的外壁或内划复线仰莲,有的盘心还饰蓬莱纹,酷似盛开的莲花。亦见雕刻成立体状的莲花,如:南北朝的仰覆莲花尊,五代的莲花形盏托等。宋代开始变为辅助纹饰。元至清代,莲花纹的变化较多,有缠枝莲、把莲等,并常于动物纹样组合在一起,如:莲池水禽、莲池游鱼等。   

莲花,是我国传统花卉。《尔雅》中有“荷,芙渠……其实莲”的记载,古名芙渠或芙蓉,现称荷花,盛开时花朵较大,结果时可观赏,可食用,叶圆、形突,春秋战国时曾用作饰纹。自佛教传入我国,便以莲花作为佛教标志,代表“净土”,象征“纯洁”,寓意“吉祥”。莲花因此在佛教艺术中成了主要装饰题材。尤其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极为流行。在石刻,陶瓷、铜镜和彩绘上到处可见。表现形式有单线双线、宽瓣、宝装、凸面、正面、侧面、单独、连续、单色、彩色、镂刻和雕凿,变化众多。以后历代亦较盛行。是古代常用的寓意图案之一。

6、莲瓣纹
莲瓣纹是古代陶瓷最为流行的花纹装饰,始于春秋,盛于南北朝至宋,流行于整个封建时代。春秋战国多用立体莲瓣作壶盖上的装饰。魏晋至隋代,莲瓣纹常用堆塑手法装饰在器物腹部,有的分几层装饰在器物的颈、腹、足各个部位,使器物显得繁缛华丽。也有用刻划和模印手法制作的。唐宋时,刻划和模印是莲瓣纹装饰的主要手法。尤其是定窑、耀州窑的佛教用品净瓶,器身刻有多层莲瓣纹,刀法犀利,匀净利落。元代以后,莲瓣纹不再作为器物的主体纹饰,多作为口沿、肩颈、腹部和底足的辅助花纹出现,装饰技法改为绘画。

7、忍冬纹


古代寓意纹样。忍冬为一种蔓生植物,俗呼“金银花”、“金银藤”,通称卷草,其花长瓣垂须,黄白相半,因名金银花。凌冬不凋,故有忍冬之称。又称卷草纹,六朝时期流行的一种植物纹样。六朝的忍冬纹比较清瘦和程式化,一般为3个叶片,和一个叶片相对排列。有时变化多样:有单叶的,有双叶的,有双叶顺向的,也有两叶相背的。有人认为它是忍冬花(金银花)的枝叶变化,也有人认为是莲叶的演变。《本草纲目》云:忍冬“久服轻身,长年益寿”。忍冬图案多作为佛教装饰,可能取其“益寿”的吉祥涵意。   

东汉末期开始出现,南北朝时最流行,因它越冬而不死,所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上,比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以后又广泛用于绘画和雕刻等艺术品的装饰上。   

忍冬纹是魏晋南北朝流行的一种植物纹,此时忍冬纹较为清瘦和程式化,一般为三叶片和多叶片,但是其变化是多种多样的。汉代铜镜的编式称卷云纹就是卷草纹的前身,到唐代演化成复杂的卷草,近代称香草。   

莲花和忍冬纹样在我国古代装饰题材已经接近尾声。
 
8、缠枝纹


缠枝纹是中国古代传统纹饰之一。是瓷器上最常见的纹样。盛行于元代以后。明代或称为“转枝”,以植物的枝杆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循环往复,变化无穷。缠枝莲、缠枝牡丹、缠枝草蔓均属此类。

缠枝纹与莲瓣纹、卷云纹、如意纹、回字纹等一样,都是中国古代艺术品的重要装饰纹样,广泛用于雕刻、陶瓷、家具、漆器、编织、刺绣、玉器、年画、剪纸、碑刻等,甚至连糕饼木范都离不开缠枝纹。
     
缠枝纹,又名“万寿藤”,寓意吉庆。因其结构连绵不断,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是以一种藤蔓卷草经提炼变化而成,委婉多姿,富有动感,优美生动。是瓷器上最常见的纹样。缠枝纹约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明代或称为“转枝”,以植物的枝杆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循环往复,变化无穷。缠枝莲、缠枝牡丹、缠枝草蔓均属此类。缠枝纹以牡丹组成的称“缠枝牡丹”;以莲花、葡萄组成的称“缠枝莲”和“缠枝葡萄”;以人物和鸟兽组成的称“人物鸟兽缠枝纹”。   

它是一种以藤蔓、卷草为基础提炼而成的传统吉祥纹饰。缠枝纹所表现的“缠枝”,常常以常青藤、扶芳藤、紫藤、金银花、爬山虎、凌霄、葡萄等藤蔓植物为原型。这些植物本系吉祥花草,多为世人所赞咏,例如金银花,又称“忍冬”,李时珍《本草纲目》载:“久服轻身,长年益寿。”再例如凌霄,宋代杨绘《凌霄花》诗云:“直绕枝干凌霄去。”对于该花的勇于攀登,凌云直上的品质,清人李笠翁评说道:“滕花之可敬者,莫若凌霄。”缠枝纹就是这些藤蔓的形象再现,它委婉多姿,生动优美,富有动感,故寓意生生不息,万代绵长的美好愿望,从而跻身于中国吉祥物。 缠枝纹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原始构思可见于战国时期,当时在漆器的表现装饰纹样中,有二方连续纹样与四方连续纹样,它虽然表现的是“云气”,但它反复、交替与穿插的艺术手法,事实上已具备了缠枝纹的基本特征。到了汉代,缠枝纹样成熟,被用于漆器、丝织工艺,如“万事如意绵”与“鸟兽葡萄纹绮”等。到了唐宋时,缠枝纹被广泛用于工艺美术制品中,如唐李德裕《鸳鸯篇》诗云:“夜夜学织连枝锦,织作鸳鸯人共怜”,又如唐镜中的“海兽葡萄纹”,就是一种著名的缠枝纹。再例如在唐代出土的金银器直接出现了缠枝花纹饰。缠枝纹是我国传统青花瓷中最主要与最具特色的装饰纹样之一,它最早出现于元青花中,到了明清两代,不论是官窑还是民器,比比皆是,从而成了青花工艺的最重要装饰语言。除瓷器外,缠枝纹还广泛用于各类艺术品中,如传统的插屏,其雕刻牙板几乎都用缠枝纹,而由插屏造型衍的“南京钟”更是离不开缠枝纹,因为对于一种计时器来讲,生生不息,万代绵延是最贴切不过的了。 缠枝纹之所以具有强盛的生命力,还在于它的变化多端,婉转多姿,它与不同的花卉组成不同的纹饰,常见的形式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缠枝葡萄”、“缠枝石榴”、“缠枝百合”、“缠枝宝相花”,以及“人物鸟兽缠枝纹”等。
 
9、卷草纹


中国传统图案之一。多取忍冬、荷花、兰花、牡丹等花草,经处理后作“S”形波状曲线排列,构成二方连续图案,花草造型多曲卷圆润,通称卷草纹。因盛行于唐代故名唐草纹。

汉代图案中已有卷草纹。南北朝时期,卷草纹大量运用于碑刻边饰,风格简练朴实,节奏感强,在波状组织中以单片花叶、双片花叶或三片花叶对称排列在主干两侧,形成连续流畅的带状花纹。敦煌莫高窟的北朝壁画中多绘有卷草纹,其素材多取忍冬。唐代卷草纹广泛流行,多取牡丹的枝叶,采用曲卷多变的线条,花朵繁复华丽,层次丰富;叶片曲卷,富有弹性;叶脉旋转翻滚,富有动感。总体结构舒展而流畅,饱满而华丽,生机勃勃,反映了唐代工艺美术富丽华美的风格,并成为后世卷草纹的范模(见图[唐代壁画中的唐草纹图案])。

唐代以后,唐草纹传承不断,素材除忍冬、牡丹以外,又有石榴、荷花、菊花、兰花等。明代中期重视以荷花为主体的唐草纹,后由荷花图案演变为串枝花图案,并广泛运用在织锦上。明清两代的唐草纹风格趋向繁缛、纤弱,失去了唐代的生气,但仍然是重要的传统图案。现在,唐草纹多见于建筑装饰及染织、家具、陶瓷等装饰。   瓷器的一种辅助纹样。以柔和的波曲状线组成连续的草叶纹样装饰带,故名。唐代已十分流行,日本人称之为“唐草”。宋元明清许多瓷窑产品上广泛采用。

10、折枝纹


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以折枝花鸟为题材,构成与周围纹样无连接关系的单独纹样,习称“折枝花纹”、“折枝果纹”或“折枝花果纹”,统称折枝纹。常见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枇杷、折枝石榴、折枝荔枝等。   

折枝纹在瓷器装饰绘画中多作为单独纹样,也有配合禽鸟组成的折枝花鸟纹。以一枝单独使用者较为多见,也有作连续式或交织式组合的。宋代定窑、耀州窑、磁州窑、吉州窑器物上多见,元代以后更为流行。折枝纹多作主题纹样饰于碗、盘、洗等器的内底和瓶、罐、壶等器的外腹壁,也有作为辅纹边饰饰于器物肩部或近口沿处的。   

表现技法主要是刻划和彩绘。宋代定窑白釉刻划花折沿盘内底刻一株丰腴婆娑的折枝牡丹;雍正青花大盘内心绘一株桃花,双禽在枝干上憩息啼鸣,宛如中国画的折枝花鸟图。

11、蕉叶纹


以芭蕉叶组成带状纹饰,特指以蕉叶图样作二方连续展开形成的装饰性图案。用作瓷器装饰始于宋代,定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多将其作为瓷器的辅助纹样,表现手法主要是划花。青花、釉里红、彩瓷上广泛采用,一般装饰在器物的颈部或近底部。定窑刻花梅瓶的颈部饰单层蕉叶纹,龙泉窑刻花碗内饰有粗短的蕉叶纹,景德镇窑青白瓷碗外壁刻划双线蕉叶纹。 蕉叶纹于元、明、清时期颇为盛行,装饰技法以彩绘为主,多绘于瓶、罐、尊等器物颈部或近底部。   

景德镇出土明洪武青花松竹梅纹执壶,颈部饰蕉叶纹,近腹部饰一周大小相间的云肩纹,云肩纹内绘画蕉叶的筋脉,十分奇特,好似变形蕉叶纹。   

青铜器常见纹饰
四羊方尊口沿为方形,颈部较长,从肩到足部的四棱雕有4头绵羊,它们都向前探出半身,弯曲的羊角及身上细密的卷云状花纹细致而逼真。口沿下、肩上及圈足上都有蕉叶纹和夔纹等主要装饰花纹,极其细致生动。   

蕉叶纹四足方斝   
蕉叶纹四足方斝,清中期,斝体呈方形,侈口,束颈,深腹,腹侧有一兽首鋬,平底,底下有四足。颈饰三兽首及变形夔纹,腹饰蕉叶纹。

12、瓜果纹


一种典型的陶瓷器装饰纹样,以各种植物果实为主题。历代装饰手法有模印、贴塑、雕刻、彩绘等。   

瓜果纹始见于唐代,唐宋两代陶瓷器上以葡萄纹和石榴纹较为多见,有缠枝葡萄、婴戏葡萄、婴戏石榴等图案,寓意多子多孙。江西水吉宋墓出土的耀州窑青釉盘,盘内刻划石榴树上三童嬉戏的花纹。元代青花瓷器上常以瓜果纹组成秋实画面,如青花大盘上多绘葡萄、西瓜、芭蕉与花草组成的秋实图案。明清两代陶瓷器上,瓜果纹样增多,表现方式有图案性与写实性两类,以青花、釉里红、彩绘及雕刻等多种手法及色彩表现石榴纹、荔枝纹、葡萄纹、枇杷纹、桃纹、西瓜纹、苹果纹、樱桃纹等,并在吉祥观念影响下,形成丰富多彩的吉祥纹饰。   

瓜果纹构图方法多样,有适合式布局,如明宣德青花盘,利用盘心圆面,满绘叶茂果硕的葡萄或其他瓜果;也有单独纹样的构图,如成化斗彩葡萄纹杯,腹部绘环绕的折枝葡萄;还有散点式布局,如宣德青花梅瓶或玉壶春瓶上的桃枝、石榴、荔枝、枇杷、苹果等纹样;更有均齐式布局,如在釉里红高足杯上,绘等距环布的3只桃或3只苹果,习称“三果纹”。清代吉祥纹饰盛行,瓜果纹寓意更丰。康熙釉里红桃蝠纹瓶、雍正青花桃蝠纹瓶,都描绘桃树结硕果、蝙蝠天上飞的纹样,以桃喻寿,以蝠喻福,祝贺福寿双全。康熙民窑青花瓷盘盘心绘一枝葡萄,旁书“福寿蒲萄”四字,将葡萄象征福寿,甚为罕见。乾隆黄地青花瓶上以佛手、桃、石榴三果组成寓意多福、多寿、多子的画面,习称“福寿三多”纹。

13、桃纹


在传说中西王母的蟠桃树,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果,桃树是长寿之树。因此民谚中有“榴开百子福,桃献千年寿。”之说,诞辰献“寿桃”祝寿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14、海石榴纹


一种典型的陶瓷器装饰纹样。因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被民间视为象征多子的祥瑞之果,海石榴纹遂成为一种吉祥纹饰。石榴和蝴蝶配合,“蝴”与“福”谐音,构成了“多子多福”的寓意。   
海石榴系从伊朗传入,最早出现在唐三彩陶器上,有模印贴花,也有刻花施彩手法,多与宝相花、莲花、葡萄等相配。其形象是在盛开的花朵中心露出饱绽的石榴果,或花苞之中满是石榴子,有的称“海石榴花”。   

海石榴纹于宋、元、明、清瓷器装饰上多有所见。宋定窑白釉盘面上的印花海石榴纹线条微微凸起,有浅浮雕之美。元代青花瓷上海石榴纹多作辅助纹样,饰于器物的肩部。明清瓷器上以榴房多子为基本寓意的纹饰也较为多见。

15、葡萄纹


佛教艺术中菩萨手持葡萄是表示五谷不损,所以葡萄纹带有五谷丰豋的寓意。此外,葡萄枝叶蔓延,果实累累,也特别贴近人们祈盼子孙绵长、家庭兴旺的愿望,所以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装饰题材。   
附图是大门山墙上的葡萄纹砖雕。

16、牡丹纹


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以牡丹花为主题。自唐代以来,牡丹颇受世人喜爱,被视为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宋时被称为“富贵之花”。故成为瓷器上的流行装饰。   

表现技法有刻花、印花、绘画等;形式有独枝、交枝、折枝、串枝、缠枝等。   

五代越窑、宋代定窑、耀州窑有刻划牡丹纹制品,磁州窑则为白地黑花品种。定窑器上常出现一枝独秀的单朵牡丹,耀州窑瓷器上多见花朵两两相对,磁州窑枕面上还可见随云头形曲线绘画3朵牡丹。构图方式有适合式、对称式、均衡式等。耀州窑青釉碗内壁刻划一枝牡丹,花朵盛开,枝叶繁茂,布满全器,作适合式构图。又有刻划两枝牡丹,花枝相交,花朵相对的对称式构图;耀州窑青釉瓶上的刻划牡丹枝茎缠绕,花叶纷披,作均衡式构图。宋代亦见将牡丹纹用作辅助纹饰的,如定窑、耀州窑的刻花、印花凤衔牡丹纹。   

元、明、清三代牡丹纹久盛不衰,多用作主纹,装饰在瓶、碗、盘、罐等器皿的主要部位。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瓷器上的牡丹纹更丰富多彩,有折枝牡丹、缠枝牡丹等。明宣德青花盘上的折枝牡丹纹、青花玉壶春瓶的缠枝牡丹纹,图案精致,装饰效果强烈。明嘉靖酱釉描金孔雀牡丹纹执壶,在器腹部桃形开光中贴金描画孔雀牡丹纹,尤显富贵华丽。清雍正粉彩牡丹纹盘口瓶、珊瑚红地粉彩牡丹纹贯耳瓶,都是工笔重彩,一丝不苟,将牡丹花的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表现得淋漓尽致。

17、绣球花纹


一种瓷器装饰纹样,因花朵形状颇似绣球而得名,常以大小不等的花头或龙凤等主体形象,做圆形或椭圆形的适合构成,疏密均匀的排列在器物的装饰带中,适用于各种造型的器物。有十团,八团,十二团,十六团,二十四团等团花吉祥纹样,两个团花相联称“双球花”,多个小团花遍布,即为“遍地绣球”,又称“皮球花”,或“金钱蟒”,于清代景德镇窑彩绘瓷上较为多见。

18、兰花纹


传统寓意纹样。《本草经》:“兰草主杀虫毒,辟不祥,久服轻身不老。”《楚辞》:“级秋兰以为佩。”古人认为:“德芬芳者佩兰,古之佩者,各家其德。”故而古人以幽谷兰喻隐逸之君子。

19、梅花纹


岁寒三友梅居其一。梅能于老干发新枝,又能御寒开花,故古人用以象征不老不衰。梅瓣为五,民间又藉其表示五福。福、禄、寿、喜、财。因此,明清以来梅花纹样是最喜闻乐见的传统寓意纹样之一。

20、菊花纹


菊花,古代又名节华、更生、朱赢、金蕊、周盈、延年、阴成等别名。菊花是我国的传统花卉之一。《山海经·中山经》:“岷山之首曰女儿之山,其草多鹅”。菊花是“长寿”之花,据传在G县以北河岸上芳菊丛生,其水颇秀,有个叫胡广的人得了病,常饮此水,后大病痊愈,竟长命百岁。还传说朱孺子常饮用甘菊花和梧桐子泡的茶,后成了神仙。古人认为菊花能轻身益气,令人长寿有征。菊花还被看作花群之中的“隐逸者”,并赞它风劲斋逾远,霜寒色更鲜。故常喻为君子。菊和兰都是文人极喜爱的花,将菊花纹样赋予多种多样的含意。

21、鸟纹


鸟纹是一种传统的装饰纹样。广义上可包含由鸟纹与其他内容组合而成的纹饰,如花鸟纹;狭义上则仅指纯粹鸟纹或以鸟纹为主体的纹饰。神话性质的凤纹或其他瑞禽纹也可归在鸟纹类属。常见于青铜器、玉器和陶瓷器的表面。   

鸟纹包括凤纹、鸱枭纹、鸾纹及成群排列的雁纹等。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作前视或回首状。在青铜器上大多作对称排列。凤鸟纹按照构图形象分为长喙鸟纹,体躯是鸟,头部有一较长的喙;鸱枭纹,正面,大圆眼,毛角大翅,盛行於商代中晚期;雁纹,是鸟纹中写实的形象,属春秋晚期北方的风格。   

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西周鸟纹(9张)?早期起鸟纹大量出现,一直到春秋时期。商代鸟纹多短尾,西周鸟纹多长尾高冠。鸟纹包括凤纹、鸱枭纹、鸾纹及成群排列的雁纹等。   

鸟纹的出现发展与古人的生殖崇拜密切相关,原民最初以鸟纹象征男性生殖器。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西周早期起鸟纹大量出现,一直到春秋时期。

22、鹤纹


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古人以鹤为仙禽,喻意长寿。《淮南子·说林训》记:“鹤寿千岁,以报其游”,用鹤纹蕴涵廷年益寿之意。   

鹤纹始见于唐代,越窑青瓷上有刻划鹤在云间飞翔的图案,习称“云鹤纹”。   

宋代耀州窑青釉瓷器上有双鹤展翅上下翻飞、群鹤飞舞穿行云间以及群鹤与博古相间的图案,还有罕见的仙人骑鹤纹样。明、清瓷器上多画丹顶鹤,景德镇窑青花瓷、五彩瓷、黄釉绿彩瓷上多见,有仙鹤衔筹飞向海上瑶台祝寿,称作“海屋添筹”纹。有云鹤纹葫芦瓶,鹤纹与寿字相配,组成长寿画面。有黄绿彩鹤纹碗,鹤衔葫芦穿云而飞,寓意福禄寿。有珐琅彩瓶,群鹤与梅树组成的纹样别有情致。

23、孔雀纹


始见于宋代,明清流行的瓷器纹饰之一。孔雀是深受民间喜爱,在传说中拥有九德的吉祥鸟,由于孔雀尾羽纹饰美丽,开屏时“纹饰明显”,和“文明”谐音,故孔雀开屏则寓意“天下文明”,表示对盛世的向往。

24、鸳鸯纹


传统寓意纹样。驾鸯,鸟名。体小于鸭。雄(鸳)羽色绚丽;雌(鸯)略小,背苍褐色。雌雄偶居不离,故以之比喻夫妇。《诗·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传》“驾鸯,匹鸟。”

25、喜鹊纹


喜鹊纹:瓷器装饰题材之一。两只喜鹊寓意双喜,和獾子一起寓意欢喜。和豹子一起寓意报喜。喜鹊和莲在一起寓意得喜得连科。

民间传说鹊能报喜,故称喜鹊。宋代王炎有诗句:“家书未到鹊先喜”。喜鹊作为纹饰出现在瓷器上大致在宋代,但清之前饰有喜鹊纹饰的瓷器不是很多,到清代喜鹊纹饰才广为流传,其中尤以喜鹊登梅纹较常见。

26、雁纹


雁纹是凤鸟纹之一种,为中国古代传统纹饰之一。是鸟纹中雁的写实的形象,属春秋晚期北方的风格。多饰於鼎、簋、尊、卣、爵、觯、觥、彝、壶等器物的颈、口、腹、足等部位。

27、鸭纹


青铜器装饰之一。形似鸭,扁长嘴,垂尾,作蹬伏状。有的作行走状。以鸭形作装饰,在商周铜器中甚为罕见,仅在殷代和战国铜器上见过。

28、草虫纹


草虫纹为明清瓷器装饰纹样之一,草虫指草木中的昆虫,有蜻蜓、知了、蚱蜢、蝈蝈、螳螂、蜜蜂、蟋蟀等等。南北朝草虫纹就兴起,但是瓷器上的草虫纹出新得较晚,只是作为景物中的点缀。直到清代才进一步成熟。民国时期涌现一批在瓷器上画草虫纹的名家。

29、蝴蝶纹


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狭义上指仅装饰蝴蝶纹,广义上包含以蝴蝶为主配以其他内容的纹饰。  

由于受到宋代花鸟画的影响,蝴蝶纹开始盛行。宋瓷上蝴蝶纹多取蝴蝶对飞纹样作圆形构图。内蒙古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的越窑青釉洗、河北定县北宋塔基出土的定窑白釉花口洗,都在洗心划刻细线双碟纹。宋吉州窑剪纸凤梅蝶纹盏,以剪纸贴花手法将与双凤相配的双蝶纹表现得形简神传。明代青花瓷、五彩瓷、斗彩瓷上,蝴蝶多与花卉组成主题纹饰,表现蝶恋花的意境,习称“花蝶纹”。   

蝴蝶纹也有作为辅助纹样点缀在花鸟画面中的。典型器物有明成化斗彩团蝶纹罐、万历五彩花鸟花碟纹蒜头瓶等。清代五彩瓷、粉彩瓷上的蝴蝶纹,有图案风格的团蝶纹,也有写实风格的飞蝶纹。康熙五彩蝴蝶纹瓶,采用散点式构图法,在瓶体上绘画成双成对或三只两只聚集飞舞的蝴蝶,清丽新巧。还有一种在冰裂纹地上绘画彩蝶翻飞,装饰手法别具一格。雍正粉彩团蝶纹碗,以草花与双飞蝶构成的5组团蝶纹均匀环布碗壁,精致美观。雍正以后瓷器上还盛行一种瓜碟纹,即以瓜蔓与蝶纹相配,谐音“瓜瓞”,习称“瓜瓞绵绵”,寓意子孙万代连绵不绝,典型作品有乾隆粉彩瓜蝶纹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