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尤今)

 雏菊花开22 2011-03-22

书(尤今)

http://www.  2009年05月06日09:48   广州日报 尤今
  书对我而言,犹如空气。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我,时时刻刻都需要它。
  自童年开始,我便明白,肚子饿了,找食物吃;眼睛饿了,找书看。我的双眸,时时都处在饥饿的状态中,只要一书在手,我便如蚁附膻,既有“蚕吞桑叶”的快乐,亦有“蜂儿采蜜”的满足。
  略识之无,我便发现,屋子里的每一寸空隙,都漂浮着一缕一缕的书香。视线所及之处,有书;视线不及之处,亦有书。高高低低地叠着、密密麻麻地堆着;疏疏地散放着、齐齐地排列着。书和屋子,你依我依地化成了一个圆满的整体。在那如饥似渴地从书籍汲取营养的童稚时代,我们的物质生活是捉襟见肘的。书却为我营造了一个金光灿烂的世界。
  父亲总是买书,不是一册册地买、而是一摞摞地买,当他把书提进门时,忙家务的母亲总是很快地把湿漉漉的手抹干了,把那一摞书当成瑰宝一样,小心翼翼地捧过来,欢天喜地地拆看。
  万籁俱寂时,母亲在荧荧灯火下执卷而读的样子,真是美丽。微鬈的睫毛静静地在眸子下方印着扇形的影子,脸上浮着一抹蜻蜓点水式的、若有若无的笑意。
  她低头看书。我仰头看她。她快乐地沉浸在文字那个神秘莫测的世界里,而我,向往那个世界。于是,跌跌撞撞地闯了进去。最初,一知半解,等一进入情况,便痴痴地迷上了,书,自此成了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成家之后,整间屋子氤氤氲氲都是书香。我站着读、坐着读,躺着也读。我读书的时候,孩子也人手一册地读。一家大小静静地、齐齐地读书的那种感觉,美好到了极致,幸福到了极点。
  站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突然想起青少年时代的一件往事。那时,零用钱有限,想买书,只能将钱一点一滴地储存起来,存够了,才得以一偿夙愿,那一回,看中了赛珍珠的译著《大地》,翻来覆去地看,爱不释手,可是,没有钱买。一连两三周,上书局时,总先去看看那部小说还在不在,如果还在,便抽出来,用手轻轻摩挲一番,才恋恋不舍地放回去。后来,学校考试,忙着温习功课,没上书店。考完试后,钱也储够了,便风风火火地赶往书店。可是,那部朝思暮想的书没了。我觉得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疼痛,在书架旁晃来晃去,像个无主孤魂。
  阅读,是一种多功能的活动,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活动。许多散文和小说,都不着痕迹地蕴藏着隽永可贵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它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地流入读者的内心深处,那种影响力,是巨大而深远的。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过:“要成为出色的漫画家,非得喜欢读书不可。画只是技巧,出色的漫画,出自无穷的想象。不读书,就表示没有好奇心,怎么可能画出精彩的漫画?”
  实际上,阅读所能带来的脑力冲击,大得超乎想象。它足以将水面上的一个小涟漪化为滔天巨浪,从而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阅读带来的大快乐,是任何其他的活动都难以相比的。当它让你哭时,那种感动,能够进入心坎很深的地方;当它让你笑时,那种快乐,像是融化在心上的一块糖。它时而像铁锹,在你心叶上挖出一个个痛楚的窟窿;时而像辣椒,辣得你汗如雨下却又拍案叫绝。有时,它像雷像电,狠狠地劈下来,将迷糊混沌的你震醒;有时,它又像云像雾,让你腾云驾雾、浑然忘却世间的一切烦恼。
  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就”是:以书为种子,在孩子的心田里种下了一株快乐的树。 这树,永不枯萎。

华人作家尤今坚持清浅哲思

http://www.  2004年06月04日13:53   东方早报 陈佳
  《我心中有盏灯》、《那老妇脸上的春》……新加坡知名华人女作家尤今的散文和游记在上世纪90年代曾因《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的大量刊载而被内陆读者熟知。其清新、健康、向上的文风一度引导了年轻人休闲阅读的潮流。昨日(6.3),尤今带着最新作品《伤心的水》来到上海,虽然在一些年轻人看来,她已有些“过时”,但她仍平和地坚持那种清浅的哲思。
不愿意传达悲观
尤今的文字向来不以深刻、深沉见长,往往用一个甜美的故事包裹住锋利的武器,虽然在文章的最后有读者会被刺痛,但因为先尝到了甜的味道以至于不会感到很深的痛苦。
“写作是把我在生活中得到的启示传递给读者,我的人生观比较向上,所以不愿意传达给读者悲观的感受。”尤今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作《伤心的水》记录了她在世界各地旅行时的感悟,每篇最多只有600字,但都包含着一种哲思,所以短短的三四百字往往要写上几个小时。
新作中有一个故事发生在摩纳哥,那里的骆驼被蒙上眼睛拉磨,骆驼主人说如果不给它蒙上眼睛当它发现始终是在原地转圈时,骆驼就会发疯。尤今觉得这件小事给文艺人敲响了一记警钟,文艺人很容易自觉不自觉地像骆驼一样在原地重复。尤今说,她作品中所有的哲思故事都是发生在生活中的真事,她只有真正得到启示后才会写进文章,不会刻意为文而造文,否则就会缺少一种来自内心的感动。
散文不存在“格局大小”
“格局狭小”是尤今散文经常面对的批评,然而她却表示她坚信“一沙一世界”,在一个很小的意象上也可以反映出世界的本质。她认为每种题材都有各自的表情达意的方式,有些题材适合写散文、小品文,而另一些复杂的、大格局的她就会选择用小说来表达。在尤今看来,散文就是单义的,不应该存在所谓“格局大小”的争论。
尤今认为,在汉语写作中,小说方面数中国内陆作家写得好,海外华人都非常羡慕内陆为作家深入生活创造了那么便利的条件,这在海外是不可想像的——她很欣赏池莉、王安忆、莫言、苏童等人的作品。她个人认为,写散文需要安逸的生活和闲情逸致,海外拥有一大批汉语散文创作的知名人物,而且各具特色,内陆散文创作的面目则相对模糊。

和尤今一起爱上文字(徐妙卿)

http://www.  2011年03月03日10:22   云南日报 徐妙卿

  手头有一本尤今的书——《我是一尾沉默的鱼》,这书是尤今的自传体纪实作品,尤今以真诚、乐观、风趣的文笔,记述了她现实生活中鲜为人知的故事,说出了她与文字终生结缘的经过。书中闪烁着智慧,充满启示。

  尤今的文字明净,以真诚打动读者,看她的书,仿佛是一个平易近人的朋友,向你娓娓道来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有人评价尤今是脚踏实地的作家,她的作品坦荡、挚诚,特别容易令人产生共鸣。我本人对写作产生强烈的兴趣,源于尤今作品的熏陶,她对文字的热爱,深深地打动了我。

  写童年的饥饿和窘迫,尤今秉持诚实为文的原则,不忌讳不掩饰,“米缸里却连一粒米也没有,莫说煮饭,就连熬碗稀粥也没有办法,那种心境,凄凉透顶。”一次,妈妈手里的零钱只够买个面包,自己根本不舍得吃,掰成三份,分给尤今姐弟仨,她妈妈自己饿得厉害,“便猛灌开水。晚上睡觉时,把饿瘪瘪的肚皮硬硬压在床板上,可以稍减饥火中烧的痛楚。”

  尤今童年住的房子也不好,父母有时连房租也交不出来,以致要承受房东的冷言冷语。这些难堪的往事,别人避之唯恐不及,尤今却诚实地直面它,不躲不闪。诚实坦荡,正是尤今的可爱之处。

  读尤今的这本自传体作品,吸引我的,是尤今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缘由。喜欢看尤今描写她对方块字的热爱。上华文课时,尤今写道:“我仰着头,全神贯注地看着、心魂俱醉地听着。”“在七岁之龄,我初识之无,便难以自拔地掉入了爱的深潭,痴痴痴痴地恋上了方块字,一生一世,不生二心。”

  尤今写自己喜欢读书,简直到了痴狂的地步,“主动找书来读,一知半解地读,读得懂时,欣喜若狂;读不懂时,便胡乱揣测,就这样,我读完了一部童话,又开始另一部,一部接一部地读,读得不亦乐乎。”尤今说:“读书给予我最大的快乐和满足是,它们让我完全地抽离现实生活,带我进入一个个全然陌生而又极端有趣的世界里。”

  我总觉得,读了尤今的这本自传,我原本对方块字的爱,变得更炽热了;写作于别人是件苦差事,但在尤今笔下,却成了一项高尚神圣而且非常有趣的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