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外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新趋势——社会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

 学思行之 2011-03-19
来源: 《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第1期 作者: 王正青
                          [字体: ]

摘 要:城乡教育发展不均是各国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各国也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看,国外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呈现出取下四个趋势:宏观政策层面奠定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基石;中观学校层面把握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微观教学层面夯实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落脚点;家庭与社区提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外层支持。我国在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可以借鉴这些国际性趋势,以推动教育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均衡发展;社会生态系统。

 

城乡教育发展不均是各国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滞后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由于历史及现实原因,我国城乡教育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影响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目标的实现。如何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社会生态系统理论(social ecosystems theory)认为,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总是基于一定的环境系统,环境系统可细化为宏系统、外层系统、中间系统和微系统四个层次。[1]基于该理论,本文从宏观政策层面、中观学校层面、微观教学层面和外部社会支持层面梳理了世界范围内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所采取的策略,以寻求推动我国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宏观政策层面奠定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基石

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政府责任和政府行为,其实质是政府作为控制社会运行的中枢与公共资源分配的主体对区域内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出台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法律法规

教育政策工具是各国政府实现教育公平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美国,从1965年的《初等和中等教育法案》到2001年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这些政策显示出美国政府历来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教育发展不均问题。在教育史上以双轨制著称的英国。区域与学校间教育质量历来参差不齐。为此,从1997年工党政府发布的《追求卓越的学校教育》白皮书到2009年布朗政府发布的《新机遇:未来机会均等》白皮书,其基本主题都是改进学生学业表现不良的薄弱地区教育和薄弱学校。日本则于1954年制定了《偏僻地方教育振兴法》,为偏远地区薄弱学校的改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和政策支持。

一些发展中大国也出台了旨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在俄罗斯,2004年修订的《联邦教育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农村教育现代化不仅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巴西为解决入学率低与地区发展不均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实施了专门针对东北部贫困地区的东北地区基础教育计划

()建立有利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合理配置资源,建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基本资助拨款主要投向贫困学区。在英国,尽管教育经费拨款多年停滞,但其农村教育投入却一直保持增长。在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为了促进乡村地区计划的顺利开展,在2001年设立了乡村地区计划基金,每年对乡村地区计划的拨款都超过2200万美元。[2]

一些发展中大国也采取了相关措施。俄罗斯联邦政府决定,支持农村地区小型学校发展,对农村边远地区家庭提供校车和住宿等优惠。[3]巴西从完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人手,制定了各州每名学生年均经费的最低标准,解决了东北部地区的基础教育普及问题。南非政府对贫困地区的学校实行倾斜拨款政策,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及学生家长的收入状况,把学校分为五个层次,对越穷的学校拨款越多,对越好的学校拨款越少。

()搭建协调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管理体系

为保证城乡统筹和农村教育发展政策的有效实施,一些国家设立了以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为职责的机构,建立起立体化的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管理体系。美国在薄弱学校改进的组织管理方面,主要由州、教育服务中心、学区和学校四方共同承担,各司其职。英国政府也从管理层面着手,在各教育行动区均设一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团体——行动论坛,行动论坛的成员包括政府官员、学校代表和社区代表,专门负责本行动区薄弱学校的改进问题。

在瑞典,除了国家教育署这一专门的中央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外,该国还于2003年成立了国家教育改进司,帮助遇到困难的儿童保育机构、学校以及成人教育组织,使不同地区的学校达到国家教育标准。为实现公共教育资源的公正分配与高效管理,巴西在20世纪90年代成立了基础教育维持与发展及教学促进基金会,以推动教育合作者共同参与,解决教育财政中存在的问题。

(四)实施面向农村地区与弱势群体的资助项目

英国政府在1997年推出教育行动区计划后,又先后实施了追求卓越的城市教育计划和“信托学校计划。为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美国政府在继续实施“先行计划”和跃进学校项目的同时,于2000年底启动了农村教育成就项目。澳大利亚从1977年起实施了贫困乡村地区计划,此举使澳大利亚的六个州和北部地区的部分乡村学校受益。

为使贫困家庭儿童留在学校读书,巴西于1995年启动了助学补助金计划,并于2003年连同其它三个联邦项目合并成家庭补助金计划。南非政府则先后实施了重建与发展计划教室中的公平项目、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项目等,目标直指区域、种族、性别、人群间的教育平等。在印度,政府也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各种发展计制和项目,保证普通民众的受教育权利,扩大教育覆盖面,减少因出身带来的教育不公等问题。

二、中观学校层面把握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

学校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学校层面的改革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从政策走向落实的中介,居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系统的中间。

(一)稳妥推进农村偏远地区的学校布局调整

学校布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学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结构,直接关系着该国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后劲。作为一个地域广阔、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大国,美国各州制定了全面、灵活的农村学校合并标准,采取了强制、鼓励、自愿等多种学校合并方式。在俄罗斯,为解决学校分布分散、资金短缺、硬件陈旧、优质师资不足等,俄罗斯联邦政府于200112月颁布了《俄罗斯农村学校结构调整构想》,制定了普通教育学校的整合改革办法。

其他一些国家也制定了稳妥的农村学校合并政策。例如,印度政府决定,6-14岁的儿童必须就近入学,学校与家庭住所的距离在初小阶段保持在步行1公里以内,在高小阶段保持在步行3公里以内。[4]埃及政府在边远农村地区广泛开设乡村学校、单班学校,并对在这类学校读书的学生实行全部免费。

()围绕标准化校园建设,改造城乡薄弱学校

薄弱学校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性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联邦教育经费拨出专款用于补偿教育计划,其中40亿美元用于奖励先进学校和扶持薄弱学校。美国2001年颁布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明确要求各州建立起针对薄弱学校的扶助和改进机制。在英国,政府则根据考试成绩、辍学率、义务教育结束时的升学率、学校设备等指标,将评估结果落后于全国平均标准的学校定义为薄弱学校,并将之列入整改学校名单。

日本主要通过改善教育资源分配来解决薄弱学校问题,该国规定所有学校都必须满足基本的办学条件,教师工资只有级别差,没有校际差和城乡差。韩国则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平准化教育政策,撤销一批名门学校,推进学校办学条件均衡化。柬埔寨、孟加拉、菲律宾等亚太国家长期奉行的也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教育,农村学校的校舍、设施、管理都比较差,落实农村学校的基本办学标准成为这些国家的优先事项。[5]

()建立学校间发展联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建立学校间发展联盟,共享图书资料、教学设备、实验室、师资等资源,、不仅可以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益,为优质学校找到新的发展点和突破口,还能带动农村偏远学校及城市薄弱学校走出困境。英国政府在2009年度教育白皮书中提出,地方教育当局可以将薄弱学校的控制权交给由儿童、学校和家庭部认可的学校联盟,实施连锁学校计划。该计划的核心就是共享最好的教师、管理人员和设施,以此提高教育质量并节约资金。

美国各学校也通过共享教育工作人员、资金、设备等方式缩小学校间差距,促进学校共同发展。俄罗斯在新世纪启动了农村普通教育学校网络结构改革,推行农村学校网络结构整合模式。各地区首先评量出本地区的示范性学校,各学校再以示范学校为中心建立教育机构联合体,通过共享教育资源、自由交流观点、合作办学等举措解决共同存在的问题。

(四)拓宽互联网应用渠道,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

欧美国家在推进偏远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水平于面走在了前列,其实施的主要策略包括远程教育、项目工程、学校与社区合作等。1997年,美国教育部启动了国家级育折扣项目  (Education Rate,简称E-rate),由“E-rate”基金为学校购买信息化设备提供从20%到90%不等的折扣,以此提升贫穷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英国则主要通过建立国家学习中心网络来促进农村教育的信息化。199811月,英国政府宣布建设国家学习网络,要求学校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支持教学,以此改进学校管理的效率。

俄罗斯在新一轮教育现代化改革进程中,专门制定了教育体系信息化建设目标与实施阶段。2001年,俄罗斯联邦政府发布决议,实施教育信息化计。200512月,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又制定了2006-2010年新的联邦教育发展规划,致力于充实教育因特网资源和使学生与教师在线获得资源,形成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教育空间。[6]

三、微观教学层面夯实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落脚点

教学是学校所有活动的中心,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教师、课程、教学手段影响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

(一)综合人事与工资等手段,促进城乡师资均衡

师资力量不均是导致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制度成为一些国家平衡地区和学校间师资差距的重要举措。这当中,日本的教师定期流动制最为成熟,其对教师的流动对象、流动频率、实施程序、政策支持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韩国政府也引入了校长和教师定期流动制,规定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师每四年流动一次,以此促进城乡间、校际间师资力量的均衡。

对偏远农村地区教师发放额外津贴和向农村地区定向培养师资也是平衡城乡师资的重要方式。美国在总体改善教师待遇的同时,还对那些任教于城市薄弱学校和少数民族学校的教师提供优惠政策和特别补助。为补充农村教师队伍,联邦政府还拨专款实施转行当教师计划,资助地方招募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法国政府制定专门政策,鼓励教师到教育优先区薄弱学校任教,并给这里的教师发放特别津贴。

()适度增加涉农内容,强化课程设置的实际效用

 一些国家往往在普通中小学开设农业技术课程,对少年儿童进行农业知识普及教育。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有3万多所普通中学开设了农业技术课程,参加该类课程学习的中学生约50万人。[7]在韩国,为配合新村运动的进行,韩国政府组织编写了农民训练课程、生活改善课程和开发指导课程等,包括作物栽培、农业机械化等涉农内容,并提供教育实习、设备设施、奖学金以及培养农业经营者等方面的经费。

澳大利亚各州则根据地方特色开发了一系列适合乡村特点的课程,强调乡村教育课程要突出多样性、实用性与灵活性等特点。1993年,俄罗斯联邦教育部规定,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各地区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不违背基础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制订各地区的教学计划,鼓励编写有利于农村教育发展的教科书。

()革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增进学校教学实效

对农村及偏远地区学校而言,在教学设施、师资条件无法在短期内迅速改观的情况下,革新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便利途径。英国政府在2009年的教育白皮书中提出,要引入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此提高处境不利家庭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从2010年开始,政府将每年投入16亿英镑用于个性化学习,内容之一就是为低学业水平学生安排一个专门的指导教师。美国联邦政府主导的补偿教育计划中,引入了挑战性课程、个别化教学、目标导向型管理、家长参与等有效教学方式,提高了薄弱学校的教学效果。

为提高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习成绩,芬兰设立了班级教师、教师助理、特别需要教师和多学科综合工作小组组成的教师团队,对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辅导。在越南、老挝、泰国等亚太发展中国家,由于偏远地区学生分散、教师缺乏等原因,各国纷纷引入复式教学,以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四、家庭与社区等外部力量助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以此构成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外层支持系统。 (一)吸纳民间资金投入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事业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系统工程,需要广泛吸纳民间资金,以弥补政府力量在此方面的不足。英国教育行动区的实质就是引进校外力量,将地方当局、学校、家长、企业组织、宗教团体和社区组成有机的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一个多方参与的组织及运行机制。美国的教育彩票也很有特色,全美多个州发行教育彩票,彩票收入中相当部分被用于各级公立教育系统,以帮助农村地区学校及城市薄弱学校发展。

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吸纳民间资金参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上也很有特色。古巴政府经常动员全社会参与办教育。以2001-2002学年的大建校舍运动”为例,参加者就达数千人,仅哈瓦那地区就改扩建了779所中小学校舍。[8]韩国义务教育经费中很大一部分来自非政府渠道,非政府投入占初等和中等教育总投入的比例一般在20%左右。在孟加拉国,政府为调动基层办学积极性,规定如果社区自己集资金办学,政府就给予同等配套。

()鼓励家庭与学校间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政府为主举办教育,并不举排斥社会和公民个人对教育的贡献,家庭的参与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9]英国“教育行动区”计划的一个重要经验便是调动家长、社会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将家长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加以开发。美国教育界也重视家庭对于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意义,1993年颁布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明确将家长参与列入八大目标之一。在韩国,新村运动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农民教育,借助农民素质的提升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进而缩小城乡间包括教育在内的诸多差距。

(三)促进农村学校与农村社区发展的良性互动

强调农村学校和社区之间的相互支持是美国农村教育改革的主线之一,美国国内以“4H俱乐部为代表的组织除举办青年农民班和成年农民班外,还广泛开展多种教育活动。俄罗斯在规划和实施农对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始终将农村教育改革看作一项系统工程,重视教育现代化对农村经济、文化的推动作用,积极发挥农村学校对农村地区的文化辐射功能和教化功能。

韩国政府发动的“新村教育”是促进教育事业与农村发展良性互动的典型。为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韩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发起了“新村运动”,农村各级学校被赋予农村区域社会文化中心、物质资源活用及体育中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增加所得的事业中心三大职能,学校为此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包括地区社会开发教育、意识革新教育、经营革新教育、市民教养教育等。总体上看,新村教育大大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推动了韩国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形成。

城乡教育发展不均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议题,各国在努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也是不遗余力,成为当前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主旋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着力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差距等问题。尽管各国历史发展道路、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存在差异,各国城乡教育差距问题的表现形式、内容呈现并不一致,采取的应对策略也形式多样,但仍呈现出一些共同趋势,把握这些趋势对推进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BRONFENBRENNER UThe Ecology 0f Human Development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Design[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21

[2]Department 0f Education and TrainingPriority Country Areas Program[EBOL] 2010-10-16].http//educationqldgov.aufinancegrantsfundgarphtmlpcap-nsshtml

[3]STEPANOVA TModernization 0f the rural school[J]Russian Education and Society,2004,46(12)1 8—30

[4]荣黎霞.发展中国家如何致力于更加公平的教育:以印度和南非为例 [J]比较教育研究,2007(2)1—5

[5]王定华.亚太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经验及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9(5)5-9

[6]解月光,孔淼.2l世纪初俄罗斯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08(3)44--49

[7]徐辉,黄学溥.中外农村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1

[8]HUNT B CA look at cuban schoolswhat is cuba doing right?[J]Phi Delta Kappan,200385 G)246-249

[9]PATRINEOS H A,SOSALE SMobilizing the Private Sector for Public EducationA View from the Trenches [M]The World  Bank,20072

 

责任编辑:李仲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