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本教育:我的梦想与行动

 平平网 2011-03-21

生本教育:我的梦想与行动

吴江市平望实验小学  钱坤南

 

“让教育适应学生,还是要学生适应教育”,在多年前,人们把关于这个问题的选择视作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分水岭,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在懵之间开始了对教育理想的思索与追求,这种思索与追求伴随着我的成长。

与所有在课堂上逐步成长的老师一样,我的教育生涯的第一跤也是跌在课堂上。1981年,我从江苏省洛社师范毕业,分配到梅堰中心小学任数学教师。那是一堂难忘的公开课,内容是三年级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精心的教学设计,充分的课前准备,自以为对教材的把握是深刻的,自以为教学流程的设计是周密的。上课后,我顺着自己脑中的清晰思路讲解,一股脑儿就把例题讲好,连作业都做好了,可是,40分钟的一节课才过了不到半个小时!使得一些听课的老教师忍不住直摇头,我自己更是呆住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课后,老教导翁老师找到了我,与我细细地分析了这节课,最后,他说:“上课呀,眼中要有学生啊!”

这节课给我的教训无疑是深刻的,它告诉我:什么时候我们的老师心中忘记了学生,什么时候我们的教学注定要失败!也是这节课后,我时刻不敢放松对学生的关注,可以说,丝毫不敢!

1984年,我们吴江开始实践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在我看来,他的“先学后教”的理论充分是相信、尊重学生的一种理论,我的教学“入格”也许可以说是从模仿、借鉴“尝试教学法”开始的,当时,在县教研室陈老师等的鼓励下,我在全市第一个开设了“尝试教学公开课”,并开始与邱学华老师开始了“神交”,从邱老师那里获得很多的数学教学信息与资料。我想我的“模仿”经历,我对“尝试教学法”的尝试,是不是昭示着这样的一种“规律”:教师的成长,有时候是从“模仿”开始的,我们不要轻易的否定这否定那,而要善于从他人那里寻求自己发展的生长点。我从“尝试教学法”尝到了“尊重学生”的甜头,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观察学生“先学”的情况,因为我明白,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教学的起点,奥苏伯尔的名言“教学成功的全部奥秘在于了解学生的已知”,也正是这样的情况。虽然后来我的课堂不再是鲜明的“尝试教学课”,但是这种鼓励学生“先学”的做法,或者说“尝试教学法”的思想血液,仍然流动在我的课堂教学之中。

1988年,我调到平望中心小学工作,任教二个班级数学,兼任一个班的中队辅导员,在担任100多名学生的数学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负责学校的奥数辅导工作,我也不知道那时候自己哪来这么多的精力,整天跟学生们泡在一起,好像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1989年的春季,体温升到接近40度,自己却还浑然不知地在上课,后来偶感不适,去医院一查,才知道是严重的肺炎,在医院里,我的学生们赶来看望我,看着挤满病房的学生们,我感动!我知道,只要我们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上,学生就会把老师放在心上!

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关心下,我迅速地成长起来。在这个阶段,我要特别感谢苏州和吴江教研室的毛老师、陈老师以及我校老教导周老师,他们给了我很多很多业务上的指导。教师的成长,决不是独立特行的成长,他总是要依托于他的团队,总是在很多的帮助与关注中成长的。1990年,吴江市首届“园丁杯”评优课,我获得了小学数学唯一的一等奖;1991年,在苏州市青年教师数学评优课中我获得了二等奖,同年,我被评为苏州市“双十佳”教坛新秀,担任了教导处副主任。1992年,我在吴江市小学数学教师基本功评比中获一等奖,被评为吴江市劳动模范,从这一年开始,我担任了学校副校长。2002年,就在我评上省特级教师的那一年,我被任命为学校的校长。

不管是做一名普通教师,还是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这些年,我的课堂上,我的生活中,我的科研上,在我的办学中,我越来越清晰地勾画着我的教育梦想,越来越坚定地行动着,那就是我心中对“生本教育”的理解与追求。

在课堂上,特别主张“精彩的话让学生说出来”,一切由教师包办代替的教学不是好教学,由教师包办代替的课堂不是好课堂。其实,只要我们启发得当,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与信任,很多的数学规律学生是完全可以发现的,“精彩的话”学生是能够说出来的。有一次,教学“梯形的概念”,我首先问:梯形是怎样的一种图形?学生纷纷发言:“梯形是一个四边形”,“有两条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有两条边平行,另外两条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等等,我没有马上评判对错,只是说:谁能说得比他们更简洁更准确,“两条边平行”,“两条边不平行”这两句话能否用一句话说表达,学生又一次进入了活跃的思维状态,很快说出了梯形的概念:“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学中,我更是注重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地思考,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我发现,只要我们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我们的课堂就会呈现出百花盛开般的烂漫春色!2003年,我在全市有效教学研讨会上执教的“面积的认识”的课上,学生得出的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方法之多让听课老师都“刮目相看”。

在生活中,我特别喜欢与学生交朋友,我有丰富的“学生朋友”。曾经教过一位名为“扬扬”的学生,家庭环境的特殊使他不爱学习,不光成绩差,爱拖拉作业,而且对老师心存叛逆,还时不时要与同学打架。我始终相信,只要我们把学生当做教育之“本”,我们一定可以赢得学生的心,而赢得学生的心,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大半。于是,课后十分钟、午休时间、放学后,甚至周末,我与扬扬成为了“形影不离”的伙伴,谈心、讲故事、活动、补课……后来,数学成为了扬最喜爱的学科;后来,学习成为了扬最喜爱的事情;后来,在苏州读高中的扬代表学校参加省里的数学竞赛……

在科研中,我感受实践的快乐与理论的光辉。教育科研是教师成长的依托,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最主要的是实践研究。我的“教育科研”可以说是从“记录学生错题”开始的,我曾经很细心地将学生的数学错误作过许许多多的记录,从学生的记录中去分析教学的原因,去寻找突破的途径,去探寻智慧的解决方法,我想,这就是教师的教育科研的起步,我撰写的《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成因及对策》一文在《江苏教育》发表,1996年,我参加江苏省希望工程教师志愿服务团赴苏北支教,作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的讲座,受到了老师们的欢迎。实践研究是教师研究教学的基本行为,但是,教师的教学实践是离不开理论指导的。2001年,我参加了由上海教科院承办的第三期国家级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三个月的集中学习是一种头脑风暴,回来后,我用“震撼、反思、更新、超越”撰写了“读后感”。2003年,我拜读了华南师大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先进理念的洗涤让我对自己和学校的发展有了一种更为鲜明的认识,从“生本教育”的理念回顾自己走过的路,真是蓦然回首,恍然大悟:我一直孜孜以求的真是一种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真是“生本教育”!无疑,郭思乐教授给我的启迪是巨大的。

在办学中,我尝试着用理念来引领学校。在学校的广场上,你一眼就能看到“尊重学生”、“研究学生”、“发展学生”这样的标语,而在我们学校的展厅门口,我们用的是“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就是一种智慧的教育,一种人性的教育,是“生本教育”的核心所在,而高度尊重学生是发展学生的前提,细心研究学生是充分发展的条件,充分发展则是教育的最终归宿!而作为一种办学思想,生本教育的理念既可以影响整个的学校工作,也可以进入到学校工作中最小的细节上。在“数学特级教师”与“校长”双重角色中穿行,我与我的同事们为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而践行着,我们正作着种种尝试,如在课程建设中,我们开设了课程超市;在研究领域,我们提出要“把学校建设成学生研究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学校文化中,我们追求生本教育理念的细节体现;……

生本教育,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我的梦想与行动,我们的梦想与行动!

作者简介  钱坤南,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曾获得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