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化

 刘爱文 2011-03-22
 内化(internalization)是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这种态度是持久的,并且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 最成熟的内化水平称为“自我同一性”,它反映了将内射和认同共同塑造到自我和他人的一致性形象中。
  治疗师的功能是作为自体客体的替代品,作为无数“极微小内化”过程的结果,病人采纳了治疗师形象中缓解焦虑、容忍延迟和其他的现实方面。
  事实上内化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对其核心机制进行解释的基础。通过内化,治疗性联盟被建立起来,并助最终使治疗产生了疗效。如同诺维指出的,除了分析师的解释性角色,将分析师内化为一个新客体表象是分析性治疗过程的重要部分。

编辑本段一、“内化”的心理过程及其机制

  人是一个能动的主体。在不断地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主体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并在头脑中以观念的方式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
  人的认知结构是一个能动的系统,它是发展变化的,有着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它可以不断地理触新事物、接纳新事物、解决新问题、适应新环境。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任何外部(刺激)影响都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机能而被接受到主体认知结构中来的。同化是指主体认知结构对外部刺激进行过滤或改变而把它接纳到认知结构中来,而认知结构在同化外部刺激的过程中,自身结构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即顺应。同化和顺应实质上是同一心理过程的两个方面。

编辑本段二、“内化”原理对德育工作的意义

  从对内化过程特别是复杂内化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外部刺激内化的关键是刺激的发出者要揭示主体认知结构内部观念之间的矛盾,并使其中与外部刺激一致的矛盾一方发展成为优势等级观念。这一原理的实质正如费期汀格所说,改变人们观念的方法只是现象,实质上是共其化了人们已有的认同点。这个认同点即主体认知结构中与外部刺激一致的观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