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 髓 里 的 思 念 2001年初冬,祖母走过八十七个春秋离我们而去,至今巳十个年头。她走得那么的匆忙,没有留下一字一言。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音容笑貌却愈发清晰,她的谆谆教诲却愈发难忘,我那骨髓里的思念愈发强烈…… 祖母的一生,是平凡的。在不计其数的中国农村妇女中,她似乎真的很平常。但她的身上,却流淌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承载着中国妇女的美好情操。 祖毌一生勤劳俭朴、自强自立。由于祖父早逝,祖母不到三十岁便守了寡,从此赡养公婆、培育幼子的家庭重挑,便早早地落在她的肩膀上。当时全家仅靠两亩租地吃饭,根本难于糊口,为了生活,她毅然加入到一般是男人所从事的行当……挑担子,前后十多年,凭借一双坚强的肩膀,挑红糖、挑大米、挑烟捆,走小溪大溪,过饶平大埔,到南靖漳州,就这样赚来工钱,养全家老小,还清旧债,使处于困境的家庭逐渐有了转机。解放后,祖母积极参加互助组,参加集体劳动,抢最累的事,干最重的活,从不叫一声苦、一声累。她不仅善于吃苦,而且肯动脑筋,讲究实用技术。她种的烟质量好、产量高;她养的猪,长得快、长得壮;她酿的酒,特别香醇。她做一行专一行,成为村里小有名气的劳动能手。 祖母一生明事理有远见。虽然她自己不识字,但在培养儿孙方面,却体现出农村妇女少有的远见卓识,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保证孩子上学读书,当时她一趟挑运工钱顶多只能换一斗米,但为了我爸上中学,她不惜一次交纳大米一石多。由于我爸常年工作在外,母亲在村里忙碌,管教我们姐弟六人的重任便落在了祖母身上。她对我们的呵护无微不致,严寒怕我们受冻,酷热怕我们难耐,总是把好吃的东西留给我们六姐弟吃,而自己舍不得偿一口。可祖母的爱却从来不是溺爱,记得我上初中时,学工学农活动很多,有一次学校要求大家挑土杂肥到几公里外的校办茶场,由于我年纪比同学少几岁,个子又小,怕挑不动,就想请假,祖母知道后很认真地跟我说:俗话说“输人不输阵”,这是集体活动,你怎能不参加呢?她又针对我的实际情况,让我用草木灰拌鸡粪挑去茶场,这样既轻便许多,又保证质量,我的做法受到老师的赞许,我也从这件事中得到启发和教育。祖母还常讲些“世故经”,比如:“做事要先学做人”,“待人要不分贵贱,”,“说的好听,不如做的好看”,“ 吃亏是福”等来教育、告诫我们,正是她的言传身教,养成了良好家风,这为我们兄弟姐妹日后的成长起到重要的熏陶和启蒙作用,使我们受益终身。 祖母一生慈善、乐于助人。年青时代她学了不少中草药治病偏方,邻里乡亲凡向她求医的,不管贫富贵贱,也不管严寒酷暑,更不管怎么繁忙,她都是热情接待,细心诊断,并及时采好草药,使求医者满怀希望而来,带着满意而归。她替人采药从不收取报酬,常常还准备和药的白酒、茶油一起免费相送。很多人为了感谢她的义举,过后送来红包,她都一一谢绝。人们普遍赞誉她有医术,更有高尚的医德。她以人为善、诚恳待人,团结邻里,热心帮助他人,因此受到乡亲们的拥护,邻里凡有家庭纠纷、夫妻纠纷经常请她调解,平息事端。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祖母所住的那间房间,永远是最温馨热闹的,每当夜幕降临,忙碌了一天的婶婶阿姨们总是不约而同地往祖母房间挤,坐着、站着把整个房间围的水泄不通,说着、笑着有着永远谈论不完的话题,大事、小事、开心事尽在这小小的空间弥漫。对公益事业,她积极热心,主动参与,慷慨捐献钱物修桥造路。尤为让人们记念的是,她在花甲之年倡议并积极推动了下山角水井的挖掘建设,从酝酿筹备,组织实施,到保障服务,她都积极介入,并身体力行带动一家祖孙三代参与,有效解决数百人吃水困难与卫生问题,深受邻里乡亲的赞誉。在日常生活中,对有困难的乡亲,她总是热心帮助。特别是农村生产体制下放前的六、七十年代,在青黄不接的季节,她常常自己俭吃一些粮食,而去接济有困难的人家。正是祖母这种与人为善、以邻为伴、热心慈祥的本色,深深折服和感染了邻里乡亲,在祖母病重期间,诸多乡邻接踵探望,祖母入土的当天,自发为其送葬的乡亲队伍拖得很长很长。 我的祖母,一个没有上过学却颇懂事理、不认得字却颇有文化的农村妇女,她用慈爱、善良、勤劳为自己立下一座丰碑。祖母,您就放心吧!您一切的一切我们已经记在心里,溶化在血液里,我们决不辜负您老人家的期望,一定会把您的优秀品德代代传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