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企合作教育的探索和研究

 昵称6520769 2011-03-20
■校企合作教育的探索和研究■
   校企合作教育的探索和研究
    嘉兴市第一职教集团
    《校企合作教育的探索和研究》课题组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学校教育与一切有益的社会活动相合作,是教育本质的体现。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要组成部门的国际教育局,早在1981年由国际教育大会发布的对各成员国政府和教育部门的第73号建议中,就曾对“教育和职业生活之间建立有效的相互作用”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认为其“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能够满足对教育的针对性的要求,满足不断使教育结构、计划和内容适应变化着的经济、文化、社会的情形和工作条件的要求,使所有儿童和青年为其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及自我满足作好充分准备的要求”。并且还十分强调地指出:“学生在培训机构之内或之外进行的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及生产劳动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因素。学生通过创造与外界(包括工作世界)更多的接触来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发展,从而有助于促进个人和团体更多地理解社会的、道德的、美学的和经济的价值。”
    中职教育与社会、企业建立充分的合作关系,具有更现实、迫切的意义。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中等职校为社会服务显得更直接,与经济发展联系更紧密,从而与生产实际的结合也就显得更需要。因为中等职校所承担的责任的核心是培养的学生能为社会需求所直接接纳。因而中等职校也就更应与社会、企业建立广泛、密切的合作关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当地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可以说,校企合作教育的能否成功实施,是决定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职教育能否真正办出特色、办出活力的关键举措,是中职学校实行改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关键抓手。无数中职学校成功的经验和遭遇挫折的教训都一再证明了这一点。
    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凡有远见的企业、企业家同样渴望与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紧密合作。目前,企业经过自身改制及相互间的资产重组,生产力布局和连接得到重新组合,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市场竞争机制也在不断完善……,一句话,完备了这些条件后,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已经正从前期“物”的竞争转为“人”的竞争。企业,中国的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自己员工素质的提高。他们都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如今企业间竞争的焦点已不再是产品、质量这种“后期”的竞争,而是争夺高素质人才的“起跑线上”的竞争。谁拥有了高素质的员工,谁就在实质上掌握了决胜的主动权。于是,精明的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高素质工人的“摇篮”——中等职校。
    但是,由于目前呆板的中职教育办学体制的制约,旧的传统教育观念的桎梏,以及教育者本身创新意识的缺乏等等原因,中职学校在校企合作教育方面的作为还远不能令人完全满意。虽然近年来中职教育的发展有目共睹,但是,目前的中职教育总有一种“新瓶装旧酒”的感觉。这是因为我们的中职教育基本脱胎于普通教育。以我市为例,很大一部分的职业学校就是从普通初中或普通高中转化而来的。普通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书面考试轻实际操作的教育观念在职业教育中继续“余威未尽”。有关部门曾对浙江、上海等地120家企业对所录用的中职毕业生各顶技能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其结果如下:
    专业理论 操作能力 现代技术
    满意% 17 16 12
    不满意% 82 84 81
    很不满意% 0 0 7
    这些数据表明:企业对目前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状况不满意。虽然,专业技能只是职业素质的一个方面。但,我们可以“以一斑窥全豹”: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满意程度是不高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目前中等职校和社会企业还基本处于脱节状态,原本无论是利益或责任都是系在“一条船上”的学校和企业却不可思议地各行其是。即使有一些所谓的合作,也只是属于十分“浅表”的、甚至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教育”。于是,由此造成的最显性的后果是,一方面学校的毕业生就业难,并因此形成学生不愿就读职校而造成生源质量一再滑坡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企业却又找不到适用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而一味抱怨。对此,我们不能不由衷地感到,当无论是市场经济所提供的大气候,还是方兴未艾的教育改革掀起的新浪潮,都已经为中等职业教育创造了尽可以一展宏图的无限空间时,我们却仍在举步蹒跚,这是不能不令人感到十分痛惜的。
    教育的本质功能,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针对性特征,和社会企业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以及被正反两方面个案所一再证明并宣示的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所不可回避的必由之路,都一再提示我们:中等职校与社会企业的教育合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志同道合”,他们理应“自由联姻”。而中职学校在校企合作教育方面不尽人意的现实,则更是十分清晰地显示了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已经显得多么迫切。据此,我们相信,对这一课题的潜心研究,不仅有其立竿见影的实际意义,更有关乎中职教育前途的深刻影响。
    
    二、 课题研究范围的界定:
    这里所说的“校企合作教育” 是指中等职业学校推行的一种教育运行机制,它虽然应该也必然会包含各种各样的运行模式,但其必须包含以下主要特征: 
    1、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现代企业合格人才,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永远是中等职业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
    2、以培养学生基本职业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增强他们在职场的竞争能力,应该是中等职业教育最现实的目标。
    3、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手段,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应不同用人单位的技术人才,并以此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教育和职业生活之间建立有效的相互作用”来优化中等职业教育,正是要努力探索校企合作教育的根本原因。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对这一机制作尽可能广泛、深入的尝试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积累校企合作教育成功个案,从而探索校企合作教育的途径与规律,为中职教育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三、 课题研究的对象:
    嘉兴市第一职教集团全体成员学校中共计10000余名中职学生。
    附:嘉兴市第一职教集团成员学校——
    浙江科技工程学校
    嘉兴市农业技术学校
    嘉兴市凤桥职业学校
    嘉兴市技工学校
    桐乡市外国语学校
    桐乡市信息技术学校
    嘉兴市新塍成人职业学校
    四、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一)调查分析,明确企业需求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色,也就是说,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企业需要掌握何种技能的人,学校就应该对学生进行何种技能的训练。也许这样说,会让人觉得职业教育的目标太低,教育过程太容易,教育范围太狭窄,教育内容太单一。其实不然,教育目标应有层次性,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最为现实的目标。我们认为中职教育就应该从高处着眼,低处入手,从实现最现实的目标做起。更何况“企业需求”中更包含着丰富、深厚的人文需求。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先后对浙江石油零售公司、嘉化集团公司、正原机电有限公司、五芳斋粽子公司、农业银行嘉兴市分行、嘉兴宾馆、桐昆集团、东明电子有限公司、韩泰轮胎有限公司、东益电子有限公司、阳光大酒店、上海新民大酒店等30多家企业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资料综合分析如下:
    你对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如何?
    应具有的素质 第一选择 第二选择 第三选择
    高度的责任心 19 14 2
    能吃苦,有上进心 5 9 16
    较为熟练的专业 11 12 12
    扎实的知识基础 0 0 4
    其他 0 0 2
    分析:70%的企业人士将“高度的责任心”和“能吃苦,有上进心”作为第一选择,这也说明他们认为职业道德素质是职业素质的核心所在。另外,“较为熟练的专业技能”的选择总人数为35人(即包括了所有调查对象),这说明企业人士都希望自己企业的员工上岗后均能较好地发挥专业技能优势,为企业创造财富。
    通过这一调查分析,我们比较明确地了解了企业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中最为关注的方面,使我们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对学生进行什么样的教育等方面有了较为清晰的目标。我们认为,这种以明确学校教育目标为重点的调查分析,十分必要。它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依据,是校企教育合作的基础。
    (二)优势互补,探索合作模式
    教育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它应该是全社会乃至全人类共同参与的一项社会活动。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与社会力量之一的企业更有着不解之缘。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一荣俱荣,一损皆损”的。因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输送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者,而录用这些劳动者的主要是企业;企业的生命在于员工的素质,人才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以,中职学校与企业可以说是一对天生的合作伙伴。而在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上,他们又有着各自的资源优势。比如,学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初步技能,企业可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舞台。
    本课题组对校企合作教育,主要作了以下三种形式的尝试和研究:
    1、订单式教育。
    所谓“订单教育”就是指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后,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选拔学生、确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计划、确定评估标准、实施教学过程等教育教学活动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以桐乡信息学校的“桐昆班”为例,其操作过程大致如下:2001年上半年,学校主动与本市的桐昆集团联系,探索校企合作教育。经双方协商,采用“订单式”培养。在2001年招生中,桐乡信息学校根据协议招收了首个以“企业”命名的职业中专班——桐昆班。全班共37名学生。为了使合作规范化进行,特别是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就业问题,双方首先签订用人协议,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双方的权利义务也作出明确的约定,使“订单教育”名副其实。今年桐昆班的学生已相继进入桐昆集团下属的各个企业进行实习。本职教集团中的浙江科技工程学校的“阳光班”(与阳光大酒店合作的订单式教育班)的合作过程也大致相同。
    2、试就业实习。
    这里所说的“试就业实习”,指的是学校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学校实验设备有限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学完若干时间的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后,由学校统一安排,进入相关单位学习技能操作,然后再重新返校参加学校学习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的模式。
    以农技校的01电子电工专业为例,02年,在学生学完了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和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机械常识等专业基础课后,由学校与东益电子、正原电气等企业合作,安排学生到企业的第一线去实习,主要学习有关的技能操作。一年后,学生重返校园,进行技能考核等学校教学内容。这种“试就业实习”的形式,有两个最鲜明的特点:一是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学校、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交替进行,双方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上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和谐统一;二是与学生的就业结合起来,既能使企业对未来员工的素质要求得到及时贯彻,能够及时对症下药、查漏补缺。又因这种实习式合作是与学生的未来就业紧密联系,所以不仅使学生增加了对职业的感性体验,而且对学生具有较强约束力,教育效果显著。
    3、合作培训企业员工
    关注企业员工的素质,已逐步成为企业家的共识。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全球科技每年以20%的速度在更新,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与时俱进。如果企业员工的知识技能停滞不前,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因此,任何一个有远见,有抱负的企业家都十分重视企业员工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本职教集团中的成员学校都广泛开展了与企业合作培训员工,不仅受到了企业的欢迎,且由于在培训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的优势都得到了发挥,所以效益十分明显。其中培训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岗前培训,也有轮岗培训;既有基础理论培训,也有专业技能培训……。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不仅一些知名企业十分重视员工的素质提升,积极与职教学校开展合作教育,而且一些直接服务于工农业生产的农村技术人员也对学校培训十分重视。嘉兴市农技校就曾为王江泾镇农电站等多家单位培训过多批农村电工等实用技术人员。
    当然,本课题组在校企合作教育上所作的形式尝试,还远不局限于上述三种,其他还有诸如“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聘请企业技术工人来校参与学校教学”,“邀请成功企业家参与学校德育工作,为中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出谋划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职教集团中的嘉兴市农技校、嘉兴市技工学校、嘉兴市凤桥职业学校(现已合并为“嘉兴市高级技工学校”)还专门成立了由知名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领导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在市场需求、专业设置、培养方向等校企合作教育方面提供指导性意见。
    (三) 主动适应,优化学校教育
    我们在研究中体会到,校企合作教育是一个“大题目”,是一篇永远书写不尽的“大文章”。就其形式来说,不可能有最完美无缺、一成不变的做法,也不可能有一种能包容一切、适合任何专业的模式。但是,有一点则是肯定的,这就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指出的: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当地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中职学校在校企合作教育中要坚持不懈地、下大力气做的事情是,必须主动回应企业需求,努力优化学校教育。
    我们的研究及优化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一个真正的人才首先必须是一个思想道德素质高尚的人。中外许许多多的企业家都十分重视对员工道德素质的要求。浙江万象集团董事长鲁冠球曾说过这样一番话:有德有才,高薪聘用;有德无才,培训使用;有才无德,后患无穷。这清楚地表明一个现代企业家对员工思想道德的要求。因此,作为人才的培养单位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如吃苦耐劳精神,现代企业讲究生产效率,除了依靠生产技术的提高外,同时需要一定的生产强度,这就要求员工有一定的吃苦耐劳精神,而且这种生产的“苦”与“劳”,往往不是能与学生在校学习的强度所能比拟的。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校通过比以往更为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这一切。如通过参观生产厂区、生产过程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实行“准就业实习”,提供学生真切体验。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素质,严格教育教学管理。例如,农技校在推行“准军事化管理”中,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实施严格的制度管理,使学生从小练就“吃苦耐劳”的素质。另外,改变原先把职业指导变相为突击性的“毕业指导”的做法,充分注意职业指导工作的“一贯性”、“连续性”,将职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并且尽可能地做到具体形象、生动活泼。例如,举行“模拟招聘会”、“已毕业学生就业案例分析会”、“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用工企业对就业学生要求介绍”、“‘名企业家成才之路’读书竞赛”等活动,消除学生拈轻怕重,好高骛远,“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消极心理,使学生逐渐形成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必须要有职业,要敬业,更要乐业的意识。
    2、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发挥作用的是生产者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企业对员工基本生产能力的要求是非常看重的。虽然这些技能和知识也可以通过培训的办法解决,但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非生产性成本。所以企业更愿意聘用已经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应聘者。
    通过对表(一)的分析,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的满意率是很低的。所以,对中职学校来讲,加强对学生的技能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是一件关系到学校生存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大事。对此,我们作了如下尝试:
    (1)、提高教师的技能素质。
    教师是任何教学体系推进过程中的关键,职业教育也不例外。职业学校的教师是教师行业中最具挑战性的,尤其是专业教师。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要求专业教师个个是“全才”,既要具有一套管理学生的办法,又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但中等职校的专业教师中大部分是非本专业学历,甚至是非师范出身。如果教师不更新自己的学识、不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就谈不上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也就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对此我们的做法是:(1)在一定阶段内,每一位专业教师争取能教本专业大部分专业课,如电子电工专业教师要能教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机械常识、电机、电力拖动、电工测量等;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要能教QB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数据库、动画制作、微机原理等。(2)专业技能操作课的教师同样要参加劳动部门的技能考核,且必须达到一定的技能等级,如烹饪专业的教师要达到国家一级中式烹调师等级;电气设备安装专业的技能教师要达到高级维修电工的等级。
    (2)调整课程结构,突出技能教学。
    就目前的中职课程结构而言,仍然采用传统的三段模式: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即应知教学时间占三分之二,应会教学时间占三分之一,理论教学偏多偏深。造成过多的知识积压,削弱了专业技能教学,学生技能水平偏低,甚至会出现财会专业学生不会开支票、电子电工专业学生不会用万用表等怪现象。对此,我们的做法是调整课程结构,突出专业技能教学:
    一年级课程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比例基本持平,文化课约占47%,专业课约占53%,专业课以基础课为主,充分体现“宽基础”的理念。
    二年级课程着重加强专业课的教学,调整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比例,文化课约占35%,专业课约占65%,专业课以技能操作课为主,突出技能教学。各专业技能考核均在二年级完成。
    三年级除部分参加高职考的学生外,全部进入企业实习。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在企业“真刀真枪”的实践中得到不断提高。
    
    五、 课题研究的成效:
    如前所述,对本课题开展研究,究其实质,是为了努力推动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回归,特别是让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或者根本特点得到真正的彰现和落实,并在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实现的同时,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简单一点说,也可以用国际教育大会在其对各国政府和教育部门的第73号建议中所提出的,三个“满足”和一个“促进”来加以概括。即:使教育满足受教育者将来工作和生活及自我发展的要求;使教育满足针对性的要求;使教育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的要求;并以此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以努力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并且,让“教育和职业生活之间建立有效的相互作用”,其中中职教育首先十分重视校企合作教育,应当成为每一个中职教育者的坚定的教育理念。
    本课题研究开始于本市中等职业教育最低谷期的2000年,自实施研究近四年来,课题组正是一直朝着上述方向努力。在4年后的今天,不仅我市中职教育事业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课题组也收获颇丰,课题研究获得了较好的成效。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课题研究的实施增强了教师校企合作教育的意识。
    正如前面所说,我市的中等职业教育基本上脱胎于普通教育,多年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较深。不少教师都习惯于“站好讲台上好课”,满足于学生“做好作业考好试”。教学上“闭门造车”——只管教不管用;管理上“宁严不松”——最好“关”进来,千万别“放”出去。这种教育理念上的偏颇,不仅仅使学校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而且对学生的评价标准,甚至教育信心都带来不可小视的负面影响。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校企合作教育的成功事例对教师们的触动都很大。不说在技能操作上企业的教学优势得天独厚,教学效果令人信服;即使在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上的实效性也同样令人称道。在“试就业实习”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中就能看到这样的情况。在这样的实习活动中,不仅使学生增加了对职业的感性体验,师傅们的榜样、企业规章的约束,都是行之有效的教育资源。而且,学生的德育状况、职业素质在企业受到了实际的检验,他们或者受到赞誉,或者遭遇“碰壁”。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受到的赞誉或“碰壁”,远比平时学校里空对空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对大部分实习学生来说,他们在实习岗位上的“碰壁”,往往就是他们思想转变的起点。这种校企合作教育“试就业实习“的最大益处,就是使学生或多或少能懂得生活的艰辛,返校后学习自觉性增强,目的性明确,一般都能对教师的要求作出正面的回应。正是这种研究实践中的事实,使绝大部分教师都清醒地认识到,中职教育必须克服“只管埋头拉车,不问路在何方”的旧观念,必须树立要时时“抬头看路”,甚至还须“请人领路”、“与人(企业)一起走路”的新理念。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使学生学会做人;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使学生学会做事,这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核心内容,也是校企合作教育的重要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的开展,我们一方面寓职业素质培养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努力加强对在校学生的职业指导,提高了学生对社会职业(特别是未来可能从事的或向往的职业)的关注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让学生提前参与职业,亲自感性体验职业的酸甜苦辣,并以此增强了学生对相应职业的了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主要包括职业无尊卑的奉献意识、独立自主的创业意识、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等)。例如,有一所集团成员学校就经常利用当地工业发达,经贸繁荣,企业成功人士众多的德育优势资源,成功开展学生德育上的校企合作教育。他们经常邀请各企业知名人士与学生进行交流。学校请他们谈自己创业的艰辛历程,或结合自己多年来创办、管理企业的学习经历和感悟心得;请他们介绍目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谈他们自己对“人才标准”的认识;或者让他们谈自主学习、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的重要性;或者由他们勉励同学自信、自尊、自爱、自强,珍惜学习机会,勤奋学习,苦练技能,为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奠定基础;或者介绍本校毕业生在他们企业中的工作情况,并真诚欢迎同学们毕业后有机会到他们企业加盟。这种沟通交流常能因言者“曾经经历”而动情,听者“渴望经历”而动容。收到的效果是令人欣喜的。各成员学校纷纷反映,近几届毕业生以及实习生的工作责任心、劳动纪律、吃苦精神等方面普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赞许。
    我们通过订单式教育,建立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课程体系,通过试就业实习,按就业要求突出技能操作训练,通过回应企业需求,合理调整课程结构,突出专业课教学,通过鼓励教师对专业课教材进行大胆处理,实现了精讲多练,减轻学生知识性记忆的负担,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和专业技能竞赛,鼓励学生彰显个性,发展专长。上述措施的采取获得了可喜的成效。近年,我们的研究对象——各校各专业学生参加的专业技能等级考核都能获得较好成绩,职业中专学生中级合格率大大高于以往同类学生。如集团学校之一的桐乡外国语学校在近两年的技能等级证书考核中,初级率均达100%,中级职业技能证书考取率也创历史新高。农技校02级烹饪专业徐垚同学在技能考核中的出色表现,更让评审师也叹为观止,惊呼其已具有“特级厨师”的技术功底。精湛的职业技能不但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性,更让中职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进而激发了他们追求“卓越”的满腔热情,这正是我们课题研究的追求目标之一。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促成了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无庸讳言,以前几年,伴随着“普高热”的不断升温,在一般人的眼里,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一直江河日下。同是孩子,考上重点高中,家长喜形于色,不惜把酒宴客,大肆张扬;而入了职高,则是无异于被打入了“地狱”,家长也顿时矮了三分,甚至被看作是家门不幸。但在职教学校努力寻求校企合作,不断优化教育环境,使不少原本看来似乎前途无望的学生,在切实掌握了一技之长并一下变得颇为“吃香”后,又不得不令世人刮目相看。大量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职教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不仅为企业提供了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实用性人才,而且更是振奋了学生,抚慰了家长,影响了社会,提高了学校声誉。
    我们认为,这种社会声誉的提高,不仅仅是简单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而且还蕴涵着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以下情形就能说明这一点:
    校企合作教育促成了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增强了学生在职场的竞争能力,而这种竞争能力又直接形成了职教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作为我们研究对象的本集团成员学校毕业生,近两年的一次就业率都在98%以上。这种高就业率和学生高素质的表现,又直接刺激了企业与职教学校的合作积极性,同时又有力调动了学生和家长的入学积极性,从根本上缓解了中职学校的招生困难。今年以来,作为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之一的订单式教育,在本集团之内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仅嘉兴市高级技工学校(原嘉兴市农技校、嘉兴市技工学校、嘉兴市凤桥职业学校)就有嘉兴东明电子、杭州锦江热电等5家企业与其开设了5个订单式教育班,而学生的报考热情更是空前,几乎每个订单式教育班的报名人数都要超过实际招生数的两倍以上。集团中其他实验学校也都有类似情况。今年,我市几乎所有的中等职业学校在招生方面都一改往年“门庭冷落车马稀”的尴尬场面,代之而来的是“门庭若市”的繁荣局面。
    事实就是如此,课题研究的实施不仅增进了校企间的沟通交流,使教育逐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求,使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彰显,而且分明使人欣喜地看到了职教自身的发展之路。甚至有人据此断言,职业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
    (四) 课题研究为校企合作教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可借鉴的经验。
    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课题组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本课题组在对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基本职业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手段,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应不同用人单位的技术人才,并以此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探索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无论是对合作形式还是合作内容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寻找到了一些较为有效的途径。这些经验,不仅为本课题的后续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也为同类学校的办学方向、操作措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
    近四年来,我们在校企合作教育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曾多次作过专门的指导,并将不少经验在有关会议上介绍、交流;我们的研究更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特别是有许多企业主动与学校联系,参与合作教育;我们的研究还受到当地媒体的注意,《嘉兴日报》、《南湖晚报》和嘉兴电视台等都对我们的实践和成果作过专门的报道。
    
    六、 问题讨论
    本课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研究者也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校企合作教育的内涵十分深广,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的进一步探索。
    1、 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的校企合作教育?
    校企合作教育无疑开创了教育主体上的多元性,形成了多元教育
    主体。但是,反思我们目前的许多做法,其实仍然还只是处于校企合作教育的较低层次,至多是较高层次的初级阶段。其合作深度与高层次的高级阶段相距甚远。只有当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学校能够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开展研究、教学,才能真正“促进教学、科研、开发三结合”。“路漫漫兮其修远”,尚需同道们“上下求索”。
    2、 如何切实解决职教生源的“先天不足”?
    近年来,中职教育者感受最为痛切的是中职生源质量的逐年下滑,它已经给中职学校带来了极为严峻的挑战。随着“初升高”入学比例的一再增大,中职学校所遭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为,根据现行招生制度以及社会心理导向,初中毕业生中的“尾巴”理所当然地都在中等职校。校企合作教育毕竟不是万能的。也许,中职学校,中职教育工作者的最大困惑,最大压力就在于此。
    3、 作为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之一的订单式教育,如何保证真正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无庸讳言,中国的市场经济还在初级阶段,社会、企业的无序状态并不鲜见。作为订单式教育主要一方的企业,必须规范、有履约诚信和能力,否则,“三赢”将只是愿望。本课题组在这方面是有过教训的。而且,尤其是中小城市,甚至农村,要找到合乎要求的企业难度不小。这里,需要市场秩序的建立和规范。
    
    主要参考文献:《职业技术教育学》 
    纪芝信主编 福建教育出版社
    《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
    赵中建 主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 
    詹万生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课题负责人:陈锡九
    课题组成员:顾朝渔 李保华 林尧勇 高兴友 
    袁小龙 杨 翛 沈新民 丁明华 
    谭云青 龚会林 
    执 笔:沈传亘 周凤琴
    (其他分课题成员见后附材料)
    2004年9月
    
    
    
    
    
    
    
    
    
    
    
    
    中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
    《中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有一位哲人说得很深刻:“在人生的旅途中,职业是幸福生活的源泉”。
    本地的老百姓说得更实在,他们把职业就叫做“饭碗”。
    于是,我们认为,中职教育就是直接有关“幸福源泉”和“饭碗”的教育。因为,中职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职业所需的应用人才。它之所以能吸引学生就读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就在于学生在学到一技之长后能有优于普高毕业生的就业条件。
    我们曾经作过这样的调查:
    吸引你就读中职学校的原因:A、能学到一技之长后便于就业;B、毕业后学校有就业推荐;C、为取得高中文凭并能继续深造;D、说不清楚。
    结果,选A和B的学生占到80%以上。
    这就要求中职学校把帮助学生开掘“幸福源泉”、或者能帮助学生顺利获得“饭碗”作为自己最基本的职责。这种“帮助”就在于要千方百计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他们能完全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
    从另一方面看,中职学校能否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问题,也关系到中职教育本身的兴衰存亡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职教育自身价值和社会功能的体现,就在于其能否将“低素质”的人口转化成为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人力资源。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在给《世界教育报告》的前言中曾写下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据统计,目前无论是国家著名企业,还是一些地方的中小厂家,在其员工的组成成分中,中职毕业生都要占到近50%的比例,在一线操作工中,所占比例更是在70%以上。中职学校的毕业生,他们职业素质的优劣,一方面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另一方面又是市场、社会对中职学校审视、考察,并决定扬弃的根本依据。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社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当年“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的情景,正在或将要在另一种“时空”和换一种“方式”下愈演愈烈。处于人口高峰期的中国,每一个职业岗位,都是显得如此金贵。就业竞争的激烈,优胜劣汰的无情,都不能不使中职教育者深感惴惴不安。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以增强他们在职场的竞争能力,是每一个中职教育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然而,当我们回头关注我们的教育对象的时候,又不能不为目前中职生源的现实状况倍感忧虑。
    近年来,中职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即是生源质量的严重滑坡。从思想表现方面看,升入普高的学生几乎全是共青团员(据统计,其中升入重点高中的“肯定”全部是团员),或者是或“大”或“小”的班团干部;而升入职高的学生几乎都不是团员,有过当组长(包括背书组长、值日生组长等)之类“干部”经历的学生也是“凤毛麟角”。我们当然不能把“是否团员”,或“有否当过班干部”等作为衡量学生思想表现的唯一标准。因为经验告诉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还有太多的急需努力改变的旧教育观念和不合情理的评判标准。但两个“几乎”毕竟是能说明不少问题的。而文化基础、学习能力,更何尝不是如此,现行招生机制决定了中职生源是高中段生源中“最差”的(至少考试分数是最低的)。在这些学生中,有的自律意识淡薄,对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规章制度没有认同感,思想偏激,缺乏分析和自控能力,对社会不良风气的免疫力差,行为放纵;有的自卑情绪严重,缺乏求成勇气,没有自信,或者耐挫力差,把学习生活中的小小挫折随意夸大,并以此作为拒绝再次尝试的借口,没有当代青年奋发向上的主流意识;有的畏惧课堂学习,把上课学习视同迫于无奈的“劳役”, 千方百计逃避,或者由于缺乏基本的学习习惯和相应的学习能力,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对他们来说,上课学习只是一种流于形式的敷衍之举;有的生活目标迷失,认识混沌,几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待一切均取“混”的态度。
    当然,中职生源质量的不如人意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这些学生,自身素质弱,固然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但更有社会教育功能缺陷所带给他们的影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应试教育的弊端,现行招生体制中价值取向所暴露出来的负面效应,以及现实社会在人才观方面的世俗偏见,几乎都叠加在中职学生身上,使他们成为受害最为严重的一个群体。
    我们不难发现,从作为社会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家庭教育来看,中职学生面临的情况令人担忧。在这些家长中,普遍存在着所谓的“中考落榜学生家长综合症”,他们在经历了“望子成龙”的期望落空而带来的沉重失落后,有些人是把送子女入职中看成是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因此,对子女在中职的学习,或管教粗暴,或放纵不拘。而这些学生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所受到的待遇也是极为不公的。他们往往因一时学习成绩差,或被忽视冷落、或遭粗暴呵斥,甚至放任自流。毋庸讳言,对中职学生,无论是在某些教育者的潜意识里,还是在整个的社会评价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歧视性的偏见。
    家庭教育的误区、社会评价的不公、基础教育的缺陷,再加上这些学生自身素质的弱势,使我们中职教育的对象变得如此难以教育。
    中职在校生的综合素质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个“事实”必须经过中职教育来加以改变。我们之所以在这里不厌其烦地罗列中职生源的实际状况,以及力争客观地剖析造成这一状况的社会教育根源,一方面为了说明努力探索培养和提高中职生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显得多么迫切,另一方面也试图说明只要我们对症下药、因势取法,努力优化中职育人环境,从而寻求到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相应措施是完全可能的。
    我们的教育与学生的一生幸福息息相关,社会(学生、家长、企业,乃至整个国家)对我们寄以希望,实在无可厚非。但以此反观我们今天的中职教育,却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近年来,中职教育的发展,有目共睹。例如本市,在已经完成的87%以上的“初升高”比例中,中职已经实现了“半壁江山”的基本目标。但是“数量的扩张”并不是评价中职教育的唯一标准,社会要求的是中职教育“内涵的提升”。我们不难看到,目前的中职教育总有一种“新瓶装旧酒”的感觉。这是因为我们的中职教育是基本脱胎于大家已经驾轻就熟而又弊端横生的普通教育。这种与中国的封建教育仍或多或少有“藕断丝连”联系的教育思想、教育机制与“学而优则工(则农、则商……)”的中职教育,总是有不小的距离。
    譬如,不顾学生及生活实际,不管中职教育的特点、特色,只习惯于紧跟“中心工作”的学校德育——
    撇开最基本的为人素质、健全人格、公民意识于不顾,而一味高唱“假大空”式的所谓“政治理想”;摒弃“微事大义”的引导而热衷“大义微言”的所谓“教育”,把完全应是“愉悦、向上、积极和幸福的生命关怀过程”的学校德育,变成令人望而生畏、听而生厌的政治说教;把原本应是“渗透”性的、是学生生活准则的积累、让学生从具体生活中对良好品质的“吸收”、和“融入”的“接受”方式,变成是某些政治“知识”、甚至教条的“塞予”……
    譬如,不看具体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实际要求,死抱住某些所谓“知识”,一味向学生灌输——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景:虽然连“小伙计”(我们的学生)也十分清楚地知道,“‘回’字有几样写法”与他的“伙计”职业(甚至也包括掌柜职业)并无直接干系,因而毫不热心时,我们却仍在课堂上上演着一幕幕“孔乙己教小伙计‘回’字有四样写法”的闹剧。并且,我们还在为“小伙计”的不买帐而悲天悯人,甚至怨天尤人……
    譬如,带有明显陈旧教育观念胎记的评价标准,依然在中职教育中盛行——
    重考试成绩轻实际能力,重“历史污点”轻现实表现,正在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打击和扼杀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适应社会的信心……
    ……
    中职教育的基本目标决定了中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时下中职生源的实际状况、和目前中职教育中的诸多弊端,以及社会用工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素质的颇多微词,并由此造成的中职教育对初中毕业生吸引力的下降,致使中职教育生源面临严峻挑战等的实际情势,都决定了中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紧迫性。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中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研究,已经刻不容缓。
    二、课题的界定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专业技术、身体心理等为其主要构成内容。
    根据我们的调查,用工企业和社会评价要求认为:不管何种职业,归根到底都要求从业者去“做”,职业素质也即反映在“做”的过程和结果上。因此,如果以此来解读中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肯做事”(即学会做人),“会做事”(即掌握技能),“能发展”(即有潜能),可看作是最基本的考量标准。中职学校就是要培养大批肯做事、会做事、并能持续发展的职业人才。同时,还应当看到,在达成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并由此决定的具体的培育途径、手段、方法等,起着至关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
    基于这样的基本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中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是指从中职学生一定生理心理条件出发,不断改革和优化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找到培养和提高中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
    任何教育措施的实施,都应以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中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当然也不例外,必须从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实际出发。
    中职教育的根本特点就是以社会经济为导向,面向企业生产第一线。中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并不是盲目的,它必须以企业对中职学生具体的职业要求为衡量标准。我们所做的工作,说到底是对“取其所需”的用工单位的“投其所好”。
    而以上的两个出发点,正是往往会被当前许多中职教育者有意无意忽视,并因此对中职教育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丧失信心或迷失方向的原因所在。要努力培养和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必须首先更新中职教育者的教育理念。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不仅旨在对培养和提高中职学生职业素质有效途径、方法进行探索和实践,而且把其研究过程也应看作是中职教育者教育理念更新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本校全体在校学生以及近三届毕业生。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一)真心育人 完善“做人”道德
    首先,我们在研究中认识到,从整体来说,中职学生的素质较差并不在于政治思想的落后或恶劣,绝大部分学生是由于“规则”意识的淡薄,人格道德的缺失。以下面这样的现象作为假设,虽然不一定恰当,但也能说明一定问题:当社会公认素质较优的普高学生(或重点高中学生),与所谓素质较为逊色的中职学生,同时面对需要见义勇为的情境时,挺身而出的职高学生,并不会比普高学生少。
    其次,雨果说:“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那是为人的常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做真人”。我们以此检讨中职学校以往的德育,就会发现忽略的恰恰就是最基本的“为人的常规”,而中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基础也恰恰就在这里。我们真的需要踏踏实实、以真心对学生进行“教做真人”的教育。
    为此,我们的做法包括以下几点:
    1.优化管理 培养好习惯
    根据研究思路,本课题组对学校本已实施的“准军事化管理”作出进一步修正,使其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上更具针对性。在“以‘堵’辅‘导’、以‘导’为主,‘堵’‘导’‘补’相结合”上下功夫。
    应该说,教育必须有“堵”。“堵”是“导”的一种表现形式。堵住歧路,才能引向正道。对学生中的不良习气、校园歪风必须有的放矢地予以堵截。重要的是应在“堵”的形式和过程上不断优化,力争让学生自发地、自觉地加入“堵”的行列,做到既“堵”人,更“堵”己。我们采用了明显具有育人优势的“准军事化管理”和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突出严格的纪律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
    如果把学生管理仅仅理解为“管束”,也即“不使越轨”,或“使其合轨”,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我们还要努力在“导”上下功夫。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使其“内化”。教其明辨方向,导其主动“向善”。例如,在班级管理中提倡渗透因势利导的思想引导和真诚耐心的心理疏导,特别注意寓“导”于学生生活的最细微处和学生心理的最急需处,努力促使学生“内化”。
    必须充分认识到,以目前中职生源而言,在行为规范、道德观念上确实“缺课”很多、起点很低。因此必须高处着眼,低处入手,扎扎实实地从“小处”补起。例如在学生的生活上,折被有折被的标准,穿衣有穿衣的规矩,放物有放物的要求……。根据我们的经验,这些管理中的细枝末节、点点滴滴,事事关乎最基本的道德因子,关乎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用工单位最为看重的恰恰就是这些具体而鲜活的行为规范,良好习惯。
    2.开展活动 激发上进心
    我们认为,在中职学生的实际状况中,有一个现象值得特别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缺乏活力。这固然是由长期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冷落”所致。在这些学生身上表现为生活目标丧失,认识混沌,对学校的教育,特别是对学习(包括政治学习、业余爱好等等)不感兴趣,缺乏当代青年“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主流意识。激发这些学生的上进心,是培养中职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当务之急。我们的做法是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激活”学生心灵。
    以层出不穷的竞赛活动凸现“闪光点”——
    “多侧面、低起点、广参与”是这些竞赛活动的基本原则。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才华的机会,都能品尝成功的喜悦,并逐步树立自信心,从而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激起追求成功的冲动。
    以规模宏大的系列活动营造“兴奋点”——
    以纪念重大节日等为载体开展系列活动。这种活动力图“规模大、时间长、趣味强”,要努力将其办成青年学生的盛大节日,校园生活的精彩亮点。让青年学生参与其中不仅能体现自我价值,更能感受集体力量。从而激发自豪感,产生向心力。
    让出色可信的学生干部提供“示范点”——
    “真正的教育源于学生自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学生干部不搞任命制,推行竞选制,为学生干部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敢于放手,精心指导,为学生干部自身的锻炼提高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空间;服务同学,服务学校培养了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在此基础上,适时开展“向身边‘明星’学习”的活动,让这些学生干部所表现出来的出色的人际交往能力、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严于律己的处世态度成为其他学生自觉追求的目标。
    3.加强引导 促成“乐业”意识
    我们在研究中感到,目前中职学生“乐业意识”的缺乏,是他们职业素质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不仅缺乏一般意义上的“做人”的公民意识,更缺乏做“乐于职业约束下的人”的道德意识。比如,害怕职业的艰辛、不守职业的规矩、缺乏就业的心理准备、更没有远大的职业理想和创业精神。于是,他们视职业为“牢笼”,为“桎梏”;他们厌恶职业、逃避职业;或者盲目地好高骛远,“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这固然是目前独生子女家庭中,“‘宠’、‘纵’模式”留给中职教育的又一大难题。
    因此,我们除了进一步对症下药加强思想教育外,还必须在职业指导上作进一步改进。首先,改变原先把职业指导变相为突击性的“毕业指导”的做法,充分注意职业指导工作的“一贯性”、“连续性”,将职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即从新生入学的始业教育到毕业生的择业指导,一以贯之,逐步引导。其次,中职学生的职业指导要突出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本课题组在这方面予以充分注意,力争通过各种不同形式和载体来实现。例如,举行“模拟招聘会”、“已毕业学生就业案例分析会”、“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用工企业对就业学生要求介绍”、“‘名企业家成才之路’读书竞赛”等活动。第三,试行“试就业性实习”——在教学活动中安排一定时间去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增长对职业的感性体验。通过这样层层引导,不断“灌输”,反复强化,使学生逐渐形成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必须要有职业,要敬业,更要乐业的意识。
    (二)精心“传艺” 提高“做事”能力
    “会做事”——掌握技能,是中职学生职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中职学校要特别重视“教”给学生“做事”的能力。多掌握一点技能,对学生来讲就多一点竞争的资本。这是中职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在中职学生职业素质现状调查中发现,用工企业一个突出的反映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为此,我们的做法是:
    1.以科学知识观为指导 突出教学生“如何做”
    现代认知心理学派的知识观认为,知识的构成包括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和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等。陈述性知识主要用来描述或解释事物“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回答“怎么办”或“如何做”的问题。在传统的学校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学生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这种做法反映在中职教学上最直接的后果是“知识”与技能的脱离。于是,学烹饪的可以说出什么是“色、香、味、形、质、器”以及“刀工、火候”等等的“知识”,却很难做出“色香味俱佳,形质器都美”的佳肴来。要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必须十分重视“如何做”的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虽然程序性知识并不等同于技能,但技能的形成离不开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外现就是技能。因此我们作了以下尝试:
    一是合理调整课程结构,改革传统的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老三段”模式,突出专业技能。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应知”教学时间占据了三分之二,“应会”教学时间只占三分之一。我们对此比例作了大幅度调整,并要求各专业技能考核均在二年级完成,以便在三年级时有充裕的实习时间,且能视考核情况查漏补缺。二是鼓励教师对专业课教材进行大胆处理,实行“增”、“改”、“减”、“删”,并把握好“了解”、“理解”、“掌握”等教学层次。
    2.以“实行的方式”为途径 重视让学生“做中学”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做事”能力,仅靠掌握陈述性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程序性知识。而每一种程序性知识均具有两种表现形态,一是表现为“技术的知识”(technical knowledge),如操作步骤、技术规程等,这种知识可以被“告知”,可以通过明确表述的程序语言加以外现化(家电说明书中的操作步骤就属于这种程序性知识)。二是表现为“实践的知识”(practical knowledge),这种知识是内隐的、个人化的知识,它不能以文字的方式直接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它只能通过学习者亲身的参与、行动或实践,才能逐渐被意会到或被体验到。换言之,“实践的知识”不是被“教”会的,而是在“做”的过程中被“悟”出来的。所以,卢梭曾经声称:“我不怕重复地说,应当使青年所有的功课,都采取实行的方式,而不采取谈话的方式。……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你都要从做中来教学……。”杜威也曾指出,在农民、水手、商人、……的生活中,知识从来不是远离行动的。
    充分认识实践活动在培养中职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过程中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和逻辑地位,意义是现实的。它指导了我们尽可能地以“实行的方式”让学生从“做中学”。我们的做法包括以下几方面。
    大力改革课堂教学传统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强调学生的参与性,着力增加学生实习操作的机会。特别是将师徒制理念引进课堂教学,广泛开展师、生,生、生间的传帮带。
    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大力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各个专业均有一个以上兴趣小组。学生往往能因“做”而引发兴趣,因“趣”而益发愿做。
    经常举行形式多样的专业技能竞赛,这些活动不仅在弥补和强化学生操作技能方面作用显著,而且给学生彰显个性、发展特长方面创造了机遇。
    十分重视学生校外实习,改变过去实习班形同虚设的状况,象抓在校班一样抓实习班的教学。主要抓好“两联系一检查”,即加强与实习单位和学生实习直接指导者的联系,对学生实习期间专业技能达成度加强检查。
    3.以和谐发展为目标 努力使学生“成人才”
    精心“传艺”,增强学生“做事”能力,其实并不仅仅表现在专业课上,更不仅仅表现在技能教育上。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虽然一个人不了解与某项操作技能相关的理论知识,仍然可以通过实践成为一个熟练的技工。但是,对教育来说,仅仅依靠实际操作和训练,让学生“会做”什么或“能做”什么是不够的。至少,这是有悖于真正意义上的中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初衷的。真正的教育还必须让学生掌握与技能有关的知识与原理才行。真正的中职教育不是要培养“有用的机器”,而是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中职教育的意义,以及中职教育不等于简单的技术培训的原因就在于此。因此,我们必须着力培养他们“做其他各种各样事的能力”。例如,沟通的能力、交往的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继续发展的能力……。为此,我们作了以下努力:
    努力做到专业技能的形成以专业理论为指导,或者说不仅做到使学生“知其然”,更让学生做到“知其所以然”,兼顾陈述性、程序性等各类知识的平衡。我们努力要求课题组的教师们尝试的是:理论教学力争符合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符合英国学者C.贝利所主张的从仅仅“会做”到“知道如何做”的发展规律。
    努力从学生实际出发,扎扎实实给学生补好文化课。文化素质毕竟是学生职业素质中带有基础性的构成要素,它不仅事关学生的个人幸福和持续发展,也事关目前迫切需要提高的民族素质。但我们认为,在目前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与其好高骛远,不如循序渐进。首要的任务是要让学生建立信心,学得快乐。与其急急忙忙传授知识,不如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多花点扎扎实实的功夫。为此,我们还专门开展课题研究。
    努力实施“宽基础,活模块”模式。意在让学生在“宽基础”上下功夫,在“活模块”上求发展——打好“宽基础”,能在今后面对某个职业群时可以有较宽的择业范围;而“活模块”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兴趣特长,张扬学生个性。例如电力专业在“宽基础”阶段加强专业基础课教学,在“活模块”阶段强调学生个人特长与市场就业需要,向“强电”类和“弱电”类两个方向发展。
    
    (三)用心激励 增强发展后劲
    我们认为,在中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善于运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将学生培养为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劳动者,这对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所谓“激励”,就是为满足学生需要而创设各种激发学生动机的条件,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前进的过程。
    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在以下几方面创设激励条件。
    1. 多关爱——情感激励
    在经受了太多的冷落和“白眼”、以“失败者”身份走进中职校园的学生,最需要的是真诚的关爱和热情的鼓励。本课题研究实施后全校教师对学生从身体、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更加给予全方位的关心爱护,尤其是班主任,以他们的一片真情演绎了许多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他们不仅给学生送去心灵的温暖,更把尊严还给学生,把成功带给学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激励效果。本校毕业生肖华良是个孤儿,在全校教师无微不至的帮助、关怀下终于圆了大学梦后,就曾深情地对《南湖晚报》记者说“学校是我家,班主任是我半个爸爸。长大了我也要做个好心人”。
    2.多评优——荣誉激励
    高尔基说:“美化人,赞美人,是非常有益的,它可以提高人的自尊心,有助于发展人对自己的创造力的信心。”中职学生的自信心被人有意无意的戕害是最为严重的。我们的“评优”所遵循的原则是,“不求完美,但求有美”、“不求先进,只求长进”,从中职学生实际出发,突出“从某个方面评”和“与自己的过去比”,以个体荣誉和集体荣誉来肯定学生的哪怕最为微小的进步。在此原则指导下,我们立足于“多侧面”、“多层次”评优,诱导学生向往荣誉的情绪,从而达到自信的重建。例如学校每年都要评选“十佳歌手”、“名星运动员”、等,班级每年都要推出“礼仪明星”、“文艺明星”……。
    3.多自勉——理性激励
    教育激励的目的是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从而取得进步。但是,真正的动力决不是来自外力,而是依靠自身的动力,即来自自我激励。作为教育者 ,就要给他们创造自我激励、自我评价和自信的条件。我们的做法是给学生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不断地、由低到高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且体会其中的充实感和满足感,从而逐渐演化为一种向上的追求。这种激励,是一种最为可靠的“理性激励”。如本校被评为省、市级“优干”、“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的学生中,有许多都是从最初的并不引人注目,甚至是所谓的“问题学生”而被逐步引导走上先进之路的。
    我们认为,在教育中提倡激励,尤其是对在中职学生的教育中大力倡导激励,不仅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策略,更是一种真诚的教育态度。“态度决定一切”。这里需要教育者对学生评价标准的深刻转变,因为一切正面的激励引导,必须基于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评价和真诚热爱。同时,通过我们的热忱激励,唤醒的也许不仅仅是学生向上的良知和创造的灵性,甚至,对于教育者本身来说,也是一种“激励”。试想,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评价和深刻地认识自己教育对象的可喜进步,又怎能会有“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勤勉和执着?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
    本课题研究开始于1999年,2001年立项为嘉兴市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自实施研究三年多来,我校学生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大部分在校学生从低年级起就逐渐树立职业意识,为能胜任某个职业而勤学苦练;绝大多数毕业生不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而且拥有熟练的职业技能,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绝大部分学生及其家长、用人单位均对本课题的研究表示赞许。归纳起来,本课题研究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课题研究的实施增强了师生的职业意识
    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本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说,职业意识已自觉不自觉地逐步树立起来,已在为即将从事的职业或向往从事的职业作准备了。调查发现,升入本校学习的中职生,选择专业时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不少是由父母或其他较有威信并为学生本人所信任的长辈决定的,甚至也有学生是冲着某个专业文化基础要求低,文化知识学习压力轻而选读该专业的。他们对未来较有可能从事的职业更是认识肤浅。通过本课题研究的开展,寓职业意识教育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了对在校学生的职业指导,提高了学生对社会职业(特别是未来可能从事的或向往的职业)的关注度,增强了学生对相应职业的了解(例如烹饪专业学生逐步知道餐饮工作者应具有的“卫生第一”的饮食安全意识;餐饮企业具有“制作、销售、服务”多种职能的经营特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主要包括职业无尊卑的奉献意识、独立自主的创业意识、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等)。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使学生有了较为充分的职业准备。另外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对于我们研究者(甚至可以说全校教职工)来说,其职业意识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强。我们通过研究、学习和探讨,对中职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方面具有的巨大作用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消除了职业自卑感,增强了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同时也更加自觉地去了解本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群的素质要求和发展前景,并能结合日常教学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努力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使学生学会做人,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夯实基础,是本课题研究的一条重要原则。我们在“准军事化”管理中渗透学生自主管理,在“堵”的同时更注重“导”,在严格要求的同时更注意人文关怀。我们在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中努力“激活”学生心灵,在凸现“闪光点”的活动中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在各种大型活动和团体竞赛中让学生感受集体的力量、激发自豪感,在服务社会、学校、同学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这样,我们惊喜地发现,我们的学生变得更加自律守纪了,变得更加关爱他人了,变得更加自信乐观了,变得更加团结上进了。不少学生家长也纷纷向班主任老师报喜:我的儿(女)终于长大了,懂事了。而近几届毕业生以及实习生的工作责任心、劳动纪律、吃苦精神等也普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赞许。例如00级财会班董霞同学,在实习期间由于她拥有出众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良好的为人素质,在工作中经受了各种考验,深得单位经理与指导师傅的赏识。浙江高速石油发展有限公司零售公司等用人单位,也通过贺信等形式,对本校毕业生的良好表现给予了较高评价。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在前几年的就业推荐工作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活动中我们发现,本校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容乐观,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和岗位操作需要有不小差距。中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中心内容,就是增强学生“做事”能力,让每位毕业生不但能拿到职高或职业中专毕业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更要切切实实地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我们通过合理调整课程结构,突出专业课教学;通过鼓励教师对专业课教材进行大胆处理,实现了精讲多练,减轻学生知识性记忆的负担;通过加强教学实习和毕业前的生产实习,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和专业技能竞赛,鼓励学生彰显个性,发展专长。上述措施的采取获得了可喜的成效。近年,我校各专业学生参加各专业技能等级考核都能获得初级证书,职业中专学生中级合格率达97%,大大高于本市其他同类学校。如我校职高烹饪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一年就参加市劳动局组织的技能考核,初级率达100%,其中约有30%的学生达到中式烹调师中级技能等级。02级的徐垚同学在技能考核中的出色表现让评审师也叹为观止,惊呼其已具有“特级厨师”的技术功底。精湛的职业技能不但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性,更让中职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进而激发了他们追求“卓越”的满腔热情。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追求的目标之一。由于毕业生拥有过硬的职业技能,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一批技能“尖子”在相应岗位上更是如鱼得水,如本校毕业生盛卫明技能超群,目前在日本从事餐饮业,已小有成就。
    (四)课题研究为中职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可借鉴的经验
    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课题组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本课题的研究对培养和提高中职学生职业素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寻找到了较为有效的途径。为本课题的后续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为同类学校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三年多来,本校在教育和教学两方面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研究和探索,引起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类学校同行的关注,部分学校还与本校通过交流座谈,观摩考察等形式共同探讨、互相启发,也使本课题成果的作用得到了较好的发挥,为全面提高我市中职学生职业素质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本校“以‘准军事化’管理为特色的德育模式和实践”、“以增强学生就业适应性为主要目标的班主任工作”分别在前年和去年的市职校德育工作年会上作了典型介绍,并有多篇教师论文在《嘉兴教育》等刊物上发表或在市职教论文评比中获奖。所有这些,都为全市同类学校如何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方面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可操作性较强的蓝本。《嘉兴日报》、《南湖晚报》也分别以《瞄准市场育人才 创出特色办教育》、《职业中专 你读还是不读?》为题报道了我校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我们逐渐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所追求的中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其实质就是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不说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中职毕业生在相应职业岗位上应付自如、志酬有望,单就本校近两年高职升学考试喜获丰收,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六、问题讨论
    从目前中职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看,我们所作的关于中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研究,其最终目的其实就是要使“以失败者身份进校”的中职学生能“以成功者的身份走向社会”。它几乎包括了中职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正如前文所说,中职教育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又都是我们这些工作在职教第一线的每一个人所“躲不开”、“避不了”的。而且,问题又是那么“整体性”地摆在你的面前。本校面临的工作实际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促使我们对此作了上述十分粗浅的探索。同时,对以下问题我们尚深感困惑。
    1. 如何优化中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外部环境?
    中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受家庭、社会的制约很大。目前,直接影响着中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2. 如何有力扭转中职学校生源质量逐年下滑的趋势?
    近年来,中职教育者感受最为痛切的是中职生源质量的逐年下滑,它已经给中职学校带来了极为严峻的挑战。这固然有“初升高”入学比例增大等客观因素,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义务教育阶段远未肃清,不能不说也是重要原因。
    3. 如何切实化解中职学生的就业压力?如何开展创业教育?
    可以说,没有就业就没有中职教育。据全国统计看,在中职毕业生中,有50%的学生不可能获得工资型的职业,出路在自主创业。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已成当务之急。
    
    
    
    主要参考文献:
    《职业技术教育学》 纪芝信主编 福建教育出版社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 詹万生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创新》 程万年著 《师道》 2002年第5期
    《学校德育中的反道德行为》 张克中著 《师道》 2002年第6期
    《教育激励刍议》 李祖超著 《中国教育学刊》 2003年第5期
    《国外有关知识测量与评价研究的新发展》 
    丁家永著 中国教育信息网(2002年4月21日)
    
    
    课题负责人:沈传亘、李保华
    课题组成员:陈卫明、徐铭强、陈勤忠、冯俊虎、周凤琴、刘小龙
    执 笔:沈传亘、陈卫明
    
    
    完稿于2002年9月
    修改于2003年6月
    
    
    
    
    
    
    
    
    
    
    
    校企合作是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浙江科技工程学校“阳光班”的实践
    陈锡九、袁小龙
    
    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易于产生分歧的概念,它有着多种维度;而且能力又大多隐藏在多种外部表现的背后,因而我们必须利用多种途径与方法加以培养。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世界性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旅游服务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内部的教育,而且要靠现场的实践活动,着眼点应在于结合实际的生产环境和过程。学校除了在资金安排、师资培训、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等方面作出改革外,办学模式的改革也是关键。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教育向企业延伸,与产业界密切合作,运用社会和企业的力量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可以起到学校教育无法起到的作用。通过“工学交替”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技术应用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而且可以利用企业现场特有的环境氛围,来陶冶爱岗敬业的情操,树立团结协作的精神,养成遵守职业纪律的习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目的。
    为此,我校本着“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宗旨,按照“互惠互利、良性互动、资源共享、整体优化”的原则,通过大量的工作,以《校企合作办学协议书》的形式,积极争取省内外有关企业的支持,先后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99年7月与阳光大酒店进行校企合作联合办学,2000年与桐乡市第二职业中学、嘉兴市农业技术学校等七所学校,阳光大酒店、韩泰轮胎(嘉兴)有限公司等六家企业,组建了嘉兴市第一职教集团,在当时由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联合组建的职教集团在浙江省是第一家,在全国也是少有的。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有工学结合、定岗实践;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将合作教育概述为:是一种把学生课堂学习与有收入的、有计划的和有指导的实际工作经历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并且这种实际工作经历是与学生的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相联系的。
    由此可见,“校企合作” 是强化旅游服务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我校旅游服务类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实践
    我校服务类专业是有嘉兴大市该专业唯一的市示范专业,从97年开始设立,一直以来它都是我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专业之一。随着旅游饭店业的不断发展,饭店市场不断成熟,饭店的管理方法逐步向现代化迈进,网络等高科技技术也逐步应用到饭店领域;另外,饭店竞争日趋加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于是,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提高酒店的服务水平,引进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等,成了酒店经营管理迫切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样就促使酒店经营者对间接参与教育教学的实施和管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我校在的专业层面上实行校企合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奠定了扎实的合作基础,促进了校企双方合作步伐的迈进,有了这么良好的基础,我校继97年开设该专业后,在99年的上半年开始大胆尝试与企业合作办学。
    (一)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1.双利互动机制
    双利互动机制,指的是校企合作双方,应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这种机制是建立在双方合作的基础上,引伸到学校与酒店的合作,就是学校把培养出来的合格人才输送到酒店,为酒店解决人力资源问题,为酒店参与竞争,实现经济发展解决最根本的因素,反过来酒店也同时为学生解决了提供实践场所,解决了学生的技能培训问题,为学校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岗位。这种合作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2.把传统的封闭的办学模式转化为开放型办学机制。
    传统的、封闭的办学模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是根本脱节的,与职业教育的目标和方针也是背离的,“高分低能”就是这种模式的失败见证,而实行校企合作,就能从根本上扭转上述现象,使我们的教学真正做到,设一个专业,兴一个企业,办一个企业,利一个专业,具体实施时,可采用校企联络中心,联络小组,等方式把学校和企业连结起来,把专业和产业贯穿起来。
    3.创建与校企合作相适应的教学机制。
    具体措施:
    (1)我校与阳光大酒店成立了董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让阳光大酒店领导参加学校的领导班子,对学校的招生分配、大纲编写、企业实训、师资队伍建设、设备添置等重大问题,定期请酒店领导一起参加研究,长此以往,酒店把学校视为自己的学校,既熟悉了学校情况,又能针对性的对学校的办学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酒店的参与作用增强了,同时也增加了对学校的信任度,校企合作就落到了实处。另一方面,在酒店遇到困难时,要努力寻找新的结合点,让学校为企业的腾飞注入生机。
    (2)从酒店实际需求出发,共同讨论确定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的培养目标,制定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具体见下:
    培养目标: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导游、旅游企事业单位基层管理人员和在饭店一线工作的中初级服务人员、管理人员。
    业务范围:本大类旅游、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旅行社、旅游景点、展览馆等旅游企事业单位和各类饭店,从事导游、饭店前厅、客房、餐饮等服务工作和基层管理工作。
      知识结构与要求:
      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
      掌握导游服务、饭店服务和旅行社、饭店基层管理的基本知识。
      掌握与导游相关的法律、宗教、园林建筑、历史、地理与文学知识。
      掌握饭店前厅、客房、餐饮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知识。
      掌握旅游、饭店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和礼仪常识。
      了解服务和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能力结构与要求:
    具有较强的旅行社接待服务技能。
    具有胜任前厅、客房、餐饮服务和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基层管理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汉语和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具有运用计算机进行业务操作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良好的礼仪规范。
    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吸收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职业资格证书的类别与要求:
    获得计算机系统操作工中级或以上等级证书;或获得普通话水平二级乙等或以上证书。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获得4-5星级饭店服务初级或以上等级证书。旅游服务与管理获得旅游景区(点)导游人员资格证书;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书。
    (3)以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建立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增强实践环节,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时间,使其和理论教学时数之比为1:1(1173:1140)。
    (4)改革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可以直接影响到能力培养的效果。在教学组织和实施手段上应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基本教学策略,通过各种贴近现实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如学生成绩考核分实践考核和理论考核,积极采用“行为导向法”(Handlungsorientierung):是学生同时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1]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转换法、卡片展示法、现场教学法、媒体等,以利于能力的培养。
    (5)在课程设置上,压缩了各门课的课时,增加了课程的门数,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本专业共开设50门课程,其中30门必修课,20门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增加了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如:礼仪礼貌、形体训练、摄影摄像、书法艺术与欣赏等。加大了外语的课时量,开设了基础英语、饭店英语、英语听说等。在课程内容上,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在岗位职责、任务和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课程与能力之间的对照关系,倡导以“实际、实用、实践”教材为原则,明确了各门课程、各教学环节在完成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编教材,增加工作案例的教学内容,以加速学生思想理念的接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4.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教育和培训过程,综合职业能力本身的复杂性对职业学校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要掌握某种知识,教师应首先掌握;学生要具备某种技能,教师应首先具备。教师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形成的影响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师资水平的提高是关键。通过培训,参加酒店实践等多种形式,使我校师资力量从传统的“单一型”向“双师型”转化,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使我校教师的教学理念与酒店发展理念综合起来,从而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职业能力的学生。
    (二)“阳光班”的校企合作实践
    阳光大酒店,是原嘉兴物资局投资,按四星标准筹建的一个现代化高级酒店,96年下半年建成并投入营业,它的开张,打破了原来嘉兴酒店业以“三星”为最高星级酒店的格局(戴梦得大酒店、嘉兴宾馆、国际沙龙宾馆、东方俱乐部均为嘉兴市第一批进入“三星”的酒店)。它以豪华、美丽又不失优雅的环境,以档次高、技术先进的硬件设施、设备,以严格规范的管理、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形象为嘉兴酒店业注入一缕清新的风,更可贵的是,该店的部分中、高层管理人员对酒店经营有着相对成熟的经验和比较前卫的先进思想理念,在酒店的内部管理上,注重抓品牌、抓服务质量,注重引进高级管理人员,也注重对基层员工文化素质、服务技能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酒店外部,注重与各政府部门和学校保持良好的联系,我校与阳光大酒店的校企合作就是在这基础上形成的。
    1.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办班(联合办学的体现)
    (1)合作宗旨:
    本着“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宗旨,结合阳光大酒店的业务发展需要和学校扩大办学途径的需要,校企双方多次商议探讨之后,决定联合开办“阳光班”。[协议见附件一]
    (2)合作形式:
    在97旅游饭店专业和商业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中,经家长同意,由学生自愿报名,酒店按用人要求和标准选拔39名学生组成“97阳光班”,该班学生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始(99年7月份开始)进入酒店参加教学实践。
    在“97阳光班”组班的同时,99年暑假,酒店派人配合学校,参与旅游专业新生的招生工作,并在新生中选拔51名学生组成“99阳光班”,同样,“99阳光班”的学生也计划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即01年7月份)进入酒店参加教学实践。
    (3)合作双方职责:
    ①校方按酒店要求,相应调整“阳光班”的部分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酒店提供部分课程的专业教材和专业教师,共同搞好教学工作。
    ② “阳光班”学生的学习阶段:a、校内学习阶段。b、校内实习阶段。c、现场教学阶段。d、实地实习阶段。a、b两项由学校负责,酒店配合;c、d两项由酒店负责,学校配合。
    (4)合作互利:
    ①酒店向学校赠送餐饮,客房的部分实习设施(合10000元人民币)扩建实训室,用以完成学生的校内实习阶段的教学计划。
    ②酒店为“阳光班”学生提供毕业实习岗位,安排有经验的基层管理人员,对学生的操作技能及服务技能,利用传、帮、带等方法进行指导,并负责对学生进行实习鉴定和考核。
    ③酒店为“阳光班”80%以上的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
    ④学校按酒店要求实施教育教学,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如期到酒店参加教学实践。
    2.联合办班的成效
    “阳光班”组班后对学校带来的影响:
    (1)有效地带动和促进了学校文明氛围的形成。
      无论是“97阳光班”还是“99阳光班”,在校期间,就接受了饭店规章制度的学习,礼仪礼貌的学习,四、五星级饭店专业理论的学习,由于目标明确,尽管还在校内,这些学生就在礼仪礼貌习惯上,就能积极按酒店标准要求自己,所以在与老师的交往中,与同学的交往中,都能主动地、积极地、热情地向对方问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尊敬他人、关心他人,这方面的表现在全校学生中是名列前茅的 ,得到了许多老师的赞扬,甚至他们的言行也在积极影响着其他班级的学生,无形中带动了大部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对整个学校文明氛围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2)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
      进入“阳光班” 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都会形成很强的班级凝聚力、向心力,通过他们的努力,在短时间里都会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而且大多数学生都有很强的集体精神、合作精神,能很好地完成集体活动,在学校开展的多种集体活动中,多次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就是一个说明。如“97阳光班”,在组班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就获得了98年度第二学期“五一”歌会集体一等奖、“99阳光班”在校期间参加了两次校级运动会、两次“五一”歌会及两次“元旦文艺演出”,获得了两次运动会精神文明一等奖,两次歌会集体一等奖,两次演出一等奖,这些荣誉的取得,与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很强的集体主义精神是戚戚相关的。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非常清楚地认为:他们肩负的是学校和酒店的共同企盼,他们的所作所为既关系到学校荣誉又关系到酒店荣誉,同时他们享受到的既有学校的关心,也有酒店的支持,这是非常强大的动力,恰恰是这种动力,使他们凝成了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我认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就是学校要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华和灵魂。从这一层面上,我觉得校企合作是非常有利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的。
      (3)有利于学校的自身发展
    联合办班模式,使我们的办学,符合“适销对路”原则,畅通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对招生工作极其有利,既解决了学校的生存问题,又促进了学校的自身建设和发展。
    联合办班对酒店的成效:
    (1)保障了人力资源的素质,为酒店解决了最根本的竞争因素
    (2)提高了整个酒店的管理及服务水平
    (3)加速了整个酒店文明氛围和文化氛围的形成
    联合办班对学生自身发展的成效:
    (1)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的竞争力
    从校内实习的实践结果看,阳光班的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普遍都强于其他班级的学生。
    98年度第二学期,为了参加市教研室举办的“嘉兴地区中等职业学校中餐摆台操作比赛”,“97阳光班”里的六名学生,经过短短的半个月的技能强化训练,就直接参加了此次比赛,令人欣慰的是,在获奖的8名选手中,97阳光班的学生就占了5名,(名次为1,4,5,6,7),应该说是非常不错的成绩。而且这5名获奖的学生继而又通过了劳动局组织的“中级服务员”理论考试,取得了劳动局颁发的“酒店中级服务员证书”,相当于酒店工作五年取得的职称,其中,获第1名的学生,代表嘉兴市参加省教委在杭州举办的“全省职业学校中餐摆台操作比赛”,在没有指导老师陪同的情况下,以三等奖第1名的成绩,获比赛三等奖。(部分证书复印件见附件二)。从整体技能水平上讲,97阳光班的学生经过校内的教学实践,全部通过了省旅游局组织的“四五星级餐饮服务员”考核,获得了“四五星级饭店服务员”资格证书。(部分证书复印件见附件二)
    同样,99阳光班的学生经过校内教学实践,参加了省劳动局组织的“餐饮初级服务员”资格证书的考核,并全部获得了由省劳动局颁发的“餐饮初级服务员”资格证书。(部分证书复印件见附件二)
    这些技能证书的取得,为学生走向社会和参与竞争打下了非常良好的基础,提高了学生的竞争能力。
    学生参加酒店的教学实践后,技能的提高更加明显,在短时间的传、帮、带后,基本上大部分学生都能迅速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
    (2)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意志和工作毅力
    服务行业是非常特殊的行业,其特殊性体现在:①劳动强度大,有“足不出户,日行千里”的形容;②工作时间长,没有上下班的概念,只要有一个客人,哪怕到了下班时间,仍然要坚持在岗位上;③要有很强的心理平衡能力,因为别人休息时,你在工作;而别人吃着时,你在看着和服务着;④应受得起委曲,在工作中碰到矛盾时,不管是对是错,永远都得把对“让”给客人。学生在整个现场实践中,对上述特殊性,不仅在理论上去理解,而且要通过自己的工作去实现,久而久之,无形中就培养了自己的毅力和对职业的意志。
    (3)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努力去做好自己的工作,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一切问题,从而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
    (4)提高了学生对社会各个行业的适应力
    “97阳光班”的学生经过阳光大酒店的教学实践和实习后,对社会的认识更深刻,对市场变化的适应力及敏感性更强了。从我现在的了解情况看来,这批学生到现在,还有少部分还在从事酒店业工作,而且成绩出色,基本上都已是部门领班和主管,大部分学生已参与了社会其他行业的工作。据了解,工作也相当出色。我想,他们之所以能在短时间里迅速成长,与校企合作给他们提供的锻炼环境、锻炼机会是分不开的。
    3.97阳光班在教室实践和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97阳光班的39位学生在99年7月份到酒店参加教学实践,大部分学生在工作中都相当的努力,任劳任怨,踏踏实实,虚心好学,由此赢得了各阶层领导及客人的好评,其中陈丽华同学在工作中表现尤其突出,被评为餐饮部最佳员工和最佳推销能手,陈德宏、周国强等一批同学在各部门里也被当作骨干力量在培养,……但存在一些问题。
    (1)好学生与好岗位的期望
    不可否认,一个班的学生,从成绩及平时表现上来衡量有好、有坏、而且受传统的思想理念支配,学生都会认为,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在酒店里也得被安排在相对较好的岗位上,但用人单位的岗位安排是不以成绩为标准的,而是以员工是否符合这一岗位的标准和要求为依据的,如一个男生,到“阳光班”以后,学习非常努力,成绩领先,到酒店后被安排在最艰苦的部门—客房部,思想上就非常受不了,做了很多思想工作,不情愿地暂时接受。所以学生在初进入酒店时传统理念与店方的管理理念就发生了碰撞。
    (2)部分基层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我国酒店的发展态势,决定了很多酒店的大部分基层管理人员都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阳光大酒店的部分管理人员也不例外,而当持有正式中专学历的旅游专业学生进入后,在工作中就会产生一些非常现实的碰撞:如谁领导谁的问题,心理上存在相互排斥的问题,在没有出现失误时,这些问题往往会被忽略,而一旦出现工作中的失误,相互间的推诿与心理上的戒备、怀疑就会使两者介入难以调和的矛盾中。
    (3)酒店外来引进的管理人员的管理方法与学校教育方法的碰撞
    外来高薪引进的管理人员在工作中,都有急功近利的心理,都想在短时期里把工作做得最好,以向上司证实自己的实力。阳光大酒店引进的人力资源部经理——直接参与校企合作管理工作的管理者就是这样,对我校这批既是学生身份又是员工身份的特殊人员,在管理中就显得粗糙、简单,下达任何指令的时候,没有细致的思想工作过程,把任何指令哪怕是不合理的指令都当成下属理所当然要接受的、理所当然要执行的,这与学生原来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以及老师的工作作风是截然不同的,学生尽管按指令完成了交予的工作,但在心理上却产生了极强的抗逆性,这种抗逆性其实就是一颗定时炸弹,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里会爆炸。
    (4)大批量学生进入一个企业的弊端
    大批量学生进入一个企业,对企业的发展与学校管理有其好处,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他们的年龄决定了他们正处在思想相当活跃和偏激时期,出现问题时,影响的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不及时做好教育工作,往往会很容易使他们达成一致的看法,集体产生偏激行为。
    (三)校企合作新途径的探索
    1. 跨地区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上海星级酒店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呼声日高,嘉兴市也提出了“无缝接轨大上海”的口号,重视与上海在产业的接轨与市场信息、人才资源方面的共享。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应该让学生跨地区进行教学实践,把先进地区高级酒店的管理经验与服务经验带回来,为嘉兴的旅游业服务。于是从2000年1月开始进行了第二次校企合作的尝试
    (1) 历年来上海实习基地的发展情况及合作情况(表1):
    表1:历年来上海实习基地的发展情况及合作情况
    时 间 实 习 其 地 实习人数 合作效果
    2000.1—2000.7 上海新民大酒店 20 好
    2000.7—2001.7 上海新民大酒店 50 好
    上海金岛温莎酒店
    2001.7—2002.7 上海金岛温莎酒店 47 好
    上海市委党校海兴大厦
    2002.7—现在 上海金岛温莎酒店 49 好
    上海市委党校海兴大厦
    (2)与上海各实习基地的合作模式:
    与上海一些管理比较先进的酒店建立合作,安排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校企双方共同负责实习管理,实习单位在学生实习过程中,负责对学生进行培训和考核,结束时给予鉴定,并择优录用。具体方法:
    ①每年7月,按上海各实习基地的要求,安排一定人数的实习生赴上海酒店参加教学实践。
    ②实践期间,学生的工作安排、技能培训,实习考核,实习管理均由酒店负责。
    ③学校派专人定期到酒店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与店方交流,配合处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④教学实践结束,酒店按实习成绩、实现表现、工作能力等情况,择优录用。(附合作协议)
    (3)到上海参加教学实践的学生的成效:
    ①从实习考核的结果看来,我校学生历年在上海实习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几年来,共有166名学生去上海实习,其中实习成绩为优秀的占了80%以上,合格率达100%。
    ②用人单位对学校学生的总体评议,工作勤奋、踏实,能吃苦耐劳,服务过程中,灵活周到,操作技能规范,语言的适应力强,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概括起来一句话:比上海职业学校的学生优秀。
    ③历年来学生取得的技术比赛奖状及荣誉。(获奖证书见附件二)
    (4)在上海参加教学实践的学生的就业情况
    ①实习表现优秀的小部分学生择优留在实习酒店工作
    ②回嘉兴工作
    嘉兴的就业状况:被嘉兴各大酒店看好,基本上,每年在这些学生回嘉兴前,就被嘉兴各高级酒店,如戴梦得大酒店、阳光大酒店、国际沙龙宾馆、嘉兴宾馆、世贸花园大酒店,香溢大酒店及社会知名餐馆。如金悦大酒店,新半岛大酒店等抢订,呈供不应求之势,且聘用时,很多学生直接入围基层管理人员,如领班,主管岗位。
    2.除了跨地区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校企合作途径外,同时采用“网络式”合作途径,与本地企业继续进行校企合作。
    (1)“网络式”合作形式
    所谓网络式,就是将分散本地的各实习场所,以专业实践提供就业岗位为纽带联结在一起,形成网络状的基地,这种形式,虽然教学实践的管理难度较大,产教结合的力度不强,但对校企友好关系的建立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从学生的就业角度分析,非常有利,就业前途也开阔,而且由于到网络式基地参加教学实践的学生,由于数量少,反而会引起企业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凭借企业领导的鼓励和关心,这些学生,哪怕在学校中与其他学生相比恐怕有一定差距的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过程中都会发挥出极大的潜能,成为酒店基层员工的佼佼者,让这些学生最大程度地体会到工作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工作动力和潜力,对学生个体的发展极其有利。
    (2)本地区“网络式”合作基地的选择宗旨:酒店管理先进、对学生的就业有较大的支持力。以下是部分“网络式”基地:
    ①阳光大酒店(四星) ②、戴梦得大酒店(四星) ③世茂花园大酒店(五星标准) ④香溢大酒店(准四星) ⑤嘉兴宾馆(三星) ⑥国际沙龙宾馆(三星) ⑦秀城饭店⑧南湖饭店 ⑨东升宾馆 ⑩洪波宾馆 ○11电子宾馆 ○12金悦大酒店○13新半岛大酒店○14新子城大酒店……
    
    (四)学生实习过程中需正确指导的部分问题及案例分析
    1.学生实习过程中需正确指导的部分问题(表2)
    序号 问题 表现 指导方法
    1 待遇问题 学生经常会认为实习待遇太低,与所付出的劳动不相符 首先分清: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每月发放的是生活津贴,而不是工资;其次强调,实习过程是教学不可缺少的过程,应重在实践技能的提高,职业能力的锻练,而不是解决应拿多少工资的问题。另外应积极与酒店协商,在保证学生有能力独自顶岗操作的前提下,在不同阶段,应适当递进提高实习待遇
    2 请假问题 学生把酒店的请假制度等同于学校的请假制度 应让其明白:在学校按制度请假,只会影响个人,对老师的上课和其他同学的听课不会造成影响;而在酒店,大家都在顶岗操作,应保证本岗位的工作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才可以请假离开
    3 工作分配问题 很多学生经常会反映:老员工经常把工作安排给学生 应让学生知道,有许多社会现象,有全理的也有不合理的,不管怎样应尊重合理的这些现象,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练,心理上的,也有技能上的,更体现了对老员工的尊敬
    4 指令问题 学生往往会反映,基层管理人员在布置任务时太凶,特别是忙的时候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酒店的管理方式与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同;另外酒店的任何工作 “宾客至上”,如客人已在等着,而你还没有做好房,结果会怎样呢?
    5 罚单问题 学生在工作中出现失误,酒店按规定罚款,学生心理会不平衡 出现失误,按规定处罚,这是制度,应该执行,但应与酒店协商,应按员工的工资与实习津贴的比例象征性的处罚,应以教育和指导为主,另外要强化指导师傅的职责
    ……
    2.问题案例分析
    (1)案例一:
    案例经过:本校学生去实习基地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恰逢酒店进行一次大型的接待宴会,由于人手紧缺,主管在安排工作时,把一个操作技能相对较弱的学生安排在VIP的服务上,学生在服务过程中,由于紧张,托盘打翻,把滚烫的开水倒在了一个VIP客人的手臂上,VIP客人被严重烫伤,酒店作了及时的补救措施,但影响已不可挽回,最后向酒店索赔10000元人民币,经协商最后降到4000元。
    解决方法:
    1.酒店及实习生本人向客人道歉
    2.酒店责成实习生赔偿1500元,主管酒承担1500元,店承担1000元
    3.酒店责成主管和实习生书面检讨
    分析:
    酒店服务既有“明”的服务,也有“暗”的服务,“明”的服务,如餐饮服务,就是一种“面对面”的面客服务,要求服务人员具备较硬的操作技能和娴熟的服务技巧,否则发生任何失误,都会产生不可挽回的重大影响,所以在服务安排时应有所侧重,特别是对VIP客人的服务上。
    本案例的错误之处:1、主管的安排失误是问题产生的关键;2、在培训过程中,基础技能的培训比较薄弱(托盘是酒店服务最基本的服务工具,也是最基本的技能)
    解决方法分析:
    从酒店有制度上看,这种处罚是比较合理的,但从实习的层面上分析,这种过重的赔偿是学生所不能承担的。
    最终解决方法:经校方与酒店方协商后,酒店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最后让学生象征性的赔偿200元,其它均由酒店承担,但这种案例在实习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应深思:
    1.职业学校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例问题
    2.酒店的特殊性,不允许学生有过多的模仿实践过程,决定了学生的实习过程,只能是顶岗操作过程,在上岗之前,怎样克服利益上的短视行为,重点做好上岗前的培训工作?
    3.指导方式的传、帮、带怎样落实?
    4.学校教育与酒店理念怎样切入?
    (2)案例二:客人“指鹿为马时”
    案例经过: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曾碰到这样一个事件,一次在为客人服务时,有一位客人指名要喝话梅酒,即红葡萄酒里加入话梅,学生在为客人倒酒时,按酒店规定进行操作,先在杯子里放入话梅,再倒入红葡萄酒,这位客人看到后,用非常盛气凌人的态度说:小姐,你这样操作不对,应先倒酒,再放话梅,你重新倒过。而我们的学生此时并没意识到客人的真正意图,理直气壮地说:我是按酒店标准操作的,肯定是对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客人愤然离去。
    分析:学生的操作确实是对的,但客人的挑剔也是可以理解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可为我们解释这一问题。
    我们知道,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图1),人的需求层次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人到酒店消费,在整个消费过程中,要求我们给他提供的各项服务,能满足他各个不同层次的需求,如受尊重需求、受关心需求等,最主要的还是心理上的一种潜在需求——虚荣心上的需求即自我实现需求,而且不管这种需求是否合理,作为酒店,都应在最大程度上给予满足,应该做到:明知客人的要求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无理的,也应该懂得把“对”让给客人,强调“客人永远是对的”经营宗旨。但是学生在酒店的教学实践中,虽然要求顶岗操作,但他们毕竟还是一群非常特殊的群体,是带有双重角色的群体,所以他们表现出来的既有学生的正直善良,又对酒店经营的一些特殊理念一知半解,还不能真正理解酒店经营的灵魂,所以往往在工作过程中,会造成本案例中出现的局面。
    思考:本类案例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其实这说明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如何把教学与实际衔接起来。如对酒店的服务宗旨“客人永远是对的”教学,明知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在教学中怎么让学生理解其内涵并接受它呢?这就要求我们多方面的去分析、讲透,首先告诉学生这句话的灵魂一是“让对”,重点是学会“让”;二是表现我们酒店的服务理念和人文情感。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人们不能停留在理论的教学上,而且要用大量的针对性案例来点透,要达到假如学生在实践中碰到此类问题时能积极应对,能懂得怎么“让对”,这样的教学,才不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才能使学生有效的避免类似上述案例的事件发生,也有助于促进酒店的服务水平和管理理念的提高。
    在实践中,我们双方不断地反思、调节,以使合作更顺利,效果更显著。
    (六)通过校企合作,有效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参加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教学,在实践中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这种评价应该说是最有效的,如何评价呢?
    
                
    学习目标    学与教的活动    学习评价
                    补充与改进建议
    图2:职业教育与训练中的学习评价[2]
    1.评价过程及其目的: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在实践过程中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必须:
    (1)确定实习目标(餐旅专业实习大纲);其次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与酒店合作。
    (2)落实学生的实习岗位,并让学生接受酒店的规章制度及岗位的操作培训,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给予指导和控制(培训与跟踪表格)(见附件一),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形成对学生的初步评价,如可以初步评价学生的接受能力、反应能力、甚至对工作的态度等。
    (3)上岗,让学生参加具体的实践活动,这时酒店会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如给每个学生指定一个师傅,用传、帮、带的形式促使学生能尽早适应、熟悉和胜任岗位工作,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观察和记录,形成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较深的评价,如学生的应变能力、胜任工作的能力、语言能力等,而且通过这种评价,去补充和改进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4)考核,对学生的实践考核,是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一个量化的评价,是衡量学生的能力水平所达到的程度的评价,可采用技能比赛等方法操作(餐饮操作表)(见附件一)。
    2.评价的意义
    (1)通过考核与评价,使学生了解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能积极加以弥补,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2)检查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效率,以改进和提高学习与教学质量;
    (3)检验学生是否达到原来确定的实践目标;
    (4)验证学生业已获得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资格;
    (5)评定学生职业素质的相对水平和能力水平。
    (6)考察职业教育的效果和实践效果;
    (7)考察学生的能力倾向,为职业教育提供和积累一些资料和参考意见;
    3.评价的方法
    (1)操作观察法
    操作观察法是最基本的职教评价方法,是所有方法的基础,同时在观察过程中的记录,又是对学生评价的依据,也是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建议的依据,具体可以用下表进行操作。
    表3:操作观察表式样(部分)
    观察日期: 被观察者: 观察者: 
    日期 操作项目 操作目标 操作步骤与方法 操作结果 其他
    
    
    
    评价与建议:
    (2)语言叙述法
    即指定一个熟悉被评价者的人,通过语言对被评价者的优点、缺点、潜力和改进建议等进行叙述,如学生实践教学中最后的实习鉴定就是这一方法的体现。
    表4:实习鉴定表式样(部分)
    实习小组评语:
    实习部门和指导教师(师傅)评语:成绩评定:(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实习部门负责人 指导教师(师傅) 月 日
    (3)排序与配对比较
    这是一种相对的比较方法,是通过比较把每个被评价者按优劣次序排列的一种方法。比较的标准可以是单一的,如单一评价学生的工作出勤率、工作态度、技能水平、过失率等;也可以对上述各项进行综合评价。
    表5:排序比较法表式样(部分) 
    工作态度 知识水平 语言水平 技能水平 工作主动性 工作质量 发展潜力
    优 中 差 优 中 差 优 中 差 优 中 差 优 中 差 优 中 差 优 中 差
    学生甲
    学生乙
    ……
    学生n
    (七)对联合办班的几点思考
    1.综观西方发达国家,他们都有相应的一套规范而严密的法律制度来保证校企合作的正常运行,而我国规定企业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法律还不完善,仅靠一些行政口号还是只能停留在认识和情感上,要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还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2.校企合作应该是市场经济下的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利益驱动所致,而非主管部门的指令要求。因此,开展这项工作一定要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合作双方领导的重视是合作成功的前提。校企合作离不开领导在各个层面的重视和支持,否则就难以运行。
    3.在实行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必须共同建立一个健全的管理体制。如建立管理委员会、管理小组等,这样一方面便于统一思想,避免在对实习学生的管理中发生理念上的碰撞,另一方面,也有利对校企合作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等作出进一步的探讨。
    4.校企合作应建立在双方相互交流的基础上
    这个问题,对学校教育而言,就是要重视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问题。我国传统的教学只重视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技能;只重视对学生采用情感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逆境下的心理能力的教育。而理论知识能否服务于实践,学生在逆境中的承受能力如何,就不去考证了,因此从根本上说教师的教育理念普遍滞后,而且对企业的认识非常不足,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接受不了企业的管理制度;对企业而言,就是要求企业能在整个过程中,真正参与教学计划的实施和管理,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上和形式上,从而造成企业管理与学校教学脱节,导致了教学规律与企业的经济发展规律相脱节。
    5.在校企合作的运行中双方应克服短视行为
    在学校方面,这种短视行为表现在校企合作,对学校招生渠道、就业渠道的影响价值的估量上,认识不足,也就是说对校企合作与学校的发展的关系认识不足;在企业方面,这种短视行为表现在校企合作带来的短期经济利益对长期经济利益的影响价值的估量上,认识不足。
    6、在校企合作的整个过程中,不能忽视的一点:还要取得各位家长的支持和理解。曾经碰到很多这样的事情,在实践过程中,家长对既要向学校交正常的培养费,而自己的子女又得在工作岗位上进行艰苦的劳动非常的不理解,经常会向教育的上级部门甚至是市长电话反应学校的做法,甚至反映实习单位的做法,给学校及合作单位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通过学校及合作单位的解释可以得到消除,但如果经常性的发生此类事件,就会给校企合作带来障碍,严重的还会导致合作双方的误解,直致合作的流产。
    
    
    参考文献
    1、 叶昌元、冯建平.行为引导型教学法─职业教学革命.浙江: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技工教学研究室编,2001.
    2、 刘德恩.职业教育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实施“订单教育”,拓展职业学校办学新路子
    ————桐乡市信息技术学校开办“桐昆班”的启示
    茅胜杰(桐信)李圣军(桐昆集团)
    
    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其区域性和地方性,培养的人才主要为地方经济服务,因此,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一种教育形式,是教育界和经济的交汇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实施,企业、社会对中、初级职业技术人才的规格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新形势,一些问题在办学过程中就突显出来,如:职业学校如何跟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步伐?怎样解决学用脱节的问题?如何确保学生装有用武之地?职业学校自身如何寻求新的发展途径?……。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去思考。通过几年的实践,我校摸索出“订单教育”这一有效的办学途径,使我校的办学思想感情进一步拓宽,为学校的发展开拓了新的路子。所谓“订单教育”就是指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后,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选拔学生、确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计划、确定评估标准、实施教学过程等一毓教育教学活动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我校“桐昆班”实施的就是“订单教育”。
    一、“桐昆班”的开办
    2000年我校的招生工作落花流水入了低谷,如何走出低谷成了学校工作的首要问题。2001年上半年,学校主动与本市的桐昆集团联系,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经双方协商,采用“订单式”培养。在2001年招生中,我校根据协议招收了首个以“企业”命名的职业中专班——桐昆班。全班共37名学生。为了使合作规范化进行,特别是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就业问题,双方首先签订用人协议,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桩双方的权利义务作也明确 的约定,使“订单教育”名副其实。今年桐昆班的学生已相继进入桐昆集团下属的各个企业进行实习。同时,在今年的招生中我们又各桐 昆集团“订单”招收了二个班的学生。在桐昆班二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围绕桐昆集团的实际需要对该班进行“量体裁衣”式的教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在教育上,除了加强学生各方面行为规范教育外,着重对学生进行企业精神——“桐昆精神”的教育,使学生以“桐昆人”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上严格招待订单教育“的教学计划,地进行课程设计过程 中既不照搬照抄传统的课程计划,也不简单地移植和模仿,而是创造性地开展这项工作。首先了角桐昆集团的需要,把握培养意向和目标;然后深入到桐昆集团对其整体和具体的工作岗位进行调查研究,进行职业岗位和样板人才分析,由此归纳出培养对象所应具备的道德、知识、技能、综合能力等各种职业素质,再征求桐昆集团的意见,根据现代社会和产业发展的趋势,把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以及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加以选择和提炼,由此确定课程方案。这种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更具有桐昆个性和职业特色。当然这种课程计划也尽量避免过于注重眼前的实用主义,防止课程基础过于狭窄而造成学生未来的发展缺乏可持续性,而且由于企业岗位工作经常会有新的变化和要求,因此,课程开发也总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课程计划的内容会不断地被修订和完善。通过二年的教育教学,这个班级各方面的表现都得到了桐昆集团的认可。
    二、“桐昆班”带来的思考
    与桐昆集团的订单培养的初步成功,使我校办学走上了由求生存到求发展之路。也使我们拓宽了办学思路,开辟了办学新路子。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1、“订单教育”的好处。
    “订单教育”最大的好处就是,一方面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教育内容到位,教育方法多样。学校根据市场需要来培养人才,学生一旦进入就业岗位,就能进入状态,其适应能力较强。另一方面减少了学生的就业压力,给学生入学就业吃了“定心丸”,使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也能让学校在人才培养上避免盲目性,使学校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工作。事实上,现在有不少学校对于市场上所需什么样的人才往往不太知情知底,在设置专业时,不能很好地从社会的需要入手,具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无形中形成了人才需求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的脱节,不仅造成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和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在高校扩招之后,无形给中职学生今后的就业形成新的压力,甚至出现了人才贬值过剩浪费的现象。
    2、做到“三保证”。
    要使“订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成为职业学校办学的一种新途径,必须做到“三保证”。
    A、加强队伍建设,为“订单教育”提供人力保证。
    实施“订单教育”关键是要靠人来协调、动作和管理。因此,建立一支个体素质高、群体结构合理、充满创新精神并各有专长的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至关重要。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我校领导班子的思想、言行都是以四句话规范:思想上认识统一,行动上步调一致,团结上齐心协力,作风上深入实际。都要给教职工以榜样和示范。要求老师做到的,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教职工没有的福利,领导干部绝不搞特殊。在加强班子建设的同时,着力抓好中层班干部队伍建设,对中层班干部加强培养教育,努力造就强有力的教育教学管理层。由于加强了管理,每一位校级领导,每一名中层班干部在工作中都树立了职务就是责任、就是奉献、就是服务的观念,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威信。
    此外,我们还严抓了教师队伍建设,因为,唯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教育教学的高质量。为此,在业务上,我们开展了“岗位是能手,业务当骨干”、教学诊断、教学工夫亮相、优质课评选等一系列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活动。同时,学校党支部还经常开展以“桐信是我家,发展靠大家”、“校荣我荣,校衰我耻”为主题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教育,使教职工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全校教师时时把自己和学校的生存发展联系在一起,不计报酬,不讲名利,尽管待遇不丰厚,课时津贴低,但大家毫无怨言,因为他们深知“养鸡生蛋“和”杀鸡取卵“的内涵,由此,才有现在教师的奉献精神。实践证明,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和班干部队伍是实施“订单教育”的原动力,是学校的中流砥柱。
    B、夯实教育教学管理,为“订单教育”提供质量保证。
    管理出生产力,管理出战斗力,管理出高效率。要想实现“定单教育”提高办学质量,必须强化教育教学管理。我们在坚持以往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以企业精神为导向强化对桐昆班学生的严格管理,并着手进行了课程结构和评估导向的改革。
    首先优化课程结构。为了突出职业业教育的特点,建立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课程体系,我们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之初曾先后与桐昆集团一起调查研究,反复论证,针对桐坤班的办学目标,科学设置课程。
    其次强化评估导向。近年来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一凭一证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单一型人才已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各行各业都需要复合型人才,桐昆集团也是如此,这个培养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课程体系的保证,也需要评估体系作导向。为此,我们把专业课考试分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做到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其次,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技能制定了考核标准,分别进行量化评估和达标测试,要求专业课教师专业能力要达到一定水平,学生要有等级证书。经过努力,桐昆班的学生都获得了技能等级证书。经过严格管理,桐昆班在学校的各项竞赛中都取得了好成绩。班风学风名列学校前茅。
    C、突出成果效应,为“订单教育”提供信誉保证。
    如何能使校企双方“强强联合”,形成良性循环,在了解企业的同时,我们自己也要突出成果效应,赢得企业的信赖。近几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在办学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学校曾先后获得七项省级荣誉,向各级各类学校输送了千余名合格人才。学校的“严格管理”已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许多家长都慕名而来,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学校。学校“成材教育”的实施使学校的办学目标更清晰。学生在参加省市等的竞赛中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学校的艺体竞技队在地市级比赛中多次夺冠。最近,学校又通过了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的评估验收。所有这些办学成绩的取得,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正因如此,学校才有条件和信誉与较大企业合作订单,才能使合作走向永远。
    3、获得“三赢”
    实践证明,订单教育可以把原来校企松散的意向性合作变成 实质性的联办。订单教育,不仅使企业摆脱了用非所学的困惑,也使学生减少了学非所用的烦恼,实行优势互补,实现了“五定”:即定专转业、定人数、定招生录取标准、定安置,疏通了招生和就业渠道,取得了学生、学校、企业“三赢”的效果。
    A.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在报考时就知道自己将来的去向,所从事的工作,工薪待遇,了解企业对自己所学知识技能的要求,从而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班风,进而保证生源的稳定性。
    B.对于企业来说,学生是在了解企业的基础上,按企业要求的标准报考的,这些学生(将来的员工)是热爱企业的。企业可以直接参与教学内容的制定并提供实习条件,还可以就培养的规格、要求提出建议,企业把学校看成是自己人才的培养基地,从而可以使企业得到自己满意的人才。
    C.对于学校来说,有了“订单教育”,可以直接得到企业优势的影响,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今年“桐昆班”招生中的报名热,不仅保证了招生的数量,而且也保证了生源的质量。
    三、结束语
    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让他们学有所长,这就需要学校结合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有目标地对学生的未来进行必要的设计。“订单教育”、模式围绕社会性、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量体裁衣。这个量身定做的过程就是以人才市场需要为导向,依托用人单位,根据职业要求,注重培养具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检验学校教育能否适应经济发展和建设需要的试金石,就是要看学校培养的人才能不能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适销对路”,学校培养的学生能不能学以致用被社会、用人单位所广泛接受,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尽管我们学校在办学思路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社会经济的不稳定因素,生源质量和社会对人才规格要求的矛盾,仍然使职业学校时刻面对着招生难、培养难、就业难的潜在危机。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那就是,我们不能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而要创办适合学生的教育。面对未来社会对中、初级职业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为使订单教育这一办学模式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拓展办学新路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报道(之一)
    
    嘉兴职业教育的喜与忧
    本报记者应丽斋 何继东 
    
      喜:职业教育与市场“零距离” 
      在嘉兴科技工程学校的自动化实验室,一个男生面对一套复杂的微型数控生产线,一会儿按一下手中的控制板,一会儿又按一下。生产线上各种设备应声而动,一盏盏指示灯闪烁明灭。这些代表了一个个程序———进料、加工、工件升降运送、识别、分拣、进库。老师介绍说,这个学生是学习生产线调整、维修的。他一旦掌握了这门技术,将来毕业进了工厂,就能按照企业的需要操作、调试和维修真的自动化生产线。这类自动化生产线调整工、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的操作工和初中级软件编程人员等智能蓝领,在我市非常抢手。学校机电工程类专业今后三年的毕业生都已被落户嘉兴开发区的外资企业预订一空。 
      谁也没有想到,在人们感叹大学生就业难的今天,我市中职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3%,高职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也在90%以上。尤其机电、宾馆服务、工民建类的毕业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个中缘由又是什么?业内人士认为,中高职毕业生畅销的背后,融合了我市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的许多变化。 
      变化之一:实行订单式教育,学校专业设置随着企业需要转,实现校企供需有效对接。今年8月,在学校开学前,市属大中型企业及嘉兴经济开发区的外资企业都收到了劳动部门的一份特殊“礼物”———《嘉兴市属高中等职业院校简介》。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嘉兴市秀水经济信息专修学院等市本级的6所高中等职业院校把本校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向企业交底,并就新学期的专业设置情况征求企业意见。而企业也根据经济发展态势,进行人才规划和预测,把未来几年的用工信息向学校作了反馈。有的学校根据企业用人需要,在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的同时,与企业联合举办对应的班级。嘉兴高级技工学校与嘉化集团、锦江集团实行了联合办班,使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实现“零距离”接触。在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不少中职校都直接把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和管理方式搬进教学内容,有的学校干脆把一个班冠以企业名称,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教学和管理,企业为学校投入资金建立补习培训基地。学生毕业后,便直接获得该企业的相应技术等级证书。一位在中职学校任教多年的老师说:“以前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用工总是出现‘两张皮’现象,各管各,以致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脱节。如今我们与企业互通人才需求信息,使教出来的学生吻合了社会需求,一点也不浪费。” 
      变化之二:职校教师到企业实习,企业技工到职校兼职,校企轮岗工作制度使学校传授技能接轨市场需求。与以前老师重理论讲解,轻技能实践相比,如今的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更偏重于对学生的技能培训,为此要求高中职老师不但会上理论课,更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据了解,我市现有各类职业学校42所,在校学生56000名。“双师型”老师达到33%。所谓“双师”就是指同时拥有教师资格和行业技能两证的老师,通俗的叫法就是“教师+工程师”。为了改变专业技术教师紧缺的局面,部分学校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同时聘请社会、行业、企事业单位中的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当兼职教师,部分学校还实行了校企轮岗工作制度。企业成了中等职校的技术师资库。如嘉兴市建筑工业学校专门聘请嘉兴市教育局、建设局等10多名资深专业人士,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办学。在专业师资中具有全国注册结构师、注册造价师、注册监理师、注册会计师、高级程序员、高级工程师等资格的占38%。 
      变化之三:课堂设在车间,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在采访中,几乎所有中高职学校的教师都表示,学校的课程设计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削减了文化课比重,加大了专业课的分量,同时加大实际操作训练,做到了“少理论,多实践,少单一,多综合”。小张是浙江科技工程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他告诉记者,有很多时候,教师把课堂就设在车间,同学们边听边上机操作,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问,一年下来,已能熟练掌握机器操作。也正因为做到了学以致用,学生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后就能当熟练工人使用,很受企业青睐。 
      忧:职业教育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在高就业率的背后,职校生也经受着市场的洗礼。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四大考验。 
      考验之一:中职生源虽然随着初中毕业生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少学校反映招生困难。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人才超前消费的影响。社会上一些用人单位一味追求高学历、高文凭,误导人们以为文凭越高越好找工作,以为中等学历已经过时。其次,受传统观念束缚。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就是“劳力者”,而普通高校培养的才是“劳心者”。为了顾及所谓的面子,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顾自己孩子分数低等实际情况,宁可出高价把孩子送进高中,也不愿让孩子读职校,由此造成了“普高热”不断升温。再次,普通高校扩招的影响。普通高校一再扩招,能上大学的人多了,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但扩招却使普通高中热不断升温,导致不少学生弃职从普。此外,还有不少人仅仅视发展职业教育为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需要,而对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对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需要认识不足。由此,怎样拓展生源,打造职教特色,是当前我市职业教育面临的一大课题。 
      考验之二:我市的职业教育优质资源还不足。据统计显示,今后10年我市将持续处于高中段入学高峰期,每年高中段招生数在4.3万人至4.5万人,按照普及高中段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招生数量应不低于50%的要求,中职在校生将达到6万人以上。以目前的办学规模,特别是一些县(市)还借助乡镇成校办中等职业教育,现有的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广大群众接受优质职业教育的需求。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仍然不足,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经费支撑,前几年通过信贷建设的职业教育进入了还贷期,增加了经费支出,给学校新的发展带来困难。如浙江科技工程学校的学生公寓及食堂扩建都因经费而搁浅,到明年将有700名学生的住宿成问题。职业学校的实习、实验设备相对落后,需要大量投入,目前的专业设备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离国家级、省级重点学校的评估标准差距很大,这不仅给创建重点学校带来难度,也使教学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成为制约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生均经费明显偏低,2003年普高生均经费1950元,中职生均经费为1487元,使学校的正常支出常常捉襟见肘。
      考验之三:校与校之间的专业雷同现象造成人才培养资源的浪费,如何根据区域产业布局优化专业设置是当务之急。随着当前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职业学校的管理模式、师资队伍虽进行了系列创新,但专业设置等方面还有待改革和加强,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等不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很多相同或类似的专业,有专业品牌特色的学校不多,与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呼应度不够,造成了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而一些企业却招不到所需技术人才的矛盾。 
      考验之四:我市“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进力度还不足,企业用工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我市企业中持证上岗的员工比例不高,员工培训工作力度不大,工人待遇也普遍偏低。需要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强调先培训后就业,以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嘉兴日报》 2004年12月2日
    
    
    
    
    
    
    
    
    
    
    
    
    
    
    
    
    
    
    
    
    
    
    
    相关报道(之二)
    
    瞄准市场育人才 创出特色办教育
    ——记嘉兴市农业技术学校
    
    去年至今,浙江石油零售公司、嘉化集团公司、正原机电有限公司、五芳斋粽子公司、农业银行嘉兴市分行、嘉兴宾馆等几十家用人单位来到秀洲区王江泾镇长虹桥畔的嘉兴市农业技术学校录用该校的毕业生,尽管2000届学生要到今年7月才毕业,但至3月底,152名学生除了准备参加高考的3名外,149名学生已全部进入有招工意向的单位实习,一半以上的学生已与用工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该校的毕业生为何如此走俏?关键在于该校瞄准市场需求,培养适“销”对路的技术人才。
    嘉兴市农业技术学校创建后始终坚持办学业有特色、教育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思想,围绕经济建设需要培养专业人才,先后开设农学、财会、烹饪等十多个专业,并根据不同时期突出专业特点,尽可能将专业设置与经济建设需求合拍,同时对一些保留专业注入新的活力,使专业焕发新的生机。几年来,学校先后给我市各行各业培养输送了1600余名实用技术人才,为振兴和发展嘉兴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
    嘉兴市农技校给人的印象是校舍陈旧、办公条件简陋,但学校的电脑房和实验室、操作室里都是一台台摆放整齐的电脑和各种先进的模拟实验设备。1998年至1999年,学校加大教学设施投入,先后投入50多万资金,配备了电脑、电工综合实验台,更新各种实验室的设施,给学生开展各种实验、提高动手能力提供方便。几年间,该校学生参加省、市、区技术、技能竞赛均获得了可喜成绩。电气专业学生参加市劳动局组织的维修电工等级考核,96级80%达中级,97级100%达中级,并100%取得电工安全上岗证书。就读职业中专的学生除拿到毕业证书之外,还能拿到2种至4种技术等级证书,给学生就业谋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几年,该校应届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平均达到90%以上。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该校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多年来,校政教处、团委、学生会和各教研组密切合作,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开展了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活动。团委、学生会每年“五四”、元旦前后主办的“五四”青年文化艺术节和“迎元旦”系列活动,已成为全校学生展示才华的大舞台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五四”青年辩论对抗赛、“红五月”革命歌曲大合唱比赛、班际篮球赛、住校生游戏晚会和拔河比赛、元旦书画比赛及获奖作品展览、元旦文艺汇演等传统项目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结合重大纪念日,学校还组织开展以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活动。另外,学校每年开设业余党校、中学生团校学习班,吸引政治上要求上进的学生参加学习,向党、团组织靠拢;成立学生会、学生值勤组、板报编辑小组、“校园之声”广播台等,鼓励那些品学兼优或有一技之长的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社会性工作,在服务同学的同时不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该校还是全市第一所挂牌的预备军人学校,学校专门选聘了两位军事教官,实行半军事化管理。
    
    
    (载2000年6月14日《嘉兴日报》)
    
    
    
    
    
    
    
    
    
    
    
    
    
    
    
    
    
    
    
    
    
    
    
    
    
    相关报道(之三)
    职业中专,你读还是不读?
    中国有句古话: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一纸大学文凭和一项专业技术,在面对就业时,谁的战斗力更强呢?在一些大学生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的同时,一些职业中专的学生却顺利地就业了。是拿到大学文凭争取做个白领呢,还是学门技术,从蓝领做起,通过努力奋斗成为白领?手里捧着职业中专录取通知书的学子,你是读还是不读?
    据悉,在各所大学展开生源争夺战的同时,各所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争夺战早已悄然开始。但一些学生认为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证书不如大学文凭灿烂庄诱人,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所以一些学生把职业技术学校当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就使得一些职业技术学校在招生方面不尽如人意,而记者听说嘉兴市农技校这几年在招生方面特别是毕业生就业方面却呈一枝独秀的良好态势。当记者慕名来到位于秀洲区王江泾镇的嘉兴市农业技术学校时,学校的李校长接受了采访。面对记者的疑问,李校长一语道破“天机”:是服务意识、忧患意识和市场意识使学校走上了“出得去、进得来”的良性循环的轨道。因为“出得去”,学生就业率高,才吸引了各方学生前来就读。而因为毕业生质量好,也吸引了很多用人单位前来招聘。李校长还谈到了另外一些原因。该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比较能吃苦,对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要求不高。平时学习比较刻苦,使得该校在全市文化课和技术课的统考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同时因为该校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使学生养成了勤奋守纪、爱岗敬业、团结互助等良好品质,在就业后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一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跃身管理阶层。该校88届财务会计专业毕业生高晓红现在是市区一家大公司的财务主管,该专业93届毕业生朱玉妹在信用社工作,是该社的主办会计,连续多年在全市技术比武中获奖。99届电力专业毕业生胡嘉源现在省石油零售公司湖州青山加油站任站长。今年的毕业生中,有近一半的学生被高等学府录取。
    由此看来,就读职业技术学校后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学到技术,早日工作。从该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品德良好且有一技之长的毕业生很受欢迎。另一条路是努力学习,先圆大学梦,再圆就业梦。有句很实在也很鼓舞人心的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在能够学习的时候还是要多学一点,在机会降临的时候努力抓住,不管是什么学校,如果你是一个好学生,就应该不必为就业发愁。
    (载2001年8月30日《南湖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