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故障现象
|
故障原因
|
处理方法
|
1
|
电机不能起动
|
1)电源未接通 2)绕组断路 3)绕组接地或相间匝间短路 4)绕组接线错误 5)熔体烧断 6)绕线转子电动机起动误操作 7)过电流继电器整定值调得太小 8)老式起动开关油杯缺油 9)控制设备接线错误
|
1)检查开关、熔体、各对触点及电动机引出线头 2)将断路部位加热到绝缘等级允许的温度,使漆软化,然后将断线挑起,用同规格线将断掉部分补焊后,包好绝缘,再经涂漆、烘干处理 3)处理办法同上,只是将接地或短路部位垫好绝缘,然后涂漆烘干即可 4)核对接线图,将端部加热后重新按正确接法接好(包括绑扎、绝缘处理及涂漆) 5)查出原因,排除故障,按电动机规格配新熔体 6)检查集电环短路装置及起动变阻器位置。起动时应分开短路装置、串接变阻器 7)适当调大整定值 8)加新油,达到油面线 9)校正接线
|
2
|
电动机接入电源后,熔体被灼断
|
1)单相起动 2)定、转子绕组接地或短路 3)电机负载过大或被卡住 4)熔体截面积过小 5)绕线转子电动机所接的起动电阻太小或被短路 6)电源到电机之间的连接线短路
|
1)检查电源线、电动机引出线、熔断器、开关各对触点,找出断线或假接故障后进行修复 2)见序号1之3) 3)将负载调至额定值,并排除被拖机构故障 4)熔体对电动机过载不起保护作用,一般应按下式选择熔体:熔体额定电流=起动电流/(2-3) 5)消除短路故障或增大起动电阻 6)检查短路点后进行修复
|
3
|
电动机通电后,电机不起动,嗡嗡响
|
1)改极重绕后,槽配合选择不当 2)定转子绕组断路 3)绕组引出线始未端接错或绕组内部接反 4)电动机负载过大或被卡住 5)电源未能全部接通 6)电压过低 7)对于小型电动机,润滑脂硬或装配太紧
|
1)选择合理绕组型式和绕组节距,适当车小转子直径,重新计算绕组参数 2)查明断路点进行修复,检查绕线转子电刷与集电环接触状态,检查起动电阻是否断路或电阻过大 3)在定子绕组中通入直流,检查绕组极性(用指南针)判定绕组首末端是否正确 4)检查设备,排除故障 5)更换熔断器的熔体;紧固接线柱松动的螺钉;用万用表检查电源线的断线或假接故障,然后修复 6)如果△联接电动机误接成Y形联接,应改回△联接:电源电压太低时,应与供电部门联系解决;电源线压降太大造成电压过低时,应改粗电缆线 7)选择合适的润滑脂,提高装配质量
|
4
|
电动机外壳带电
|
1)电源线与接地线搞混 2)电动机绕组受潮,绝缘严重老化 3)引出线与接线盒接地 4)线圈端部顶端盖接地
|
1)纠正错误 2)电动机烘干处理,老化的绝缘要更新 3)包扎或更新引出线绝缘,修理接线盒 4)拆下端盖,检查接地点,线圈接地点要包扎绝缘和涂漆,端盖内壁要垫绝缘纸
|
5
|
电动机空载或负载时,电流表指针不稳而摆动
|
1)绕线转子电动机有一相电刷接触不良 2)绕线转子电动机集电环短路装置接触不良 3)笼型转子开焊或断条 4)绕线转子一相断路
|
1)调整刷压和改善电刷与集电环的接触面 2)检修或更换短路装置 3)采用开口变压器或其它方法检查 4)用校验灯、万用表等检查断路处,排除故障
|
6
|
电动机起动困难,加额定负载后,电动机转速比额定低
|
1)电源电压过低 2)△联接绕组误接成Y联接 3)笼型转子开焊或断裂 4)绕线转子电刷或起动变阻器接触不良 5)定、转子绕组有局部线圈接错或接反 6)重绕时匝数过多 7)绕线转子一相断路 8)电刷与集电环接触不良
|
1)用电压表或万用表检查电动机输入端电源电压大小,然后进行处理 2)将Y接改回△接 3)检查开爆或断裂后,进行修理 4)检修电刷与起动变阻器接触部位 5)见序号1 6)按正确绕组匝数重绕 7)用校验灯、万用表等检查断路处,然后排除故障 8)改善电刷与集电环的接触面积,如磨电刷接触面、调刷压、车旋集电环表面等
|
7
|
绝缘电阻低
|
1)绕组受潮或被水淋湿 2)绕组绝缘粘满粉尘,油垢 3)电动机端子套、高压绝缘瓷瓶损坏,引出线绝缘老化破裂 4)绕组绝缘老化
|
1)进行加热烘干处理 2)清洗绕组油垢,并经干燥,浸渍处理 3)重包引线绝缘,更换或修理出线盒及端子套、高压绝缘瓷瓶 4)经鉴定可以继续使用时,可经清洗干燥,重新涂漆处理,如果绝缘老化,不能安全运行时,需更换绝缘
|
8
|
三相空载电流对称平衡,但普遍增大
|
1)重绕时,线圈匝数不够 2)Y接电机误接成△接 3)电源电压过高 4)电机装配不当(如装反,定、转子铁心未对齐,端盖螺钉固定不匀称使端盖偏斜或松动等) 5)气隙不均匀或增大 6)拆线时,使铁心过热灼损
|
1)重绕线圈,增加合理的匝数 2)将绕组接线改正为Y接 3)测量电源电压,如果电源本身电压过高,则与供电部门协商解决 4)检查装配质量,消除故障 5)调整气隙,对于曾经车过转子的电机需要换新转子或改绕,纠正空载电流大的问题 6)检修铁心或重新计算绕组进行补偿
|
9
|
电动机运行时有杂音,不正常
|
1)改极重绕时,槽配合不当 2)转子擦绝缘纸或槽楔 3)轴承磨损,有故障 4)定、转子铁心松动 5)电压太高或不平衡 6)定子绕组接错 7)绕组有故障(如短路) 8)重绕时每相匝数不相等 9)轴承缺少润滑脂 10)风扇碰风罩或风道堵塞 11)气隙不均匀,定、转子相擦
|
1)要校验定、转子槽配合 2)剪修绝缘纸或检修槽楔 3)检修或更换新轴承 4)检查振动原因,重新压紧铁心进行处理 5)测量电源电压,检查电压过高和不平衡的原因,并进行处理 6)见序号1 7)见序号1 8)重新绕线,改正匝数 9)清洗轴承,填加润滑脂,使其充满轴承室容积的1/2-1/3 10)修理风扇和风罩,使其尺寸正确;清现通风道 11)调整气隙,提高装配质量
|
10
|
电动机过热或冒烟
|
1)电源电压过高,使铁心磁通密度过饱和,造成电动机温升过高 2)电源电压过低,在额定负载下电机温升过高 3)灼线时,铁心被过灼,使铁耗增大 4)定、转子铁心相擦 5)绕组表面粘满尘垢或异物影响电机散热 6)电动机过载或拖动生产机械阻力过大,使电机发热 7)电动机频繁起动或正反转次数过多 8)笼型转子断条或绕线转子绕组接线松脱,电动机在额定负载下转子发热,使电机温升过高 9)绕组匝间短路、相间短路、以及绕组接地 10)进风温度过高 11)风扇故障,通风不良 12)电机两相运转 13)重绕后绕组浸渍不良 14)环境温度过高或电机通风道堵塞 15)绕组接线错误
|
1)如果电源电压超过标准很多,应与供电部门联系解决 2)若因电源线电压联过大而引起,可更换较粗的电源线;如果是电源电压太低,可向供电部门联系,提高电源电压 3)做铁心检查试验,检修铁心,排除故障 4)检查故障原因,如果轴承间隙超限,则应更换轴承;如果转轴弯曲,则需调直处理,铁心松动或变形时应处理铁心,消除故障 5)清扫或清洗电机,并使用机通风沟畅通 6)排除拖动机械故障,减少阻力,根据电流指示,如超过额定电流,需减低负载,更换较大容量电机或采取增容措施 7)减少电动机起动及正、反转次数,或更换合适的电动机 8)查明断条和松脱处,重新补焊或扭紧固定螺钉 9)按不同部位修复损坏的绝缘并进行浸渍烘干处理 10)检查冷却水装置是否有故障,检查周围环境温度是否正常 11)检查电机风扇是否损坏,扇叶是否变形或未固定好,必要时更换风扇 12)检查熔体、开关接触点、排除故障 13)要采取二次浸漆工艺,最好采用真空浸渍措施 14)改善环境温度,采取降温措施,隔离电动机附近高温热源,不使电动机在日光下曝晒 15)Y接电动机误接成△接,或△接电动机误接成Y接需改正接线
|
11
|
电动机空载运行时空载电流不平衡,且相差很大
|
1)重绕时,三相绕组匝数不均 2)绕组首尾端接错 3)电源电压不平衡 4)绕组有故障,如匝间短路、某组线圈接反等
|
1)将绕组重绕 2)查明首尾端,改正后再起动电机进行试验 3)测量电源电压,找出原因 4)拆开电机检查绕组极性和故障,然后改正或消除故障
|
12
|
层间绝缘击穿
|
1)层间垫条材质不好,厚度较薄 2)层间垫条垫偏,尺寸不合适(如太窄、长度不够) 3)线圈松动使层间垫条磨损
|
1)改用酚醛环氧板,厚度由原来的0.5-1mm改为2mm 2)要求下料尺寸正确,操作细心,严格按工艺进行 3)为防止线圈松动,可整体浸漆处理
|
13
|
匝间绝缘击穿
|
1)匝间绝缘材质不良 2)线圈制作过程中匝间绝缘遭受损伤 3)匝间绝缘厚度不够或结构不合理
|
1)改用“三合一”粉云母带,见序号10之9) 2)严格按工艺规格进行 3)根据每匝电压大小,正确选择匝间绝缘厚度或绝缘结构
|
14
|
绕组接地故障
|
1)电机长期过载,绝缘老化变质引起绝缘对地击穿 2)输电线雷击过电压或操作过电压击穿绝缘 3)同步电动机突然断开励磁线圈时产生高电压击穿线圈的对地绝缘 4)由于导电粉尘使爬电距离缩小产生对地击穿或闪络 5)通风沟垫片,指形齿压板开焊或铆钉松驰,铁心叠压不紧,齿部颤动以及弯曲的齿压板刮磨线圈绝缘,导致绕组接地故障 6)同步电动机励磁线圈绝缘老化收缩,经常颤动,在电机频繁起、制动下使绝缘损伤对地击穿 7)由于线圈短路烧焦绝缘,造成对地故障
|
1)调整负载或更换容量合适的电机,绝缘老化时需要更新绝缘 2)增添或检查防雷保护装置 3)增添或检查过电压保护装置 4)定期清扫绝缘,增设防尘密封装置 5)详细检查各部分焊接状态、变形情况,经校正和点焊牢,保证垫片,齿压板等固定良好。铁心叠压不紧时需按铁心修理工艺进行处理 6)更换绝缘或采取加固线圈办法(如清洗后进行浸漆处理) 7)检查短路原因,采取防止措施
|
15
|
绕组断路故障
|
1)线圈端部遭受机械力和电磁力的颤动,使导线焊接点开焊 2)焊接工艺不当,焊接点过热造成开焊 3)导线材质不好,有夹层、脱皮等缺陷
|
1)检查焊接点,重新补焊,并采取线圈的固定措施 2)按焊接工艺进行 3)更换合格导线,将故障导线切除,焊接合格导线
|
16
|
绕组短路故障
|
1)线路过电压 2)绕组绝缘老化 3)绕组绝缘缝隙内堆积粉尘过多 4)遭受机械力和电磁力后的绝缘产生裂纹或遭受损伤
|
1)调整过电压保护值 2)更换新绝缘 3)清扫或洗涤绝缘 4)洗涤后,浸1-2遍绝缘漆
|
17
|
定子线圈绝缘磨损及电腐蚀
|
1)由于采用固性环氧粉云母带结构,热膨胀小,使线圈与槽壁间隙过大 2)槽楔松动 3)线圈外形尺寸公差不当 4)防晕漆失效 5)绝缘粘满油垢,粉尘
|
1)浸1032漆,使间隙内填满绝缘漆,在热态下有弹力 2)重新调整槽楔紧度 3)应使线圈外形尺寸公差比铁心槽小0.3mm以下 4)清扫或洗涤绝缘上尘垢
|
18
|
泄漏电流大
|
1)电机受潮 2)绝缘表面粘满油泥、粉尘 3)绝缘老化
|
1)清扫后,电机绕组干燥 2)清扫或洗涤绕组绝缘 3)更换新绝缘
|
19
|
介质损耗角增大
|
1)线圈遭受损伤,使绝缘内部产生较多气隙 2)绝缘受潮 3)绝缘处理不当 4)绝缘老化
|
1)采取真空浸渍处理 2)烘干,烘干前需清扫电机 3)改进绝缘处理方法 4)更换新绝缘
|
20
|
线圈与端箍之间磨损击穿
|
1)线圈松动 2)端箍固定不牢,绑扎不牢 3)绝缘粘满粉尘
|
1)整体浸漆,处理松动 2)采用无纬带绑扎,用环氧胶粘牢 3)清洗绝缘
|
21
|
线圈端部绝缘遭受机械损伤
|
1)转子装配和拆卸时碰伤端部绝缘 2)局部修理或更换线圈时,将附近的线圈损伤
|
1)应按工艺规程进行,局部碰伤可用环氧胶修复 2)检查故障情况,可以局部修理或更换局部线圈
|
22
|
槽楔松动
|
1)槽楔材料老化收缩 2)楔下垫条老化松动跑出 3)槽楔尺寸与铁心槽配合不当 4)槽楔太长,固定不牢 5)槽楔装配工艺不当
|
1)更换新槽楔 2)打出槽楔,更换较厚的楔下垫条,再打入槽楔,涂环氧胶 3)槽楔尺寸应比铁心槽宽度小0.2mm 4)将长槽楔锯成短槽楔,分段打入槽内 5)按正确的工艺规程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