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作文临考应急攻略

 世间闲人 2011-03-21

高考作文临考应急攻略

   高考在即,不知作为语文试卷中重中之重的作文你复习得如何了。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哟!

  应该说,到目前为止,你的写作能力想有一个较大的进步恐怕已不现实了。因为它与你长期的知识积累、思维能力以及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都有密切关系。

这些方面在短期内是很难以有明显的提高。但如果你在原有的写作基础上,在临考之前和应试之时,在以下几方面多加注意,多下点功夫,相信会为你的高考作文增光添彩,或者锦上添花!

  一、觅得 “ 精米 ” 好 “ 下锅 ”

  作文离不开材料,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嘛! 平时老师写作课上也强调这一点,但那是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没有压力之下的点滴积累。而处在高考前的材料积累,应该是一种具有突击性质的有意识的材料储备。平时的材料积累可以说是零散的,缺乏针对性的;而现在就要尽量使之系统化、目标明确化。

  分析近几年来的高考作文可以看出这样一个特点:越来越淡化政治色彩,而逐渐转向注重于人文思想的阐发。内容的范围偏重于人伦道德、生活感悟、心灵抒发等方面。比如 2000 年的 “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 , 2001 年的 “ 诚信 ” , 2002 年的 “ 心灵的选择 ” 等。所以在材料的积累和储备时就有了目标和针对性。这时如果还像平时一样,仅满足于散见在报章杂志上的材料搜集,显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高考作文的需求。这时应该搜求新近出版的 “ 时文选萃 ” 之类的有关书籍,还应该结合背诵的古诗文名句,集中时间阅读摘录,分类整理。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事实材料与语言材料。其中的语言材料包括有哲理意味的有一定深度的议论语言和名人名言。文章没有事实材料,容易流于空洞枯燥;只有事实材料而没有精当的阐发议论,则会流于平淡肤浅。近几年高考作文的淡化文体,我以为以写夹叙夹议的文章为好。因为这种文章的叙事可以增加趣味性、感情性;议论则可以体现出思想的深刻性、精辟性。这样就比较能够发挥出你的写作水平,充分挖掘出你的文学潜能来。

  因此,储备材料就要在这两方面狠下功夫。有备无患嘛,胸中有底,已经有 “ 米 ” ,在考场上可以根据需要顺手拈来,左右逢源,何愁做不出好 “ 饭 ” 来?

  二、点亮篇首 “ 一盏灯 ”

  有人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虽然有些夸张,但确有一定道理。有人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之窗,最容易令人 “ 一见钟情 ” 。我说文章题目也如同悬于篇首的一盏灯,它可以统照全篇,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情趣。 鲁迅先生对于文题是相当重视的。他的一部散文集最初题为《旧事重提》,而后来在再版时就改为《朝花夕拾》了。这两个标题比较起来,其中的优劣高下是不言自明的。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是否读一篇不熟悉的文章,往往是由题目决定的。能否引起阅读欲望和兴趣,应该说和文题有密切关系。在高考中,从文章的题目可以看出考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那也就直接影响阅卷老师对你文章的整体评价。

  文题自拟是近十多年来高考作文的一个突出特点,但从以往的高考阅卷可以看出,大部分考生没有对自拟文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出现一种草率拟题的现象。认为只要文章好,题目无关紧要;也借口时间紧,不愿在拟题上花费时间和气力,于是就不动脑筋而草率从事。或从提供的材料入手,直接拟出《从 x x x 所想到的》、《从 x x x 谈起》之类;或信手拈来,直接把话题当作题目。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诚信》、《选择》等。更有甚者,干脆就没有文题。即使是忘记了,也说明对文题的不重视。在江苏的高考语文阅卷评分中就规定,无题目的文章扣 2 分,而实际上受此影响所损失的不止于此。有人作过试验:将几篇较好的作文,按保留标题和隐去标题请两组老师评阅,其分数差别竟在 8 分以上。可见,拟题在高考作文中万万忽视不得!

  要想点亮篇首的 “ 这盏灯 ” ,可采取以下措施:

  以 “ 诚信 ” 话题和 “ 心灵的选择 ” 话题为例:

  1 、巧用修辞

  诚信如水 (明喻) 十字路口 (暗喻) 是谁在赞美皇帝的新装(借代,其中 “ 皇帝的新装 ” 代指生活中的种种虚伪事) 一句话,一辈子 (引用)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 (拟用)诚信何价?(设问) 拷问灵魂(拟人)

  2 、仿化名作

  诚信无价 ( 电视剧《情义无价》) 诚信飘流记(小说《鲁宾逊漂流记》)

  3 、佳句改装

  人间诚信今犹在 (李煜《虞美人》 “ 雕栏玉砌应犹在 ” )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诚信满乾坤 (王冕《墨梅》 “ 只留清气满乾坤 ” )

  4 、移花接木

  拍卖 “ 诚信 ” (借金融用语) 心灵的审判(借司法用语)

  当然,前两年高考好的文题还有很多,应该注意学习和体悟。平时的阅读中也应该注意搜集好的文题,以便从中受到启发和借鉴。只要在拟题上开动脑筋,广泛地联想联系,相信你在高考中一定会拟出新颖别致、不同凡响、能够表现出你的文学才华,并能使阅卷老师眼前为之一亮的文题来!

  三、设置 “ 亮点 ” 显 “ 奇峰 ”

  一篇被人称道的诗文,并非字字玑珠、句句精华。它们之所以有阅读意义和文学价值是因为它们都有自己的 “ 亮点 ” 所在,是因为诗文中偶尔有几颗 “ 珍珠 ” 在闪耀。很难想象,如果没有 “ 红杏枝头春意闹 ” 一句,宋祁的《 玉楼春》一词会流传千古。所以你的高考作文必须避免平庸平淡,应该用设置 “ 亮点 ” 的办法,使文章偶有 “ 奇峰 ” 突现。这样才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力,使其阅到此处不禁心头为之一震,甚而击节赞赏。有这样的效果,何愁不得高分?

  设置 “ 亮点 ” 有以下几点可以考虑:

  1 、旁征博引,展露才华。

  你如果平时注意了课外阅读,知识丰富一些,就可以根据文章需要,尽可能地旁征博引。如典故逸事、中外掌故、名人名言等。一者可以丰富文章内容,二来可以显示出你不同与众的才华。但这些材料应该是新鲜的而不是陈旧的。如果是平时所不太为人知晓的,效果会更佳;更能显示出你知识面的宽广。所以考前要特别注意材料的搜集和储备。

  2 、注重细节,以情感人

  文贵有情,有情方能感染人。在构思谋篇时,就要注意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题材;在叙事时,特别要注重细节的描写刻画。在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细加琢磨,力求写得细腻传神,有感染力量。考生应该从朱自清的《背影》中对于父亲的描写受到启发。倘若文中的细节能拨动阅卷老师的心弦,那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3 、凡人哲语,画龙点睛

  名人说出的话并非句句名言,凡人也未必说不出富有哲理意味或意义深刻的语言来。这样的语言往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思维水平和思想深度;能够引起阅读者的注意,耐人咀嚼回味;进而引起思想上的共鸣。这应该是考生可以考虑和设置的一个 “ 亮点 ” 。考生在应试作文中除了直接引用名人名言外,也应该从自己所掌握的名人哲语中受到启发,根据提供的话题范围,化用或构思出一句或几句自己的凡人哲语来。或把它置于篇首作为题记,或在文中关键处作为凝练精辟的议论。这样,无疑可以起到画龙点睛,辉映全篇的作用。其效果就不言自明了。

  四、开好 “ 豹 ” 头 “ 撞响钟 ”

  和文章标题一样,开头和结尾也为大多考生所忽视。总有一种观念误区,认为只要文章主体写好了,开头和结尾关系不大。所以,构思的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主体部分,而没有在头尾上多下功夫。其实,这种做法对于你的作文得分影响很大。

  在高考作文的批改中,由于时间紧、天气热、任务重,阅卷老师很难把每篇文章看得很仔细。一般首先是看你有没有按照所给要求,在规定的范围内写作;其次是看你的语言基础。虽然通篇都可以显示出你的语言表达水平,但最为醒目、最能体现语言能力的、最能引起 老师注意的,还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这头尾给老师的印象最为深刻,也最 能影响老师对你作文的评判。所以考生不仅不应该忽视开头和结尾,相反更应该在这两个地方狠下功夫!

  古人作文之法的 “ 豹头、熊腰、凤尾 ” 之说,比较形象地道出了文章各部分的追求目标。这里的 “ 熊腰 ” 即指主体部分的内容要丰富,我们姑且不论。下面我们只谈谈开头和结尾问题。

  “ 豹头 ” ,也有人称之为 “ 凤头 ” 、 “ 龙头 ” ,都是指开头应该不同凡响,有吸引力,能有引人入胜的效果。一般要具有 “ 新 ” 、 “ 奇 ” 、 “ 短 ” 、 “ 趣 ” 的特点。但考生们往往在开头上存在这样几种不足: 1 、不必要的释题,多此一举; 2 、故弄玄虚,转弯抹角,入题太慢; 3 、照抄原材料或引用复述不简练,中心话题 “ 千呼万唤不出来 ” 。因此在高考应试时一定要避免这几种弊病。

  开头的方法很多,大多的作文辅导材料都有介绍,考前应该多参考,多学习,多体悟。接触见识得多了,就可以灵活把握,随机而用。下面归纳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1 、述趣事,引人入胜;

  2 、引名句,起点高远;

  3 、作排比,造势磅礴;

  4 、巧设问,发人深思;

  5 、趣拟人,别开生面。

  因篇幅所限,恕不举例。

  关于结尾,名家多有论述。托尔斯泰说: “ 好的结尾,就是当读者把作品读完之后,愿把它的第一页翻开来重新再读一遍。 ” 明代许榛在《四溟诗话》中说: “ 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 这里他们都谈出了好的结尾的标准。高明的考生很珍惜这最后显示才华的机会,做好 “ 编筐 ” 的 “ 收篓 ” 工作。

  要想结好尾,必须避开以下之忌:

  一忌冗长罗嗦;二忌空喊口号;三忌豪言壮语;四忌表示决心;五忌平淡无力;六忌画蛇添足。

  好的结尾如干果,耐人咀嚼;如醇酒,令人回味;如妙曲,余音不绝;如撞钟,引人警醒。要达到这些效果,可以含蓄蕴藉,启人心智;可以首尾呼应,整合一体;可以吟诗作结,涵义隽永;可以提疑质问,发人深思。

  当然 “ 文无定法 ” ,头尾作法也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只要根据文章的实际需要,以最能发挥出个人才能,显示出个人才华,最能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和兴趣为出发点,随文而悟,灵活运用即可。但考前应当多接触,多借鉴,多体味,多练习,否则纸上谈兵,难以实战。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