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到深处了无痕——姜夔的《暗香》

 翩翩少年郎 2011-03-20

情到深处了无痕
——姜夔的《暗香》


    开始认识姜夔,大概应该是在高中语文课本上,因他的那首《扬州慢》。记得当时这首词是和柳永的《雨霖铃》在同一课中出现。虽然两首词都是要背的,但对于情愫初开、不涉世事的高中时代的学生而言,或者也许仅仅对于我个人而言,《扬州慢》的感受实在渺茫依稀,只是朦胧中知道有这样一首词、一个词人,限于此而已。远远不及《雨霖铃》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来的深刻,心有所动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接触面的扩大,对姜夔有了一些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当读到他的《暗香》,心目中,姜夔的形象霎时高大起来,不可替代。“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因为《暗香》,开始熟知姜夔,有了更新的认识。

 

    这时候,再回过头来细读《扬州慢》,发现确实也是一首“有《黍离》之悲”的难得好词:淳熙三年(1176)冬,二十二岁,扬州。姜夔自汉阳出游,途经惨遭金人两次兵燹蹂躏的扬州,眼见自古繁华的商业都城,已是“都在空城”,感慨凄凉于心,出之于笔,于是写下此篇。

 

    想想,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能够写出如此水平、可视为代表作、并且可拿来作压枕作品,往古来今数数才华若此者,能有几人!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也有这样的评断:“白石才子之词……”

 

    公元1186年。三十二岁的姜夔,在湖南结识了千岩老人萧德藻,向其学诗。萧德藻非常称赏姜夔的才华,自称“四十年作诗始得此友”,并将自己的侄女许配给姜夔为妻。自古文人相轻,在中国文人的眼里,能够得到他人的赏识、尤其是得到师长辈的赏识,实为极大荣耀。这样的荣耀,才子姜夔得到了。不仅如此,老师还将侄女许配给他。

 

    书上的记载都这么说。但我总是愿意认为,这怎么会仅仅是因为简单的爱其诗词文章呢!想来欣赏一个人的才华,却是容易。但如果要涉及到婚姻大事,况且是自己的至亲,如何能简单的因为喜欢一个人的才华而轻易许婚呢?而萧德藻将自己的侄女许配给姜夔,这既是对姜夔诗词文章的喜爱,更是对姜夔人格、品质的肯定。

 

    这的确是实至名归的。姜夔一生高洁,襟怀磊落。他结交的张鉴曾想出资助姜夔入仕——“输资以拜爵”,姜夔“辞谢不愿”,同时也拒绝了张鉴“锡山之膏腴”的赠与。没能富贵腾达、布衣终生的姜夔,得到的是“得盛名于天壤间”、“声名焜耀于无穷”……

   

    作为一个读书人,人生能够经历过了这样的历程,还可以有什么样更高的企求呢?每每及此,心底深深赞叹,有所戚戚然……
   

    1191年隆冬,应已垂老还乡的范成大邀请,姜夔前往苏州范村拜访范成大——这位称姜夔“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的老人。期间,范成大“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于是姜夔自创新调,作了两曲:《暗香》、《疏影》,遂成千古绝唱。

 

    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刘熙载说:“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

 

    梅,在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拥有极高的地位和深刻的象征意义。凡是咏梅并且能够写出好的诗词文章的人,大都有与梅相称的、非凡的人格与品质:比如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如王安石,“凌寒独自开”、“为有暗香来”;比如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再比如姜夔的《暗香》。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党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姜夔响。”遑论别词,《暗香》幽远、深挚的意境足可称道。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手举翠绿的酒杯,未饮先肠断,默默不能语,只有痴痴耿耿地相忆。忆起当年当时,两人携手,在大雪飘飞的日子里,游览寒彻剔透的西湖,赏玩千树万树、白雪压枝头的梅花……这仅仅是回忆罢了,而今……


    一句“长记曾携手处”,恰便是——情到深处了无痕。细品之下,情感真挚、深沉。浓烈的情思寄在其中,却出以极其平淡之语,波澜不惊,即便才子学士、满腹文章,若非痴情、钟情者,也绝无法说出这样的话来吧。多么轰轰烈烈的言语,在此面前,都将会变得苍白,无力……

2009.1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