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紧张——课堂“高效”的标志

 昵称4379598 2011-03-20
紧张——课堂“高效”的标志
( 2009-9-8 阅读 416 次 )  
    课堂“高效”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高效,不是有效,哪一堂课不都或多或少“有效”呢?高效是变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为“多、快、好、省”,变课堂效果的“事倍功半”为“事半功倍”。
    课堂“高效”有四层含义:学生学业成绩的高效;学生综合素质的高效;每一位学生的高效;每一分钟的高效。简言之,就是在课堂上,做到全员高效、全面高效、全程高效、素质高效。
    怎样才能实现课堂“高效”呢?课上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全身心地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师的引领下不断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习质量,这样的课堂一定会高效。这就必须给学生一个“紧张”学习的氛围,从而形成一个“紧张”的课堂。只有全过程让学生紧张学习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紧张”,课堂“高效”的标志。
    “紧张”,不等于慌张,不是畏惧、害怕、胆怯,而是为了完成某个使命而不懈地努力,是全力以赴,心无旁鹜,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用心求学,主动求索。只有紧张,学业才精,德行才成。现在提出要给学生“减负”,要让学生轻松,我们认为,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紧张”的学习——“没有课堂的紧张,哪里会有课后的轻松?”“没有课堂的‘紧张’的‘劳’,哪里会有课后‘轻松’的‘逸’?”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紧张”地学呢?
    一、取消预习,开展课始“先学”活动
    现在教学,一般都有“预习”这一环节。预习从本质上讲是对的,其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但从现实层面讲,却严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现在学生学业负担主要是预习作业和课后作业,课后作业属巩固性作业,这就要有一定的时间;再加上预习作业,课余作业时间就更多。现在推行所谓的“学案”、“学教一体化”,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干脆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学案”、“讲学稿”,使“学”、“教”同步,教师一堂课讲的内容,在课前一定要先“学完”,要多长时间,可想而知。(2)不利于教师高效教学——课堂教学只有从“学情”出发,才可能达到“高效”,而学生通过所谓的“预习”是自己内化的结果吗?此时的满分是真正的满分吗?“学情”是真、是假,教师无从把握,课堂“高效”便成了一纸空文。(3)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失去了兴趣——课前进行了“预习”,学生对“未知”事物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课上学习效果便打了折扣。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取消“预习”,将“预习”移至课堂,让学生“先”学:即在上课之始,就让学生紧紧围绕着学习目标,按照教师最有效的“自学指导”进行自我探究、自我实践、自主学习。这时的学生学习,是在老师指挥下的统一行动,每一个学生都在进行着探究、实践、学习,这是课堂民主性的表现;这时的学生学习,有利于暴露学生学习中的真问题,从而有利于教师在下面的环节中最有效地解决问题,这就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这时的学生学习,由于有了教师的“学习指导”,有了学习时间的要求,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时间观念,提高了学习效率;没有了预习,学生课业负担自然相应减轻,学生在课堂上也就积极了起来。所以,将“预习”移至课堂,让学生“先”学,使学生一上课就高度“紧张”,“紧张”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二、在“先学”的基础上,进行“兵教兵”
    所谓“兵教兵”,就是让学生在“先学”的基础上,就不会的问题进行相互探究。这时的“兵教兵”是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的一场“人民战争”,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分析、解决问题的行列中,使学生能够学会与会学。由于“兵教兵”是更重要的放手,是各自学习成果的展示,关系到各人展示的表现,学生自然在这一环节中会更积极、更投入。因此,采用“兵教兵”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高度“紧张”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提升认识水平。
    三、让“比”贯穿课堂,掀起“比学赶帮超”热潮
    课堂教学中,应引进“比赛”,学生对“比赛”是最敏感、最积极的。“比”是激发、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好的办法;“比”,让同学们认识自己的实况,知晓自己努力的方向,知道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提升。教学中,应该将“比”贯穿课堂始终,在学生“先学”时“比”,比谁通过自己个体学习在没有老师、同学“教”的情况下,能出色地解决问题;在“兵教兵”时“比”,比谁能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比谁能在他人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在“当堂训练”时“比”,比谁能得到满分,能获得胜利。当然,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比成绩,还比谁积极、认真、富有创新精神、具有时间观念、责任与目标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还比自学能力、自学方法。“比”,渗透着素质教育的内容,“比”使全班“动”起来了,“比”便全班欣起了“比学赶帮超”的热潮。
    四、关注有问题的学生,关注学生的问题
    课堂上,教师从上课到下课都应该放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同时做到“自主而不自流,放手而不放任,互动而不浮动”,也就是要我们的教师切实做好问题的发现者、指导者、引领者,切实做到两个“关注”:关注有问题的学生,关注学生的问题。所谓有问题的学生,就是那些表现不佳的学生,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不紧张投入的学生。教师要用教育智慧处理学生的不学、假学、厌学,“有利、有理、有节”地处理问题学生。所谓学生的问题,就是指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对这类问题,教师不能立即“教”,不能立即给以指点、引导、启发,而是激励学生自己竭尽全力去解;实在解不出来,老师还是不能出场,而是引导同学相互解决,共同研究,让学生在自解与合解中体验探究的艰辛与乐趣;如果全班学生都不能解,教师才从后台走上前台,做必要的引导、帮助、启示。
    课堂上,老师做到两个“关注”,其实质就是能让每一位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紧张”之中,从而使“自主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使学习因“自主”而“高效”。
    五、教师真正放手,促成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改倡导“放手”,有些教师是表面放手,实际上处处不放手,在学生自学探究时,时不时的插话、询问,没有让学生“静思默想”;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时不时地提醒、讲解、告知,没有让学生“冥思苦想”,这是一种严重的课堂干扰,这种干扰能让学生紧张吗?显然不能。
    有些老师错误理解“激趣”、“情境”,学生还未进入文本,还没有暴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一开始就用长篇大论来一段“精彩导入”、“背景介绍”、“课文解题”,接着又来一回精彩范读,更甚者,在学生茫然时,借用多媒体提供了很多音像。美其名曰引入情境、激发情趣、示范引路、提供帮助,实质是老师自我表现,霸占学生读书权、学习权、参与权,还是对学生不放心、假放手的表现。
    为了使学生积极紧张地参与到学习中,教师还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激情,即教师必须全身心地投入,紧张的参与,以自己良好的精神状态感染学生。
    六、发挥学生作用,用“包”法实现互动学习
    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是教育的追求。但由于课堂教师与学生之比这1:50,很难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怎么办?我们在实践中,将学生全部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管理教育职能,让学生相互监督、相互承包,并将相互管理情况纳入学生百分赛考核之列。这也就是充分发挥小教师作用,推行了铁行知所倡导的“小先生制”。通过这种办法,学生不仅关注到自己学习的成果,还主动自觉地关注本组学习成果,不仅发现自己的问题,还不断地发现他人的问题,从而积极地解决自己与他人的问题,不断提高自己与他人的能力,同时还能不断地增强团结互助意识,促进班级学风的发展。这种“包”,促进了学生的投入,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紧张”。
课堂上让学生“紧张”起来的方法很多,以上只是我们所做的一点探讨。教学只要一心从培养学生素质出发,一心着眼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一心落实课堂“高效”,教学最终会实现课堂的“高效”、课后“轻松”的新课改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