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岩,历为佛教胜地,据《宝庆府志》记载:“宋宝佑年间,僧宝鉴披荆斩棘入此山中,睹石像宛然,知因缘所在,盘坐其中,不食不语,后有采樵者见之,感其神异,乃设供养,始开此洞,后僧坐化其中……”此乃成为白云岩佛地始祖。尔后,声灵显赫,威震三湘,影响近至湘中各县,远达东之湘、南之祁、北之梅溪、溆浦等地,潇湘文人骚客常来此旅游观光,求神拜佛的信士纷纷前来朝拜烧香。说到白云岩的历史渊源,后人曾有诗云:白云岩上白云奇,岩豁神人紧相依,宝鉴禅师葬古寺,声灵堪与峨眉齐。十年浩劫期间,正殿被毁,横庵已拆,花鸟不复存在,现偏殿已整修,神像肃穆,白云岩,山高林翠,风光幽雅多姿。山麓有“慈寺”,众称“脚庵”,寺院已毁,仅存香炉。随石级盘山而上约一华里,有“关龙亭”,两山对峙,下临深壑,陡峭绝壁,飞泉倾注,蔚为奇观。亭外一龙翘着屹立,形态十分壮观。相传:著名佛教胜地四种峨眉山大雄宝殿曾有青、白二龙相护,后青龙独自离殿,漂流九州,最终降落白云岩,前人为使青龙安居,又雕一白龙,与青龙对面相伴,并在龙尾修建一亭,故曰“关龙亭”,文革时亭被拆毁,龙首砸落,现龙已修复。过亭步行两丈余,有一石拱桥,称“会仙桥”,桥状如虹,桥下有“望月潭”,正处龙首须下,水清见底,游鱼可数,龙首、山色倒映潭中,实有人间瑶池之妙。过桥拾阶而上即到“观音阁”,亦称“花庵”,寺内塑像造型 逼真,寺外奇花异草斗艳,山鸡黄雀不时点缀其间,令人叫绝。香客不断,烟火兴旺。随石级直上两丈高便至,“昆庐寺”又名“中庵”,是白云岩的中心,寺院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紫烟缭绕,钟声回荡,游客香客络绎不绝。由石级向上曲绕攀登千余级,便是“妙音寺”,位居云岩顶处,故亦曰“顶庵”。寺建岩内,大殿门与岩口相齐,岩深似洞,宽敞开豁,飞檐卷起,高两丈有余,建筑雄伟,令人叹为观止。殿门左右阔五丈,深十余丈,石岩凸凹,流乳凝结。殿中观音端坐,远近信士,多来朝拜,香火旺盛。岩洞正中有墓,传为宝鉴禅师葬地。墓旁五米处有一小水池,常年晶莹透亮。岩洞外悬崖绝壁,怪石林立,古树参天,花草茂盛,石径通幽,雄伟壮丽,一岩百景荟萃,奇异多姿,这是白云岩独特的自然风光,是引人入胜的旅游观光和烧香拜佛胜地。每逢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白云岩烟火兴旺,香客游客接踵,多至万余人。 2白云岩古建筑位于新邵县巨口铺镇白云铺村,俗称白云岩,古建筑总面积(包括新增加景点)5000平方米,它以其多资多彩的庵院建筑和险峻幽美的自然景观而闻名遐迩。白云岩建立时间为南宋末年(公元1253-1258年间),以顶庵妙音寺建在白云岩溶洞内而闻名。现设有旅游景点十多处,经统计每年来这里参观游览及香客超过了数十万人次。白云岩的自然景观幽美险峻,是邵阳境内首屈一指的佛教名山。庵院区座落在海拔1200余米的白云山山脉腹内,座北朝南,三面环山,奇峰突兀,沟深壑险。庵院区内,古木扶疏,亭台掩映,曲径通幽。庵院区外,宝塔高耸,亭廊翘立,仙鹤亮翘。区内外更有小桥流水,清泉琮琮,鸟语花香。的确是虔诚参佛,轻松旅游和怡神养性的佳境。 3.白云岩位于新邵县巨口铺镇白云铺村,自古便是佛教圣地。在这里,三座有数百年历史的古寺依坡而建,形成了白云岩三寺并存的格局,如果加上山脚下已难寻踪迹的慈寿寺(又称“脚庵”),则有四寺。因其佛教兴盛,且历史悠久,白云岩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牧云寺始建于明清之际,相传为一豪门女香客所建。旧时因寺内常种鲜花,故俗称“花庵”。佛堂天花板上的各类图案最引人注目。尽管天花板上的彩绘在岁月的冲刷中已暗淡许多,但是各种人物、花草、禽兽图,井口四角图案依然栩栩如生,其绘工细腻,图案精美,从其风格和内涵来看,显然具有浓厚的道教文化色彩,令人感叹佛、道文化在此竟能和谐相处。 牧云寺右上方是毘庐寺,亦称之为“中庵”。寺院里紫烟缭绕,钟声悠远。殿门口的两副对联禅意无限:海气凝云,云气结成罗汉泪;天光映水,水光返照菩提心。云岩批古刹想寻圣地清问钟;白絮叠雄峰欲上九天疑有路。 妙音寺处在三座寺的最上方,亦称之为“顶庵”,始建于南宋宝佑年间(1253~1258),距今已有近800年历史。 《宝庆府志》记载:“宋宝佑年间,僧宝鉴披荆斩棘入此山中,睹石像宛然,知因缘所在,盘坐其中,不食不语,后有采樵者见之,感其神异,乃设供养,始开此洞,后僧坐化其中……”宝鉴大师成为白云岩佛地始祖。 站在新修的木构门楼亭往外望,整座寺院被绿树包围着。如从山上下看妙音寺,寺院则隐藏在树丛中,人、寺在此若隐若现,这也造就了宝庆十二景中的“白云樵隐”;寺内正堂,处在一块凸出的巨石下的崖洞中,寺中滴水有声,凉风习习;门两侧刻对联,向我们介绍了这里的美景:“云郁山峨,云是山,山是云,云卷云舒山自在;风清洞古,风生洞,洞生风,风嘘风吸洞无心。” 4. 白云岩素以风光秀美著称,这里的自然景观幽美险峻,人文景观渊远流长。庵院区座落在海拔1200余米的白云山山脉腹内,座北朝南,三面环山。庵院区内,古木扶疏,亭台掩映。庵院区外,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确是一个虔诚参佛、轻松旅游和怡神养性的好地方。 在唐宋以前,白云岩还没有开发,。直到宋理宗宝佑年间,白云岩才迎来它的第一位主人,他就是宝鉴禅师——白云岩的佛教始祖。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宋理宗。宋理宗(1205年-1264年)原名赵与莒,公元1225年继承皇位成为南宋第五位皇帝。宋理宗做太子的时候,他当过邵州防御使。宋理宗登极后,对邵阳还是很有感情的,他定年号为“宝庆”,铸造“宝庆元宝”,并将当时的邵州由州升格为府,更名为“宝庆府”。 和宋理宗对邵阳这块宝地念念不忘一样,当时朝廷一位姓白的巡抚在担任宝庆府按察使时,看中了白云岩这片宝地,索性辞官不做,隐居到白云岩。 宝鉴隐居的事迹,正史上有记载。据《宝庆府志》记载:“宋宝佑年间,僧宝鉴披荆斩棘入此山中,睹石像宛然,知因缘所在,盘坐其中,不食不语,后有采樵者见之,感其神异,乃设供养,始开此洞,后僧坐化其中……” 我们知道,宝鉴当初披荆斩棘,历尽千辛万苦,来到白云岩,见到今天白云岩洞内有天然的观音像,知道这是一个有佛缘的地方了,于是安心隐居下来,潜心理佛。后来附近有人到山上砍柴,见宝鉴和尚既不吃食物,也不说话,深感奇怪,于是把宝鉴当菩萨一样供养起来。据大错和尚记载:妙音寺洞壁有天然的观音像,系钟乳石凝结而成,“眉目、手足毕具”。大错和尚应该是看到过观音像,并仔细观察过观音像了。 从那以后,白云岩成为香火胜地,求神拜佛的信士纷纷前来朝拜烧香,声灵显赫,威震三湘,逐渐发展成为湘西南佛教中心,影响近至湘中各县,远达湘潭、祁阳、溆浦等地。这有诗为证:“宝鉴禅师葬古寺,声灵堪与峨眉齐。” 白云岩在成为香火胜地时,这里也成为文人骚客旅游观光、吟诗作赋的地方。特别是明清两朝,白云岩的知名度是相当高的。光顾过这里并留下诗文的便有官陈鎏、侍张同敞、钱邦芑,有的邵阳车氏家族、黄宅中、邓显鹤等。 先说陈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是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曾当过四川右布政使,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四川省长。陈鎏诗文冲远有致,书法精绝。工小楷,擅长篆书、隶书、行书、草书,他的字丰媚飘逸,有天然意趣。陈鎏流连白云岩,留下《白云庵、慈寿寺》一首。诗中有一句是这样的:“绀(音干,稍微带红的黑色)殿高悬绿树深,白云如练石如云。” 意思就是:山上黑色的佛殿隐藏在绿树中,若隐若现;天上白云涌动,就象彩带一样飘动,地上石头巍立,就象云彩一样斑斓多姿。可见当时白云岩佛寺相当秀美。 刘显,明代新化人,明景泰年间(1454年)进士,累官户部郎中,相当于现在中央部委的厅长。他游览白云岩后,留下诗一首《游白云峰》:“乘兴探奇访洞仙,四山如嶂幂非烟。新晴翠耸芙蓉影,卓午清流玉漏莲。禅定不嫌云涌谷,诗豪更喜句惊天。登临此日空霄汉,望到蓬瀛竟渺然。”这首诗比较长,我就不作具体介绍了。这首诗收录在《新邵古今诗词选》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 张同敞和钱邦芑都是南明永历王朝的大臣,朝廷一品大员,我就放在一起介绍。被我国文豪郭沫若誉为“奇男子”的张同敞,字别山,湖北江陵人,他出身名门,是明代名相张居正的曾孙。明朝永历年间,张同敞任南明兵部侍郎、广西总督,又因其“诗文千言,援笔立就”被永历帝授予翰林院侍读学士。张同敞长期在湖广地区举行抗清活动,后退守桂林,任桂林总督。戎马倥偬中,张同敞在路过白云铺时,曾上白云岩一游,并留下诗《会仙桥》一首: 两崖分合处,绝壑石桥通。 古木垂青薜,寒潭饮断虹。 猿啼云影外,人语水声中。 鸟道从兹始,苍茫未可穷。 钱邦芑就是大错和尚。他也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物,江苏丹徒人。在南明永历王朝,他担任过四川御史、贵州巡抚,与永历帝失去联系后,钱邦芑退居贵州东部余庆县蒲村隐居,朝廷连续派出13拨使者,都被他打发走了。顺治十一年,他削发为僧,自号大错和尚。从此隐居在偏僻的地方,纵情山水之间,潜心以诗文自娱。大错和尚曾多次造访白云岩,留下《白云岩记》,并由衷赞叹:“邵陵山水多奇,然幽陷秀异,殆复无以加矣。”(邵阳的山水奇观甚多,但白云岩是最为幽雅秀丽的了。)大错和尚曾与邵阳车氏家族的车香涵等五人共游白云岩,夜宿石马江,留下《游石马江》一首。诗后注“与孝思、香涵、幼槐、茂孙等游白云山归,遇雨、宿石马江,雨止,月出,夜游石马江。”可见当时白云岩宴游之盛。 明清两代,邵阳车氏是一个名门望族,这个家族先后出了车大任、车万育、车鼎晋、车敏来四位进士。车氏族人中造访白云岩的人很多,留下诗作的不下五人,吟咏诗作不下几十首。 黄宅中,山西河曲人。清道光年间任宝庆知府,也就是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市委书记。他与“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等交好,是一位政声颇著的官吏,同时还是一个有名的诗人,黄宅中在任宝庆知府时,其中一件政绩便是倡修《宝庆府志》,黄宅中在邵阳任职时,多次到白云岩进行观光,并夜宿僧寺。白云岩也因他倡修的《宝庆府志》载为“宝庆十二景”而声名远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